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談讀毛選
A. 老師要求讀一篇毛選,不宜太長,寫一篇小論文。。本人家中沒有書,請大家推薦一篇不是太長而且比較易懂的
毛選里邊沒有很長篇幅的
說實在的,你們現在看毛選,寫小論文有毛線意義。。專。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屬報告》、《井岡山前委對中央的報告》、《長岡鄉調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進攻的方針辦法與前途》、《反對自由主義》、《論持久戰》、《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當前時局的最大危機》、《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反對黨八股》、《論聯合政府》、《關於抗戰最後階段的聲明》
你覺得以上內容 有哪個是你們剛上大學的小朋友能看完、能看懂的。。。嚴重懷疑你們老師步子邁大了!!
B. 高一學生能看得懂毛選嗎我能收獲什麼
高一的學生可以看懂毛選,但是收獲並不是很大,因為你還不能徹底的理解,推薦你看一些名著小說。
C. 156名北大教授推薦好書 《毛選》是大熱門,為何現在的教授都成了權力的奴僕
奴僕的殷勤可以帶來賞賜,加官進爵地位提升,是新時期發家致富的良好途徑
D. 毛選為人民服務讀後感結尾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怎樣寫讀後感: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
讀後感的格式(簡單的說):
第一段 把書中主要內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什麼,想表達什麼。
第二段 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我覺得哪哪哪比較好,我有什麼樣的看法。
第三段 聯系實際生活,把書里的和生活中的結合起來,抒發下真情實感,生活中怎麼怎麼樣,我覺得怎麼怎麼樣,我學到了什麼。
做到以上3點,那麼這篇讀後感基本就出來了
當然 不一定就三段
中間可以自己分,詳略得當就好
但是 結構層次一定要鮮明,讀和感結合,重點在「感」上。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首先要審清題目。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其次要選擇材料。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第三,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最後,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給你兩篇範文參考一下:
1、《老人與海》讀後感
失敗,在許多人的眼中是非常可怕的,它一旦猖狂起來,就能擊潰人的鬥志,讓人徹底崩潰,失去生活的希望。如果失敗戰勝不了你,而是被你踩在腳下,那麼,成功必定屬於你。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塑造的那位老人就是一位打不到的硬漢子。
《老人與海》主要講了一位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翁一次特別的打魚經歷。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打到一條魚後,他終於發現了一條巨大的大馬林魚。老人費盡心力,把大馬林魚扎死。然而,等待老人的是更大的考驗。一群嗅著血腥味而來的大鯊魚撲了過來。最後鯊魚們吃光了大馬林魚,老人憑著頑強的意志勝利返航,盡管拖回的只是一副光禿禿的骨架……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遇到失敗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擁有一顆堅強、不屈服的心來面對失敗,成功就一定會向我們走來。
2、《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笛福寫的《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獲益匪淺。
在一次航行中,魯濱遜遇到了可怕的風浪,翻了船,除他之外無一人生還。他流落到了孤島上。憑著他驚人的毅力與勇氣,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自己的小王國。二十八年後,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離開了孤島。
在荒蕪人煙的孤島生活了28年啊!多麼驚人的一個數字!讀完之後,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島,能活幾天?一天?兩天?我又能幹些什麼?會劈柴?會打獵做飯?我連洗自己衣服還笨手笨腳的呢!我覺得我要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要頑強地堅持下去,憑自己的雙手創造新天地。
E. 急求讀《毛澤東選集》有感
因為黨課的緣故,我深讀了《毛澤東文選》,在讀的過程中,隨著對毛爺爺文章和軍事思想的進一步了解我對毛澤東思想也有了新的見解
我個人覺得得從以下三個大的方面談起。
1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中國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而形成的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適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在中國以外通常被叫成「毛主義」。中國共產黨則一直使用「毛澤 東思想」,或使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提法。
毛澤東的實事求是原則蘊含了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精髓實事求是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基本點和精髓。所謂實事求是,也就是從客觀事物的本質去研究和探討其中所固有的規律性。它集中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按照這條認識路線,在實際工作中就必須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此,要做到實事求是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根本的途徑就是必須從實際出發,向認識的對象,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才能把握事物的規律,作為人們行動的向導。在毛澤東哲學思想中,實事求是的過程,也就是調查研究的過程,即是認識客觀規律的過程。毛澤東強調尊重事實,尊重規律,就是把「實事」作為認識的出發點和根據,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的根本立場;「是」就是指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而承認事物是按照自己所固有的規律永無止境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求」就是去研究、去探索,通過科學研究和各種實踐活動,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然後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從而達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方法。總之,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詳細地佔有的材料進行分析、比較,然後加以綜合性的處理,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可見,實事求是原則簡潔明晰地表達了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基本內容。也就是說,毛澤東哲學思想既是實事求是原則的根據,又是這一原則的具體體現。因此,實事求是原則涵蓋著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精髓
實事求是原則的最根本要求就是要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努力探討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道路,以便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實踐證明,什麼時候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原則,革命就能勝利,就能發展;反之,革命就要遭到挫折,就要失敗。這是我們黨幾十年的革命經驗總結出的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認真總結這方面的經驗和成果,並概括為實事求是這個基本原則進而把它作為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基本點和精髓。
