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學教授講信用嗎
㈠ 德國的教授是怎麼評出來的
19世紀初的普魯士到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為發達的國家。拿破崙戰爭推平了神聖羅馬帝國三百多個小邦國的界域,經過合並和肢解,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左右。屈辱的普魯士人在具有哲學頭腦的國王威廉二世「我們從物質上的損失要從精神上補回來」的感召下,於1810年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所大學——柏林大學。它和原來的漢諾威名校哥廷根大學奠基了當今西方高校的大多數規則和功能,教授的產生辦法可謂其中的經典之一。
德國的教授地位之高,有幾個事例為證。
唯物論的創立者費爾巴哈原為柏林大學神學院的教授,可他致力於宣傳無神論,還發生帶領學生褻瀆神靈之事,當教育當局准備驅逐他向國王請示時,威廉二世答復道:既然他已經那麼不信神,乾脆就把他調到神學院吧。於是他和他的一大堆追隨者如願以償。柏林大學另有兩個教授因為批評當局被驅逐,巴伐利亞的慕尼黑大學聘任了他們,威廉二世認為人才難得,派快馬信使請他們回來,而且願意親自道歉。兩位教授凱旋歸來,柏林大學為他們召開了隆重的歡迎會,而且尊國王命令得到翻倍加薪,其他教授跟著沾光。至於教授生日時可以得到國王親筆簽名的賀卡,那已經是常規化的事情了。
奇貨才能可居。
德國教授這么牛,是人家質量決定的。看看他們的升遷路途,就讓人望而生畏,高山仰止。德國評教授的基本程序為:首先選定五名同行專家,因為只有同行才可以對被考察對象的學術成果做出比較准確的評判,防止外行誤判;其次,避免同校評委。因為同校者既有可能營私舞弊照顧,也可能因為積怨和過節故意打壓報復,影響公平公正;其三是不能有師承關系,以防止蔭庇或老師嫉妒學生產生的不正常操作;其四是沒有同學關系,其五是沒有過科研合作經歷,原因也是避免人際以往的情意和怨恨等情緒摻乎其中。
過了這些關依然不是教授,要等有機會去競聘。因為德國大學的教授不能在原來的工作地方晉升,必須等某大學有高一級的空位時,各校通過考察評估通知已經具有了教授資格的人去競爭。過則留,不過則繼續找機會。全國大學形成了流動機制,殺將出來的,那真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想不牛都不行了。
避免人情因素加入評職和流動競聘,避免了大學評職中營私舞弊的根本弊端,也避免了同事、上下級的矛盾。過不去的心服口服,要過去就得努力。評上教授,可以心安理得享受兩個中產階級的物質待遇,誰也說不出人家什麼。僅僅從德國評教授這一環節,我們就理解了西方高等教育發達的原因。
反過來看看我們國家評職稱的過程真的是令人汗顏:不投機鑽營不行,不請客送禮不行。有副對聯為證: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不服不行。
㈡ 德國慕尼黑大學的一位教授是這樣看待中國的:他首先把國中分成東部和西部,再分別分成南北兩部分,形成如
(1)「銀色中國」與「金色中國」即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以昆侖山和祁連專山為界;「屬黃色中國」與「綠色中國」即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分界線為秦嶺、淮河一線
(2)「金色中國」的主要自然特徵是乾旱,因此,發展農業生產主要制約因素為水資源不足.
(3)我國河流汛期都在夏季,金色中國內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塔里木河,該河流汛期在夏季是因為夏季氣溫高,高山冰雪融水多,黃色中國內河流汛期在夏季是因為 降水集中在夏季.
(4)廣袤海洋應命名為藍色中國;圖中北回歸線所經過的島嶼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是台灣海峽.
故答案為:
(1)昆侖;祁連;秦嶺、淮河一線.
(2)乾旱;水資源不足.
(3)塔里木;夏季氣溫高,高山冰雪融水多;降水集中在夏季.
(4)D;台灣.
㈢ 德國有沒有副教授一說
德國的教授有四級:
四級教授最高,終身教授,並且可以與州政府討價還價要實驗內室建設的待遇。
三級容教授已經是終身教授的待遇,一般不會被辭退。
二級教授,一般的年輕教授,也相當於國內意義上的新請來設點的百人或者特聘教授。掛有教授頭銜,但五年做不出成績,評估不及格,就必須走人。
在此之外,還經常看到PD.
