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副校長名單
1. 北京大學歷任校長名單公示表
清朝京師大學堂時期 :
孫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
許景澄(1899年7月—1900年7月)
張百熙(1902年1月—1904年2月)
張亨嘉(1904年2月—1906年2月)
李家駒(1906年2月—1907年7月)
朱益藩(1907年7月—1907年12月)
劉廷琛(1907年12月—1910年9月)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立北京大學時期 :
嚴復 (1912年2月—1912年10月)
何燏時(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蔡元培(1916年12月—1927年8月)
劉哲 (1927年8月—1928年6月)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國立北京大學時期 :
李煜瀛(1928年6月—1929年1月)
陳大齊(1929年1月—1929年8月)
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
蔣夢麟(1930年12月—1937年7月)
日本控制北平時期 :
湯爾和(1939年1月—1940年3月)
錢稻孫(1940年3月—1945年10月)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恢復管治時期:
傅斯年(1945年10月—1946年8月)
胡適 (1946年9月—1948年1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校長 :
湯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馬寅初(1951年6月—1960年3月)
陸平 (1960年3月—1966年6月)
張承先(1966年6月1日—1966年7月26日)(北京大學文化大革命工作組組長)
聶元梓(1966年7月28日—1966年9月)(北京大學文化革命委員會籌備委員會主任)
聶元梓(1966年9月11日—?)(北京大學文化革命委員會主任)
楊德中(1969年9月27日—?)(北京大學革命委員會主任)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
張龍翔(1981年5月—1984年3月)
丁石孫(1984年3月—1989年8月)
吳樹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陳佳洱(1996年7月—1999年11月)
許智宏(1999年11月—2008年11月)
周其鳳(2008年11月—2013年3月)
王恩哥(2013年3月—至今)
2. 北京大學的校長是誰
許智宏 黨委常委、校長
--------------------------------------------------------------------------------
性 別: 男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2年10月
研究方向: 植物發育生物學,植物生物工程
主管工作: 全面主持學校行政工作
--------------------------------------------------------------------------------
學習經歷: 1959年9月-1965年9月,北京大學生物系植物學專業本科學習
1966年2月-1969年9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生學習
--------------------------------------------------------------------------------
工作經歷: 1965年9月-1970年2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激素室研究實習員
其間:1965年9月-1966年2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外語
1966年2月-1969年9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1968年8月--1970年2月,天津4701部隊軍墾農場勞動鍛煉
1970年2月--1973年3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激素室課題組長
1973年3月--1983年12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細胞生理室課題組長、室領導小組成員
其間:1979年8月--1980年9月,英國約翰.依奈斯研究所訪問學者
1980年9月--1981年10月,英國諾丁漢大學植物系訪問學者
1983年12月-1988年10月,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副所長
1988年11月-1991年2月,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兼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88年-1996年)
1989年-1992年,國立新加坡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訪問教授(每年3個月)
1991年2月-1994年10月,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1992年10月-2003年2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99年11月至今,北京大學校長
--------------------------------------------------------------------------------
主要著作: 1988年,《經濟植物組織培養》,羅士韋、許智宏主編,科學出版社
1996年,《植物基因工程》,田波、許智宏、葉寅主編,山東科技出版社
1997年,《植物原生質體培養及遺傳轉化》,許智宏、衛志明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8年,《植物發育的分子機理》,許智宏、劉春明主編,科學出版社
1998年,《植物生物技術》,許智宏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
3. 北大副校長有幾個,都是誰。
歷任北大校長
一 蔡元培蔡元培(1868~1教育論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教育論著選》等。
