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電子科技大學高山副教授

電子科技大學高山副教授

發布時間: 2021-02-27 20:09:17

⑴ 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導師

1、移動通信研究團隊
李少謙教授、唐友喜教授、劉皓副教授、唐萬斌副教授、武剛副教授、何旭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信號處理方向,偏向程序、演算法、模擬,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MIMO,OFDM等
2、通信信號處理與專用集成電路研究團隊
胡劍浩教授、凌翔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硬體,FPGA,晶元設計等
3、無線網路技術團隊
郭偉教授、馮剛教授、余敬東副教授
研究方向:網路層,Ad-hoc
4、網路技術研究團隊(嚴格來講,雷維禮教授、、馬立香副教授是寬頻實驗室,而非抗干擾)
雷維禮教授、毛玉明教授、冷蘇鵬副教授、馬立香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網與寬頻通信技術、數據通信與計算機網路、寬頻無線信息網路
5、編碼技術研究團隊
周亮教授、張忠培教授、文紅副教授
研究方向:編碼技術、密碼學

寬頻光纖傳輸與通信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團隊劃分
1、光纖技術與光電子器件研究室
饒雲江教授
研究方向:光纖感測、光電子器件
2、光通信技術研究室
邱昆教授、陳福深教授、許渤副教授、武保劍副教授、周東副教授
研究方向:、新型光通信理論與技術、光接入網技術、軍用光通信與光電子技術
3、寬頻通信網路理論與技術研究室
團隊1:寬頻通信網研究組
李樂民院士、王晟教授、許都副教授、虞紅芳副教授、徐世中副教授
研究方向:寬頻光纖接入網路技術、寬頻通信網中的交換技術、寬頻無線網路技術
團隊2:網路行為學與網路安全課題組
胡光岷教授、姚興苗副教授
研究方向:網路行為學研究、網路安全研究
團隊3:現代通信網技術及應用
李興明教授
研究方向:現代通信網理論、網路的優化設計技術.、電信網路管理、高速信息傳輸技術
團隊4:光互聯網及移動信息網路研究中心
隆克平教授、陽小龍教授、鄺育軍副教授、彭雲峰副教授
研究方向:光互聯網路、移動信息網路
4、通信電路設計與信號處理研究室
團隊1:多媒體通信團隊
李曉峰教授、傅志中副教授、周寧副教授、張敏副教授
研究方向:(無線)多媒體通信與終端、圖像語音信號處理技術、多媒體信號處理與信息處理、視頻圖像壓縮、跟蹤與模式識別
團隊2:無線通信與RF集成電路團隊
文光俊教授、蔡竟業教授、朱學勇副教授、劉鐮斧副教授
研究方向:RF集成電路設計、通信中的信號處理技術、頻譜檢測與估計
團隊3 :DSP研究團隊
彭啟琮教授、李玉柏教授、邵懷宗副教授、管慶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系統中的信號與信息處理、DSP技術
團隊4:電子科技大學-飛思卡爾無線通信與嵌入式系統聯合實驗室
李廣軍教授、林水生教授、閻波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信號處理及嵌入式系統、無線通信與無線感測器網路、ASIC設計與IC設計方法學

導師的個人簡介
這上邊沒有介紹的那就沒辦法了。

⑵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譚康伯副教授畢業於哪個大學

譚康伯副教授在西電的個人主頁上並沒有他的畢業院校介紹。
若你想報考他的研究生,可以直接通過他的郵箱咨詢,建議禮貌婉轉點。

⑶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副教授很閑嗎

張顯是個很有正義感的老師,作為受害人所在村子裡走出來的一個唯一見過世面的人,他必須花費自己的時間出來說話,否則這家沒有見過世面的受害者,恐怕這個案子就不會受到大家的關注,案件的結果可能....你懂的

