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師范大學1999級畢業生名單
㈠ 江西師范大學計算機信息工程學院的介紹
江西師范大學計算機信息工程學院的前身是 1985 年由倪國熙教授(現任江西省政協副主席,江西省計算機學會理事長)領銜創辦的計算機科學系。歷經江西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1985.5—1994.12)、江西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1996.7—2003.7)、江西師范大學計算機信息工程學院(2003.8— )等發展階段。1999 年 10 月,計算機科學系成立十五周年之際,根據計算機學科發展需要,更名為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 2003年 7 月與計算中心共同組建成計算機信息工程學院。 學院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厚基礎、重技能、強素質為培養目標,堅持質量立院,特色立院。目前,學院現有四個本科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師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物聯網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兩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領域(軟體工程、計算機技術),一個教育碩士學科教學方向(現代教育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江西省本科品牌專業和江西省重點學科,入選江西省卓越工程師建設計劃和專業綜合改革項目。學院通過加強課程建設和深化教學改革,形成了多層次、多專業、多模式的辦學格局,教學水平和畢業生質量不斷提高。三十年來,學院共培養了各類學生6000餘人,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一大批品德優良、基礎扎實、技能過硬、勇於創新的計算機專門人才和雙師型計算機教育人才。畢業生以基礎知識扎實、工作敬業求實而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㈡ 江西師范大學在哪個區
一、江西師范大學在哪個區 江西師范大學 是在南昌市南昌區,具體地址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區紫陽大道99號 ,該校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是省屬重點師范大學。
二、江西師范大學簡介
江西師范大學 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學校融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理學、工學、教育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於一體,位於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美譽的江西省省會南昌,對江西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兆則清有較大影響,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優先發展的省屬重點(師范)大學。現有瑤湖、青山湖兩個校區,佔地面積3500餘畝,建築面積140餘萬平方米,館藏紙質文獻304餘萬冊,電子圖書330餘萬冊。瑤湖校區不設圍牆,四周以一條7公里長的瑤河環抱,具有突出的生態人文特色。
歷史沿革
學校緣起於廬山白鹿洞書院,肇基於1940年創建的國立中正大學,1949年更名為 南昌大學 ,1953年改為江西師范學院,1983年更名為 江西師范大學 ,是江西省本科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2003年,江西金融職工大學(江西銀行學校)整建制並入。
辦學思想
學校先後七次遷址,六易其名,四度調整,砥礪出「靜思篤行、持中秉正」的校訓,孕育了「團結、勤奮、求是、創新」的優良校風,形成了「以人為本、面向社會」的辦學思想,「以生為本、以德為先」的育人思想,「百折不撓、艱苦創業」的辦學傳統,「質量立校、學術鑄校、人才強校、特色名校、管理興校、和諧榮校」的重點任務和「愛國榮校、民主和諧、求真務實、開放創新」的師大盯擾精神。
學科建設
學校是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全國第一批學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設有23個專業學院,1個獨立學院(科技學院),現有1個ESI全球前1%學科,5個博士後流動(工作)站,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63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3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點及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87個本科專業。
人才培養
學校現有87個本科專業,全日制本科生近3萬人,博士、碩士研究生5000餘人,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學生1萬餘人;獲批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2個,國家人文素質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6種,教育部萬種新教材5種;省級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項目7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0個、特色專業10個、品牌專業25個,省級精品課程26門、精品資源共享課25門、精品在線開放課程6門、雙語教學示範課程5門,省級教學團隊7個,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從1999年開始學校實施學分制改革,以培養責任擔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學分制管理、模塊化課程、菜單式培養、開放型教學」為機制,著力培養符合需要的「厚專業基礎、寬學科口徑、高品德素質、強實踐能力」的復合創新型高級專門人才,2005年在教育部本族前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2008年起在省內開始按一本線招生。近年來,學校樹立以「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圍繞培養社會中堅骨幹人才的目標定位,著力滿足學生對專業、對知識和能力結構、對教師及其教學方式方法、對自主發展多樣成長的四個理性選擇,2012年起啟動「正大學子」創新人才培養計劃,2013年起開展本科師范生免費教育(1000人),實施本碩、碩博連讀培養模式,本科生初次就業率穩居全省高校前茅,研究生一次性就業率穩定在90%以上。2011年,學校就業工作成功躋身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高校50強;2012年,學校獲批成為全國第一批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試點單位;2015年,在全省本科專業綜合評價中,數學與應用數學、漢語言文學位居第一,英語、會計學和生物工程排名第二,法學和通信工程專業排名第三,成為全省唯一所有參評專業都位居前三的本科高校;2016年獲批教育部的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成為全國地方師范大學首個、江西省唯一獲批的高校;2017年入選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在2017年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中,學校被專家組稱為「一所具有歷史底蘊、文化情懷、名校氣質的模範大學」。
