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期末考試提前交卷老師受懲罰
⑴ 為什麼大學期末考試可以提前交卷,而小學,初中,高中不可以。
校規,小學初中高中最重要的是學習知識,但如果有老師說可以提前交卷還是可以的
⑵ 學業水平考試提前交卷了監考教師會怎樣
學業水平考試提前交卷了,只要在規定的范圍內交卷是可以的,監考老師能夠看得到的!
⑶ 大學期末考試被老師抓說我都說了最後幾分鍾還不老實會違紀嗎
如果只是收走了卷子的話,那就一點事都沒有啊!如果有事的話,他就告訴你
大學生,你只要是把答案都填上,不管對不對?都有分的
⑷ 大學考試半小時就交卷,那科老師在密封袋上面寫:提前交卷:我的名字。 會怎麼樣啊會掛科嗎…
提前交卷子不會掛,就是分不會高!不論你回答的多好,分數一定不會高,這是規則。
⑸ 我考試提前交卷,然後還頂撞老師,怎麼寫反思
1、寫自己的錯誤,違反了考場紀律,會略了老師的好意。2、寫自己今後如果改正,3、表達對老師的歉意
⑹ 期末考試提前交卷會被罰0分嗎
呵呵,這個有可能啊,如果你什麼都不會提前交卷就是零分啊,如果你學的很好,自然不是零分。不存在因為提前交卷他們給你判零分的可能。哈哈
⑺ 大學生期末期末考試無意間把跟考試有關的資料帶進教室被老師發現了報到學院這樣會受什麼懲罰
主動跟監考老師或者班導承認錯誤,寫一個深刻的自我檢討,下次考試用出色的成績回報老師的原諒,要讓老師看到你的誠意,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錯了還犯。
⑻ 大學期末考試,我同學本來能過的,但是因為我抄她的被抓了,老師收了我們的卷子,當我們提前交卷,不記作
關注大一新生 重視教書育人
吳學先博士,教授 年8月27日《中國教育報》
本文提出了兩個問題:1、從關注萬大一新生著手,年復一年堅持下去,這是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一步;2、現在的大學老師普遍存在著「重視科研,忽視教書育人」的傾向,老師與學生之間溝通較少,這不利於教書育人。
一、大一新生存在嚴重的「圈養」後遺症
在中國,孩子們從懂事那天起,家庭、學校、社會賦予他們的第一人生目標就是「考大學」,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聽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名牌大學,這樣才有出息」。在18歲以前,幾乎所有的兒童都為「考大學」而奮斗,在長達12年的中小學時代,每一次小測驗和每一次期末考試,那些成績似乎都連著大學夢。還有周末不得不參加的課,其目的或者是為了鞏固和深化課堂內容,或者是為了成為「特長生」以便高考加分,總之,孩子們的所有活動都指向高考獨木橋。
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當他們考上大學後,就等於實現了自己的「第一個人生目標」。
拿到錄取通知書的當天,就是他們「解放」的日子,從這天起,全國萬新大學生開始「狂歡」;
從「圈養」到「放養」,也是從這天起,家庭、學校、社會開始認為:他們18歲了,是大人了,不必再嚴格管理教育他們了,他們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主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問題就出現了:這些18歲的孩子們,年齡雖然已經成年了,可是,18年的「圈養後遺症」嚴重存在,大一新生在離開家門住進大學宿舍後,由於沒有「第二個人生目標」,大致分化成兩大類:那些主動進取的學生常常是「這也想干那也想參與」,盲目作為,沒有焦點,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相反,那些本來就懶散的孩子,這時變得「無所適從」,沒有了家長和老師的「嘮叨」,他們不會自主做事。
在新生剛入學時,如何幫助這些18歲的孩子們盡快確立「第二個人生目標」,還是一項很難的工作。你告訴他「要為祖國富強而學習」,他們認為這個目標太遙遠;你告訴他「要為家族興旺而學習」,他們認為父母仍然健康還不用自己操心;你告訴他「為找一份好工作而學習」,他們說「還有4年來得及」。
有一個男生以優異成績考入大學,由於缺乏對大學學習方法的了解,片面以為大學就是「素質教育」,入學後積極報名參加各種學生社團,僅在9月就參加了8個社團組織,包括學生會、話劇團、交誼舞協會、演講協會、網球協會等等。上完課,大學老師不留硬性作業,更沒有人檢查作業,於是,大把的業余時間忙於參加社團活動,不知道大學生要去圖書館讀書,要以自學為主。結果,期末考試三門課不及格。
還有一個新生,平時就喜歡電腦游戲,在宿舍常常玩到通宵,由於家長、老師都不知道,也就沒法管,他更加放縱,熬夜後,開始是上課遲到,後來就變成缺席。重點大學更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一般來說,平時的日常管理更鬆些,老師們對這個學生不聞不問,任其缺課遲到。直到期末,這個學生5科不及格。寒假,家長知道了這個「惡果」,找到學校,質問系主任:「你們為什麼不及早家長?」系主任說:「大學生是大人了,他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沒有義務找家長。」
可以想像,這兩個學生後來的「補考」之路會多漫長。
還有更令人傷心的故事。有個學生以優異成績考進重點大學,由於不會自主學習,期末多科不及格,他接受不了這個現實,縱身跳下樓去,摔死在18年夢寐以求的大學校園里。
還有一個女孩子,來自貧困山區,看到城裡的同學花枝招展、卡拉OK,很羨慕,自己也去廳娛樂,被某老闆發現、包養,不久她放棄了學業。等家長知道時,覆水難收。
萬新生,類似的故事數不勝數。關鍵是,新生「掛科」比例很高,清華大學大一新生也有上百名學生有「不及格」科目,你說,這該責怪學生還是責怪老師?能考進清華的學生不會傻吧?