二 蔣夢麟(1886-1964)原名夢熊,字兆賢,號孟鄰,浙江餘姚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長、行政院秘書長,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先後擔任過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北京大學校長、行政院秘書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等職。
三 胡適(1891.12.17—1962.2.24),漢族,安徽績溪上庄村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
四 湯用彤(1893—1964),字錫予,祖籍湖北省黃梅縣,生於甘肅省渭源縣。中國著名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學者。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現代中國學術史上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與陳寅恪、吳宓並稱「哈佛三傑」。已出版的著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湯用彤學術論文集》(包括《魏晉玄學論稿》、《往日雜稿》、《康復札記》等)、《印度哲學史略》等。
五 馬寅初(1882—1982), 回族人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嵊縣浦口鎮。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主要著作有:《通貨新論》《戰時經濟論文集》《我的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中國國外匯兌》《中國銀行論》《中國關稅問題》《資本主義發展史》《中國經濟改造》《經濟學概論》、《新人口論(重版)》《馬寅初經濟論文集(上、下)》等。 1993年8月獲首屆中華人口獎「特別榮譽獎」。
六 陸平(1914-2002),男,原名劉志賢,又名盧荻,吉林長春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學教育系學習。1957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同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學黨委第一書記。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兼任校長。
七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八 張龍翔(1981.5-1984.3)[3],教授,生物化學家。浙江吳興(今湖州)人。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42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4年回國。曾任重慶桐油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1946年起,歷任北京大學化學系、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九 丁石孫 男,漢族,1927年9月生,江蘇鎮江人,民盟成員、中共黨員,1950年參加工作,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大學學歷,教授。 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全國政協教育文化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十 吳樹青,經濟學家兼教育家,教授。江蘇江陰人。經濟學家。1989年8月至1996年8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十一 陳佳洱(1934— ),上海人。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學家。1934年10月1日出生,漢族,上海市人。
十二 許智宏 ,男,漢族,1942年10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65年9月參加工作,1976年2月入黨,研究生學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中 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2年10月至2003年02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99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十三 周其風 男,漢族,1947年10月8日(農歷)出生,湖南瀏陽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07月至2008年11月,任吉林大學校長(副部長級),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2008年11月開始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4. 清華歷屆校長名單
馮友蘭,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葉企孫,中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和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
劉仙洲,機械學家和機械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中國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蔣南翔,馬克思主義教育家、中國青年運動的著名領導者。
劉達,北平輔仁大學肄業,在一二九運動中為輔仁大學學生會代表。
高景德,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現代電能系統運行和控制的新理論與新技術專家。
張孝文,清華大學教授,現任中國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王大中,核工程與核安全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顧秉林,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材料科學家。
