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概括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概括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發布時間: 2021-02-27 03:01:07

1. 復旦大學中文系

當然是一本啦,分漢語言和漢語言文學兩個專業
分數線五月份的時候去問問高三的學版長吧,他們填志願的書權上會有的
最低分04年521,05年534,06年546(可能含校內加分),分數算是復旦裡面低檔的
加一要結合你自身興趣和所在中學的學科優勢來選,比方說我就是因為覺得政治太枯燥而且我們學校教歷史的老師超強就選了歷史

2. 復旦大學中文繫到底咋樣徒有其名!!!!!!!

呵呵抄,給你看看復旦中襲文培養出的部分傑出校友:

夏征農 1928中文系 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辭海》主編
馬彥祥 1928中文系 著名戲劇導演、戲劇活動家、理論家
陳 瑛 1928中文系 中國新文學早期的女作家、文學翻譯家,筆名「沉櫻」,馬彥祥夫人
李仲南 1928中文系 著名詩人、教育家、教授,曾任《商報》主編

林非 1955中文系 著名散文家,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中國散文學會會長

金福安 1966中文系 《新民晚報》黨委書記兼總編輯,曾任《解放日報》副總編輯
梁曉聲 1977中文系 著名作家
盧新華 1978中文系 大一時發表小說《傷痕》,揭批文革的當代「傷痕文學」創始人
張勝友 1982中文系 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原作家出版社社長兼總編
陳思和 1988中文系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著名學者,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
虹 影 1989中文系 享譽世界文壇的著名女作家,中國新女性文學的代表之一

這還沒算1917復旦分科前培養的文學傑出校友呢。

呵呵,樓主還真是無知者無畏,大言不慚。韓寒算哪根蔥?也敢往檯面上擺???

3. 蔣勇的介紹

蔣勇,人名,有天同律師事務所主任合夥人蔣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教授蔣勇,復旦大內學中文系副容教授蔣勇,重慶市規劃局原局長蔣勇,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蔣勇,北京市勞動模範蔣勇,寧夏理工學院教授蔣勇,高級工程師蔣勇,海軍少將蔣勇,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國土資源局副局長蔣勇,廣西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副縣長蔣勇,西藏著名畫家蔣勇。

4. 哪些專家 教授在《百家講壇》上講過課

鮑鵬山:現為上海開放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曾從事醫學工作20年
陳振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陳毅明: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程遂營: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旅遊系教授、副院長
淳子:上海東方電台談話節目主持人、女作家
丁牧: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丁萬明:河北省委黨校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戴錦華: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
董平: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段懷清: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教授
方北辰: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方爾加: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方誌遠: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傅小凡: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宗教學研究所教授
馮光生: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范德偉:河北博物院副研究員
高日暉:大連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
高有鵬: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高長山: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韓升: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
韓田鹿: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韓秀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郝萬山: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主任醫師
黃鳳春:葉家山墓地考古發掘總領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胡阿祥: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
胡金兆:中國民主同盟成員、北京市文聯退休編審
紀連海: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級歷史教師
賈英華:中國傳記學會副會長、作家、晚清史研究學者
江英: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正師職,大校軍銜
姜安: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
姜鵬: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系教授,知名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
康爾: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康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昌集: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李敬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公室副主任
李清泉:國家行政學院培訓中心博士
李任飛: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李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煒光: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
李蓉: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李曉: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
李寅: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研究室主任、中國清宮史學會理事
林岩: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厲華: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
酈波: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後
劉強: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劉心武:當代作家,中國著名作家
劉慶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博士生導師
劉揚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劉金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
呂立新:書畫鑒定專家
呂玉華: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學教授
羅大中:中醫學博士,北京中醫葯大學診斷學博士
馬駿: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法學博士、二戰專家
馬瑞芳: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者,作家
馬茂軍: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副會長
馬未都: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館長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梅毅:中國作家協會一級作家
梅錚錚: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員
蒙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孟憲實: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莫礪鋒: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彭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彭玉平: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錢斌: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國科技大學理學博士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喬良:軍旅作家,現任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空軍少將,中國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
邱紫華: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商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
蘇升乾:雲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教授
隋麗娟: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孫丹林:錦州市楹聯學會會長,渤海大學特聘教授
孫國亮:龍岩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主任
孫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邵維正: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教授,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名譽理事
唐博: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館博士
田凱:河南博物院院長
王立群: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翔: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王啟濤: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王士祥: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王樹增:國家一級作家、大校警銜
王雙懷:陝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武則天研究會會長
王衛平: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王曉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外關系史研究所所長
王新陸:山東中醫葯大學校長,教授、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
魏新:山東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作家、詩人。
翁思再: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員、文匯新民報業高級記者
吳桐禎: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特級教師
吳建民: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原外交學院院長
徐放鳴:江蘇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徐焰: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
楊雨: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楊瑾: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姚淦銘:江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
葉廣芩: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於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於賡哲:陝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於濤:中華書局《文史知識》編輯部主任、博士
於鍾華:浙江大學哲學博士、書法學碩士
喻大華: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
袁騰飛:北京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歷史教研員、北京市高級教師
曾國平:重慶大學貿易及法律學院院長
曾仕強:台灣師范大學教授、胡雪岩研究會副會長
張一清: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大千:腦科醫學專家,中西醫結合內科教授
張宏傑: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後、作家
張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員
張望朝:現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少泉:北京大學物理學教授,中國地震局研究物理所研究員
張志君:中國教育電視台研究員、研究室主任
趙冬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趙林: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哲學博士
趙世民:中央音樂學院教師
趙曉嵐: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英健:河北遵化市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
趙玉平: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博士、國學博士、心理學博士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周嶺:87版電視劇《紅樓夢》編劇、紅學家
周汝昌: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
周思源: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
周文順:鄭州大學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朱翔非: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後,北京四中校長助理[1]
翟雙慶: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

