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業名單 » 工宣隊進駐大學的時間

工宣隊進駐大學的時間

發布時間: 2025-07-02 13:14:03

① 湖南平江一中的校史沿革

平江第一中學肇自清代同治六年(1867)之天岳書院,迄今已有139周年歷史.其間風雲變幻,世事滄桑而弦歌不輟.1928年7月,彭德懷同志於此間發動著名的平江起義,湖南和平解放協議亦在此商定,革命傳統代代相承.辦學一個多世紀以來,人才輩出,業績彪炳,可謂桃李遍及天下,為祖國之繁榮民族之昌盛作出了貢獻.今撰校史,以昭前賢、示後人 , 期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從天岳書院到平江第一中學
清代同治六年(1867),平江知縣麻維緒集邑紳在縣城東南三里的黃土(即今址)捐資新建天岳書院。計有講堂三間,院長住宅三間,頭門、二門各三間,東西齋各十四間。講堂東面建有屈子祠、宋九君子祠各三間。院外有兩層圍牆,規模宏大,耗資萬余緡。邑人張岳齡(子衡)捐置基地並買田租138擔,以資膏火。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平江遵照「改各縣書院為小學堂」的指令。由余勛臣、張莉堂、凌唐卿等發動邑紳捐資,在天岳書院興辦了平江縣官立高度小學堂。後又改名平江縣初高兩等小學堂,校長廖幻君,是為平江現代學校之首創。 民國元年(1912),學堂改稱學校,由留日歸國的同盟會員李曉初出任校長。民國四年(1915),平江縣初高兩等小學校改名為平江縣第一高等小學校,後遷往縣城文廟。
民國八年(1919),平江縣已有五百多所國民學校,十多所高小,而師資奇缺。針對這一情況,以周士鵠(麗彬)為首在天岳書院創辦了平江縣立師范學校,學制五年,招收15歲以下的高小畢業生。周任校長。後繼任校長的有向能化、李桔雲、黃干屏、余治恆等。民國十四年(1925),縣教育會議決定改辦中學。民國十六年(1927)七月,師范停辦。畢業學生有一至五班共180名,其中除本科外,有甲種講習科20餘名,乙種講習科50餘名。
民國十八年(1929),平江縣立鄉村師范在天岳書院創辦,招收16歲以上高小畢業生,學制三年。首任校長朱博善,繼任校長周士鵠、吳光仁。民國二十年(1931),全校有教職員10名。後該校又遷至文廟,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停辦。肄業學生轉入湖南嶽郡聯立師范學校。
平江開辦中學始於清末。據光緒三十三年(1907)《湖南省普通中學堂統計表》載:「平江中學堂學生82名,教職員7名。為初中兩個班,系五年制,校址設天岳書院。」
民國十四年(1925)春,平江縣立師范學校改辦縣立中學,招生三個班,有學生120名,連同原有的師范三個班,共六個班,共有學生240名,教師18名,學制三年,校址設天岳書院。校長黃佳凡。民國十五年(1926)與縣中同時開辦的明倫中學(原設文廟)並入縣中。民國十六年(1927)縣立中學第一班學生畢業,學校停辦。
革命年代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騰代遠率湘軍獨立第五師第一團部分官兵在天岳書院操坪宣布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
民國三十年(1941)春,平江縣立中學重新開辦。初假附城金窩張家大屋為臨時校址。設初中、簡師各一班,學生110名,校長方典康。
民國三十一年(1942),黃佛接任校長,充實設備,增籌校產,修復平江縣立中學舊址天岳書院。七月,經教育部核准備案,十一月遷回天岳書院。
1945年3月,王震、王首道率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南下,曾駐軍於天岳書院內。
民國三十三年(1944)五月,日軍四度犯湘,縣城淪陷,學校遷至木貞鄉大馬丘(現木金鄉思龍村)。在抗日戰爭的炮火聲中,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之下,仍然弦誦未輟,堅持辦學。
