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授
1. 青少年教育專家華師大陳默教授 如何養育一 詳細
青少年教育專家華師大陳默教授 如何養育一 一、現如今的孩子 1、高孤獨感的獨子 上海90 後、00 後的孩子,都是獨套公寓的獨子,隔離了與其他同齡孩子的交流,從而有了天生的孤獨感。而本身父母出身在多兄弟姐妹的家庭,所以並不知道如何養育獨子。這些孩子既生活在鋼筋水泥里的獨子,又是情感上的獨子。一個人一旦孤獨,就容易沉靜在思考中,思考力很強。人一思考,就會涉及到終極關懷問題,而感到痛苦。有的孩子一個人在那裡發呆,可能就在思考「活著幹啥」「我不想活了」。 例:陳老師臨床研究經常遇見孩子想「既然80 歲也要成灰,那麼我現在就變成灰好了。」 孩子一旦孤獨,就開始思考行而上的問題。而父母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不知道該如何從這個問題上教導孩子。理論上說一個人真正成熟是看透了死亡的問題,而大部分實際上從這點來說是不成熟的。當成人在這個問題上不成熟時候,就會逃避這個問題。而孩子的這個問題在父母那裡得不到答案,反而父母迴避這個問題。得不到答案的孩子會越加思考這個問題,便進入抑鬱狀態,孩子覺得生命沒有意義。現在的孩子閱讀量很大,章飛一絕祛斑液從大量的閱讀里去尋找答案,但是又找不到答案,所以孩子覺得越來越糊塗。 天生的孤獨感的副產品就是特別的脆弱。 2、低物慾感的貴子 現在的孩子有沉重的情感負擔,生下來以後6 個大人都對他很好,孩子受到了 6 個人的情感就會報恩。但是這 6 個人要求的報恩就是「好好學習」,所以孩子就受到了很大的沉重的情感負擔,一定要好好讀書,要超過別人。相反,整個學習環境競爭又很激烈,要學習地出人頭地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而 現在的孩子又面對了空前的學業壓力,應試教育已經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空前的學業壓力來自於: 1)、學校里考試成績排名就是赤裸裸地白紙黑字地貼在那裡的,而讓孩子心裡非常難受。 2)、來源於老師的壓力,沒有一個職業可以一年四次量化到小數點後一位。對老師的評價就是以班級考試的平均分來的。從而造成老師壓力很大,很焦慮。老師焦慮的釋放渠道就是在教室里,每天課堂上釋放給學生。例:學生告訴心理師,老師會因為教室里課桌椅沒有放好而發脾氣。 3)、來源於家長。在學校里遇到焦慮的老師,回家要面對一個更加焦慮的媽媽。聰明的媽媽看見孩子回家會抱抱她(對幼兒),或者聊聊開心的事(對少兒)。 3、第三隻籠子里的鼠 例:心理學實驗。第一隻籠子,鼠放在籠子里,設計成打開籠子就會送進來食物。由於食物有獎勵鼠打開籠子開關的行為,那麼鼠就會不停地打開籠子以尋求食物。第二隻籠子,設計成打開籠子就會送電擊,那麼鼠就不敢去打開籠子了。第三隻籠子設計成,打開籠子送來食物,在打開籠子送來電擊,再次打開籠子可能是食物也可能是電擊,那麼這只老鼠會如何做呢?這只老鼠會發瘋,因為它不知道接下來會得到什麼? 現在的孩子就是這第三隻籠子里的鼠,這邊非常寵愛,就好像食物,另一邊嚴厲要求,要好好讀書,就好像電擊。出於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容易分裂,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們家長一定要更新觀念,我們的孩子是生活在和我們不一樣的環境下,處於不同的壓力下的孩子,在這樣理解的基礎下,才能知道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家長的觀念需要更新: a、孩子的長大時需要等待的!特別有的男孩子,可能要到初二才會真正長大。 b、孩子不是你的替代!你沒實現的事,就不要期望在孩子身上實現。如果家長要孩子實現自己沒能實現的事情,這樣你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就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還是心理把孩子當作你的替代品。甚至有更加惡劣的家長,把孩子當作家長去戰勝別人的工具,要讓自己的孩子去戰勝家長的朋友、同事、親戚的孩子。 二、不同年齡段孩子發展的心理任務 1、嬰幼兒的心理任務(0-1 歲,大概是最初的年齡) 小嬰兒要完成的心理任務很重,要信任別人、信任世界。所以嬰兒剛出生下來,會大哭,表達了恐懼害怕的情緒。母乳喂養對孩子有好處,沒有母乳喂養的孩子就沒有享受過這種溫暖的懷抱。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覺得世界是不可靠的,別人也是不可靠的,對待別人也不是真誠的。