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專業
Ⅰ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系一般考多少分能錄取
國家線20分以上一般就能參加復試了 英語48 50左右吧
Ⅱ 本人想考取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的研究生,學長學姐能否給些意見,上大的最好。
當然好你要什麼的
Ⅲ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怎麼樣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是通信、電子、信息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學院由通信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上海電子物理研究所、上海大學光纖研究所和生物醫學研究所組成。學院現有教職工208名,其中院士一名(中科院院士黃宏嘉教授)、正高職24名、副高職57名。學院目前在校研究生約600名,在校本科生約1600名。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由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所屬無線電電子學系、上海市電子物理研究所、光纖技術和現代通信研究所、原上海工業大學所屬通信與電子工程系和原上海大學所屬通信與信息工程系於1994年5月合並組建而成。學院下屬三個系和兩個研究所,即:通信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通信與信息工程系、光纖研究所和上海市電子物理研究所。1998年通信與信息工程系撤消,該系的教職員工分別融合到通信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1999年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所屬的生物醫學工程系和生物醫學研究所轉入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2002年生物醫學工程系撤消,該系教職員工及相關學科並入電子信息工程系。
經過50年的建設,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現有三個本科專業:通信工程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五個碩士點: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生物醫學工程;1個工程碩士點:電子與通信工程;擁有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涵蓋通信與信息系統和信號與信息處理兩個二級學科,擁有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博士點,設有信息與通信工程和電子科學與技術兩個博士後流動站。學院擁有上海市特種光纖與光接入網重點實驗室,同時,該實驗室於2007年7月被教育部批准立項建設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7年12月被科技部批准立項建設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學院現有的教學和學術單位還包括:電子電工實驗教學中心、現代通信工程研究開發中心、信息工程研究開發中心、微波與電磁兼容研發中心、遙感與空間信息科學研究中心、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數字視音頻處理與多媒體傳輸研究中心,其中數字視音頻處理與多媒體傳輸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新型顯示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四大研究中心之一。
1995年學院以「通信技術」的學科名稱被批准為上海市教委第三批重點建設學科,2001年學院以「通信與信息系統」的學科名稱被批准為上海市第一期重點建設學科,2005年學院以「信息與通信工程」 的學科名稱被批准為上海市第二期重點建設學科,2008年學院以「通信與信息系統」 的學科名稱被批准為上海市第三期重點建設學科。同時,2007年學院以「電路與系統」的學科名稱被批准為上海市教委第五批重點建設學科。1997年1月學院以「光纖通信及通信信息新技術」 的學科名稱進入「九五」「211」工程第一期建設項目,2001年1月該「211」工程建設項目通過「211工程」專家組驗收;2003年3月學院以「信息學科與技術」 的學科名稱進入「十五」「211」工程第二期建設項目,2007年11月該「211」工程建設項目通過「211」工程專家組驗收;2008年9月學院以「信息與通信工程」 的學科名稱進入「十一五」「211」工程第三期建設項目。
近年來,通過「211」工程以及上海市重點學科的建設,通過全院教工的共同努力,學院在人才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學院現有博士學位人員77名,占教師人數的50%。在工程教育、優秀本科生培養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在本科生全國電子競賽方面多次獲得國家獎。在特種光纖、寬頻接入網技術、視音頻新技術、數字媒體內容安全等學科方向上走在國際或國內的前列。目前,學院正瞄準國際前沿的學科研究方向,根據國際和上海市的經濟發展需求,銳力進取,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和科研氛圍,增強師生的創造力,提高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以新一輪的「211」工程第三期建設以及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為契機,使一些相關學科保持或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朝著「通信與信息工程」的研究型學院目標大闊步邁進。
Ⅳ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的介紹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由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所屬無線電電子學系、上海市電子回物理研究所、上海大學光答纖研究所、原上海工業大學所屬通信與電子工程系和原上海大學所屬通信與信息工程系於1994年5月合並組建而成。經組建調整學院下屬三個系和三個研究所,即:通信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通信與信息工程系、上海電子物理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和上海大學光纖研究所。1999年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所屬的生物醫學工程系和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轉入我院。2002年生物醫學工程系撤消,該系教職員工及相關學科並入電子信息工程系。
