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業名單 » 美國大學訪問隨感巴巴

美國大學訪問隨感巴巴

發布時間: 2025-08-01 16:34:12

❶ 隨感錄作者簡介

劉炳善,這位傑出的學者和翻譯家出生於1927年,籍貫河南鄭州。他在教育領域擁有顯赫的成就,擔任河南大學外語學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同時也是莎士比亞研究中心的主任。他在中國文學界的身份多元,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的重要成員,既是理事也是顧問,還加入了國際莎士比亞協會,享有國務院政府津貼,顯示出他在學術界的崇高地位。

劉炳善的專業領域主要集中在英國文學的教學、翻譯和研究上。他的學術成果豐碩,出版了多部著作,如《英國文學簡史》、《中英文學漫筆》、《英國文學漫話》、《英國文學常識入門》、《譯事隨筆》以及《異時異地集》,這些作品深入淺出,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文學知識和翻譯理論。

他的翻譯作品同樣引人注目,包括《英國散文選》、《聖女貞德》、《伊利亞隨筆選》、《書和畫像》、《倫敦的叫賣聲》、《亨利五世》和《亨利八世》等,這些譯作不僅忠實原文,且富有藝術感染力,向中國讀者展示了英國文學的魅力。

除了個人著作,劉炳善還編纂了莎學工具書《英漢雙解莎士比亞大詞典》,對於莎士比亞研究的普及和深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學術成就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他的事跡被收錄在《中國作家大詞典》、香港《世界華人名人傳略(文學卷)》、《劍橋國際傳記辭典》以及美國傳記協會的《五百名人錄》中,留下了深遠的學術印記。

