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重視
Ⅰ 美國的大學對閱讀有多重視
在美國讀大學,來你需自要完成數量龐大、內容精深的閱讀任務,體裁主要是教材和期刊文獻,而話題可以非常廣泛。生詞會很多,閱讀材料的文化背景會給你的理解帶來挑戰。不論你在出國語言、學術考試中拿到怎樣的成績,壓力都是相當大的。
Ⅱ 美國大學重視哪些課外活動
因為這是你走入社會最直接的方法,通過實際工作你會得到在學校,在家專庭,甚至在屬社會公益活動中所得不到的經驗。當然必須要是真實的,如果是虛假的,被發現了可就不好了. 2、體育運動 各大學都很注重招收運動員,這些學生入學後將加入大學的代表隊,許多運動員學生還可得到體育獎學金。很著名的例子就是NBA的球員們很多都是來自杜克,北卡之類的名校.即使不是運動員,作為一名體育積極分子或者是愛好者,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項目還同學生的身體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被各大學高度重視。 3、俱樂部活動 高中的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俱樂部,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發展興趣的空間、也提供了形成特長,養成獨立思考能力、鍛煉工作能力和培養應變能力的機會。這里可以說是學校的第二課堂。當然中國學生在這方面特別缺乏,不過如果你湊巧是棋研社或者是吉他社的會員,千萬記得寫進自己的文章里. 4、藝術表演活動 這個就是所謂的藝術特長生了,即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活動。每個大學都有他們的文藝團體,有特殊藝術才能的考生會受大學喜歡。其實即使達不到較高的水準,它也會調節學生文化生活和學校的氛圍,同時也對培養學生的情操和性格的形成起一定作用。
Ⅲ 美國大學到底看重什麼:成績是第一個標准
個人復的重要獲獎經歷也是很多美製國名校非常看重的。申請材料中的文書寫作美國大學的招生錄取不同於中國,包括個人陳述,老師的推薦信,個人的課外活動,興趣特長,實習經歷等等,這些都是決定申請者能否被錄取的重要因素,不會通過一次或者是一種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的水平。高中的學業成績。美國大學看重的是學生的整個高中階段的表現和綜合素質。更多疑問可以咨詢四川大學美國英才教育項目組老師、排名和標准化考試(SAT/ACT)成績是幾個重要的標准
Ⅳ 什麼才是美國大學最重視的課外活動
受青睞的活動內容
1、體育運動
美國各個大學都很注重招收運動員,這些學生入學後將加入大學的代表隊,許多運動員學生還可能得到體育獎學金。即使不是運動員,作為一名體育積極分子或者是愛好者,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項目還和學生的身體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備受各個大學重視。
2、學生會工作
主要指參加學生會並擔任各類學生活動的策劃、組織和領導工作。這些工作能夠鍛煉學生的領導能力和管理才能,所以它不僅能反映學生的各項能力,同時也反映了學生在同伴中的重要地位。事實證明,許多後來的領袖人物,在學生時代都曾經是學生團體里的骨幹。
3、俱樂部活動
高中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俱樂部,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發展興趣的空間,也提供了形成特長,養成獨立思考能力,鍛煉工作能力和培養應變能力的機會。這里可以說是學校的第二課堂。
4、社會公益活動
它是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心社會良好品德的最佳途徑,例如:紅十字會的義務工作、社會公益籌款或救助活動、貧困地區的支貧活動等等。大學是培養有知識,懂專業的年輕知識分子的地方,但更是培養一個懂道德,愛社會好青年的場所,所以,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很重視這一項活動。
5、藝術表演活動
