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醫科大學蔣九州教授
㈠ 高楓的人物履歷
1973.11—1975.09廣西桂林市郊區插隊知青;
1975.09—1978.08廣西醫學院醫療系醫療專業學習 1978.08—1990.12廣西醫學院附屬醫院外科醫師(其間:1983.12—1985.12日本熊本市市立市民病院外科進修;1985.12—1990.12日本九州大學醫學部大學院醫學專業學習,獲醫學科學博士學位,所學專業為腫瘤分子生物學);
1990.12—1993.08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肛腸外科主任、副教授;
1993.08—1998.04廣西醫科大學副校長,兼第一附屬醫院常務副院長、院長、黨委副書記、教授;
1998.04—2000.04廣西醫科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2000.04—2001.07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廳長、黨組書記;
2001.07—2008.03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廳長、黨組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紅十字會副會長(兼)(其間:2002.03—2003.01中央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
2008.03—2013.01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廳長、黨組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學校工作委員會書記;
2013.01—2013.02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秘書長,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廳長、黨組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學校工作委員會書記;
2013.02—2015.01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秘書長;
2015.01—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㈡ 宋代狄青南征平蠻官兵名錄
北宋中葉,廣源州壯族豪強儂智高叛宋,北宋名將狄青率將士南征平叛。據史料記載,叛亂平定後,朝廷留禁兵4000戍邕州,還在廣西各地屯兵1萬人。這些留戍的將士中,許多人和當地人通婚定居,繁衍後代。後來,朝廷還允許禁軍官兵帶家屬隨軍行動,稱為「老營」。因為地域等原因,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成了客家人。
儂智高叛宋
北宋中葉,廣源州壯族豪強儂智高叛宋,狄青率將士南征前往平叛並留兵戍守一事,是宋代歷史上一個重大事件,也是客家移民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
儂智高生於公元1025年,是北宋時期嶺南邊境廣源州人,「能屬文,嘗舉進士不第」,民間傳其武功蓋世,精騎射、劍道。廣源州在邕州(今廣西南寧)的西南,其地為鬱江之源,是邕州所屬的羈縻州(宋沿唐制,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行政單位分州、縣、峒三級,由中央任命各族首領為官,世襲,受邊州長官統轄)之一。廣源州原有韋、黃、周、儂四大姓,到了宋代初年,儂姓成了最有實力的一支勢力。據《宋史》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春正月,其首領儂民富被北宋朝廷封為檢校司空、御史大夫、上柱國。到了儂智高的父親儂全福時,其勢力進一步擴大,成了儻猶州(今廣西扶綏縣)的知州,還殺掉了其弟儂存祿和妻弟儂當道,佔領了他們的地盤萬涯州(今廣西大新縣境內)和武勒州(今廣西扶綏境內),從而擁有了一片相當大的勢力范圍。儂全福於公元1029年建立「長生國」,自稱「昭聖皇帝」,立其妻阿儂為「明德皇後」,封儂智高為「南衙王」。
儂全福被交趾國殺死時,儂智高14歲,與其母集聚族人,於宋仁宗皇祐初年攻佔與廣源相鄰的儻猶州,建立「大歷國」。交趾國出兵打敗儂智高,奪去了儻猶州。儂智高只好派人向宋朝廷進獻金銀和馴象,請求宋朝正式授以官職。宋朝廷認為他叛服無常,不可信任,既沒接受他的貢禮,也沒授予他官職。儂智高惱羞成怒,集中兵力進攻宋朝的廣西南路,企圖攻佔邕州、廣州,割據稱王。
