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業名單 » 美國大學太累了

美國大學太累了

發布時間: 2025-08-23 09:02:24

㈠ 美國留學壓力過大如何補救

低齡留學生數量越來越多,很多學生也面臨不同的學業壓力和生活壓力。日前,哈佛大學入學委員會以他們的觀察與經驗,發表一篇「讓下一代喘息還是累垮」(Time Out or Born Out for the Next generation)研究報告,建議父母與孩子試著放慢腳步,在累垮前,給孩子們留一些呼吸的空間。跟著我看看相關資訊吧!歡迎閱讀。

壓力從搖籃期開始

最近報告紛紛顯示,人生的追逐與競賽自早期就開展,而且這種現象有日益誇張的趨勢。讓嬰兒沉浸在古典音樂中,以提高他們精神力量的例子時有所聞,小孩被電腦和教育性的玩具淹沒,專家不斷灌輸父母,他們的孩子若在三四歲前,尚未跟隨特定的策略,就會開始落後並且毫無希望。

父母以較高的酬勞聘用顧問,以協助仍在學步期的小孩,准備未來會面臨的各個重要面試。顧問們觀察孩子的游戲時間,因為游戲的方式,對於未來能否進入所謂 「對」(right)的幼兒園、幼稚園或重點學校,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也唯有如此,日後想要進入「對」的高中、大學、研究所,才能得到更多的保證。

這些顧問將教導孩子在面試時,如何保持目光接觸,如何展示領導才能和分享特質。根據統計,某些幼稚園或文法學校的入學競爭,是超乎想像地激烈,其錄取率甚至低於哈佛大學。

一旦進入「對」的學校,學習與操練是夜以繼日,對於大部分的父母而言,他們擔心他們的孩子會被其他表現更優秀的同學甩下。體育、音樂、舞蹈和其他消遣活動,在過去常被視為廣受歡迎的休閑方式及放鬆時間,但現在再也不是如此,因為未來若想爭取大學獎學金或專業合約,孩子必須從小就展開訓練。專家授課、夏令營、每周練習、比賽排程,這些消耗了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暑假也成為從前才有的事。每天每年的緊湊步調,讓孩子幾乎沒有時間得以純粹地當個孩子。

中學的快速軌道

中學,孩子的壓力更大。學生開始專注於某一項活動,甚至因此放棄對其他項目的追求,他們以自己選擇的領域來定義自己,例如運動員、舞蹈員、音樂家等,他們的目標是讓自己的天賦發揮得更加完美。

美國兒童科學會近日公布了一項報告,指出過早專修某項運動,有可能導致生理和心理的傷害。不要忘記在每個成功的「老虎伍茲」的故事之外,還有不計其數的悲傷結果。一些學生花在專業科目上的時間,與學校同樣的多,他們幾乎每天都要比賽或練習,因為周末有客場比賽,夏天與假期中,也有全國性或國際性的賽程。這些 專注於某項專業的運動員、音樂家或舞蹈演員,甚至會因該專業是某校的強項,而不惜離家千里去就讀,即使這所校的學術資源較弱。

然而學生面對的學業要求仍然嚴格,學生自中學階段,就必須接受家庭教師的訓練,以及准備SAT考試;到了高中,SAT更成為許多學生的生活重心,夜晚和周末都不休息。

追尋「對」的大學

大學申辦顧問已非新興行業,他們建議學生自中學起,就開始組織各式學業和課外活動的經歷,以便日後進入好的大學。就最好的情況而言,這些咨詢建議可能幫助學生評量他們的天賦、目標,以及作出一些可能改變學生未來生涯的路線修正;然而,從懷疑的角度去看,這樣的建議只是單一地操縱學生,讓他們進行海外旅遊、社區服務或其他活動,以增加大學入學的論文內容和面試能力。