陳吉寧,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環境系統分析專業研究生畢業,工學博士,教授。
邱勇,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環境系統分析專業研究生畢業,工學博士,教授。
5. 北大新任副校長是何許人
准80後名校副校長,成功的人生都離不開努力最近不少高校都先後進行了人事調動,今天讓我們來聚焦國內頂級名校——北京大學新進副校長陳寶劍,一位79年生的准80後青年才俊。
一直以來,國內高校的行政臃腫被詬病不已,所以“去行政化”呼聲也是一直高居不下,通常來說,一所高校里有一位校長和其他七位副校長,這些副校長職能也不大相同,有監管德育的,有監管招生的,有監管宣傳的,有監管就業的等等之類。正是由於這些多位校長的協同配合,才能讓一所容納幾萬人的大學能運轉自如,不至於隨時宕機,耽誤其餘師生的生活,所以每一所高校的校長與副校長都不但有光輝的學術履歷,還必須有機智的處事能力。作為國內高校中top級別的北京大學,其行政高層自然更是龍中人鳳,於是,當陳寶劍這位準80後青年才俊成為北京大學新進副校長時,瞬間吸引了學術界與政界的目光。
陳寶劍擁有今天的成就一切來自於自身的努力拚搏,他的事跡時刻提醒我們,不忘奮斗才能突破自我,創造新生活。
6. 北京大學憑什麼有三個常務副校長
在北大常務副校長更多的是作為榮譽稱號存在
7. 北大 有幾個 名譽校長
北大著名校長:
1.孫家鼐(1827―1909)
對北大的貢獻:他一手籌辦了中國第一所綜合性的大學-----京師大學堂,成就了北大作為中國最高學府的「高貴身份」。校長任期:1898年7月至1900年春任。
個人成就:封建社會學而優則仕典型,官位職相當於現在的部長和北京市長,最後任職相當於人大委員長。
簡介:孫家鼐,字燮臣,號蟄生、容卿、澹靜老人,安徽壽州人。1851年中舉人,八年後成一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868年,孫家鼐提督湖北學政,任滿之後,奉旨入值上書房授讀。歷任工部侍郎、戶部侍郎、、兵部侍郎,以及吏部侍郎等職。1890年,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兩年後升工部尚書,兼順天府府尹。1896年主持官書局。1898年,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管理京師大學堂。建議增設中心學堂、速成學校及醫學校。後授禮部尚書,任體仁閣大學士,歷轉東閣、文淵閣大學士,晉武英殿大學士,充學務大臣、政務大臣、編纂官制總司核定等。1907年,任資政院總裁,參與「立憲」事宜。謚文正。
2.嚴復(1854—1921)
對北大的貢獻:他在袁世凱政府想關閉大學之時,力爭保住「全國最高學府」北大。並提出「兼收並蓄,廣納眾流,以成其大」的辦學思想,以北大為「一國學業之中心點」,奠定了北大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校長任期:1912年2月至1912年10月。
個人成就:國學大師,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代表人物,翻譯家和教育家。
簡介:嚴復,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人。1877年到1879年,嚴復等被公派到英國留學(普茨茅斯大學及格林威治海軍學院)。1880年起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教務長)、會辦(副校長)、總辦(校長)。1912年嚴復受命任京師大學堂改名北大後的第一任校長。嚴復從海軍界轉入思想界,積極倡導西學的啟蒙教育,其著名譯著有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的《群學肄言》、孟德斯鳩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經濟學、政治學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和哲學理論較為系統地引入中國,啟蒙與教育了一代國人。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終年68歲。著作有《嚴幾道詩文鈔》等。著譯編為《侯官嚴氏叢刊》、《嚴譯名著叢刊》。
3.蔡元培 (1868~1940)
對北大的貢獻:北大精神創建者.提出「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校訓,使北大從封建中國的最高學府脫胎換骨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學術自由的天堂、中國高校之樣板!校長任期:1916年12月至1927年8月。
個人成就:國學大師,學界泰斗,中國現代最著名的教育家。近代革命家、政治家、科學家。第一代真正「學貫中西」的知識分子。為後人留下了「北大精神」以及「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教育思想,影響百年中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愛國運動」,都統一在了他的旗幟下。
簡介:蔡元培,字鶴卿、孑民,號孑農,紹興山陰(今越城區)人。17歲考取秀才,18歲設館教書。青年時期,連續中舉人、取進士、點翰林、授編修。1898年,棄官從教,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嵊縣剡山書院院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1902年,組織中國教育會並任會長,創立愛國學社、愛國女學,均曾被推為總理。1904年組織光復會,1905年參加同盟會。1907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研讀哲學、心理學、美術史等。1912年1月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不久,因不滿袁世凱專制而辭職,再赴德、法等國學習和考察。1916年回國,次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五四」運動中支持學生愛國行動,多方營救被捕學生。被迫辭職後,多次赴歐洲英、法等國考察教育和講學。曾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國民黨監察院長、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美國紐約大學名譽法學博士、法國里昂大學文學博士。1932年,同宋慶齡、楊杏佛等在上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被推為副主席。晚年,為抗日救亡事業奔波,努力促成國共合作。1938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名譽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以他名字命名的蔡元培獎是北大教師最高榮譽獎。