反映出來的能力缺乏就是社會交往能力缺乏。 例:心理學實驗,這還會影響成人將來面對困難的情況。用鋼絲做一個假猴子,吊兩個奶瓶,和一個剛出生的小猴子放在一起。小猴子爬上去喝了奶之後就恐懼地躲得遠遠的。在用毛絨布做一個假猴子,吊兩個奶瓶。小猴子喝了奶之後會盤在那個毛茸茸的假猴子那裡玩。接下來再放入一個鋼絲做的假蜘蛛,兩個猴子看見這個從來沒看見過的假蜘蛛,嚇壞了。前面的猴子是逃到籠子上面吊著,後面的猴子是逃到絨布做的假猴子那裡,逃到媽媽那裡去,把媽媽抱緊。過了一會兒,後面的猴子從媽媽身上下來,去惹、逗弄那隻蜘蛛,發現蜘蛛是假的,就和蜘蛛一起玩了。前面的猴子即使被放到蜘蛛面前,還是只會恐懼地撲打。結論如果孩子早期不能得到母親的溫暖和安全感,將來面對困難會選擇逃跑。 2、兒童發展的心理任務 2-3 歲孩子會控制大小便後,就明白自己是能夠掌控的,有自主意識。如果全程約束這時候的孩子,4 個老人+保姆限制孩子的每個動作,剝奪孩子的自主感,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不能動的,覺得自己無能,內在有很強的羞怯感,長大後他不敢面對別人講話。例:大學生到陳老師那裡治療,要把燈關了,膠泥,他躺在地上才能講話。老人帶孩子只有寶貝孩子的本能,但是沒有教育孩子的義務。所以老人只能完全地保護孩子,不能有一點兒差池,等於剝奪孩子的自主權。所以現在有很多孩子意志脆弱。 4-5 歲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大腦飛速發展,很聰明,特別是很想去探究不知道的事務,打破沙鍋問到底。並且會去做破壞性的事情來探究,比如說把沙發弄壞,只是想知道弄壞以後會怎麼樣,而不是調皮搗蛋。但是這時候的家長常常會不耐煩地對待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還會比較其他的孩子,你怎麼做不好,隔壁家的孩子怎麼做得那麼好。這樣的話,這樣的孩子就形成的內疚感,感覺自己是無價的,是別人不欣賞的,那麼長大後也不會成為果斷性、開創性的領軍人物。 4-5 歲孩子在心理上還會有戀父、戀母情結,就是希望父母當中那個同性的不存在,而另外一個異性的就完全被孩子佔用。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孩子長大後還是有這種情結,就會對他的婚姻不利。 小學階段的孩子心理學角度來說是最太平的,人一生中幸福指數是最高的。這個年齡容易種下自卑的樹。進入小學後,小孩子就會有社會評價,老師會給她社會評價。如果這個評價是負面的,孩子會把老師的評價內化為自我評價。例:媽媽帶孩子來治療戀母情結,陳老師覺得問題不大,這個年齡是會有戀母情結。後來發現媽媽很痛苦,找來爸爸聊聊,發現爸爸是事業非常成功的,媽媽是小老婆,是公開的。但是媽媽覺得自己見不得陽光,心理痛苦。陳老師和先生說,你太太很痛苦。這位先生說我們倆有感情,婚姻以感情為基礎,那麼我們倆在一起對不對呢?如果有感情,一張紙有那麼重要嗎?我現在為她提供的生活,全世界也沒有幾人能提供。物質上我能提供最好的,感情上也有感情,又何必拘泥於一張紙?陳老師認為這個先生很特別,他找兩個太太,並且需要讓全世界人都知道。陳老師認為根源應該是小時候種下的。他的身高不 高,小時候總是被男夥伴欺負,所以他發誓要很出色,來讓向別人證明。這就是小時候埋下自卑,將來不管有多成功,仍然會不自信。 小學階段,媽媽要做一塊橡皮,把老師的負面影響擦掉。老師說的負面評價,媽媽對孩子要說那是老師失控了,媽媽最了解你,媽媽認為你很好。學習是長跑,是馬拉松,誰跑到最後還不知道。小學老師有個特點,你去問他小孩子好不好,他都說不好的。老師不來找家長就好了,有事老師會馬上找家長的。老師看學生肯定看不順眼,你想50 歲的人看7-8 歲的孩子肯定是看不順眼的。如果老師找家長,那麼家長一定要穿上鐵馬夾,把老師說的話全部都扛在自己身上,對小孩子說老師說你很好,就是有一些小瑕疵。現在有很多老師非常焦慮,媽媽不能做老師的幫凶。如果你一旦作了老師的幫凶,那麼你的孩子會變得很焦慮,因為孩子都希望做一個媽媽眼裡的好孩子,但是由於他年齡段的特點,他做不到,那麼他就會焦慮。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只要你有好心態,你的孩子就會笑到最後。 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特別的苛刻。比如說公交車上,孩子在座位上爬上爬下就會找來家長的一頓罵,其實這是孩子的天性。等孩子長大就不會這么做了,你有沒有看見一個十八歲的孩子在座位上爬上爬下呢? 如果孩子小學的時候受到很多鼓勵,那麼將來孩子會很努力勤奮,能成功。