進入所謂「對」的大學之後,「對」的研究生院以及「對」的工作則成為下一個目標,許多人認為這些成果,將讓他們未來更有可能居住在「對」的社區,來撫養他們的下一代——一個可能必須跳躍過更高障礙的時代。

對於壓力,是否還可以補救

我們該如何補救這些問題?基本而言,這是一個退一步反思的時段,當人們從長期的壓力和期望中抽離出來,才有機會思考各種個人價值、目標和觀點,獲取生活所需經驗。

下面是一些高中學生提供的建議:

無論在假期中、周末里或是日常的進餐時間,家庭中應該採取「喘息」做法,不管用何種方式進行皆可。家庭生活的緊張度,已因父母壓力日增的工作而高漲。現今的父母,同時也是趕上第一波「快車道」童年的人,現在卻經常為了他們能給孩子的時間太少而困擾。

把夏天找回來。夏天不需要被密集的活動如暑期學校、旅行計劃或運動陣營給完全消耗掉,這些活動原本是相當美妙的,若能以自己的節奏去進行,將會使人更加愉快,也會對人更加有益。而暑期工作也許可提供學生認識不同背景、不同年齡、不同經驗的人,但這能否提供一個心理暫停期,能否為未來的可能性開一扇窗口,仍然有待商榷。事實上,學生在面對新的學年之前,需要更多的自由時間去反思、創造和匯集力量。

選擇一所高中或大學,不要單單根據它們「名牌」或聲譽,而要考慮它是否最為適合。

入大學之前休息一年,或 許將進入大學的時間延緩一年,是最直得推薦的「喘息」形式。近30年來,哈佛大學不斷推薦學生考慮此一選擇,我們也在錄取信函中,明確地提出這項建議;另外,當所有課程都已額滿之後,我們還提供來年進入哈佛的機會。因此,在正常的情況下,哈佛大學每年約有50到70名學生將入學時間延至下學年。

暫緩入學的提議帶來很正面的結果。哈佛學生在學生報《緋紅色》中寫道,「可貴的經驗讓延後入學的人,想要建議所有的哈佛學生,都應該考慮這個選擇。」實際上,哈佛大約有20%的學生在畢業前某個時間點上,採取「喘息」做法,而哈佛高達97%的整體畢業率,成為全美之冠,或許部分原因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 都休息過一陣子。

哈佛的學生報紙還提到,進入哈佛之前的一年空檔中,有個學生游訪了南美洲的滑冰公司,隨後則去俄國旅遊;另一個被采訪的學生則表示,他首先在一個正快速成長的電子商務公司工作,其後他花了6個月,背著背包在歐洲旅行。

「喘息」期的多樣選擇,哈佛學生曾利用「喘息」期參與的活動包含:戲曲、花樣滑冰、醫療保健、歷史礦藏、醫療、農場集居生活、語言研究、礦物學研究、傳教士工作、音樂、非盈利組織、孤兒院、總統競選、重建學校、特殊需求義工、體育、打鼓、講故事、學生政治、搖擺舞蹈或寫作等。

地點涵蓋:巴西、中國、哥斯大黎加、丹麥、厄瓜多、法國、德國、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印度、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蒙古、尼泊爾、菲律賓、斯堪的那維亞、蘇格蘭、西班牙、瑞士等。

許多學生將這一年劃分成工作、旅行或研究等數個階段,當然並非所有人都能負擔旅遊活動,因此也有些人加入軍隊、參加國內的服務活動,有些則留在家鄉,他們工作、進修、閱讀一些從來沒有時間可以看完的書籍,甚至開始動筆,寫部「偉大的美國小說」,還有人利用這段時間,與家人建立密切的聯系,因為他們在高中歲月的忙碌步調中,不覺中已與父母、祖父母越來越遠。

學生對空檔期的反應,哈佛學生選擇延緩一年入學,就如同英國學生也有所謂的「間斷年」(gapyear),有些國家則有年數不等的兵役制,不管學生為何暫緩學習,也無論他們在這段時間中作了什麼,體驗過的學生都給予這段時間極高的評價。

