同濟大學本科生導師制
A. 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簡介
1984年,同濟大學才又重新設立生物、醫學類專業。1997年全國性學科專業目錄調整。同年五月,同濟大學在九十周年校慶是舉行了生命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的揭牌儀式。2002年正式招收全日制本科,並更名為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同濟大學在生命科學與技術領域的辦學歷史十分悠久,可追溯到1907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創立開始,直至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將聞名國內外的同濟大學醫學院遷離同濟為止的45年中,曾培養了一大批生物方面的專門人才,同濟校友中在生命科學技術領域中的十多位兩院院士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1996年,在整合全校資源的基礎上,成立了「生命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2002年4月1日,更名為「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2002年,經教育部和國家計委批准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為首批「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學院目前設有生物技術系、生物醫學工程系、轉基因中心、生物工程中心、生命科學分析研究中心、生物技術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微量元素研究所、生物資源應用技術研究所、蛋白質研究所和模式生物技術開放實驗室。
學院在理工醫結合、跨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與日本滋慶學園合作創辦了「醫療信息技術」高職專業;與上海轉基因研究中心合作創辦「生物技術」本科專業;與原上醫大、上二醫大、二軍大等就外科學、口腔醫學、運動醫學等學科採用醫工雙導師制合作培養了幾十名碩士、博士層次的復合型人才;與英國、美國、日本、德國等十多所大學、著名企業在生命科學技術領域開展了研究生合作培養、合作科研與廣泛的學術交流。
在科研方面,自主承擔或與國內外合作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省部級重點項目、國際合作等科研項目以及企業委託的開發性項目,並在生物技術、腦功能分析、康復醫學工程等方面擁有專利十多項。曾獲得多項國家、中科院、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在學科建設方面,學院自成立以來,除1997申請獲得的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外, 2003年申請獲得了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二級學科碩士點, 2005年申請獲得了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每年研究生的招生規模與本科生相接近,培養學生的質量不斷提高。
在本科生人才培養方面,生物技術本科專業培養具有創新和創業能力的復合型專門人才。生物信息學本科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生命科學基礎知識,系統地掌握信息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備生物信息學方面的應用及研發能力,具有創新和創業能力的復合型專門人才。
在人才培養基地方面,同濟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籌建於2001年9月,並於2002年獲教育部批准,成為全國36所「基地」高校之一。同濟大學「基地」建設依託於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聯合其他相關學院和企業,集教學、研發、產業於一體,為21世紀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培養既具有廣博的生物技術理論和技能,又具備創新、創業和經營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基地」 實行校企共同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和方案的實施,共建專業實訓「基地」,探討學校與企業相結合的「學研產」途徑。 「基地」承擔了全校非生命科學類專業學生的生命科學基礎普及教育和中西部地區的生命科學人才培養。通過幾年來的建設,「基地」的發展為我校生命科學的超常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並且逐步使同濟大學「基地」成為生物高新技術產業中人才鏈、技術鏈和產業鏈的結合體,為實現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化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跨越式發展做出貢獻。
目前學院現有專職、兼職人員中,中科院院士3人,教授12人,兼職教授11人,副教授16人,兼職副教授4人,講師19人, 歸國留學人員20餘人,多數中青年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是一支掌握高新技術、充滿活力的學科梯隊。
