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歐歐教授
⑴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的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職稱院長趙成榮教授、高級政工師黨委書記劉越——名譽院長潘傳紅教授、研究員劉永教授《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現任領導》資料來源:
⑵ 請問有誰知道成都理工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各位老師的簡介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全院現有教職工124人。107名教師及實驗室教學人員中,有教授(含研究員)2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1人)、副教授(含副研及高工)30人、講師(含助研及工程師)42人、助教(含助工)9人。另有從日本、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及國內著名高校、研究所外聘兼職教師9人。學院人才濟濟,現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優秀專家8人,國家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四川省學術帶頭人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優秀專家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基金資助1人,教育部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人,霍英東青年教師獎和基金獲得者2人,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獲得者3人。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人數占教師總數的80%以上。中青年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和正在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約佔中青年教師總數的90%以上,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者有機結合,職稱、年齡、學歷結構合理,以中青年骨幹教師為主體的朝氣蓬勃的教學科研群體。
地質工程系(23人,教授9人,研究員1人,副教授8人,副研究員1人,講師5):
王運生、傅榮華、任光明、聶德新、黃潤秋、唐 川、朱靜、李渝生、王獎臻、孫書勤、丁秀美、劉惠軍、韓愛果、馮文凱、陳 強、趙建軍、胥建華、陳禮儀、謝智斌、韋 猛、石永泉、袁學武、李 山
土木工程系(34人,教授7人,副教授10人,講師16人、助教1人):
嚴 明、趙其華、左三勝、李天斌、許 強、韓文喜、張蓮花、汪家林、王小群、鄧 輝、 鄭 達、彭社琴、 塗國祥、魏玉峰、李育樞、湯明高、石豫川、巨能攀、夏克勤、胡 瑾、孫晉玉、林 鋒、 沈軍輝、嚴麗娟、 廖軍、胡繪新、薛小強、范 濤、易 寧、周 舒、趙 曉、王 剛、高涌濤
環境工程系(13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講師3人):
李 曉、萬新南、許 模、張強、劉清華、漆繼紅、鄧英爾、楊艷娜、吳 勇、劉 國、李澤琴、程溫瑩、 羅 麗
工程管理系(7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副研究員1人,講師3人,助教1人)
吳 飛、羅 鳳、張樂群、原建軍、王 彬、王瓊梅、吳 麗
建築學系(8人,副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4人)
楊 盡、劉 燕、徐 鍾、肖 瑜、許 晉、劉熙光、李 歡、莫妮娜
基礎力學教研室(6人,副教授1人,講師4人,助教1人):
郭春華、王 衛、徐湘濤、丁南生、胡 瀟、陳臻林
綜合實驗室(13人、研究員1人,高工3人,工程師3人,講師1人,助理研究員3人,助工2人):
付小敏、虞修竟、於 靜、蘇道剛、楊維富、董秀軍、裴 鑽、徐思敏、蔡國軍、張樹貴、鄭海君、張曉超、楊 菊
⑶ 成都理工大學怎麼樣
成都理工大學在全國眾多高校中,其名氣與實力並不突出,只能算是一所普通的優質大學。但若是單看其在四川省的影響力,將其拿來與川內其他高校相比,那麼成都理工大學則算得上是川內的名牌大學。原因如下:
1、成都理工大學是四川省屬重點大學。學校是中央與地方共建的省屬重點大學,於2017年被教育部納入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行列之中,地質學相關專業的辦學實力突出,其畢業生在全國各個相關單位都深受歡迎與認可。
2、成都理工大學在全國高校中排名靠前。根據校友會2020年中國大學排名可知,成都理工大學在國內所有大學中排在第100名,與武漢科技大學、河北工業大學辦學實力不相上下,是一所影響力較大的中國高水平大學。
3、成都理工大學歷史底蘊深厚。學校起源於1956年創辦的成都地質勘探學院,是以重慶大學的地質系、西北大學和南京大學地質系的工科部分為基礎,同時抽調北京地質學院、東北地質學院部分幹部教師組建而成。
4、成都理工大學擁有8個教育部認定的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具體名單為:地質學、地質工程、土木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地球物理學、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軟體工程。
(3)成都理工大學歐歐教授擴展閱讀:
成都理工大學口碑良好,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校積極參與了國家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油氣地質勘探、大型水電、青藏鐵路、能源開發、區域及城市環境以及大型交通基礎設施等工程建設。
2、學校畢業生素質良好,深受用人單位認可,在國土資源、地質、勘察石油(能源)等行業勤懇工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近年來,成都理工大學已經為社會累計輸送了19萬余名畢業生,其中不乏國內外的知名專家與學者、兩院院士。
參考資料來源:成都理工大學-學校簡介
⑷ 成都理工大學研究生院的院長和副院長有幾個,分別是什麼名子