科學研究
學校現有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單糖化學合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分子篩膜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鄱陽湖濕地與流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功能有機小分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馬達加斯加研究中心」,1個全國高校輔導員發展研究中心,2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科技服務平台(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6個省「2011 協同創新中心」,3個省高校高水平創新平台立項建設項目(1個實驗室和2個工程研究中心),9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江西省產學研合作示範培育基地,2個省工程實驗室,4個省社聯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8個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省文化廳文化藝術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江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10個省級軟體科學(高校工程、實驗示範)技術中心。2010年以來,學校教師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等重要獎項;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1項、重大招標項目3項、重點項目9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重大專項課題、「973」計劃前期預研項目、國家國際合作重大專項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等多項;累計獲得各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77項,國家軟科學項目4項;獲得江西省重大科技專項、江西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招標課題、省教育廳科技落地計劃項目、省高校哲社研究重大招標項目(重點項目)30餘項。2012年以來,學校年度科研項目立項總經費均超過1億元,近4年來國家社科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數居全國師范院校前10位。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立項41項,其中重大招標項目、重大委託項目3項,年度項目的立項總數列全國高校第7位,在全國師范類院校和全省高校中均列第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76項,列全國高校第112位,全國師范院校第5位。學校在英國《自然》(Nature)雜志2017年2月發布的2017全球自然指數(Nature Index)中位居全國高校中排名第71位。學校共辦有期刊5個,其中《 江西師范大學 學報(自然科學版)》《 江西師范大學 學報(哲社版)》、《心理學探析》等3種刊物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江西師范大學 學報(哲社版)》、《心理學探析》等2個刊物為CSSCI來源期刊。
師資隊伍
學校校本部共有在編教職工2626人,其中專任教師1742人,博士716人。專任教師中,35歲以下教師比例為22.16%;擁有高級職稱教師比例為53.73%;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比例為84.67%。
國家級優秀人才方面,學校現擁有院士3人(雙聘),*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雙聘),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者2人,中科院「*」入選者2人,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個人、全國高校優秀青年體育教師14人;教育部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0人。
在省級優秀人才方面,目前學校擁有江西省教學名師1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省級人選40人,「贛鄱英才555工程」人選36人(含柔性引進10人),江西省跨世紀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57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4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教師2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教師7人。學校2017年入選全國「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改革示範校」。
學生競賽
學校注重通過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互動,大力推進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是全國「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試點高校,校團委在全國師范院校中第一個獲得由團中央授予的「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標兵」榮譽稱號。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等均一直穩居全省高校前列,並在全國大學生文藝匯演、體育競賽、專業競賽、科技活動等方面取得優異成績。如「藍天」環保社團先後被評為全國高校優秀學生社團,獲世界自然基金會頒發的「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護實踐獎」;學校報送的《純潔.朝氣.責任—努力培育青年精氣神塑造青年新形象》獲第八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音樂學院合唱團在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比賽中獲專業組聲樂類金獎;楊文軍同學成為歷史上首次蟬聯皮劃艇項目奧運冠軍的運動員,金紫薇和她的隊友們實現了中國賽艇奧運金牌「零」的突破,並在第16屆亞運會上擔任中國體育代表團旗手,勞義同學勇奪亞運會男子100 米決賽冠軍,成為我國在亞運會歷史上第一個男子百米冠軍;2011年,壽旻超同學在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斬獲三枚金牌,創下江西省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歷史上的最好成績。