民國三十四年(1945),當時任平江縣長的張慕槎在夫人駱志清女士的提議下,將省政府獎予張的三萬六千元全部捐贈給學校辦高中。2月,縣立中學招收高中生一個班,計新生49名,為平江高中之始。時任校長黃佛曾腳蹬草鞋步行半個多月,到省教育廳所在地貴陽縣為該班備案。因為戰亂,校址設木金鄉背裡屋(現木金鄉公安村),與大馬丘的初中部相隔約五里。
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軍投降.九月,平中學生返回天岳書院開學。
民國三十五年(1946)上期,縣立中學奉令停招高中新生,並停辦高中第二班。是年下學期,該校有高中1個班,學生25名(其中女生3名);初中7個班,學生450名(男生402名、女生48名),教工41名。
平江縣立中學自辦學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歷時9年,共有1100多名學生從這里畢業,其中初中20個班、高中1個班、簡師3個班。為平江培養了許多各方面的人才。 1949年7月,平江解放。8月,縣人民政府接管了縣立中學,當時計初中6個班,學生275名,教職員24名,校長朱博善。
1949年7月27日,程潛、陳明仁派陳星齡等為代表,到天岳書院與湖南省委金明等五人組成的中共代表團接頭,商談湖南和平解放談判事宜。
1950年4月7日,經長沙專署批准,啟明師范並入縣立初級中學
1951年8月,縣立初級中學在長壽街設立分部,招收1個班,學生50名。
1952年11月,平江縣立初級中學改名為平江縣第一初級中學,校長先後為鍾坤 、凌尚武。
1958年9月,平江縣第一初級中學設高中部,招收4個班,學生180名,成為完全中學,易名平江縣第一中學,由副校長李淑益主持工作
1958年12月21日,彭德懷元帥來一中視察,接見師生代表並合影,親筆提寫了「平江第一中學」校牌。
1960年前後,現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人民解放軍上將鍾期光,全國政協副主席王首道,中將劉志堅、方強,中共中央委員江西省委第一任書記江渭清,湖南省軍區副師令員吳自力等來校視察、作報告和題詞。 1962年,平江一中以優良的教學質量跨入省先進行列,文化大革命前的歷屆高考成績均居湘潭地區前三名。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時期,學校蒙受嚴重損失,被迫「停課鬧革命」。1986年9月工宣隊進駐,成立校革委會,領導學校鬥批改。1973年,《湖南日報》曾整版刊登關於平江一中所謂「資產階級專家治校」的典型,學校的優良傳統橫遭批判,教師被揪斗,受迫害。在「欲罷不忍、欲干不能」的年代,廣大師生受害匪淺,學校檔案及各種資料喪失殆盡。在此期間,先後主持工作的有陳漂兮、葉甘棠、毛楚維、鄒康密、李燕安。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學校撥亂反正,下放離校的校長李淑益及教師陸續返校,教學工作重新走上正軌,教學質量蒸蒸日上。1978年平江一中定為縣重點中學,同年被評為岳陽市重點中學。
改革開放1979 年共青團中央舉辦新長征火炬接力賽,平江一中與南昌、瑞金、遵義同為點火之地。
198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陳雲題寫了平江起義紀念館。原天岳書院(平江起義舊址)正式辟為革命紀念地,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985年7月22日復原陳列,7月22日為紀念平江起義五十周年在平江起義舊址隆重舉行了彭德懷同志銅像揭幕典禮。
1984年,平江一中高考錄取率達75% ,躋身省高考先進行列。
1986年,平江一中與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結成姊妹學校。並與湖北通城一中、江西修水一中建立了協作關系。
1995年10月,岳陽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在平江一中舉行。在省、市支持下,學校耗資180餘萬元,修建了設備較為完善的400米田徑場。 繼李淑益之後,此段時間相繼擔任校長的有劉仔堅、曾祥泰、彭知微、李日瑛,現任校長李德慶。
