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陳建翔教授
Ⅰ 哈佛女孩劉亦婷-素質培養紀實的專家評價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副教授陳建翔博士在《成功的背後》一文寫道:
「一個普回通孩答子的成功,也是一個普通家庭的成功。」
一個普通的孩子為什麼能夠成功?一個普通的家庭為什麼能夠成功?其中必有它的原因。但是,也許是出於對成功的渴望和羨慕,我們過分渲染了劉亦婷的成功,卻沒有去追問和細想她成功後面的東西。
後面的東西就是家長的觀念、方法,以及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辛勤努力。
他們始終保持不斷學習的態度,善於捕捉任何有關養育子女的領先觀念和科學信息;他們理智地處理好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關系,充分挖掘和發揮雙方的優勢,讓女兒受教育的兩條腿能協調前進;他們有足夠的耐心和恆心,女兒要進步,自己必須要進步,總是以身作則為女兒樹立好榜樣;他們不是教師、不是教育家,卻為教育打開了一扇窗口——成功的家庭素質教育。劉亦婷無疑成為現代家庭教育追求子女成功的範例,在她身上體現著新世紀家庭教育的潮流:培養子女學業優秀而又全面發展、既有鮮明個性又有社會責任感。
Ⅱ 北京師范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是什麼機構
北京師范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於2010年。是我國首家以生命教育為主題回的學術研究機構。
2010年4月21日上答午9時,「北京師范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典禮暨優質教育的內涵及創設條件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英東樓318舉行,與會專家就如何開展生命教育和優質教育發表了精彩演講。
當天到場成員有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論學院院長鄭興蓉教授,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教授、陳建翔教授等。
目前我國遼寧、雲南、湖北等省均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
Ⅲ 北京師范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的介紹
北京師范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於2010年。是我國首家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學術回研究答機構。2010年4月21日上午9時,「北京師范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典禮暨優質教育的內涵及創設條件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英東樓318舉行,與會專家就如何開展生命教育和優質教育發表了精彩演講。當天到場成員有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論學院院長鄭興蓉教授,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教授、陳建翔教授等。目前我國遼寧、雲南、湖北等省均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
Ⅳ 我想學教育技術,求有經驗的人介紹入門書籍。
1. 《教育技術學概論》李康 著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教育模式》 Bruce Joyce等,荊建華等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
3. 《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與范疇》 巴巴拉.希爾斯等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4. 《教育技術學》 何克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5. 《教育哲學通論》 黃濟 山西教育出版社
6. 《教學設計原理》 加涅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7. 《學習的條件與教學論》 加涅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8. 《教育傳播科學研究方法》 李克東 教育科學出版社
9. 《思維發展心理學》 林崇德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0. 《教育心理學》 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11. 《學習論》 施良方 人民教育出版社
12. 《課程理論》 施良方 教育科學出版社
