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民主自由
Ⅰ 推薦幾本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及普世價值觀的書,最好是能有英文原版的
民主的有:
1. 達爾,論民主
2.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
自由的有:
1. 密爾,論自由
2. 亞當版.斯密,國權富論
普世價值的范圍比較廣,除了民主和自由自然屬於普世價值外,還推薦:
1.洛克,政府論
2.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3.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Ⅱ 為什麼美國的大學很多都不在城市 在農村呢
一樓說的不錯。他們的教育資源分配比較均衡,而且交通便利,美國號稱車輪上的國度,每1.7個人一輛車,去哪都方便 工作不分貴賤,民主,自由。 好吧我承認外國的月亮會比較圓...
Ⅲ 美新墨西哥州推「免費上大學」法案,美國有哪些教育優惠政策
在新墨西哥州長、民主黨人里沙姆(Risham)18日宣布,他計劃讓該州的學生免費上大學。《新墨西哥機會獎學金法案》將適用於所有居住在新墨西哥的學生,包括想重返大學的成年人。此外,該法案將不區分學生的移民身份和家庭收入,並將適用於兩年制和四年制大學。
在美國投資和移民比出國留學更方便。父母不能及時探望和照顧他們。然而,處理完移民後就沒有這種擔心了。父母不僅可以及時來到孩子身邊給予照顧和陪伴,而且平時也不限制中美之間的自由旅行。他們可以更方便地照顧孩子在當地的學習和生活,及時與孩子溝通,有利於維護親子關系和培養孩子。
Ⅳ 白宮推行返校政策,為何會遭受眾議
根據新的ICE規定,國際學生不能以遠程課程的形式參加所有的進修課程。如果學校今年秋季採取綜合在線教學,進入美國的留學生將被禁止入境美國,可以在中國參加網路課程。至於在美國的留學生,如果他們的學校今年秋季全部採用網路課程,他們必須離開美國或轉學到其他學校提供面對面的教學。
1.總統再施壓:
特朗普8日上午在推特上說道:“德國、丹麥、挪威、瑞典他許多國家,學校開放,沒有問題。民主黨人認為美國學校在11月選舉前開放在思想上對他們不利,學校開放對孩子們和家庭重要。如果不開,可能切斷經費!”特朗普多次表示,民主黨人反對重開學校是出於“政治”原因。他在7月7日白宮秋季復課會議上說,他敦促各州州長讓學生在秋季重返校園。
對於白宮推行的返校政策,大家有何看法,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參與討論。
Ⅳ 自由主義對教育的影響表現在哪些國家較為突出
自由主義對教育的影響,在英國和美國表現得較為突出。
18世紀的英國政府仍然不介入教育。這時期的教育還是民間性質的。家長享受著選擇學校和教師的充分自由權利。人們為了保留這種自由權,極力擺脫國家對教育的控制。英國的宗教領袖們也千方百計地控制教育,繼續使教育與宗教結合在一起。由於這諸多因素,英國的國家教育體系一直沒有形成,一直處於自由化的狀態。
中上層階級子女的教育,由父母和監護人負責,他們根據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各種私立學校與教師。所選學校和教師的級別是與他們的社會地位相一致的。學校和教師都帶有商業性,可以自由尋找贊助人,教授所要求的任何課程,幾乎沒有什麼強加的限制。他們之中,較為富有的子弟一般進英國有名的九所公學學習。所謂公學,最初是因為學校由公眾團體集資興辦,所定教學目的又在於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養一般公職人員,所以稱公學。它是私立文法學校。公學師資設備等條件優越,學費昂貴,一個學生的學費每年高達四百英磅,相當於一個普通工人全年的工資。公學主要進行古典文科教學,因為公學與教會關系密切,所以教學中重視宗教課程。公學只招收預備學校的畢業生,學習六年,學生全部寄宿。公學學生畢業後大多升人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等名牌高等學校。
