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美國看病難上大學打官司
Ⅰ 美國與中國
看高曉松的《曉說》,這16期欄目裡面講到了他在美國的真實情況,也有與我們自己的對比,希望樓主可以看一看
05-31期 第十二期:高曉松看病連遇怪事 揭秘美國社會毒瘤
05-18期 第十期:高曉松現身說法 趣談美國交規那些事
05-11期 第九期:多如牛毛嚴酷無比 高曉松趣談美國那些法
06-15期 第十四期:高曉松揭秘戰爭秘聞 朝鮮戰爭62年祭(上)
07-27期 第二十期:"看美國"系列之《美國人與物》
07-06期 第十七期:高曉松揭秘戰爭秘聞 朝鮮戰爭62年祭(下)
08-31期b第二十五期:「看美國」系列之《兩極分化的黑人》
08-24期第二十四期:「看美國」系列之人類精華猶太人(下)
08-09期第二十二期:"看美國"系列之人類精華猶太人(上)
08-02期第二十一期:"看美國"系列之《日裔步兵團的奮戰》
09-27期第二十九期:海上霸主航母(上)
09-21期第二十八期:「看美國」系列之《槍口下的美國》
10-19期第三十二期:抗戰史上最悲壯一幕 淞滬戰役(上)
10-11期第三十一期:無比強大的美國工會
10-04期第三十期(無刪減版):海上霸主航母
10-04期第三十期:海上霸主航母(下)
Ⅱ 如何看待《曉松奇談》的《台灣》系列
在這兩期節目里,高曉松老師所帶來的是他自己對於整個台灣的一個直觀印象,並且從各個方面大致介紹了台灣的一些歷史以及現狀問題。總體而言,高曉松老師很喜歡台灣,這是他自己說的。並且,對於台灣有非常良好的一些印象。這個其實題主在題里已經說了。
所以簡短的而言,對於大多數尚未去過台灣或者是對於台灣不夠了解的朋友,這兩期節目是一個很不錯的入口。但是這兩期節目里也的確存在著一些錯誤與硬傷,我將會在答案後半段一一指出。如果想要了解一個真正的台灣,那還是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去走一遭。
首先,高曉松老師普及了很多台灣獨有的,大陸人不了解的概念。這點對於對台灣不夠了解的大陸人而言,是一個不錯的入口。比如高曉松老師提到的就有「外省人」、「原住民」、「客家人」、「眷村」與「名嘴文化」等。能夠在幾分鍾能將這些概念用詼諧幽默而又簡單易懂的話語講清楚。體現了高曉松老師很深的文化功底。
高曉松老師所帶來的關於台灣的這些印象,很可能就是一個第一次去台灣的大陸人對於台灣最直觀的印象。比如人人都很有禮貌,比如其實我們兩邊也差不多,無非是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字政治體制不一樣。還有很多很多。
我之所以這么講,是因為包括我自己,以及所看過許多陸生朋友剛到台灣時所寫下的文章都很顯明的體現了這一點。我覺得如果一個人剛看過這期視頻之後立刻去台灣,或者是剛從台灣回來之後看高曉松老師的視頻,可能會很同意視頻里的大部分觀點。
但是我必須要說的是,高曉松老師有部分弱化或者隱瞞缺點,而放大優點的嫌疑。尤其是在提到和大陸的對比時,這種方法尤為明顯。他用的和台灣的對比很像一種田忌賽馬式的對比。我記得之前無論是周小平的關於台灣的文章,或者是韓寒的關於台灣的文章里都有類似的這種觀點。然而其實只不過是立場不一樣罷了。