5. 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主要學者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思和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謝冕
中國社會科版學院權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孟繁華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洪子誠
上海評論家蔡翔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匡

浙江文藝出版社編輯、評論家李慶西
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南帆
孟繁華,中國常用名,著名的有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山東鄒縣人,現為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所長。此外還有首都師范大學校長助理 孟繁華。

6. 復旦中文系傅傑的一些情況

傅傑
教授 博士生導師
簡歷
1961年9月生於浙江杭州。1979年考入杭州師范學院中文系本科,1983年畢業後考入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師從姜亮夫、劉操南教授治中國古典文獻學,1986年獲碩士學位,留所擔任姜亮夫先生助手。1992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師從王元化教授治中國文學批評史,1995年獲博士學位,同年進入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後流動站,在胡奇光教授指導下研治中國語言學史。1997年出站後留系任教。曾任漢語教研室主任,現任中文系副系主任。1998年任副教授,2003年任教授,2005年任博士生導師,兼任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雙聘研究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研究范圍
中國語言學史、中國學術史
所開課程
古代漢語,訓詁學,中國語言學史,中文工具書的使用,《論語》精讀
《管錐編》精讀 中國學術史 清代學術文獻選讀 近代學術文獻選讀
科研成果
編著
聆嘉聲而響和 華東師大出版社 2001年
校勘學概論(與張湧泉合著)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
敦煌文物外流簡史 沈陽出版社 1998年
新譯三略讀本 三民書局 1998年
論語一百句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年
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文錄 (編)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章太炎學術史論集(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
王國維論學集(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
章太炎:自述與回憶(編) 上海三聯書店 1999年
失落的文明 (李學勤文錄,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論士衡史(余英時文錄,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姜亮夫全集(24卷,副主編)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古文字詁林(12卷,參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2004年
經義述聞(與虞萬里等合作標點) 海南出版中心 1999年
二十世紀國學叢書(12種,與陳引馳、楊楊合編)華東師大出版社 1998-2001年
釋中國(4卷,與胡曉明合編)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9年
論文
錢穆與甲骨文及考古學 《中華文史論叢》第64輯
甲骨學史二題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念文集》,中華書局,2003年
章太炎與漢語修辭學 《天津師大學報》 2002年第5期
所謂《日知錄》襲錢氏說正誤 《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
商頌箋議 《古文獻研究》第1輯
唐宋詞語詞注釋商兌(與樊維綱師合作) 《文學遺產》增刊第17輯
先秦至明代古籍校勘學述略 《福建師大學報》1999年第3期
清代校勘學述略 《浙江學刊》 2000年第5期
段玉裁評傳(與郭在貽師合作)《中國古代語言學家評傳》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3年
《古書疑義舉例》導讀 《古書疑義舉例》卷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說文解字詁林》述論 《中國文化》第23輯 三聯書店2006年
二十世紀的義理與考據之爭 《文匯報》2003年1月22日
我們怎樣倡導學術規范 《文匯報》2003年11月2日,收入《學術規范讀本》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一部有待修訂的部薦研究生教材 《卿雲集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中國語言學史研究的思考 《文匯報》2001年7月3日
《發現論語》:新見還是搞笑 《文匯報》2003年6月15日
姜亮夫先生傳略 《漢語史學報》第3輯
評洪誠《訓詁學》 《江蘇古籍版圖書書評序跋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現代學術史上的寶貴資料 《浙江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學人風范——讀《朱德熙先生紀念文集》 《文景》2004年第1期
周祖謨先生《爾雅校箋》重刊序言 《爾雅校箋》卷首,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舜徽先生《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重刊序言《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卷首,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舜徽先生《中國古代史籍舉要》重刊序言《中國古代史籍舉要》卷首,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舜徽先生《清人筆記條辨》重刊序言 《清人筆記條辨》卷首,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顧頡剛先生《當代中國史學》重刊序言 《當代中國史學》卷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蕭公權先生《中國政治思想史》重刊序言 《中國政治思想史卷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嚴耕望先生《治史三書》合刊序言 《治史三書》卷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關於「言有易,言無難」的出處 《文匯讀書周報》2000年8月26日
《古書疑義舉例》襲《經解入門》說的始作俑者 《文匯讀書周報》2000年12月2日
原典精讀教學記事 《大學》2004年創刊號
獲獎情況
2002年獲上海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二等獎
2001年獲薇閣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獎教金, 教學獎一等獎
2002年獲薇閣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獎教金, 教學獎二等獎
2003年獲薇閣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獎教金, 教學獎二等獎
2004年獲薇閣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獎教金, 教學獎二等獎