B.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生導師簡介
謝維達,男,1947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1982年2月畢業於上海鐵道學院機車電傳動專業,獲工學士學位。現任同濟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機車車輛的計算機控制、檢測與故障診斷技術方面的教學、研究工作。
歷任:同濟大學電氣工程系副系主任,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院長助理,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曾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鐵道部技鑒字[1996]第043號 獲獎證書號: 97147-7);
上海市育才獎 , 1999年
鐵道部 「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 1998年
主持和參加的主要科研項目:
1.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技術國產化與創新研究專項子項目-「車輛測速定位技術研究」,2002~2003年 ;
2.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電動汽車專題子項目-「網路、匯流排、通信協議的前期研究」,2001~2002年 ;
3.電力機車微機控制檢測系統 1996年鐵道部科技司鑒定 ,1997年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鐵道部技鑒字[1996]第043號
4.高速試驗列車控制診斷信息通信網路規范 (規范起草人) 鐵道部科技司,鐵道部京滬高速鐵路預可行性研究辦公室 1996年4月
3.高速試驗列車控制診斷系統研究 國家「九五」重點攻關項目(No.95-411-01-04), 鐵道部科技發展計劃項目(NO.95J09)
4.高速列車車廂通信網路的預研究 鐵道部科技發展計劃項目 (No.95J08)
5.200km/h電動車組(先鋒號)控制系統,包括:輔助系統控制單元ACU的研製和車門及軸溫控制單元XDU的研製 國家九五重點攻關項目(No 97-417-02-07) ,鐵道部科技發展計劃項目
6.列車控制網路TCN標準的研究 2000年鐵道部科技發展基金
7.CAN匯流排在機車(動車)上的應用研究 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
8.上海地鐵車輛SIBAS16和SIBAS32系統分析 上海地鐵運營公司
著作:微型計算機原理與系統 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 2003.2
發表的主要論文:
高速列車控制系統的數據通信 鐵道學報 1997 11
內燃交流傳動機車控制系統方案探討 上海鐵道大學學報 1999 10
對我國列車微機控制系統發展的一些思考 上海鐵道大學學報 1999 10
冗餘技術在高速列車通信網中的應用 交通與計算機 1998 第6期
列車司機台顯示器的人機界面設計與實現 交通與計算機
1999第5期第17卷
CAN匯流排在列車微機控制系統中的應用 機車電傳動 1999 第2期
200KM/H電動車組車載診斷系統的設計與實現方案
上海鐵道大學學報 1999 10
智能型列車匯流排ARCNET通信網卡的研究, 機車電傳動1997 第6期
絞線式列車匯流排網路節點原型的設計研究,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2001
第4卷 第3期
城市地鐵與輕軌列車的微機控制系統 電力機車技術 2001
第24卷 第3期
ARCNET通信網重復器的設計 工業控制計算機,2001第8期
絞線式列車匯流排原型節點的設計 工業控制計算機,2001第8期
非同步電動機泵控軟起動器的軟停控制 電力電子技術,2001.6
現場匯流排與列車控制網路 工業控制計算機,2002.1
應用模糊演算法實現列車防滑行的檢測與控制 交通與計算機,2002.2www
吳萌嶺,1959年11月出生於雲南大理;82年2月進校接受本科教育,已取得的最高學位為碩士,目前正在職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7月評為副教授,2002年6月評為教授。
常年從事機車車輛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軌道車輛制動與安全技術。幾年來先後培養了多名碩士研究生,並多次承擔了《車輛制動》等4門本科生課程和《制動新技術》等3門研究生課程的教學。1997年10月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第二獲獎人);1998年4月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二獲獎人)。
多年來,先後主持和參與了十幾項國家、鐵道部和上海市的科研攻關項目。其中由本人主持完成的國家95科研攻關項目「200km/h電動車組制動系統研製」,在國內首次研製成功了微機控制直通電空制動系統,填補了國內空白,為我國高速列車的研製和城市軌道交通國產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工作中,先後合作編寫了《城市軌道車輛結構與設計》等兩部著作和《微機控制直通電空制動系統研究與試驗》等共十幾篇論文。
1998年曾被推薦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鐵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C. 你好,我是同濟大學的大二學生,想修讀復旦的雙學位,不知道可不可以。謝謝!
