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學何幼斌是幾級教授
A. 請問我國教授分哪幾級是一級大還是二級大具體情況請告知.
教授崗位分一至七級,一級教授是教授職稱中的最高級別,越往下級別越低。
其中正教授崗位包括一至四級,副教授崗位包括五至七級;中級崗位分3個等級,即八至十級;初級崗位分為3個等級,即十一至十三級。
各高校高級、中級、初級崗位內部不同等級之間的結構比例全國總體控制目標是:二級、三級、四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1∶3∶6;五級、六級、七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2∶4∶4,八級、九級、十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3∶4∶3,十一級、十二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5∶5。
被評定為一級教授的教授一般都是學界泰斗級人物,即院士級別。按照規定,一級教授基本上只有院士才能達到相關的評定標准,而文科基本上沒有一級教授。
(1)長江大學何幼斌是幾級教授擴展閱讀:
分級劃分:
根據教育部和人事部聯合發布的相關規定,把高校教師的崗位分為13個等級。教授崗位分一至七級。其中正教授崗位包括一至四級,副教授崗位包括五至七級;中級崗位分3個等級,即八至十級;初級崗位分為3個等級,即十一至十三級。
1、現下「教授」都是聘任制的。
2、「特聘教授」,顧名思議,是特殊(特別)聘任的教授,本身是教授。
3、「客坐教授」,是「客情」聘請的學者,不定期的來作報告或搞講座。本人可能不是教授,而是名人、官員、企業家、發明者,等等。
4、「兼職教授」,校際間、學校與社會間,互相聘請講課的教授。本身是教授,實際講課或搞科研、帶研究生。
5、「榮譽教授」,是對知名的老教授、有成就的老領導,授予的榮譽稱號。
6、一般教授,是大學聘任的正高級職稱,既上課、又搞科研、帶研究生,也是學術帶頭人。
7、「叫獸」同音詞,一般用來戲稱愛裝什麼都懂的人。
B. 金伯泉是幾級教授.軍銜是什麼
金伯泉,男,漢族,中共黨員。1943年3月出生, 歷任第四軍醫大學免疫學教研室副教授、教授,科室主任。現任第四軍醫大學免疫學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至少是二級教授。
C. 請問1952年全國的56位一級教授都是哪幾位呀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111077.shtml
D. 長江大學屬於幾本高校
長江大學是二本院校。
長江大學(YangtzeUniversity),簡稱「長大」,位於長江中游的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市,是湖北省屬高校中規模最大、學科門類較全的綜合性大學,為湖北省重點建設的骨幹高校、湖北省「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
截至2017年3月,長江大學校園佔地面積4742畝,校舍建築面積90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9.7億元;本校部位於荊州城區、長江大學武漢校區位於武漢市蔡甸區;設有26個二級學院,98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3080人,其中專任教師2159人,教授334人,副教授849人。
長江大學校徽以長江大學組建時落成的主教學樓為主體圖案,作為長江大學的標志,其形狀為「一體兩翼」,象徵長江大學以教學為中心,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協調發展。校徽校標主體色彩為藍色和綠色。上方為藍色,代表藍天;下方為綠色,代表綠地;中間為教學主樓,藍天綠地與教學主樓渾然一體,象徵天地人的和諧統一。
長江大學校徽以長江大學組建時落成的主教學樓為主體圖案,作為長江大學的標志,其形狀為「一體兩翼」,象徵長江大學以教學為中心,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協調發展。校徽校標主體色彩為藍色和綠色。上方為藍色,代表藍天;下方為綠色,代表綠地;中間為教學主樓,藍天綠地與教學主樓
E. 教授分幾級,怎麼有一級教授,二級教授…
根據教育部和來人事部聯合發布的源相關規定,把高校教師的崗位分為13個等級。教授崗位分一至七級。其中正教授崗位包括一至四級,副教授崗位包括五至七級;中級崗位分3個等級,即八至十級;初級崗位分為3個等級,即十一至十三級。
對於正教授來說,就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教授。其中一級教授最高,只要院士才可以是。所以對非院士來說二級教授算是最厲害的了,而且二三四級教授的比例是1比4比4。
F. 長江大學在全國的排名是多少
2019年長江大學最新排名是全國排名第名;長江大學在2018全國大學排名中列於第199名,每年的排名會有些許的變化。
長江大學(Yangtze University),簡稱「長大」(YU),國家「小211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湖北荊州,並在武漢建有教學科研基地,隸屬於湖北省教育廳,是湖北省屬高校中規模最大、學科門類較全的綜合性大學,為湖北省重點建設的骨幹高校,湖北省園林式高等學校。
長江大學於2003年4月16日由江漢石油學院、湖北農學院、荊州師范學院、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合並組建而成,是湖北省人民政府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共建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與國家農業部共建高校。
截至2018年5,月學校校園佔地面積4742畝,校舍建築面積90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7.7億元。現有國家級等各類實驗室、實驗中心108個,校內外實習基地307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5.6億元。圖書館紙質藏書412萬冊,中外文期刊3125種,電子文獻10000GB,各類中外文文摘和全文資料庫66個。建有體育館、綜合訓練館、游泳館和足球、網球等場地,各類體育運動場館設施齊全。
G. 請問什麼是二級教授,教授最高級別是幾級,謝謝
二級教授是教授職稱中的稍次於一級教授的級別,被評定為二級教授的教授一般都是學界上臨近泰斗級的人物,即各高校、研究所等主要負責人等。教授最高級別是一級。
教授崗位分一至七級,高校教師的崗位分為13個等級。一級教授、二級教授、三級教授的區別:
一級教授:
是教授職稱中的最高級別,被評定為一級教授的教授一般都是學界泰斗級人物,即院士級別。按
照規定,一級教授基本上只有院士才能達到相關的評定標准,故自然科學相關學科較多,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學科一級教授較少。
二級教授:
是教授職稱中的稍次於一級教授的級別,被評定為二級教授的教授一般都是學界上臨近泰斗級的人物,即各高校、研究所等主要負責人等。
按照規定,二級教授基本上只有在相關領域取得重大貢獻者才能達到相關的評定標准,所以自然科學相關學科也較多,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學科二級教授也較少。
三級教授:
是教授職稱中的就顯得較為普遍的教授級別,被評定為三級教授的教授一般都是學界上工作時間較長也取得一些突破的正教授,即各高校院長、學科負責人、市骨幹、青年精英、研究所從事多年的研究員等。
因為三級教授的評定要求沒有那麼多,所以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學科三級教授要相對多一些。
拓展資料:
