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北京大學毅勤教授

北京大學毅勤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8-27 16:15:54

Ⅰ 23歲嫁給37歲導師,29歲獲博士學位成教授,王延軼如今現狀如何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秋瑾《鷓鴣天·祖國沉淪感不禁》

從古至今,在各行各業傑出的女子都數不勝數,古代雖有無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束縛,但卻並不能抑制女中豪傑,英氣沖天的豪邁。

而隨著近年來女權主義高漲,女權革命帶來的也是更多女性意識的崛起。她們在事業上兢兢業業不落人後,從來不認為自己哪裡比男子差,在各行各業都力爭上游。

我國當代也有非常多的傑出女性,她們在工作事業上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本期要為大家介紹的這位女中豪傑,王延軼便是如此。

而如今,她與自己的老公兩個人也都各自迎來人生的高光時刻,可謂是珠聯璧合。

總結

愛情從來都不是兩個人為了對方放棄最好的愛情,是一起成長一起學習,為了對方成為更好的人。

所以說在愛情里更講究的是一種勢均力敵,一個優秀的人總能吸引來更多優秀的人,一起共同成長。

如果單單的是男強女弱,王延軼如果就此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名平凡無奇的家庭主婦,那麼相信,無論是她或者她的丈夫都無法取得更好的成就。

在愛情中看著對方變得更好,學習更好,職位更好,事業發展更好的時候,難免有互相較勁的心理,就會在自己的事業上更加努力為國家發揮出自己更多的才能。

這樣的話,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優秀,所謂學無止境,在不斷的努力奮進下,兩個人的才華都得到了無限的提升。

她們的愛情成就的不僅僅是她們,她們豐富的學識也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出了屬於自己的力量。

而那個在高中時期就發誓要與病毒徹底抗爭的小女孩,如今也真正的達到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病毒感染所的所長。

她用自己一生的精力,都在完成著自己這一個小小的夢想,並把它不斷的做大做強。

什麼就叫女子本該相夫教子?王延軼的事業發展不輸任何一個男子,甚至強於很多的男子。

而如今的她也成為了美麗的病毒所女掌門人,她遇見了自己人生的貴人,但是,更多的也離不開自己的努力。

Ⅱ 李泰棻的人物生平

李泰棻,字革痴,男,1896年出生於河北省陽原縣揣骨疃一書香人家。18歲考入北京大學專攻史地,但因學雜費高昂,遂轉入北京師范大學就讀。三年級時,在時任北京師大校長陳寶庄的支持、鼓勵下,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史著《西洋大歷史》,全書80餘萬言,受到李大釗、陳獨秀等名教授的推崇,皆為其作序,一時轟動了京城各高等學府。引起了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高度重視,22歲時,被破格聘為北大教授。
李泰棻先生青年得志,聲望日高,教學盡心盡力,全國各大學爭相聘請,僅見習期間,就兼任北京私立國民大學教授、朝陽大學教授。1917年畢業於國立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史地科,1918年任國立山西大學教授,第二年又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9年任武昌高等師院文史地理部主任。1924年任察哈爾省教育廳長,受馮玉祥將軍委託常去北京協和醫院看望問候孫中山先生的病情。1925年5月27日,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發生反對校長楊蔭榆的學潮,魯迅聯合七位教授發表《對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風潮宣言》,對學生予以聲援,七教授中最年輕的一位就是時任北京大學教授和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史學系主任的李泰棻。1926年執政的段祺瑞讓其以副部長之職代管教育部。1927年,李大釗就義,無人敢出面料理後事,作為同事兼及摯友的李泰棻毅然為其收屍入殮,買棺治喪(見《關於李泰棻》,載《文匯讀書周報》2004年6月28日)。1928年任北平特別市教育局長、北京市立師范大學校長。1924-1930年應馮玉祥將軍之邀講解《孫子兵法》,並被任命為中將秘書長。1931年後協助馮玉祥組織**同盟軍。1937年前,致力於史學研究,著作頗豐,主要有80萬字的《中國史綱》、50萬字的《西周史征》、30萬字的《國民軍史稿》、50萬字的《方誌學》。1931年-1934年出任《綏遠省通志》總纂,還著有《魯迅遺事》。
1938年冬任偽天津市教育局長,是受汪偽政府脅迫。1939年-1948年應北京師大校長之邀任文學院院長。1950年應察哈爾省副主席呂復之邀,由省政府教育廳長李舜琴赴北京接其回察任教。先後在宣化中學、宣化師范、張家口市教師進修學校任語文、歷史教師。
1956-1962年任張家口速成師專、張家口師院語文教師,講授古典文學深入淺出,對字、詞講解深透,樂於提攜青年,常以「功夫憑苦練,學問靠勤奮」的話激勵人們,告訴青年要多讀書、多積累、多動筆,幫助張家口地區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師資。
新中國成立後,李泰棻回到家鄉張家口,先後在宣化中學、宣化師范、張家口師專任教,12年間,為家鄉培養了大批師資。1962年,應河北省委宣傳部長朱子強舉薦李先生到天津歷史研究所工作,之後中央文史研究館邀請其赴京編寫《中國近百年史》。1964年調長春東北文史研究所任研究員。 1972年,李泰棻在北京病逝,享年75歲。