有些人說,這一年是他們人生的轉折點,更多的人則認為,這一年的價值是無法測量的,許多好處將在未來持續顯現。很多學生來到大學後,對於他們的學術計劃、課余興趣、想透過大學所得到的無形價值以及未來志業的可能性等,都因為一年的空檔期,有了全新的觀點。他們堅定地認為,若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他們還是會這么 做。

然而,在學習的途中暫緩一年,可能讓許多學生和父母感到擔心。學生經常想跟隨朋友,走更安全和更熟悉的道路;父母則擔心,他們的兒子或女兒將因此而脫離軌道,也許就再也不會進入校園。兩者都憂心,這一年可能導致學生落後,或丟失他們的學習技能。不過高中顧問、大學行政人員和其他協助學生延緩入學的人都保證,這樣做的好處將勝過風險。

成功需重新定義,本文的焦點在於如何為現今的時代舒解壓力,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多數學生將壓力應付得很好。但他們也不斷提醒我們,新世界的經濟形態與激烈的競爭,將會帶給所有人更高的標准,最近的畢業生也勸告現今的高中生和大學生,除了在學業方面,在情緒上也要有所准備。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人的非凡成就,並非得自於與 他人之比較,而是一種配合自己獨有的節奏、而無法被任何標准測量的事物。

當孩子承受眾多壓力,當孩子的生活不斷地被嚴格訓練所填充,這可能會延遲孩子找尋自我、以自己的方式實現成功的人生。我們都有權利去欽佩喬丹或馬友友的成就,同時也應在我們自己的領域和路子中,以更適當的方式成就自我:如發現原始人類的骨頭,改變人們對古生物學的想法……

此外,我們發現,重新定義成功的目標後,父母和學生皆能從中受益。若不斷追求他人的目標,累垮(Bornout)將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以上是出國留學生面臨的學業壓力的相關介紹,歡迎參考。

美國大學本科難嗎

這些年,「出國熱」持續高溫,想必有不少學生留學美國本科,正是為了躲避國內高考吧?然而經歷了十年寒窗苦讀,終於遠渡重洋入學後你卻發現美本比高考奮戰還苦還累還難,因為美國超級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很多課程都很難,憑白給學生增添了不少壓力。

美國的高等教育比中國還「應試」,美國的學生平均學習刻苦程度是中國學生不能比的。對於國際生來說,錄取只是留學生涯的開始,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更高的挑戰,只有幾年如一日脫胎換骨的刻苦努力,才能順利畢業。

學業壓力這點對於優秀學生更為明顯,不少抑鬱症患者都是優等生,多來自於同齡人的壓力,他們一心要保持出眾成績,無形中壓力更大。

首先,在精英大學讀書,學業負擔的確很重,搞定了Assignment、Quiz接踵而至,下面又是Lab,完了之後是Test,以為鬆了一口氣才發現還有一大堆的Paper還沒有寫,搞完之後以為可以稍微放鬆才發現又到了Final!

對名校的學生來說,計算成績的GPA像是頭上的「緊箍」。學生間競爭激烈,別人都學到1點才睡,你若不想墊底不得不兩三點甚至更晚才睡。掛科就更慘了,分數低還有可能拿不到學位證。

其次,大家都是高中時的佼佼者,申請時以高分裱花,以豐富的課外活動、傑出的學術大獎從幾千幾萬同齡人中脫穎而出。披荊斬棘進入夢校,發現在這里更是個世界級的精英聚集地,唯一不缺的就是「各路牛人」才子,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本以為自己是學霸很了不起的存在也黯然失色了,因為總有人能進入你瞠目結舌無法企及的高度,而你所能做的就是陷入新的一輪「闖關打怪」的戰斗中,不得不壓榨自己逼迫自己,用自己的表現去證明我還配待在這里繼續學習的,我還可以做得更好。

大家表面悠閑、如此出色,私下卻都在暗自拼搏較勁,還要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平衡實習、課外活動以及各種社交活動,而且時刻保持自信和充滿鬥志,內心裡可能已經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崩潰。

誠然,像嚮往的「拋開學的很深的那群人,單純的為了畢業證」那樣,就不會有上面的壓力了吧?

