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北京科技大學楊慧芬教授

北京科技大學楊慧芬教授

發布時間: 2021-02-26 05:50:44

❶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沒有人力資源的專業
畢業證書現在都是列印的。

校長徐金梧

徐金梧,男,漢族,生於1949年4月,浙江寧波人。197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北京科技大學校長。

1968年5月至1973年9月,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38團職工。1973年9月至1976年12月,北京鋼鐵學院機械繫學生。1976年12月至1978年10月,浙江寧波動力機廠技術員。1978年10月至1981年3月,北京鋼鐵學院機械繫碩士研究生,獲碩士學位。1981年3月至1983年10月,北京鋼鐵學院機械繫教師、助教。1983年10月至1984年4月,西德慕尼黑德語培訓中心學習。1984年4月至1988年12月,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機械繫留學,獲博士學位。1989年1月至1993年3月,北京科技大學機械繫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年3月至200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2004年7月至今,北京科技大學校長,兼任中國金屬學會常務理事、冶金設備學會理事長、中國高校科研管理協會副理事長等職務。

北京科技大學2007年招生計劃--北京
科別 專業名稱 招生人數
理工科 理科實驗班 6
材料科學與工程 25
工商管理類 46
機械類 36
電子信息科學類 85
測控技術與儀器 5
冶金工程 0
英語 4
數學與應用數學 7
信息與計算科學 6
應用物理學 5
應用化學 5
生態學 2
工業設計 5
礦物資源工程 0
土木工程 15
環境工程 5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7
安全工程 4
生物技術 6
車輛工程 10
日語 6
德語 5
藝術設計(藝術類) 1
文 科
工商管理類 8
法學 7
行政管理 6
社會工作 5
英語 4
日語 3
德語 3
藝術設計(藝術類) 1

❷ 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環境工程專業教授有幾位,誰水平最高

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及《北京科技大學2015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與錄取工作規定》要求,我院將在堅持
按需招生、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和寧缺毋濫原則基礎上,開展2015年度復試錄取工作。為嚴明招生紀律,保障復試工作的順利進行及錄取工作公平公正,
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制定本方案。

一、組織管理

成立學院研究生復試錄取領導小組,組織指導復試的各環節工作,所有參與復試工作的教師,都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嚴格按照工作規范落實各項工作。

1、領導小組

組長:金龍哲

副組長:紀洪廣

成員:宋衛東、謝謨文、宋存義、孫春寶、張英華

秘書:李穎、鞏麗

職責:負責組織實施學院研究生復試錄取工作,遴選責任心強、學術水平高、作風過硬的教師參與復試工作,加強對復試教師的培訓,嚴肅招生紀律,規
范復試程序。具體職責如下:

1、依據本辦法制定並組織實施本培養單位復試工作辦法;

2、組織復試考試、面試、評卷以及試題安全保密工作;

3、成立本單位各學科(專業)復試小組並指導復試小組制定復試細則、落實復試考核的具體內容、評分標准及復試程序;

4、組織協調本單位各復試小組復試錄音工作;

5、協調本培養單位復試工作中出現的爭議;

6、負責解釋本培養單位復試錄取工作結果。

2、復試小組

按考試科目組成復試(專業課)命題小組,命題小組由具有副教授(或相當職稱)以上職稱人員組成,小組人員承擔的工作及身份對外保密。小組人員不得對考生進行補習、輔導,不得透漏考試內容、閱卷情況及考試結果等內容。

按招生學科(專業)組成復試綜合面試小組,對考生的專業素質、外語口語及聽力、綜合能力、誠信及思想品格等進行考核。小組由不少於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或相當水平的人員組成,成員中包含2名經驗豐富、外語水平較高的人員。

有直系親屬報考的人員不得參加相關的復試工作,命題、面試小組成員由領導小組審批。

職責:在結合本學科特點、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基礎上,確定考生專業面試、外語測試、心理測評等綜合能力考核的具體內容、評分標准、復試程序,並負責具體實施。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查一下我名稱ID,在線咨詢老師。望採納。

❸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有哪些

有很多呢。進入北京科技大學的主頁之後在進入東凌經濟管理學院,選擇師資介紹就會有各個職稱老師的介紹。我現在上不去,可能是因為管院的網路在維修,你可以從校外的網路試試。嘿嘿 上面都有的

