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京大學教授崔敏月
① 北京大學有哪些終身教授
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是誰?
季羨林教授
二辭「學界泰斗」 「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泰斗又從哪裡講起呢?」 這要分兩層來講:一個是教育界,一個是人文社會科學界。 先要弄清楚什麼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兩者都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東西。 光談教育界。我一生做教書匠,爬格子。在國外教書10年,在國內57年。人們常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特別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天天運動,花樣翻新,總的目的就是讓你不得安閑,神經時時刻刻都處在萬分緊張的情況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一直擔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麼成績,豈不戛戛乎難矣哉!我這個「泰斗」從哪裡講起呢? 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說我做出了極大的成績,那不是事實。說我一點成績都沒有,那也不符合實際情況。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泰斗又從哪裡講起呢? 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學界(術)泰斗」的桂冠摘下來。 ■三辭「國寶」 「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在中國,一提到「國寶」,人們一定會立刻想到人見人愛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這種動物數量極少,而且只有中國有,稱之為「國寶」,它是當之無愧的。可是,大約在八九十來年前,在一次會議上,北京市的一位領導突然稱我為「國寶」,我極為驚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處,「國寶」之聲洋洋乎盈耳矣。我實在是大惑不解。當然,「國寶」這一頂桂冠並沒有為我一人所壟斷。其他幾位書畫名家也有此稱號。 我浮想聯翩,想探尋一下起名的來源。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這種事情,痴想無益,也完全沒有必要。我來一個急剎車。 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寶」的桂冠摘下來。
② 民國時期的一位北京大學的教授,曾將《四書》等翻譯給西方,他好象是東南亞的華僑,能告訴我他叫什麼名字
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辜鴻銘何許人也?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辜鴻銘,字湯生。1857年7月18日生於南洋馬來半島西北的檳榔嶼一個英國人的橡膠園內。早年,他祖輩由中國福建遷居南洋,積累下豐厚的財產和聲望。他的父親辜紫雲當時是英國人經營的橡膠園的總管,操流利的閩南話,能講英語、馬來語。他的母親則是金發碧眼的西洋人,講英語和葡萄牙語。這種家庭環境下的辜鴻銘自幼就對語言有著出奇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沒有子女的橡膠園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歡他,將他收為義子。自幼讓他閱讀莎士比亞、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國的炮艦1840年就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辜鴻銘的義父布朗先生對他說:「你可知道,你的祖國中國已被放在砧板上,惡狠狠的侵略者正揮起屠刀,准備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學通中西,擔起富國治國的責任,教化歐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婦返回英國時,把十歲的辜鴻銘帶到了當時最強大的西方帝國。臨行前,他的父親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誡他說:「不論你走到哪裡,不論你身邊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
到了英國,在布朗的指導下,辜鴻銘從西方最經典的文學名著入手,以最樸拙的死記硬背辦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並以優異的成績被著名的愛丁堡大學錄取,並得到校長、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卡萊爾的賞識。1877年,辜鴻銘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後,又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等著名學府研究文學、哲學。後來,蔡元培去萊比錫大學求學時,辜鴻銘已是聲名顯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後,當林語堂來到萊比錫大學時,辜鴻銘的著作已是學校指定的必讀書了。14年的留學生活使富有天賦的少年辜鴻銘成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學者。
完成學業後,辜鴻銘聽從當時在新加坡的語言大家馬建忠的勸說,埋頭研究中華文化,並回到祖國大陸,繼續苦讀中國典籍。他在晚清實權派大臣張之洞幕府中任職二十年,主要職責是「通譯」。他一邊幫助張之洞統籌洋務,一邊精研國學,自號「漢濱讀易者」。
辜鴻銘博通西歐諸種語言、言辭敏捷的聲名很快在歐美駐華人士中傳揚開來。他給祖先叩頭,外國人嘲笑說:這樣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飯菜了嗎?辜鴻銘馬上反唇相譏:你們在先人墓地擺上鮮花,他們就能聞到花的香味了嗎?他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在輪船上用純正的德語挖苦一群德國人。英國作家毛姆來中國,想見辜。毛姆的朋友就給辜寫了一封信,請他來。可是等了好長時間也不見辜來。毛姆沒辦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進屋,辜就不客氣地說:「你的同胞以為,中國人不是苦力就是買辦,只要一招手,我們非來不可。」一句話,讓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毛姆立時極為尷尬,不知所對。