包括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活動。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的文藝團體,有特殊藝術才能的考生十分受大學歡迎。其實即使達不到較高的水準,它也會調節學生的文化生活和學校的氛圍,同時也對培養學生的情操和性格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6、校刊編輯
以編寫和采訪為主的這項活動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寫作、繪畫、設計,采訪,調查等技能進行演練的平台,同時也給了學生鍛煉組織、協調、合作,責任心等基本能力的機會。
7、工作經歷
學生利用假期參加的各種工作,是鍛煉學生走入社會最直接的方法,通過實際工作,學生會得到許多在家庭、學校,甚至在社會公益活動中所得不到的經驗。
Ⅳ 美國的大學除了成績最重視什麼
還有就是綜合素質。要在平時就要擁有良好的習慣和品質。如果現在沒有趕緊培養,如果能堅持一個月便自然擁有一個非常出色的綜合素質
Ⅵ 為什麼越是頂尖的美國大學越重視本科教育
美國頂尖大學的教學是一個典型的啞鈴型結構,高度重視兩頭的本科和博士,但對處於二者之間的碩士階段看得相對較輕。所以大量讀了一年制碩士的海歸回國後表現平平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本來含金量就有限。在本科和博士之間,天平又向本科傾斜。越是頂尖的私立大學越重視本科教育,這是它們的看家本錢。
坦率地說,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搞清楚為什麼美國頂尖大學如此看重本科教育,不只是口頭說說而已,而是真心實意地把真金白銀大把大把地往裡投入。在資源分配上,當研究生的發展和利益與本科生發生沖突時,毫無疑問研究生要為本科生讓位;當科研與本科生教學發生沖突時,毫無疑問科研要為本科生教學讓位。當然,這種狀態也並非生而有之,在大學的發展歷程中也曾經歷了激烈的爭論和反復,但難得的是,今天絕大多數人都認同這種格局和文化,並且在實際中心甘情願地遵循和履行。
盡管美國頂尖大學之間的情況千差萬別,特別是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截然不同,但在如何從制度層面保證本科教育質量的問題上還是呈現出一系列共性的特徵:
首先,從招生階段開始,嚴把入門關。
幾乎每一所頂尖大學都對招生極為重視。招生辦公室主任地位很高,有時候就是僅次於校長和教務長的第三號人物,對是否錄取每一個學生具有最終決定權。他們往往會在這個崗位上工作很長時間,從而積累了極為豐富的識別學生的經驗——哈佛大學的招辦主任威廉姆·菲茲西蒙斯(William Fitzsimmons)就一口氣幹了40年。40年裡,他每天的工作內容只有一個,就是閱讀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申請資料。不只是哈佛,許多大學的招辦主任任職時間都在十年以上。此外,大學對招生部門的人員和經費予以充分保證,投入巨大;招生過程極為復雜甚至煩瑣,每一個最終錄取的學生在收到錄取通知書之前都會經過幾輪測試和評估。
過去,我們對美國大學的人才選拔和培養有一個誤解——「寬進嚴出」,似乎美國學生上大學要比中國學生參加高考容易得多。其實恰恰相反,美國學生要想進入到最頂尖的大學,其競爭之激烈,難度之大,絲毫不遜於中國學生考上北大、清華。美國頂尖大學的門,非但一點也不「寬」,反而「嚴」得不得了。一般來說,申請美國大學需要繳納申請費。雖然每一所大學的申請費不高,但是加在一起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沒有人會只申請一所大學。正因為有成本的制約,凡是提交申請的學生都是經過仔細掂量自認為有一定錄取把握的。從這個角度看錄取率,無論是斯坦福大學的5.1%,還是哈佛大學的5.9%,都是相當驚人的數據。也就是說,它們是在100個自認為能上哈佛的學生中挑走了不到6個人!你能想像得出其生源好到了什麼程度。更重要的是,這些一個一個經過精心挑選的學生全部符合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除了個別看走眼的)——這就為學生入學之後的教育質量提供了第一層保障。
其次,從文化和經濟兩方面確保教師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生教學上。