其次我要說的是高曉松老師提到的很多細節。這個將一點一點分開來說。
小確幸:
第一期里高曉松老師說自己尚未去台灣時,看台灣的電視節目,覺得人人都打了雞血。因為他們在電視上永遠都在吵架。後來到了台灣之後才發現有著巨大的反差,原來大多數人都很安靜。人們追求的並不是一種打了雞血為了政黨撕破臉的生活,而是一種平靜的小確幸的日子。這點是對的,也是一種台灣的社會風氣。但是台灣人並沒有特別享受在這種狀態之中。事實上,有很多台灣人也在反思為什麼到今天台灣的經濟變得這么爛,為什麼馬英九講的拼經濟拼經濟卻帶來的是越來越大的社會不公與貧富差距。我只能說,小確幸的確存在,但不是人人都享受它。
大學教育:
這點是題主最懷疑的。真的有8分上大學嗎?這個是真的,我可以告訴題主,高曉松老師所舉的例子幾乎都是真實的。這里高曉松老師用了第一個對比,高曉松老師對比了台灣的大學。並且貫穿兩期視頻的好幾個時節段。首先高曉松老師說台灣想上大學就一定能上,很多排名末尾的學校常常找不滿學生。然後得出台灣的大學教育資源比大陸豐富。這種推論里結果是對的,然而推論的方式卻錯了。事實上大陸也有很多三本,大專常年招不滿學生。我上大學那年,在補錄的時候刻意的去看了一下補錄大學的空缺比。看到三本大專那裡我簡直驚呆了。缺口幾乎已經可怕到每個專業只錄了本來要錄名額的一半不到。有興趣的可以明年高考時自行點進招辦官網,看看是不是我說的這樣。
其次高曉松老師提到了台大和清華,並且狠狠地鄙視了自己的母校。其結論是台大清華學風很濃,繼承了老北大清華的傳統。然而我們今天大陸的大學卻功利味道滿滿。然而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子嗎?我不是在否定台大的教育,但是就我曾經在兩岸的大學里各上過學來看(大陸C9+985,台灣私立名校,排名靠前)。單單講學風這一點而言,沒有什麼學校能比得上大陸的學校了。因為大陸的學生面臨的競爭力更大,我曾經在facebook上隨手貼過我們學校冬天早上圖書館排隊的場景,當時我Facebook里台灣的好友幾乎嚇住了。即便是台大的同學也是這樣,他們沒有辦法想像學習如此認真刻苦的學生。
台大是所好大學,然而讓高曉松老師捧的位置太高了。北大清華也許沒有達到高曉松老師心目中的地位,但是我必須要替北大清華的同學說句話,那就是這兩所學校也絕對沒有高曉松老師說的那麼不堪,好像人人都在關心「去國企還是去私企」這種問題。
醫療:
高曉松老師還提到了台灣的醫療問題。看起來似乎是一種人間天堂的感覺。這點上我本人沒有發言權,但是台灣的健保體系做的的確是世界上排在世界前列的。我自己本身曾經在台灣看過病,因為當時提前繳納了保險,所以在校醫院里看病一分錢沒花,而且還很萌的送了我一個杯子。(台灣人奇怪的萌點)= = 。
貧富差距:
這點上,台灣的確是一個基尼系數並不高的國家(0.33),對比中國大陸的0.47可以說貧富差距並不是很大。所以其實高曉松老師也並沒有誇大。但是肯定還是會有。
然後是高曉松老師提到的一些台灣特色,像是機車文化這些。都是高曉松老師的個人主觀感受,也基本上都是對的。沒有什麼可以說的。
下面是整整一組重頭戲,那就是衣食住行問題。