13. 《教學論稿》 王策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4. 《當代教育心理學》 陳琦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5. 《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 陳向明 教育科學出版社
16. 《教育信息處理》 傅德榮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17. 《教學模式論》 高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
18. 《教學系統設計》 何克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 《教育哲學》 黃濟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 《教育研究方法導論》 裴娣娜 安徽教育出版社
21. 《計算機輔助教學》 師書恩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2. 《教育研究方法導論》 威廉.維爾斯曼 教育科學出版社
23. 《信息技術教育應用》 余勝泉等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4. 《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 Linda Campbell等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5. 《超越IQ—人類智力的三元理論》 斯滕伯格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6.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鍾啟泉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7. 《求索》叢書 鍾啟泉主編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8. 《學校心裡干預的技術與應用》 岑國楨 廣西教育出版社
29. 《現代教育技術學》 胡禮和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30. 《教育社會學》 金一鳴 主編 河北教育出版社
31. 《教學論研究二十年》 李定仁 徐繼存 人民教育出版
32. 《教育組織行為學》 羅伯特.歐文斯等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3. 《人的潛能與價值》 馬斯洛 北京大學出版社
34. 《呼喚新世紀的教育哲學》 桑新民 教育科學出版社
35. 《教育哲學對話》 桑新民/陳建翔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36. 《自主課堂》 沈湘秦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37. 《現代教學設計》 盛群力等 浙江教育出版社
38. 《教育投入與產出研究》 王善邁 河北教育出版社
39. 《走向新課程》 朱慕菊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0. 《現代教育技術——走向教育信息化教育》 祝智庭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Ⅳ 哈佛女孩劉亦婷-素質培養紀實的內容簡介
1999年4月,一則被廣泛轉載的新聞報道引起了無數讀者的關注——成都女孩劉亦婷被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四所美國名牌大學同時錄取,並免收每年的學習和生活費用,哈佛的錄取通知書中提到的「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成了街談巷議的話題。讀者紛紛給劉亦婷父母去信討教「這樣優秀的孩子是怎麼培養的?」劉亦婷父母決定寫作本書,與讀者分享他們的育兒心得和劉亦婷的成長體驗。
正文從媽媽劉衛華在孕期研讀早期教育理論的心得體會寫起,完整地記述了哈佛女孩劉亦婷0-18歲的成長過程。核心內容是父母在其不同成長階段的教育思路和培養方法,如: 0-6歲全面開發心智、小學階段塑造靈魂+訓練技能、逆反期調整教育方法、中學階段保持航向走向成熟、在各種社會實踐中觀察與思考、初次訪美的出色表現、沖刺哈佛的頑強拼搏……一直寫到女兒18歲時告別父母飛往哈佛就讀為止。書中使用了18年間積累的大批原始資料,使本書真人實錄的效果更為強烈。本書的敘述方式也別具一格,作者用拉家常式的親切口吻夾敘夾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感染力。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既給人美好憧憬又引人深思的書,無論是專家學者、教育者、家長,還是普通的孩子都可能從中找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引自《他們影響了一億家庭——當代中國十大家教主張》,主編陳建翔—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Ⅵ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的師資力量