事實上,作為國際生,由於存在很大的中美文化差異,除了語言障礙,學業科目本身很難對付,一些學習習慣都會弄的你無所適從,比如:老師上課的時候並不會特別提醒你需要做什麼,平時記錄什麼,而且日常很多重要通知、作業等都是通過電子郵件的,一不小心就會錯過很多重要事情。這對於在國內什麼事情都由父母、老師操勞的學生,是需要適應好久的。作為成年人了,入學時,學校會給大家發學校的規章制度,你需要仔細理解按部就班去做。

再比如,平日不僅要完成大量的閱讀寫作調研作業,還要精心進行預習准備,不然課堂發言課堂討論會插不上話,participation很差,有掛科風險。這是亞洲學生普遍面臨的問題,一步跟不上,之後會越落越多的。所有課的內容加起來,每天需要完成的事情積成山。除了課業,學生還有其他需要完成的項目,比如一些學校要求的program,需要和其他學生配合共同完成什麼課題項目,因此可能要長期保持「緊張」狀態。

出現困難,可能源於以下幾點

1、缺乏清晰的學業計劃:

入學後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明確的規劃,不清楚自己需要做什麼,或在學習上過於鬆散。

學校里總有著形形色色的活動或party,很多學生逃課的次數便「噌噌噌」地往上漲,作業也是趕完為算。久而久之在多姿多彩的大學生活里就失去了自己的原則,從而遇到考試掛科、出勤率低、GPA低,學術不誠信等情況,被學校停學,或是被勸退。因此建議學生根據自己參與的課程或活動發現真正的興趣,盡早確定方向,多向學業導師、教授或校友進行咨詢,快速走出迷茫。

美國本科難,首先,不同專業有不同專業的難。對中國學生來說,難得最凸顯的,不是工也不是理。而是文科。

因為美國本科的文科學習方式,跟國內實在是太不一樣了。

國內大學的文科考核方式絕大部分是知識點的記憶。但美國的文科,除了你要超大量地閱讀各種比磚頭還厚的文獻之外,你還需要在課堂上的參與互動和討論,還要寫好幾十頁的Paper。

每一樣都需要你要有非常強的自主性和投入度。

理工科的話,其實更多的是在課程的壓力上。跟中國孩子從一而終的努力不同的是,美國的小孩,大多玩得非常狠,學得也非常狠,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高強度的壓力。但是中國的孩子剛過去,往往會比較難適應。

以工科為例,光是數學類的課程,工科學生就需要學習微積分I、II和III,微分方程和統計學……航空航天和電氣還需要比機械、土木、軟體和石油等工科專業學更多的數學課程。

這樣大量的「禿頭」課程,學生沒有足夠的毅力和敏銳的學習技巧,真的堅持不下去。

中外大學學習目標的「差不多」,但在美國本科=失敗

在國內,可能我們覺得把期末考試考及格、或者努力一點考到85分以上就「差不多」了。但是在美國本科,你必須在這個基礎上,再做到突破你自己。

美國除了大一大二比較基礎的學習之外,大三開始的課程都需要你主動去推進、要融入非常多你個人的想法、要知道你怎麼去藉助大學的所有資源把一件事情給做成。

比如很多課都是要求你做Project的,文科要寫Paper,理科要自己設計項目。你要自己主動想我該做什麼項目,該怎麼將課上學的東西融入進去,該怎麼跟教授請教,該怎麼跟同學配合等等……全部都需要你自己來主導和推進。

這要學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要有很強的主動性、領導力、表達能力,才能做好這些事情,才能夠拿到一個很不錯的分數。

