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熊曉鴿獎學金名單
1. 熊曉鴿的慈善義行
事業上成功的熊曉鴿十分關心祖國的教育事業。1995年11月 至2009年,熊曉鴿向其母專校湖南大學捐款達200萬元屬人民幣,建立以其命名的「熊曉鴿獎學基金」。並先後捐款數十萬元,用於該校的學生設施建設。
1998年,中國百年未遇的洪災牽動著赤子之心,他專程從美國到家鄉湖南向災區個人捐款20萬元人民幣,而且還以公司名義向整個救災活動捐款100萬元人民幣。2001年10月3日湖南大學舉行的77級同學畢業20周年慶祝會上,熊曉鴿再次捐贈100萬元人民幣母校建設游泳館。網尚文化董事長熊曉鴿於2008年5月14日參加了奧運聖火在江西境內第一站瑞金的傳遞。火炬傳遞前,現場全體人員向在四川地震災害中的罹難者默哀一分鍾,火炬傳遞結束後的儀式則變成賑災儀式,當天的火炬傳遞成了支援災區的愛心接力。
熊曉鴿瑞金傳聖火網尚愛心與火炬同行火炬手代表熊曉鴿先生向全球21880名火炬手發出倡議書,號召火炬手們積極向四川地震災區奉獻愛心。倡議書說:高舉奧運聖火,把吉祥和平安傳遞給災區人民,鼓舞他們奪取抗震救災勝利的信心,並幫助他們共渡難關,重建家園。
2. 熊曉鴿的介紹
熊曉鴿,IDG全球來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源總裁。IDG資本創始合夥人。1993年,協助IDG創始人兼董事長麥戈文先生在中國創立太平洋風險技術基金(現更名為IDG資本),在中國管理著25億美元以上的創投資金,成為最早將西方技術風險投資實踐引入中國的人。「贏在中國」欄目策劃人和連續三年評委。湖南大學學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1、波士頓大學碩士、塔夫茨大學博士。
3. 熊曉鴿的美國求學經歷
熊曉鴿(Hugo Shong),出生於湖南湘潭市,做過4年電工。
1981年,熊曉鴿畢業於湖南大學外語專系。
1984年,在機電部任翻屬譯和英語教師的熊曉鴿以全國統考總分第三名的成績錄取為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國際英語寫作專業研究生。
1986年,熊曉鴿到新華社實習。當時熊曉鴿的夢想是成為新華社外派的戰地記者。同年秋季,熊曉鴿獲得美國波士頓大學全額獎學金赴美留學。當時,熊曉鴿僅懷揣38元美元去了美國,拚命苦讀,只用了8個月熊曉鴿就拿到波士頓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碩士學位。
4. 熊曉鴿現在在干什麼
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亞洲區總裁熊曉鴿
現在主要進行電子商務的有關事宜~
前段時間他剛剛投資了北京健途在線~
5. 熊曉鴿的職場趣事
誰要是被熊曉鴿「看上」,誰就可能取得創業的第一步勝利,因為獲取的不僅僅是創業資金,更包含創業信心。這位被譽為「中國引入高科技產業風險基金的第一人」的熊曉鴿,以其獨具慧眼的能力投資了網路、搜狐、騰訊和搜房等眾多高科技企業,並取得超凡的成功。
「2006年,是創業者的天堂。」熊曉鴿這樣總結道。而據日前發布的《2007中國風險投資年度調研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底,中國風險資本總量超過583.85億元人民幣,比2005年底的441.29億元高出32.31%。其中,行業占據榜首的就是IT領域。
熊曉鴿「相馬」自有一套理論。「投資一個項目,除了看總體的大環境和方向外,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不是技術。」
熊曉鴿得出上述結論有著淚的教訓。熊曉鴿回憶道,1993年,涉足風險投資領域後,其親自投的第一個項目就是一家在上海從事研發、生產和銷售電腦電池的公司。「一開始,我們認為這家公司有自己的技術專利和領先的技術特長。因此,看好這家公司的發展。但始料未及的是,沒過兩年,投資這家公司的資金卻全部打水漂。」
初戰未果,給熊曉鴿很大打擊。為什麼會失敗?熊曉鴿自我反省。「後來我意識到,創業應該是市場為導向的行為,而不是以技術為導向。」熊曉鴿說,「再先進的技術,如果市場不認可,都是白費。」熊曉鴿認為,現在很多創業者,尤其是高科技創業者,往往會進入一個誤區,認為技術為王,先進的技術是在市場制勝的法寶,但其實不然。