二、怎樣幫助大一新生盡快確立「第二個人生目標」
以上問題為什麼會存在,而且悲劇年年重復?我認為:學生、家長、老師、學校、社會都有責任。
1、學生要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模式:自主學習。
學生們在考完大學後「放鬆」一個暑假有情可言,畢竟「寒窗苦讀」12載,該休息一下了。可是,在進入大學以後,應該馬上確立自己的「專業方向」,主動找老師和教授們,選准專業課,算好學分,腳踏實地從頭學起。尤其是業余時間,大學沒有作業,可是有「必讀書目」,把老師們指定的書目讀完,這很重要。周末兩天,假如實在不知該做什麼,背背英語,看看相關,也是必要的,比如中文專業學生,周末可以讀一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等等,所有專業都有相關的專業。另外還有那些讀來很輕松又可受益的,如《讀者文摘》、《知音》等。
有這樣一個學生,他大學4年堅持讀《中國企業家》,從中學習管理理念,也吸取別人的成長經驗。畢業找工作時,他能說出許多企業的情況,如經營范圍、發展階段,該企業老總的成長史等。他選擇就業單位很有目標,一舉成功。
上學期間,要給自己定一個紀律:「每天學習時間不得少於9-10小時」,這個時間不算長。每天再堅持1-2小時體育運動。
自律,凡事都有節制,這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養成的品格。玩游戲要有時間限制,決不可放縱。
2、家長在孩子上大學後,不能即刻松氣,還要關照一年左右,要給孩子找一些身邊的榜樣。
孩子考上大學後,家長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孩子住校後,要保持,不僅關心生活,還要問學習。家長要主動與老師溝通,詢問孩子的表現:有沒有曠課,有沒有迷戀網路游戲等等。與老師的至少要保持一年,以便隨時掌握孩子的變化,發現苗頭及時糾正。
孩子的叛逆期在中學已經完成了,在大學時期,家長與孩子是可以溝通的,加上孩子住校想家,正是建立良好關系的大好時機。溝通不是「訓斥」,而是交流,是談心,是引導。
要給孩子找一些「榜樣」。曾經有一個女生,考完大學後在網上結識了一個男友,見面後男友提出建立「戀愛」關系,男友大她14歲。家長顯然不會同意。這個女生的母親很聰明,他們沒有直接阻攔,而是請了三個自己很敬仰的成功男士,他們是總經理和教授。她請這三個朋友分別邀請女兒吃飯,講述人生道理,教育她如何戀愛。事後,這個女生只說了一句話:「謝謝爸爸媽媽。」她自己處理好了一切。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很多身邊的榜樣,比如任課老師、上一屆的全優生、學校著名教授、他(她)認識的叔叔阿姨等,讓孩子與他們交流,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
3、老師對大一新生要格外關心,要幫助他們盡快完成從中學「依賴型」到大學「自立型」的轉變,不能用一年級的「不及格」警告學生在二年級後好好學,要在學生入學時事先「引導」而不是事後「懲罰」。
新生進入大學,各科任課老師無疑都有引導的責任,員當然是最重要的監護人,所有接觸學生的老師都應該對學生負責。「教書育人」是每個老師永遠的「師德」。孩子們從圈養到放養,一下子不適應,老師們要主動承擔引導的責任,從9月入學時起,從第一節課起,就要引導,要,貫穿於每一節課,而不是等到期末,拿著卷子寫下「不及格」的成績,那時就太晚了,可能會徹底傷害一個莘莘學子的自尊,甚至斷送一個人的美好前程。
其實,在大學,尤其是文科,要探索「討論」和「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不一定要有標准答案,個人讀《紅樓夢》,應該有個不同的林黛玉,要允許學生的想像有差別,當然,這個林黛玉不能成為環珠格格,差別應該是合理的,能自圓其說的。死記硬背標准答案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性和想像力,這對於提高國民素質是有害的。
湖州師范學院張曉光教授做得極好,他主動要求給一年級新生當班主任,像家長一樣盡心盡力,班裡一個女學生闌尾炎手術,他想資助,給錢之前,他首先想到的問題是:如何才能不傷害該生的自尊心。為了學生們學好英語,他購了50本簡易英語小說,要求學生在4年內輪換著讀,並簽名,畢業時,每人就可以帶走一本有50個同學簽過名的小說。他說:「這是我送你們的見面禮。」幾年來,他的班有許多學生獲大獎,沒有一個學生不及格。孩子們把他當成「老爸」,大一新生尤其需要這樣的老師,在他們自己還不會大踏步走路的時候,有這樣一位老師引導著走一段,很有必要,學生們在大二以後就可以朝著目標獨自前行了。
筆者認為,各大學都應為大一新生安排班主任,最好是副教授和教授,為了減少教授這一年的工作壓力,班主任的「工作量」可以沖抵「科研量」。