2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名族形式的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的應用它。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徵,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革命和建設勝利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實現了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一次結合,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又探索馬列主義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實踐的第二次結合。蘇共二十大後,毛澤東提出「以蘇為鑒」,指出現在中國處在社會主義革命和 建設時期,要求「進行第二次結合」,強調「在結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為此進行了艱辛探索,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義的基礎。
3毛澤東同志作為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在他所處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為在中國實現、鞏固、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作出了艱辛探索。
毛澤東為了探索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他作了不懈的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從中國實際出發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踐試驗。他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建設中國社會主義作出了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奠定了基礎。在如何鞏固社會主義問題上,毛澤東同樣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重要觀點。 他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這一觀點,把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分成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兩類。他認為,一方面從總體上看,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但另一方面,敵我矛盾也還存在甚至還可能激化。所以他提出,既不要混淆兩類不同矛盾,要特別注意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但也不能放鬆警惕,以為已經沒有敵我矛盾,可以高忱無憂了。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大發展。毛澤東提出了要警惕帝國主義「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國家的陰謀的觀點,提出防止「和平演變」最重要的是黨內,特別是黨內的領導人、領導集團。與此相聯系,他一貫十分重視反對黨內腐敗現象的產生,並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他始終警覺地注意維護我國的安全,頂住了來自國外的軍事挑釁和種種壓力。毛澤東關於如何鞏固社會主義的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被繼承和發展了。他為鞏固中華人民共和國,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由於之前中國軍閥混戰,國民政府上台不久日本帝國主義又來侵華,多年的專制封建統治在人們的心裡埋下了封建的種子。甚至有人說:「公理未明,舊俗俱在。」沒有革命的資格。資本主義民主共和的思想沖破了當時知識分子們內心的陰影,但卻使他們迷失了追求的方向。在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馬克思、列寧都沒有現成答案。馬克思根據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和西歐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矛盾,預見了未來社會主義的光輝前景,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時也從當時的實際出發對社會主義的一些具體問題給予了預見性的回答。列寧則從當時俄國實際出發對社會主義理論進行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但是,不管是馬克思還是列寧,都不可能對中國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提出具體的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像中國的革命道路一樣,要靠中國共產黨來探索。再加上中國特殊的歷史情況,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歷史是必然 有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歷史是必然,這是我讀毛選的最深刻體會。
以下毛主席的10句最經典話語:1、一條千古不變的真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2、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最豪邁,最傲氣的一句話!————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4、最謙虛的一句話!————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5、最震憾人心,最震憾世界的一句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6、最正氣澶然的一句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7、最無奈又最具神秘性的一句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8、最充滿希望的一句話!————你辦事,我放心。 9.最有志氣的一句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10.令貪官們最為警醒的一句話! ————為人民服務
F. 為什麼不把毛選列為必讀書目
為什麼不把毛選列為比如項目,其實這個可以的。尤其是香港那邊兒毛選是必讀課程,才能教育香港下一代。
G. 老師要我們寫學習毛選的體會,怎麼辦
再溫巨人經典——讀毛主席《矛盾論》有感
「這些哲學論文,是毛澤東繼《實踐論》之後,為了同一的目的,即為了克服存在於中國共產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曾在延安的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講演。」
我在這篇讀後感中無意於對有關矛盾的哲學命題作一點討論,也沒有這個水平,只是想對這篇論文的寫作特點作一點歸納,以便對日後自己作論文有一些指導意義。
