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快遞員考入同所大學同專業
1. 剛大學畢業去干快遞員好嗎
首先,大學生不想做啃老族,現在的大學生就業壓力很大,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版的權工作更是很難,這時候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可還得生存下去,問家人要錢也不好意思,大學生就想著先去干快遞,維持自己的生計,以此來等待合適的機會,這樣是兩不耽誤。
其次,為自己積累創業資金,快遞行業雖然辛苦,但是收入卻是十分可觀的,只要自己能吃得了苦,工資要高出現在的很多企業員工,大學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為自己掙得一些自己的創業資金,為自己的前途和未來做准備,這也是大多干快遞的大學生心中所想。
最後,打磨自己的性子,很多大學生出來都是眼高手低,做什麼事也是相當的不穩重,很難成就一番大事業,這時候干快遞既能維持生計,又能鍛煉自己的性子,還能讓自己變得穩重起來,為自己的成功提前鋪好路,避免在以後發展過程中因為自己的一些小毛病讓自己失敗。
2. 那個解開世界數學難題,被請去大學講課的快遞員,後來如何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世間不乏有能力出眾的人才,他們或是商業奇才,或是文學巨子。但是人的一生中,境遇和機會往往比自身的才能更為重要。即便擁有過人才華,倘若不被人賞識,也只不過是空有一身本事無處伸展而已。古往今來,多人能人志士都是湮沒在了滾滾長河中,也有不少人抓住機遇,遇到人生伯樂,從此開啟了光輝的一生。余建春便是這其中的一個,作為快遞員的他,當初解開世界數學百年難題,還被請去大學講課,後來如何?
結語
誠然,余建春的成功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和堅持,當然其中的一個更重要的契機便是蔡天新教授的賞識,如果不是他為余建春提供這么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很有可能現在他的才華還沒被人發現,還在一線做著快遞員的工作。都說高手在民間,現實生活中有才的人不少,少的確實是發現金子的眼。希望社會上的伯樂越來越多,發掘真正的人才,培養人才,從而不埋沒人才,國家的未來發展也指日可待。
3. 黑龍江五名快遞員考入同一所大學,大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個人認為,大學存在的意義是教書育人,培養人才;以及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一:教書育人,培養人才
大學是屬於成人教育的形式,最主要跟高中以下區分開的是,會特定的去學習一門專業,大學就是一個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的一個形象,最主要的就是大學需要通過參加高考才能獲得錄取,而且一般專科三年,本科四年,這一段大學的時光,最最主要的就是讓學生將一個專業學精學透,學有所長,有屬於自己的知識技能,講到這里,回到以前民國時候的大學,基本上都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國家的崛起而讀書,那時候讀書的使命多的都是為了國家,很少是為了自己;相比現在,大學培養的人才,大部分主要都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能過得好一點,選擇一個好一點的專業,畢業後找就業前景好,待遇好的工作,這是時代的不同帶來的變化,不過大學的出發點都是幫助學生去選擇的專業精進並學有所成,在領域里能夠施展拳腳,這也就是大學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的意義;
4. 5年過去了,當年在工地上收到大學通知書的搬磚男孩,後來怎樣了
在中國,高考被稱為人生的「轉折點」。這是普通人家在一生中為數不多能改變命運的一個機會,因此在每年6月7日、8日這兩天的時間里,亦承載著無數家庭的期待與希望。
魏凱倫是來自甘肅省定西市貧困縣的一位男孩。5年以前,魏凱倫憑借著620分的高分成績,在一眾高考大軍中脫穎而出,之後更是實現了成為中國軍人的夢想。
為了補貼家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魏凱倫還正在工地上搬磚。那一天,他連手都還沒來得及洗干凈,便揣著錄取通知書一路興奮地跑到了山坡上。如今5年過去,不知道考上大學的魏凱倫後來如何了?
魏凱倫曾解釋道:「再次回到西北之地,我已經不是以前的自己。我已經成為了一位共和國軍官,我有這份義務和責任為我們祖國的國防事業添磚加瓦。
這些山,還是我小時候眼中的山,但如今他們不是我的束縛,而是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我不是回到了原點,這是我新的起點!」
5. 大學畢業了做快遞員丟人嗎我感覺好丟人!
有什麼抄好丟人的啊,職業不襲分貴賤
如果你是這么想的話,你本身就歧視自己的行業,那你還在哪裡做干什麼呢?每天就胡亂想,也不開心。立馬跳槽吧
如果是為了生計,那還要面子干什麼呢?難道要餓死?
生存和面子對比之下,你選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