Ⅳ 上海大學通信工程和電子信息工程的專業側重點是什麼未來的就業前景有什麼不同之處比如就業范圍。
就業方向
1.應用電子方向:
(1)電子測量技術
現代化的電子測量是本專業學生必備的技術素質。《電子測量技術》課作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技術基礎課,其主要任務和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現代電子測量實踐中所遇到的電子學量的基本測量原理和方法,具備一定的測量誤差分析和處理測量數據的能力。對現代新技術在電子測量中的應用有一定的了解。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對於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方法,解決現代生產和科研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基本技能,都是很重要的。也是為後續的生產實習,畢業設計和專業課實踐,打下一個良好的技能基礎。
(2)EDA技術
本課程是電子類和電子信息專業的一門專業技術課程,通過本課程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EDA技術的基本內容,掌握EDA的基本過程,能夠運用EDA軟體和硬體描述語言VHDL設計實用的數字電路,並能用大規模可編程器件組成實際電路,同時配合實驗,加強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為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本課程理論講授為30學時,實踐訓練為30學時。本課程應在學習了電子線路、數字電路及計算機操作課程後進行本課程的學習。
(3)廣播電視接收技術
《廣播電視技術》是一門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的實踐性課程。作為理論學習部分,通過有關知識的學習,能使學生以已學的電子學理論、電磁學理論為基礎,在分析、理解電視信號的產生、發送和接收過程中,將這些知識融為貫通,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各類電器的維護能力。結合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今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基礎。
(4)智能儀器及儀表
本課程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專業課,它介紹了智能儀器的基本組成、功能特點、發展趨勢,重點講解如何利用微處理器系統使電子儀器實現智能化,包括有關原理及具體軟硬體設計方法。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理解智能儀器的功能特點、構成形式及發展,掌握智能儀器設計中常用的軟硬體技術。掌握三類(電壓、頻率、示波器)最具代表性的智能儀器的原理及設計方法,從而建立起智能儀器的整機概念。熟悉基於圖形編程的虛擬儀器的基本設計思想及方法。
2.信號處理方向
(1)信號檢測與處理
《信號檢測與處理》是本專業的一門技術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動態測試與信號處理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培養正確選用分析測試裝置及系統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研究和解決工程中的動態測試問題打下基礎。學完本課程之後,學生應對動態測試中的基本概念、問題、理論、方法、環節、手段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並能初步運用於常見動態機械量的測試。
(2)隨機信號分析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應能掌握隨機過程的基本概念、其統計特性的描述、隨機信號通過系統分析以及電子系統中常見的窄帶、正態隨機信號的分析,而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離散隨機信號分析成為本課程的重點要求掌握內容。
(3)資料庫技術
使學生掌握資料庫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熟練掌握SQL;培養學生學會使用關系資料庫方法和SQL設計資料庫應用系統的後台資料庫的能力。
(4)數字通信
本課程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技術課,它是通信原理等課程的後續課程。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能夠掌握有關數字通信的基本理論和技術知識,解決通信中的一些共性問題,為進一步學習、掌握和了解各種通信和電子系統的知識奠定基礎。
Ⅵ 上海大學中最好的專業是不是電子信息工程
上海大學內部的專業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定的排名,要看你想要什麼,如果說你想知道各學院內的師資,大可沒容有必要,因為水平都不還可以,但是大學不靠老師,所以老師與你沒關系。
如果說是學院專業的發展前途,還是沒必要,因為如果你只打算讀本科的話,專業與你以後的發展沒有什麼特別的關系。
如果你想知道各專業找工作的難以程度以及起薪的話,我可以就我知道的告訴你,因為我是上海大學08屆本科畢業生。
就我知道的而言,最好找工作的算是通信學院、自動化學院、國際工商與貿易學院、計算機學院,畢竟市場的需求量也蠻大的,既然工作好找,起薪也就不錯,起薪拿個五千六千或者更好的大有人在,~~~~
另外說一下,各學校對外公布的各種就業率、起薪的統計數據都是有水的,不太能相信~~
還有,電子信息工程是通信學院,不過如果是女生的話盡量不要選擇計算機學院。
祝你好運~~~~
Ⅶ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的學院簡介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經過40餘年的建設,現已成為上海市培養通信與電子學科方面人才的重點學院,也是上海市通信、信息處理和電子工程等領域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學院現任院長為中科院院士匡定波。上海大學名譽校長中科院院士黃宏嘉擔任學院光纖及通信信息新技術學科帶頭人。
