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教授劉堯成
Ⅰ 王澤生的主要成就
王澤生創造的若干個第一
1、網際網路專業賦網啟蒙者。其文化思想引發了「辭賦文化網路革命」——由其結識、啟發引導潘承祥開始,派生出中賦網、中辭網、中駢網、中華辭賦社區、中華辭賦論壇、中華國學院、賦興中國網站、奧運賦網站等多家專業性的辭賦論壇或網站。這一系列性的文化連鎖效應的出現,當歸根於2005年末日不落對當代網路辭賦文化發展趨勢的科學判斷,以及賦學理論的初步創造。
2、對賦學流派界定的第一人。怎樣甄別辭賦流派,不是以辭賦作家利益集團來劃定,不是以地理區域來歸類作家群體,而是以文學主張、作品風格來圈定之。由此,提出了「辭賦革新派」「辭賦非革新派」的正確劃分輪廓。
3、中華辭賦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人。首次把辭賦定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辭賦申遺」基礎理論。該理論由學者張友茂成功地進行了實踐,得到賦界認可。
4、辭賦助學運動倡導者。該理論由著名辭賦家金學孟、知名書法家劉堯成功實踐。日不落成功策劃「中社形象代言人」作家白塵娃娃、「中社形象大使」書法家楊殿啟,投身辭賦助學運動。
5、「辭賦網路」道路的開創者。辭賦網路,即以「網路」等網路電子詞典為學術平台,對以辭賦駢文革新為核心的「新古文運動」進行學術探索、交流的現代化、信息化、網路化的新的學術傳媒、學術載體的獨特模式。此學術模型具有權威性、公認性,是辭賦教科書上所沒有的治學方法。同時,日不落成為首位賦學詞條編撰大師,也帶出了一支學術團隊。其中蔣紅岩就是學術精英。把大批的辭賦家、辭賦寫手,介紹給國學愛好者,推介給文學愛好者,效果回饋遠高於常人之想像力。其先後撰寫詞條式文論2000餘條,公開發表達1000餘條,被多家網路電子辭典轉載,把大批辭賦原創作品、辭賦書籍傳播給讀者。詞條創作,文字總合突破500字大關。
6、首次提出「辭賦漢學」概念,對現代辭賦研究形成了「合稱性概括」。辭賦漢學理論的形成,標志著辭賦革新運動學說的進一步完善。由此,區別於古典辭賦的「辭賦進化論」誕生,總結出「辭賦百年大裂谷」之後的新賦文學規律、新賦思想體系,第一次把現代當代辭賦定義為「新賦」。其學術視野,由辭賦革新開闊到駢文改革、漢詩創新領域,終於對國學中的古典文學再造現象——創造出最完善的理論圈的集成「新古文運動」。
7、和諧辭賦思想的提出者。由此,推導出「中華辭賦作家協會」的創建學說。與蔣紅岩、賈世韜等人創建了地方性團體——中國(公主嶺市)辭賦家協會、(公主嶺)國際漢學協會。日不落起草了社團章程,該章程已為他人直接竊取。丁亥年總攬「南北兩次辭賦論戰」——賦學思想交鋒,提出辭賦文化生產力、辭賦批判學理念。反對嚴重極左的辭賦商業化路線,反對學術盜竊、反對學術腐敗、反對辭賦浮誇風鼓吹風,主張辭賦先進文化的思想路線為實事求是,辭賦學術方針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8、區域熱點文化現象研究。填補了「徽學」中的空白領域「辭賦徽學」,關注「敦煌賦學」課題,側重從中摸索出「現代俗賦」的來源。日不落明確指出:現代辭賦中,很大程度上存在著變體「俗賦」。日不落的「現代俗賦理論」是首創。「滕王閣文化」基礎學說為其原創——包括滕王閣辭賦研究所的構想、章程等等。另,深入剖析、總結了「奧運辭賦文化現象」。
9、支持文化遺產保護。丁亥年其獨立撰寫了若乾重大文論,其中重要的有《大運河申遺工程策案及國學綱要》、《大運河文化申遺國學提案》等。從學術的角度關注傳統文化的保護,重視正在「消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0、開拓中社光輝道路。其世界性地提出並與蔣紅岩共同創建了——中華辭賦社區,是世界上第一家動態專業性質的辭賦文化網路社區。「辭賦類電子文庫」「辭賦矽谷」理論設計者,創立了當代辭賦收藏學說,書藏古今賦體辭類文學作品突破1.5萬篇,成為真正的「收藏賦翁」。其中,諸多網路電子文本轉瞬即逝,成為孤本、珍品、絕唱。
11、「千城賦」「萬城賦」「千山賦匯」「萬水賦匯」理論原創提出者。其策動的「萬城賦」工程,進一不把「百城賦」的都市大賦拉伸到社區村莊,把「千城賦」單純的城牆序列突圍到「無城」的境界。「無城而有城、有城而無城」「城之美好源於生活」的辭賦審美理論的確立,是指導「萬城賦」工程的總原則,完全符合其「辭賦大縱深戰略思想」。
12、對當代辭賦學術事業的創造開拓,日不落、蔣風華,學界並稱「王蔣」。王側重於「略的研究」,蔣側重於「術的研究」,二人的新賦探索道路帶有實用主義色彩——理論聯系實踐的產物。譬如:王創立的辭賦鑒賞法——「同心圓周立體梯次透縮小法」,則為「二十四賦品」作理論歸宿;蔣發明的「十星法案」則為「科學記數法」為皈依。良人學術風格不同,但殊途同歸於「辭賦漢學」,高舉辭賦革新旗幟,業內稱「辭賦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