廣大下層工農群眾的子女一般進慈善學校學習。早在1699年,英國國會在國內成立了基督教知識促進會,由這個宗教組織創辦慈善學校,招收窮人子弟。這種學校除宗教灌輸外,也教一些初等的讀寫算知識,教女孩一些縫紉常識,並進行道德習慣的訓練與說教,讓兒童們勤於勞動和安於卑微的社會生活。這種學校開辦不久,各地紛紛效仿,慈善家們競相捐款辦學,成為一時風尚。這類學校的名稱很多,諸如乞兒學校、勞動學校、貧民日校等,總稱為慈善學校。這些由教會、民間慈善團體或私人開設的初等學校,設備條件簡陋,師資水平很低,上層社會的子弟基本上是不人這種學校的。對於貧苦兒童也只能收容一部分,並且大部分不能進入中等學校繼續學習。
19世紀初,受法國盧梭的民主教育思想的影響,英國的慈善教育進一步發展。這時英國政府也對慈善教育表示關注。此問,出現了三種重要學校,即主日學校、導生制學校和幼兒院。每種學校都有自己的贊助人。他們還組織了一些團體,在英國和美國推廣這些學校。
主日學校由約瑟夫·阿萊恩首創。貧窮子弟一般都工作,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沒有時間學習星期日休息,主日學校就把他們收攏來,教他們讀、寫、算和宗教知識。主日學校一般由教會主持,並作為教堂附設機構之一。
導生制學校由安德魯·貝爾(1753—1832年)最早創辦。他從班級里選幾個聰明學生,先用一部分時間教給他們當天的功課,然後讓每個人負責一個小班,轉教同樣的課程。這種辦學方式很受歡迎,在很短的時期內,導生制學校就遍及英國。1808年,《皇家蘭卡斯特協會》成立,它專門負責徵集資金和建立導生制學校。
美國原是英國的殖民地,大部分居民都是來自英國的移民,英國的文化傳統在這里根深蒂固。按照英國的傳統觀點,教育是父母或監護人的責任,國家應盡量不加干涉,學校由私人和宗教慈善團體去辦理。英國國教會資助它的慈善團體、在美國殖民地為窮苦兒童開辦了免費學校。但到18世紀,所有教派都紛紛地自由辦學,自由地爭取贊助人和學生。它們還各自小心翼翼地護衛著自己的地位,不允許任何入侵犯這一自由。
後來,由於工商業的發展,私立辦學之風興起。在城市和城鎮,一批由教師個人出資開辦的私人學校應運而生,希望成為商人、職員、簿記員、會計、技術人員和海員的年輕人都涌進這類私人學校。在這些私人學校中,以傑明·富蘭克林所創辦的中等學校最為典型,其他慈善家、教會、有事業心的教師、教育社團等,紛紛仿效他這所學校而在整個美國開辦學校,因此,中學很快在美國普及,到1800年,估計這類學校已超過一百所。
私人中學的課程,依學生的具體要求而不同,一般有拉丁語、希臘語、英國文學、修辭學、代數、三角學、測量、地理、歷史、天文、初等物理和化學、心理學、倫理學以及基督教教義等。女生學習的內容是音樂、舞蹈、女紅、朗讀、繪畫和法語。
雖然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後各州建立了一些公立學校,而且各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加強對教育的管理和干預,但私人辦學之風依然盛而不衰。
在英國和美國,不僅創辦初等和中等教育具有自由主義傾向,而且在創辦大學教育方面自由主義之風也很濃。