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4月,儂智高率兵5000沿鬱江東下,攻佔了右江上游重鎮橫山寨(今廣西田東縣平馬鎮),旋即攻破邕州,殺死知州,在那裡建「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並仿照宋朝官制設置官吏。當時宋朝在嶺南各州縣駐兵不多,武備單薄,見儂智高率兵來攻,地方官不知所措,大都棄城而逃。儂智高沒有遇到多大抵抗便攻陷了橫(今廣西橫縣)、貴(今廣西貴縣)、潯(今廣西桂平)、康(今廣西德慶)、端(今廣東肇慶)等九州數十縣。所過之處,儂智高派兵殺戮官吏、焚劫福庫,一直殺到嶺南另一重鎮——廣州城下,但廣州軍民拚死抵抗。儂智高圍城50餘日未能攻下,其戰艦也被番禺縣令所募土丁及海上豪傑焚毀。儂智高遠道奔襲,利在速戰,不易持久,遂於7月間撤了廣州之圍,向邕州撤退,途中又順手牽羊攻破賀(今廣西賀縣)、昭(今廣西平樂縣)、賓(今廣西賓陽)等州。昭州數千百姓逃入山谷中躲避,被儂智高追上,堵在山谷中,被活活燒死。
一時間,大宋皇帝為之宵衣旰食,朝野震動,群臣商討對策。正當宋廷苦無良方之際,有一人上表請纓,願統兵南下征討儂智高。此人正是狄青。
名將狄青16歲從軍
狄青生於公元1008年,卒於公元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市)人,北宋名將。狄青家境貧寒,16歲時代兄受過,按照北宋的慣例,被強制入伍從軍,被選為禁衛軍的馬兵衛士,擔任御前散直(即侍從之官)。
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夏宋爭戰中,在西夏遊牧騎兵的猛烈進攻下,習慣了步兵作戰的宋軍一直處於劣勢。宋仁宗下令挑選善於騎射的禁軍衛士充實邊疆,狄青被任命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揮使,來到了西北前線保安(今陝西志丹)。不久,西夏兵進攻保安。宋軍多次被西夏兵打敗,士兵嚴重畏戰,而新到的狄青卻主動要求擔任先鋒,他騎馬持槍帶頭沖進敵陣,東挑西殺。西夏兵士措手不及陣腳大亂,宋軍趁勢掩殺過去,打了一個大勝仗。安遠一戰,他受傷很重,但聽說西夏軍隊到了,就又挺身飛速趕往,士兵因此也爭先恐後,奮力拚搏。臨敵作戰時,他披頭散發、帶銅面具,出入敵軍中,西夏軍均望風而逃,無人敢擋,人稱「面涅將軍」。
經略判官尹洙與狄青談論軍事,很欣賞他,認為他是「良將之才」,便將他推薦給經略使韓琦、范仲淹。兩人一見狄青,便認為他是奇才,對他厚禮相待。范仲淹教他讀《左氏春秋》,對他說:「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有匹夫之勇。」從此,狄青刻苦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逐步成為宋朝西北防禦戰的主帥。
狄青因臉上留有黑疤,人稱「面涅將軍」。宋仁宗曾勸狄青敷葯除掉黑疤,狄青指著自己的臉說:「陛下根據功勞提拔臣,而沒過問臣的出身門戶;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勵軍隊,不敢奉行您的命令。」後以彰化軍節度使身份任延州知府,又升樞密副使。
狄青平生前後25戰,以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正月十五夜襲昆侖關最著名。狄青生前因功高震主,備受朝廷猜忌,最後抑鬱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遺贈中書令,謚號「武襄」。
狄青主動請纓平叛
狄青主動請戰,第二天入見宋仁宗時,他說:「臣當兵出身,除了戰場殺敵,沒有什麼可以報效國家。希望能帶領數百個蕃落騎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將叛賊的頭砍下送回京城。」宋仁宗佩服他的豪言壯語,於是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負責處理儂智高叛亂之事,並在垂拱殿設酒為他送行。
「狄青和副將楊文廣等率步兵、騎兵2萬人,一路南下,於皇祐五年年初,出昆侖關,直奔邕州。」天波楊府聯誼會副會長楊慶化說。
儂智高造反後,宋朝廷曾分別任命官員帶兵去剿滅,他們或被儂智高打死,或因戰敗被降職。狄青奉命南下之前,尚在指揮鎮壓儂智高的重要官員有餘靖和孫沔。狄青、孫沔、余靖,就是所謂的「平蠻三將」,其中以狄青為首。余靖為韶州(今廣東韶關)曲江人,曾任虔州(今江西贛州)知州等,丁父憂尚未結束,即於公元1052年6月30日被任命為秘書監、桂州(今桂林市)知州、廣南西路都鈐轄兼經略安撫使、廣南東西路經制賊盜。孫沔系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任陝西、河東都轉運使等,於公元1052年9月14日被任命為荊湖南路、江南西路安撫使,旋加廣南東西路安撫使、廣南經制賊盜。