❷ 王叔岷的個人簡歷


王叔岷先生1914年出生於簡陽縣(今成都市東郊洛帶鎮下街),1933年,先生考入由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高等師范大學、公立四川大學合並的「國立四川大學」中文系,後又考取北大文科研究所就讀碩士,師從傅斯年、湯用彤等,畢業後留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王叔岷先生因1948年隨史語所遷台,國共兩黨分治,其在大陸的知名度並不高。上世紀六十年代後,先生先後在新加坡大學、台灣大學、馬來西亞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等校教書,課余勤於著述,前後用17年完成巨著《史記斠證》,退休後完成集大成之作《莊子校詮》。
王叔岷先生1992年後幾次往返大陸旅遊,並於2000年獲台灣行政院文化獎後開始長住大陸,大陸文化界始關注先生的學術造詣,2007年中華書局引進出版了《王叔岷著作集》共15本。2008年8月,王叔岷先生仙逝於成都龍泉驛區其長子家中。
一 家庭境況
王叔岷先生家境書香小康,世居於龍泉山西麓的洛帶鎮,父諱增榮(1876-1950),字耀卿,號槐齋,晚清秀才,四川紳法班法政別科卒業,曾任四川高等法院書記官長,後任教於成都南薰中學,再與人合辦並任教於成都私立協和女子師范學校,晚年回鄉。太夫人張氏,諱厚坤。祖父諱澤銀(1851-1923),字松茂,一生慷慨好義,教子女以讀書為貴,清末至1921年被公推為洛帶鎮保正。1914年4月29日,先生誕於洛帶下街。當時川、滇、黔三省軍閥在成都至龍泉山一帶混戰,兵燹四起,每過鄉境,一夕數驚。三四歲時,耀卿公授以唐詩;七歲入私塾;十一歲入鎮上的高級小學(前身為鳳梧書院);十三歲隨父至成都,耀卿公親授《詩經》、《左傳》、《史記》、左太沖、陶淵明、李太白、杜工部諸家詩;暇時喜讀《莊子》、《史記》、《陶淵明集》,尤好《莊子》,先生學兼四部,蓋植基於此;暇則習七弦古琴,耀卿公重金購得明代連珠式古琴一張,請南北名師教先生彈奏,這也成為先生一生的雅趣。十四歲,先生考入成都華陽中學,在校好讀書,亦好運動,曾入選校籃球、足球隊。十七歲入聯合中學高中部(石室中學),與同儕結為「梅花五子」,別號孤鶴,其一生孤傲之性始現端倪。先生十九歲時以第一名考進國立四川大學中文系,受教於朱光潛、劉大傑、林山腴等諸名師。1937年與潼南縣雙江鎮望族楊姓女公子尚淑結為伉儷,川大校長張真如證婚,張校長之子即梅花好友張文達任儐相,朱光潛、林山腴等諸師長撰贈喜聯。
二 三位老師
日軍大舉侵華,國民政府退守四川,以重慶為陪都,先生雖心憂國難,仍潛志經典,每期考試名列第一,頗負文名。先生自認為文學根底皆父親所培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師,不肯與川大教授親近,1939年川大畢業時未能如願留校任助教。但因畢業前選修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川大客座教授徐中舒先生所教的《金石甲骨文》,甚得徐先生稱許。此時徐先生慰勉:「何不報考北大文科研究所,將成績單及平時所寫詩文一並寄去。」此乃先生一生進學關鍵。傅斯年素來擇人極嚴(王世襄先生未能進入史語所師從傅斯年,終身視為憾事),後來考慮是否留聘先生於史語所時,曾函詢徐先生意見,甚得稱贊。故先生十分珍視這次學術機遇,將徐中舒先生作為繼自己父親後的第二位老師。
先生報考北大文科研究所,初審順利通過。因戰事拖累了筆試,遂應邀任教於長壽縣的重慶聯合高級中學,假期再回成都應考。1940年9月得到時在昆明的傅斯年先生親筆錄取通知。先生與傅先生之緣分至此開始。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因抗戰附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0年12月遷四川宜賓李庄的栗峰,傅斯年先生為所長。先生於1941年秋整裝抱琴離家赴李庄,「李庄」,既含地名,又寓李耳與莊周,並為先生伏下一生的學術之緣。先生回憶第一次見到傅斯年先生的情景:「我將寫的詩文呈上,向他請教,他說說笑笑,學識之淵博,言談之風趣,氣度之高昂,我震驚而敬慕……既而傅先生問我:『你將研究何書?』答雲:『《莊子》。』傅先生笑笑,就背誦《齊物論》最後『昔者莊周夢為胡蝶』章,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傅先生忽又嚴肅地說:『研究《莊子》當從校勘訓詁入手,才切實。』怎麼研究空靈超脫的《莊子》,要從校勘訓詁入手?我懷疑有這個必要嗎?傅先生繼續翻翻我寫的詩,又說:『要把才子氣洗干凈,三年之內不許發表文章。』我當時很不自在,又無可奈何,既然來到研究所,只得決心下苦工,從基礎功夫研究《莊子》。」後來據任繼愈回憶,「傅斯年背後說王叔岷『有才性』。傅先生說的『才性』,是《世說新語》用的詞彙,指有史才,有史識,悟性好,並不是專指『才子氣』。那時傅斯年就發現王叔岷是個可造之材,著意培養,並用金條買了一部宋本的《莊子》,專給王叔岷用,用完鎖在保險櫃里。」先生師從傅斯年,在與遠在昆明的副導師湯用彤書信請教時,也得到要不持才自傲,須「痛下功夫」的勉勵。