學校2012年在第八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斬獲一金兩銅,刷新江西高校參加該項競賽的歷史最好成績;在第十三、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榮獲1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11項二、三等獎,實現江西高校參加該項競賽特等獎「零」的突破,並成功躋身全國50強行列,成為全國「挑戰杯」競賽發起高校;在2016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獲得全國師范院校中唯一的「創青春創業實踐挑戰賽」金獎,並填補了江西在該類別賽事的金獎空白。在第四屆全國師范院校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中,學生獲獎總數列全國第1位(並列)。2017年9月參加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團體總分躋身全國20強並榮獲全國先進集體獎。
教師教育
學校堅守地方師范大學使命,發展教師教育辦學傳統、優勢和特色,在全國率先「紅土地支教實習工程」,被確定為全國實施「農村師資支持計劃」試點高校,現已成為江西基礎教育教師人才的搖籃、教師骨幹人才培訓的基地和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引擎,培養了一大批各地中小學和教育主管部門的中堅骨幹力量。學校堅持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融合、學術性與師范性統一、大學與地方政府和中小學校合作,不斷推進教師教育模式創新;構建了實踐取向的課程教學體系、能力取向的實踐教學體系和素質取向的教師養成教育體系。獲批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項目2項、「國家級教師教育精品課」立項建設2門、國家級教師教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教師教育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1項,2017年入選教育部「推進實施卓越中學教師培養」項目院校。從2013年起,在全省率先實施本科免費師范生教育試點。建立了全省日訪問量最大的「江西教師網」,有效服務和引領基礎教育改革及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其中,江西省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機考辦公室、省「國培計劃」項目執行辦公室、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辦公室等均設在我校;承擔了「江西省中小學教師統一招聘考核大綱」「江西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網路研修工作室」等教師教育項目的研製和開發建設工作。
社會服務
學校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始終以為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事業服務為使命,充分發揮在江西科學發展中的「人才庫」、「發動機」和「智力源」作用。解放後,學校積極支持和幫助籌建地市大專院校,為全省基礎教育培養師資。近年來,學校注意發揮人文社會科學優勢以及在我省獨有的音樂、體育、美術、外語等學科優勢,打造贛鄱文化平台,引領社會先進文化發展;充分發揮傳統基礎學科和理工類應用學科優勢,優化創新科研服務體系,取得了以「五朵金花」——「糖、劑、布、膜、湖」為代表的一批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成果;學校積極參與江西省科技振興計劃,總投資1億多元的「年產1500噸汽油抗爆劑甲基環戊二烯三羰基錳」項目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計劃,實現了學校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大突破;LED外延材料產業化項目成為全國三大生產基地;依託學校納米纖維技術、由學科科研人員創辦的江西先材納米纖維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億平方米聚醯亞胺納米纖維電池隔膜產品生產基地在南昌高新區隆重奠基,項目總投資達6億元,投產後年產值將在60億元以上,是我校又一項高新技術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成功案例;方誌遠教授六登央視《百家講壇》講授國史,先後評選為《百家講壇》「最受歡迎主講人」和「最受歡迎節目」。大學科技園2011年成為國家級「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2012年成為第四批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2013年獲批全國師范院校第3個國家大學科技園。學校積極發揮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2015年創辦智庫內刊《江西發展研究》,刊發的34篇研究報告均獲省領導批示。2016年以來,學校教師有30餘份研究成果獲省部級以上領導批示55次,其中中央領導批示1次,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18次。
國際合作
學校大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現與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餘所高校和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與28所高校實施學分互認、師生交流等項目,招收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來校學習,與10餘個海內外科研團隊和科研機構合作建設了一批重點實驗室,學校現建有孔子學院2所,2008年,學校與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學共建了該國的第一所孔子學院並被評為全球示範孔子學院;2012年,學校與世界一流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共建第二所孔子學院。學校長期聘請一批外籍教師來校授課,其中外籍教師Constance Gibson榮獲國家「友誼獎」。學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江西省政府獎學金和孔子學院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
校友工作