當時儂智高連戰皆捷,銳氣正盛,而嶺南官軍屢戰屢敗,軍心渙散,士氣低落,戰鬥力極差。狄青到達湖南後,傳令諸軍不得擅自出戰,一切聽從指揮。廣西鈐轄陳曙趁狄青還未到,擅自率兵進攻,結果潰敗於昆侖關,殿直袁用等人逃跑。狄青抵達後,集合各將領到堂上,逮捕了陳曙,並召集袁用等30人,依戰敗逃跑罪,推出軍門斬首。
為了扭轉士氣低落這一不利因素,狄青想了一個辦法:桂州城南有一廟宇,當地土民盛傳廟中神聖十分靈驗,於是狄青率部屬來到廟中,跪拜之後狄青拿出一百枚銅錢,當眾向神禱告說:如此次征南能夠獲勝,這一百枚錢撒出去後應當全部字面都朝上。僚屬們都大吃一驚,認為絕無百錢字面都朝上之理,這樣干只會動搖軍心,影響本來就不高的士氣,於是紛紛勸阻。狄青不為所動,將錢撒出,想不到竟如所禱,百枚銅錢字面無一不朝上。一時間全軍歡聲雷動,人們都認為此次征南有神靈相助,不愁不勝,於是軍心、士氣得到極大提振。
夜襲昆侖關擊潰叛軍
邕州、賓州之間,橫卧著巍峨的昆侖關。相傳昆侖關是漢代伏波將軍馬援所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昆侖關是南寧門戶和屏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為歷代軍事家所重視,是兵家必爭之地。據記載,昆侖關曾發生過數次大規模的戰斗,昆侖關關門上刻有「昆侖關」三個大字,有「南方天險」之稱。
狄青經過多日偵察,覺得強攻難以取勝,決定偷渡過關。為了迷惑儂智高,狄青在賓州按兵不動,先是下令預備5天的糧草,後來又命准備10天糧草,並在元宵節張燈結綵,讓士兵狂歡、休息。儂智高得知消息後,認為狄青不會即刻進攻,遂放鬆警惕,竟然未派兵把守作為邕州屏障的昆侖關。
趁儂智高軍不備,狄青命全軍急速前行,抵達昆侖關口。接著冒雨馳行,連夜渡過昆侖關。當儂智高發現失去險關後,立刻派全軍出城迎戰。雙方在距邕州城10多公里的歸仁鋪(今南寧市興寧區三塘鎮三塘街)相遇。兩軍擺開陣勢,狄青命偏將孫節、祝貴率步兵打前陣,自己與孫沔、余靖領騎兵緊隨其後。儂智高軍則以持標槍大盾的「標牌軍」居前,羸弱者殿後。兩軍交鋒,儂智高軍旗開得勝;宋軍前鋒孫節戰死,其他將領驚慌失色,全軍有敗退之勢。
在這危急關頭,狄青手執軍旗,指揮精悍騎兵由左、右兩翼殺出,縱橫開闔,前後夾擊。儂智高軍的「標牌軍」被騎兵沖垮,陣勢大亂,士兵紛紛潰逃。宋軍追殺8公里,儂智高的兩個弟弟儂建中、儂智中,軍師黃師宓等50餘名得力干將及2000名士卒戰死,500餘人被俘。儂智高率殘部退回邕州城,見大勢已去,遂往大理國特磨道(今雲南富寧縣)撤退。據有關史料記載,邕州城破之時,儂智高率其殘部棄城而走,攜其母、弟、妻、子,依附於特磨寨之儂夏卿,並在這里收集殘部,購買馬匹,練習騎戰,以圖東山再起。當時的新任邕州知州肖注帶領兵勇前往清剿,活捉了儂智高軍的一個裨將。肖注以威脅利誘的手段,知道了儂智高的有關實情。皇祐五年12月(公元1054年),在桂州知州余靖的主持下,以楊元卿、陳充等人率六州之兵襲擊特磨寨,生擒儂智高之母阿儂、弟儂智光,二子儂繼封、儂繼明以歸宋,儂智高下落不明。
狄青率部進入邕州城內,繳獲金帛數萬,牲畜數千。其後,在邕州城下將黃師宓等人梟首示眾。當時叛軍屍體中有個穿金色龍袍的,部下眾人說儂智高已死,要向朝廷報告。狄青說:「怎知這不是一個騙局呢?我寧可說儂智高失蹤,也不敢欺騙朝廷來貪求戰功。」
儂智高燃起的熊熊戰火被平息了之後,狄青率部北還至桂州,撰寫《平蠻三將題名》,記錄鎮壓儂智高的各級將領的姓名。余靖亦撰《大宋平蠻碑》,記述這次用兵的大致過程,對主帥狄青稱頌有加:「以方召之才,兼機軸之重,出翦狂蠻,無唯類矣。……天生狄公,輔聖推忠;情存義烈,志疾頑凶。請纓即路,仗節臨戎;英才遴集,猛將從風。」如今,這兩處碑文分別刻於今廣西桂林市龍隱岩和鎮南峰(今鐵封山)的石壁上,至今保存尚好。
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邕州知州陶弼為褒揚「平蠻三將」,在州治望仙坡(今南寧市人民公園內)建「三公亭」(後改為「三公祠」,後人又增祀蘇緘、王守仁、莽吉圖三人,更名「六公祠」)。1917年,兩廣巡閱使陸榮廷將其拆除建鎮寧炮台。
宋官兵客居廣西
平叛戰爭中,宋軍不斷俘獲一些叛軍官兵,而且解救了被儂智高俘虜的萬餘人。儂智高佔領的數十個州縣重新回到了宋朝的統治之下。楊慶化告訴記者,狄青因平叛有功,升為樞密使同平章事;楊文廣也因在平叛中有戰功,知德順軍,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宋廷以其有統御之才,超升四級,出任廣西鈐轄,兼知宜(今廣西宜山縣)、邕二州。