❹ 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現在的院長是誰

佘元冠

佘元冠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男,1948年出生,1975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物理化學系,畢業後在國有工業企業和省級進出口公司擔任過中高層領導。1987年研究生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工程專業,獲碩士學位,歷任管理系副主任、常務副主任、管理學院副院長。1990年至1991年作為訪問學者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學商學院進修。2000年10月起擔任北京科技大學官莊校區院長。2005年4月調任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院長兼公共管理(MPA)中心主任,現為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前社會兼職及學術兼職有:
中國質量體系認證機構國家認可委員會技術專家;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冶金質量協會理事。
已正式出版著作、教材、譯著8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公開發表論文40餘篇;主持或參與完成科研項目12項,其中通過國家計委驗收一項,通過冶金部鑒定一項。
教育背景
1987年研究生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工程專業,獲碩士學位;1990年作為訪問學者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學商學院進修一年。
主要科研項目
質量並行工程原理及其在冶金過程中的應用
獲獎情況
1995 年所編《質量管理學》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
1994 年獲北京科技大學中青年學術帶頭人;
1998 年獲冶金部廠校聯合培養研究生先進個人;
2000年所編《新編質量管理學》獲教育部優秀教材一等獎、國家優秀教材二等獎。
代表性著作
《項目管理方法》——國防工業出版社,1994年4月
《名牌企業的理論與實踐》——機械工業出版社,1997年9月
《國際市場營銷》(譯著)
《質量管理學》(1995)
《新編質量管理學》(1998)
研究方向
指導碩士研究生:
投資風險理論與實證研究
區域及企業發展戰略
質量管理戰略管理
指導博士生:
區域及企業發展戰略
質量改進理論與方法
主講課程
研究生(包括博士生、MBA和MPA):
《企業戰略管理》
《現代質量管理》;
本科生
《企業戰略管理》
《質量管理》
《專業英語》等
已指導碩士研究生50餘名名,博士研究生20餘名

❺ 北京科技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北京科技大學走出過羅干、劉淇、黃孟復、徐匡迪、范長龍等許多名人。

羅干:十六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中央政法委書記。

劉淇:十六屆、十七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原北京市市委書記,原中央文明委副主任,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會長。

黃孟復: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原全國工商聯主席,全國工商聯名譽主席 。

徐匡迪:十五屆、十六屆中共中央委員,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原中國工程院院長、黨組書記。

范長龍: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北京科技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防科技工業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

(5)北京科技大學楊慧芬教授擴展閱讀

學科建設: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20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0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領域。

師資力量: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教職工總數3368人,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職工504人,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職工814人,其中專任教師1836人。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雙聘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雙聘3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人。

❻ 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系哪個方向和導師好些

我是本科生,聽我們老師提起過這個人,給你找了點他的資料,太多的我也不了解

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生導師簡介:楊揚

導師姓名 楊揚 性別 男 出生日期 1955年2月

技術職稱 教授 行政職務 網路中心主任
所在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 招生專業 計算機應用

研究方向
1、圖象處理與模式識別, 圖象壓縮
2、多媒體通信
3、語音信號分析,識別,合成與自然語言理解
4、基於xml的內容管理技術與電子商務
1988年畢業於法國里爾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

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小傳

楊揚、男、河北隆化人、1955年2月 出生,1982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自動化系。同年考入公派留法研究生,1983年7月至1988年5月在法國圖盧茲inpt、laas、和法國里爾科技大學學習,1984年10月獲inpt工程師學位和碩士學位,1988年1月畢業於法國里爾科技大學,獲信息工程博士學位。1988年5月回國,在北京科技大學工作。1994年被破格提升為教授, 同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 北京市青年學科帶頭人。曾任機器人研究所智能室主任,自動化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智能、語言與計算機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信息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主任、兼任自動化學會教育委員會委員。現任信息網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人工智慧學會秘書長。近十年來主要從事的研究領域與專業方向主要是:智能控制、機器人柔性裝配、語音信號識別與合成、圖象處理與圖象壓縮、模式識別、計算機網路通信、多媒體技術、人工智慧等。
1988年回國以來在教學、科研與社會工作中獲得多項成果及獲獎,其中主持並完成的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題目《肢體外循環系統的計算機控制》經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並獲得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授予的二等獎,在國內外一級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多篇。所完成的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機器人柔性裝配系統的控制》得到專家的好評。國家863計劃項目課題《端到端網路性能測試系統(enpt)》完成後經過專家驗收給予高度評價。973計劃項目《海量信息傳輸控制模型及其系統自組織時空有序行為研究》作為參加人員正在進行之中。作為對國家邊遠地區的技術支持, 曾獲得法華文化交流促進會支持留法學者參加祖國西部建設獎。
1998年以來講授的課程主要有《小波分析》《離散時間系統理論及應用》《資訊理論基礎》《現代製造系統的建模分析》,其中有的課程是為清華大學機器人所博士與碩士研究生講授。在信息處理和網路通信領域指導研究生多名,目前已畢業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30多名,畢業的碩士研究生中有2名被美國卡內幾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和普渡大學錄取為博士研究生,其他畢業的研究生也分別在中科院及國家一些重要的科研部門和外企工作。

