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學副教授張潔介紹
㈠ 中書協會員張潔簡介和作品
(1937~ )當代女作家。中共黨員。原籍遼寧撫順,生於北京,幼年喪父,從母姓。讀小內學和中學時愛容好音樂和文藝。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 國際筆會中國中心,並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1992年被美國文學藝術院選為榮譽院士,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會員,中國作協第四、五、六屆全委會委員、第七屆名譽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為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授予的有特殊貢獻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市作協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委員。 著有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曾被譯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只有一個太陽》,《無字》,《知在》,《時間是用來流浪的》。長篇散文《世界上那個最愛我的人去了》(曾被改編成劇本《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綠草地上》以及《張潔集》等。 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 《沉重的翅膀》獲得全國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㈡ 張潔都有哪些書
張潔(1937~)當代女作家。原籍遼寧,生於北京,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好音樂和文藝。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197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從森林裡來的孩子》,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國際筆會中國中心,並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只有一個太陽》,散文集《在那綠革地上》以及《張潔集》等。張潔獲義大利1989年度「瑪拉帕爾帝」國際文學獎。她的《誰生活得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分獲1979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祖母綠》獲全國第3屆優秀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有一個青年》改編拍攝成電視劇播映,張潔以「人」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
主要作品:(可以在線閱讀)http://book.ayinfo.ha.cn/mjwj/zz/zhangjie/000.htm
漫長的路, 我的第一本書 ,
揀麥穗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
誰生活得更美好, 愛,是不能忘記的,
過不去的夏天。
㈢ 作家張潔的簡介,以及他的著作
張潔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張潔,人物姓名,多用於女性且非常常見,知名人物遍及文學、新聞媒體、政治、教育、藝術、醫療衛生等眾多領域,其中最為知名的是著名女作家張潔,其代表作有《從森林裡來的孩子》、《誰生活得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祖母綠》等。
女作家張潔
編輯本段1.當代女作家
(1937~ )當代女作家,中共黨員。原籍遼寧撫順,生於北京,幼年喪父,從母姓。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好音樂和文藝。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 國際筆會中國中心,並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1992年被美國文學藝術院選為榮譽院士,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會員,中國作協第四、五、六屆全委會委員、第七屆名譽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為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授予的有特殊貢獻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市作協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委員。 著有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只有一個太陽》,《無字》,《知在》,《靈魂是用來流浪的》。長篇散文《世界上那個最愛我的人去了》(曾被改編成劇本《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綠草地上》以及《張潔集》等。 獲獎情況: 《從森林裡來的孩子》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誰生活得更美好》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條件尚未成熟》獲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祖母綠》獲全國第三屆優秀中篇小說獎。 《我的四季》 代表張潔這一時期的散文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艱難跋涉,出於生活中的左沖右突的困境。 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 長篇小說《無字》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北京市第三屆文學藝術獎,《小說選刊》2001—2002年優秀長篇小說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女性文學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張潔獲義大利1989年度「瑪拉帕爾帝」國際文學獎。 1992年被選為美國文學藝術院榮譽院士。 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三項國家獎的作家,並創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連冠」紀錄。