戰亂結束後,宋朝廷留禁兵4000戍邕州,還在廣西各地屯兵1萬人。這些留戍的將士中,許多人在當地娶妻生子。後來朝廷還允許禁軍官兵家屬隨軍行動,稱為「老營」。因此,留戍嶺南的官兵大多落籍廣西或廣東西部,成為廣西人或廣東人。這些中原移民大多自稱白馬縣(今河南滑縣)人。因為地域等原因,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成了客家人。據廣西當地史料記載,北宋皇祐四年,時年廣源州首領儂智高樹旗反宋,宋仁宗遂命狄青討儂,平蠻結束,狄青派將士戍邊,桂州、邕州及左右江、柳江沿岸留下了後裔,桂中北有「客軍」之說。
廣西圖書館原館長、研究館員麥群忠2012年撰文指出,北宋、南宋300多年間,向廣西遷徙的客家人日漸增多,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宋代,廣西已經有主戶和客戶的區分,當時的桂州,「主,一萬六千七百一十九,客,七千七百五十九。」而客戶多從山東、河南、江西、湖南及廣東各省遷來,不但在桂東、桂南落戶,還有少數客家人已深入桂北和桂西南的山區定居。陸川縣南部的清湖、良田、烏石等村莊是客家人聚居之地,他們是宋皇祐年間狄青率軍南下鎮壓儂智高以後,一些落籍地方官兵的後裔,主要有杜、丁、鄭、包、鄒、黃、李、鄧等姓。他們遷入的時間早,居住多屬僻遠山區,經濟相對落後,人丁不旺,沒有族譜,不修祠堂,但語言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客家完全相同。
麥群忠說,兩宋時期,還有不少客家人向桂西各地遷移,如崇左縣的黃姓,就是宋皇祐年間狄青奉命率軍南征儂智高,部眾多來自山東,事平後,黃勝奇以「功」授江州土官,就成了現今崇左江州萬余戶黃氏的先祖。
留戍廣西的官兵不僅給當地帶去了先進技術,也帶去了先進文化,廣西方言——平話的產生就與他們有密切關系。據《宋史》及族譜記載,說平話的居民祖先是宋代從山東隨狄青南征廣西屯駐下來的。「平話人的歷史與軍事有關,宋朝將領狄青曾南下駐軍,留守屯戍的士兵和古邕州的百姓通婚,逐漸融合演變成了南寧平話人群體。」廣西民族大學人類學教授、平話人研究權威學者徐傑舜說,據統計,廣西的平話人約有650萬左右,南寧市區從津頭村、白沙村、亭子、平西村、友愛村到心圩、石埠均有平話人的蹤跡。廣西醫科大學的一位教授用DNA檢測技術研究平話人的基因,發現在母系遺傳中,廣西本地人的基因占據主體,也就是說,當時駐軍廣西的士兵多與本地婦女通婚繁衍後代,於是形成了今天的平話人。
㈢ 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的歷史沿革
廣西醫學院建院初期,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均直屬院長領導。教學單位稱為教研室,民國32年(年)8月,改稱為科。1955年6月21日,廢科建組,改稱為教研組。當時,基礎課共有14個教研組:化學教研組、物理學教研組、生物學寄生蟲學教研組、人體解剖學教研組、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組、生理學教研組、生物化學教研組、病理學教研組(包括病理解剖學及病理生理學)、葯理學教研組、微生物學教研組、俄文教研組、體育教研組、馬克思列寧主義教研組、公共衛生學教研組(包括衛生學、保健組織、流行病學)。
1959年1月6日,成立基礎部,負責組織領導各基礎課教研組的教學、科研、師資培養等工作,教職工共177人。方中祜兼任主任,鄧時忠任副主任,楊啟超任秘書。所屬教研組調整為13個:化學教研組、物理學教研組、人體解剖學教研組(原人體解剖學教研組和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組合並)、生理病理生理學教研組(原生理學教研組與病理生理學教研組合並)、生物化學教研組、病理解剖學教研組、葯理學教研組、微生物學教研組、生物寄生蟲學教研組、外語教研組、體育教研組、馬列主義教研組、衛生學教研組。
1960年10月,學院決定成立醫療系,取銷基礎部,增設衛生系、兒科系、葯學系籌建小組。各基礎課教研組分別在醫療系和衛生系、兒科系、葯學系籌建小組的領導下開展工作。1961年6月,按照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精神,決定衛生系、兒科系、葯學系的籌建工作暫停。各基礎課教研組的教學、科研、師資培養等各項工作,在院長直接領導下進行,基礎部沒有配備行政人員,只設立中共基礎部總支委員會。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基礎部黨總支及各教研組的組織癱瘓,教學、科研、師培等工作中斷。