美國頂尖大學在招聘教師時非常看重其對教學是否有足夠的熱情。在MIT(麻省理工),重視本科生教學本身就是大學最核心的文化。教授不但必須要上課,而且他們也喜歡上課。然而,僅有文化和號召是不夠的,教師是否喜歡上課是一回事,他們是否真的能夠認真上課是另一回事。美國頂尖大學通過強有力的經濟手段引導和制約著教師對於本科教學的重視程度。教授的工資通常只發放9個月,剩下3個月的收入必須要通過自己尋找研究課題和經費來解決。因此,並不奇怪,許多在美國大學任教的華人教授一方面會回國工作幾個月,另一方面,又無法做到全職回國工作,奧妙就在於此。教授所拿到的9個月工資,指的就是上課——特別是給本科生上課——的報酬。如果教授不上課,收入就會銳減,甚至沒有薪水;如果課程質量不高,收入也會受到影響。在芝加哥大學這樣極為重視本科教學的大學里,情況又有不同。在芝加哥大學看來,教授的天職就是教學。至於科研,那屬於教授的個人旨趣。學校當然會支持教授的研究工作,但絕不能因為科研而損害教學的利益。許多教授的工資是由本科學院發放的。教授必須按照本科學院的教學標准和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否則就有可能拿不到工資。經濟上的誘導直接影響甚至改變了教授的行為方式。這一點對正在開始重視本科教學的中國大學具有相當大的啟迪。
第三,在教學方式上,採取小班教學模式。
小班教學是美國頂尖大學保證本科教育質量的核心手段。而且,越是重視本科教育的大學越強調小班教學的重要性。在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核心課程中,小班教學的比例甚至達到了70%。為什麼小班教學可以保證教學質量呢?原因在於,它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教師和學生的偷懶行為。上幾百人的大課時教師和學生都有可能偷懶——學生可以睡覺,教師可以念教材——但在十幾個人的小班討論課上無論如何偷不了懶。如果學生偷懶,不要說會影響成績,也很容易被教師發現;如果教師偷懶,學生會提出抗議——學生都是支付了高昂學費來上課的,如果你提供的產品達不到質量標准,滿足不了他的需求,他就會毫不留情地炒你的魷魚。例如,全美最頂尖的本科學院韋爾斯利女子學院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高達6萬美元,這意味著她們在學校里的每一分鍾都可以被換算成相應不菲的美元。學生們當然會倍加珍惜她們的學習機會。此外,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許多頂尖大學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選課自由,但另一方面,也通過學校政策對學生進行理性引導。比如,MIT對學生一學期的選課數量和學生選擇專業的數量均有限制,防止學生貪多嚼不爛;芝加哥大學則直接規定在學生的課程表中,課業繁重、要求苛刻的小班討論課的數量必須達到一定比例,防止學生偷懶混日子。
第四,對課程本身投入巨大。
一方面,每一所頂尖大學的本科課程都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這也許和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中所倡導的整體知識觀直接相關。表面上看,課程是由某一位教授主持的,但整個課程體系卻是由專門的課程委員會集中力量精心設計的。特別是像芝大和哥大的核心課程,更是經過了千錘百煉。另一方面,學校和院系在本科生課程投入上毫不吝嗇。比如,MIT電子工程系每年在一門課程上的投入就高達30萬美元,少的也有10多萬美元。這些經費並不包含教師的工資,是純粹投入到課程本身的,分配給各個學生小組來使用。許多學生的作品很快就會被企業發現和使用,直接轉化成產品。
最後,強化對教學質量的監控和評估。
美國頂尖大學極為重視教學質量評估工作,但其評估的方式不是由被評估者提交材料由評估者審讀檢查——就像我們在國內看到的一樣——而是由利益相關者進行的全覆蓋的評價,同行之間的評估、高級職員對低級職員的評估、學生對老師的評估,等等,幾乎無處不在,並且這種評估結果會對教師的崗位、職稱和收入產生直接甚至是嚴重的影響。評估通常採取無記名問卷調查方式,有時也採取記名但絕對保密(有法律保障,泄密要負法律責任)的調查方式,因此每個人都會在評估時憑良心和職業精神自由負責任地表達其真實的觀點。例如,在韋爾斯利女子學院,聽課是最主要的監控教學質量的方式之一。教授要聽副教授的課程,副教授要聽助理教授的課程,聽課之後都要進行評估,評估結果直接影響教師的職稱晉升和收入。對於教授,學校有三年一次的評估。與此同時,學生要對教師進行評估。如果學生對某個教師不滿意,他就得就地走人。又比如,在MIT,很多時候同一門課程是由幾位教師分別主持的,學生們可以自由選擇,對教師的課程評估都被公布在網上,供下一級學生選課時參考,這樣就在教師之間形成了競爭。學生的評估結果影響到教師的收入水平。如果某一位教師的課程不受歡迎,沒有學生選課,這就意味著他很可能要「下課」了。因此,沒有人敢不盡心盡力。近年來,MIT對教師和教學質量的評估開始採用更長期的根據學生畢業後5—10年的發展情況來進行,則顯得更為科學和客觀了。