Dr.,這些人屬於通過教授資格考評,但還在侯選之中的高級講師。在這個級別,也有不少人在與國外交流的時候自己把自己寫成副教授的。
㈣ 求給德國某大學教授寫信的書信格式,詢問求學的一些問題。
親愛的……
我是來自中國的……(進入正題)
祝你……
中國的……
2008.…….……
㈤ 德國慕尼黑大學的一位教授是這樣看待中國的:他首先把中國分成東部與西部,再分別分成南北兩部分,形成如
讀圖可知,①是西北地區、②是青藏地區、③是南方地區、④是北方地區.(1)「金色中國」代表著我國黃沙漫漫,戈壁廣布的西北地區,「綠色中國」指的是③南方地區;「銀色中國」指的是②青藏地區,銀色中國是指青藏地區,其自然環境特徵為「高」、「寒」,雪山連綿、冰川廣布.(2)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線,此線大致與800毫米 等降水量線及1月0℃等溫線大致重合;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此分界線經過我國地勢二三級階梯分界山脈中的大興安嶺山脈.(3)圖2中a----亞熱帶季風氣候、我國南方地區屬於該氣候類型,b-----溫帶季風氣候、我國北方地區屬於該氣候類型.
(4)我國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都以畜牧業為主,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以種植業為主,南方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5)我國四大區域資源分布和經濟發展差異懸殊,為了實現資源的合理調配,我們先後建設了舉世矚目的大工程有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根據題意.
故答案為:(1)③;南方;②;青藏;銀色中國是指青藏地區,其自然環境特徵為「高」、「寒」,雪山連綿、冰川廣布;(2)秦嶺--淮河;800毫米;1月0℃;400;大興安嶺;(3);(4)畜牧;種植;水稻;(5)南水北調;西氣東輸.
㈥ 德國大學教授的頭銜主要有哪些
剛好我之前對這個話題有興趣,我來簡單舉例說下我的見聞吧。這里只討論「教授」。
栗子1:「技術熱力學學院」的大Boss ,Ulrich Maas,他的官方頭銜如下:
Prof. Dr. rer. nat. habil. Ulrich Maas
解釋:Prof.=Professor (教授),Dr.=Doktor (博士),rer. nat.=rerum naturalium (是拉丁語,德語是Naturwissenschaft=自然科學),habil.=Habilitation(取得在大學授課資格,博士畢業生專為獲取教授資格所寫的科研論文),Ulrich (名)Maas(姓)
中文大致翻譯:自然科學博士、獲得大學授課資格、教授 Ulrich Maas。
栗子2:「連續介質力學學院」的大Boss,Thomas Böhlke,他的官方頭銜如下:
Prof. Dr.-Ing. habil.Thomas Böhlke
解釋:相同部分如栗1,Dr.-Ing.=Doktor der Ingenieurwissenschaften(工程學博士)
中文大致翻譯:工程學博士、獲得大學授課資格、教授Thomas Böhlke。
栗子3:「工程信息管理學院」的大Boss,Jivka Ovtcharova,她的官方頭銜如下:
Prof. Dr. Dr.-Ing. Dr. h. c. Jivka Ovtcharova
解釋:相同部分如栗1,Dr. h. c.=Doctor honoris causa(Ehrendoktor 名譽博士),也就是說她有兩個博士頭銜,一個是工程學博士,一個是名譽博士。
中文大致翻譯:工程學博士、名譽博士、教授Jivka Ovtcharova。
栗子4:「哲學系」的大Boss,Mathias Gutmann,他的官方頭銜如下:
Prof. Dr. Phil.Mathias Gutmann
解釋:相同部分如栗1,Phil.=Philosophie(哲學)
中文大致翻譯:哲學博士、教授Mathias Gutmann。