在英國,進入19世紀以後,產業革命帶來了文化科學知識的勃興,功利主義成為重要原則,社會人士普遍要求大學能研究和教授新課程。加上古典大學對非國教派教師的排斥,形成建立新大學的思潮。當時許多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非國教派人士,重視科學發展的世俗學者,以及一些工業資本家中的開明人士,都有這種願望。在此基礎上,英國興起了大學運動。在這一運動中,有幾所著名大學相繼建立,例如,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等。新大學運動促進了地方大學的誕生與發展,特別是在工業繁榮、文化集中的著名城市,相繼建立了許多學校。例如,里茲學院、伯明翰學院、利物浦學院等。這些學院在1900年以後,陸續發展為地方大學。這些新大學的特點是私立,招收學生無教派和性別限制鄉採取寄宿和走讀兩種制度,並重視自然科學、數學和商業科目。新大學的學生多數是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子弟。
美國也有類似的情況。美國最早的幾所高等院校都是以英國大學的模式建立的私立大學,例如哈佛大學、新澤西學院、賓夕尼亞大學、耶魯大學和威廉與瑪麗學院等。美國獨立之後,當民主派領袖們想把私立學校改造成國立大學時,遭到了這些大學和有關人士的強烈反對。最後,聯邦政府實於讓步,聯邦最高法院也作出了有利干私立院校的裁決。
Ⅵ 兩名中國博士後被趕出美國,研究中止,是不是太過分了
兩名中國博士後被趕出美國,研究中止,確實是太過分了,但是鑒於美國做過多次對著中國這種類型的事,這件事對他們來說只是時間的問題。現在有美國專家說,特朗普最害怕的就是中國強大起來,所以多次制裁中國,讓中國永遠成不了老大,卻不想,中國從來沒有想過要稱霸世界,中國只是想把自己強大起來,給人民帶來美好的生活。就像學習一樣,不跟別人比,跟自己比。而兩名博士後被趕出美國,也正是因為他們不喜歡中國,並且害怕中國的學生一直繼續留在美國的話會不利於他們的國家安全。
最後我希望,在美國的一些華人留學者可以順順利利的呆在那,不要像這兩位博士一樣,在學習研究的同時處理好與朋友們的關系,希望這兩位博士後這樣的事情不要再發生在你們身上,在我個人了解到,還是有很多在外國的華人非常受歡迎的,對於美國來說留學生是有可能受到抵制的,但是在英國,韓國等這些國家還是很友好的。
Ⅶ 從美國大選看美國民主制度 急急急~!在線等~!
民主在實踐中會被勢力集團干擾、操縱,而打折扣,甚至也會強借民意而售其奸。這是實行民主需要防範的,而不是反對民主的理由。即使民主原則充分履行,也不能保證決策是正確的,不過在大多數人認識以後可以得到糾正,這也是民主必須付出的代價。
實行民主並沒有制止美國對外的侵略、干涉,也沒有使美國國內一切事都美好,但實行民主的好處也有很多,其中一例是美國財政支出的75%用於公民的福利和社會保障。這是什麼原因呢?按照階級分析法,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代表一小撮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怎麼會把財政支出的2/3用於大眾呢?這是因為實行民主,民主黨和共和黨為拉選票,不得不給民眾好處。而我們中 國恰恰相反,用於公民的福利和社會保障只佔財政支出的1/3。盡管我們黨一再強調,權要為民用,一心想代表人民利益,但是由於民主制度沒有真正建立,公共財政不公共、不透明,改革開放的成果被各級政 府先佔為己有了。這種數據太多了,盡人皆知,我也不想舉了。日本發生地震,往學校跑,因為學校蓋的堅固。而汶川地震倒的最多的是學校,政 府大樓卻大多沒有倒,這說明什麼呢?沒有民眾參於、監督、授權的權力必然侵犯公共利益。當然,民主不能包治百病,實行民主的國家也問題多多。中國實行民主也需要探索自己的道路、建立自己的模式,但民主是好東西、還是壞東西,還是應該分清的。
美國大選曾經多少次被中國媒體稱為最浪費錢的選舉,似乎在中國選舉很省錢就是好的。希望搞一次全民民意調查,是願意在公正全民選舉時花錢,還是願意為那些官員的出國考察,公車出遊,天天宴請付錢。我想結論不言自明吧。中國花了最少的錢在選舉上,就要在貪污腐敗,受壓迫中付出更多的錢。
Ⅷ 美國的民主制度陷入困境了嗎