自辦學以來,學校累計培養各類優秀人才近30萬名,一大批已經成為各個行業的中堅骨幹人才,現在江西近半數中小學特級教師、60%以上的中小學省級骨幹教師,80%以上的高中特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是江西師大的畢業生,教師隊伍中有國家級教學名師賴大仁,全國模範教師彭娟等。學校校友中還涌現出許多傑出人才,這其中既有中正大學時期校友兩院院士黃克智、曾慶元,重點大學校長解沛基、劉振群、尹長民、貝效良、林增平、蔣建平,著名制漿造紙專家陳嘉翔,國家最高出版榮譽獎—韜奮出版獎獲得者徐柏容,著名詩人公劉,著名軍旅作曲家李非,著名書法家沈鵬,原江西省委書記萬紹芬等,也有師院或師大時期校友如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邵鴻,原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電總局局長、原安徽省委書記王太華,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一級大法官沈德詠,江西省政協副主席劉上洋,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萌,國家信訪局局長、黨組書記舒曉琴,遼寧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范衛平,江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力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金聲,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黃洪,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總經理羅熹,中國泰康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總裁劉經綸,世界500強企業江西省銅業公司前董事長李保民,江西首富、江西濟民可信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李義海,江西恆茂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永輝,北京快樂時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CEO、趣分期創始人羅敏等。學校在校友會網2016中國大學傑出政要校友排行榜中位居全國高校第78位,2016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中位居全國高校第83位,2017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位居全國高校第126位。
「十三五」期間,學校將以深化綜合改革為契機,積極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按照學校《「十三五」時期事業發展規劃綱要》規定的發展目標和戰略要求,朝著建設一所特色鮮明、全國一流的高水平師范大學的發展定位而奮斗,努力在富裕美麗幸福江西的偉大實踐中再譜新篇。
江西師范大學是一本還是二本
江西師范大學在安徽歷年招生錄取分數線【2013-】
江西師范大學是211還是985
江西師范大學王牌專業 比較好的特色專業名單
江西師范大學在哪裡 附准確地址
江西師范大學郵編 附地址和介紹
江西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郵編 附地址和介紹
江西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教務處電話 附號碼及其他聯系方式
江西師范大學教務在線官網首頁地址
江西師范大學教務在線入口:http://jwc.jxnu.e.cn/Portal/Index.aspx ;
㈢ 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的發展時期
1940年10月31日,國立中正大學創建於抗日戰爭時期江西臨時省會泰和縣杏嶺。學校設三個學院:文法學院、工學院、農學院。文法學院下設政治、經濟、教育三個系。1941年8月,文法學院增設文史系,王易教授任系主任。文史系教授王易、歐陽祖經、姚名達、劉泳濱、程臻各有所長。
王易,工於詩詞曲文,精研歷數、醫學。著有《樂府通論》、《詞曲史》、《修辭學通論》、《歷數勝譯》、《歲差考實》等。
歐陽祖經,對文史詩詞、佛典尤有研究。著有《南明朗事系年錄》等。創建百花洲江西省圖書館,兩任館長,搜求江西地方文獻,重印《豫章叢書》和《江西通志》,對江西文化事業做出了貢獻。
姚名達,後改名顯微,中國目錄學家,著有《目錄學》、《中國目錄學史》。1942年6月13日,在姚名達的倡導下,國立中正大學戰地服務團成立,推選姚名達為團長。7月7日,姚名達等11人到達新干縣的石口,借宿在一問稠堂里。當晚被日軍包圍,他們赤手空拳與日軍搏鬥,37歲的姚名達教授為抗日救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劉泳溱,精通經史諸子百家,尤精說文,講授中國文字學、《說文解字》。
程臻,通經史,工詩詞,著有《擷華詩草》。
1946年8月,院系調整,將文法學院的文史系為中文學、外國語言、歷史三個系。
1947年6月,文法學院分為文學院和法學院,王易任文學院院長。這一時期,肖滌非教授在文學院任教。
在胡先驌校長的要求下,學校創辦了14種向全國公開發行的刊物,學術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較大成果。文法學院編輯的刊物有:
1.《文史季刊》,王易任主編。1941年3月1日創刊,刊載文史學術論文,1942年3月1日後停刊。
2.《地方建設》(月刊),主編高柳橋。1941年2月1日創刊,刊載哲學社會科學論文,1942年4月1日停刊。
3.《政治知識》(旬刊),主編馬博廠。1941年3月1日創刊,刊載文史哲文章及時事,1944年3月1日後停刊。
當時有一定影響的學術成果有:劉泳溱的《說文段注例輯述》、王易的《歲差考實後序》、姚名達的《日本國名探源》、歐陽祖經的《日本儒學師承記》、嚴學窘的《中國音韻沿革》等。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12月底,中正大學由寧都長勝遷到距南昌市區20公里的望城崗,這里原來是國民黨軍政部建的營房。
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5月26日,解放軍接管學校,文學院開始書寫新的篇章。
中正大學文學院有6屆本科畢業生共計85人 1949年8月1日,「國立中正大學」更名為「國立南昌大學」。下設文學藝術學院等5個學院和一個體育專修科。文學藝術學院設在原葆靈女中和豫章中學。1950年2月14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南昌市城東青山湖畔的老飛機修理廠東部近千畝土地及附屬建築物撥給南昌大學作永久校址,11月,文學藝術學院遷入新校址。
文學藝術學院下設五個系:中國文學系、外國文學系、教育系(附設實驗小學)、歷史學系、地理學系。
1950年,文學藝術學院和法學院合並為文法學院,由南昌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魏東明擔任院長,校務委員楊克毅為副院長。魏東明1942年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抗戰勝利後,曾任《東北日報》記者,長期從事文藝工作,所以他能講授專業課。文法學院下設四個系:文史系、外國語文系、教育系和經濟系。歷史學家谷霽光教授任文史系主任。
文史系開設的主要課程有:文藝理論(魏東明講授),中國文學史、歷代散文選(胡守仁講授),邏輯學(吳士棟講授),駢文研究、元明清小說(徐先兆講授),唐代傳奇(姚名達先生的夫人巴怡南講授),元曲(朱衣講授),考古(謝康主講),中國通史(谷霽光主講),中國現代文學(朱企霞主講),古代漢語、大學語文(王綸主講),外國文學(熊化奇主講)。1952年10月,文史系主任谷霽光、教師熊化奇參加了中南地區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教材討論會。
科研方面,張相先生的《詩詞曲語詞彙釋》、朱衣先生的《六十家詞》有較大影響。