對比以上幾個方面,中國大學在保證本科教育質量上的確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在招生階段,大學里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了解入學學生的情況,包括招生辦公室主任;教師收入和上課與否基本上沒有關系;教學模式仍然是幾十人上百人的「演講式」大課;至於教學評估,要麼是走「運動式」的過場,要麼評估結果對個人利益不產生直接作用,等等。粗看起來,改革開放30多年來,美國大學的樣子我們基本上都學來了,學分制、GPA(平均績點)、自由選課、彈性學制、教學評估,等等,但哪一樣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呢?照貓畫虎,畫畫是可以的,要想真的得到虎,就必須下苦功夫踏踏實實地按照虎的本質要求去做。否則,徒具其形,做出來也只不過是一個虛頭巴腦不起實際作用的玩具而已,受損失的,還是在大學里接受教育的學生。
Ⅶ 美國大學重視的課外活動都有哪些
1、體育活動抄
各大學都很注重招收襲運動員,這些學生入學後一般將加入大學的代表隊,許多運動員學生還可得到體育獎學金。比如說杜克大學就因籃球而聞名美國,而此次倫敦奧運會更是讓美國南加州大學由此揚名。所以各個大學對運動員格外青睞。即使不是專業運動員,作為一名體育積極分子或者是愛好者,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體育活動積極者也會被美國大學高度重視。
2、學生會工作
主要指參加學生會並擔任各類學生活動的策劃、組織和領導工作。這些工作能夠鍛煉學生的領導能力、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等,同時也反映了學生在同伴中的地位。事實證明,許多後來的領袖人物,在學生時代都曾經是學生團體里的骨幹。
3、學生社團
高中里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社團,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發展興趣的空間、也提供了形成特長,養成獨立思考能力、鍛煉工作能力和培養應變能力的機會。社團絕對稱得上是學校的第二課堂。
4、社會公益活動
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心社會的良好品德的最佳途徑,例如紅十字會的
Ⅷ 美國大學到底看重什麼 成績是第一個標准
本人本科在美國讀的雙學位,研究生在英國讀的,我來告訴你美版國大學看中什麼,首先第權一肯定是考試成績,考試成績包括期中,期末還有各種小考,論文成績,第二就是作業,作業也佔一部分,美國大學的作業很多都是需要合作完成的,美國大學很重視teamwork,做一個大作業,美國老師就會很重視合作,讓學生合作完成一個大作業,學生個自私下討論如何設計這個作業計劃,然後把作業分成各個部分讓每個小組成員各自完成,最後的作業成績取決於各個小組成員完成的質量。第四,課堂表現,有些教授會有一個課堂表現分數,上課前必須回家看書,然後第二天教授會上課提問題,回答問題多的同學會被記錄下來,這個回答問題的個數會站期末一定的分數,我們當時是占期末百分之二十,還有一個標准就是出勤率了,有些老師會把出勤率作為最後期末一部分分數。總之美國大學衡量一個同學成績佔百分之六十,其他各種七七八八的東西佔剩下百分之四十 。美國大學很鼓勵學生說話,思考,錯了不要緊,關鍵你要有一個批判性思維去發現問題,並且解決問題,而不是像中國,老師一個勁在上面說,你在下面聽,聽完什麼都是老師說的對。
Ⅸ 美國大學看重學生的哪些素質
網上這類文章很多,觀點也是五花八門,眼花繚亂的,我認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的學生不太懂得「成長」到底是個什麼含義,更缺乏個人成長與社會和家庭之間的互動意識。
這里我截取了一些片段僅供參考:
太多優秀生無緣耶魯哈佛,因為缺少「成就潛能」
在基本「認識」學生後,招生官要查看學生的在校表現。鑒於頂尖名校的申請者成績單幾乎大同小異——全A、SAT高分,學生的課外活動成了拉開差距的砝碼。
「20年前,我們希望學生參加的課外活動,盡可能列滿整整一張A4紙。那時強調學生要盡可能多地接觸社會、參與各類活動。但是,現在招生政策改變了,斯坦福再也不看長列表!」彼得森介紹,由於電腦普及,學生花更多時間上網,當然許多資料在網上的確觸手可及。在這種情況下,常春藤高校希望看到學生「有重點」的課外活動。