1988年回國以來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教師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與863計劃高技術資金的支持,在多項研究中取得顯著成果並獲獎。在國內外發表論文70多篇,完成專著一部。負責的北京科技大學校園網"211"工程項目經過3年多的建設按時保質保量完成,達到建設標准並驗收。在完成教學和科研的基礎上,還組織並領導完成了20餘項科研開發任務。10幾年來, 與國內外大學與研究機構建立了密切合作與交流關系,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 中國科學院以及法國,比利時,加拿大和美國分別建立了合作關系,主持了多次國際專家的學術報告和出國交流與講學。為了新型學科的發展, 組建了智能、語言與計算機科學研究所、計算機網路研究中心與電子信息

❼ 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材料領域享有盛譽
取得了多項世界級的科研成果
網上搜索有很多該實驗室的新聞

http://www.jyb.com.cn/xwzx/gdjy/kjdg/t20080215_141850.htm
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研究達國際先進水平
本報訊(記者 紀秀君 通訊員 陳捷)具有我國獨立知識產權的新一代航空航天用發動機材料——高溫高性能高鈮鈦鋁合金材料即將步入產業化階段,這將使我國這類合金材料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這是近日從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傳來的令人振奮的消息。

----------該項技術將極大提高我國戰斗機的發動機壽命

科技日報: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國家需求為導向

http://news.ustb.e.cn/html/article/Article_show13457.html

===================

,《美國應用物理快報》報道了該實驗室張勇教授的研究小組一項研究成果。該研究小組採用新方法發展出了壓縮強度超過3000兆帕的固溶體型合金,這種合金有望用於未來的航空、航天等尖端領域,引起了國際材料界的關注。對於此項成果,Nature China作為一個研究亮點也給予了評述。

實際上,這僅僅是北科大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眾多成果中的一項。幾年來,該實驗室幾個研究小組的成果很多。如孫祖慶教授等人系統開展了新一代碳素鋼和高強度低合金鋼的組織控制、性能優化、相關機理及其應用方面的研究工作,獲得了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7年謝建新等主持完成的「高性能釺具特鋼生產技術與產品開發」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康永林等人參加完成的「薄板坯連鑄連軋微合金化技術研究及低成本高性能微合金鋼開發」項目獲得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以陳國良為代表的研究梯隊,在國內外首次成功研製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溫高性能高Nb-TiAl合金,在鈮提高抗氧化性和合金相的關系這兩方面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

光明日報:北科大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吸引世界目光

【 作者:陳捷 轉貼自:光明日報 點擊數:3675 更新時間:2008-1-30 背景色 】

讓金屬製成的變形機器人能隨意變換成各種形狀,甚至可以從門下的小縫隙中飛走,人們可能覺得這一切還都是科幻,但是,現代科學技術告訴我們,在不久的將來,這種「終結者」材料就會讓人類的想像成為現實。這就是科學家們正在研製的「金屬玻璃」。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項實驗使得這種材料研究向

現實又邁進了一步。

=============================

科學時報:北京科技大學研究團隊的納米材料研究取得突破 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的單篇論文最多被引用130次

該研究團隊在知名國際期刊《化學物理快報》上發表的相關論文,在2003至2007年的5年內被引用次數為前50名之內。單篇論文最高他引超過130次。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納米技術》上報告了四針狀硫化鋅納米結構的生長機理,在論文發表後的第一個季度內,就成為該期刊排名前10%的熱點文章。在英國《物理學報》上發表的相關論文被評為該期刊2006年度的頂級論文(Top paper),