院長:黃潤秋教授 常務副院長:王緒本教授 副院長:趙其華教授,副院長蘇玉瓊副教授
院長 黃潤秋
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
男,漢族,1963年8月生,湖南長沙人,九三學社,教授,博士生導師。
工程地質學家,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災害研究會理事,地質災害防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四川省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長。
1983年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系;1988年於成都理工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1989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2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3年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增列為博士生導師。
專長大型工程建設中的高邊坡穩定性等重大地質工程問題評價及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預測與防治。曾先後主持和參與過包括長江三峽工程、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雅礱江錦屏水電站、瀾滄江小灣、糯扎渡水電站、黃河拉西瓦水電站等30餘項大型水利水電、交通、資源開發等工程的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研究和重大地質災害評價防治工作;並承擔過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部委重大和重點項目等在內的應用基礎研究20餘項,1995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提出了岩質高邊坡穩定性系統工程地質研究的理論與方法體系,解決了我國西部大型工程建設中的一批重大技術難題,取得數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重大社會效益。
發表論文150餘篇,培養指導研究生50餘名(已畢業29名)。科研成果獲部省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7項。先後獲中國青年科技獎、「黃汲青」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霍英東獎」、國際工程地質協會「Richard Wolters」榮譽獎、國土資源青年科技「金錘獎」、四川省青年科技獎等;並被授予「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突出貢獻博士學位獲得者」
常務副院長:王緒本
男,1956年12月出生,漢族,安徽阜陽市人。成都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成都市政協委員,四川省九三學社省委委員,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物探化探計算技術》雜志副主編,教育部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電子工程師進修大學四川分校副校長。美國SEG會員,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地球電磁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主要學術領域與方向包括:(1)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油氣電磁勘探、GIS技術及應用、災害救助與定位技術;(2)信號與信息處理:數字信號處理、信息挖掘、數字圖像處理與圖像識別;(3)計算機應用技術:電磁場模擬、數字化博物館等。近期擔任歐盟亞洲城市發展計劃項目「中國攀枝花市實施ECOPROFIT示範項目」實施專家指導委員會專家;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四川省成都、數字化攀枝花等數字城市建設咨詢」項目國際招標專家評標組專家和項目組顧問。
近5年來,負責完成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四川盆地地溫場及其在油氣分布預測中的應用」、「電磁場概率成像及其應用」、「城市災害生命搜索與救助的超寬頻電磁探測方法研究」等3項;負責完成和承擔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課題「聲波/振動生命搜索與定位系統研製」、「地震救助生命搜索與定位技術研究」、「災害救助探生儀的發展研究」等項目,以及「(教育部)恐龍數字博物館工程」,「成都理工大學遠程教育(一期工程)」,「數字化理工—電子校務」等多項部省級項目。獲省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學院一等獎5項。出版專著2部,合作公開發表論文或國際會議論文40餘篇。多次參加國際會議,具有較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關系。
副院長:趙其華
同濟大學岩土工程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籍貫江蘇泰興。
成都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
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研究所所長;
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國家專業實驗室、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學術委員會秘書
四川省咨詢協會教授級注冊咨詢師;
四川省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會員;
中國水土保持學會泥石流滑坡專業委員會委員;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地質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首屆隧道專業專家委員會委員;