你好,你可以考慮上海市東北片高校跨校選修,但據現有的信息,尚不能跨校修讀第二學位(不是你所提及的雙學位)。你也可考慮本校同濟大學的雙學位的要求。
下面的復旦大學的文件供參考。你也可以登錄復旦大學教務處查詢相關信息。希望採納。
復旦大學關於在本科生中試行第二專業、
第二學士學位教學的暫行規定
根據《復旦大學本科生學籍管理條例(試行)》第十一條(2)關於學生在修讀主修專業課程的同時,申請修讀第二專業的規定,為充分體現學分制的優越性,給本科生更多的選擇和發展機會,加快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教務處決定在本科學生試行「第二專業」與「第二學士學位」教學培養方案。特製定此暫行規定。
一、課程設置
復旦大學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教學培養要求原則上與現有本科各主修學位及專業相同,以保證教學培養質量標準的統一。
院系應根據同屆本科生主修專業的課程結構、名稱、代碼、學分數與學時數,確定40學分左右的課程作為復旦大學第二專業課程,60學分左右為復旦大學第二學士學位課程(以專業課程為主,以基礎課程為補充)。新增課程應先統一列入主修專業的課程表及選課管理系統。
二、開課與選課
為處理好教學資源與學生需求量、主修與第二專業課程安排之間的關系,第二專業課程組織的基本原則和程序是:
(1)為確保所有學生主修課程的需要和利益,第二專業課程組織原則上不佔用主修課程開課計劃。為此,學校將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專門為第二專業課程安排教室和時間,盡可能避免與主修課程時間沖突。
(2)院系應充分發揮師資和教學條件的作用,為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學生組織單獨開課。單獨開班的人數最少應在10人以上,報名10人以下的專業,可與第一主修專業班合上。
(3)復旦大學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課程已編有專用課程代碼(單獨開班,或合班上課第二專業均有單獨代碼)。學生按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培養方案課程的代碼選課,按學分繳納費用。
(4)由於各種原因,學校目前尚不能保證完全滿足所有學生的選擇需求。在單獨開課時,有些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的報名人數過多,可能會超過教室、師資和教學條件的承受能力;有些學生的培養方案、選修課程、上課時間也可能與單獨開課沖突等,院系將根據教學條件的承受能力選擇接受人數。此外,因有些第二專業的報名人數過少而影響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不適合單獨開班等。學生在報名時,應對上述各種可能產生的選課結果有充分的思想准備。
三、學籍管理
復旦大學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學習屬於規定范疇內的教學活動項目,除本細則已明確規定的內容外,學生在修讀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課程期間,學籍管理與學習紀律按照《復旦大學本科生學籍管理條例(試行)》等有關規定執行。
1、報名注冊
凡在復旦大學注冊學習的2012級、2011級本科生,均可申請修讀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課程。經審批同意和注冊交費後,可獲得修讀資格。(只能填報一個專業)
學生報名申請時,要以確保自己主修專業課程的學習成績為前提,要准確把握自己的需求,充分了解復旦大學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教學培養及課程的要求,並與自己主修專業課程對照。
2、成績與學分記載
學生應按規定完成主修與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的總學分,通過選課,參加考試取得成績。
(1)學生在報名修讀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以前,已修讀過的主修課程與第二學士學位、第二專業課程相同(同名、同學分)者,可以在正式修讀第二專業後提出申請,接受院系經審定同意後,可以承認該主修課程成績及學分,並在第二專業成績單中予以記載。未經審定同意,主修與第二專業之間的課程成績不能相互承認。
(2)主修課程學分轉換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的學分最多不得超過8學分。轉換學分時間在修讀第二學士學位或第二專業一年以後,按教務處學分轉換要求辦理,在urp教務管理系統「成績轉換」欄申請。(3)學生開始修讀第二學士學位、第二專業以後,修讀主修專業的與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同名稱課程,不能記錄第二學士學位、第二專業成績系統。(4)學生所修讀的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課程的學分及成績,不能作為主修課程中的任意選修學分承認與記載。
3、建立導師制管理制度
單獨開設第二專業班級的院系,應建立導師制管理制度,負責對該第二專業班級的日常教學管理工作及選課指導。
4、 修讀年限
學校原則上鼓勵學生在標准學制內修完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課程。如學生在畢業時尚未修完課程,可以在畢業離校後兩年內,以單科進修生的身份繼續來校注冊修讀,直至完成規定的課程及學分。按照規定,學校不負責單科進修生的住宿、醫療、人事管理等事宜。
5、證書申請
未能獲得本科主修專業畢業資格的學生,不能獲得復旦大學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證書或輔修證書,對其所修讀的相關課程,學校僅提供成績證明。
凡修完復旦大學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規定課程,成績合格的學生,可提出證書申請。教務處按照《復旦大學本科生學籍管理條例(試行)》等學校有關規定,組織有關院系對申請者進行資格審定。通過資格審定的學生,可獲得復旦大學印製和頒發的復旦大學第二專業證書。完成「第二學士學位」教學計劃要求,並完成第二學士學位論文的學生,可頒發「復旦大學第二學士學位證書」。
學生未能修完第二專業或第二學士學位規定全部課程,但修完專業主幹課程30學分以上(含30學分),成績合格者,可提出申請專業輔修證書。
四、辦理程序
各院系應按規定程序組織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教學。學生可按照程序辦理有關課程的修讀申請。
2013年4月下旬,教務處向學生公布:「關於在本科生中試行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教學的通知」、「復旦大學關於在本科生中試行第二專業教學的暫行規定」、「第二專業教學培養方案」、「第二學士學位培養計劃」。
2013年5月7日(周二)下午到開設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院系咨詢。
5月8日8:00—5月13日19:00,學生在復旦大學校園網urp教務管理系統中,申請修讀「復旦大學第二專業、復旦大學第二學士學位」欄目報名,
報名網址:http://www.urp.fudan.e.cn
5月14日—5月17日,院系審核學生申報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申請情況,並將錄取學生名單從urp網上提交教務處。