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兩次茅盾文學獎的作者。 張潔以「人」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 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 無論音樂、繪畫、文學,所有的藝術家一生的目標就是如何使感覺和表達實現零距離,但窮其一生也是達不到的。這是一個好的藝術家一生最大的痛苦和遺憾。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待自己的作品,但我剛寫完這本書的時候,還高興了兩天,但過兩天看又不滿足了。——張潔 《無字》內容提要: 著名女作家張潔,歷時十二載,潛心撰著了這部凝重恢弘、空靈雋永的長篇力作。小說以女作家吳為的人生經歷為主線,進述了她及其家族幾代女性的婚姻故事,通過凡人小事反映社會,有著非常廣闊的背景,描摹了社會大動盪、大變革中各色人等的與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現了中國近百年間的社會風貌,對二十世紀的中國進行了獨特的記錄與審視,寫出了一個說不盡的時代,堪稱一部世紀性的生命史詩。 這部小說2002年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是張潔繼《沉重的翅膀》之後,第二次奪得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的桂冠。也是目前惟一獲得兩次茅盾文學獎的作家。 《知在》內容提要: 小說緊緊圍繞古畫展開。一個又一個看似毫無關聯的偶遇,串聯起這幅畫卷在人間的顛沛流離;一代又一代收藏者,相互間有著不清不楚、千絲萬縷的聯系。誰也不知道這幅古畫緣自一段凄美而慘烈的愛情,然而,凡與之有瓜葛者,大多命途多舛。是宿命,還是暗藏玄機? 小說以純文學筆法描述懸疑情節,於平實中見驚悚,於靈動中訴滄桑,寫出了作家「另一面」的獨特想像與探究,傳達出作家對「知」與「在」的思考,更有幾分難以言說的「禪」意,以長篇小說少見的簡潔凝練、大捭大闔,把一個詭異離奇的故事寫得神秘、空靈、動人心魄,讀來酣暢、大氣,耐人尋味。
《從森林裡來的孩子》內容提要:
小說是在文革期間發生的故事,是一名才華橫溢、勤於事業、忠於理想的音樂家被文革埋葬的故事,還是一個關於學生為完成老師的遺願而千里赴考感人肺腑的故事。讀來感人淚下。
㈣ 女作家張潔的成長背景和家庭背景,詳細真實一些。
張潔,當代女作家。1937年生於北京市,她從小愛好文學,在中學時代她理想內就是報考大學中文系容。然而老師卻推薦她學經濟。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在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多年。學經濟的張潔沒有放棄對文學的愛好,她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對音樂也有特殊的感情,喜歡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莫扎特的作品。
1981年她創作了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張潔還寫了相當數量的中篇小說:如《方舟》、《七巧板》、《祖母綠》和《串列兒》等,其中《祖母綠》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㈤ 張潔是誰呢
1937~ )當代女作家。中共黨員。原籍遼寧撫順,生於北京,幼年喪父,從母姓。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好音樂和文藝。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 國際筆會中國中心,並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1992年被美國文學藝術院選為榮譽院士,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會員,中國作協第四、五、六屆全委會委員、第七屆名譽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為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授予的有特殊貢獻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市作協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委員。 著有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只有一個太陽》,《無字》,《知在》,《時間是用來流浪的》。長篇散文《世界上那個最愛我的人去了》(曾被改編成劇本《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綠草地上》以及《張潔集》等。 獲獎情況: 《從森林裡來的孩子》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誰生活得更美好》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條件尚未成熟》獲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祖母綠》獲全國第三屆優秀中篇小說獎。 《我的四季》 代表張潔這一時期的散文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艱難跋涉,出於生活中的左沖右突的困境。 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 長篇小說《無字》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北京市第三屆文學藝術獎,《小說選刊》2001—2002年優秀長篇小說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女性文學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張潔獲義大利1989年度「瑪拉帕爾帝」國際文學獎。 1992年被選為美國文學藝術院榮譽院士。 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三項國家獎的作家,並創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連冠」紀錄。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兩次茅盾文學獎的作者。 張潔以「人」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 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
㈥ 張潔的個人個人資料資料
1 網路名片