這看起來是抽掉了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自由了,但是其實對學生能力的全面程度和「極致」程度,是更高的要求。

這是美國本科整體上的難。

在具體的細節上的難,更是讓學生每天都在「崩潰」邊緣試探。比如:

課前需要深度預習,美國讀書,上課不是重點,重點都在課前預習。

美國的上課,是預設你已經把今天要上的課程在課前全部學過了的基礎上,來進行的學習。所以一般課上只表達看法和討論,甚至要你做一些貢獻,比如去啟發其他同學。

學生如果課前不做大量的准備,在課堂上很容易出醜,或者被老師打低分。這就造成美國的本科學生,大多已經習慣了把重心放在課前,課堂上反而是放鬆的。

但中國學生早就習慣了輕輕鬆鬆聽老師把已成結論的知識送到自己耳邊,要改變習慣,真的是,好難!

很多專業課,你可能沒資格學。

美國很多學校的課程是分梯度的,慢慢會越來越難。

比如你大一修的是入門的基礎課程,大二就要修一個更高難度、更專業的課程。專業課可能會要求你前置課程GPA達到3.0以上,也就是80分或者B及以上,你才能接著往後去讀。

如果你的前置課程沒有達到要求分數,就只能再重修這門前置課,並且沒有辦法繼續讀專業課。

如果你重修再不過,比如GPA可能不到2.0,學校就會建議你轉學院,你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畢業。

不讓學生「歇一口氣」的考核方式,美國本科的考核形式非常多樣、並且貫穿整個學期的每一天。

考勤、課堂表現、作業、論文、研究項目、考試……都是考核你的標准,而並不僅僅是最後期末考試老師劃重點突擊一下。

這就需要你從學期開始到結束,都要不停地努力努力努力,才能有一個比較好的成績。

由此可見,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們,真的是太難了。

更扎心的是,有的大學,不但讓學生難,還讓學生的「難」沒什麼回報。這是因為在美國:越是普通大學,越不好混文憑。

Top 50的學生,反而是更好畢業的,很多甚至提前畢業,比如3年或者3.5年畢業。

但是如果是Top 50之外的大學,尤其是百名開外的學校,因為學生能力的參差不齊和管理上的寬松,學生的畢業率反而會更加低。

由此可見,現在努力學習,一勞永逸去個好學校,是多麼地重要!

用汗水、決心和努力,讓夢照進現實。被任命為美國國務卿的非裔美國人科林鮑威爾說過:「夢想不會通過魔法成為現實;它需要汗水,決心和努力。」

在美國高校看來,如果你的課程很容易,你將無法為將來的職業做好充分准備。你需要學習強有力的知識,才有能力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任。

這也是美國高校雖然以難度大、低畢業率而讓不少學生艱難掙扎,但是卻少有怨言的原因。

但越是這樣,越需要你加強平時的學習,穩扎穩打,學好語言和打好專業基礎兩不誤,磨煉意志,最後才能走得更穩!

㈢ 美國大學生一天怎樣度過

其實美國大學生的生活也是要看專業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實踐的內容就是相對於你的專業內容而產生差別的
美國大學重視的是自己的自學 他提供給你的時間 如果能夠認真的利用 其實是很輕松的 可以保證你打工的時間 休息的時間