同時作為東方文化的捍衛者,辜鴻銘的聲譽也逐漸顯赫起來。辜鴻銘在北京大學講課時對學生們公開說:「我們為什麼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後,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樣的時候,他還嘴硬,叫西方為「四夷之邦」,為此,許多人僅僅把他當成一個笑料的製造者,卻忽略了他內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對東方文化的積極思考,忽略了他對這片土地命運的深切關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堅定而絕望的掙扎。
自1883年在英文報紙《華北日報》上發表題為「中國學」的文章開始,他昂首走上宣揚中國文化、嘲諷西學的寫作之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幾年裡,他還將《論語》、《中庸》譯成英文,相繼在海外刊載和印行。後來又翻譯了《大學》。他的工作是創造性的,古老的東方理論中還加入了歌德、席勒、羅斯金及朱貝爾的有啟發性的妙語。在他之前,中國的古經典從來沒有好的譯本。
從1901至1905年,辜鴻銘分五次發表了一百七十二則《中國札記》,反復強調東方文明的價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國的牛津運動》(德文譯本名《為中國反對歐洲觀念而辯護:批判論文》)出版,在歐洲尤其是德國產生巨大的影響,一些大學哲學系將其列為必讀參考書。1915年《春秋大義》(即有名的《中國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義的熱情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靈丹,同時,他對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銳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義》德文版出版了,在正進行「一戰」的德國引起巨大轟動。
辜鴻銘認為,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什麼樣子的人,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並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朴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朴,此外還有「靈敏」。
辜鴻銘從這一獨特的視角出發,把中國人和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進行了對比,凸顯出中國人的特徵之所在:美國人博大、純朴,但不深沉;英國人深沉、純朴,卻不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沉,而不純朴;法國人沒有德國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國人心胸博大和英國人心地純朴,卻擁有這三個民族所缺乏的靈敏;只有中國人全面具備了這四種優秀的精神特質。也正因如此,辜鴻銘說,中國人給人留下的總體印象是「溫良」,「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在中國人溫良的形象背後,隱藏著他們「純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鴻銘寫道,中國人「過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種心靈的生活」。
辜鴻銘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在那樣一個時代里,只要你是一個中國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爭,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價。面對當時內憂外患的祖國,辜鴻銘為中華傳統之斷落而憂患,為炎黃文明之塗炭而憂患,他在筆記《張文襄幕府紀聞》中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自尊與憂患的深層嘆息。
辜鴻銘狂放的姿態,是他帶淚的表演,是以狂放來保護強烈的自尊。當時西方人見到中國街市當中,遍掛「童叟無欺」四字,常對辜說:於此四字,可見中國人心欺詐之一斑。辜頓時語塞,無以自遣。實際上,因為眼界比同時代的人要開闊許多,那種不幸辜鴻銘比任何人都體會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執的態度來表達自己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他學在西洋,卻喜歡東方姑娘,尤其喜愛中國姑娘的小腳。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腳,他一見鍾情、終身不負。民國建立後,他在北大講授英國文學,用偏激的行為方式--留辮子,穿舊服,為納妾和纏足進行頭頭是道的辯解,來對抗整個社會棄絕中華傳統的畸形走向。辜鴻銘一生主張皇權,可他並不是遇到牌位就叩頭。慈禧太後過生日,他當眾脫口而出的「賀詩」是「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袁世凱死,全國舉哀三天,辜鴻銘卻特意請來一個戲班,在家裡大開堂會,熱鬧了三天。
辜鴻銘在北京大學任教,梳著小辮走進課堂,學生們一片鬨堂大笑,辜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聞聽此言,狂傲的北大學生一片靜默。
③ CCTV-2央視揭露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部丑惡嘴臉。
中國有老話;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事實只有一個,卻會有成千回上萬個不同的解釋。對於答北大醫院事件的來龍去脈,只有真正做過調查研究,才有發言權。
有些醫學知識,只有親力親為才會有真正的認識。大家都學醫吧。這樣才能對於央視貌似客觀公正實則有失偏頗的報道作出真實的評判。
北大醫院是教學醫院,培養醫生是國家規定責任。
患者死於術後肺栓塞並發症。
④ 全國有多少個叫崔敏月這個人
全國跟崔敏月同名的有多少人?
通過全國14億公民身份信息系統查詢,全國叫 崔敏月 的有: 23人。
2. 叫崔敏月的,男的多還是女的多?