現有三個本科專業:通信工程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五個碩士點: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生物醫學工程;擁有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涵蓋通信與信息系統和信號與信息處理兩個二級學科,擁有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博士點,設有信息與通信工程和電子科學與技術兩個博士後流動站。學院還擁有一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和三個研究開發中心,即:上海市特種光纖重點實驗室、現代通信工程研究開發中心、信息工程研究開發中心及微波與電磁兼容研究開發中心。
1995年學院以「通信技術」學科的名義被批准為上海市教委第三批重點建設學科,1997年1月學院以「光纖通信及通信信息新技術」學科的名義進入「九五」「211工程」建設項目,2001年1月該「211工程」建設項目通過「211工程」專家組驗收。2001年學院以「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的名義被批准為上海市重點建設學科。2003年3月學院以「信息學科與技術」學科的名義進入「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2005年學院以「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的名義被批准為上海市特色建設學科
近年來,通過「211」工程以及上海市重點學科的建設,通過全院教工的共同努力,學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本科教學得到了長足發展。一些學科和領域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學院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影響逐年擴大。
學院現有教職員217名,其中專業教師140名。正教授24名(其中博士生導師18名)副教授60名。近3年來引進青年博士21名,使學科隊伍充滿生機。學院以本科生教學為主體,大力發展碩士生與博士生的培養。根據近年來上海市IT產業在中國發展最為強勁的勢頭的需求,學院逐年擴大本科招生規模,從1994年的202人發展到2005年的409人。目前在校本科生學生1946名,碩士研究生301名,博士研究生40名。從1994年以來已經累計培養本科生3071名,碩士391名,博士63名。
學院雖然很年輕,但其學科覆蓋了目前一些最先進的工程技術領域。在新形勢下,學院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同時充滿生機和活力。我們將貫徹「十六大」精神,改革創新,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和科研氛圍,增強師生的創造力,提高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以211工程第二期建設以及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為契機,使一些相關學科保持或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為國家的教育和科研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Ⅷ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的學科設置
電路與系統學科是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也是國家211建設學科,本學科碩士點建立於1984年,具有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目前設有三個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與片上系(SOC),數字媒體系統,智能信息處理,在以上研究方向上招收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後研究人員以及海外留學生。 本學科近年來,先後獲得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信息產業部重大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上海市科委國際合作項目等3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申請和獲得專利以及軟體知識產權20餘項,出版專業專著和教材10餘部。
學科帶頭人萬旺根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士)是IET資深會員、IEEE高級會員、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中國計算機學會嵌入式專業委員、中國圖形圖像學會虛擬現實專業委員,是IET上海分會副主席、IEEE CIS上海分會副主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副主編。 學術帶頭人楊勝齊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具有在美國著名晶元設計公司 Intel工作的經歷。學術帶頭人劉學峰教授(武漢大學測繪學博士)以及管業鵬教授(東南大學博士後及浙江大學博士後)負責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本學科同時聘請了多名海外知名教授為特聘教授,其中包括:德國洪寶獎學金獲得者羅發龍教授,美國韋恩州立大學董明教授,以及多名兼職教授,包括:浙江大學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耿衛東教授,武漢大學虛擬現實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朱慶教授,美國密執根州立大學Goodman教授,建立了具有廣泛國際背景的優質師資隊伍,具有帶領本學科開展國際前沿學術研究和交流的基礎和實力。 本學科近年來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與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美國密蘇里大學,浙江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開展科研合作與師生交流。組織舉辦了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和暑期學術研討班,在國內外形成了廣泛影響。
學科擁有「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互動數字媒體研究室」,「嵌入式系統研究室」,「微電子研究中心」等學科平台,具有良好的研究與開發基地,與上海大型企業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聯盟。目前學科總體水平在上海地方高校處於領先地位。與國內其他高校相比,在互動數字媒體技術、微電子電路系統與集成電路設計技術研究方向上具有特色和優勢。 本學科在嵌入式與片上系統研究方向,開展小型實時嵌入式操作系統優化研究,通用嵌入式軟硬體平台研究;研究單片多微處理器並行運行結構,設計片上多處理器嵌入式系統,研究完成了一系列數字、模擬及混合IC設計,其中一些晶元已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已進入產業化階段;研究建立各種數字和模擬晶元的IP核庫,研究具有完整知識產權的獨立專用SOC晶元;開展深亞微米集成電路SOC設計,研究多核SOC設計、可重構SOC設計以及底功耗SOC設計。研製成功了以太無源光網MAC控制器晶元,OLED平板顯示器掃描驅動晶元,車用系列控制晶元等,以上成果代表了目前該領域的國家水平,在上海地方高校中具有領先地位。