但是現在又有過度的情況,如果這個孩子非常乖,非常好,大人都對他有很高的評價。這個孩子為了要繼續做到大家眼中的好孩子,這個孩子就認為自己必須是最好的,自己把神經綳得很緊,這樣到了青春期就容易崩潰。有很多小學年級組第一名的小孩子到了青春期不願意讀書,崩潰了,讀書讀不下去了。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很出色,那麼不要讓他受到老師過度的美譽。例:有個醫生的孩子,小時候非常好,不用家長操心。到了高中讀書讀不下去了,崩潰了,他在學校里用拳頭打牆,把手也打壞了。他說我現在什麼都不要,只要把我的童年還給我。他長大後思考,用童年來換分數,換高評價有沒有意義。 3、青春前後期孩子的心理任務 12-20 歲青春期是心理學上非常麻煩的時候。人生有兩大時期最麻煩,一個是青春期,一個是更年期,往往青春期遇到了更年期。 12-16 歲是脫毛期,找一張那時候的照片會發現很難看,身高長得很快,可能一年長20 工分,甚至可能長得比爸爸高。如果兒子長得比爸爸高,兒子就不會認命被挨打,還是反擊還手,這時候的爸爸一定要領得清,不能再靠打孩子來樹立威信。孩子身體長大了,但是心裡沒長大,所以陷入疑惑,我到底是打人還是小孩。雖然心裡沒長大,但是像裝作大人的樣子,就是懶得和你說話,電報語,「做啥」「煩來」。這時候媽媽開始失落,疑神疑鬼,懷疑是不是又喜歡女孩子了。如果這時候媽媽反而粘著孩子,一定要孩子說話,反而引起孩子反感。媽媽的明智的做法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孩子叫媽媽,媽媽馬上來幫忙,幫好忙就識相地走開。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思考我是誰,我將成為怎樣的人,我是否要成為我爸媽希望我成為的人。就好像車子買來校正好,可以開始上路跑起來了。而且這個時候還要高考選擇專業,更加容易使孩子混淆。這個時候很重要,家長要幫助孩子整合好,讓他找到自己。如果這個時候沒有整合好,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就會缺失忠誠度,對工作,對家庭都會缺乏責任心。例:有對夫妻來找陳老師,說要離婚。女的控訴男的,年輕的時候讀書,讀了好多書。後來又搞發明創造,搞了很多也沒搞出啥名堂。一直這么折騰來折騰去的。陳老師評價這個男的就是青春期沒有整合好,不知道自己該做啥,不了解自己的強處弱處。 16-20 歲青春期步入成人期的一段時間,是尋找人生的伴侶,尋找親密感,有愛的能力。如果前面幾個心裡成長期都做得很好,那麼這個階段就不會有啥問題。如果前面幾個成長起長得不好,那麼青春期糾正一下有效果。就像老人常說身體沒長好,那麼長法頭里弄好有道理的。青春期里可以不但可以身體發邢台裝飾育上糾正,而且心理上也可以糾正。如果這時候恰好遇見了一位更年期的媽媽就討厭了,更年期的媽媽的特點就是希望別人關注她,所以表現得自己很可憐,一定要別人關注。這個媽媽沒有搞清楚到底誰是更應該被關注的對象。如果青春期也沒有糾正好,那麼16-20 歲這個時期就容易出問題。 一個家庭要和諧,三個人是等邊三角形,但是很難做到。大部分情況下,等邊三角形會變成等腰三角形,那麼這個銳角也有尖有鈍。假設 A 是媽媽, B 是兒子,C 是爸爸。三人的關系是爸爸在遠一點的地方,媽媽和兒子比較近。 AB 媽媽兒子是等腰三角形的那條底邊,爸爸C 是那個頂角。 那麼這個爸爸在稍微遠的地方,心裡肯定不舒服,就會選擇逃避,你們不要我,那我就跑開。爸爸去沉迷於工作、網路等。工作狂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就是逃避家庭責任或某種東西,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不用依次來贊美自己。 因為爸爸比較遠,所以老看兒子不順眼,就一直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這樣媽媽心裡就難受了,兒子是媽媽管的,兒子不好就是媽媽不好。媽媽就開始管兒子越來越多,管得越多毛病就越多,毛病都是管出來的。不管沒毛病,像我們小時候兄弟姐妹多,沒人管,所以就沒有毛病。例:我們小時候也有毛病,有嗜好,比如愛喝茶,但是大人沒人管你的,就不出問題。 這時候媽媽很惱火,有兩種選擇。一就是批評爸爸,不管孩子只管自己。二是恨孩子不爭氣。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爸爸一直在很遠的地方,心裡不舒服,如果爸爸是個沒自信的人,內在缺乏安全感。而媽媽看著爸爸在那麼遠的地方,會猜疑,你的應酬那麼多,狐朋狗友那麼多,保不定還有女人插一腳。於是媽媽就會開始跟爸爸講兒子不好。爸爸一開始是不在意的,習慣了不管事,反正兒子讓媽媽管。