學生鄧慶佑畢業後,研究《紅樓夢》有所創見,曾任《紅樓夢》研究所副所長。彭印沖畢業後任教於上海市滬灣中學,致力中學教育,成為上海市有名的特級教師。
1951年7月,學校派文法學院外文系主任蔡文顯、附屬業余中學主任徐先兆參加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慰問團赴朝鮮慰問。11月14日,為配合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校務委員會決定,文法學院的文史、教育、經濟三系和師范部的教育、中文等科停課編組參加土改。
為了適應國家對人才的需求,中央決定在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調整工作從1951年10月開始,1953年基本完成。南昌大學的各個系分別並入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華中工學院等院校,僅剩師范部的中文、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藝術7科。1953年10月,南昌大學撤銷,學校改名為江西師范學院,學校性質由綜合性大學改變為培養中等學校師資的高等師范學校。 —、1953—1966
江西師院成立時,設中語、歷史等七個專科和一個高中數學師資短訓班,中語科主任由郭宣霖擔任。1954年6月17日,郭宣霖調任歷史科主任,中語科主任由熊化奇擔任。當時只有正、副教授6人,講師和助教11人。專業課程有中國語言、中國文學;蘇聯文學、文學基礎知識等。有語文方面的圖書資料3萬余冊,訂閱的期刊約40種。
中語科發表的論著有胡守仁先生的《曹植研究》,鄧仲伯先生的《試論唐代的變文》,徐先兆先生的《元明詞曲史》,漢語教研小組的《怎樣劃分漢語的片語》,外國文學教學小組的《兒童文學概述》、《如何貫徹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的分析原則》等。
中語科1954年畢業33人,1955年畢業61人,1956年畢業62人。
1955年9月,中語科改稱中文系,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學生。熊化奇任中文系主任。
1956年,中文系接管江西教師函授專科學校中語科,接收學生627人,是江西師院最早進行函授教學的系科之一。
1958年,根據學院「為政治服務,結合生產,密切聯系中學實際」的原則,中文系增設了「毛澤東思想著作選讀」、「民間文學」兩門課,將「現代文選及寫作」改為「閱讀和寫作」並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同年12月4日,賴淮靖任中文系副主任。
1959年6月,中文系成立黨支部,在此之前,中文、歷史為學院第八黨支部。鄭光榮任黨支部書記。1959年8月,成立中文系黨總支委員會,舟子任黨總支書記,鄭光榮任黨總支副書記。1961年舟子調走,鄭光榮任黨總支書記。這時,中文系共有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古代漢語、寫作、外國文學、文藝理論、中學語文教學7個教研組。
1961—1962年,為了貫徹《高校六十條》的精神,中文系對課程設置作了調整,新開了「語言學概論」、「語文教學法」,將「漢語」分設為「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同時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有益的探索。
科研方面,文藝理論組編寫的《毛澤東文藝思想講義》在全國高師院校中文系進行交流。中文系蘇區文學史編寫組編寫的《江西蘇區文學史稿》,1962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它填補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項空白。該書是中文系部分教師與1959屆畢業生辛勤勞動的結晶。
50年代和60年代,全國著名的文化界專家、學者周揚、夏衍、郭小川、巴人、田漢先後來系講學,活躍了學術氣氛。
為了提高學生的水平,中文系制定了「關於基本訓練的八大項目和實施方法」,重視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陳良運、徐萬明、周紹馨、肖土太、吳海等人,在校學習期間就進行文藝創作,開展文學評論,在《人民文學》等刊物上發表作品。1951年,中文系學生郭新日發表小說《小紅星》,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1956年,學生黃其康創作的以平津戰役為背景的《打開民權門》,1956年10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潘鳳湘、劉煥輝、顏鞠漢等在教育事業上成績突出。中文系學生編輯的《報春花》月刊,創刊於1959年1月,主要發表本系師生的論文、短評和創作,共出12期。中文系話劇團排演的大型話劇《雷雨》、《兵臨城下》,在江西藝術劇院公開演出,受到社會好評。57級「海燕班」被評為江西省優秀班集體,61級「新海燕斑」是學院的先進班集體。1958年,中文系招收新生340名,創下了院系招生史上人數之最的記錄。1963年12月中文系一、二、三年級的學生和部分教師,由鄭光榮書記帶隊,赴豐城縣橋東公社參加6個星期的社教運動。中文系四年級的學生和部分教師於1964年1月赴豐城縣的洛市、南山等4個公社參加社教。
1965年9月,江西師院靖安分院正式開辦,沒有中文、歷史和農業三個專業。中文系副主任賴淮靖兼靖安分院中文系負責人,負責教學管理工作。1966年7月,因「文化大革命」開始,中文系師生返回院部,靖安分院停辦。
二、1966——1976
「文化大革命」給教學和科研帶來極大沖擊,中文系主任熊化奇先生甚至被迫害致死。1968年,中文系大部分教師脫鉤下放到宜黃、玉山、鉛山、波陽等地農村勞動。
1969年元月,江西師范學院被撤銷,以江西師院為主體,加上江西教育學院,江西大學的政教、中文等系科,成立井岡山大學,校址在井岡山下溝邊的拿山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分校。這時將系建制改為連隊建制,中文系改稱中文連。
中文連連長曾冬水,指導員陳正康。副連長穆萍、盧桂娥、王萬軍,副指導員彭兆春、張訓德。從1971年開始,下放教師陸續調回學校。1971年4月,中文連招收第一屆工農兵學員,學制二年,1973年8月畢業。
1971年11月,連又改稱為系,曾冬水任系副主任,胡卓群任黨總支副書記。1972年鄭光榮調回江西師院,任中文系黨總支記。1973年鄭光榮任中文系黨總支書記兼系主任,劉方元任中文系副主任。
1972年11月6日,江西省革委會下文,決定恢復江西師范學院,學校遷回南昌,歷時三年半的井岡山大學走完了它的路程。
1973年至1976年,中文系連續招收四屆工農兵學員,學制三年。
張梅生同學1976年畢業時自願回鄉當農民,吳雨初、邱信芳、郭敬喜、鄒國愛4位同學主動赴西藏工作,受到全校師生贊揚。
1956年開辦的函授教育1962年中斷,1974年恢復,並創辦《語文函授》,為雙月刊。
中文系部分教師編寫了《魯迅專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等教材。
三、1976—1983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以後,迎來了教育的春天。1976年鄭光榮調院機關任職,鍾義偉為中文系負責人,主持工作。1979年10月,鍾義偉任中文系黨總支副書記。1981年9月,胡守仁任中文系主任,賴淮靖、劉方元任中文系副主任。
1977年《語文函授》改名為《語文教學》,由雙月刊改為月刊,設置了《語文教學》編輯部,負責編輯出版工作。1984年,《語文教學》更名為《讀寫月報》,在全國公開發行,面向中學教師和學生。
1977年,中文系招收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本科生。
1978年,中文系開始有研究生教育,當年胡守仁招收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5名,余心樂招收漢語史研究生7名。1979年,張謹之招收世界文學專業研究生2名。