設定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沒有設立人文社會科學院士制度,造成了人文社科一流學者與理工科一流學者在津貼、住房、學術研究條件等方面待遇的較大差別,客觀上給社會科學發展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
2009年5月20日對於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來講,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日子。中國人民大學大學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率先開展一級教授試點工作,
14名人文社會科學學者被聘為一級教授,打破了一級教授崗位只能由兩院院士獲得的歷史,意義非同尋常。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認為,所有的理念,都要通過行為來落實,通過制度來保障。對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視也不例外。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同樣重要。要從制度層面來真正扭轉「重理輕文」,落實「四個同樣重要」,從而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和文科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高校教學科研崗位普遍分為13個等級,最高為1級,最低為13級。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高校首次進行教師崗位等級評級。
然而,在此之前能夠成為一級教授的均是兩院院士,人文社科類教授沒有機會獲得一級教授崗位。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率先開展一級教授聘任的試點工作,是完善職稱評審制度的一種探索和努力
一級教授 網路
H. 長江大學是幾本院校
長江大學是二本院校。
長江大學(YangtzeUniversity),簡稱「長大」,位於長江中游的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市,是湖北省屬高校中規模最大、學科門類較全的綜合性大學,為湖北省重點建設的骨幹高校、湖北省「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
截至2017年3月,長江大學校園佔地面積4742畝,校舍建築面積90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9.7億元;本校部位於荊州城區、長江大學武漢校區位於武漢市蔡甸區;設有26個二級學院,98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3080人,其中專任教師2159人,教授334人,副教授849人。
大與小相對,有品位、層次、程度之意,還有尊重、贊美、美好之意。在此指大學、大學生、大學者、大學問、大志向、大境界。蔡元培言:「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梅貽琦言:「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學校要堅持不懈地培養大學生,造就大學者,追求大學問。大學生、大學者要做大學問,關鍵在於要有大志向,有志者事競成。
長江大學校徽以長江大學組建時落成的主教學樓為主體圖案,做為長江大學的標志,其形狀為「一體兩翼」,象徵長江大學以教學為中心,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協調發展。校徽校標主體色彩為藍色和綠色。上方為藍色,代表藍天;下方為綠色,代表綠地;中間為教學主樓,藍天綠地與教學主樓渾然一體,象徵天地人的和諧統一。同時綠色又寓意勃勃生機,天藍色寓意前景廣闊,深藍色寓意嚴謹理性。
校徽中主樓頂端的鑽塔象徵石油學科,是長江大學優勢學科的代表,同時又寓意長江大學蓬勃向上,追求卓越的志向;下方寬闊的綠地既代表農業科學與技術學科,又代表了長江大學雄厚的學科基礎和寬廣的學科群。
I. 長江大學是幾類學校
是三類大學
長江大學是2003年4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漢石油學院、湖北農學院、荊州師范學院、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合並組建而成,是中央與湖北省共建、湖北省屬高校中規模最大、學科門類較全的綜合性大學,是湖北省重點建設的骨幹高校。
學校位於長江中游的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市。荊州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的集中地;是春秋時期楚國的都城,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這里東銜九省通衢的武漢三鎮,西臨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南傍浩淼無垠的洞庭湖畔,北垂雄奇險秀的武當山脈。校園環境秀麗,景色宜人,為湖北省園林式高等學校。
學校辦學歷史悠久,原江漢石油學院的前身為1950年創辦的北京石油工業專科學校,1978年開始舉辦普通本科教育,隸屬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從2000年起,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劃轉湖北省管理;原湖北農學院的前身是華中農學院荊州分院,始建於1977年,1989年經國家教委批准為普通本科院校;原荊州師范學院的前身是1936年創建的湖北第四區簡易師范學校,1978年成立荊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1999年經教育部批准改建為荊州師范學院;原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前身是湖北省沙市衛生學校,始建於1951年,1977年更名為武漢醫學院荊州分院,1984年更名為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
學校校園佔地面積3300多畝,校舍建築面積121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3億元。現有各類實驗室、實驗中心82個,校內外實習基地336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79億元。圖書館紙質藏書300萬冊,電子圖書115萬冊,訂購中外文期刊3060種,各類中外文全文文摘和全文資料庫50個。建有體育館、綜合訓練館、游泳館和足球、網球等場地,各類體育運動場館設施齊全。
學校現有教職工3189人,專任教師2142人。專任教師中,教授233人,副教授501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1171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41人。現有全國優秀教師和湖北名師7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和省政府專項津貼的專家48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4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18人,湖北省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33人;現有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358人,「雙聘院士」2人,「楚天學者」8人,「長大學者計劃」特聘教授6人。