而如何能准確地把握住市場,熊曉鴿認為,這時最需要優秀人才。「優秀人才,必須具有敏銳的市場嗅覺,果敢的判斷執行力和與人合作的親和力。」熊曉鴿說,「優秀的創業團隊能夠帶領企業充分開發和挖掘市場,並隨市場波動而反應,最終獲取市場的成功。」 熊曉鴿認為,自己最大的成就,不是幫助中國眾多高科技企業成長壯大,而是「成為波士頓大學理事,並在波士頓大學設立獎學金。」因為投資企業成功,是團隊精誠合作的結果。而作為個人,他最大的理想是幫助更多的學子獲得海外求學的機會。
「我的第一職業,仍然是記者。第二職業,才是風險投資商。」
熊曉鴿在海外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是記者,且一干就是三年。其間,他結識了眾多風險投資商,這幫助他打開了從事風險投資領域的第一扇門。
不過,如今新聞工作仍是其難以忘懷的情結,做記者培養出的職業素養,讓其終身受益。 熊曉鴿出身平凡。
「我父親是鋼鐵廠的幹部,母親在紡織廠工作。」熊曉鴿說,「但父親盡可能給我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熊曉鴿的父親轉業前是軍人,和黃繼光是戰友,一起參加過上甘嶺戰役。戰爭使熊曉鴿父親留下了傷殘。「文化大革命」時期,熊曉鴿的父親受到迫害。
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父親極盡可能地給熊曉鴿創造一個較安靜的成長環境。熊曉鴿回憶說:「那時父親不讓我經常出去玩,怕我受其他小孩子的欺負。我常常在家玩各種電器,因此喜歡上物理學。」父親希望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一直都盡可能滿足他的要求,給他買各類小電器組件等東西。
由於父親是鋼鐵廠的幹部,熊曉鴿又喜歡物理,因此,在高考恢復前,熊曉鴿就在鋼鐵廠當了四年的電工。
中國恢復高考制度後,熊曉鴿1977年順利考上了湖南大學,但他沒有學物理學,而是學了完全陌生的外語專業。熊曉鴿說:「一開始,我報考的是工業自控專業。後來,學校挑選一批有一定語言基礎、中文能力強的學生,成立英語專業。我就這樣被老師選中。」
這看似隨機的專業轉化,讓熊曉鴿發生從理到文的轉變。這一直影響他今後的生活。 如今,掌握著八億多美元風險投資基金的熊曉鴿,被眾多創業者追捧,誰都希望熊曉鴿的慧眼能相中自己。
如何挑中自己滿意的人?熊曉鴿自有一套理論。他說,選擇投資項目就像是記者采訪,是聽、說和看的過程。
「我從小就喜歡寫作文,上大學期間曾在《湖南日報》發過文章。這是我萌發做記者的最初動力。」大學畢業後,熊曉鴿不滿足在機電部任翻譯和英語教師的工作,有著做一流記者的願望。這推動其不斷努力。1984年,他以全國統考總分第三名的成績,被錄取為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系英語采編專業研究生。
「那時的執教老師中,有幾位是來自美國。其中有一位老師特別欣賞我,告訴我應該到美國去走走看看。」熊曉鴿說,「但我一心只想進新華社做記者,沒有上心。這位老師耐心地教育我,應該多看看國外同行是怎樣做的,為什麼能那樣做,我才逐漸『開竅』。」
這位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恩師給熊曉鴿寫了一封推薦信。恩師在國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加上熊曉鴿在《中國日報》發表了數篇優秀的英語文章,於是熊曉鴿被波士頓大學錄取。
熊曉鴿踏上一條沒有被「設計」好的求學路。熊曉鴿僅用了8個月的時間就修完了全部碩士課程。對此,熊曉鴿說:「人在壓力之下,會發揮出超常的能力。取得成績,只是天天熬夜苦讀的結果。」 碩士畢業後,波士頓大學充分肯定了熊曉鴿的學業,給予其獎學金。但不久熊曉鴿又收到了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塔弗茨大學與哈佛大學合辦)的獎學金,於是轉學至弗萊徹學院,攻讀國際經濟與商理博士學位。
不過,熊曉鴿在海外從事的第一份工作還是與傳媒相關的職業。1988年暑假,熊曉鴿在弗萊徹學院求學期間,其導師的朋友在中國創辦了一份電子雜志,想找有新聞背景又懂電子的人。熊曉鴿前去應聘,很快就被卡納斯出版集團錄取。
出版社也充分認可了熊曉鴿的能力。當熊曉鴿提出學校開學要回去時,出版社不願再放手,提出豐厚報酬並幫助辦綠卡,要求其留下。
熊曉鴿留下了,在《電子導報》做記者和編輯,後升任為亞洲版的主任編輯,且一干就是三年。「半工半讀,變得非常忙碌,導致一直沒有弄博士論文,很遺憾啊。」如今,雖有幾分遺憾,但回想當初的選擇,熊曉鴿認為也是非常值得。「其間,我采訪過很多風險投資者,對於風險投資有了一些基礎性了解。」 將熊曉鴿這個「門外漢」帶入風險投資領域的人,是IDG董事長麥戈文。