四川省地質工程集團公司專家組高級顧問;
已公開發表各類專業學術論文70餘篇(其中被EI、ISTP收錄18篇);撰寫學術專著4部(合著),編寫教材3部(合編)。
先後主持完成了40餘項科研、生產項目,並負責其中20餘項目的研究、生產工作。先後參與或主持完成過李家峽、公伯峽、官地、錦屏、奚落渡、瀑布溝、虎跳峽、小灣、三峽等大中型水電工程的技術或技術咨詢工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由教育部提名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部省級科技成果二等獎1次,三等獎5次,四等獎2次;獲得省級優秀論文獎1次;獲得成都理工大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果獎3次。
⑸ 有誰跟成都理工大學的何明友教授讀過研的怎麼樣啊一般有時間帶嗎
我是何老師的學生現在研二,去年我們到新疆做過兩個金礦詳查內項目(未完,今年容7月還要去),真不是吹捧何老,正兒八經的雙師型(師母對學生超好,經常去他家吃飯,娛樂),已經重點做金礦產研究十年,典型的好脾氣啊,白天野外講,晚上回到住處(租的克拉瑪依市小區套房),帶頭整理,收獲不淺。我們的論文從那裡面出,快要見刊(中文核心)了。至於錢嘛不會比外面給的少,他今年還有一個西藏(山南)的研究項目,5月出去。有必要可以先跟他學生咨詢哈,以此驗證
老師履歷:1977年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放射性地質與勘探專業,198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球化學專業。1993年12月獲工學博士學位,1994年晉升副教授。1996年10月從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出站,同時晉升研究員,次月聘任為成都理工大學教授。2000年晉升為博士生導師。地球化學專業。研究領域:資源與環境。研究方向:礦床形成的源-運-聚地球化學過程及成礦機理。
⑹ 成都理工大學能源學院的歷任教師
1956-年由重慶大學、西北大學調入童崇光、陳立官、何開華、楊訓庭、朱世新。由武漢地校分配的宋振亞、林國倫。
1958年由北京地質學院調入陳庸勛、宋之祥、陳作全、高紀清、趙霞飛、費富安、貝豐、黃仰洲、程光瑛、張之一、鄧恂康、張振華、吳熙純。由北京地質學院分配的丁偉民、王昌明、王士彥、張孝純。由西北大學分配的陳愛蘭。 由北京石油學院調入的羅蟄潭、分配的王允誠。
1959年由北京地質學院分配的林仲虔、李南豪、楊元初、唐佐國、李世章、李鴻智、陳忠材、鍾國初。由西北大學分配的張亮鑒。
1960年留校的陳兆虎、史乃光、徐修國、劉效曾、劉敬厚、吳成立、吳大燮、楊寶星、朱永銘。調入由莫斯科石油學院攻博的陳森強;
1961年留校的吳永貴、丁傳柏;
1962年調入化學教師陳麗珊、粟時英、唐岳、黃之輟
1963-1966年由西南石油學院分配的董繼芬;留校的彭大鈞。調入的羅馬尼亞留學生王定一、北京地質學院分配的陳國祥;
1972-1981年留校的有劉小漢、張玲華、陳友明、王安法、李德敏、鄧禮正、程同錦、陳月明、蔡國富;調入的有羅志立、向陽、王天澤、吳征、范育才、張金蓉、童孝華、馮文光、李遠之、付紅、楊春麗、畢少華、曾淳、羅玉安、范維、李殿華。
1982-2006年留校的有張哨楠、卿海若、趙錫奎、王英民、章熙華、黃君權、趙冠軍、陳布科、李仲東、李景明、梁書敏、譚文斌、周文、陸正元、趙永勝、匡建超、宋鴻彪、徐國強、徐國盛、李國蓉、王洪輝、付強、葉斌、雍自權、閆長輝、陳青、鄧英爾、陳義才、羅雨田、施澤進、龐加研、魯洪江、楊宇。
1982-2006年調入和分配來的有李德發、劉文碧、單鈺銘、胡泊、吳培能、蔣奇、游章隆、羊裔常、沈忠民、何鵬、蔣曉蓉、董偉、王多義、張波、傅恆、葉素娟、伊向藝、盧淵、秦天我、高玲、王愛蓉、史青、毛良普、洪成雲、n光偉、楊斌、王宏、鄧啟予、王長城、吳昌榮、鄧虎成、謝潤成、丁曉琪。
能源學院辦公室及總支辦公室工作人員: 陳曉峰、王維新、范紹棟、張永年、史秀文、周淑蕙、杜春華、康顯峰、周應岐、歐陽之寧、吳培能、范增全、吳寧萍、李仲東、鄧禮正、劉敏、王愛蓉、黎文、黎晨、郝志誠、李培華、張艷芳、蔣蓉蓉、田曉錕、汪帆、文慶寶、丁永德、王建華、宋剛練、鄭軍。
⑺ 柳建的成都理工大學教授
1975年出生,四川渠縣人。1998年獲新疆大學物理學專業理學學士學位;2000年始於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物理電子學專業學習,2003年獲光電工程碩博連讀資格,2005年6月畢業,獲中科院研究生院光電工程專業工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到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參加工作。現任電子信息與計算機工程系常務副系主任。
教學中,承擔了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數字電子技術基礎」、「信號與系統」和專業課「硬體描述語言與數字系統設計」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FPGA應用課程設計」的組織與准備工作。授課中,備課認真,努力嘗試多種教學手段,取得較好效果,贏得了學生的喜歡。自2006年以來,指導2003級本科畢業生畢業論文5人,2004級本科畢業生畢業論文5人,完成情況良好。2007年開始協助王世慶教授指導研究生3人。 1.×××天線技術研究,國防科工委國防基礎研究項目,經費80萬期限2006-2007年,本人為電學組子課題第1負責人(劃撥經費40萬),同時為總課題第2負責人,已通過驗收。
2. 內光學通道模擬分析,國家863重大項目子課題,經費5萬期限2008.9-2009.5,本人為項目第1負責人。
3. 無工質推進器研究,院科研發展基金,經費0.6萬,期限2009-2010年,第一負責人。
4. 氣動光學效應和紅外窗口熱環境、熱應力計算,總裝武器裝備預研基金,經費40萬期限 2007-2008,本人為主要合作研究負責人,已通過驗收。
5.四川省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信號與系統》,四川省教育廳,實施時間2007-2010,本人為第2負責人。6.大功率寬頻帶射頻源研製,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校科研發展基金,經費0.6萬期限2年,2006-2007年,本人為第2負責人,已通過驗收。 1. 柳建,金鋼,王世慶等,研究連續激光內通道傳輸的弱可壓縮流模型,強激光與粒子束,2006 Vol.18,No.12。(EI)
2. 柳建,王世慶,金鋼,李樹民,劉順發,吹氣抑制氣體熱效應時管道結構的影響,強激光與粒子束,2007 Vol.19,No.3。(EI)