5月21日前,教務處審核後公布各院系接受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學生的錄取名單。
本學期結束前18周、19周錄取學生可在網上選課。
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教學屬於計劃教學任務以外新增加、輔修性質的教學工作,學生可以按照自身情況選擇參與,但學校須增加比較多的投入。按照財務規定,參照國家規定的主修學位學費的每學分標准,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學費按每學分130元計。分為每學期繳費,學生根據每學期選課的學分數繳納相應的學費。
符合本規定第三條第2點,在修讀第二學位、第二專業以前的課程,已獲轉換課程(8學分之內)不計費用。學生因自身原因不能完成課程學習,學校不退還該學費。
五、其他
根據教學改革與有關執行情況,本規定將不斷修訂和完善。
本規定中所述的「公布」是指在教務處網頁、開設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院系教務辦公室等處同時公布。本規定的解釋權在教務處。
D. 同濟大學的醫學院到底怎麼樣 有人說差得很是不是真的
醫學是同濟大學開設最早的專業。1907年德國醫生寶隆創辦了「德文醫學堂」;經過近100年的發展成為現在的綜合性大學——同濟大學。
醫學專業經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變遷。但是同濟大學仍然非常重視重新發展醫學,於2000年恢復了醫學院。近年來,醫學院作為同濟大學的重點建設和發展學科,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而且還將在將來創造不凡的業績。
目前,同濟大學醫學院設有基礎醫學院、預防醫學院(籌)和五個附屬醫院:附屬同濟醫院、附屬第十人民醫院、附屬東方醫院、附屬肺科醫院及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主要開展臨床醫學專業的本科生(包括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和研究生培養,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醫學院以培養全面、人道的醫學生為目的,遵循「以人為本」的思想, 秉承精英化醫學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同濟大學學科門類齊全,教學設施完備,理工文法實力雄厚的特點,利用長期對外合作辦學的優勢,通過開展「名師上講台」、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等方式,力求培養出融知識、能力、人格為一體的文、理、醫相結合的人才。
同濟大學醫學院簡介
醫學院擁有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的「WHO圍產保健合作中心」;擁有兩個上海市重點學科(胸外科重點學科和護理學科重點學科)、三個上海市重點專科(心力衰竭診治重點專科、口腔種植修復重點專科和創傷骨科重點專科);中醫心腦血管和視覺復明(與外院共建)兩個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擁有上海市產前診斷中心和上海市早產兒醫療護理中心;擁有上海市結核(肺)重點實驗室。近年來,通過大力引進和培養人才、營造科研氛圍,學科建設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在《SCIENCE》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重要學術論文,獲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上海市醫學科技獎等在內的一批科研成果。
依據同濟大學「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的培養目標,醫學院把建立教學質量保障和持續改進體系、突出臨床實踐技能和人文服務精神的教學特色、注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和國際化合作教育作為貫穿醫學院教育思想觀念的主線。
(1) 建立教學質量保障和持續改進體系:在同濟大學「本科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框架下,參考和汲取現代質量管理的內涵和技術,醫學院逐漸建立了具有醫學教育特點的質量保障和持續改進體系,並且在逐步細化相應的質量標准。醫學教育質量保障和持續改進體系把質量管理的理念和技術用於教學工作的過程(環節)管理、目標管理;用於師資隊伍建設、青年教師培養,教學管理制度和崗位職責、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質量優化、教學質量督導和監控等方面。
(2) 突出臨床實踐技能和人文服務精神的教學特色:醫學教育的關鍵是培養能夠服務於社會、掌握臨床實踐技能、能夠體恤患者病痛、具有人文服務技能的有用人才。醫學院在教育思想觀念上統一認識,明確了臨床實踐技能和人文服務精神的教學特色,制訂了嚴格的臨床見習與實習的管理制度,定期組織見習和實習帶教教師的培訓,建立了以臨床操作技能為內容的「醫學院臨床模擬教學中心」;建立了以客觀化多站式考試(OSCE)和標准化病例(SP)為特點的臨床實踐技能考核體系;增加了醫學人文教育實踐和對現代精神衛生問題識別和處理能力的培訓,增加了醫患溝通技巧培訓。
(3) 注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醫學院具有良好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基礎。醫學院已經接連舉辦了12屆旨在鼓勵學生動手參與各種科研活動的「大學生學術節」;舉辦了以指導學生發現並解決臨床問題為目的的「青稞節」。這兩項活動為提高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培養創新精神提供了平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每次活動學生們都發表了眾多論文。醫學院還設立了「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基金」,從組織管理、經費支持、課程設置等方面全面推進學生創新實踐工作;在長學制學生中設立了導師制,為大學生參加基礎科學研究和臨床科學研究提供了途徑。
(4) 開展國際化合作教育:同濟大學作為國家對外開展科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一直致力於通過國際交流合作來提升學科綜合實力,並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對德國、法國合作在社會和學術各界具有廣泛的影響。醫學院提高教學和人才培養水平的重要舉措就是要依託同濟大學的對外合作優勢,開拓國際化人才培養途經,分別與德國和法國有關大學建立了交換學生項目,互派大學生進行臨床階段的培訓,通過有效的組織管理,使國際合作教育成為醫學人才培養的特色之一,也成為醫學院教育思想觀念中重要的內涵。
目前,同濟大學剛換校長,是從事醫學研究方面的,相信同濟醫學的明天更加輝煌!
E. 急!請問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的劉毅老師如何,想考他的研究生