是該年度該期刊22篇優秀研究論文中唯一由中國研究人員完成的成果。
~~~~~~~~~~~~~~~~~~~~~~~~~~~~

=================

❽ 北京科技大學的物聯網老師是誰

王志良,國家物聯網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❾ 北京科技大學出過什麼名人或傑出人士

魏壽昆 中國科學院院士
魏壽昆,男,漢族,天津市人,生於1907年9月16日。 九三學社社員。1923~1929年就讀於北洋大學,1929年獲礦冶系工學學士。1930年考取天津 市公費留德。1931~1936年留學德國。1935年獲德國累斯頓工業大學化學系工學博士。1935~1936年在德國亞深工業大學鋼鐵冶金研究所從事博士後進修一年。現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九三學社中央顧問、日本鋼鐵學會名譽會員及中國金屬學會榮譽會員。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冶金卷(2)編委會委員,《材料研究學報》、《中國有色金屬學報》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編委顧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曾任:遼寧海城大石橋滑石礦助理工程師,北洋大學礦冶系助教,北洋工學院、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康技藝專科學校、貴州農工學院、重慶大學、北洋大學及唐山交通大學教授、系主任、教務主任等。又任重慶礦冶研究所鋼鐵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長及重慶材料試驗處冶金組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任:北洋大學工學院院長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學副教務長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鋼鐵學院教務長兼理化系教授、圖書館館長、副院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兼任:北京市政協第一至第四屆委員,第五至第七屆常務委員及第六屆工作組委員會高教組組長;九三學社第六及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兼中央文教委員會主任,第八及第九屆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中國金屬學會籌備委員會秘書長,第一至第四屆中國金屬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金屬學會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會第一及第二屆理事長,榮譽理事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首屆常務理事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首屆理事;國家科委冶金學科組常務副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科學科首屆評議組成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礦冶卷)冶金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冶金卷(1)編委會委員,全國冶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金屬學報》首屆編委會委員《化工冶金》及《計算機與應用化學》編委會顧問,以及Rare Metals (Quarterly)及《稀有金屬》編委會常委。
教學方面:從事教學已有72年,主要講授「普通冶金學」、「鋼鐵冶金學」、「有色金屬冶金學」、「選礦學」、「金相學」、「鋼鐵熱處理」、「冶煉廠設計」、「冶金計算」、「耐火材料」、「高溫測量學」、「試金學及實驗」、「電冶金學」、「普通化學」、「定性分析化學及實驗」、「定量分析化學及實驗」、「物理化學」、「染色化學」、「工業分析」、「水質分析」、「礦物學」、「岩石學實習」、「吹管分析」、「德語」、「冶金爐」、(流體力學)、「專業煉鋼學」、「活度理論」、「冶金過程熱力學」(鋼鐵脫硫)、「冶金過程熱力學」等28門課程;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全國首屆博士生導師,至近已培養碩士生及博士生20餘人。

科研方面: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從事小型鋼鐵工業技術的改進及國內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雲石採用CO2選擇性溶解後,經「靜置後處理法」製得含0.5%雜質(CaO及R2O3)的MgO;用碳還原制備金屬鉬,純度達94%,利用硅鐵還原鉬酸鈣製成含Mo40%的鉬鐵。50年代引入活度理論,對冶煉反應進行了深入的熱力學分析研究;60年代發展了爐渣脫硫的離子理論,提出了高爐渣中計算S2-離子活度系數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國內首先提出了固體電解質電池定氧技術並應用於測定熱力學參數,同時研究了國內復雜礦雜質的熱力學行為及去除機理和完善了選擇性氧化理論並提出轉化溫度概念的廣泛應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與王之璽院士等人走遍祖國大地及沿海港口,對中國鐵礦及煤炭資源和鋼鐵工業發展遠景進行了調研並提出咨詢報告。又深入進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數的研究,發現用同一實驗數據採用不同的運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數據,深獲國際友人關注。科研成果「錳基合金熱力學行為及其脫磷的研究」、「華南鐵礦冶煉脫砷的基礎理論」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共生礦分離的基礎研究—鈮在鐵液及鋼渣中的行為」 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共生礦金屬分離的基礎研究—金屬液中元素選擇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熱力學」 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技術科學」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與技術進步獎。此外,還獲有北京鋼鐵學院、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地質學會從事工作50年榮譽證書獎狀,以及國家教委老驥伏櫪金馬獎章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獲得專利5項,即:「利用碳酸鈉或碳酸銨自白雲石提制鎂氧的新法」、「利用靜置後處理法自白雲去鈣提鎂的新法」、「人造鎂氧製造鎂磚的配料方法及加強粘性的風化法」、「製造特純鉬酸銨或鉬酸採用鋁鐵共沉澱新法」、「提煉純鉬的二步還原新法」。出版專著5部,即:《平爐煉鐵廠設計》(商務印書館,1954)、《專業煉鋼學——平爐構造及其車間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在的應用》(中國工業出版社,1964)、《冶金過程熱力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魏壽昆選集》(冶金工業出版社,1990);未付印書稿3部即:《冶煉廠設計》(北洋大學講義科,1950)、《鋼鐵冶金原理》(北京鋼鐵學院出版科,1977)、《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導論》(九三學社貴州省委員會、貴州科學院及貴州金屬學會,1984)。發表論文160餘篇。