3.柳建,李樹民,金鋼,王世慶,細光束在鈍錐體外流場中的追跡, 應用光學 已錄用,2008刊出(附刊樣稿)。(科技核心期刊)
4. 柳建,李樹民,金鋼,劉順發,張翔,飛行器外流場對光傳輸的影響,光子學報,2006,Vol.35,No.4。(EI)
5. 柳建,王世慶,徐靈飛,等離子體天線特性研究,2008.9,GF報告。
6. 王世慶,柳建,張翔,金鋼,光路交疊對強光傳輸的影響,光子學報,2008.Vol.37,No.01。(EI)7. 王世慶,柳建,鄢澤林等,等離子體天線系統參數的實驗研究,2008.9,GF報告。
8. 徐靈飛,柳建,王世慶等,等離子體天線系統設計,2008.9,GF報告。
9. 陳勇,柳建,李樹民,金鋼,光在超聲速湍流剪切層中的傳輸,計算物理,2006.Vol.23,No.2。(EI)
10.徐靈飛,柳建,王世慶等, 表面波等離子體激勵源設計,通信與計算機,2007.10。
11.張翔,許冰,柳建,腔內傾斜擾動對正支共焦腔本徵模式的影響,光子學報,2006,Vol.35,No.4。(EI)
12.鄢澤林,王世慶,柳建等,等離子體天線基礎理論研究,2008.9,GF報告。 1.充氣管道中氣體熱效應對光束傳輸的影響,《光電子?激光》,Vol.15,No.1,2004. 第一作者
2.沿Z型光傳輸管道軸向吹氣對激光傳輸的影響,《強激光與粒子束》,Vol.17,No.2,2005.(EI收錄,CSA收錄)第一作者
3.激光傳輸通道氣體壓縮效應對光傳輸影響的數值模擬研究,《12屆計算流會議》,2004.第二作者
4. 光在超聲速湍流剪切層中的傳輸,《計算物理》, 2006.02.(EI收錄)第二作者
5.激光通道傳輸熱特性對遠場光束質量的影響,《強激光與粒子束》Vol.16,No.6,2004. (EI收錄)第二作者
6.一種灰度成像擴展目標跟蹤方法,《光電工程》,2005.10.(EI收錄)第三作者
⑻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物理學院的學院領導
曹俊興,男,漢族,1961年9月生,陝西省長武縣人;地球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1983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岩石礦物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89年在成都地質學院礦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96年在成都理工學院獲應用地球物理學工學博士學位,1996~1998在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學與通訊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做博士後研究;2001年由英國皇家學會資助赴萊斯特大學做訪問學者;2004年在日本東京大學作訪問學者,2005年由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作高級研究訪問學者。
曹輝,男,漢族,1974年9月生,山東省濟南市人;地球物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1997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物理系微電子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2004年在成都理工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10年在成都理工大學獲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工學博士學位。
1997年至今在成都理工大學(成都理工學院)從事教學、科研任教,曾任成都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學位辦公室副主任(2005.6-2007.11)、學校辦公室綜合科科長(2007.11-2010.11)、體育學院黨總支副書記(2010.11-2014.3),2014年4月起任地球物理學院副書記(主持工作)。
2007年晉升為副教授,2009年增列為碩士研究生導師。
從事實驗物理和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學科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主持省部級項目2項、以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其中SCI論文1篇,EI論文5篇,在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專業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3名;獲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各1項。
閻建國,男,漢族,1960年10月生,山東省廣饒縣人;地球物理學院副院長。
1982年1月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物探系應用地球物理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7年在成都地質學院物探系應用地球物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1.10-1992.10在英國劍橋大學地質系從事地質記錄及古地磁方面的學習研究。
⑼ 成都理工大學的知名校友
黨政界姓名概況姓名概況劉連和 國土資源部礦產開發管理司司長 熊盛青 國土資源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副主任 何玉舟 商務部信息化司副司長 丁貴明 中央企業工委監事會主席、原大慶石油管理局局長 熊盛青國土資源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副主任、教授級高工周心懷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渤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勘探總師宗國英 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 羅在明原 廣西地礦廳黨組書記、廳長,廣西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胡昌升 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原四川省甘孜州委書記;遂寧市市長 