學姐(長)好!不請自來。我是劉毅老師帶的一名本科生(學院實行導師制)講講我的情況吧,本科幾年以來,劉老師每個月都會和我們見面,從大一開始沒有一次落下過,一次見面時間2小時。想提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學流體力學的時候,我們幾個都覺得很難聽懂(不吹不踩,上過這節課的本學院的同學應該都知道)劉老師知道後,在下一周特意來聽了一次流體力學課,也和我們分享了他聽完後的感受,下課後還和上流體力學的老師簡短的交流了一下。
當然,這個時候樓上可能會有人說那是因為我沒讀劉老師的研究生,不夠了解他,不好意思,本人是個超級大學渣,學習不好,可能連劉老師研究生門檻都夠不著。他研究方向我並不是很清楚,但是他這樣一位帶研究生博士生的導師,可以抽出時間來聽一節本科生的課,我覺得很難得,真的。如果一個老師能把學生的要求放在心上,為學生去花時間考慮,就沒必要用這樣的話來評價吧。因為劉老師,我從一個老是掛科的學渣變成了一個已經能偶爾拿拿幾個優的不算特別差的同學了,他老說"人生是場馬拉松,現在怎麼樣沒關系,關鍵是你得繼續跑,不要放棄,堅持到最後才是最成功的",我沒有去深究我的導師文憑怎麼樣,是真的還是假的,但是他帶我們去看過真正的航空方面的大牛們是在什麼環境里工作的,他們到底在做些什麼,這些對於一個在同濟讀航空航天方面的本科學生來說是多麼難得的一件事,希望你們體諒。
看到樓上的回答,心裡真的挺難過的。說挺多,希望見諒。至於樓上幾位,不知道是抱著什麼心態來回答的,我只想對各位優秀的同學說一句,如果你還在同濟,希望你慎言,特別是公共場合。我南方人,脾氣不好,從小就這樣,練過幾年跆拳道,如果哪天說這樣的話恰好碰到我了,你可以盡管說說試試看。
F. 同濟大學建築學研究生導師面試嚴厲嗎
同濟大學建築學,
研究生導師面試相對嚴格。
畢竟是是優勢專業。
同濟大學,
是教內育部直屬,容
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
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也是收生標准最嚴格的中國大學之一;
是「20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工程師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111計劃」、中美「10+10」計劃入選高校;
是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合作聯盟、國際設計藝術院校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台、同濟—伯克利工程聯盟成員,
為中管副部級院校。
G. 2022年同濟大學醫學院研究生面試要找導師。
不是必要的,但是最好找導師。
你要能夠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所長,和今後的研究方向。就算不去找導師,也要對報考學校的導師有比較清楚地了解,因為研究生階段主要是跟著導師做一些課題的研究或項目,這些東西由於導師的不同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找一個自己想跟的導師才利於自己今後的發展。
研究生導師,是指研究生指導教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肩負著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包括碩士研究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生導師),學術型研究生導師、專業型研究生導師,學術學位研究生導師、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導師、應用型博士研究生導師等。
H. 江西吉安的井岡山大學怎麼樣
井岡山大學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點支持建設高校,是 科技 部與江西省人民政府會商支持建設高校,是同濟大學對口支援高校,是一所融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和留學生教育於一體的全日制綜合性大學。
學校位於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所在地——江西省吉安市,學校創辦於1958年,1963年因國家經濟困難停辦。1977年恢復辦學以來,分別歷經了江西師范學院井岡山分院、吉安師范專科學校、井岡山師范學院(2000年吉安教育學院並入)和江西醫學院吉安分院、井岡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與吉安衛校合署辦學)兩個獨立的辦學主體。2003年7月,經教育部批准,井岡山師范學院、井岡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井岡山職業技術學院合並為井岡山學院,同時籌建井岡山大學,2007年8月,經教育部批准,井岡山學院正式恢復更名為井岡山大學。
學校現有4個校區,校園面積2553畝,校舍建築面積65萬多平方米,教學科研設備總值2.4億多元,圖書館藏書199萬余冊,「三級甲等」附屬醫院1所。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留學生等)共1.78萬人,面向31個省、市、自治區以及港澳台地區招生。本科生第一志願錄取分數線多年保持較高水平,有13個本科專業列入江西省和部分省市一本批次招生。2007年起招收外國留學生,生源國達28個國家,現有在校外國留學生516人。另有各類成人教育學生1萬餘人。
學校設有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商學院、數理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建築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育學院、藝術學院、 體育 學院、醫學部(基礎醫學與葯學院、臨床醫學院、護理學院)、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國際學院、創業學院,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 歷史 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個學科門類,現有本科專業79個,招生專業70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1593人,其中專任教師1048人,具有正高職稱教師131人,副高職稱教師459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45人,具有碩士學位教師632人(其中在讀博士研究生86人),另有外聘教師212人。教師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 社會 科學領軍人才1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3人,全國 社會 工作領軍人才教師1人,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傑出青年學者1人,「贛鄱英才555工程」計劃人才5名,「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16人,「江西省青年科學家(井岡之星)」培養對象6人,江西省中青年文化名家1人,江西省知識產權特派員2人。教師獲全國先進工作者1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4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5名。有「井岡學者」特聘教授1人,省教學名師9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9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38人。學校先後聘請了王梓坤院士、戚正武院士、趙其國院士、李家明院士、李昌鈺博士、金一南將軍等100餘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兼職、客座或榮譽教授。有70多位教研人員被同濟大學、南昌大學等10多所高校聘為博士生導師或碩士生導師,指導了11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
