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頂尖大學博士
❶ 美國紐約大學博士厲害嗎
當然厲害
紐約大學坐落在美國紐約市的一所著名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也是全美辦學規模最大的名校之一。紐約大學由18個學院和研究所組成,已經成為全美國境內規模最大的私立非營利高等教育機構之一。作為全美TOP30名校,紐約大學被列為25所新常春藤名校之一,同時也是美國大學協會(AAU)成員之一。截至2018年10月,該校共擁有3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全球高校中列第18位,居全美第11位)超過30名普利策獎得主,30餘名奧斯卡金像獎得主,19名美國科學院勛章得主,多名阿貝爾獎,艾美獎、托尼獎得主。在最新一期出版的2019USNEWS美國大學排名中,紐約大學全美綜合排名第30位。 2019 CWUR 世界大學排名第25位,年度全球CEO母校排名第18位 全美著名校友總數排名第8位。紐約大學在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領域擁有世界頂尖的學術資源和影響力,研究生院享有極高聲譽,所以能錄取紐約大學的人絕對不簡單,而且還能在本校考上博士那絕對很厲害,很牛。
❷ 在美國頂尖大學讀文科博士,到底要有多拼
就是在名字面前加上「Dr。」兩個字母!就讀期間,對於「你在忙些什麼」這樣的問候,回答經常就是「在忙著往名字前加兩個字母」。
我在加州大學就讀,可以說是民主平等理念在美國貫徹得最到位的地方。全系老師學生職員相互都以名(FirstName)直呼,只有我們這些亞洲去的學生在那裡叫Prof。或是Dr。某某,所以就算是在學校這樣的環境,要把Dr。加在名字前面,也不是那麼經常的。我的一個學姐,在一所中游的加州大學英語系作教授,就在她個人支票的名字前赫然加上這「Dr。」兩個字母,以至於她去超市買東西,支票一寫,收銀員馬上禁不住就要問,你是什麼樣的Doctor?腦外科的?
到了我這里,倒是我後來服務的美國公司的老闆建議我在名片上印上Dr。這兩個字母,他認為可以提高公司形象,增加生意。對我來說,嗨,終於有個地方可以加上這兩個為之奮斗多年的字母了,而且我還發現這是一個打破交際沉默的絕好方法,因為對方馬上就要問「哇,博士,學什麼的」?於是我也就把這個標簽習慣性地帶下來了。
代價呢,有嗎?
▼
八年!我成熟生命中最富精力的八年!這八年,是從每天只睡到一、二個小時開始的,前面四年平均每天都睡不到四個小時,而且四年中每周都要閱讀千頁以上的專業文章和書籍。
這好像有點聳人聽聞了?
這還並不誇張,因為美國的文科博士學位平均完成時間是七年半,就像我在學校時廣為流傳的一幅漫畫,一位研究生老兄坐在堆滿書籍的書桌前,門外一個聲音喊道「快出來玩呀」,老兄回答「好,沒問題,再有差不多七年我就出來了」!我這八年,差不多正好在平均水平上,而且比起拿到博士候選人資格以後,最終未能完成學位的那大約50%的人,還要算幸運的了。
因為是文科呀,要和英語是母語的同學一起閱讀、寫作,還要掙錢交學費、養活自己,這聽聽都難透了。
不過絕大多數學中國研究生出去,學的是理工科,這可大不一樣了。美國理工科的博士學位平均五年完成,而且這五年裡的勞動強度還要相對低於文科。簡單說,他們跟著導師作一個大的課題,每個學生分到課題的一小部分,然後在實驗室中去作科研。學生的科研做完了,論文就完成了(幾個學生的題目加在一起,導師的大課題也就幾乎完成了)。要作的課題都是有科研經費的,按照大學的規定,學校老師的科研經費約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比例要用在學生身上,這樣學生在實驗室做著自己論文,還領著助研的津貼,衣食無憂,這樣的日子實在是文科的學生可望不可及的。
為什麼要專門強調是頂尖學校呢?自豪呀!嘿,代價就是在這里了!我上的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應用語言學系。UCLA可說是舉世聞名的,在我93年入學時屬於TOP1%(里根時代排過全美第五,現在隨著加州經濟下滑,大約排在五十幾位)。
而我的應用語言學系,其專業排名更是無可爭議的全美第一。既然有了這樣的地位和榮譽,在學校的各個環節對於學術的要求就變得極為嚴格,學校氛圍真可以說是人人爭先,我身邊的老美同學,他們的睡眠時間也和我差不多。要想在這樣的學術環境中好好生存下來,就要上演一部學術版的《活著》。我是在入學很長時間以後,慢慢慢慢地才懂得了美國的學術界對於博士論文的理解:一篇合格的博士論文一定要有一點在本學科內從沒出現過的創新研究。有了這樣的創新研究,才有這篇論文的價值,論文才能合格。如果在實驗室里,大課題立好了,每一個具體的小課題都可以是那一點點的創新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