但是媽媽越講問題越嚴重,於是爸爸覺得不行,就開始步入教育兒子的事情,這時候爸爸的角色開始拉近了,爸爸心裡覺得舒服了,爸爸一出場就是大舉動,可能會調用社會關系給兒子換學校啥的。這時候媽媽會有種久違的感覺,兩人共同攜手來處理問題,很舒服。兒子是啥感覺呢?兒子出母體臍帶被剪斷了,但是第六感覺還在的。比個例子,兒子從外面進入房間,媽媽不用正面看,就能知道兒子心理是高興還是不高興,這就是母子親密關系。小孩子很聰明的,兒子知道媽媽需要什麼,需要兒子來拉近爸爸和媽媽之間的關系,兒子就會犧牲自己來拉近爸爸。陳老師說現在有太多犧牲自己來平衡夫妻關系的孩子,這種問題是非常隱蔽的,很難被發現,沒有經驗的心理醫生根本都覺察不到。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在母親身上,但是心理醫生會花很大的精力來治療孩子。心理醫生發現孩子有很多問題,打人不好好讀書等,但是問題的實質在媽媽身上,通過孩子母親的某種心理需要被滿足了。這樣的孩子很可憐的。陳老師提醒媽媽們,孩子的問題就是你的問題,母親是孩子問題的真正根源。 怎樣的母親才能養育出好孩子,能平衡等邊三角形關系。這樣的母親要能滿足下面三個條件:母親要大氣的。大氣一是指可以和孩子討論綠豆、天下事、關懷民族問題的母親,二是指母親有真正大度的胸懷,能接納親屬,有愛心的大度的母親,和學歷無關。母親要自然的。凡是把事情做過頭的就不是自然的母親。現在很多孩子面對的就是不自然的母親,媽媽講的都是正面的東西,積極的東西,媽媽的成功,但是媽媽做的事情是不自然的,比如說媽媽是如何對待爸爸的親屬的。這個孩子的內心是分裂,不知道是看得起母親還是看不起母親。媽媽既要告訴孩子自己的成功,也要告訴孩子自己的失敗。媽媽既要告訴孩子人生的不容易,也要告訴孩子社會的不如意。讓孩子覺得這些都是自然的,而不是聽到完美的,看見不完美的。母親要輕松的。母親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母親本身有抑鬱症,經常發脾氣,無法情緒失控,那麼沒法養好孩子,因為孩子始終生活在忐忑不安中。現在除了要提倡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也要給孩子輕松的心理成長環境。如果有沒結婚還在戀愛的小夥子,要把這個因素也考慮進去。 三、如何與不同年齡的孩子相處 1、溝通方式 2、教育理念 3、實際問題處理 四大問題: 尋求關注問題。例:小學生偷別人的鉛筆,老師跟家長說孩子有品德問題。陳老師教育小學老師說小學生沒有品德問題,品德問題是後來才有的。小學生尋求關注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從來沒有被關注過,例再婚家庭,母親出國去了,母親只管自己談戀愛不管孩子。二是長年累月處於被群體關注之中,例市長的孩子,總有人拍馬屁、說好話,到了學校孩子還需要一直得到這樣的關注。遇到這種問題,家長一定不能就事論事,而是要找出事情背後的原因。 權力征戰問題。一般來說孩子就出生在父母親非常能乾的家庭,啥都搞得定,孩子從來都是被安排好的,哪怕考不進好學校,父母也有辦法弄進好學校。孩子從小被剝奪自主權利,邢台整形美容感覺,從小沒有感覺過長大的感覺,等到青春期後孩子突然感覺害怕,原來我的這個家庭是不允許我長大的,甚至將來找老婆也沒有自主權。這樣孩子就要和父母打權利戰爭,表現為對著干。父母要孩子考重點中學,孩子就考職校,一直打到父母徹底退讓為止。陳老師對家長勸告,家長要在第一時間把這個權力給孩子,不然會退而求次的。例:孩子說不上學,家長說只要你上學啥都好說。孩子說我不吃飯了,家長就說只要你吃飯,不上學也可以。孩子說我跳樓了,家長說你只要不跳樓啥都可以。打到後來孩子說我要離家出走了。打到最後,家長說我不管你了。這樣打仗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無意識報復問題。孩子從小長大從來沒有開心過,心裡一直壓抑很多不滿,到了青春期就開始報復,和權利征戰差不多。你哪裡痛,他就哪裡來給你刺一下。你最怕他考不進好學校,他就考差學校。你最怕他談戀愛,他就談戀愛。例:從小到大,媽媽一直壓抑孩子,逼著孩子讀書,高中也考了很好的高中。孩子壓抑很多年,感覺從來沒有玩過。整個高中階段,媽媽一直陪讀,孩子學習的內容媽媽都要學一遍,連老師都說可以很寬松地考進交大。但是他考進兩本的大學,氣死老媽。進了兩本之後,媽媽也安排了很多,讀啥專業。媽媽連孩子讀大學的書都有一套,自己學習劃重點,周末回家就要考察孩子學會了沒有。孩子繼續報復媽媽,進入大學一直玩電腦,直到留級。 假裝無能問題。你別要來指望我,別要指望我考清華北大。這樣的孩子往往老師公認很聰明,但是實際卻是中下水平。原因是有背景壓力,家長的學歷高同時家長高期望,對孩子有很大的壓力。