從天岳書院到平江一中,學校跨過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征程。 平江一中,校園面積317餘畝,依山傍水,古典建築與現代建築交相輝映,總建築面積6.8萬平方米。大致分為四個建築群:
第一建築群為校門前彭德懷銅像廣場,國家主席楊尚昆題寫的「彭德懷同志銅像」光輝奪目,與造型別致的校門上彭德懷同志題寫的校名交相輝映;
第二建築群為天岳書院舊址,中共中央副主席陳雲同志題寫的「平江起義紀念館」熠熠生輝;
第三建築群是新建的現代化教學樓區。高、初中教學樓可供48個班同時開課,有設備完善的理、化、生實驗樓,有現代化的圖書館、語言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多媒體報告廳和校園網路,高標準的綜合樓;
第四建築群是生活區和高標準的田徑場,有可供千餘名學生就餐的食堂,有可容納千餘名寄宿生居住的男女生宿舍,有六棟百多套寬敞的老師住房。
學校現有高中班48個,學生2700餘人,教職工208人,其中中學特級教師3人、高級教師60人,國家、省級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8人。學校佔地317畝,總建築面積6.8萬平方米,屬省級「文明衛生單位」、「園林式單位」。
近幾年來,學校投資3500多萬元,新建了教學樓、綜合樓、圖書館、體藝中心、學生公寓等系列校舍,裝備了多媒體、校園網、中心控制室、廣播聽力系統等現代教學設施。 圖書館藏書7.5萬冊,運動場佔地40畝,開辟了400米標准田徑場、球場及游泳池。實驗、勞技、藝術、體育等教學裝備均達省I類標准。同時,學校還擁有150萬元的「天岳教育基金」,獎優扶貧,為貧困學生解除後顧之憂。學生參加奧林匹克學科競賽16人獲國家級獎,88人獲省級獎。參加各項各類科技、藝術、體育等競賽獲國家、省市級獎的220多人次。連續三年高考一、二本上線人數在全市名列第三,其中文科名列第一,音、體、美專業特色顯著,近三年學生參加各級種類競賽活動,48人次在省市獲獎,學校曾三次被評為「岳陽市普通高中(省示範性高中組)教學質量先進學校」。2005年被武漢大學授予「優質生源基地」匾牌,2006年被湖南大學授予「優秀生源基地學校」稱號,2007年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授予「國防生生源基地」。
展望未來學校堅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的辦學方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深化教學改革,走「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特色之路,教育教學工作踏上新的台階。學校相繼晉升湖南省重點中學、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岳陽市「文明單位」、市級「模範職工之家」。同時,被評為縣「十佳勤廉單位」;教研工作成效顯著,外語組榮獲省「三八紅旗手」、「巾幗英雄集體」稱號。體育組主持的「實施綜合運動處方」課題獲國家級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教師撰寫的教育教學經驗、論文46篇在國家、省、市獲獎,其中國家級獎11篇;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高考本科一、二批上線錄取313人,錄取人數在全市重點中學名列第三(其中文科名列第一)。學生參加奧林匹克學科競賽6人獲省級獎,45人獲市級獎,在全市名列前茅。體育代表隊參加全省中學生田徑運動會,許雄同學獲1500米、5000米兩項金牌,並破1500米記錄, 陳峰獲400米接力賽第4名,許雄同學以優異的專業特長被清華大學預錄。劉滔同學在全省藝術節「三獨」(獨唱、獨奏、獨舞)比賽中獲一等獎。胡召前同學參加全省青少年創新與發展大賽榮獲三等獎,在全市高中教育工作會議上,我校作題為《提升學校品位,提高辦學水平》的典型經驗介紹,同時被評為岳陽市高中教育教學質量(重點中學組)「先進單位」。
平江一中這所百年名校,正煥發出無限的青春活力,伴隨偉大祖國前進的步伐,再譜新篇,再創輝煌!