教師的成就感在哪裡?在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們的老師中有許許多多人,很優秀,可是,我們的評估體系太傷害他們的情感。
4、學校首先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不能把「教學」與「科研」的次序顛倒了。中學尚無法擺脫應試教育,大學不能不承擔起「全面育人」的責任。
家長們都認為,孩子上了大學就是交給學校了。許多家長自己沒上過大學,往往把大學想像得很神聖,因此不再指導孩子如何學習、如何做人,家長很放心地把「指導」的責任交給了學校。可是,在擴招以後,許多學校新招了大批年輕教師,這些老師自己還年輕,不懂如何教書育人,或者是忙於「科研」忽視「教學」,或者本來就缺乏責任心,往往沒能擔負起「引導」的職能;老教授們忙於帶研究生,很少接觸大一新生。其實,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幫助大一新生盡快確立「第二個人生目標」,這主要是大學的責任。
在大學,培養學生責任感和自主學習能力,這是大一新生的首要任務。不要像中學那樣考試,多一點「小組討論」式的作業。英國的考試成績,45分就算及格,70分以上就是優秀。他們更加註重Team work(小組作業)。
大學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科研」次之,現在許多學校弄反了,片面強調「科研量」,要求老師每年發表多少篇論文,還根據「的等級」計算「論文的分值」。誰都知道,科研成果是否「重要」看的是這項成果本身是否「填補了學術空白」,而不是看「」的等級,而且,那些具有技術專利和知識產權的成果反而不該急於發表。另外,科研成果不是每年「均恆收獲」的,科研「靈感」是在多年積累後突然降臨的,以3-5年為一個周期才合適。再說,碩士、博士、年輕教師的數量每年增加這么快,國家級重點「」卻沒有增加,還依舊強調論文「數量」,哪裡能保證「質量」呢,於是「學術造假」「剽竊」屢見不鮮。與其這樣,為什麼不鼓勵老師們「教書育人」呢。
在大學,「育人」才是第一使命。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做了很好的嘗試,王一川他們以「從游」的教學模式為新生乃至全體本科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老師、研究生、本科生一條龍傳幫帶,老師「為人師表」的作用得以很好發揮。
5、社會和諧是人才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全社會都要關心青年,青年人有理想有,中國才有希望。
大學擴招,我們的新生從每年不到萬增加到萬,大學擴招後,高中擴招比例更大,從而減少了初中輟學人數,這是一個極大的社會進步。
每年萬大學新生,年復一年,這是一項巨大的教育工程,世界各國都看中了中國的教育資源,都想來分一杯羹。他們看重的不僅僅局限於巨額學費等「教育產業」,還看中對中國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塑造。誰能「影響」這些大學生,誰就能「使用」之。
目前,我國大學的課程設置存在嚴重問題,除去節假日,大一新生一年不足天的有效學習時間,大部分時間在學課和英語課,專業課少得可憐,孩子們把「大一」稱為「高四」,學習興趣受到嚴重影響。很多學生因此退學,改為出國留學。出國一個大學生,四年花費就等於消滅了一個「中產階層」的家庭,這對於剛剛富起來的中國來說,其後果還不止於此。
從大一新生入手,鼓勵學校「重視教學」,提倡老師「教書育人」,敦促教育行政部門「尊重教學規律,減少瞎指揮」,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不能讓已經考進大學的新生因為我們「工作失誤」而誤入歧途,幫助他們盡快確立「正確的」並且「可行的」人生目標,這項工作是社會、學校、老師、家長的當務之急,而且是力所能及的。其實,我們首先要教給學生的東西主要是兩個:一是責任心;二是自學習慣和能力。
孩子身上擔負著家族的興衰,擔負著祖國的未來。
要年復一年地關注每年的「大一新生」,讓這些孩子在起步階段少犯錯誤,走正路,成人才,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⑼ 考試作弊後,老師讓我提前交卷,但是沒讓我簽名沒拿學生證,老師還會不會上報啊很後悔!求解答!
報與不報都可接受,報了就等處理,不報就算運氣。
考試不該作弊,這是人的誠信問題。
⑽ 今天考試前在桌上抄了一道題,考試時忘了擦(考試沒有出那道題)。後來寫完提前交卷後,老師會不會算我違紀
你是什麼考試呢?如果是末考的話應該沒太大問題,因為老師不會因為一道沒有出的題而太過為難你,沒准還會在班裡笑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