孩子認為自己不如父母,就表現出來無能。例,陳老師有年夏天曾遇到四個孩子,都是假裝無能,一個是市委領導家庭,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集團公司老總,一個是集團公司黨委書記。這四個爸爸的四個兒子,兩個名牌高中,兩個名牌大學。四個孩子都很聰明,但是四個孩子現在讀書都不及格。這四個孩子只要爸爸一出現,這四個孩子就會低著頭,還怕爸爸。而四個爸爸是如何教育兒子的,就是通過講自己是如何如何成功,這樣反而給孩子更大的壓力。老總是這么教育兒子的,老總說我的兒子應該是怎樣怎樣的,這樣兒子心裡就想做你的兒子真倒霉了。教授家庭學歷都很高,連奶奶都是碩士學歷,後來兒子承受不了這樣的背景壓力,兒 子考了三流大學,天天打游戲,後來自殺了。有時候家長要做一個有通透里的人,當孩子有個行為出來,家長要靜下心來想想行為的源頭是啥。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很有教育別人的資格的,非常堅持自己的理論,很難改變。當時陳老師就問他,你父親小時候怎麼管你的,他說有6 個兄弟姐妹,父母啥也不管。陳老師就說因為你父親從來不管,所以你能成為黨委書記。而你的兒子成為不了你,因為他有一個和你的父親不一樣的父親。 四、孩子問題的發展機制 1、早期養育 2、環境影響 3、家庭結構 孩子和家長的互動模式: 家長百般討好孩子,不僅物質上而且精神上。這樣的家長養育出來的孩子會很輕視父母,出言不遜。 當家庭夫妻關系出問題後,很容易出現拉攏問題。比如母親跟女兒說父親的壞話,無非想女兒面前表達自己付出很多,而父親啥也不做。拉攏子女並且詆毀對方。這樣家長講得越多,孩子越痛苦,因為家長講的話。孩子都會理性地接受。但是孩子很痛苦,因為這個不好的人,是孩子的家長。例:母親拉攏兒子,說父親壞話。兒子就會打父親,幫母親。但是母親反而會罵兒子打父親的行為。這樣下來兒子很痛苦。例:女兒抑鬱很多年,已經工作了找到陳老師。他的父親很不好,確實是壞人,已經在監獄里。母親一直跟她說父親很不好,而且母親改嫁後繼父也說她的親身父親不好。這個女兒一直抑鬱,到後來甚至不能上班。陳老師對女兒說,你能不能做件事,去監獄看看爸爸,她從初中開始就沒有再看見爸爸了。女兒說我不能去看他,她是壞人。陳老師說壞人是法律評價的,子女對父母的評價只有一個,那就是他是你的爸爸。你不要對你的父親有任何的附加條件,這所有的附加條件都能被一個條件所抵消,那就是父親把你帶到了這個世上,給了你生命。如果一個人能夠認清這點,父母 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這就足夠了,這樣的話很多對父母的怨恨就能消除。陳老師建議她去監獄看爸爸,並且如果可能的話,跟爸爸說,出獄後她來養他。看爸爸會怎麼講。因為陳老師發現她內心非常非常渴望父愛,因為她一直缺失父愛。他去看爸爸,父女倆抱頭痛哭。父親一直在懺悔,說他到這地步是她母親如何如何挑剔造成的。女兒頭一回也聽到了母親的不好的地方。離開監獄的時候,女兒像是換了個人似的,輕松多了。一個人的基礎幸福感是建立在接受雙親的基礎上。 孩子的行為永遠是父母嘴巴里挑剔的內容。這樣的父母本身有焦慮問題,有強迫人格。這種挑剔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孩子會在外面,比如學校里去釋放這個壓粉砂岩力。 4、父母關系 文化不是學歷,每個家庭有自己的文化。 孩子成長的真正的養分實際上就是愛。有很多成功的父母,能給孩子很多的東西,但是孩子感覺這並不是愛,而是父母自己的需要,需要孩子成為為父母想要的那種孩子。要讓孩子感覺到充分的愛。愛就是無條件的接納。陳老師常問家長,你有沒有這樣的心態,哪怕孩子是個腦癱兒,你也會好好地養大他。如果你有這種心態,那麼為何你會因為孩子的成績不好而不能忍受。這樣就會給孩子一種感覺,你愛他是有條件交換的。你愛他,一定要他好好讀書,成為好學生。小孩子的心理是這樣的,他挑釁你,他就做壞學生,看你是不是還繼續愛他。如果你不愛他,那麼他就想你的真面目露出來了吧。所以家長很關鍵的就是你能不能接受你的孩子就是平庸的,但是他平平靜靜,沒有災難。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態,那現在就不會過度焦慮。例:上海的教授到美國教授家裡做客,美國教授的大兒子是很年輕的教授,小兒子是搞園林的,從小喜歡的。上海教授就一直在表揚大兒子,年紀輕輕就成為教授了。美國教授覺得很奇怪,為何你不表揚我的小兒子。我們覺得小兒子做得很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得很好。另外,很多支離破碎的家庭,就會有愛的缺失。離婚的家庭,一定要給孩子比較充分的愛。而現在很多的情況是整個家族會把另一半批評地很壞,而孩子心底里潛意識里是不願意接受的,因為有親情血緣的。 