張潔,人物姓名,多用於女性且非常常見,知名人物遍及文學、新聞媒體、政治、教育、藝術、醫療衛生等眾多領域,其中最為知名的是著名女作家張潔,其代表作有《從森林裡來的孩子》、《誰生活得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祖母綠》、《拾麥穗》等。
2 個人簡介
(1937~ )當代女作家,中共黨員。
女作家張潔
原籍遼寧撫順,生於北京,幼年喪父,從母姓。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好音樂和文藝。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 國際筆會中國中心,並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1992年被美國文學藝術院選為榮譽院士,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會員,中國作協第四、五、六屆全委會委員、第七屆名譽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為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授予的有特殊貢獻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市作協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委員。張潔以「人」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
3 主要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只有一個太陽》、《無字》、《四隻等著餵食的狗》,《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游記文學集《在那綠草地上》、《域外游記》,中短篇小說集《方舟》、《祖母綠》、《張潔集》、《上火》,散文集《一個中國女人在歐洲》、《你是我靈魂上的朋友》、《闌珊集》,中短篇散文詩集《中國當代作家選集》,長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散文隨筆集《何必當初》、《無字我心》,小說集《來點兒蔥、來點兒蒜、來點兒芝麻鹽》,長篇散文集《國際文學大獎得主自選文庫》,《張潔文集》(4卷)等。部分作品譯有英、法、德、丹麥、挪威、瑞典、芬蘭、荷蘭、義大利、俄國等外文版本。
4 獲獎情況
《從森林裡來的孩子》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誰生活得更美好》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條件尚未成熟》獲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祖母綠》獲全國第三屆優秀中篇小說獎。張潔(左)與冰心(右)[2]《我的四季》 代表張潔這一時期的散文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艱難跋涉,出於生活中的左沖右突的困境。
《無字》獲2005年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
長篇小說《無字》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北京市第三屆文學藝術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小說選刊》2001—2002年優秀長篇小說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女性文學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張潔獲義大利1989年度「瑪拉帕爾帝」國際文學獎。
1992年被選為美國文學藝術院榮譽院士。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三項國家獎的作家,並創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連冠」紀錄。
長篇小說《無字》獲第6屆茅盾文學獎,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榮獲兩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家。
無論音樂、繪畫、文學,所有的藝術家一生的目標就是如何使感覺和表達實現零距離,但窮其一生也是達不到的。這是一個好的藝術家一生最大的痛苦和遺憾。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待自己的作品,但我剛寫完這本書的時候,還高興了兩天,但過兩天看又不滿足了。——張潔
《無字》內容提要:
張潔歷時十二載,潛心撰著了這部凝重恢弘、空靈雋永的長篇力作。小說以女作家吳為的人生經歷為主線,進述了她及其家族幾代女性的婚姻故事,通過凡人小事反映社會,有著非常廣闊的背景,描摹了社會大動盪、大變革中各色人等的與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現了中國近百年間的社會風貌,對二十世紀的中國進行了獨特的記錄與審視,寫出了一個說不盡的時代,堪稱一部世紀性的生命史詩。無字這部小說2002年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是張潔繼《沉重的翅膀》之後,第二次奪得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的桂冠。也是目前惟一獲得兩次茅盾文學獎的作家。
《知在》內容提要:
小說緊緊圍繞古畫展開。一個又一個看似毫無關聯的偶遇,串聯起這幅畫卷在人間的顛沛流離;一代又一代收藏者,相互間有著不清不楚、千絲萬縷的聯系。誰也不知道這幅古畫緣自一段凄美而慘烈的愛情,然而,凡與之有瓜葛者,大多命途多舛。是宿命,還是暗藏玄機?
小說以純文學筆法描述懸疑情節,於平實中見驚悚,於靈動中訴滄桑,寫出了作家「另一面」的獨特想像與探究,傳達出作家對「知」與「在」的思考,更有幾分難以言說的「禪」意,以長篇小說少見的簡潔凝練、大捭大闔,把一個詭異離奇的故事寫得神秘、空靈、動人心魄,讀來酣暢、大氣,耐人尋味。
《從森林裡來的孩子》內容提要:小說是在文革期間發生的故事,是一名才華橫溢、勤於事業、忠於理想的音樂家被文革埋葬的故事,還是一個關於學生為完成老師的遺願而千里赴考感人肺腑的故事。讀來感人淚下。
5 目前狀況
張潔依然還在寫作,盡管她即將進入古稀之年。
張潔[3]
雖然曾兩捧茅盾文學獎,但她依然堅持每一部新作嘗試新的風格、新的題材,她說自己總喜歡「試一試」。《知在》是她的最新小說,一個披著「懸疑」外套的小說。但在這部小說中張潔試圖表達的卻是一種命運的不可掌控,一種隔絕,以及她自己對歷史的懷疑。張潔說她不介意別人是否喜歡她的作品,不喜歡這個故事的人,可以把它扔在一邊,但「哪怕天下人都討厭我,我也會因為這些文字而活得自由自在」。
hello 新年嗨皮~
這些能幫得上你的忙嗎?
能的話望採納~
^_^
㈦ 張潔在中國當代文學的地位
前面兩位的回答我覺得都對,但過於學術化,也就是那種課文式的,全面\四平八穩,但沒有真正版的概括性表述權,也沒有點到實際的地位問題.要我說,張潔就是改革開放後涌現出的新一代女性作家中較早的代表,也是30年來早期的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小說家.