1970年為連隊建制,稱為教工連,於雲昌任教工連領導小組組長;下設三個班,設班長、副班長,在駐院工軍宣隊領導下開展活動。1971年4月,成立基礎部革命領導小組,由軍宣隊員任負責人,配備基礎部辦公室工作人員(未設主任、副主任)。並將原13個教研組合並為8個:醫用人體學教研組(包括原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的全體人員以及生理學、生物化學、生物學部分成員)、病理學教研組(包括原病理解剖學及部分病理生理學成員)、衛生防疫學教研組(包括原寄生蟲學、衛生學及微生物學學科部分成員)、微生物學教研組、葯理學教研組、軍體教研組、外文教研組、理化教研組(包括原部分生物化學、化學、物理學成員)。
1971年至1976年,廣西醫學院招收三年制大學普通班,基礎部各教研組按照學校醫教組的統一安排進行教學,包括基礎與臨床結合、和學生一起下鄉開門辦學等。
1972年6月,張敬民、李志尚、陳貞嫻任革命領導小組副組長。1974年3月,增派趙志宏任革命領導小組副組長1974年5月,恢復成立基礎部黨總支。
1977年,在基礎部革命領導小組直接領導和基礎部黨總支的保證、監督下,各教研組積極進行恢復培養五年制本科生的各項准備工作。從77年9月,全國恢復統一高考招生,恢復為本科五年學制。由於當年高考日期延遲,77級學生相應延至1978年2月才入學上課。
1979年7月6日,廣西醫學院決定各教研組一律改稱教研室,並將基礎學科調整為15個教研室:化學教研室、物理學教研室、生物學教研室、人體解剖學教研室、組織胚胎學教研室、生理學教研室、生物化學教研室、病理解剖學教研室、病理生理學教研室、葯理學教研室、微生物學教研室、寄生蟲學教研室、外文教研室、體育教研室、馬列主義教研室,另有一個附屬單位:電鏡室。1980年,外文教研室改為外語教研室;, 1990年3月,微生物學教研室改名為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研室。1982年9月,廣西醫學院黨委決定馬列主義教研室直屬院黨委領導,為系(處)級的教學單位;1983年1月,黨委決定體育教研室為學校直屬教研室;蛇毒研究室為學校直屬科研機構。但是,以上三個單位的黨政組織關系仍隸屬於基礎部。
1980年9月—1983年6月,陸含華任基礎部主任,1980年9月—1981年12月,過慧敏任副主任。1982年3月—1984年10月,張明安任副主任。1984年10月—1989年7月,潘世琦任主任,檀進發任副主任。1989年7月,檀進發任主任。1985年9月—1990年4月,蔣德昭任副主任。1989年11月,況子雯任副主任。1988年4月,汪延洋任秘書。
80年代以後,基礎部的組織機構日臻完善,逐步配備主任、副主任、辦公室主任、秘書等,黨建、教學、科研、師培各項工作穩步開展。1980年10月至1981年12月,學院決定學生劃歸基礎部管理,各年級配備了年級主任、副主任。1990年,學校決定實行院系(部)兩級學生管理體制,醫學系前兩年半上基礎課的學生劃歸基礎部管理,上基礎課的研究生也歸基礎部管理,各年級配備了年級主任、副主任。
1987年,病理教研室被評為廣西區重點建設學科,鄧卓霖教授是重點學科帶頭人。
除了本科學生外,基礎部還承擔專科生、進修生、研究生、留學生等各層次學生的基礎課教學工作任務。
1994年5月,基礎部組織部分科室領導先後到河南醫學院、同濟醫學院、湖北醫學院、湖南醫學院、衡陽醫學院等兄弟院校參觀學習,在充分總結兄弟單位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該部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部教研室工作目標管理任務書》,將教研室工作目標管理分解為教研室管理、教學工作、師資培養、科研與科技開發等4大項目、10個目標、58項具體要求,並制定出具體目標、具體要求、考核評分標准(總分120分),每年12月底檢查評比一次。學校對此非常重視,充分肯定了基礎部《基礎部教研室工作目標管理任務書》是一項教學管理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重要措施;它的特點是將政治思想、行政管理、教學、科研師培及科技開發工作等任務分別制定出目標,實行量化管理,它是落實國家教委(教高[1994]10號)文件的一項重要措施。學校在同意從1995年起在基礎部試行的同時,並在學校經費預算中建立校長教學管理基金用以支持教學改革所需經費,獎勵在教學管理改革中做出成績的部處系及教研室。接著,體育教研室、化學教研室根據國家教委頒發的有關文件和《基礎部教研室目標管理任務書》的內容,結合教研室的情況制定了具體實施細則,並與年終評優及崗位津貼掛勾。基礎部肯定了體育教研室和化學教研室的方案。