現在,學校希望看到學生在中學期間參加2-3個活動,而20年前,要求10-12個。但是請注意,這2-3個活動必須有「連續的服務時間」。 「很多學生的課外活動集中在12年級(美國高中是9-12年級,12年級相當於中國高三),10年級、11年級的課外活動空白。這是為什麼?原來,這些孩子到了12年級,意識到馬上要申請大學了,而學校需要這些——為了申請而參加課外活動……」彼得森無奈地搖頭說,「美國高校對於申請人只有三種歸類:拒絕、待定、錄取,而這類學生頂多歸入待定。」
此外,名校在評價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還有一條重要標准:觀察學生是否有「成就潛能」。「有太多優秀的學生進不了耶魯、哈佛,就因為缺少了一條:成就潛能。」彼得森介紹,這是名校招生的又一條「規則」。「成就潛能」主要有兩項指標:頭銜、影響力。
你曾擁有什麼頭銜,主席、組長、主編?當然,那些頂尖名校可不是「頭銜狂熱分子」,之所以看重這個,是因為這表明學生曾在某些活動中擔起某些重責。第2點是「影響力」,學校關心的是,學生曾運用自己的才能,影響過多少人?曾給周圍人、社區帶去怎樣的影響?」
「有學生告訴我,她唱歌很好,她的嗓音的確很美。我問她:『你曾唱歌給誰聽?參加過樂隊,還是在社區表演?』她回答:『沒有!我只在洗澡時唱歌。』很遺憾,這不是我們要的,我們希望看到學生將能力付諸實踐、造福社會,這是一種成就。」彼得森說。
推薦信不一定要「大牛」寫,但一定要最了解你的人
第三步,學校招生辦要查看老師為學生撰寫的推薦信。推薦信一般2-3封為宜,一封來自學生的升學顧問,此外可以來自任何老師。招生官通讀之下,要查看3點:申請人是不是聰明的孩子?是不是足夠成熟,可以應付海外生活?最後,高校希望從中了解學生的宗教、藝術、體育方面的修養,以此比對自身,查看自己是否能滿足申請學生。舉例來說,一名學生申請芝加哥大學,如果老師的推薦信中提到這孩子是個足球迷,招生官可能就不會招收這個孩子,因為芝大沒有足球隊。「學校如果滿足不了申請學生,就擔心把他們招來,他們會隨時轉學 ——在美國,轉學是很普遍的。」
過了通讀這一關,招生官會進一步尋找「3條線索」:
1、學習觀念。學生是否是努力學習的孩子?這孩子周末在干什麼?對頂尖名校而言,兩個A等生,從全A的成績單上看不出區別,但事情上,他們獲得全A的過程卻是千差萬別,而正是不同的過程,往往決定了他們長大成人後千差萬別的人生道路。言而總之,成績只是表象。
2、學術好奇心。如果一個學生希望入讀電子計算機專業,那麼招生官會關心,周五下午這孩子會做什麼?踢球,還是鑽到車庫里,倒騰收音機、集成線路板?他是否會去思考科技與歷史的關系?招生官需要看到這個孩子是否有濃郁的學術好奇心。
3、成長空間。「作為大學,我們希望孩子4年後能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壞,所以我們會在推薦信中尋找線索,預想他們4年、甚至更遙遠的成長空間。」彼得森說。
在名校作出錄取決定時,越是高層次的中學,他們對學生的評價越是舉足輕重。在大部分美國學校的眼中,中國學生總是顯得非常「神秘」:他們勤奮好學、成績突出,然而過度包裝的申請材料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而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如何能在眾多的申請者中脫穎而出,獲得名校招生官的青睞呢?
彼得森建議,學生邀請老師寫推薦信,不一定要找「大牛」,先要自問:這老師喜歡我、了解我么?「建議學生去找最了解你的老師寫推薦信,而不是找自己功課最好的那門課程的任課老師,因為後者可能會應付了事,這對學生而言,後果很糟糕。」彼得森強調,高校特別看中來自中學、中學老師的意見。「在所有申請材料中,有一份東西可以讓學生從『待定』升到『錄取』,從『錄取』變為『待定』、『拒絕』,這就是推薦信。為什麼我們如此看重中學老師的推薦信?很簡單,因為推薦信代表學術機構對學生的評價,而大學也是學術機構。」
Ⅹ 為什麼美國大學更重視學生大三,大四的平時成績
一般比較重要抄、占學費比較大的專業課都是在大三開設的比較多,所以是這幾個學期的課程比較重要的,但是學校也是會看學生的四年平均的GPA,可以把你這些GPA、專業等信息輸入到留學志願參考系統http://tieba..com/p/5284763381中去,系統會自動從資料庫中匹配出與你情況相似的同學案例,看看他們成功申請了哪些院校和專業,這樣子就可以看到你目前的水平能申請到什麼層次的院校和專業了,對自己進行精準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