白濱
班建武
鮑傳友*
蔡蘇
蔡永紅**
曹夕多
陳桄
陳紅兵*
陳建翔*
陳麗**
陳玲
陳青
成剛
程鳳春**
程黎
楚紅麗*
楚江亭**
褚宏啟**
叢立新**
崔光佐**
鄧林園
丁道勇
董艷*
杜亮
杜屏*
杜瑞軍
杜霞*
杜育紅**
馮曉霞**
馮曉英*
傅納*
傅騫*
高瀟怡*
高益民*
谷賢林**
顧定倩*
顧明遠**
郭法奇**
郭華**
韓小雨
何克抗**
和震*
洪成文**
洪秀敏*
侯龍龍*
胡定榮*
胡艷**
胡詠梅**
黃榮懷**
霍力岩**
賈雷霞
姜星海*
姜英敏*
焦青*
闞維
康永久**
勞凱聲**
李葆萍
李蓓蕾
李彩雲*
李德剛*
李家永*
李芒**
李敏誼*
李奇**
李瓊*
李爽*
李崧**
李湘萍
李小紅*
李興洲*
李秀蘭*
李艷燕*
李亦菲
李玉順*
李子江**
梁威**
林傑*
劉寶存**
劉復興**
劉慧珍*
劉京莉*
劉美鳳**
劉淑蘭**
劉馨*
劉艷虹*
劉焱**
劉英健
盧立濤
馬健生**
馬利文*
馬寧
馬秀麟*
毛亞慶**
苗逢春*
牛志奎*
潘月娟
龐麗娟**
裴淼*
齊建國*
綦春霞**
錢志亮*
喬錦忠*
喬衛平*
秦行音*
沈立
施克燦*
石中英**
宋萑
蘇君陽*
蘇立增*
孫邦華**
孫進*
孫益
檀傳寶**
田青*
王本陸**
王晨*
王工斌*
王璐**
王乃弋
王曉輝**
王嘯*
王亞鵬*
王雁**
王懿穎**
王銦*
王英傑**
韋小滿**
魏曼華*
溫紅博
鄔彤*
吳國珍*
吳娟
吳岩**
吳忠魁**
武法提**
向蓓莉*
項賢明**
肖非**
肖貴祥**
肖甦**
謝浩
辛濤**
徐勇**
徐志勇
楊開城**
楊明全*
楊濤
姚計海
姚穎
姚雲*
姚自明
易進*
尹力**
於述勝**
余凱*
余清臣*
余勝泉**
余雅風*
俞啟定**
袁桂林**
曾蘭芳
曾琦*
曾曉東**
張斌賢**
張春莉*
張丹慧
張東嬌**
張華軍
張進寶
張京彬
張莉莉*
張生
張樹東*
張行濤
張燕**
張志禎
趙德成*
趙國慶
趙宏
趙萍
趙茜
趙樹賢
趙希斌
趙應生
趙志群**
鄭磊
鄭勤華*
鄭葳*
鄭新蓉**
鍾秉林**
衷克定**
周海濤**
周慧梅
周金燕
周鈞*
周逸先*
周穎*
周作宇**
朱京曦*
朱小蔓**
朱旭東**
朱志勇*
庄榕霞*
庄秀麗
說明:**代表為教授和研究員,*代表為副教授和副研究員
Ⅶ 21世紀人類該如何學習
人類步入信息時代後,發現以前所學的知識很快就會變成「廢品」——新的知識還沒有學完,就變成舊的、過時的了。北京師范大學教科所副所長、社區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學科教育》雜志主編陳建翔博士認為,這是因為知識的更新速度已經超過了人們的學習速度,所以人們在學習中才會迷失了自己,而傳統的教育已經無法滿足新的信息時代的學習要求並且嚴重束縛了人們的學習。那麼,在新的21世紀,人類又該如何學習呢? 知識爆炸帶來學習困惑 北京師范大學教科所副所長、社區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學科教育》雜志主編陳建翔博士說:「信息時代如何學習,是個很大的問題。在21世紀,我認為學習是所有人的學習,有13億公民就有13億人的學習。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也就有了學習,今天學習有什麼現實意義呢?就是我們 在信息社會,學習出現了新問題,以前我們有一套很成熟的理念和學習的方法,但這套方法和理念在今天不一定合適。我在1991年畢業獲得學位後反而不會學習了。因為上個世紀90年代,明顯有個知識爆炸的情況,在教育學領域發生了好多好多事,我讀一本書,大概要用三、四個月或半年的時間,突然我買了更多的新書,我想,這下麻煩了,這么多書,我要讀幾年啊?而且書越買越多,要看又看不完的話會有種負疚感,覺得對書不負責。其實,我面臨的這個問題不是我個人的,而是很多人的問題,整個時代的問題,所以我們不禁要問:信息時代該如何學習?」 信息社會之門需要新的鑰匙方可打開 信息社會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呢?陳博士說,在信息社會,首先是信息的爆炸。信息是一種有用的東西。工業社會是一種很實在的社會,認為有價值的東西一定要看得到,摸得著,能用,好使,能吃,否則就沒有價值。而信息既不能吃也不能穿,但是信息在信息社會卻成為有重要價值的東西。其次,信息社會改變了人類的時間形成了匯集知識、智慧和平等的即時通訊模式。過去出一本教材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但是書到學生手裡,早就過時了,講的已經不真實了,數據也不可靠了,結論也不科學了。這說明人類知識的半衰期縮短了,也就三、四年,也就是說在3年內,人類知識有一半要被淘汰,要落伍。這就是信息時代的特點,我們談論一切問題都要從這個事實出發。 而且,信息社會的因果關系復雜性增大了。以前因果關系很簡單,但是現在,一個事情產生,後面有無數個原因。這個事件本身又成為無數個結果的起因。比如蝴蝶效應:雲南大理有隻蝴蝶,它煽動翅膀,經過一系列很復雜的運動後就會形成加勒比海的颶風。 我們要看所要解決的問題究竟是農業社會的問題還是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因為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思維方法。 現代物理昭顯事無絕對學習因此不再死記硬背 陳博士認為,宏觀的低速運動的世界是過去工業革命的世紀,而現在則是微觀的高速運動的世界,所以,它們是互補的,但是在方法論上卻是對立的。