從1995年至2000年,每年十二月,由學院(部)領導、教師代表、專家、工會領導等組成的檢查小組,深入各教研室查看擋案記錄、聽取匯報,對照目標管理總綱要求,認真細致地進行考核和量化評分。並在每年年終總結的基礎上,結合新的任務和執行情況,對《任務書》進行修改和補充,使之不斷完善,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經過6年的努力,取得良好的效果。1995年,達標率只有14.3%,1999年,達標率達100%。達到預期目的。1998年,該院教學實驗室全部通過自治區教育廳評估。同年,《基礎部教研室工作目標管理的探索》被列入第四屆廣西普通高校教學成果立項項目和廣西醫科大學成果立項項目。2001年5月,《基礎部教研室工作目標管理的探索》獲廣西醫科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5年至2000年,在實施《基礎部教研室工作目標管理任務書》期間,基礎醫學院共表彰先進集體43個次,先進個人175人次;122人次獲學校先進教學教育獎,其中授予師德標兵2人;優秀教師38人次,先進教育工作者23人次,獲區級以上榮譽稱號7人次,其中1人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2001年1月15日—16日,召開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第一屆教職工代表大會,區教育工會謝學高主席、學校黨委書記劉唐威、校長唐步堅、副校長何如昆、王昌輝、仇小強等領導參加了大會。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學校第一個召開教職工代表大會的二級學院。大會的召開,對加強學院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統一認識、明確目標、團結奉獻、開拓進取、共創輝煌,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002年7月10日,在基礎醫學院第一屆教職工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全體代表認真總結實施《基礎部教研室工作目標管理任務書》的六年期間的管理經驗,充分肯定了《任務書》的作用,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基礎醫學院工作管理條例》,經教代會原則通過後,連同《基礎醫學院教研室和實驗室工作條例》一起,從2002年9月正式實施,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主人翁責任感,集中反映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的時代特徵。
1998年9月21日,全校中層領導機構設置調整,撤銷基礎部,成立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撤銷中共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部總支委員會,成立中共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委員會。金嬿為首任中共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委員會書記,莫寧為首任院長。12月26日,舉行隆重掛牌儀式,衛生廳副廳長劉唐威、校長高楓為學院揭牌。
實施人才教育,必須深化教育改革,從1998年到2003年,學校對教學管理、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組織進行了充實和調整。1998年11月24日,增設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研科。1998年12月10日,學校決定病理解剖學教研室及實驗室劃歸第一臨床醫學院管理。1999年6月21日,外語教研室更名為大學外語部。1999年6月20日,生理、葯理、病生三個教學實驗室合並,成立「實驗生理科學實驗室」,莫書榮任主任,梁桂寧、陳家歡任副主任。1997年 月 日,體育教研室更名為公共體育部。2001年5月9日,成立葯學專業領導小組,該專業和領導小組歸屬基礎醫學院管理。2001年9月18日,組織學與胚胎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寄生蟲學、病理學四個教學實驗室合並成立「形態學實驗室」。2002年3月1日,病理教研室及實驗室連同一附院病理科的全體人員及設備劃歸基礎醫學院管理。2002年4用1日,生物學教研室更名為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教研室;生物化學教研室更名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