學校緊緊圍繞人才培養中心工作,扎實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校獲批為教育部-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第二批合作院校。現有國家特色專業4個,省級特色專業7個,省級精品課程12門,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3門,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省級教學團隊6個。現有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國家級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1個、國家級教學改革試點項目2個、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80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6個、省級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5個、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2門、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園1個、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80個。學校建有各類教學實習基地300個。
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現有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學科1個(生物學),省重點一級學科1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省重點二級學科3個(原子與分子物理、物理化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現有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共建)1個(流域生態與地理環境監測實驗室),江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紅色文化研究與傳承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個(江西省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重點實驗室、江西省紅色文化研究與傳承應用協同創新中心),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分中心1個(循證醫學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井岡山大學分中心),省軟科學研究基地1個(江西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軟科學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井岡山研究中心[一類]、廬陵文化研究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2個(江西省人類疾病斑馬魚模型與葯物篩選工程實驗室、江西省農作物生長物聯網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省文化藝術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井岡山紅色經典藝術研究與傳承發展中心),省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1個( 社會 工作碩士),省重點實驗室3個(配位化學實驗室、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實驗室、器官發育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1個(生態環境與資源實驗室),省優勢 科技 創新團隊1個(葉子飄博士領銜的原子與分子物理團隊)。學校入選為中國倫理學會首批團體會員單位、首批「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全國培養研究基地、首批全國 社會 組織教育培訓基地、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入選為江西省高校生態學學科聯盟成員單位、江西省高校生物學學科聯盟成員單位。
學校高度重視科研工作,培養科研團隊,打造科研平台,促進產學研結合,提升協同創新能力。2010年以來,學校獲批國家 社會 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 科技 支撐計劃、國家重大專項等四大類國家級科研項目157項,省部級科研項目621項,教師發表學術論文6223篇,被SCI、EI、ISTP收錄699篇,出版學術專著、教材702部,獲批知識產權成果163項。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積極推進國內外合作與交流,不斷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學校先後與同濟大學、北京 體育 學院、上海 體育 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央音樂學院、桂林理工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以及美國、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45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每年有近40個專業90餘名優秀學生被選派到上述國內知名高校進行為期一至兩年的聯合培養,有數十名學生選送赴國(境)外參加長短期項目學習。
學校主動適應經濟 社會 發展要求,實行按大類招生,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學分制、本科生導師制、雙學位制等教學管理方式,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近六年來,學生參加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 科技 作品競賽、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大學生藝術展演、大學生運動會等國家級和省級各類學科與技能競賽共獲獎1290多項。學校連續多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評為「全國大學生 社會 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學生社團「愛心社」被評為「全國社區青年志願者活動先進單位」和「全國百萬青年志願者助殘行動先進集體」。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就業質量穩步提升,應屆畢業生考取碩士研究生、公務員、教師和大學生村官等人數不斷攀升。