返回頂部

柯俊 中國科學院院士
柯俊,男,漢族,浙江黃岩人,生於1917年6月23日。193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曾在原經濟部工礦調整處工作,負責原材料的驗收、運輸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駐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鋼鐵廠實習。1944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1948年獲自然哲學博士,從事合金中相變機理的研究,並擔任理論金屬學系講師享有終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任教,先後任北京鋼鐵學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學系主任、北京鋼鐵學院副院長。獲加拿大麥克麻斯特大學、英國莎瑞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兼任:日本金屬學會、印度金屬學會榮譽會員,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教研學會籌備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金屬研究所名譽研究員,原中國金屬學會、有色金屬學會常務理事,北京科技大學顧問,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顧問。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曾任學部常委,現為資深院士。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何梁何利獎。
教學方面:主講過「金屬物理」、「相變與擴散」、「金屬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學與工程方法論」等。

科研方面:自1948年至今,一直從事合金中相變的研究,首次發現並提出貝氏體切變機制,在鋼的過熱性能及合金鋼的貝氏體相變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發展成世界這一現象的主流學說,195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56年初主持籌建北京鋼鐵學院(現為北京科技大學)金屬(材料)物理專業及金屬(材料)物理化學專業,培養有關冶金金屬材料研究人才,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榮譽;1958~1964年間,積極為國家節約戰略金屬物資,開發國內急需的新材料制備工藝及質量研究(如:節約鎳鈷的電熱絲電熱材料、電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鋼中的應用),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1964年獲全國新產品工藝獎;1977年以來,對微量元素對鋼的組織和性能影響及作用機理開展研究,1989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74年以來,開拓了探索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對中華民族統一、生存和發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歷史研究(特別是生鐵及生鐵制鋼),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及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90年代,在中國科學院及國家教委的領導下,起草了原國家教委關於「超級鋼研究」的攀登B「國家重點科研」的論證(現已轉為973項目,任專家組顧問);而後把主要精力轉向另一個具有戰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與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教委的科學家、教育家(如張光斗、張維、路甬祥、師昌緒院士)們一起共同探討面向21世紀的中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調研起草了中國科學院技術學部送李嵐清同志的專題報告,並於1996年承擔了國家教委「面向21世紀高等工程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項目中「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學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寬專業的試點班,志在培養學生工程意識、自學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返回頂部

肖紀美 中國科學院院士
肖紀美,男,漢族,湖南省鳳凰縣人,生於1920年12月。材料科學家、金屬學專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3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1948年2月赴美國留學。1949年1月獲美國密蘇里大學冶金工程碩士學位,1950年8月獲冶金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林登堡鋼鐵熱處理公司實習一年半,隨後在愛柯產品公司和美國坩堝鋼公司任研究冶金師五年半。1957年7月沖破美國政府的重重阻撓,回中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1957年 10月到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任教至今。先後任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長、環境斷裂開放實驗室主任。1978年被聘為國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組和腐蝕科學學科組成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院士)。1991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歷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第三、四屆理事長;中國金屬學會理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榮譽會員;中國稀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顧問;並在中國兵工學會、中國航空學會,中國宇航學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所屬的材料專業委員會任職。