Ⅲ 中國的客座教授是什麼職業

客座教授,是本不是本校教授而被聘請作為教授的教授,一般都是在某些方面有特別造詣的人,他可以不在這個學校工作,卻必須要履行義務。通常是做報告、授課或者是合作研究。
陳寅恪生平簡介

陳寅恪(1890—1969),義寧(今修水縣)人。中國第一位客座教授,清朝著名詩人陳三立的第三個兒子。夫人唐筲,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也是一位女教師,在清華園相識,兩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結婚。陳寅恪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能背誦十三經,廣泛閱讀經、史、哲學典籍。

光緒二十八年(1902),陳寅恪隨兄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1905年因足疾輟學回國,後就讀上海吳淞復旦公學。1910年考取官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回國。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渡出國游學,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學習蒙古語,在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具備了閱讀蒙、藏、滿、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臘等十幾種語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

1925年,陳寅恪回國。這時,清華學校改制為大學,設立國學研究院,其」基本觀念,是想用現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聘任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等人為導師。當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他,認為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梁啟超也很尊重他,虛心地向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他們都曾極力向校方舉薦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歲,就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並稱「清華三巨頭」。他當時在國學院指導研究生,並在北京大學兼課,同時對佛教典籍和邊疆史進行研究、著述。在清華大學開設滿蒙語文和歷史、佛教研究等課程。他講課時、或引用多種語言,佐任歷史;或引詩舉史,從《連宮洞》到《琵琶行》、《長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處,又無不準確,伴隨而來的闡發更是精當,令人嘆服!名教授如吳宓、朱自清等也常來聽課。盛名之下,他樸素厚實,謙和而有自信,真誠而不偽飾,人稱學者本色。1930年,清華國學院停辦,陳寅恪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哲學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

陳寅恪原攻比較語言學,通曉多種文學,為他從漢文以外搜羅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較大的方便,他繼承了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歷史演進法」(即從事物的演化和聯系考察歷史,探究史料),運用這種中西結合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並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綜合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系中考證出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系列問題,求得歷史面目的真相。他這種精密考證方法,其成就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發展了我國的歷史考據學。

陳寅恪對佛經翻譯、校勘、解釋,以及對音韻學、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淵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課題的研究,均有重要發現。在《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集刊》、《清華學報》等刊物上發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論文,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博學而有見識的史學家。1938年日本史學權威白鳥庫吉研究中亞史遇到疑難問題,向德、奧知名學者求助,未能解決,柏林大學乃推薦寅恪。他向寅恪請教後,才得到滿意解答。蘇聯考古學家發掘一突厥文碑石,無人能辨識,請教寅恪,終於得到准確破譯。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日軍直逼平津。陳寅恪的父親三立義憤絕食,溘然長逝。治喪完畢,寅恪隨校南遷,過著顛沛流離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聯大遷至昆明,他隨校到達昆明。

1939年春,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並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在當時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他離昆明到香港,擬全家搭英輪轉赴英國牛津大學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被逼暫居香港,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佔領香港,寅恪立即辭職閑居,日本當局持日金四十萬元委任他辦東方文學院,他堅決拒絕。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專程請他到已被日軍侵佔的上海授課。他又一次拒命,隨即出走香港,取道廣州灣至桂林,先後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學任教。當時,面對民族危亡,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發起向蔣介石獻九鼎的無聊活動,勸他參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賦》:「九鼎銘辭爭訟德,百年粗糲總傷貧」。以示諷刺。這一時期,在繁忙的教學中,他仍致力於學術研究,先後出版了《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著作,對隋唐史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為後人研究隋唐史開辟了新的途徑。