② 古浪縣第一中學歷史沿革

古浪縣第一中學歷史沿革

學校於1957年成立教育工會,同年8月,獲得省財政廳撥款3萬元,用於宿舍建設。1958年,選舉校務委員會,並在6-8月國家撥款4萬元,師生共同參與校建。7月15日,響應文教指示開展勤工儉學活動。7月26日,縣委書記梁星來校作報告。8月22日,古浪縣任命王國壁、張家駒職務。9月4日,張玉良任副校長,胡相如調任二中校長。9月25日,學校更名。11月14日,縣委關注學生報到情況。11月21日,張家駒赴京學習。12月13日,通知學生返校上課。12月20日,國務院決定,學校更名。

1959年至1965年間,學校經歷了第一屆學生畢業、陳述賢出席文教群英會、國務院恢復古浪縣建制、首屆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選舉第二屆校務委員會、黨支部選舉胡相如為書記、傳達全國總工會通知、學習王傑系列活動等事件。

1966年至1977年,學校經歷「文革」開始的運動、革委會籌備委員會成立、古浪一中革命委員會成立、工宣隊進駐、小學並入古浪一中、中小學建立年級組、學校更名為古浪中學、工宣隊再次進駐等時期。

1978年至1985年,學校領導多次變動,期間師生獲得榮譽,學制轉換,開展多項教育活動,得到政府表彰。1986年,學校名稱更改為古浪縣第一中學。

1988年,古浪縣第一中學啟動開門辦學項目,進行建窯洞、製作紙漿桌凳、農場平田整地等建設。同時,學校獲得多項榮譽,包括在青少年科技評比競賽中獲一等獎一項、三等獎兩項,被確定為武威地區「業余訓練點校」。

1989年,學校被確定為「甘肅省中小學實驗室與儀器管理」先進單位,師生參與了「甘肅省中小學歌詠比賽」,獲得多項獎項。張尚友、祁成勤獲「優秀園丁」獎。

1990年,學校領導變動,陳學禎任校長,於祥麟任黨支部書記。教學大樓竣工並投入使用。學校被授予「武威地區『體育傳統項目(籃球)學校』」稱號。

1991年,實行坐班制,恢復值周制度。學校獲武威地區「中小學歌詠比賽」一等獎,胡登福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1992年,古浪一中黨政正職升格為副縣級。成立中心教研室,召開教學優勝者表彰大會。教師赴蘭州學習,學校改建為「大觀園」。實施學生考核辦法,加強管理,成立「課堂教學評優」領導小組。

1993年,實行教研組集體辦公制度,學校實驗室獲「實驗儀器管理先進單位」。學生毛宗舜、韓國峰的教具獲三等獎。原建校門竣工並舉行剪綵儀式。

1994年,無具體事件記載。

1995年,遠足野營活動。文明形象塑造活動動員。教師全員參與「課堂教學評優」。教師普通話、粉筆字比賽。出版《古浪一中校史》。校史展覽完成。建校40周年慶祝活動,全校師生歡迎校友。建校40周年校慶結束。教育教學督導。購進車輛。開展「三項教研活動」動員會。

1996年,遠足野營活動。文明形象塑造活動動員。教師全員參與「課堂教學評優」。教師普通話、粉筆字比賽。出版校史。校史展覽完成。建校40周年慶祝活動。建校40周年校慶結束。教育教學督導。購進車輛。開展「三項教研活動」動員會。

1997年,省委宣傳部長來校調研。開展「迎香港回歸」系列活動。提出「推行實用型教研,培養研究型教師」方針。學校獲「優秀考點」稱號。獲「地級文明單位」獎。

1998年,高考上線人數突破百人大關,常海、王應科分別獲文、理科狀元。學校黨支部獲「全縣教育系統先進黨支部」稱號,師生在「慶七一 頌改革」文藝匯演中獲二等獎。新領導班子成立。全校師生共捐資4000多元救助失學兒童。邱萍、王富民撰寫的教改實驗報告獲省級三等獎。舉行第19屆運動會開幕式,組織街頭表演活動。青年志願者周忠民進行電腦培訓。學校德育工作獲先進集體稱號。學校管理獲先進稱號。