蔡元培對近現代中國教育、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國才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主張,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3.為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眾的學者。
3.胡適(1891.12.17—1962.2.24)
對北大的貢獻是:五四後的北大在中國教育界、學術界自成一體,獨領風騷。其自由傳統的形成首功在蔡元培,但與陳獨秀、胡適、傅斯年等人的努力也密不可分。胡適是北大知名教授、「革新健將」,長期擔任北大校長,「中興」北大功不可沒。校長任期:1945年10月至1948年12月。
個人成就:國學大師,現代著名學者,歷史學、文學家,哲學家、詩人。以倡導「五四」文學革命著聞於世,新文化運動領袖人物。
簡介:胡適,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徽州績溪縣上庄村人。1910年赴美國康乃爾大學留學。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唯心主義哲學家杜威。1917年畢業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回國被聘北大教授。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胡適他與陳獨秀的通信以及《文學改良芻議》一文的發表,引發了當時中國的文學革命。他提倡「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並相繼完成《國語文法概論》、《白話文學史》等著作,對白話文取代文言文而成為現代中國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決定性作用。1902年出版的《嘗試集》成為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新詩集,頗有開拓之功。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另一主要貢獻是輸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義》、《貞操問題》,當年都是振聾發聵之作。 胡適治學有兩個主要領域,一是中國哲學史,一是中國文學史。盡管《中國哲學史大綱》只出版了上卷,《白話文學史》也沒有下編,可這兩部書都是建立規范並奠定學科基礎的經典性著作,對二十世紀學術發展影響甚深。另外,他首創新紅學,重修禪宗史,以及用歷史演進法來研究中國章回小說,都是開一代新風,功不可沒。
胡適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文學院院長、輔仁大學教授及董事、中華民國駐美利堅合眾國特命全權大使、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位於台北南港)院長等職。
3.湯用彤(1893—1964)
對北大的貢獻是:新中國開始時期北大校務委員會主席(1949年5月至1951年9月)
個人成就:中國著名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學者,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現代中國學術史上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與陳寅恪、吳宓並稱「哈佛三傑」。
簡介:湯用彤,字錫予,湖北省黃梅人。1918年赴美國留學,1922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研究院,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東南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大教授。他通曉梵語、巴利語等多種外國語文,在北大執教30餘年,教學內容包括中國佛教史、魏晉玄學、印度哲學史、西方哲學史、歐洲大陸理性主義、英國經驗主義、邏輯學、哲學概論等。可謂學富五車,桃李天下。他的學術著作如《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魏晉玄學論稿》、《印度哲學史略》等至今仍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權威性著作。
3.馬寅初(1882—1982)
對北大的貢獻是:校長任期:1951年9月至1960年3月。
個人成就:,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簡介:馬寅初 ,生於浙江嵊縣。1906年赴美國留學, 先後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16年任北京大學任經濟學教授。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員, 1929年後, 出任財政委員會委員長、經濟委員會委員長。後因批評蔣介石政府,1940年被逮捕,42年獲釋。1949年8月, 出任浙江大學校長, 並先後兼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央財經委員會副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51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60年1月4日, 因發表《新人口論》被迫辭去北大校長職務。1979年9月, 平反後擔任北大名譽校長, 並重新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委員。1981年2月27日, 當選為中國人口學會名譽會長, 1981年3 月29日, 當選為中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第一屆理事會顧問。他一生專著頗豐,主要有《紐約市的財政》、《中國國外匯兌》、《中國銀行論》、《中國關稅問題》、《資本主義發展史》、《中國經濟改造》、《經濟學概論》、《通貨新論》、《戰時經濟論文集》《我的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新人口論(重版)》、
《馬寅初經濟論文集(上、下)》等。1994年,以他名字命名的浙江省馬寅初人口福利基金會成立,主要資助和興辦有關人口福利的項目和活動,推動人口福利事業的發展。
4.周培源(1902-1993)
對北大的貢獻是:大力支持並親自組織領導研製成功了華光型電腦鐳射漢字編輯排版系統,引發了我國印刷術的重大革新。培養了幾代知名的力學家和物理學家。校長任期:1978年7月至1981年3月。