先生幸得傅斯年先生親炙,蒙指點治學門徑,遂自校勘、訓詁入手,博覽群書,廣輯資料,漸入學術之境。先生一生為人、治學、處世,皆深受斯年先生之影響,故將傅斯年作為自己的第三任老師,兼及所敬仰的胡適之和蔡元培兩先生。先生1943年獲碩士學位,留所任助理研究員;1944年8月完成《莊子校釋》,凡二十餘萬言。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先生隨史語所復員南京,是年發表《莊子通論》刊載於徐復觀先生創辦的《學原》學報,深受學界好評。
幸先生與妻楊尚淑一生恩愛,不論求學或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講授,或避禍逃難離大陸赴台,都是胥相伴隨,未嘗須臾離開。後其妻於1977年不幸因肺癌病逝新加坡,親朋或勸續弦,先生不為動,其弟子林耀椿所撰《懷念王叔岷先生》中記錄了先生這樣一句話:「人一生只能結一次婚,債完了就不要再負債了」,其摯情如此。
1948年,傅斯年先生出任國立台灣大學校長,先生受台大中文系合聘任教,授《大一國文》與《斠讎學》。共事論學者有台靜農、洪炎秋、戴君仁、鄭騫、許世瑛、伍俶(叔黨)、毛子水、屈萬里、何定生諸先生。1951年先生開始教授《莊子》,既以《庄》解《庄》,又旁及相通之諸子百家,並引漢魏六朝唐宋各大家詩作為證,一時杏壇轟動,慕名旁聽者甚眾。先生在勤於著述和競於教學之外,不帶助手、不加入或形成任何學術團體,不擔任任何行政職務(唯有一次短暫例外),甚至拒絕參選院士,因此稍顯「默默無聞」。1959年以訪問學人赴美國哈佛大學遠東語文系一年,與洪業(煨蓮)先生論學甚歡,後得其推薦,於1963年受邀赴新加坡大學中文系任客座教授兩年。1967年赴吉隆坡馬來亞大學漢學系任客座教授。1972年轉赴新加坡南洋大學任講座教授,期間先生數度婉拒任何行政職務。1980年南洋大學(中文為主)與新加坡大學(英語為主)合並為國立新加坡大學,重組中文系時需要一位令兩校師生都信服的系主任,當局力請,先生逼不得已,短暫出任新的中文系主任,並創辦博士班。
先生總結出自己的治學經驗:校勘古書是一種小學問,可以幫助研究大學問;是一種支離破碎的小工作,可以幫助通大義、有系統的工作;是一種綉花針的工作,可以幫助大刀闊斧的工作;是枯燥無味的工作,卻有一種無味之味。從1965年起,先生共花了十七年的課余時間撰寫了300萬字巨著《史記斠證》。此聊舉《史記斠證》校《伯夷列傳》中一字千金的例子: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乃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
關於『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句,從沒有人懷疑過。我們想,伯夷逃去,叔齊也逃去,各逃各的,怎麼兩弟兄隨後又在一起,同隱於首陽山呢?我們看,敦煌本『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這句,逃字作追,這就對了,伯夷逃去,叔齊追他,隨後自然就一起隱居了。《太平御覽》卷五百十四引這句話,逃字也作追,可以證明,到北宋時還有作追的本子。追字作逃,是涉上句『逃去』而誤的。」
劉本棟在《六十年來之史記研究》一文中對此書的評價是:「是書引證博贍,考辨精審。每一疑義,必求其至當而後已,使史公二千年來不白之旨,昭然渙然。可謂不僅有功史學,抑且嘉惠士林矣」
1981年先生自新加坡大學退休返台,寓居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館,並於同年九月回台大中文研究所任教。1984年自史語所退休,前後共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發表論文近百篇;翌年起仍在台大研究所任課,開授《斠讎學》、《先秦道法思想》、《劉子研究》、《詩品文心比較研究》等課,並獲聘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咨詢委員。1987年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成立,函聘先生為榮譽講座,作兩次學術演講。這期間完成集大成之作《莊子校詮》。其中對《徐無鬼篇》中「一」字作解,可管窺其煞費苦心。
「天地之養也一,登高不可以為長,居下不可以為短。