1999年,建起第一個微機室,師生參與微機培訓。召開教職工代表大會,選舉新一屆校務委員會和工會委員會。高考狀元李明珍、段斌分別被蘭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錄取。沈開祿獲「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趙國卿、楊萬元、張輝林獲「優秀教師」稱號。學校安裝調頻發射台,利於英語口語教學。祁成勤的教改研究成果獲省級三等獎。

2000年,啟動「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首屆文化「藝術節」開幕。獲「三·八」體育活動優秀組織獎。高三教師赴蘭州參加高考研討會。舉辦首屆「文化藝術節」閉幕式。裝備有線廣播教學系統。學生舞蹈《古塬喜慶》在全市文藝匯演中獲獎。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召開家長會,表彰優秀教育家庭。《古浪一中報》創刊。舉辦「綠茵獎」作文大賽。政史組舉辦「國情知識競賽」。

2001年,啟動「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首屆文化「藝術節」開幕。獲「三·八」體育活動優秀組織獎。高三教師赴蘭州參加高考研討會。舉辦首屆「文化藝術節」閉幕式。裝備有線廣播教學系統。學生舞蹈《古塬喜慶》在全市文藝匯演中獲獎。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召開家長會,表彰優秀教育家庭。《古浪一中報》創刊。舉辦「綠茵獎」作文大賽。政史組舉辦「國情知識競賽」。

2002年,啟動優秀作業、教案珍藏評比。開展賞識教育活動。開題儀式。組織教師參觀學習。新教學大樓開工。高考復習提出要求,學生建立錯題檔案。邱萍、王富民老師作品獲獎。開始舉辦高考輔導講座。召開教職工代表大會,選出校務委員會。武威市「兩法實驗」先進單位表彰。論文評獎,獲二、三等獎。

2003年,學生公寓樓動工。縣上表彰教學質量顯著單位。啟動抗擊「非典」工作。確定縣教育局兼職教研員並明確職責。李鴻獲「武威市勞動模範」稱號。新建學生食堂開工。

2004年,電教館檢查組對學校信息技術環境建設進行檢查。啟動第四屆「文化藝術節」。白成林被評為「古浪縣第二屆『十大優秀青年』」。新教學大樓落成。學校在「教育質量年」活動中獲獎。舉辦學生「業余黨校暨開學儀式」。香港地區中小學校長參觀學校。成立「開心教師會客廳」,開展「保先」教育活動。黨員教師發展。

2005年,學校通過「市級示範性高中」評估。鄭經奎被任命為校長。召開高考動員大會。舉行高考質量表彰獎勵大會。

③ 上海外國語大學朝鮮語系

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校概況

上海外國語大學創建於1949年12月,是中國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進入「211工程」的全國重點大學,是一所致力於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多能力、國際化人才的多科性外國語大學,具有嚴謹的校風、教風、學風,在國內外享有良好的聲譽。

學校現有虹口、松江兩個校區。虹口校區位於上海市中心,環境優雅。松江校區位於上海松江新城,佔地800多畝,環境優美。

學校擁有完備的大專、本科、研究生、成人教育、網路教育、留學生等各級各類的教學體系和科研院所。設有26個本科專業(英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日語、波斯語、朝鮮語、泰語、葡萄牙語、希臘語、義大利語、對外漢語、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法學、國際政治、教育技術學、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會計學、漢語言),19個碩士點(英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西班牙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國際關系、國際貿易學、企業管理、教育技術學、新聞學、歐洲語言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交學、翻譯學),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英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翻譯學、國際關系、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外國語言文學),1個博士後流動站(外國語言文學), 1個國家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東研究所),1個國家級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義大利語、葡萄牙語、希臘語),2個全國重點學科(英語、俄語),3個上海市重點學科(英語、俄語、阿拉伯語)。目前,全校共有研究生1100多名,本科生5300多名,專科生1000多名,留學生900多名。