個人成就:,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物理學一代宗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簡介:周培源,江蘇宜興人。1928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理學博士學位。1928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在w. k.海森伯(heisenberg)教授指導下從事量子力學的研究。1929年在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學校w.泡利(pauli)教授指導下從事研究。1929年回國以後,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任教授。其間於1936-1937年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參加愛因斯坦主持的廣義相對論討論班。解放後曾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主席、名譽主席,世界科協副主席,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會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會長,九三學社主席,第五、六、七屆政協副主席。1980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80年和1985年兩次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具有卓越貢獻的校友」獎。
周培源在學術上的成就,主要為物理學基礎理論的兩個重要方面,即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論和是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在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並形成了「湍流模式理論」流派。周培源從事高等教育工作60多年,早期學生中王竹溪、彭桓武、林家翹、胡寧等都成為著名的科學家。由他和夫人發起的周培源基金會設五類共57項專項基金,「周培源物理獎」、「周培源力學獎」等被公認為在該領域內最具影響力的獎項。
5.陳佳洱(1934— )
對北大的貢獻是:校長任期:1996年8月至1999年11月。
個人成就:,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加速器物理學家。
簡介:陳佳洱,上海人。1963-1966年為英國牛津大學和盧瑟福高能研究所訪問學者,1982-1984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核物理實驗室和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訪問科學家。1999年12月至2003年12月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1999年以來先後獲美國加州門羅學院、日本早稻田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英國拉夫博魯大學等院校榮譽理學博士學位,並當選為英國物理學會特許會員、紐約科學院院士,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主席、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執委會副主席、薩拉姆國際研理論物理究中心科學理事會理事。現為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技術物理系教授。
陳佳洱在開拓發展我國的射頻超導加速器、加速器超靈敏質譜計、射頻四極場加速器、高壓靜電加速器以及束流物理等眾多的低能加速器及相關的應用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6.許智宏(1942— )
對北大的貢獻是:推動北大改革,提出2015年北大建成國際一流大學目標。校長任期:1999年11月至2008年11月。
個人成就:著名植物生理學家,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簡介:許智宏,江蘇無錫市人。196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歷任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課題組組長、室領導小組成員、副所長、所長,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其間,曾在英國從事研究工作。1992年10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99年11月任北京大學校長兼中科院副院長。長期從事植物發育生物學、植物細胞培養及其遺傳操作、植物生物工程的研究。現為北京大學教授、中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植物組織培養和生物技術協會主席,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長。香港大學榮譽教授,英國De Montfort大學和諾丁漢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和蒙特利爾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榮譽博士。
7.周其鳳(1947— )
對北大的貢獻是:校長任期:2008年11月—今
個人成就:著名化學家,中科院院士。
簡介:周其鳳,湖南瀏陽人。1965年入北京大學化學系。1980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90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2004年7月至2008年11月任吉林大學校長。2008年11月至今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校長。 他長期在高分子領域高端思考和探索,提出了高分子合成和液晶高分子研究和合成的新方法方法,這一種合成方法合成的液晶高分子獨成系統,既區別於德國人的又不同於美國人的,屬於第三類液晶高分子,他的理論同時促進了國際上高分子學科理論和試驗技術上的提升和發展,他的研究達國際領先水平。
8. 現任北大校長是誰還有歷任北大校長都有哪些(謝謝!)