大致就這些種類吧,如果我再看到別的再來補充。
不明白追問。
㈦ 德國大學畢業到底有多難
語言
在德國學習和生活,第一關就是語言關。即便是在國內學過一兩年德語、德福已過的同學,入學後通常都有一個感覺:「德國人都在說什麼,德語妥妥被虐了……」畢竟我們之前沒有在德語的語言環境中沉浸過,現在突然上戰場,大腦和耳朵都還沒有建立起足夠高效的處理機制。
學習計劃
德國高校的課程設置一般包括大課Vorlesung,實踐Labormol,實習Pflichtpraktikum,討論課Seminar,小論文 Studienarbeit,大論文Bachelorarbeit/Masterarbeit等,不同學校的設置和名稱可能會不同。通常在入學後會拿到一份學習計劃Studienplan,需要自己根據專業要求和課程目錄Molhandbuch來選擇自己的模塊,並且考慮在各個學期之間的分配。一般不建議在第一個學期就選擇太多課程,畢竟還處在適應階段;後面的學期也不建議選擇超過7門課程,不然考試月可能會比較痛苦。
另外,學習計劃是可以更改的,替換掉自己不喜歡的或者成績不理想的課程。大課Vorlesung在學習中占的比重最高,一般會達到50%以上。通常是上百人在階梯教室里聆聽教授的授課。有的課程會在每節課開始前發放當節的課件,有的則是在第一節課就發放整個學期。如果是前者,需要注重復習工作,消化上課學到的知識。如果是後者,需要注重預習工作,有助於在課堂上跟上教授的思路。
一般看著課件聽教授講課並不是很難懂,教授的語速也不會很快。不過有德國學生提問時,學生和教授的語速都會超快,導致我們中國學生既聽不懂問題是什麼,也聽不懂回答了什麼。回答完畢後,教授的語速會恢復正常……
大課通常還有練習課,由助教來上,講解習題。練習課不要缺課,做題既是對課堂知識的鞏固,也是考試的模擬。考試的題型很有可能和練習課的題目一致。
試驗可能有的學校沒有,學校會要求做幾個試驗,每個都要交試驗報告。試驗分組進行,建議不要中國學生扎堆建組,會很吃虧。和德國人一組,既鍛煉德語,又能保證試驗報告的質量,畢竟人家母語寫出來的,表達上會比我們好很多。組內同學確定好每人寫哪個部分,最後由一個德國同學統稿。試驗報告的寫作,也是為後面的論文寫作打下一個基礎。
考試
對中國學生來說,在德國考試是「苦逼」的。一是因為語言障礙,人家德國人花30秒讀題,我們可能要花3分鍾,而且第一遍還沒看懂,要再讀第二遍。德國人作答起來奮筆疾書,我們則是「字斟句酌」慢慢悠悠。
二是因為考試時間,夏季學期的考試在7-9月,最熱的季節,國內的暑假……冬季學期的考試在1-3月,春節啊春節……看著國內同學或者是德國考完試的同學興高采烈曬美食曬美景曬美人,你卻要默默背起書包走進圖書館了!
論文論文要盡早開始找,因為和老師的溝通及面試會持續一段時間。開始寫作之後,和老師保持緊密聯系,確保自己做的是在正確的軌道上。有人會邊做邊寫,有人則是先把內容都做完了再最後集中寫作,需要自己把握好。
如果是在企業寫論文,需要考慮好學校研究所這邊是否願意接收外部論文。在學校找老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千萬不可小看。當然有條件的話還是推薦去企業,一來接觸實踐,二來充實履歷,三來有工資拿。
㈧ 德國教授崗位體制特點是
一、德國高校教師制度的主要特點
1.高校教師等級森嚴,教授自主權極大。德國大學實行教授講座制,通常一個講座只有一名教授。教授實際上分為等級分明的三級,通常他們在高校中依其工資級別被分別稱為C2教授、C3教授和C4教授。[1]教授是各專業的權威,自主權極大。教授其實是一個獨立學科或專業的負責人,他不但負責開設各門課程,而且還獨自決定講座內的人、財、物的使用。大學的其他成員——講師、助教、科學助手、學生以及非科學人員都處在正教授的領導之下,且排除在高校管理的決策過程之外。
2.高校教師的工作任務分工明確。德國高校的人員分為教學科研人員和非教學科研人員。教學科研人員即高校教師,它又分為教授和教授之下的學術中層。教授是德國高校教學科研的核心力量,他們的職責包括組織教學和科研活動,決定科研方向並籌集科研經費,指導博士生和大學畢業生的科學論文,聘用各種教學和科研人員等。學術中層是高校的骨幹教師,他們屬於教授之下的教學科研人員。他們由不同的被聘資格決定了不同的工作任務,分工非常明確[2](具體見下表)。德國高校學術中層任務分工情況表
