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2017博士名單
A. 劉飛的介紹
劉飛,河北定州人,博士,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 講師/碩導/求是青年學者,主要從事數字農業和農業物聯網信息感知技術與裝備的研究。
B. 浙江大學有多少學生
根據官方的統計結果,截至2017年6月,浙江大學有全日制在校學生46970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4142人,博士研究生8931人,本科生23897人。在校留學生,含非學歷留學生5849人。有專任教師3601人,其中教授及其他正高職人員1552人。
C. 張殿陽2017年畢業的博士生,在浙江大學畢業的,我想問一下有沒有知道他是不是在浙江大學畢業的
這個張殿陽在浙江大學畢業的,是不是在浙江大學畢業的,他現在哪個學校畢業的無所謂了,他現在的最高文憑是博士生
D. 2017浙江大學熱門專業有哪些 冷門專業有哪些
浙江大學研究生相對冷門的專業有精密儀器與機械、工程力學、空天信息技術、防震減災工程、防護工程、水文學與水資源、水力學與河流動力學。
浙江大學,簡稱浙大,坐落於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歷史文化名城杭州。前身是1897年創建的求是書院,是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現代高等學府之一。1928年更名為國立浙江大學。中華民國時期,浙江大學在竺可楨老校長的帶領下,成長為中國最頂尖的大學之一,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迎來了浙大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E. 2017年度國家傑青名單有多少人
200人。
2017年8月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外發布了2017年度國內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容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共有來自96家單位的200名科學家入選。入選者將獲得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提供的5年400萬的科研項目資助。
據統計,2017年入選的200名新科傑青獲得者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其中教授122名,研究員74名,高級工程師1名,以及副教授3名。其中,北京大學入選人數最多,達到17人,清華大學入選13人,復旦大學入選11人,浙江大學入選9人,中科大入選8人。此外,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等單位都入選4人。
(5)浙江大學2017博士名單擴展閱讀:
作為和長江學者一樣備受關注的高端人才,每年的國家傑青評選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主要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吸引海外人才,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
F. 目前中國新聞傳播學的博士點有哪些
一、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
(1)復旦大學
(2)中國人民大學
(3)清華大學
(4)武漢大學
(5)中國傳媒大學
(6)華中科技大學
(7)南京大學(2015年新增)
(8)北京大學(2010年審核增列,原有傳播學二級學科博士點)
(9)河北大學(2010年審核增列)
(10)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審核增列)
(11)上海大學(2010年審核增列,原有傳播學二級學科博士點)
(12)浙江大學(2010年審核增列,原有傳播學二級學科博士點)
(13)廈門大學(2010年審核增列,原有傳播學二級學科博士點)
(14)山東大學(2010年審核增列)
(15)暨南大學(2010年審核增列,原有新聞學二級學科博士點)
(16)四川大學(2010年審核增列,原有新聞學二級學科博士點)
(17)南京師范大學(2017年增列,原有新聞學二級學科博士點)
(18)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7年增列,原有新聞學、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博士點)
(19)天津師范大學(2017年增列)
(20)上海交通大學(2017年增列)
(21)安徽大學(2017年增列)
(22)南昌大學(2017年增列)
(23)鄭州大學(2017年增列)
(24)湖南師范大學(2017年增列)
(25)深圳大學(2017年增列)
(26)西南政法大學(2017年增列)
二、新聞學二級學科博士點:
(1)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6)浙江大學2017博士名單擴展閱讀:
新聞傳播學為國家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專業有:新聞與傳播、廣告學、網路與新媒體、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編輯出版學、數字出版等,高考文理兼招。
新聞傳播學是研究執政黨的新聞活動、傳播活動及其他各種信息傳播現象的學科。中國傳媒大學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起點,也是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的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傳統的新聞學研究帶有較強的實用性質,理論色彩較弱。傳播學被引入新聞學界以後,經過二十多年的相互磨合,許多傳播學的理論假設和研究方法(包括批判學派的)不知不覺地成為新聞理論研究的一部分,經驗主義傳播學的量化分析方法,已經無形中成為新聞學研究的普通方法之一,不再顯得新鮮了。
新聞學研究很早就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報學,自然包括廣播電視、網路傳播等各種傳播媒體或形態,而且必須涉及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的內容,以及廣告研究、公共關系研究、媒體經營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