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女大學老師自殺看法

女大學老師自殺看法

發布時間: 2025-09-10 18:15:31

㈠ 重慶大學女副教授墜亡,調查未發現遺書所反映情況,她到底是因何墜亡的

重慶大學的一位教師董某,在校外居住的小區內墜樓身亡。通過警方的調查後發現,董女士屬於自主墜落,立刻排除了刑事案件的可能性。不過這位女士在墜樓前曾經留下了遺書,其中的內容很多是關於學校內部的一些事情,但是經過警方和學校的調查後發現,遺書上的事情和實際的情況並不符合。所以警方初步斷定的結果是這位女士生前可能心理壓力過大,產生了一些逆反的心理,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產生了厭世的情緒,最終選擇了這種過激的行為。

㈡ 大學孽,紅塵劫 ——慟江緒林的自殺與抑鬱

文/葉丹穎

大學又見慘案。這次自殺的不是跳樓的學生,而是華師大知名學者江緒林老師。讓人在再次悲傷、祈禱的時候,又不勝唏噓——是什麼,在一再殘害了尚未羽翼豐滿的莘莘學子之後,又把魔爪伸向了本當已處於社會上層的大學教師?

大學,一個聽起來美好的詞彙,一個所有孩子從上學起就孜孜以求的遠方,一個看似純凈、盪漾著朗朗讀書聲的象牙塔,卻暗藏著「殺人越貨」的陰謀與危機——冷漠,是殺死一個人的元兇:先是把一個活生生的人一點點消磨掉他的激情,繼而徹底毀滅一個人的意志。大學里的政治公選課,必修,卻少有學生能真正參與;大學里的授課教師,知名,卻除了單向灌輸而難以實現與學生的真正交流。這不僅是對學生的消耗,也是對教師——傳道授業解惑者的傷害。當本該歡聲笑語、積極昂揚的大學生活,只剩下在冷冰冰的「教室—寢室」兩點一線間進行百無聊賴、日復一日的來回奔波時,大學不再是教人成長、促人活潑的小社會,而更像是判人死刑的數年囚籠。

所以,每當快到開學季時,就有不少大學生在背地裡悲憫著自己的「開學恐懼症」。而對於已授課多年、按理已經可以做到很輕松面對開學的老師來說,校園就沒有危險了嗎?我在一位曾經的任課老師朋友圈裡看到他說的一句話——「一般的大學教師還是大學里的底層,比學生地位還低」,讓人看後心生悲涼。是啊,學生不想聽課了,至少還能僥幸逃課,而作為教師的一方,除了極其個別的特殊情況,稍有遲到,就是嚴重教學失誤了,更別想乾脆不給學生上課了。人與人是相互的,當師生關系已經瀕臨一種相互無視的冷漠狀態,哪一方還能有長久不化的熱情去單方使勁呢?回望春秋時期孔子與弟子的關系,如今的師生關系部分已今非昔比,加之體制對大學教師創造性的束縛,教師的職業倦怠成為常態。

本是天之驕子的大學生里,卻流傳著這樣一句人盡皆知的名言——「沒有逃過課的學生不是好學生」,這對剛入大學的懵懂新生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的導向,但在小鮮肉逐漸變成老臘肉的親身實踐里,就再難有學生會不認同這句「大實話」了。只不過,逃課的學生分兩種,如果是出於有自知之明的「主觀逃課」,目的是干比赴一堂無聊課堂更有意義的事,其實作為教師的一方大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如果只是純碎出於貪樂偷懶的「被動逃課」,那就是學生自己作死的放縱墮落了。

我們常常會有感於為什麼那些高中時勤奮、努力、好強的孩子,到了大學就會整個人坍塌,一面狠心花著父母的錢,一面任由自己去玩物喪志、萎靡不振呢?其實,這並非是因高中生活太緊張,所以一到了大學就一定得墮落的原因,只是他們不過是那些不幸被大學「淘汰」的孩子。一個常年逃課、死宅宿舍、只愛沒事打打游戲、說個這人那人閑話、泡吧酗酒、人雲亦雲、終日擼啊擼的大學生,在別人看起來,陰郁灰暗,而在他們自己看來,就真的開心嗎?沒有人會喜歡這樣的自己的!而造成這樣悲劇的原因,並非大學生們一開始就想頹廢,我相信所有的孩子最初都是好孩子,而一個體內還沒有多少抗體的孩子想要一如既往地好,這得承受多少誘惑與打擊,又該需要怎樣的運氣相伴啊!