學校培養層次齊全,現有3個博士點,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6個碩士點,具有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工程碩士和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以及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80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特色專業3個,湖北省品牌專業10個,本科專業涉及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10大學科門類;現有全日制研究生、普通本(專)科生、外國留學生34000餘人。
學校現有20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2個一級學科被遴選為湖北省優勢學科,地球化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2個二級學科被遴選為湖北省特色學科;現有13個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實驗中心,其中,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實驗室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淡水魚類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實驗室為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2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1個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中石油集團公司重點實驗室,2個湖北省共性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有23個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在2002~2004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學校「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2個學科在全國同類學科排名中位列前10名;學校在石油科學與技術、澇漬災害與濕地農業、荊楚文化研究等領域具有鮮明特色。
2003年學校組建以來,共主持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500餘項,省部級及以上縱向科研項目80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8項,國家「863」、「973」計劃16項,國際合作項目22項;獲國家、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01項;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3項,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39項;出版學術專著60部,發表論文130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檢索收錄近500篇。
學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教學基本建設,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現有沉積岩石學、生產測井原理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3門省級精品課程、23門省級優質課程。學校重視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是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實施單位;學校實施學分制、導師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等培養制度,並設有長江大學優秀學生獎學金、優秀新生獎學金、孫越崎科學教育基金優秀學生獎學金、中國石油獎學金等40餘種,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奮發成才。建校以來,學校累計為社會培養了20多萬名各類專門人才,畢業生遍及神州、馳騁海外,迅速成長為單位的骨幹、社會的精英。近年來,畢業研究生一次性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本科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達到85%以上,涌現出全國道德模範、全國三好學生標兵趙傳宇為代表的一大批創業、創新型高素質人才。2007年學校接受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評價,獲得優秀成績。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與國內40家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與20個地市、州、縣建立了校地合作關系,是全國產學研合作教育示範單位,湖北省石油學科研究生創新基地。學校與美國、英國、韓國、日本、烏克蘭、伊朗、亞塞拜然等國家22所院校機構建立了協作關系;與美、英、加、德、日、韓、俄等39個國家或地區的高校、國際組織開展合作交流和專家學者互訪;向美國、英國、德國、韓國等國家選派留學生,同時招收來華留學生。
面向新世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長江大學師生以只爭朝夕、敢為人先的精神,努力踐行「長大長新」校訓,積極營造「求實 進取 創業 報國」優良校風,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力爭在學校組建20周年前後建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
J. 長江大學怎麼樣
長江大學是2003年4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漢石油學院、湖北農學院、荊州師范學院、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合並組建而成,學校位於長江中游的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市。是湖北省屬高校中規模最大、學科門類最全的綜合性大學,是湖北省重點建設的骨幹高校。
原江漢石油學院前身為1950年創辦的北京石油工業專科學校,1978年定名為江漢石油學院,隸屬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從2000年起,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為主;原湖北農學院的前身是華中農學院荊州分院,始建於1977年,1985年定名為湖北農學院,自「六五」以後,一直是湖北省重點建設的院校;原荊州師范學院的前身是湖北第四區簡易師范,始建於1936年,1978年成立荊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1999年經教育部批准改建為荊州師范學院;原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始建於1951年,1977年更名為武漢醫學院荊州分院,1984年更名為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