夫妻關系不和的家庭。一直在鬧不和,要鬧離婚,就相當於給孩子頭上懸一把劍,這把劍啥時候落下來不知道的。很多孩子都跟陳老師說,我爸爸媽媽肯定會離婚的,即使現在不離,將來也會離的。例:有個媽媽找陳老師說,老公怎麼不好,我要離婚。陳老師就很坦白地跟她說,那麼你就離吧。我來把你想說的話說出來,為了孩子我不會離婚的。你根本就不會離婚,那麼你就不要搞了,不要動不動就把離婚這個話放在嘴邊,這樣反而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要想孩子讀書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定要給孩子創造好的環境,給孩子營造好的心態。現在很出名的那位韓國媽媽,養育5 個孩子8 個博士的媽媽,曾經說了一句話,夫妻和睦才能養育出好孩子。 問:陳老師剛才說了很多要給孩子輕松的環境,那麼如何做才不會過頭反而變成溺愛? 答:問得太好了。孩子的教育有幾種模式:嚴厲性的父母,這樣的孩子守規則,但是沒有創造力。放任性的父母,特別是父母做生意的,孩子物質能滿足,但是精神不能滿足,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與父母不親密,也發展不好。溺愛的父母,生怕孩子有一點點不高興,特別是年紀大的父母。這樣的孩子變成洞里老虎,且極度依賴。長大後很善良,不會害人,但是沒出息,太依賴。心理學有個要求,對於低齡的孩子,要有延遲性。比如孩子要買文具,你不要馬上買回來。你說等媽媽哪天路過文具店去給你買。孩子要吃蘋果,你不馬上給她拿,你說媽媽先去洗衣機把衣服洗了再幫你拿。例:心理學實驗,給小孩子一人一粒巧克力,說老師待會回來,如果巧克力不吃的,老師會給你再加巧克力。老師走後,大部分孩子就吃了,少部分孩子能夠自己克制住,等待老師回來。跟蹤調查下去,這些等待的孩子將來都成為精英。另外,還有一個民主性教育,比如你和孩子商量,是否需要去請家庭教師。這種民主性教育下的孩子將來很有出息。 問:與老人同住的孩子教育方面的矛盾如何解決?比如孩子喜歡玩米,老人不贊同。孩子晚上要出去買東西,老人騙孩子說外面的店已經關門了。 答:父母首先要自己想清楚,孩子的問題是否有邊界,如果是沒有邊界的,那麼就讓老人學習,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如果有邊界的,那麼私底下和老人說好,生活聽老人的,教育聽父母的。那麼遇到這種問題就要和老人說好,然後讓老人照做。 問:我學過很多育兒書,但是發現行為沒有效果。比方晚上很晚,我好好跟她講,她不肯睡覺。但是阿姨跟她說外面有大灰狼要把你吃掉,孩子馬上就睡了。所以我比較困惑,這些理論怎麼和實戰經驗相結合? 答:你根本把自己的實戰機會讓給阿姨了。一個孩子晚上媽媽陪著睡覺很重要的,特別是3 歲以內,這個權利不能給別人。你既把這個權力給了別人,又想得到運用這個權力下的東西,這是不可能的。晚上是人最恐懼的時候,特別是小生命,她最需要母親,然後你把這個權力又讓給保姆了,怎麼行,水利機械。做媽媽再累也要晚上陪孩子,辛苦三冬三
2. 為何這么多中青年專家教授會「英年早逝」
想必大家都很清楚,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科技產品都是我們的祖先或我們現在的科學家不斷的努力所研製出來的,但是現在的科學家,他們的身體就會極容易生病,這就有人會問:為何這么多中青年專家教授會“英年早逝”?其實這就是他們每天都在有輻射的實驗室里並且還經常熬夜做實驗導致的,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吧。
但是後面因為一直在不斷的為國家做一系列的科技研究的時候,他過度勞累並且每天都基本待再實驗室裡面使得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最終在2017年1月不幸去世,去世的時候也就才58歲,想一想我們中國現在的平均歲數也是72,對於是他這樣的科學家也只存活了短短的58年,真的讓人傷悲,像這樣的科學家現在也有很多。而自此我們應當對這些科學家存在感激的心情。
3. 什麼叫青年教授
年齡不到35,打到博士級別,這個不好准確定位的,過了級別,看上去不老,就是青年教授。
4. 用函數分辨不超過45歲的教授和副教授為青年專家
=if(A1>45," ","青年專家")
5. 黃山學者的「黃山青年學者」特聘教授入選條件
「黃山青年學者」特聘教授崗位入選條件 :
(1)海外應聘者應獲得國內外版知名大學博士學位,在海權外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有博士後、科學研究經歷,並在海外學習工作4年以上;國內應聘者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獲得者等;