學校擁有一支學術水平高、教育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現有300多名教授、副教授,以及大批學有所成的中青年講師。科研成果不斷涌現,論文、專著、教材、工具書在國家級評選中多次獲獎,並有多種有影響的刊物在國內發行。

學校堅持抓好外語基礎教學,優化專業結構,調整課程設置,擴大專業口徑,拓寬專業方向,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建立全新的教學和管理體制。專業結構設計總體分為復合型(語言+專業)、雙語型(少數語種+英語)和方向型(英語+專業方向)三大類。本科生設立導師制,實行學分制和主副修制。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0多所著名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先後來我校訪問,許多國內外著名人士被聘為我校兼職教授。每年還派遣優秀學生赴國外留學,學生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重要學術論壇。

學校設立多項獎學金、貸學金、幫困補助,提供勤工助學,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學生依託專業優勢,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校園文化豐富多彩,學生受到良好的文化和藝術熏陶。

學校努力培養外語基礎厚實、專業口徑較寬、具有鮮明特色的復合型人才,注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使其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力和競爭力,在就業市場上具有明顯優勢。

上海外國語大學建校五十多年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的高質量外語人才與復合型應用專業人才,遍布世界五大洲。進入新世紀,上海外國語大學正朝著建設國際知名、高水平的外國語大學的目標努力奮斗。
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中共中央華東局和上海市委決定在上海創辦一所培養俄語人才的高等學校。學校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第四部為基礎,於1949午12月正式成立,校名為上海俄文學校。最初校舍為寶山路原暨南大學二院,1950年2月遷至東體育會路原暨南大學一院,即現校址。

1950年,學校增設英語班,更名為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外文專修學校。1951年4 月建立東方語文系,增設緬甸語、越南語和印尼語。1952年3月,南京華東軍區政治部附設外文專修學校學員150餘人並入我校。至1952午8月,學校已初具規模,設俄、英、 緬、越南、印尼5個語種, 1952午下半年,全國始行統一招生,同時開始院系凋整。根據教育部指令,我校東方語言文學系師生並入北京大學,只設俄語專業。9月,學校改名為上海俄文專修學校;11月,又改名為上海俄文專科學校,學制為3年。10月,經過全國第一次統考的應屆高中畢業生正式入學。至1956午6月,學校先後招收7期學生共3998人,已畢業2087人,在校學生1900餘名(含研究生),教師241名,其中蘇僑教師90人,中國教師151人。

1956年6月,國務院批准我校增設英、德、法語專業,學制定為4年,正式改名為上海外國語學院。1957年,山東大學等院校的學生轉來我校學習。1958年,根據教育部關於全國外語院系調整方案, 上海第一師范學院外語系英語專業並入我校。同年,我校開辦夜校部,設英、德、法、俄4個語種,第l批學員2200人入學。與此同時,我校接受上海市委財貿部和上海市外貿局的委託,開設外貿外語系,設英、德、法、 日、阿拉伯、西班牙等6個語種。1961年初,上海外貿學院成立,我校外貿外語系6個語種的師生全部轉入該院。1962年, 上海外貿學院停辦,其外貿外語系師生並回我校,學校重新恢復外貿外語系建制。

1963年9月,國務院批准我校為全國重點高校,直屬教育部領導。同年,由我校和上海市教育局共建的附屬外國語學校招生開學。1964年,增設出國留學預備人員培訓部。同年8月,上海外貿學院復辦,我校外貿外語系再一次轉回陔院。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我校被迫停課。1968年8月,軍宣隊、工宣隊進駐學校。1970年開辦試點班招收學員32名(設英、德兩個語種)。1972年2月,根據上海市教育局決定,上海外貿學院並入我校。同年5月,學校恢復招生,學制3年,從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招收新生入學,至1976年前後共收5批學生2542人。1972年10月,在我校設在安徽風陽縣的「五七」幹校開辦外語培訓班,設英、俄、德、法、日、阿拉伯、西班牙等7個語種,連續3年共收上海地區應屆高中畢業生600餘名。