李建華雲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副局長多吉西藏自治區第九屆、十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十七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國工程院首位藏族院士,原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盧映祥雲南省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彬 第十屆、十一屆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廣西自治區委主委 郭遠生雲南省有色地質局局長黃方方 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
原 廣西梧州市市長,貴港市市長,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廳長,南寧市市長 李文昌雲南省地質調查局局長王少雄 中共四川省第八屆、九屆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省國資委黨委書記,四川省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宋光齊 第十一屆四川省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原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黨委書記、廳長 黃潤秋 四川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十屆、十一屆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四川省委主委,2016年3月國務院任命其為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吳耀強 原四川省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高級工程師 伍丕光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正廳級),原四川省鄉鎮企業局(省中小企業局)黨組書記、局長 鄔宗岳率領中國登山隊勇攀珠穆朗瑪峰的副政委羅強 四川省政府秘書長、黨組成員,原 四川省綿陽市委書記,廣元市委書記,達州市市長,共青團四川省委書記 詹雲超安徽省蕪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許從年 東華理工大學原黨委書記 胡忠義原遼寧省核工業地質局局長,黨組書記 工商界姓名概況朱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GCA》副主編王小牧原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公司董事長、十七大代表丁貴明中央企業工委監事會主席、原大慶石油管理局局長俞凱中國石化華東分公司副總經理,教授級高工梅非奇中國銀行總行辦公室、任主任助理、副主任、高級經濟師王之敬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副主席、美國雪佛龍德士古勘探開發技術公司地學技術與人事發展部主管李曉明紫金礦業集團西南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洪鐸中國石化新星石油廣州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正廳級)、教授級高工張 鳴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教授級高工侯洪斌中國石化股份公司西部勘探指揮、副指揮兼總地質師、教授級高工張玉明中石化新星東北分公司副經理、教授級高工易廷斌北京海地人資源咨詢公司總裁胡精沛廈門中建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馬代光北京荷馬集團董事長
⑽ 成都理工大學師資力量如何
截至2017年4月,成都理工大學有教職工人,其中教授(級)255人,副教授(級)583人。截至2017年4月,學校擁有「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2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4人,「中國青年科技獎」5人;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8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四川省「百人計劃」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98人,獲得「四川省突出貢獻優秀專家」稱號29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稱號43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稱號98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四川省教學名師7人;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1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團隊、7個四川省科技創新團隊、10個四川省教育廳科技創新團隊和6個四川省教學團隊。
成都理工大學,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部、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為中國地球科學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之一,是以地質、能源、資源科學、核技術、環境科學為優勢,以化工、材料等學科專業為特色的重點大學。
學校設16個教學學院、1個沉積地質研究院、1個地質調查研究院。設有89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3735人,有在校本科生29619人,在校專科生1382人,在校博碩士研究生54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