(2)發展潛力大,在本學科領域以第一作者發表具有較高影響的論文(論著),或在本學科主流研究方向上已取得國內外同行公認的重要成果;
(3)應聘者年齡一般不超過35周歲。
6. 搶答器設計 兒童 青年 教授 梯形圖
兒童1:0000
兒童2:0001
青年:0002
教授1:0003
教授2:0004
主持人:0005
輸出
兒童組:1000
青年組:1001
教授組:1002
幸運:1003
歐姆龍的PLC
7. 青年教授崗對外可以稱青年教授嗎
最近有個青年老師,幾乎成了同事們眼中的「祥林嫂」,每天在飯桌傾訴所帶班級學生種種差勁表現。時間一長,人都煩了。青年教師對學生的行為反映如此強烈,特別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這是大多數教師似乎「必經」的階段,問題主要不在學生,而在教師。這個時期青年教師急欲樹立自己的權威,而高中階段學生處於青春叛逆期。青年教師本身缺乏權威,權威無從樹立,所以跟學生之間形成一種惡性的對立情緒。可以把青年教師這種心理稱之為「暴君」心理,他們想擁有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容不得學生去挑戰自己,他們總是愚蠢化加理想化,認為學生對學習應該抱有極大的熱情,應該好好專心於學校學習,自己的一言一行既然對學生是懷著美好願望的,他們似乎都應該理所當然的去服從,去接受,甚至是感恩戴德,如果學生稍有忤逆行為,則觸動他或她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往往認為學生是欺軟怕硬,欺負她或他是新來的,不把她或他當回事兒,把自己置於「弱者」的地位。結果她或他越是想樹立權威,越想壓制學生,使學生怕她或者他,服從他後她,就越受到學生的反抗和挑戰,最終對立情緒越來越嚴重,年輕教師的進取心受到嚴重受挫,一味責怪現在的學生一代不如一代。更重要的原因,是青年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既然是年輕老師,他們自認跟老師之間幾乎不存在什麼代溝,更希望平等朋友般的相處,如果這時候青年教師擺出一副老教師的權威,跟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甚至以長輩的口吻要求或者命令,或者訓斥和教育,只會讓學生大所失望,招來討厭和不滿,和不同程度上的對立。我想優秀的老教師不會採取這種專制的暴君般的想法中國是一個講求權威的社會,統治者對被統治者,長輩對小輩,老師對學生,權威幾乎貫徹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是一個講求個性,追求自我的社會,那註定這個社會是一個叛逆的社會,是一個尋求平等相處,講求民主和理性的社會,而非服從和屈於權威,況且高中生正處於青春叛逆期,他們的種種叛逆行為,挑戰傳統或者權威,都是可以理解的,不僅僅是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即使老師眼裡的好學生往往也做出有傷老師自尊的叛逆行為。所以從這方面說,叛逆行為並不是挑釁某個老師的權威,針對於某個弱勢的老師,而是其個性發展自然表現。只是受到我們傳統權威的壓制,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才會變得如此激烈。如果從換位角度考慮,一切似乎都可以理解,每一位老師,特別是80年代以後的教師,沒有人敢承認自己一直就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有種種值得我們回憶和引以為榮的美好記憶,都是過去的種種叛逆行為,這或許是我們小小成功的關鍵,我們並沒有成為老師心目「垮掉的一代」,正是老師包容和理解,才使得我們擁有了獨立的思考,個性沒有被完全抹殺掉,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寬容我們的學生,難道我們尊嚴和權威比學生的個性和未來更重要,現在叛逆的學生,或許將來是社會建設的真正人才。不服從權威才是真正獨立的人和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重要特徵。第二我們從目前落後的應試教育制度來看,學生對學習的不感興趣,也是可以以理解的,以考試為導向的枯燥無味的灌輸性教育讓任何有個性的學生反感,不過只是大部分學生容忍性好,有時候自己去聽老教師的課,甚至都枯燥得要睡著了。年輕教師要樹立自己的權威,只有一條那就是讓學生認同你的,知識性加趣味性的課堂教學,讓他們從心底佩服你,這就要提高自己的專業修養。