1981年12月,教育部下達了經過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名單,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為首批碩士授予權單位,導師為胡守仁教授,當時,江西省只有4個碩士授予單位。
1982年前後,中文系一批科研成果相繼問世,陶今雁的《唐詩三百首詳注》、汪木蘭的《蘇區文藝是真實的文藝》、萬萍的《試論傻大姐》等較為突出。 一、建制
1983年10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淮;江西師范大學,標志著江西高等師范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也為文學院(中文系)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江西師大文學院
1994年10月,經省教委批准,學校決定撤銷原中文系、歷史系,兩系合並組建文學院。1996年,學校決定歷史系與文學院分離,恢復直屬系的建制,文學院便形成院系(中文系)合一的建制發展至今。
當前文學院除設有院黨總支、院行政系統的管理機構外,所轄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寫作、中教法、大學語文、德育、成人教育等11個教研室,語言文學研究所(成立於1987年)、當代文學研究中心(成立於1994年)等幾個研究機構,還有院資料室、《讀寫月報》雜志等部門。
1984—1987年,胡守仁任中文系名譽主任。1984年2月至1984年5月,胡治生任副主任,主持工作,陳鼎如、汪大鈞任副主任。因胡治生調江西省教委工作,1984年6月,陳鼎如副主任主持工作,汪大鈞、曾子魯任副主任;陳安平任黨總支書記,歐陽忠祥任黨總支副書記(1985年1月一1987年5月)。
1987年9月起,汪木蘭副主任主持工作,汪大鉤、曾子魯繼續任副主任。
1988年下半年,汪木蘭任系主任,沈世豪、葛根貴(1983年起)任副主任;李水根任黨總支書記,王訓龍任黨總支副書記、副主任,此屆黨政班子任職至1993年6月。
1993年7月,傅修延任系主任,熊述隆、葉樹發、賴大仁任副主任;朱錫菡任黨總支書記,唐乾貴任黨總支副書記。
1994年10月組建文學院後,傅修延任院長,賴大仁、葉樹發等任副院長;汪祖德任黨總支書記,唐乾貴任黨總支副書記。
1996年底,賴大仁任文學院院長,劉松來、邱國珍、趙衛宏任副院長;葉樹發任黨總支書記,唐乾貴任黨總支副書記。後邱國珍調學校科研處工作(1998年9月),趙衛宏也因故離職(1999年9月),補充顏敏任副院長(1999年2月起),戴訓超任院長助理(1999年12月起)。
二、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
1983年以來,為適應我省教育事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中文系堅持以師范教育為主的辦學方向,同時兼顧辦其他專業,為社會培養多方面的人才。師範本科即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每年招生規模在120~160人之間,為我省各級各類學校輸送了一大批合格師資,其中不少人已成為所在學校的骨幹教師;工作在其他行業的畢業生也有不少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也有的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1993年一1996年,適應社會需要,還開辦了公關文秘專科專業,招收了4屆學生共計116人,這些學生畢業後已經全部就業。1999年,在高等教育擴大招生規模的新形勢下,開辦了非師范的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現已招收2屆學生,形成漢語言文學師范與非師范兩個本科專業齊頭並進的辦學格局。當前兩個專業在校生人數為818人。
1984年起,中文系恢復招收漢語言文學專業本、專科函授生,迄今已畢業函授本、專科生5000餘人。
新時期以來,中文系的研究生教育不斷發展。中國古代文學專業作為全國第一批碩士學位授予專業,從1978年開始招收培養研究生,迄今累計招生65人,已畢業49人;漢語史專業從1978年開始招生,至1989年共招收培養了3屆研究生13人;世界文學專業從1979年開始招生,至1991年,共招收培養了5屆研究生18人;1994年文藝學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該專業累計招生(含此前掛靠在古代文學專業招生)35人,已畢業19人;1998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該專業累計招生(含此前掛靠在文藝學專業招生)15人,已畢業11人;中教法專業掛靠教育學專業從1996年開始招收培養研究生,已招收2屆共2人,其中1人已畢業;此外中教法專業還承擔了培養教育碩士的任務,已落實招收攻讀教育碩士學位學生20人的計劃。在已畢業的研究生學中,有20餘人考取博士生,有的成為卓有成績的學者、教授、學科帶頭人。
此外,經國家教委授權,省教委批准,文藝學專業從1996年開始舉辦研究生主要課程進修班和助教進修班,累計招收5屆學員139人(學員來自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及本省各大專院校),其中4屆108人已學成結業。1998年開始,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和文藝學專業相繼被批准招收在職人員以同等學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當前此類在讀研究生18人。研究生教育的蓬勃發展,為社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人才。
1993年,經省教委批准,受省高師培訓中心委託,中文系舉辦了全省高校中文專業教師「專達本」進修班,有48人參加了學習進修,並獲得全日制本科文憑,有力地促進了我省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
1988年,經省教委批准,中文系與省文聯聯合舉辦作家班,學員為全省各地在文學創作上有一定成績的青年作家,共招收學員40餘人,學制兩年,授予本科文憑。經過在校兩年的學習,學員的理論水平和文學素養有了進一步提高,為他們創作的進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後有不少學員成為省內較為知名的作家,有的在全國文學界也有一定影響。
在努力完成計劃內辦學任務的同時,按照國家有關面向社會辦學、多為社會培養人才的精神,中文系從1993年起大力發展計劃外辦學,先後開辦了公關文秘等專業、全日制和工余制兩種類型的自考助學班,省內外一大批自考生在這里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輔導,實現了自學成才的理想。
三、師資隊伍與學科建設