關於美國的民主制度是否陷入困境。40年前在一份題為《民主的危機》的報告中,美國學者亨廷頓就指出,由於民主制度具有的內在缺陷,西方世界的民主政府幾乎喪失履行職責和發揮功能的能力。這番言論到今天似乎才得到驗證,美式民主制度在全球范圍內正經歷幾十年未有的衰退。與此同時,美國的民主制度陷入困境,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除,政府遭遇治理危機。究其原因,是日益凸顯的美國民主制度的結構性沖突所致。
西方民主理論認為,民主選舉產生的政黨或政治家是選民投票過程中多數決定規則作用的結果,這一結果是集中多數選民意向後的一種反映。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選民在不同政黨之間選擇,依據是這些政黨的綱領中羅列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的優先次序、處理方式等。對選民而言,他可能贊成某個政黨綱領中的一些政策主張,卻反對該政黨綱領中的其他政策。在特定選舉規則下,他只能選擇是否投票給該黨,而沒有更好選擇。
在美國政治生活中,民主、共和兩黨將競選獲勝當作最高目標,為爭奪執政地位不惜陷入惡性爭斗。激烈的政黨紛爭使得美國政府難以有效運作,甚至癱瘓。同時,政黨意識形態、政策主張的極化現象嚴重。在選舉時,政黨或候選人會全力討好選民,而一旦獲選,對選民的許諾或許就變成一紙空文。這使得選舉遠離民主本質,徒有形式。美國兩位大學教授在2014年發表論文稱,通過分析1981年至2002年間1779項政策議題受影響的情況表明,普通民眾對政策的影響極小,甚至根本沒有什麼影響;而富裕階層則對政策有著極大的、重要的影響;有組織的利益集團對公共政策有著強大的、積極的影響。
利益集團與金錢政治,是美國選舉運行的主要支柱。有學者指出,美國民主政治是在兩個舞台上進行,前一個舞台是政黨、政府、國會、最高法院等圍繞立法、預算和稅收及類似問題展開角逐;後一個舞台活躍著大量的組織或機構,如競選組織、思想庫、媒體以及游說組織。支持這些組織或機構的,就是各種利益集團。當金錢「越界」進入政治領域後,候選人日益依賴於其經濟支持者的資助。近年來,美國總統大選花費驚人。2008年美國大選花掉20多億美元,而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總費用超過50億美元。並且,選舉資金占優的政黨最終贏得總統寶座的可能性也更大。越來越多的社會中層和底層人士認為,自己不是生活在自由民主社會中,而是受到「財閥統治」或「公司統治」。
與此相對應的是,傳統的分權制衡機制日益蛻變為掣肘機制。傳統的分權制衡理論認為,通過分權和制約,既可使政府職能得到有效行使,又能避免權力集中和權力濫用。但這種理論假設在今天遭遇嚴峻挑戰。立法、行政、司法部門各自以民主的名義制約對方,限制其權力范圍。在美國,預演算法案的制定權在政府,但決定權在國會,參、眾兩院均可以用手中掌握的否決權來阻撓法案通過。當這種「否決政治」與黨派競爭結合起來時,「政府失靈」便不可避免了。自2010年共和黨取得眾議院的控制權以來,黨派對峙幾乎阻礙了大多數政策議題的推進,政府促進經濟增長的議案不是無法通過,就是被削弱到幾乎毫無作用。同時,制衡也體現在利益集團之間影響力的競爭上。各種各樣的利益集團游說政府,使得政府在利益集團面前難以取捨;而意識形態和社會的極化導致利益集團之間難以達成妥協,致使政府決策往往陷入僵局。
Ⅸ 請問美國(美利堅人)的性格特徵是什麼
我是一名抄在美國的留學生。平時跟美國大學里的學生和當地的人打的交道還挺多的。我認為主要特徵為:1.個人英雄主義 2.生活上特別要求獨立 3.崇尚自由與民主 4. 做事有調理和耐心,喜歡「一根筋」 5. 爭強好勝
Ⅹ 美國的自由和民主觀是如何影響它的教育的
通過法律和上學的選擇性,雖然我們知道許多美國的好大學,但那些都是私專立大學。大屬多數美國公民都會選擇也願意選擇公立大學。而且美國的就業情況也影響著教育,
「自由和民主觀」已經完完全全的植入了美國的每一個人心中。
當然,中國也在想這一方面努力,相信在有生之年也能看到中國變得更加民主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