今天的大學,已不再像過去大學條件差那樣許多人一間,而多是四人一間的公寓式寢室,甚至單獨寢室里就已經包含了陽台、廁所、熱水器、電視……生活條件好了,可人與人的關系卻淡漠了。住在同一棟宿舍大樓里的大學生再也不能像過去的大學生一樣擁有「廁所社交」、「洗漱社交」、「曬衣服、收衣服」社交這樣頻頻交往的機會了。一間小小的寢室里,本應相親相愛、情同一家的四個年輕人,卻少有寢室能始終如一地溫馨,他們從一開始的同進同出,到後來漸漸的貌合神離,或縱橫或捭闔,最終被孤立出來的那一個,要麼發奮圖強,成為日後最突出的一個,要麼強顏歡笑、委屈討好、從而迷失自己,再不然就是自我放棄、走向滅亡……聽起來慘不忍睹,卻是我見識過的大學內部最難以言說的真實寫照。

一個好的社會,應該是一個可以讓百姓安居樂業的社會,讓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可以各盡其職、各取所需,讓每一個公民都有機會進化成一個更好的人,而不是更壞的人。大學作為一個小社會,也本當為我們的大學生提供這樣的功能,可實際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它讓一個上進的學生頹廢了,讓一個善良的孩子刻毒了,讓一個盡職的教師失落了,讓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隕落了……這不單是個人生命意志薄弱的錯,更是大學久治不愈的頑疾對他們的加害,他們只不過是自己最初也沒想過竟會成為被選中的不幸者,而誰又能保證你我不會淪為下一個這樣的「零餘者」呢,只要我們還有一天仍身陷在大學的「囹圄」里。所以,與其這樣,還不如早點逃離大學,去真正的社會里闖盪,就算不免會與現實的南牆磕磕碰碰,也好過浸泡在不起一絲波瀾的一潭死水裡。至少,人只有在碰撞中,才會迸發出生命的活力。

江緒林老師是大學之殤的又一個犧牲品,而即便在他深陷絕望、決定放棄生命的一刻,他仍然抱著對生命的最後一絲眷戀,他在微博上發出了自己的黑白照與遺書。這張黑白照額頭布滿皺紋而神情空洞無辜,是一張看起來靈魂已被抽空的衰老的臉,而出生於1976年的他,真實年齡僅不過40歲。然而,青年教師在他生命最後一刻的「苟延求救」依然沒有扼止住他厭世離去的心。在他的遺書里,他說:「沒有什麼眷戀,(奇怪么?)卻沉滯,懼怕;上主啊,赦免我,我原以為總會有些好奇的,但好奇心顯然被壓抑了。上主啊,我打碎了玩具,你不要責罰我;然而,就是責罰我,也請給我勇氣面對未知的一幕。啊,我終於要知道真相了。我不好,我平庸,我德行有虧,洛克的墓誌銘都說:『讓我犯下的邪惡隨著塵土掩埋吧。』(let his vices be burried together)我除了祈禱寬恕,還能做什麼呢?請不要看我的罪和錯。我譜寫不出優雅的樂章,也就不能有期望(指點世界),我不知何為愛的擁抱(已無法體察),如何親吻和祝福你們以作別!主啊,願你開啟希望之門。我恐懼,我要喝點白酒。」

讀得太讓人難受了,江緒林老師直至死去前都在劇烈的自我折磨、自我譴責中不可自拔地自我撕扯,既生無所戀,又祈求寬恕。其實,對於自殺的人來說,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死是一種解脫,而像普通人一樣的活對他們來說已是遙不可及的幻想,可常人又如何能體會到他們自殺前持續到極點的灰暗與驚恐?所以才能輕輕鬆鬆擱下一句醒世格言:「死是最自私的行為,你死都不怕,還怕活嗎?」這完全是對自殺者的一句重大誤解,可他們已無力辯駁,也再沒有機會能辯駁。沒有人會不怕死,只有能不能活的問題,死同樣需要巨大的勇氣,是自殺者在與活的權衡下最後的抉擇,江緒林也怕極了死的瞬間,所以他需要喝點白酒……

我們都明白,死和愛,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兩個命題。在一個人生前若就要遭致無愛也無恨的絕望境地,則如同渴望甘泉的人迷失在烈日炙烤下的茫茫沙漠里。所以我們才要拚命地去愛啊,拚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哪怕沒有結果、哪怕不被祝福。因為愛,我們懼怕死,因為懼怕死,我們必須愛,我們終究是多麼復雜而脆弱的生命啊。

所有堅不可摧的外在,只是對無人撫慰內心的一道掩裝,而掩飾多了,也就忘記自己本來的面目了,忘記自己原先那顆鮮活、粉嫩、肉乎乎的心是如何一下一下同清晨的露珠一樣也曾自由跳動過了……所以江緒林老師的坦白——「我原以為總會有些好奇的,但好奇心顯然被壓抑了」——這是所有不被了解的人類的悲哀。廖一梅說:「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願我們每一個人,既然已被上天派遣來到世間,就被世間、被身邊的人,多一點溫柔以待吧。每一個人活著,都不容易。