有幸聽過傅傑老師的幾次課,算是有過幾次緣吧。他的課不是新東方那種膚淺的幽默,而是一種人格魅力中透出了風趣。記得那次我在一家音像店碰到過他,那家店是給淘友開的。最初我以為他不會超過四十歲,後來才知道他已經五十歲的人了,不過看上去真的很年輕。他是一個很謙遜的人,讓人容易接近。

7. 請問復旦大學中文系的研究生好考嗎在大學里當個老師如何

等你研究生畢業了,除非你水平非常高,不然一般是當不了大學老師的。輔導內員還差不多容。我就是中文系的,當然學校沒有復旦那麼出名。但是也是省里最好的大學。我學校中文系,現在都只招博士了,而且要有科研能力的。並不是個個都招,博士也不一定能進啊,更不要說復旦這種名校了。
如果你有好好復習的話,其實復旦研究生還是有希望的。不過也要看你具體報的是復旦中文系的那一專業了。我有同學考上了華東師范,報的就是完全的冷門專業。考的不是很好,不過也畢竟考上了。

8. 陳寅恪在治史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請作簡要概括

陳寅恪(1890—1969),義寧(今修水縣)人。清朝著名詩人陳三立的第三個兒子。夫人唐筲,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也是一位女教師,在清華園相識,兩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結婚。陳寅恪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能背誦十三經,廣泛閱讀經、史、哲學典籍。

光緒二十八年(1902),陳寅恪隨兄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1905年因足疾輟學回國,後就讀上海吳淞復旦公學。1910年考取官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回國。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渡出國游學,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學習蒙古語,在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具備了閱讀蒙、藏、滿、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臘等十幾種語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

1925年,陳寅恪回國。這時,清華學校改制為大學,設立國學研究院,其」基本觀念,是想用現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聘任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等人為導師。當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他,認為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梁啟超也很尊重他,虛心地向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他們都曾極力向校方舉薦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歲,就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並稱「清華三巨頭」。他當時在國學院指導研究生,並在北京大學兼課,同時對佛教典籍和邊疆史進行研究、著述。在清華大學開設滿蒙語文和歷史、佛教研究等課程。他講課時、或引用多種語言,佐任歷史;或引詩舉史,從《連宮洞》到《琵琶行》、《長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處,又無不準確,伴隨而來的闡發更是精當,令人嘆服!名教授如吳宓、朱自清等也常來聽課。盛名之下,他樸素厚實,謙和而有自信,真誠而不偽飾,人稱學者本色。1930年,清華國學院停辦,陳寅恪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哲學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

陳寅恪原攻比較語言學,通曉多種文學,為他從漢文以外搜羅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較大的方便,他繼承了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歷史演進法」(即從事物的演化和聯系考察歷史,探究史料),運用這種中西結合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並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綜合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系中考證出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系列問題,求得歷史面目的真相。他這種精密考證方法,其成就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發展了我國的歷史考據學。