2002年,學校迎來建校68年來最高規格的考試——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這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無疑是對廣西醫科大學每位教職工的一次最高規格、最重要的考試,對提高該校本科教學質量、改善辦學條件,促進教學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搞好評估責任重大。對此,學院非常重視,迅速成立迎評工作領導小組和相應的辦事結構,確定第一責任人,制定「基礎醫學院迎接教育部評估工作進度計劃表」。先後召開五次全院職工大會,一次全體黨員大會,13次教研室主任、黨支部書記會議,18次迎評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期間召開學院第一屆第二次教職工代表大會。廣泛動員,認真學習,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唐步堅校長、仇小強、劉華鋼和夏寧副校長多次親臨指導。經過廣大教職員工的能力,全面系統地整理了擋案材料295多盒,照片資料33盒。順利通過了教育部專家組的評估。
1999年1月12日,葯理學、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與兒科學、腫瘤學、耳鼻喉科學等五個學科作為學校首批重點學科。
2000年12月,葯理學、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2003年8月,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三個學科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博士學位授予點。
㈣ 撞見「不幹凈的東西」怎麼辦南寧蔣九州
瞎想,睡一覺就沒事了
㈤ 南寧蔣九州家長如何幫助考生減輕心理壓力
一、飲食減壓法:
飲食療法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科學合理的飲食可以保證考生生理健康,為考生超強度的腦力勞動提供足夠的物質與營養基礎。另一方面,研究表明有的食物有直接減輕人的心理壓力的作用,有的食物還可提高接受能力和工作效率,使思維更加敏捷,精力集中。如維生素C就具有減輕心理壓力的作用,當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時,身體會大量消耗維生素C,所以考生應大量攝取諸如草莓、洋蔥、菜花、菠菜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品。
二、運動減壓法:
科學地安排生活,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有機結合,勞逸結合有助於減輕壓力,及時消除疲勞,同時還會有效轉移考生的注意力。針對考前時間緊的情況,考生應學會抓住間隙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如在學習中的間隙時間可進行伸伸腰、踢踢腿、做做深呼吸等小活動。
三、轉移減壓法:
有意識的轉移注意力是減輕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針對精神長期高度緊張的狀況,家長應幫助考生學會自我調試,及時放鬆自己,如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放學後泡泡熱水澡,與家人、朋友聊天,雙休日抽出一些時間出遊,還可以利用各種健康的方式宣洩自己壓抑的情緒。
4
四、睡眠減壓法:
充足的睡眠是保證考生精力充沛、心理寬舒與平衡的前提。如何改善考生的睡眠呢?首先家庭應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休息環境,其次針對考生考前睡眠時間少、身心過度疲勞的情況,應注意安排考生進行多時段的睡眠。對腦力勞動強度大的人來說,多時段的休息是調節過度緊張的有效方法。
㈥ 玉林市第一中學的知名校友
廣西科技書畫院副院長、玉林分院院長黃勵,被藝術界授予「東方才女」美稱專;
中國書畫函授屬大學副教授,嶺南書畫院院長陳彩功;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韋長元;
廣西大學教授、食品與發酵工程研究所所長周河治;
世界跳傘冠軍杜昆明;
中國著名混合炸葯專家蔣承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