衣服上,高曉松老師說台灣人很少追求愛馬仕,香奈兒這種名牌。其實真的不是這樣子的。我上學的學校里,女生coach算是蠻多的。香奈兒,Gucci之類的也有。愛馬仕倒是真的沒看到。然而追求生活質量本身不是什麼錯誤。高曉松老師似乎是想說台灣人並不很俗氣的追求一些已經爛俗的奢侈品牌,而是更多的追求一種自我的設計。這點上是存在的,台灣的很多獨立設計的確很漂亮。然而邏輯卻是錯誤的。因為一個人喜歡香奈兒愛馬仕可能並不是因為他很俗氣的想要把這個像暴發戶一樣的顯給別人看。他也可以同時追求獨立設計。每次有什麼大牌發售的時候,台灣的一些專門店門口會整夜排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已。
食:這點我完全同意高曉松老師,就醬。也許香港美食愛好者可以跳起來反駁高老師。
住:高曉松老師用北京和台北的房價進行對比,然後得出了台灣的房價「真的已經算很便宜了。」這樣的結論。其實並不是這樣,可能因為高曉松老師接觸的一些人都是像李宗盛,張大春這樣文藝界的人士。本身其地位也並不低。然而年輕人拿著22K買不起房的場景也是廣泛存在的。我今年又回台灣時住在一個朋友家,大概已經算是郊區了。高層小區,一套100平米左右是兩千多萬台幣。約等於四百萬人民幣。
北京人買房買到通州,台北也有人買房買到桃園。
行:這點上高曉松老師說的基本沒什麼問題了。台灣的交通發達是可以身體力行感受到的,並且,大街上的車很多都是90年代的本身和當時台灣的經濟發展速度很快有關系。
然後是另一個重頭戲,傳統文化。
台灣是真的有保存中華文化保存的那麼好嗎?這個話題簡直太大了,估計學界的人也很難解釋清楚。高曉松老師認為台灣的文化是很發達的,這點我同意。而且高曉松老師自己是文化界人士,發言肯定比我更專業。但是如果認為今天的台灣文化是傳統的中國文化,那就是一種大錯特錯的認識了。事實上台灣自身的歷史以及其地理的復雜性決定了其擁有一種獨特的台灣文化。如果簡單說的話,應該是閩南文化,漢文化,日本文化與台灣本身原住民文化等的結合體。絕對不是單單「中華文化」四個字所能搞定的。具體不講了。
下來是高曉松老師視頻中的一些硬傷與和我所接觸到的不符合的地方。我大概說一些,剩下的明天起來再補充。
住房問題,教育問題上邊已經寫過了。事實上台灣人也很追求名牌,我相信追求名牌的心在哪都是一樣的。無非就是經濟發展的高低帶來的差距而已。
高曉松老師說一波人到了台灣之後,因為後於閩南人,所以被當做了客人成了客家人。這個解釋是錯誤的。關於客家人具體的解釋自行網路。大概就是中原的漢人到了東南沿海一代這樣子吧。
書店:
高曉松老師說進入大陸的書店,滿目的成功學。進入了台灣的書店,每個地方都透露著文學的氣息。其實誠品最顯眼的位置擺的也是暢銷書。大陸越來越多的書店開始把文學性看的更為重要。這點上有種田忌賽馬的感覺。
歷史書:
我不知道高曉松老師翻的是台灣的哪一套歷史書,不過我自己本身是看過台灣高中的所有歷史書的。而且還跟著老師一起做過課題研究。一個很重要的點是,在台灣的歷史書中,均沒有出現諸如「我國」帶有主觀意義的字眼。所以其實台灣目前所使用的歷史書是盡量避免主觀判斷。
高曉松老師還舉了一個例子,是台灣的文化很發達。然而舉例卻讓人大跌眼鏡。比如普通的計程車司機會說成語……這個根本沒有絲毫的說服力。我在台北也見過很多水平很低的計程車司機,在大陸也見過凱恩斯貨幣理論侃侃而談的司機(今天下午剛見的…………)。
還有什麼因為電影改名,或者是某個地方因為電影而出名。這個推論就更扯了……因為拍了《悲情城市》,九份出名了。所以這就是文化發達呢?如果你說《悲情城市》文化意義很強的話。但是《那些年》也火了一把平溪,你說這算什麼呢?