1976年10月,「四人幫」垮台;1977年恢復統考招生,11月,進駐學校的工、軍宣隊全部撤離。1978年,學制恢復為4年,並開始招收學位研究生,學校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正規。同時,上海外貿學院復校,有關人員轉回該院工作。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學校於1979年恢復出國培訓部,成立出版社及各類研究機構、圖書資料中心和外語考試中心。同年,我校和徐匯區區政府共同創辦分校(今為上海大學國際商業學院)。

自80年代起,學校為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需要,在辦學體制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總的目標是把單科性的專業外語學院逐步改辦成多科性應用文科類的外國語大學。1994年,經國家教委批准,學校正式改名為上海外國語大學。同年,我校被列為國家教委和上海市共同建設的首批學校之一。1996年,學校通過國家教委「211工程」的部門預審。

東方語學院是在阿拉伯語系的基礎上於 1997 年組建而成,學院現設阿拉伯語系,韓語系,波斯語專業和泰語專業,其中阿拉伯語言文學專業創建於 20 世紀 60 年代初期,於 1986 年被批准為碩士授予點、1998 年被批准為博士授予點。研究生教學設有 3 個研究方向:阿拉伯語語言研究方向、阿拉伯文學研究方向和阿拉伯文化研究方向。該專業於 2001 年 9 月被批准為上海市重點學科,下設阿拉伯學研究中心;韓語語言文學專業建於 1994 年 ;波斯語語言文學專業和泰語語言文學專業,均增設於 20 世紀 90 年代末。學院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積極適應社會的實際需要,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和課程設置的調整。

④ 7月27日的黨史記錄

1949年7月27日至8月15日受中共中央委託,陳雲在上海主持召開財政經濟會議
1949年7月27日至8月15日受中共中央委託,陳雲在上海主持召開有華東、華北、華中、東北、西北五個地區的財政、金融、貿易部門領導人參加的財政經濟會議。會議確定全力支持解放戰爭徹底勝利和維持新解放區首先是大城市人民生活的方針,並就統一財政經濟、控制市場物價提出了措施和步驟。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正式簽字,歷時三年多的朝鮮戰爭宣告結束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正式簽字,歷時三年多的朝鮮戰爭宣告結束。自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止,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斃、傷、俘敵109萬餘人,其中美軍39萬餘人。志願軍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斃、傷、俘敵71萬餘人,自身作戰減員36.6萬餘人。美國開支戰費400億美元,消耗作戰物資7300餘萬噸。中國開支戰費62.5億元人民幣,消耗作戰物資560餘萬噸。
1968年7月27日「首都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開進清華大學,宣傳停止武鬥
1968年7月27日北京60多個工廠,組成3萬多人的「首都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開進當時派性斗爭激烈的清華大學,宣傳停止武鬥,收繳武器,拆除工事。8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派工人宣傳隊進學校的通知》。據此,各城市的大、中、小學普遍進駐了工宣隊和一些軍宣隊,一些「老大難」單位和軍事院校也派駐了工宣隊和軍宣隊。這有力地平息了武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動亂。

熱點內容
北京中醫葯大學針炙教授 發布:2025-07-03 08:46:32 瀏覽:295
大學里誰能管大學老師 發布:2025-07-03 08:37:54 瀏覽:485
伯克利大學轉學offer時間 發布:2025-07-03 08:37:20 瀏覽:738
華東理工大學已故教授名單 發布:2025-07-03 08:31:14 瀏覽:319
徐州大學生創業網 發布:2025-07-03 08:15:11 瀏覽:181
全國大學生機器人競賽 發布:2025-07-03 08:15:02 瀏覽:249
2017開封大學單招專業 發布:2025-07-03 08:15:00 瀏覽:706
美國加拉德特大學 發布:2025-07-03 08:01:06 瀏覽:246
有農業大學教授網上的咨詢 發布:2025-07-03 08:00:00 瀏覽:6
諸暨大學生 發布:2025-07-03 07:59:05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