師資隊伍是辦學的根本,中文系歷屆領導班子都非常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根據各個時期社會變革發展的現實和辦學格局的變化,調整思路和政策,保持師資隊伍的穩定,並不斷提高整體水平。1983年,全系教職工88人,其中專業教師且妙,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8人,講師32入,助教9人。90年代初,是中文系教工人人數最多的時期,曾達到百人以上,師資力量也頗為雄厚,如1991年, 全系有專業教師6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2人。此後,部分中青年教師相繼調離,還有一批教師陸續退休,教職工人數逐年遞減。1994年,全系教職工70人,其中專業教師50人,包括教授6人,副教授23人,講師17人,助教4人。至90年代末,全系教工人數繼續減至60人左右,專業教師人數穩定在45人左右,但師資隊伍的結構更為優化,整體水平和實力有較大提高。當前全院教 工60人,其中專業教師43人。從職稱結構看,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講師10人,助教4人;從學歷結構看,博士5人,在讀博士生3人,碩士21人,在讀碩土生4人;省級中青年學科帶頭人4人,中青年骨幹教師3人。此外全系還有退休教師33人,其中不少是頗有學術造詣、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知名教授,他們曾對中文系的建設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如今也仍然在為文學院的進一步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無論是在過去的發展歷程中,還是在當今學校的整體格局中,文學院(中文系)都是學校在校學生最多、師資力量最強、科研和學科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的重點系科之一。文學院(中文系)始終堅持教書育人與學科建設並重,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在搞好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的同時,全系的科研和學科建設蔚然成風,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84年8月18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省屬高校14個學科、專業為重點學科,其中江西師院中文學科為全省唯一的文科重點學科。1988年1月,經江西省高校重點學科專業評估,江西師院中文學科評為合格的重點學科。在90年代初全省重點學科建設規劃中,中文系的當代文藝學學科被列為省「四四一」工程重點扶持學科。1996年,全省重點學科評估,文藝學被評為省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被確定為省重點建設學科。1997年,文學院被評為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先進集體,受至國家語委表彰。據不完全統計,1984年以來,全系教師共出版學術著作6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及作品1100多篇,承擔國家級研究課題17項,省部級課題46項,獲省部級以上教學和科研獎56項。一批學科在省內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
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在胡守仁、陶今雁、劉方元、周德范、劉世南等老一輩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我省為數不多的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80年代以來,朱安群、唐滿先、曾子魯、姚品文、萬萍、王琦珍以及一批中青年學者積極進取,不懈奮斗,保持了該學科的優勢,並不斷有所發展。目前該學科仍是文學院人數最多、學術隊伍和實力最強的學科之一,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近十多年來,該學科共出版學術著作17部,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承擔國家級課題4項,省級課題16項,獲省級以上獎12項,如今大家正齊心協力,為盡快實現重點建設學科規劃所確立的目標而奮斗。
文藝學學科是文學院(中文系)80年代中期開始倔起的學科,陳鼎如、熊大材、周祟坡等為該學科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然後在學科帶頭人陳良運、傅修延等的帶領下,該學科點的中青年教師奮發努力,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在中國詩學批評史、文學敘述學、文藝美學、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等研究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當前該學科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3人,中青年骨幹教師1人;已出版學術專著23部,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承擔國家級課題10項,省級項目18項,獲省級以上獎30多項,曾於1996年主辦過中國古代文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該學科的整體實力和學術影響,在文藝學界有較好的評價。作為省重點學科和學校重點支持的學科,正朝著更高的建設目標而努力。
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也曾是中文系力量較強的學科之一,在蘇區文學研究、中國現代作家作品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優勢,在周蔥秀先生的率領下,汪木蘭、汪大鈞、鄒水旺、宗子寅等齊心協力,建成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點,為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前一批中青年學者正繼續努力,朝著更高的目標奮進。
以余心樂等領頭的漢語言文字學學科和以張謹之、劉國屏等領頭的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學科,也都曾是中文系實力很強的學科,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新時期以來曾培養了數屆研究生。在經歷了一番起落之後,90年代中期以來,以雷友梧、顏森、宋易麟領頭的漢語言文字學學科和以傅修延領頭的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學科,適時調整布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強化科研實力,2000年這兩個學科均增設為碩士點。
中教法學科在余應源先生的帶領下,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在語文教學理論和方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的富有特色的成果,為該學科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具備了培養研究生和教育碩士的實力和基本條件,2000年與兄弟院系配合,申報學科教學論碩士,已獲得成功。
此外,寫作學科的教師除進行寫作理論研究外,還致力於文學創作,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文體的創作方面都有不少成果;同時,該學科的教師還積極指導學生的寫作實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創作水平,培養了一批在省內外頗有影響的創作人才。
㈣ 江西師范大學王牌專業 比較好的特色專業名單
一、江西師范大學王牌專業介紹 國家級特色專業:漢語言文學、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業管理、化學、應用化學、英語
江西重點建設學科