第二,應提倡民主平的等師生關系,而非故意製造某種距離和權威,要保持好這一點,那就是在任何有異議的事情上,要跟同學們通過對話的形式來解決,讓他們暢所欲言,通過辯論,讓真理和謬論在較量中勝出,我想大多數學生都是講理的,使得他們真正屈服於你,這樣任何要求執行起來都是很順利,師生的關系也更為和諧,這樣才能真正樹立權威。最後一條似乎很重要,那就是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大多數老師理論都知道,但往往表現出來的是「嫌差愛優」,大多數「差生」得不到老師應有的重視,甚至忽視其存在,只能通過這種消極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尋找某種在班級里的位置,大多數的師生關系出現危機都是緣於差生的受到區別待遇而遷恨於老師,其他學生或者社會,造成種種社會悲劇。青年教師要迅速成長起來,必須克服這種弱者加暴君心理,才能跟高中學生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
8. 馬嶺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
《解讀憲法原則與憲法規則》,《憲法論叢》(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60000字
《誰是制憲者?》,《法學》2004年第11期,20000字
《對我國規范性法律文件審查體制的分析》,《公益訴訟》(第一輯),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版,28000字
《違憲與違憲審查及相關問題的研究》,《清華法學》(第11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28000字
《憲法權利與法律權利:區別何在?》,《環球法律評論》第1期,14000字
《憲法權利但書與憲法義務》,《當代法學》,2009年第3期,12000字
《利益不是權利——從我國憲法第51條說起》,《法律科學》2009年第5期,22500字
《生存權的廣義與狹義》,《金陵法律評論》2007年秋季卷,30000字 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9. 青春小說!最好是男主是教授
美人宜修 by北傾
戚年第一次去生化院找朋友時,就遇見了正在指導學生做實驗的紀言信。他穿著白大褂,紐扣扣得一絲不苟。鼻樑上還架著一副眼鏡,雙手俯撐在桌面上聚精會神地看著電腦顯示的數據。聽見有人叫他紀教授,轉頭看去時,那清冷的目光掠過,在戚年的臉上停留了一瞬,問道:誰的家屬?這里不可以進來。
午休值班,聽著小師妹感嘆紀教授高冷不近人情……戚年想了想,有些疑惑:會嗎?昨天做實驗,他嫌我吃東西的聲音太吵,直接……話還沒說完就見小師妹驚詫地捧臉:直接親下來了?戚年回想起昨天他不耐煩地把自己壓在冰箱上的那副表情,默默地……舔了舔唇……
一個二次元漫畫大觸倒追高冷學霸教授備受碾壓……的故事。
至此終年 by墨寶非寶
平生一顧,至此終年。
如果你遇到一個老師,曾經是個外科醫生。13歲那年,他和你的母親在同一間醫院被搶救,但卻意外地,在六七年後,聽不見聲音,上不了手術台,拿起書,成為了一個普通的大學教師。
如果,他和你一樣,有個遺棄你的母親,不能說出口的父親。
如果,他是因為一場舉國的救死扶傷,損失了該有的健康。
如果,他愛你。
你會捨得不愛他嗎?
「得顧平生,平生已無憾。」
從此以後,再沒有過去,我只看得見你給的未來。
獨家記憶 by木浮生
有沒有那麼一個人在你的生命中,他的一顰一笑、一字一句都是那麼的特別。
他當過你的老師。
他曾經是你的偶像。
他也被同行敬仰過。
可是有一天,他的身份僅僅是 your man。
A大英語系的大三女生薛桐一次考試作弊未遂,被「可愛的」青年教師慕承和抓到,從此兩人結下「不解之緣」。先是慕老師來做俄語選修課的代課老師,薛桐被叫去補課,令她恨意又增。然而慢慢發現慕老師是一個非常有魅力有內涵的老師……此後,薛同學一直在慢慢發展心中的暗戀,用一句古詩來說就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直到薛桐畢業,在工作和家庭經歷一些故事學習長大,更多了解了彼此的過往將來,那朦朧遮蔽的暗戀情愫才得挑去,兩人幸福地走到了一起。
本書作者以清新的筆觸描繪了一份校園女生青澀的暗戀,年少時最明媚的時光,遇到一份暖暖的愛。在淡淡的敘述中,讓人恍惚似重回校園一般,不禁回憶起藏在心底最初的愛戀與悸動,跟隨輕松的故事情節,勾起戀戀不舍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