在數字媒體系統研究方向,研究高級圖形渲染技術、大規模復雜場景實時漫遊技術、可復用編輯工具系統、三維數據可視化技術;研究網路虛擬環境;結合嵌入式移動終端,開發手持移動多媒體終端3D渲染引擎;建立了面向PC、網路以及嵌入式移動終端的虛擬現實環境,構建互動數字媒體產品開發平台,開發可復用性虛擬場景編輯工具系統,在上海地方高校中具有領先地位,在全國高校同類學科中處於先進水平。 在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方向,研究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網路流媒體音頻內容檢索;研究口語化語音識別技術、語音識別環境魯棒性技術、多語種語音識別技術;研究醫學圖像和生物信息檢索和分類,提出和建立了基於聽覺感知特徵的非特定人語音識別演算法,多項成果得到上海市科委基金的支持,與企業應用緊密結合,已為企業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在國內外同行中具有較大影響,在上海地區具有較高知名度。
本學科具有上海市電子電工示範中心、工程教育中心、專業實驗中心等本科生實驗實習培訓基地,為進入本學科學習的大學本科生提供了先進的課程實驗和實習基地。
本學科將為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留學生以及進修生提供國際前沿的研究課題和高質量的教學模式和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培養模式,加強國際交流,密切企業合作,為國家輸送優質人才和產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力量。 上海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學科博士點是1981年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博士點和外國來華博士生培養試點單位。設有博士後流動站。經過20餘年建設,特別是211學科建設和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已建成若干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研究基地和研究生培養基地。如上海電介質測量基地,微波測量實驗室、微波CAD實驗室,微波電路製作實驗室,微波暗室等。先後承擔解放軍總裝「八五」、「九五」和「十五」預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標准局以及上海市重大科研項目等多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教委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榮譽。在微帶天線理論與應用和微波介質測量領域,本學科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近十餘年來,根據國家國防建設和通信事業迅速發展需要,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多極化、多波段微帶天線陣、微波電路、雷達隱身材料測量、微波輸能、微波遙感等方面。 上海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由上海大學(原上海科技大學)和上海第二醫學院聯合聯合創立於1979年,是中國高校中最早成立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之一。同時兩校還聯合建立了上海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首任所長為著名醫學家蘭錫純教授。1984年設立碩士點。依託上海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本學科在國內屬於起步早和基礎好的學科之一,曾長期作為教學指導委委員單位。歷任所長和學科帶頭人如蘭錫純教授、王保華教授和秦家楠教授等在國內具有很高知名度。
通過多年努力,本學科已經成就了一支以中青年為主的多學科交叉的、基礎扎實的教學和科研隊伍,形成了包括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層次,醫學與工程相結合、電子信息技術與生物醫學交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並重的生物醫學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從事研究、開發、教學和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本學科共獲得包括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等國家、省部級等科研課題數十項。已取得十餘項國家及省市級的科研成果,其中兩項分別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及二等獎,在國內外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200多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多項,出版了數本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專著和教材。
依託上海大學綜合性、多學科交叉的優勢,瞄準國際科技前沿,秉承學科傳統與特色,結合自身特長,本學科逐漸凝煉並形成了三個重點研究方向:以計算機輔助診斷和遠程醫療為核心的醫學信息學;神經信息處理;便攜易用和高效低價的生物醫學儀器。
Ⅸ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是個什麼樣的學校
上海大學是上海市重點大學,是列入國家「211」工程、21世紀國家予以重點投資建內設的全國100所大學容之一。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教師和研究人員190人,其中教授22名、副教授68名,並擁有一系列裝備先進的實驗室。歷屆高考錄取新生的分數線均在全校名列前茅。通信學院自學考試辦公室現有在校自考生600餘名,近年來,各年級自考生參加統考的通過率都明顯高於上海市平均通過率。從2000年起連續4年國家信息產業部電子教育中心授予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全國自考助學先進教學單位.
詳細的看這個網址:http://lzbs.51.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