特點之一,全文構思嚴謹,有一個縝密的邏輯結構。文章第一部分介紹兩種宇宙觀——即形而上學的見解和辯證法的見解,這是論述矛盾的世界觀基礎。「這個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第二部分論述矛盾的普遍性。這一部分作者寫得比較簡略,因為作者對黨內絕大多數同志的認識水平已經作了客觀的分析,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已經被很多人所承認,因此,關於這個問題只需要很少的話就可以說明白;而關於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則還有很多的同志,特別是教條主義者,弄不清楚。……為了這個緣故,當著我們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則的時候,我們就先來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問題,然後再著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最後仍歸到普遍性的問題。」作者對於客觀情況有一個正確的分析,對全局有一個得心應手的把握。第三部分講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幾種情形。「首先是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進而,「不但要研究每一個大系統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規定的本質,而且要研究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進而,「不但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中的矛盾運動,在其相互聯結上,在其各情況上,我們必須注意其特點,而且在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中,也有其特點,也必須注意。」進而,「研究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須在其聯結上、在其總體上去看,而且必須從各個階段中矛盾的各個方面去看。」這就是在部分的邏輯結構:各個物質運動形式的矛盾→各個運動形式在各個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各個發展過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個發展過程在其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層層明晰,渾然一體。第四部分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這一部分開頭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還有兩種情形必須特別地提出來加以分析,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見,第四部分是對第三部分的細化。作者在這一部分的最後一段說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關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如果不研究過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這兩種情形,也就是說不研究這兩種矛盾情況的差別性,那就將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體地懂得矛盾的情況,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的方法。」這樣就將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聯結到了一起。第五部分講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這是對前面內容的深化。第六部分講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這又是對第五部分矛盾斗爭性的細化,作者明確了「我們回答道:對抗是矛盾斗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斗爭的一切形式。」最後,第七部分,作者進行了總結。這七個部分層次關系清楚,邏輯結構明晰;部分與部分之間、論點與論點之間銜接過渡自然。這充分表現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統領全局的能力。
特點之二,例證豐富。作者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他對馬克思、列寧等革命導師和先行者的著作閱讀廣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練地援引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同時,作者的國學根基也非常深厚,對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來,對《漢書》、《資治通鑒》、《水滸傳》、《山海經》、《淮南子》等典籍都有引用。作者所列舉的例子中,主要關於革命的例子(因為當時所處的歷史條件和寫作針對的對象),但不局限於關於革命的例子,還有關於自然科學等等的例子。這些足以見出作者知識的淵博。可見淵博的知識是進行創作的前提條件。
特點之三,語言准確而生動。這是一篇哲學論文,對於論文而言,語言的准確性是第一位的。這篇論文語言的准確、精煉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見的詞彙,但卻十分精確地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內涵。比如說,作者論述運動的相對地靜止的狀態和顯著地變動的狀態時有這樣一段。「……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見的統一、團結、聯合、調和、均勢、相持、僵局、靜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處在量變狀態中所顯現的面貌。而統一物的分解,團結、聯合、調和、均勢、相持、僵局、靜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狀態的破壞,變到相反的狀態,便都是事物在質變狀態中、在一種過程過渡到他種過程的變化中所顯現的面貌。」作者像連珠炮似地一下子羅列了十數個詞彙來說明矛盾的統一的狀態,個個不同,但個個精當,個個准確,讓讀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統一狀態,是相對地靜止的狀態。同時,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還體現在生動性上,作者能夠用很通俗幽默的語言闡明深刻而嚴肅的哲學命題。如在講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條件之下這個道理時,有這樣一段。「為什麼雞蛋能夠轉化為雞子,而石頭不能夠轉化為雞子呢?為什麼戰爭與和平有同一性,而戰爭與石頭卻沒有同一性呢?為什麼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東西呢?沒有別的,就是因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條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條件,就沒有任何的同一性。」這些語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聽懂的話,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作者用這么活靈活現的語言詮釋了深奧的道理足以見出作者用語之生動。相比之下,時下一些所謂的論文給自己披上了一層艱深晦澀的外衣,自以為這樣就能夠顯出自己的學識和水平。這些作者忘記了論文的宗旨。我們作研究寫論文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向人們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和結論因而促進理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這些作者弄了一條厚厚的面紗把自己喬裝打扮起來,自己以為很美,殊不知已經隔絕與別人進行目光對視和交流的機會,結果是於人於己都沒有任何好處。
總之,這篇論文值得我學的東西太多了,應該好好品味和領悟。
H. 毛選一共有幾卷
《毛澤東選集》一共有五卷,收入毛澤東1926—1949年的著作共158篇,都經著者校閱版,在1951—1960年陸續出版。權4卷合訂本在1964年出版。
第5卷由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輯。收入毛澤東1949年9月至1957年的著作70篇。1977年出版。選集除漢文版外,還出了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5種少數民族文版和近20種外文版。
(8)大學教授談讀毛選擴展閱讀:
《毛澤東選集》堅持實事求是、獨立思考、文化自信,不以引證取代調查研究、理論創造,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表述的運用性引證,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覺醒和特色生成。既突出堅決斗爭的必要性,又強調區別對待的合理性,毛澤東對黨內外錯誤思想言論的批評性引證,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斗爭精神與科學態度。
創設以新民主主義為核心的范疇架構,確保了新三民主義既不缺位又不越位,毛澤東對孫中山革命主張的嵌入性引證,建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政治語境和話語體系。毛澤東正是通過對多種引證方法的綜合運用,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奠定了堅實基礎,為開辟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提供了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