長江大學校園佔地面積3338畝,校舍建築面積108.6萬平方米,教學科研用儀器設備15萬台(套),總值2.6億元,圖書館藏書239.4萬冊,建有國家一級光碟檢索中心。學校擁有大型現代化教學樓、實驗樓、體育館、田徑場、游泳池,擁有1所三級甲等教學醫院。
學校現有專職教學科研人員1878人,其中教授225人,副教授564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85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和有突出貢獻的專家59人,省、部級跨世紀學科帶頭人99人,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6人,此外,學校還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尚平等一批知名學者為兼職教授。
學校設有24個教學院、系,77個本科專業,20個碩士點,專業涉及工學、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醫學、管理學等10大學科門類;在校學生31000餘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745人;聯合培養博士4人。具有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學校擁有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 1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2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3個中央與湖北省共建基礎實驗室,一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其中「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實驗室是湖北省屬高校中唯一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學科是教育部正式批準的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學科;「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和「石油與天然氣工程」2個一級學科在2002~2004年度學科評估中均進入全國前10名。
學校設有孫越崎科學教育基金優秀學生獎學金、中國石油獎學金、「石油之光」獎學金、石油校友獎學金、尚賢獎學金、祥志獎學金、正大獎學金、通威獎學金等多科多類獎學金。
學校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增強科研實力和特色,緊密結合石油能源、區域經濟及其它社會發展中實際存在的問題進行科技攻關,在油氣資源勘探與開發、作物遺傳育種等科研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煤成油形成環境和成烴機理」199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的發現與育性轉換機理研究」199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定向井、叢式井鑽井技術研究」 199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油藏描述技術研究」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低熟油氣的形成機理與分布規律」(1997年)、「滲透率梯度測試儀的研製與應用」(1998年)和「中原油田生產系統腐蝕與防護技術研究」(1999年)等三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模儀鑽井泥漿動失水儀」(1993年)獲國家發明四等獎。近五年有63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勵,其中「復雜儲層生產測井動態監測方法研究」等6項成果分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另有24項成果分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獎和技術創新獎二等獎;2005年我校承攬的「油藏動態測井方法與應用研究」等3個項目分別被湖北省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推薦為國家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近5年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1046篇。有432篇被SCI、EI、ISTP收錄。
長江大學是教育部產學研合作教育試點學校和世界產學研合作教育協會的團體成員,長期以來堅持開展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近五年有32項教學研究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其中,「資源勘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等2項成果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不斷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學分制、雙學位制、主輔修制、開展「訂單式」等形式的合作教育,因材施教,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性,注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創業、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共為社會培養了10萬余名各類專門人才。近幾年本科畢業生考研錄取率連續超過20%,一次性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學校和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海石油等國內40個大型、特大型國有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並建立了創新實習基地。
學校與美國密蘇里羅拉大學、科羅拉多礦業學院、陽伯翰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英國紐卡索大學、挪威科技大學、俄羅斯莫斯科石油學院、烏克蘭第聶伯國立大學、澳大利亞克爾丁大學、韓國關東大學等建立了校際協作關系;與美國休斯頓大學、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等30餘所國外高校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近十年來,學校派送各類出國留學人員數百名,聘請百餘名中外著名學者為客座教授,與美、英、德、日、澳、加、俄等28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已向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選派留學生,同時招收來華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