1999年至2000年任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副理事長,為中國博士後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貢獻。1977年至1986年先後獲得北京科技大學優秀教師,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冶金教育勞動模範稱號。 1989年國務院僑辦授予全國優秀歸僑稱號,中國科學院授予他對中國科學事業作出貢獻的榮譽章;1984和1991年,兩次當選為北京市海淀區人民代表,1980年至1995年擔任國際性學術刊物「冶金學報」(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報」(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國編輯;1999年美國腐蝕工程師協會(NACE)授予「資深會員」稱號。1996年國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學作者稱號,1977年至1999年,共獲得部級獎勵27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教學方面:40多年來,為北京科技大學金屬物理專業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講過「熱力學」、「金屬材料學」、「腐蝕金屬學」、「合金相理論」、「金屬物理」 、「斷裂力學」、「斷裂化學」、「金屬的韌性與韌化」、「合金能量學」、「材料學的方法論」等課程或講座,並應邀到20多個省市的50所大學及95個學術研究單位講學。先後12次應邀在國際專業學術會議上作大會特邀報告,並受邀到美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巴西等國講學,在國際材料界贏得了較高的學術聲譽。傳播材料學的知識方法,在國內材料學界有廣泛的影響。先後編寫教材,出版專著15部,共計560多萬字,其中《合金能量學》及《合金相及相變》分別於1988年及1992年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優秀教材;《材料的應用與發展》199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並根據該書內容編導拍攝成20集電視科教片,已在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師昌緒院士為組長的評審專家組認為:「這是中國電化教育領域的創舉,為幹部繼續教育作出了貢獻」、《材料學的方法論》1995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此外,他合作主編的《金屬腐蝕手冊》獲1991年華東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材料的表面與界面》及《中國稀土理論與應用研究》先後於1993年及1995年獲高教領域出版著作的優秀圖書獎。從1962年到現在先後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從事金屬材料的基礎理論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對鉻錳氮奧氏體不銹鋼的相圖、相變和力學性能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首次提出了節鎳奧氏體不銹鋼基本成分設計和力學性能計算的新方法,獲得了美國專利;回國後,繼續深入研究節鎳不銹鋼和耐熱鋼的新鋼種。主要從事合金鋼、晶界吸附、脫溶沉澱、晶間腐蝕、應力腐蝕斷裂及氫致開裂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對中國鉻錳氮系不銹鋼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81~1985 年是國家科委兩個基礎研究重點項目:「金屬腐蝕機理研究」及「金屬材料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金屬材料斷裂規律及機理研究」的負責人。1993~1997年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國家攀登計劃共同資助的「材料損傷、斷裂機理和宏微觀力學理論」重大項目的共同負責人。在進行金屬材料力學性能的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十分重視對工程構件的斷裂分析和研究。1974~1985 年先後開展對中國冶金、機械、石油、化工、電力、建築、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業部門13個項目工程材料與構件的斷裂分析和安全性評價,並提出相應的預防和改進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與構件的斷裂方法,在國防工業學術會議上進行介紹,得到同行專家和工業部門的好評。1983年獲國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關成績優異獎。 1996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首次提出了「斷裂化學」這個分支學科,成為「斷裂力學」、「斷裂物理」、「後斷裂」學科的三大理論支柱之一,對發展斷裂力學理論和斷裂學科鞽雋酥匾

❿ 北京科技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法學專業來回答!

一個選修學分總量超過學校要求的文科生前來報道,其實每次選選修課都超級糾結,太多的優秀課程想選哈哈哈。

歷史慣例,先上北科校園風光

徐老師作為知識產權法屆的大拿級人物,他的知識產權法課程內容豐富,引導性強,會讓學生自己發散思維。

老師本人非常nice,不僅專業超級厲害,而且對學生非常耐心。他可是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的第一個博士後!同時他還兼任了北科文法學院知識產權中心的主任。想要了解這位老師的可以去網路上搜索,他的詞條可是非常高級哦!

好啦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請大家批評指正

熱點內容
大學生用順豐 發布:2025-09-10 06:45:24 瀏覽:816
河套大學生 發布:2025-09-10 06:39:37 瀏覽:218
南京大學梁瑩教授社會影響 發布:2025-09-10 06:38:55 瀏覽:187
怎麼找大學老師提分 發布:2025-09-10 06:28:58 瀏覽:629
大學生社會實踐日記 發布:2025-09-10 06:17:48 瀏覽:532
劉偉教授重慶大學 發布:2025-09-10 06:15:43 瀏覽:958
上海理工大學董老師 發布:2025-09-10 06:11:30 瀏覽:507
南京大學化學考研參考書 發布:2025-09-10 05:56:53 瀏覽:557
2016年北京大學博士聯合培養計劃 發布:2025-09-10 05:52:39 瀏覽:823
中國人民警官大學教授名單 發布:2025-09-10 05:39:13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