抗戰勝利後,陳寅恪再次應聘去牛津大學任教,並順便到倫敦治療眼睛,經英醫診治開刀,不僅無效,目疾反而加劇,最後下了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寅恪懷著失望的心情,辭去聘約,於是1949年返回祖國,任教於清華園,繼續從事學術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廣州,拒絕了國民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要他去台灣、香港的邀聘,任教於廣州嶺南大學。院系調整,嶺南大學合並於中山大學。遂移教於中山大學。

解放後,他受到黨和政府的器重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先後被先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史館副館長、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職(據《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僅有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函請陳寅恪任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第二所長記載,並註明辭謝未就,薦陳垣代己。上述職務據《修水縣志稿》),繼續任中山大學教授。自1956年,陳毅、陶鑄、周揚、胡喬木等中央領導人,都先後去看望過他。陶鑄尊重他的學識和人品,1957年親自關心他的助手配備和眼疾治療。1962年,他的右腿折跌骨,又給他派護士輪班照顧,在廣東知識界傳為美談。1962年,胡喬木前往看望,關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說:「蓋棺有期,出版無日。」胡喬木笑答:「出版有期,蓋棺尚早。」在助手的幫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以外的舊文,編為《塞柳堂集》、《金明館叢稿》,並寫有專著《柳如是傳》,最後撰《唐柳堂記夢》。他的助手黃萱曾感慨地說:」寅師以失明的晚年,不憚辛苦、經之營之,鈞稽沉隱,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別傳》)。其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

十年動亂期間,陳寅恪遭到殘酷折磨。使他最傷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詩文稿,多被洗動。
1969年10月7日在廣州含恨離開人世。

陳寅恪長期致力於教學和史學研究工作。他熱愛祖國,治學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在史學研究中寫出了高水平的史學著作,為人們開拓了歷史的視野,對我國史學研究做出了貢獻。一直受到人們的崇敬。寅恪不僅為大史學家,舊體詩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淵明)杜(甫)雖愛好李白及李義山詩,但不認為是上品。他特別喜好平民化的詩,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論再生緣中所以有「論詩我亦彈詞體」之句。有《詩存》問世。其平生著作,經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天柱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萬字的《陳寅恪先集》已於1979年編纂成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Ⅳ 那個23歲和導師結婚,博士畢業當上教授的王延軼,現狀如何

人在這一生當中,除了想要平平安安的生活,就是想要擁有一份幸福甜蜜的愛情。每個人對愛情的追求是不同的,有的人可以為了愛情放下一切,而有的人可以改變一切。如果你的一生當中沒有出現過愛情,那絕對是不完美的人生。有的人覺得愛情並不是那麼的重要,那是因為你沒有真正的遇到愛情,當你遇到愛情之後,你一定會不顧一切的。在愛情面前,你會心甘情願得放下很多的東西,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名女子,她叫做王延軼。在很多人的眼裡,她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女生,之後他選擇嫁給了比自己大14歲的導師,如今這么多年過去了,他現在的生活怎麼樣呢?

不顧反對依舊選擇在一起

兩個人最終排除了萬難,還是結婚了。然後王延軼非常厲害的考到了舒紅兵任職的一家醫院。而這家醫院就是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的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更厲害的是,王延軼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修滿了學分,然後還成功的拿到了研究生的學位。畢業之後的她就選擇回國發展了,然後她就來到了武漢大學擔任講師,這個時候的他僅僅只有25歲而已。本以為婚後的她會在家裡面相夫教子,但是沒有想到她依然可以堅持自己的夢想。現在兩個人的婚姻生活是非常幸福的,丈夫也是很支持她的,事業上也是很順利的。

熱點內容
2016大學排行榜700強名單 發布:2025-08-27 18:12:13 瀏覽:78
吉林大學考研車身免試人名單 發布:2025-08-27 18:09:45 瀏覽:257
大學生發聲亮劍兩面人 發布:2025-08-27 17:53:41 瀏覽:147
本科生搶劫 發布:2025-08-27 17:48:43 瀏覽:669
燕山大學調劑名單 發布:2025-08-27 17:44:04 瀏覽:193
上海大學文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發布:2025-08-27 17:43:27 瀏覽:117
東北師范大學暑假時間 發布:2025-08-27 17:43:07 瀏覽:475
廣西大學2003屆畢業生名單 發布:2025-08-27 17:41:43 瀏覽:602
南京大學會計學院教授 發布:2025-08-27 17:41:02 瀏覽:808
大學生小婷被農民干 發布:2025-08-27 17:30:09 瀏覽: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