因為牛頓的經典物理學強調絕對化、機械化,認為這個世界和人是沒有關系的。但量子物理學告訴我們,很多事情取決於人的主觀因素,比如:波粒二向性,就取決於實驗工具和實驗人,想要波或粒子的特性都可以。也就是說,客觀世界不是絕對的客觀,和人對它的改變是有關系的。我們現在很多人的科學觀還是停留在牛頓的科學觀,而不是現代的量子科學觀。這就註定我們還停留在需要死記硬背的科學觀的時代。所以,從科學觀的角度講,我們的學習有問題。 教育應以人為本擺脫批量生產 陳建翔博士認為,傳統教育的特點是:1. 追求內容和過程的確立。2. 追求結果的標准化。3. 追求人的批量生產。這是和工業社會的特點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工業社會有工業化的教育,是為工業社會服務的,適應於工業社會要求的,工業社會的特徵就是模具製造、批量生產,所以工業社會的教育也是如此,把人當作物一樣來製造、生產。這種教育已經完成了它特有的歷史使命。但是今天不同了,社會的實踐對象變了,社會也步入了信息社會,所以,教育也要跟上時代的發展變。 學而時習 應樂乎 陳博士認為,學習是個大概念,關系著我們的全面成長,古人雲:「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但是今天我們樂嗎?不樂,這就是大問題。 學習本來是我們人類自己的成長,是一個大快樂的事情,但是今天我們變得很痛苦,很難受,這也是一個時代的問題。什麼叫成長?過去常常是老師家長代替孩子成長,什麼都可以被代替,惟獨成長是不可以被代替的。該經歷的都要經歷,該犯的錯誤都要犯,這就叫成長。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把整個過程都給壓縮了。直接把前人探索的結論從孩子的頭腦里灌輸進去。這就叫教育嗎?孩子得到的都是抽象的東西,根本理解不了,根本不能消化,應付考試還可以,對付生活根本不行。這樣的教育體系培養的是很自私的一代人。陳博士說:「這種教育下的孩子總會想:『我有一個方法,我哪能告訴你呀?告訴你你拿第一,那我怎麼辦?』沒有分享,只有竊喜。所以我們現在就想通過體悟訓練這個突破口來打破舊的惡性循環。」 沒有最好的老師只有最好的學生 陳博士說:「如果我們在農業社會,那麼農民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如果是遇到工業建設的問題,老工人則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如果問我信息時代誰是最好的老師,我講不出人來。為什麼?因為信息社會到現在為止就那麼十幾年,專家還沒有出來呢。在信息時代,整個人類都稚化了,都是孩子了。都沒有經驗;在信息社會,人類沒有長輩,卻有長子。就是擅長研究新知識的人,比如IT行業。那麼,找不到老師怎麼辦?一說學習,我們總有這樣一個概念:要有一個老師,一本書,一個教室,一個考試題目,一些作業。如果這樣理解,那麼老師是找不到的。千呼萬喚不回來,沒辦法,我們只有做自己的老師。也就是說,在信息社會,所有的老師都不得不重新當學生,而所有的學生都不得不當好自己的老師。」 靈感:右腦給左腦的「吻」 陳博士認為,左腦和右腦的地位其實不等。長期以來有種說法:左腦管右部分,右腦管左部分。這會給人們帶來誤解,認為左腦和右腦的關系是平等的。其實右腦好比董事長腦,左腦是秘書腦。表面看來,好像是左腦重要,因為秘書經常見到,董事長老是見不著。事實上,學那些邏輯性很強、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的時候,要依靠左腦;學習那些死記硬背對付不了的,比如,語文、作文等就需要右腦的支持。好作文一定要大量的閱讀培養語感,而語感就是靠右腦來學習的。所以,學科不同,用腦的方式就不同。左右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左腦一定要勤奮,秘書勤奮,董事長就表揚。 陳博士說,當人們出現靈感,感覺寫得特別順的時候,都是右腦在起作用,但是右腦很懶,特別是人類經過了幾百年的工業化社會。要想讓右腦工作,左腦一定要勤奮。靈感就是右腦給左腦的「吻」。但是左腦的勤奮不能讓它太受折磨,不要以為讓它寫幾百遍單詞就是勤奮,那叫傻瓜。高強度的訓練和積極的休息要結合起來。這樣左腦就可以激發右腦把右腦打開。聽音樂是打開右腦的一個辦法,還有就是多運動。陳博士說:「我主張體育優先。人的智慧不是在大腦的某個部分藏的,而是在整個身體里藏的。體育好了必然身體的靈活性就好。」 陳博士認為,人做夢的時候是右腦打開的時候。夢是最好的詩人,最好的畫家,最好的藝術家。健康狀況下做的夢都是右腦做的。右腦掌握身體最核心的秘密,但是掌握秘密的人上帝讓他別說話。左腦不掌握秘密,但是上帝對它說,你既然不掌握秘密,那就隨便說吧。 十大學習觀念挑戰傳統教育 陳建翔博士最後給了學生十大學習觀念。1. 學會享受學習。以前都是學海無涯苦做舟。陳博士說,其實學習沒有那麼可怕,當我們能享受時就一定要享受,享受學習過程。米盧的「快樂足球」道理也在此。2. 學會快速學習。3. 用整個身體,用全腦(特別是右腦)去學習。4. 要有人文意識,培養人文精神。5. 學習可以是跳躍似的超前的。6. 學會「減法」的學習。7. 利用互聯網。8. 培養一種海洋式的學習態度。9. 不僅要有顯微鏡式的學習意識(鑽牛角尖),也要有望遠鏡式的學習意識(大眼光)。10. 自主地學習。 只有學習觀念的革命才能帶動學習的革命,陳博士的這10大觀念必將先在所有聽講座的學生中來場轟轟烈烈的革命,當然,這場革命還只是星星之火。 但願這「星星革命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