「我是認識麥先生而進入風投行業。如果沒有麥先生,我不知道我現在會從事什麼行業。」熊曉鴿說,「那年,榮毅仁到美國訪問,被安排到弗萊徹學院做講演。我所在雜志社贊助了招待會和晚宴,並請來了很多廣告客戶,包括麥戈文先生。那時,我做了榮毅仁和麥戈文先生之間的翻譯。就這樣,我們兩人相識了。」
1991年7月,熊曉鴿拿到美國綠卡,出版社決定派遣其前往香港工作。「當時我還希望能去內地發展,卻沒有得到公司肯定。」熊曉鴿說,「而且覺得長時間做記者,已遇到了職業瓶頸。」
熊曉鴿剛就職就展現了一把,12月份他跑到中國,把當時的《國際電子報》合並到IDG旗下的《計算機世界》里。麥戈文看在眼裡,自然樂在心裡,帶他在亞洲跑了一圈,探索新的商業計劃。熊曉鴿沒有讓麥戈文失望,給出了諸多自己的意見。
之前,IDG亞太區已由兩個經理人分別負責。因此,麥戈文提出,三人一起分別寫一份商業計劃,根據計劃書決定IDG亞太區總裁之職的委任。當時正值聖誕和新年,原來的兩位經理人都度假去了,而熊曉鴿認真地趕制計劃書,當他將一份漂亮的商業計劃書遞交到麥戈文桌前時,另外兩位經理人還沒有動筆。
熊曉鴿最終獲得了IDG亞太區主任之職,從事包括媒體出版、市場調研和風險投資等方面工作。兩年後,熊曉鴿被麥戈文提升為IDG亞太區總裁。
6. 作為百年學府的湖大曾培養出哪些知名人物
作為百年學府的湖南大學,培養出過很多傑出人物。從古至今,數不勝數。作為一個湖大人,我深感自豪。雖然我可能做不到向他們一樣優秀,但是有他們作為我的校友,我深感自豪,下面就讓我來稍微介紹一下一些傑出人物吧!
在剛入學的時候,就有優秀的學長學姐以及導師的視頻,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建築學院院長魏春雨教授。他在視頻中的話讓我記憶深刻讓我對湖南大學的建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以上就是一些著名人物的簡短介紹啦,相信大家對千年學府 湖南大學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吧!
7. 湖南大學現代走出去的名人
去網路,查湖南大學的詞條,裡面有」知名校友「一欄
8. 熊曉鴿詳細資料
熊曉鴿,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IDG資本創始合夥人。1993年,協助IDG創始人兼董事長麥戈文先生在中國創立太平洋風險技術基金(現更名為IDG資本),目前在中國管理著25億美元以上的創投資金,成為最早將西方技術風險投資實踐引入中國的人。「贏在中國」欄目策劃人和連續三年評委。波士頓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研究生、湖南大學外語系學士。
中文名: 熊曉鴿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湖南湘潭
職業: 投資家
畢業院校: 波士頓大學、哈佛大學商學院
主要成就: 設立熊曉鴿獎學基金
設立熊曉鴿亞洲報道年度記者獎
設立熊曉鴿新聞終身成就獎
代表作品: 協助創建IDG創業投資基金
個人履歷:美國國籍 出生於湖南湘潭市; 1973-1977年,鋼鐵廠當電工; 1977-1981年,湖南大學求學; 1981-1984年,在機電部任翻譯和英語教師; 1984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系英語采編專業研究生; 1986年秋,獲波士頓大學全額獎學金赴美留學(英文名:Hugo Shong); 1987年底,進入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攻讀國際經濟與商理博士學位。其間任《電子導報》亞洲版主任編輯; 1991年秋,獲美華協會「99最佳新聞報道獎」和「留美最傑出青年」稱號; 1993年,代表IDG集團,與上海科委合作,投資2000萬美元成立中國第一家合資技術風險公司,並任總經理; 2000年5月,成為波士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第一位亞裔董事。2004年在學院設立「熊曉鴿新聞終身成就獎」、「熊曉鴿亞洲報道年度記者獎」,以及另外兩項科技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