女性: 68%
男性: 32%
⑤ 現任北京大學校長及簡歷
周其鳳簡歷 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院士照片
男,漢族,1947年10月8日(農歷)出生,湖南瀏陽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現任吉林大學黨委常委,校長(副部長級),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工作分工:主持行政全面工作,負責財務工作,審計工作及外事工作。分管部門:財務處、審計處、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港澳台辦公室)、國際交流中心。聯系單位:化學學院(化學教學與研究中心)、理論化學研究所、特種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中心、國家863計劃長春特種工程塑料研究開發中心、理論化學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超分子結構與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吉林大學組合化學與創新葯物研究中心、吉林省光譜分析儀器工程技術中心。 周其鳳1965年入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1970年留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化學專業研究生,1980年1月由國家公派到美國麻省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學習,1981年9月獲碩士學位,1983年2月獲博士學位,同年5月回北京大學任教。1986年被北京大學聘為副教授,1990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1999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主任、高分子科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副教務長等職。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主任、司長,2003年6月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2003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秘書長。從2001年6月起至2004年7月先後兼任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主任、「211工程」部際協調小組辦公室主任、「教育部財政部985工程」辦公室主任等職。
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主任、司長,2003年6月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2003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秘書長。從2001年6月起至2004年7月先後兼任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主任、「211工程」部際協調小組辦公室主任、「教育部財政部985工程」辦公室主任等職。 2004年7月由國務院任命為吉林大學校長(副部長級)。 2008年11月份,中組部有關負責人宣布,徐顯明擔任山東大學校長(副部長級),同時原山大校長展濤調任吉林大學校長,而吉大校長周其鳳「另有任用」。有消息稱,周其鳳將調任北京大學校長,北大現任校長許智宏則會因年齡原因不再擔任北大校長一職。
社會兼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常委、副主任,教育部化學和化工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等。主要工作成績和貢獻
主要研究興趣:高分子合成、液晶高分子、高分子的結構與性質等。已發表學術論文二百餘篇;學術論著:《液晶高分子》(周其鳳、王新久,科學出版社,1994年);《高分子化學》(周其鳳、胡漢傑,化學工業出版社,2001年);《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s》(Xin-Jiu Wang,Qi-Feng Zhou,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2004);《Contemporary topics in advanced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周其鳳、程正迪,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耐高溫聚合物及復合材料》(周其鳳、范星河、謝曉峰,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4年);申請發明專利多個;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973 計劃)項目多項。
所獲榮譽:
1986年獲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
1988年獲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1988年獲教育部「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
1991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1年、1995年兩次受到中國科協、國家教委聯合表彰
1992年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提名獎,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津貼
1997年獲國家教委、人事部「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稱號,199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999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2001年獲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化學創新論文獎,2001年獲北京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⑥ 北京大學教授一個月工資是多少錢
工資約一萬左右
⑦ 著名經濟學家北大教授蕭灼基逝世了嗎
11月15日,從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獲悉,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蕭灼基於11月14日23時34分去世,享年84歲。
蕭灼基曾獲得首屆孫冶方優秀論文獎(1984)、遼寧省優秀理論文章獎(1984)、北京大學首屆優秀教學獎(1985)、北京大學首屆優秀科研著作獎(1986)、全國改革與發展優秀論文金三角獎(1988)、北方十三省市區優秀圖書一等獎(1986)、北京市改革十年優秀論文獎(1989)、全國省級刊物(政治理論)優秀文章一等獎(1993)、首屆陳岱孫經濟學著作獎(1996)等。
一路走好,老先生!
⑧ 北京市北京大學歷任校長的名字
1. 蔡元培(1868-1940),男,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漢族,曾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
2. 蔣夢麟(1886-1964)原名夢熊,字兆賢,號孟鄰,浙江餘姚人。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3.胡適(1891.12.17—1962.2.24),漢族,安徽績溪上庄村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北京大學校長。
4.湯用彤(1893—1964),字錫予,祖籍湖北省黃梅縣,生於甘肅省渭源縣。中國著名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學者。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校長。
5.馬寅初(1882—1982), 回族人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嵊縣浦口鎮。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1951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6.陸平(1914-2002),男,原名劉志賢,又名盧荻,吉林長春人。1957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同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學黨委第一書記。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兼任校長。
7.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曾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
8.張龍翔(1981.5-1984.3),教授,生物化學家。浙江吳興(今湖州)人。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9.丁石孫,男,漢族,1927年9月生,江蘇鎮江人,民盟成員、中共黨員,1950年參加工作,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 1984年至1988年北京大學校長、教授。
10.吳樹青,經濟學家兼教育家,教授。江蘇江陰人。經濟學家。1989年8月至1996年8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11.陳佳洱(1934— ),上海人。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學家。
12. 許 智宏 ,男,漢族,1942年10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65年9月參加工作,1999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13. 周 其風 男,漢族,1947年10月8日(農歷)出生,湖南瀏陽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11月開始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8)北京市北京大學教授崔敏月擴展閱讀: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誕生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之名創辦的學校,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北大是中國近代以來唯一以國家最高學府身份創立的學校,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學制,開創了中國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農科、醫科等大學學科,是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
1912年5月3日,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校,嚴復為首任校長 。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長,「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把北大辦成全國學術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策源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大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10月在北平復學 。
北大由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 、2011計劃重點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九校聯盟 、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 、亞洲大學聯盟 、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重要成員。
北大始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聚集了許多學者專家,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創造了大批重大科學成果,影響和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思想理論、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進程。
網路-北京大學
⑨ 2009年1月9日,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王忠誠和北京大學教授
答案D
人生價值抄包括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兩位教授因其突出貢獻獲得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說明人生價值是貢獻與索取的統一,選D排除A。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也能實現人生價值,C觀點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