學校堅持以井岡山精神辦學育人,大力傳承紅色基因,努力將井岡山的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辦學育人優勢,以各種創新形式將紅色資源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把紅色基因融入青年大學生靈魂。學校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高校紅色經典藝術教育示範基地」。學校創編的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井岡山的紅色傳說」采風活動等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學校先後四次參加了由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主辦,中央電視台承辦的「五月的鮮花」全國大學生校園文藝匯演。
依託井岡山區域豐富的紅色資源,積極開展紅色培訓等 社會 服務工作。學校目前建有教育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 社會 實踐研修基地」、教育部高等學校紅色經典藝術教育示範基地、教育部機關黨校井岡山培訓基地、民政部首批全國 社會 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首批全國 社會 組織教育培訓基地,浙江大學、華東交通大學等高校國防生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廣西高校工委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江西省高校黨員幹部教育實踐基地,以及同濟大學、廈門大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黑龍江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桂林 旅遊 學院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等,為全國各地黨政機關、高校舉辦培訓班300餘期,培訓學員1.7萬余名。
最近正在受邀對江西的高校進行研究,藉此機會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希望能對有意報考井岡山大學的高考考生、考研考生和家長們有所幫助。
井岡山大學創辦於1958年,位於江西省吉安市中心城區,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點支持建設高校,同濟大學對口支援和南京軍區委託培養軍隊幹部的高等院校,與武漢大學建立全面支持合作關系 。為全國紅色經典藝術教育示範基地,國家學士學位單位開展培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工作單位,教育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 。
下面將從師資力量、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及科研機構等方面進行介紹。
師資力量截至目前,學校有在職教職工1570人,專任教師1075人,其中教授127人、副教授358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54人,具有碩士學位教師704人。專任教師中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 社會 科學領軍人才2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人,二級教授7人,其他各類省級以上人才計劃項目教師30多人;獲批全國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江西省特殊津貼,「井岡學者」特聘教授等各類省級以上榮譽稱號教師70多人。
學科建設 江西省重點學科:生物學。
江西省重點一級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
江西省重點二級學科:原子與分子物理、物理化學、計算機應用技術。
擁有兩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江西省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重點實驗室、江西省紅色文化研究與傳承應用協同創新中心。
教學建設截至目前,學校有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 歷史 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個學科門類的79個本科專業。
科研機構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 流域生態與地理環境監測實驗室。
江西省 "2011 協同創新中心 " : 紅色文化研究與傳承應用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分中心: 循證醫學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井岡山大學分中心。
省軟科學研究基地: 江西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軟科學研究基地。
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井岡山研究中心[一類]、廬陵文化研究中心。
省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 社會 工作碩士。
省重點實驗室: 配位化學實驗室、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實驗室。
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生態環境與資源實驗室。
吉安市市級重點實驗室: 化學結構分析重點實驗室、醫葯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重點實驗室、生態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吉安市市級工程研究中心: 數控機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製造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液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吉安市仿生包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井岡山大學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