還有一些硬傷,我明天再補充。我先簡單做一個結論,然後把答案發出來等你們來點贊。大概就是,高曉松老師的確是很喜歡台灣,和我一樣。並且對台灣有著很深的感情,這點也和我一樣。然而很多「推論」往往是先預設結果,然後再用一個很奇怪的邏輯去推論出結果。這是一個節目不應該的。
在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中,尼爾波茲曼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理論。那就是人類對於電視節目往往是缺乏反應力的。讀書時,人需要長時間的進行上下文的思考,去思考作者所說的每一句話進而得出結論。然而看電視時卻不是這樣。電視往往會切斷人的思維模式,使人在看電視時進行一種不自主的非思考性活動。回到高曉松老師的節目里來,這點會更加明顯。我之所以說一個沒有去過台灣准備去的人,或者是一個剛剛從台灣回來的朋友也許會很同意高曉松老師的這個節目就是這樣。
所以,這兩期節目是一個很好的入門教材。但是台灣並不完全是它所說的那樣子。你待的越久就會越發現,台灣的迷人之處絕對不僅僅是高曉松老師說的這么簡單。
Ⅲ 公知為什麼不吃香了,是因為他們不能啟蒙了嗎
公知依然還在,只不過轉移戰線了。其實人性的本質就是一種在對比當中找到彼此的差異,然後通過吹捧與比較來找到彼此當中的相同與不同。
當中有的人或許能夠在對比當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並且因此而客觀理性地發現是否因為是自身原因而導致的這些差異。
畢竟很多自己的弊端完全可以通過自我完善來改進,眼中看到的別人的那些好處,其實只是一時新鮮而已。
公知的本質就是自卑,是怨恨,還有對於自己的能力不認可的那麼 一小搓群體。
只有讓自己變得強大才能對這種三教九流產生免疫。
Ⅳ 在美國,聽說醫療費用很高是真的么
有同學問,在美國看病是不是很貴?不是很貴,是超級貴。很多人出國前會聽到網上有人抱怨美國的醫療費用高,那美國看病到底貴的有多誇張呢?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么個梗吧:就是「在美帝暈倒前最後一句話:千萬別叫救護車!!」。
加油站
如果身體突發不適,附近又一時找不到上述售葯的店面,不要急,您可以到附近的加油站去看看。美國加油站都設有便利店,常常是24小時營業,清晨或夜晚來這里買東西很方便,而且價格也並不太貴。加油站便利店除了賣咖啡、飲料、食品、香煙以及機油、防凍液等汽車用品外,一般都賣常用的非處方葯。
詳情請戳大連學為貴訂閱號(dlguixue)
Ⅳ 李詠葬在美國,並非死於癌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大家都看過一個文章,文章的標題是《高曉松說:其實李詠的死因並不是癌症》,而這篇文章引發了很多網友們的討論,大家都覺得非常的驚訝,然後就開始問高曉松,你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的,最開始的時候,高曉松沒有回應。後來在網友們的追問下,高曉松終於站出來說話了。
其實,把李詠葬在美國,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女兒一直在美國讀書。她也希望在每年的重大祭祀上,女兒都不能缺席,也希望李詠能夠陪在女兒的身邊,哪怕是在另一個世界。所以,當時才做了這樣的決定,雖然知道大家會不理解,但這也是他們深思熟慮的,也希望大家能不再針對此事過於的發散思維。
Ⅵ 高曉松終於發聲,道出李詠去世後的內情,李詠為什麼到現在還葬在異國
高曉松在娛樂圈中是一位著名的音樂人,他有著很多代表性的作品,而且他還有才華。但是作為公眾人物,他的一舉一行都被人們關注。
像高曉松就發表了一些不正當的言論,從而引起很多人的爭議。其實對於高曉松,他說出來的話,基本都會讓人們相信,因為他在娛樂圈中一直都很低調,而且也不炒作自己。
所以作為一位公眾人物,千萬不要隨便的造謠,這樣會給別人帶來很大的困擾。李詠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們應該尊重他。而且我們也不要輕信謠言,也不要傳播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