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2018報道時間
①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專升本容易么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專升本機率大概8%左右。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位於四川成都,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由四川大學申辦、四川錦城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的全日制普通本科民辦獨立學院。
截至2016年12月,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校園佔地面積1500餘畝,現設有11個二級學院、52個本科專業、18個專科專業、100餘個專業方向。在校師生20000餘人,本科生16000餘人 ,形成了文、理、工、經、管、藝六個學科門類協調發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專業門類較為齊全的綜合性的辦學格局。
2005年5月9日,教育部發文(教發函〔2005〕67號)正式批准四川大學與四川錦城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試辦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同年,9月15、16日,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首屆新生報到。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6月,學校延攬名師,組建了一支由知名學者與業內精英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共424人,佔比44%,其中教授136人、副教授288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有706人,佔比73%;雙師型教師比例高達64%。
校園建設:
學院校園環境優雅,基礎設施先進,辦學條件齊備,有辦公樓、錦城學院之建築教學樓、學生公寓、學生食堂、運動場地和學生服務中心等。建有多媒體教室、圖書閱覽室、計算機機房以及外語語音訓練室、漢語語音訓練室、物理基礎實驗室、計算機基礎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實驗室、影片賞析室、演播訓練室、形體訓練室、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等數十個專業實驗室。
② 宜賓市有哪些大學的校區
宜賓市的大學校區有:1、四川大學宜賓園區;
2、電子科技大學宜賓園區;
3、四川輕化工大學宜賓校區;
4、西華大學宜賓校區;
5、宜賓學院臨港校區;
6、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宜賓校區;
7、成都理工大學產業技術學院。
(2)四川大學2018報道時間擴展閱讀
1、四川大學宜賓園區。2019年9月23日,四川大學宜賓園區正式開園,第一批建築與環境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等34個團隊、200餘名研究生及教職工正式入駐。
2、電子科技大學宜賓園區,園區於2018年9月建成開學,目前入駐電子與通信工程、軟體工程、控制工程、計算機技術和項目管理(非全日制)等5個方向研究生約210人,規劃學生規模達到1000名以上。
3、四川輕化工大學宜賓校區,一期於2017年9月建成開學、二期於2018年9月全面建成,內設生物工程學院·五糧液白酒學院、計算機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新農村建設學院、外語學院、經濟學院、管理學院、國際學院等學院。
4、西華大學宜賓校區,西華大學宜賓校區(一期)佔地450畝,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總投資13.85億元,於2018年9月建成開學,擁有流體及動力機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宜賓基地、新型農業裝備研發中心、新材料研究所、電磁空間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等重點科研平台。
5、宜賓學院臨港校區,宜賓學院臨港校區位於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學城內,項目總面積約1500畝,教學用房總建築面積約58萬平方米,共分三期建設;其中一期500畝,建設各類教學、科研、行政及學生公寓生活服務設施約16萬平方米,計劃於2019年12月交付使用
6、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宜賓校區,川外成都學院宜賓校區用地面積500畝,辦學規模按12000名學生進行規劃設計,項目總建築面積約33萬平方米。川外成都學院宜賓校區項目計劃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計劃於2020年3月底建成交付校方使用。
7、成都理工大學產業技術學院,成都理工大學產業技術學院選址於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將於2019年下半年開工建設,總佔地面積1000餘畝。
③ 四川大學和成都大學是以個學校嗎
四川大學和成都大學不是一所學校。
四川大學,簡稱「川大」,坐落於四川省會成都,是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211工程、985工程,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強基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四川大學由原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三所全國重點大學經過兩次合並而成。
成都大學是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綜合性大學、成都市重點建設大學,是教育部國防教育特色高校、四川省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四川2011計劃、四川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四川省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
(3)四川大學2018報道時間擴展閱讀:
四川大學的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底,學校有專任教師5808人。學校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3人,四川大學傑出教授7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3人,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6人,「四青」人才115人次;「973」首席科學家7人(9項);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負責人4人(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42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委託)及各類專項項目獲得者46人(51項);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1人、「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