省「十二五」高水平學科:化學、教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歷史學
省高校「十二五」重點一級學科:中國語言文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政治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數學、物理學、音樂與舞蹈學、地理學
省高校「十二五」示範性碩士點:教育學、中國史、數學
二、江西師范大學簡介
江西師范大學 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學校融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於一體,位於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美譽的江西省省會南昌,對江西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有較大影響,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優先發展的省屬重點(師范)大學。現有瑤湖、青山湖兩個校區,佔地面積3500餘畝,建築面積140餘萬平方米,館藏紙質文獻323.69餘萬冊,電子圖書349.57餘萬冊。瑤湖校區不設圍牆,四周以一條7公里長的瑤河環抱,具有突出的生態人文特色。
歷史沿革
學校緣起於廬山白鹿洞書院,肇基於1940年創建的國立中正大學,1949年更名為 南昌大學 ,1953年改為江西師范學院,1983年更名為 江西師范大學 ,是江西省本科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2003年,江西金融職工大學(江西銀行學校)整建制並入。
辦學思想
學校先後七次遷址,六易其名,四度調整,砥礪出「靜思篤行、持中秉正」的校訓,孕育了「團結、勤奮、求是、創新」的優良校風,形成了「以人為本、面向社會」的辦學思想,「以生為本、以德為先」的育人思想,「百折不撓、艱苦創業」的辦學傳統,「質量立校、學術鑄校、人才強校、特色名校、管理興校、和諧榮校」的重點任務和「愛國榮校、民主和諧、求真務實、開放創新」的師大精神。
學科建設
學校是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全國第一批學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設有23個專業學院,1個獨立學院(科技學院),89個本科專業。擁有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化學、心理學、教育學、中國史、數學、地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5個博士後流動(工作)站,3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點及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馬克思主義理論、化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入選江西省一流學科,化學進入ESI全球前1%。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馬克思主義理論進入A類學科,教育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數學、化學進入B類學科。
人才培養
學校現有89個本科專業,全日制本科生近3萬人,博士、碩士研究生5000餘人,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學生1萬餘人;獲批國家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二等獎2項,國家教學成果獎(基礎教育)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2個,國家人文素質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項目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學團隊1個,教育部萬種新教材5種;省級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項目7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0個、省一流專業(優勢專業)11個,特色專業10個、品牌專業25個,省級精品課程26門、精品資源共享課25門、精品在線開放課程6門、課程育人共享計劃3門,雙語教學示範課程5門,省級教學團隊7個,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基地1個,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4個,省級行業企業聯合培養基地7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從1999年開始學校實施學分制改革,以培養責任擔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學分制管理、模塊化課程、菜單式培養、開放型教學」為機制,著力培養符合需要的「厚專業基礎、寬學科口徑、高品德素質、強實踐能力」的復合創新型高級專門人才,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2008年起在省內開始按一本線招生。近年來,學校樹立以「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圍繞培養社會中堅骨幹人才的目標定位,著力滿足學生對專業、對知識和能力結構、對教師及其教學方式方法、對自主發展多樣成長的四個理性選擇,2012年起啟動「正大學子」創新人才培養計劃,2013年起開展本科師范生免費教育(1000人),實施本碩、碩博連讀培養模式,本科生初次就業率穩居全省高校前茅,研究生一次性就業率穩定在90%以上。2011年,學校就業工作成功躋身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高校50強;2012年,學校獲批成為全國第一批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試點單位;在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綜合評價工作(2015-2018年)中,我校共有66個專業參評,數量居全省第二,其中28個專業排名第一,累計57個專業排在前三。在有5個及以上學校參評的專業中,我校有20個專業名列榜首,數量並列居全省第一;45個專業排名前三,比例全省最高。2016年獲批教育部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成為全國地方師范大學首個、江西省唯一獲批的高校;2017年入選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2017年入選全國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改革示範校;2018年榮獲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50強高校。
㈤ 南昌有哪些大學
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江西理工大學(南昌校區),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華東交通大學,南昌師范學院,江西現代學院,江西中醫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