一 蔡元培蔡元培(1868~1教育論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教育論著選》等。
二 蔣夢麟(1886-1964)原名夢熊,字兆賢,號孟鄰,浙江餘姚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長、行政院秘書長,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先後擔任過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北京大學校長、行政院秘書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等職。
三 胡適(1891.12.17—1962.2.24),漢族,安徽績溪上庄村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
四 湯用彤(1893—1964),字錫予,祖籍湖北省黃梅縣,生於甘肅省渭源縣。中國著名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學者。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現代中國學術史上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與陳寅恪、吳宓並稱「哈佛三傑」。已出版的著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湯用彤學術論文集》(包括《魏晉玄學論稿》、《往日雜稿》、《康復札記》等)、《印度哲學史略》等。
五 馬寅初(1882—1982), 回族人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嵊縣浦口鎮。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主要著作有:《通貨新論》《戰時經濟論文集》《我的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中國國外匯兌》《中國銀行論》《中國關稅問題》《資本主義發展史》《中國經濟改造》《經濟學概論》、《新人口論(重版)》《馬寅初經濟論文集(上、下)》等。 1993年8月獲首屆中華人口獎「特別榮譽獎」。
六 陸平(1914-2002),男,原名劉志賢,又名盧荻,吉林長春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學教育系學習。1957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同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學黨委第一書記。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兼任校長。
七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八 張龍翔(1981.5-1984.3)[3],教授,生物化學家。浙江吳興(今湖州)人。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42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4年回國。曾任重慶桐油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1946年起,歷任北京大學化學系、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九 丁石孫 男,漢族,1927年9月生,江蘇鎮江人,民盟成員、中共黨員,1950年參加工作,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大學學歷,教授。 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全國政協教育文化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十 吳樹青,經濟學家兼教育家,教授。江蘇江陰人。經濟學家。1989年8月至1996年8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十一 陳佳洱(1934— ),上海人。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學家。1934年10月1日出生,漢族,上海市人。
十二 許智宏 ,男,漢族,1942年10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65年9月參加工作,1976年2月入黨,研究生學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2年10月至2003年02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99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十三 周其風 男,漢族,1947年10月8日(農歷)出生,湖南瀏陽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07月至2008年11月,任吉林大學校長(副部長級),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2008年11月開始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9. 北京大學的歷任校長
1、孫家鼐(1898.07-1900.00)
2、許景澄(1899.07-1900.07)
3、張百熙(1902.01-1904.02)
4、張亨嘉(1904.02-1906.02)
5、李家駒(1906.02-1907.07)
6、朱益藩(1907.07-1907.12)
7、劉廷琛(1907.12-1910.09)
8、柯劭愍(1910.09-1911.11)
9、勞乃宣(1911.11-1912.02)
10、嚴復(1912.02-1912.10)
11、何燏時(1912.12-1913.11)
12、胡仁源(1913.11-1916.12)
13、蔡元培(1916.12-1927.08)
14、蔣夢麟(1930.12-1945.09)
15、胡適(1945.09-1948.12)
16、湯用彤(1949.05-1951.09)
17、馬寅初(1951.06-1960.03)
18、陸平(1960.03-1966.06)
19、周培源(1978.07-1981.03)
20、張龍翔(1981.05-1984.03)
21、丁石孫(1984.03-1989.08)
22、吳樹青(1989.08-1996.08)
23、陳佳洱(1996.08-1999.11)
24、許智宏(1999.11-2008.11)
25、周其鳳(2008.11-2013.03)
26、王恩哥(2013.03-2015.02)
27、林建華(2015.02-2018.10)
28、郝平(2018.10-至今)
(9)北京大學副校長名單擴展閱讀:
北京大學,創建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成立之初為中國最高學府,同時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中華民國建立後,校名改為北京大學校,後又改名為國立北京大學。
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期,「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推行改革,把北大辦成以文、理兩科為重點的綜合性大學,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大與清華、南開合並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日本戰敗後,北京大學回到北平復校。1952年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聚集了原北大、清華、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學、人文學者,奠定了北大文理學科在中國高校中長期領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醫科大學回歸北京大學,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部。
如今,北京大學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醫學以及新型工科的綜合性大學,也是大中華地區和亞太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
北京大學現有六個校區。北京大學校址原本在沙灘紅樓、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調整後遷入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學校園(燕園),燕園兼收中國古典韻味和西方校園規劃理念,主要景觀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10. 北京大學有沒有副校長叫賈文賓
沒有,北京大學現任的校領導名單如下:
校長 林建華
常務副校長 吳志攀柯版楊劉偉
副校長 王權傑李岩松高松王仰麟
秘書長 楊開忠
總會計師 閆敏
校長助理 李曉明張寶嶺鄧婭程旭黃桂田馬化祥孫麗陳寶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