江緒林老師讓我想起了七年多來一直被公眾視野當作小丑的范美忠老師,他們都是嚴肅純真而孤獨的人,只是范美忠比較幸運,遇到了他的愛,而江緒林卻在愛的求索路上,徒有路過那些屬於別人的塵世美好時婆娑的淚眼。他是一個思考生命、治學嚴謹的學者,他相信愛,他沒有愛。哲學是美的,而在一切的哲學、宗教、政治以上,是生活之大美。「願靈魂無罪,且能自由」,就像我們所追求的忘掉書本、而融會貫通一樣。他可望而不可得的幸福,讓他沉溺在哲學的漩渦里再次膨脹起對人類最純真的希冀,這希冀太大,而這失望也太大。

就像譚維維《當》的歌詞里唱的「只有光明的心會更脆弱」,嚮往純粹美好的江緒林,本質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樂觀決定了一個人如果快樂會快樂到什麼程度,而悲觀相當於木桶的短板,它的意義在於讓人事先看透了人世命運不可圓滿的悲劇性,而能在最幽暗歲月里不急不慢地自我修復,雖然這很難。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宗教與哲學系博士的江緒林曾經寫道:「 喜歡香港,以至於我曾心中挑好了一個辭別的地方:長洲島南端,xavier house背後一處人跡罕至、需穿越危險懸崖才能抵達的一片礁石……」可見對香港抱有熱愛的江緒林並非對塵世毫無熱愛,他的自殺讓我想起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就是在目睹著自己最心愛的香港,悄然墜入這一片燈火璀璨中……

最後在公布的一張與謝青衣對話的聊天記錄截圖里顯示,江緒林說自己「現在毫無思想」,我想這也許並不是一句謙虛。圖片上的時間是8月27日,而如果注意到他在豆瓣與微博上的密密私語,會發現他陷入痛苦的時間已經很久了,而他最後的自殺只是終於不堪忍受這獨自承擔太久的苦難而痛下狠心的最後自我終結。其實我們很容易猜測每一個自殺的人都多多少少死於抑鬱症——長期的折磨,使他們的身心機能已經無法供應其作為正常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大多數自殺絕不是單純的一時想不開和不負責任的說死就死,只是哲人比較容易長時間陷入一個人的虛妄冥想,並且哲人一旦抑鬱,心理醫生是治不好他的,因為他需要的早已不是專業的心理學知識,論「講道理」的水平,哲人知道的要比專業心理學人士掌握的都刻骨銘心,他需要的是愛、是理解,是他想像中的幸福、是女孩、是彼此心領神會的精神溝通與陪伴,而這些遠不是三言兩語的簡單關心、千篇一律的機械化訓導、以及冰冷的醫學儀器所能滿足實現的,有時候恰恰因為不理解,而反而讓結果更壞。

江緒林曾說:「對自己絕望和麻木,知道自己是喪失了靈魂,只有軀體存在著」,「既不高尚、亦不偉大深邃剔透,只是平庸地苟且著」。靈肉相生,盡管他曾擁有豐富的靈魂,卻因這顆孤獨而脆弱的靈魂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的肉體,靈魂也將在一個人的圍城裡一點點幻滅……所謂獨孤求敗、高處不勝寒,智慧的江緒林恐怕早已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因無處交鋒、釋放,而正在陷入混亂、空洞、無解中,盡管他的只言片語,依然殘留著一個哲人精神世界曾經的驕傲。

想來恐怕這才是他為什麼對塵世再不眷戀的原因吧。一個人不得愛就夠不幸的了,更何況失去自己最珍貴、最用心養護的私人武器——思想,或者更准確地說,是表達思想的判斷、邏輯,和語言。

2016.2.20

熱點內容
大學生穿越古代電影 發布:2025-09-10 20:49:52 瀏覽:258
大學生貧困申請書800字 發布:2025-09-10 20:44:37 瀏覽:867
南京大學李明輝老師怎麼樣 發布:2025-09-10 20:39:47 瀏覽:814
大學老師有不收禮的嗎 發布:2025-09-10 20:26:51 瀏覽:54
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 發布:2025-09-10 20:26:50 瀏覽:903
大學生勤工助學論文 發布:2025-09-10 20:09:45 瀏覽:525
天津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9-10 20:09:41 瀏覽:268
北大新聞學博士導師 發布:2025-09-10 19:45:39 瀏覽:257
龐傑博士生導師 發布:2025-09-10 19:45:21 瀏覽:703
大學生和老師爭論 發布:2025-09-10 19:38:36 瀏覽: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