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專業建立
❶ 大學專業分類有哪些
中國高校共有12個學科,92個專業,506個專業。12門學科分別是: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科學、工程、農業、醫學、管理和藝術。
增設了藝術學的新學科門類,沒有設立軍事科學的學科門類。11號是預留的。專業職類的數目已從訂正前的73個增加到92個。專業的數量從修訂前的635個減少到506個。
哲學范疇下有一個主要范疇和四個專業。經濟學有4個專業,17個專業。法律規定有6個專業,32個專業。教育學分為兩大類和16大類。
文學有三大類76大類。在歷史范疇下,有1個專業和6個專業。理學范疇下有12個專業和36個專業。工程學科專業31個,工程學科專業169個。農藝學有7個專業,27個專業。
醫學領域有11個專科和44個專科。管理專業9個,46個。藝術類共有5個專業,33個專業。
專業的歷史發展
1、專業創造——以工具為代表的先進技術的創造。
在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直到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原始石匠、銅匠、鐵匠和木匠作為最初的專業原型,仍然在家庭作坊中流行。
2、現代專業的開始——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工業革命創造了現代專業的開始。
愛迪生是現代工業發明之王,他為人類貢獻了很多發明,包括至今仍在使用的白熾燈和電話。工廠、作坊等原始的工業結構出現了。
在這些地方,長期從事不同的產品加工和服務分工,出現了現代工業專業化分工的雛形。
3、現代專業的出現——以教育、工業等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代表的現代專業的出現。
由於大量的社會化分工,教育實踐,不斷催生了工業和商業實踐,規劃,設計和研究工作的名稱和工作內容的一個特定群體的人被提升,促進專業的傳播概念的新職業。
4、現代職業模式——以職業培訓、教育和人才培養為代表的現代職業模式。
由於大規模的工業的發展需要某些技能、技術、科學理論、科學研究、實驗、測試、科學評價科學人才群體,人類大規模的人才輸出,滿足大量的社會和企業的需求,奠定了現代信息條件下的專業的基本概念。
5、專業的分化與合並——專業高度發展的結果是專業的分化與合並。
由於高度的社會科學和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享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發展和改變傳統的專業,具有較高科學技術一步一步向前。
不斷分化成新的專業,和轉換成大量的社會和企業的專業需求,人們呼籲更專業的指導和服務,並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含量,如:工業防靜電、工業自動化培訓等。
一些經過生產實踐驗證,科技含量不足的專業出現了合並的趨勢,例如秘書這個專業職業,也可能會因為人的素質和辦公室科技的快速發展而逐漸消失。
❷ 大學的學科與專業設置有什麼特點
大學的學科與專業設置的特點有符合社會需要、有學校特色。
1、符合社會版需要
大學設置的基本權專業是學科基礎比較成熟、社會需求相對穩定、布點數量相對較多、繼承性較好的專業。
2、有學校特色
大學還可以設置特設專業。特設專業是針對不同高校的辦學特色,或適應近年來人才培養特殊需求設置的專業。
(2)大學專業建立擴展閱讀:
新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給予高校自主設置專業的權力。教育部將只對62種國家控制布點專業和尚未列入目錄的新專業進行審批,其餘的506個專業都可由高校自主設置,不需進行審批。
在這種制度下,高校要設置專業,最需要做的就是創造辦學條件。高校完全不必擔心「過了這村沒這店」,只要安安靜靜地創造師資、實驗室、課程和經費投入等辦學條件,就沒有任何問題。
國家和各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還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對高校設置的本科專業進行質量認證和評估,並在工程、醫學等領域,加快實施與國際實質等效的專業認證,推動建立本科專業建設質量報告制度。
❸ 安徽農業大學工學院的歷史沿革
農業機械繫 1958.9-1989.11 農業工程系 1989.11-2001.12 工 學 院 2001.12 —迄今 1958年,魯卓、徐長康等同志籌備建設農業機械繫。
1959年,經安徽省委正式批准成立安徽農學院農業機械繫,設置「農業機械化專業」,當年招生90名。
1960年9月,農業機械繫增設「農業機械製造專業」、 「農業電氣化專業」,並招生。
1961年9月,農業機械繫與安徽農機專科學校、安徽水電學院合並,成立安徽農業機械學院,「農業電氣化專業」並入電力系,「農業機械製造專業」並入「農業機械化專業」。
1962年7月,安徽農業機械學院撤消,農業機械繫重新回歸安徽農學院。
1963年,農業機械繫主任徐長康同志出席安徽省先進單位、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並在大會上發言。
1965年8月,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決定:農業機械繫停辦,66屆畢業生提前於1965年畢業。
1970年9月,農業機械繫恢復並重新招生,當年10月19日首屆工農兵學員入學。按照文化大革命當時建制,農業機械繫名稱為「農業機械化專業連隊」。
1970年初,籌建安徽農學院農業機械修造廠,當年12月29日試製成功第一台農用深井水泵。
1973年,「農業機械化專業連隊」重新更名為「農業機械繫」,招收「農業機械修造專業」學員。
1980年,「農業機械修造專業」更名為「農業機械化專業」。
1985年開始招收「農產品加工專業」成人專科,1986年正式成立專業招生。
1987年開始招收「汽車拖拉機修理專業」成人專科,1989年正式成立專業招生。
1987年8月,承辦「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產品加工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
1989年11月,農業機械繫更名為農業工程系。建立「農用機電專科專業」,當年招生。
1992成人教育專科:「計算機及其應用專業」開始招生。
1993年,在「農業機械化專業」內設置「汽車與拖拉機」、「機械電子工程」專門化方向;為揚子集團培養「汽車製造專業」120名專科學員。
1995年8月,承辦「農業工程學會電子技術與計算機應用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
1995年9月,建立「汽車與拖拉機專業」,並招生。