陳寅恪對佛經翻譯、校勘、解釋,以及對音韻學、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淵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課題的研究,均有重要發現。在《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集刊》、《清華學報》等刊物上發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論文,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博學而有見識的史學家。1938年日本史學權威白鳥庫吉研究中亞史遇到疑難問題,向德、奧知名學者求助,未能解決,柏林大學乃推薦寅恪。他向寅恪請教後,才得到滿意解答。蘇聯考古學家發掘一突厥文碑石,無人能辨識,請教寅恪,終於得到准確破譯。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日軍直逼平津。陳寅恪的父親三立義憤絕食,溘然長逝。治喪完畢,寅恪隨校南遷,過著顛沛流離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聯大遷至昆明,他隨校到達昆明。

1939年春,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並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在當時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他離昆明到香港,擬全家搭英輪轉赴英國牛津大學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被逼暫居香港,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佔領香港,寅恪立即辭職閑居,日本當局持日金四十萬元委任他辦東方文學院,他堅決拒絕。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專程請他到已被日軍侵佔的上海授課。他又一次拒命,隨即出走香港,取道廣州灣至桂林,先後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學任教。當時,面對民族危亡,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發起向蔣介石獻九鼎的無聊活動,勸他參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賦》:「九鼎銘辭爭訟德,百年粗糲總傷貧」。以示諷刺。這一時期,在繁忙的教學中,他仍致力於學術研究,先後出版了《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著作,對隋唐史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為後人研究隋唐史開辟了新的途徑。

抗戰勝利後,陳寅恪再次應聘去牛津大學任教,並順便到倫敦治療眼睛,經英醫診治開刀,不僅無效,目疾反而加劇,最後下了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寅恪懷著失望的心情,辭去聘約,於是1949年返回祖國,任教於清華園,繼續從事學術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廣州,拒絕了國民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要他去台灣、香港的邀聘,任教於廣州嶺南大學。院系調整,嶺南大學合並於中山大學。遂移教於中山大學。

解放後,他受到黨和政府的器重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先後被先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史館副館長、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職(據《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僅有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函請陳寅恪任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第二所長記載,並註明辭謝未就,薦陳垣代己。上述職務據《修水縣志稿》),繼續任中山大學教授。自1956年,陳毅、陶鑄、周揚、胡喬木等中央領導人,都先後去看望過他。陶鑄尊重他的學識和人品,1957年親自關心他的助手配備和眼疾治療。1962年,他的右腿折跌骨,又給他派護士輪班照顧,在廣東知識界傳為美談。1962年,胡喬木前往看望,關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說:「蓋棺有期,出版無日。」胡喬木笑答:「出版有期,蓋棺尚早。」在助手的幫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以外的舊文,編為《塞柳堂集》、《金明館叢稿》,並寫有專著《柳如是傳》,最後撰《寒柳堂記夢》。他的助手黃萱曾感慨地說:」寅師以失明的晚年,不憚辛苦、經之營之,鈞稽沉隱,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別傳》)。其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

十年動亂期間,陳寅恪遭到殘酷折磨。使他最傷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詩文稿,多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在廣州含恨離開人世。

陳寅恪長期致力於教學和史學研究工作。他熱愛祖國,治學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在史學研究中寫出了高水平的史學著作,為人們開拓了歷史的視野,對我國史學研究做出了貢獻。一直受到人們的崇敬。寅恪不僅為大史學家,舊體詩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淵明)杜(甫)雖愛好李白及李義山詩,但不認為是上品。他特別喜好平民化的詩,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論再生緣中所以有「論詩我亦彈詞體」之句。有《詩存》問世。其平生著作,經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天柱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萬字的《陳寅恪先集》已於1979年編纂成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熱點內容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考研 發布:2025-09-11 02:40:10 瀏覽:249
大學教授帶什麼表 發布:2025-09-11 02:40:08 瀏覽:785
同濟大學哲學系安老師 發布:2025-09-11 02:23:33 瀏覽:833
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導師介紹 發布:2025-09-11 02:19:24 瀏覽:61
研究生導師是系主任 發布:2025-09-11 02:01:12 瀏覽:423
北航本科生畢業典禮 發布:2025-09-11 01:42:47 瀏覽:839
金風本科生 發布:2025-09-11 01:06:52 瀏覽:636
南京大學2017博士錄 發布:2025-09-11 01:04:32 瀏覽:864
恆大本科生待遇2016 發布:2025-09-11 00:46:31 瀏覽:333
大學教授做一個題目 發布:2025-09-11 00:40:54 瀏覽: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