3.強調教師的科研能力。在講座教授的選擇與任用上,學術水平是核心內容,《德國史1800-1866》有這樣的記載:「在選擇教授人選時,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地區的考慮,不是同事個人的好惡,不是社會交往能力或口才好壞,也不是筆頭或教課能力,而是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獨創性。」
4.教授聘任制度非常嚴格,最終任命權在州政府。德國高校的教授席位是根據專業需要來設置的,只有當教授因故空出席位時,才需要招聘,一般從校外招聘,而不採取本校成員內部逐步升遷的辦法。德國高等學校對教授實行嚴格的聘任制,申請教授的職位要通過競爭,而且有十分嚴格的聘任程序。[3]
5.教授終身制,待遇優厚,社會地位高。教授是德國高等教育的核心。根據《德國高校總綱法》教授可以委任為終身的公務員,不得隨意解僱,也可以委任為非終身制的公務員。實際上,在德國高校中,教授原則上都是終身的國家公務員,大約只有5%的C2教授是有期限的職位。德國的教授歷來擁有令人羨慕的社會地位和穩定而優裕的生活條件。德國高校的正式教師的待遇在社會各職業階層中處於中上水平。
6.教授的培養過程嚴格,時間長。在德國,通向教授職位的道路是一條充滿競爭和風險的漫漫長路。在正常情況下,要得到教授職位,必須經歷多次嚴格的考試和篩選,必須在大學畢業後再獲得博士學位和教授備選資格。據統計,獲得博士學位者的年齡平均為32歲,而取得教授備選資格者平均年齡則要達到39.8歲。一般只有當高校教授職位有空缺時,經教授推薦參加教授招聘,才有可能被任命為正式教授。[4]
7.教授在各級教師職務中比例高,並實行強制流動政策。德國高校各級教師職務中,教授的比例很高,一般60%左右,德國實行大學教授強制流動的政策,通過評聘分離,獲得教授資格的人不得在授予單位應聘。通過這種政策強制人才流動,保證大學吸收各方學者,匯集了不同學校的長處和特色,避免了「獨家單傳」的弊病,這樣大學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就無從產生。
8.兼職教學專業人員在教師隊伍中的比例較高。兼職教學專業人員是德國高等學校教學專業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專科學校,兼職教學專業人員多於全日制教學人員,這說明兼職教師在高等專科學校中具有重要作用。據1991年統計,高等專科學校兼職教師占專業教學人員的60%,大學的兼職教學人員佔大學教學專業人員總數的29%。[5]德國高校教師制度保證了高校學術研究、教師隊伍的穩定、高質量的教學,主要表現在:(1)高校重視學術研究,從各方面保障學術科研人員的研究條件,處處凸顯學術人員的價值,穩定了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保證了學術自由,促進了科學研究。(2)教授公開招聘,程序嚴格,採取教授強行流動政策,避免了「近親繁殖」、「學術僵化」。(3)德國高校教師崗位設置、工作分工明確到位,各司其職,教學與科研相結合。(4)教師進入高校任教的門檻很高,學術要求很高。在嚴格的聘任要求和過程中,還要進一步對教師加以考核,以此保證了高校教師的質量,保證了高等教育的高質量。
德國教師制度在確保其高質量的師資方面做得相當成功,但其漫長的培養過程以及諸多僵化的方面受到社會猛烈地抨擊,主要表現為:(1)由於教授的數量很少,普通學生很難有機會與教授直接交流而得到教授的指導。(2)德國高校中的教學科研人員真正開始獨立的研究很晚,他們的研究工作受制於他們的教授,還必須承受較大的職業風險。這極不利於高校科學後備人才的迅速成長。(3)德國高校教師職業發展的目標—終身教授,它沒有前設職位,只有一系列的資格條件,包括大學授課備選資格。(4)終身制給教師、教授提供了「鐵飯碗」和豐厚的薪水,但由於沒有配套的評估機制,教師們容易缺乏壓力和積極性。
㈨ 中國人,德國一所大學,副教授,名字三個字中有曉,研究經濟,找他的新浪博客,博文中一般都有1,2,3點
左曉蕾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