1996年,建立「農業建築與環境工程」專科專業,並招生。建立「農業機械化第二學士學位專業」,並招生。
1998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建立「農業機械化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於199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1999年,根據教育部關於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農業機械化專業」更名為「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汽車與拖拉機專業」更名為「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農業機械化第二學士學位專業」更名為「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第二學士學位專業」招生。
2000年,「農業建築與環境工程」專科專業升格為「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本科專業招生。
2000年5月,承辦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農業工程相關學科教學改革研討會」和「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長秘書長年會」。
2001年12月,農業工程系更名為工學院。「農業水利工程專業」批准建立。「農業機械化工程學科」評為安徽省重點學科。
2002年,「電子信息工程」批准建立,並於2003年開始招生。
2003年,學校批准工學院機械加工訓練中心「3200M立項建設;學校撥款174萬元進行實驗室設備更新,重點建設計算機工程繪圖」、「電工電子技術」、「力學與機械學」實驗室,確保教學計劃中的實驗開出率在95%以上;「機械設計與理論」碩士學位授權點批准建立。
2004年,工學院教職工集資50萬元,投入「機械加工訓練中心——機電工程園」建設。
2005年,3400m「機械加工訓練中心——機電工程園」建成並投入金工教學實習使用;「車輛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批准建立。
2006年,「車輛工程」本科專業批准建立並於次年招生。
2008年,「農業機械化工程」學科再次被評為安徽省重點學科2009年,「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升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批准建立並開始招生,「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合為農業工程大類開始招生。
2010年,「安徽省農業工程學」會恢復成立,工學院當選為理事長單位。
2011年,「農業工程」和「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獲批,並於2012年開始招生;成為「農業部南方農業裝備科學觀測實驗站」依託單位並掛牌。
2012年,承辦「安徽省農業工程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 1958年魯卓、徐長康等同志籌備建設農業機械繫。魯卓系黨總支書記;徐長康系主任。
1961年魯卓系黨總支書記;徐長康系主任;賴英培副主任。
1970年吳國芸連長;胡憲章副連長;高敬偉副連長;耿林曾指導員;孫淮副指導員。
1973年吳國芸系主任;崔興功系副主任;董龍岐系副主任。
1975年吳國芸農業機械繫總支書記;楊永明農業機械繫總支副書記;崔興功系副主任主持系行政工作;董龍岐系副主任。
1980年楊永明 農業機械繫總支副書記主持工作;董龍岐 農業機械繫主任;吳義君 系副主任(至1980年);王福寶 系副主任(至1980年)。
1981年楊永明 農業機械繫總支副書記主持工作;董龍岐 農業機械繫主任;吳立常 系副主任;周壽義 系副主任。
1984年葉 烽農業機械繫黨總支書記;宋國鑫 農業機械繫黨總支副書記;董龍岐 農業機械繫主任;吳立常系副主任;江家榮 系副主任。
1989年11月,農業機械繫更名為農業工程系。葉烽 農業工程系黨總支書記;宋國鑫 黨總支副書記;董龍岐 農業工程系主任;吳立常 系副主任;江家榮 系副主任。
1991年葉烽 農業工程系黨總支書記;宋國鑫 黨總支副書記;吳立常 農業工程系主任;江家榮 系副主任。1992年江家榮 農業工程系黨總支書記;王逢秋農業工程系黨總支副書記;吳立常 農業工程系主任;王繼先 農業工程系副主任;王永華 農業工程系副主任。
1995年9月江家榮 農業工程系黨總支書記;王逢秋 農業工程系黨總支副書記;王繼先農業工程系主任;王永華農業工程系副主任;張耀國農業工程系副主任。
1998年葛德坤 農業工程系黨總支書記;陳高潮 農業工程系黨總支副書記;王繼先 農業工程系主任;張耀國 農業工程系副主任;馮能蓮 農業工程系副主任。
2000年12月—2004年7月徐宏穩 農業工程系黨總支書記;甘傳鶴 農業工程系黨總支副書記;王繼先 農業工程系主任;馮能蓮 農業工程系副主任;張子強 農業工程系副主任。(2001年12月農業工程系更名為工學院,領導未變動)
2004年8月—2007年7月夏愛誠工學院黨總支書記;徐宏穩 工學院正處級組織員;甘傳鶴 工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王繼先 工學院院長;張子強 工學院副院長;曹成茂 工學院副院長。
2007年7月—2010年3月夏愛誠 工學院黨總支書記;張克永 工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王繼先工學院院長;詹賢芳工學院副院長;曹成茂工學院副院長。
2010年4月—2010年8月夏愛誠 工學院黨總支書記;張克永 工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曹成茂工學院院長;詹賢芳工學院副院長。
2010年9月—2010年11月夏愛誠 工學院黨總支書記;張克永 工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曹成茂工學院院長;詹賢芳工學院副處級調研員;朱德泉工學院副院長;陳黎卿工學院院長助理。
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陶志林工學院黨總支書記;曹成茂工學院院長;詹賢芳工學院副處級調研員;朱德泉工學院副院長;陳黎卿工學院院長助理。
2011年12月—至今(2012年2月工學院黨委成立,領導未變動)陶志林工學院黨委書記;劉柳工學院黨委副書記;曹成茂工學院院長;詹賢芳工學院副處級調研員;朱德泉工學院副院長;陳黎卿工學院院長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