㈣ 美國紐約大學學習很累嗎

帖子看到回復如下:
1、在美國一流的大學就讀,都很累很累——你想像不到的「累」!
2、這個「累」來自於三個方面:
1)、他們的教學方法和我們的查別太大了,不是「老師上面講、學生下面聽」的模式而是老師介紹這個課題或領域的主要內涵、有哪些新的理論、觀點或成就、哪些是有爭議的......。然後自己去找資料、對不明白的可以請教助教和主講老師-------有時是一個人孤軍奮戰,也有時需要組成group去切磋和研討,然後下堂課把所學的知識進行交流、互相學習,那麼一切就要依賴自己去努力了;
2)、沒有什麼「標准答案」讓你去背一下、背出來了就4分了——沒有這么容易的事情!
3)、壓力很大的——學不到真才實學是無法混跡於社會的——絕對不像我們這里可以去找一個靠山什麼的。
3、所以,這樣的教學模式是造就人才的而不是去製造廢物s的!
4、我送去美國一流學校就讀的那些學生,絕大多數都在Email中對我說:晚上兩點鍾以前睡覺的機會並不很多,而第二天八點又要進課堂上課了,你說「累不累」?
供你參考、祝你順利!

㈤ 美國大學平時的作業多不多

美國的作業量是比較大的,美國大學的作業是計算在平時的成績里的,你的每周的作業都相當於一次小考試。而每個學期都是根據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和平時的作業成績一起計算最後的總成績,按照ABCD來進行評分,90-100評A,80-90評B,70-80評C,70以下D或者不及格。如果是碩士研究生還有一項成績要求就是每學期平均分不能低於B,否則下學期你就留校察看,如果再不行就被開除了。也就是碩士研究生的及格分數是平均80以上。學習累不累這個因人而異,有的留學生覺得累,可能是沒有適應好,可能是語言環境、學習環境變了等原因導致的,如果你適應能力強,學習認真,語言基礎過關的話,就不會覺得太累。課程方面其實主要是看你的學校和專業了,有的專業核心課程多,還有的專業屬於交叉專業,所以涉及的范圍會比較廣,導致課程多,且難理解。所以要根據專業的申請難度以及課程難度來看多少。不過同學也不用擔心,如果遇到困難記得來找我們幫助哦~最專業的留學生學術輔導中心能幫你解決一切學術困難噠~

㈥ 美國前50的大學 到底有多不好畢業(難道比國內高三還累)

假如是單純從畢業比例統計數字來看,越好的學校畢業率越高,越容易畢業。當然有好幾個原因,學生本身素質好當然是最主要的,但是頂尖私校的學生顧問比例高,甚至屬於宿舍管理的一部份,學生學習有問題會立刻從成績單反映出來,只要有科目不及格,則學生顧問會主動介入。即使HYPSM也有不少天天鬼混的學生,但是這些人要從這些學校順利四年畢業,也不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相反的,排名低一些的公立大學畢業率就遠遠不如私立學校。尤其在加州,因為州政府預算赤字的關系,加大首當其沖。班級人數增多課程反而減少。最近幾年在加大四年能夠順利畢業的人數已經不到60% 。只要有一個主科被盪,除非暑修,不然幾乎註定最少五年。

至於累不累當然要看個人素質、對成績的期望、以及主修科目。想要在競爭大主修取得好成績當然就得投入大量時間,例如工學院或是Premed。但是主修Marketing、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這一類人文科學,對中國學生最辛苦的當然是英文閱讀份量,但課業的壓力並不重。一般來說在美國大學的讀書壓力雖然比中國大學普遍要高,但是還不至於壓力大過高三準備高考時期。

熱點內容
研究生導師第一作者怎麼寫 發布:2025-08-23 12:06:58 瀏覽:616
在滬大學生 發布:2025-08-23 12:00:45 瀏覽:276
積極向上的大學生 發布:2025-08-23 11:55:37 瀏覽:194
香港哪個大學時間短 發布:2025-08-23 11:44:30 瀏覽:605
中央對大學生 發布:2025-08-23 11:42:24 瀏覽:944
大學生屁股大 發布:2025-08-23 11:25:50 瀏覽:763
南方醫科大學最年輕的教授 發布:2025-08-23 11:24:11 瀏覽:646
雲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 發布:2025-08-23 11:21:58 瀏覽:961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發布:2025-08-23 11:13:37 瀏覽:412
第四軍醫大學新生名單 發布:2025-08-23 11:12:43 瀏覽: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