《校釋》雲:『一字疑淺人妄加……』,案郭<注>、成<疏>固未達此養字之義,而一字決非淺人所加。一猶齊也,此齊長短之說,與《莊子》齊物之義密合。《淮南子· 原道篇》無一字,於義不備,當據此文補。因改寫此條雲:『案天地之養,與下文以養耳目鼻口之養異義。養借為羕,《淮南子 原道篇》養作永,義同。《爾雅 釋詁》:永、羕,長也。《大戴禮 夏小正》:五月,時有養日;十月,時有養夜。《傳》並雲:養,長也。養亦羕之借字,與此同例。天地之養也一,猶言天地之長也齊,一猶齊也。《淮南子 原道篇》:一度循軌,高註:一,齊也。蓋天地之長無極,故以天地之長言之,則登高不可以為長,居下不可以為短,長、短俱齊矣。此齊長短之說,亦即齊物之理也。』以齊長短之理推之,則大小、多少、貴賤、壽夭、生死之理亦一矣,亦齊矣。」
後來的研究莊子的學者大都不能迴避《莊子校詮》,先生也被學界稱作二十世紀在《莊子》字意訓詁方面最權威的學者。
2008年8月30日,台灣大學文學院「王叔岷教授追思會籌備委員會」所撰《王叔岷先生行述》中這樣寫道:「先生一生不慕名利,與世無爭,偏愛老莊自然之道,長保恬靜自得之性,後雖年屆耄耋,而視未茫,發未蒼,齒牙未嘗動搖,門人咸引為美談。先生之學術,兼及四部,著述豐宏,而皆淵博精深,成一家言;古籍之斠讎箋證,尤為當世推重。七十年來,遍校先秦兩漢魏晉群籍,撰有專書近三十種,論文二百餘篇。其中《莊子校釋》、《斠讎學》、《史記斠證》、《諸子斠證》、《莊子校詮》、《列子補正》、《劉子集證》、《世說新語補正》、《顏氏家訓斠補》、《列仙傳校箋》等書,皆以斠讎學方法董理古籍之傳世名作。《史記斠證》、《莊子校詮》、《陶淵明詩箋證稿》、《鍾嶸詩品箋證稿》、《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左傳考校》等,更融校勘、訓釋、義理為一體,開啟「由實入虛」的治學途徑。嘗有《好學》詩自述:『由實入虛救破碎,虛由實得非空虛。誰能虛實為一體,魚躍鳶飛樂愉愉。』先生學博思深,晚尤圓融通達,淵沖醇粹,其引導沾溉之功,可謂大矣。」
先生最重情、惜情,治學之餘,不廢吟詠。其詩發乎深情,各體兼擅,尤精五古,神似靖節。有詩集《四餘齋詩草》、《南園雜詠》、《舊庄新詠》、《寄情吟》、《落落吟》、《隨感吟》、《倚紅小詠》、《論詩別錄》、《慕廬余詠》等多種行世,在海外有一大批讀者。
薪火相傳
先生雍容儒雅,待人溫厚,視學生如子女,教學不拘泥舊說,常有新解、又有系統。改作文,有一句好都要標出,頂批、旁批、總評,總是滿滿的,學生非常喜歡,常與先生親近傾談。先生課余忙於著述,學生想來又怕打擾,但只要有學生到訪,無不熱情接待,並常說「你們沒來我總是沒空,你們來了我就有空」。師生之間無話不說,甚於家人,凡經教誨者,無不如沐春風,終身感念。1982年先生因長期研案勞神,導致胃穿孔,於台大上課時暈倒;稍愈後先生仍不以為意,研撰不輟,撰寫《莊子校詮》期間,胃疾復發。弟子們爭先恐後輪班至台大醫院陪侍,其中不乏島內外知名學者教授。先生回台大後,因為身邊無人相伴,台大中文繫上過先生課的同仁相約,每星期三課後中午陪先生午餐,由大夥輪流作東,已退休的老學生也聞風而動,全體加入,這就是在台學界再度引為佳話,維持了二十多年的「三中全會」,先生之受敬愛,於此可見一斑。
1992年上半年先生無課,在女兒國瓔相伴下終返大陸一行。先生6月26日到北京,即與同學兼老友任繼愈、張政烺、馬學良相聚於國家圖書館。6月30日回到成都市郊故鄉洛帶鎮,卻發現舊家房園已分屬不相識之三家矣。1993年6月12日,由台大中文系編纂出版《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為先生壽,計集稿四十九篇,八十餘萬言;1998年5月6日,先生應邀參加北京大學100周年校慶,並在「漢學研究國際會議」閉幕致辭;2000年先生榮獲「行政院文化獎」,他將獎金六十萬元捐給台大中文系作獎學金,以鼓勵後進;次年6月28至29日文建會與台大中文系合辦「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研討會」,中外學者發表論文凡二十一篇,同年8月台大中文系出版《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

熱點內容
大學生校園貸款合法嗎 發布:2025-08-02 20:41:51 瀏覽:34
上海大學的奇葩老師 發布:2025-08-02 20:41:00 瀏覽:226
大學生朋友多 發布:2025-08-02 20:28:21 瀏覽:735
當大學老師的助理 發布:2025-08-02 20:28:09 瀏覽:729
49級大學生 發布:2025-08-02 20:24:48 瀏覽:745
湛江的大學老師工資待遇 發布:2025-08-02 20:23:27 瀏覽:995
博士競爭是不是在報考導師中競爭 發布:2025-08-02 20:23:16 瀏覽:964
中國地質大學招生專業通信工程 發布:2025-08-02 19:58:10 瀏覽:140
西安交通大學萬教授 發布:2025-08-02 19:46:01 瀏覽:474
博士生導師83年生 發布:2025-08-02 19:41:12 瀏覽: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