㈧ 張潔簡介
張潔,1937年生於北京,遼寧撫順人。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1978年開始內發表作品。著有長容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無字》,長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中短篇小說集《方舟》、《祖母綠》,小說集《來點兒蔥、來點兒蒜、來點兒芝麻鹽》,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等。
㈨ 關於張 潔的資料
張潔(1937~) 當代女作家。原籍遼寧,生於北京,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好音樂和專文藝。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屬學計劃統計系,到 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197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從森林裡來的孩子》,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 國際筆會中國中心,並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 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只有一個太陽》,散文集《在那綠革地上》以及《張潔集》等。張潔獲義大利1989年度「瑪拉帕 爾帝」國際文學獎。她的《誰生活得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分獲1979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祖母綠》獲全國第3屆優秀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有一個青年》改編拍攝成電視劇播映,張潔以「人」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 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
㈩ 張潔簡介
張潔,人物姓名,多用於女性且非常常見,知名人物遍及文學、新聞媒體、政治、教育、藝術、醫療衛生等眾多領域,其中最為知名的是著名女作家張潔,其代表作有《從森林裡來的孩子》、《誰生活得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祖母綠》等。
個人簡介
(1937~ )當代女作家,中共黨員。
女作家張潔
原籍遼寧撫順,生於北京,幼年喪父,從母姓。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好音樂和文藝。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國際筆會中國中心,並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1992年被美國文學藝術院選為榮譽院士,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會員,中國作協第四、五、六屆全委會委員、第七屆名譽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為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授予的有特殊貢獻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市作協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委員。張潔以「人」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
主要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只有一個太陽》、《無字》、《四隻等著餵食的狗》,《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游記文學集《在那綠草地上》、《域外游記》,中短篇小說集《方舟》、《祖母綠》、《張潔集》、《上火》,散文集《一個中國女人在歐洲》、《你是我靈魂上的朋友》、《闌珊集》,中短篇散文詩集《中國當代作家選集》,長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散文隨筆集《何必當初》、《無字我心》,小說集《來點兒蔥、來點兒蒜、來點兒芝麻鹽》,長篇散文集《國際文學大獎得主自選文庫》,《張潔文集》(4卷)等。部分作品譯有英、法、德、丹麥、挪威、瑞典、芬蘭、荷蘭、義大利、俄國等外文版本。[1]
獲獎情況
《從森林裡來的孩子》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誰生活得更美好》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條件尚未成熟》獲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祖母綠》獲全國第三屆優秀中篇小說獎。
《我的四季》 代表張潔這一時期的散文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艱難跋涉,出於生活中的左沖右突的困境。
《無字》獲2005年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
長篇小說《無字》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北京市第三屆文學藝術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小說選刊》2001—2002年優秀長篇小說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女性文學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張潔獲義大利1989年度「瑪拉帕爾帝」國際文學獎。
1992年被選為美國文學藝術院榮譽院士。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三項國家獎的作家,並創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連冠」紀錄。
長篇小說《無字》獲第6屆茅盾文學獎,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榮獲兩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家。
無論音樂、繪畫、文學,所有的藝術家一生的目標就是如何使感覺和表達實現零距離,但窮其一生也是達不到的。這是一個好的藝術家一生最大的痛苦和遺憾。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待自己的作品,但我剛寫完這本書的時候,還高興了兩天,但過兩天看又不滿足了。——張潔
《無字》內容提要:
張潔歷時十二載,潛心撰著了這部凝重恢弘、空靈雋永的長篇力作。小說以女作家吳為的人生經歷為主線,進述了她及其家族幾代女性的婚姻故事,通過凡人小事反映社會,有著非常廣闊的背景,描摹了社會大動盪、大變革中各色人等的與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現了中國近百年間的社會風貌,對二十世紀的中國進行了獨特的記錄與審視,寫出了一個說不盡的時代,堪稱一部世紀性的生命史詩。
這部小說2002年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是張潔繼《沉重的翅膀》之後,第二次奪得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的桂冠。也是目前惟一獲得兩次茅盾文學獎的作家。
《知在》內容提要:
小說緊緊圍繞古畫展開。一個又一個看似毫無關聯的偶遇,串聯起這幅畫卷在人間的顛沛流離;一代又一代收藏者,相互間有著不清不楚、千絲萬縷的聯系。誰也不知道這幅古畫緣自一段凄美而慘烈的愛情,然而,凡與之有瓜葛者,大多命途多舛。是宿命,還是暗藏玄機?
小說以純文學筆法描述懸疑情節,於平實中見驚悚,於靈動中訴滄桑,寫出了作家「另一面」的獨特想像與探究,傳達出作家對「知」與「在」的思考,更有幾分難以言說的「禪」意,以長篇小說少見的簡潔凝練、大捭大闔,把一個詭異離奇的故事寫得神秘、空靈、動人心魄,讀來酣暢、大氣,耐人尋味。
《從森林裡來的孩子》內容提要:小說是在文革期間發生的故事,是一名才華橫溢、勤於事業、忠於理想的音樂家被文革埋葬的故事,還是一個關於學生為完成老師的遺願而千里赴考感人肺腑的故事。讀來感人淚下。
編輯本段目前狀況
張潔依然還在寫作,盡管她即將進入古稀之年。
雖然曾兩捧茅盾文學獎,但她依然堅持每一部新作嘗試新的風格、新的題材,她說自己總喜歡「試一試」。《知在》是她的最新小說,一個披著「懸疑」外套的小說。但在這部小說中張潔試圖表達的卻是一種命運的不可掌控,一種隔絕,以及她自己對歷史的懷疑。張潔說她不介意別人是否喜歡她的作品,不喜歡這個故事的人,可以把它扔在一邊,但「哪怕天下人都討厭我,我也會因為這些文字而活得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