⑷ 凌丹的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

1992年月-1996年7月 沈陽建築工程學院 機械設計與製造專業 工學學士
1996年9月-1999年7月 四川大學 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 工學碩士
2005年9月-2010年12月 電子科技大學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 工學博士
1999年7月-2001年12月 電子科技大學電子機械繫 助教
2001年12月-2008年7月 電子科技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 講師
2008年7月至今 電子科技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 副教授
主講兩門本科生專業基礎課材料力學、機械設計。
2006年9月獲電子科技大學青年教師優秀教學獎。
研究方向:
機械產品可靠性設計與分析
主持項目:
(1)復雜機電系統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電子科技大學青年科技基金資助項目
(2)汽車發動機可靠性分析關鍵技術研究 重慶市交通運輸工程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資助項目
(3)汽車關鍵零部件可靠性設計方法研究重慶理工大學汽車零部件製造與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資助項目
代表性論文:
[1] Dan Ling, Hong-zhong Huang, Qiang Miao, Bo Yang, Parameter Estimation for Weibull Distribution Using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Proceedings of ASME2007.(EI)
[2] 凌丹,庄萬玉,基於可信度的動態聯盟夥伴評價方法,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7,36(2):322-324.(EI)
[3] 凌丹,黃洪鍾,張小玲,蔣工亮,混合威布爾分布參數估計的LM演算法,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8,38(4):634-636.(EI)
[4] Dan Ling, Wei Song, Rui Sun. A reliability prediction method for diesel engine component based on FMEA. Eksploatacja i Niezawodność - Maintenance and Reliability[J]. 2011(1):.(SCI源刊,已錄用)
[5] 凌丹, 何俐萍, 許煥衛, 汪忠來, 朱順鵬. 基於威布爾分布的疲勞剩餘壽命可靠性預測方法. 機械設計. 2010(核心,已錄用)
[6] Dan Ling, Hongzhong Huang, Yu Liu. A method for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mixed Weibull distribu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RAMS 2009. (EI檢索)

⑸ 電子科技大學 劉帥成導師怎麼樣

學術經歷: 2011年月-2014年12月,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
2008年9月-2010年12月,新加坡國立大學,碩士;
2004年9月-2008年6月,四川大學,學士。

工作經歷:
2015年3月至今,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
2014年10月至今,電子科技大學圖像處理研究所;
2013年5月-8月,美國西雅圖,Adobe創新技術實驗室;
2012年2月-5月,微軟亞洲研究院計算機視覺組。

個人簡介:

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圖像/視頻處理,計算機視覺。主攻方向:視頻防抖,三維重建,SLAM,無人機視覺,醫學圖像處理。研究成果在一區,二區等著名期刊和國際頂級會議上發表,包括: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ToG), proceedings of SIGGRAPH,SIGGRAPH Asia;
IEEE Conference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ECCV)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TIP);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CSVT)
Eurographics 等。

⑹ 孫科的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

孫科,男,副教授,1981年10月出生,2009年12月電子科技大學材料學專業博士畢業專後留校任教。2008年9月至屬2009年9月,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在美國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物理系訪問學習一年,進行微波/毫米波磁性薄膜、微波輔助磁化翻轉及微波磁性器件研究。

⑺ 電子科技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電子科大一名本科生,在科大也呆了兩年多了,也認識了不少大牛和教授,當然了我聽過、認識的畢竟還是少數,很多高水平科研教授我這種渣渣是接觸不到的。我就就我的了解來回答一下你的問題吧。(圖片來自網路)

首先我強推得一個教授是周濤,計算機學院做大數據的一個很牛的教授,每年光論文引用都能拿到百萬的收入。我沒聽過他講課,但是有一次創咖啡舉辦交流活動邀請了他,我去聽了,並且成功被圈粉。他講話很風趣,思想緊跟潮流,而且也很平易近人,對同學們很熱情。因為我不是學計算機的,很多東西聽的也不太懂,但是感覺他很有人格魅力,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再聽他講點東西。

以上就是我根據個人經歷寫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幫到你。

⑻ 電子科大通信專業哪個導師比較好

1、移動通信研究團隊
李少謙教授、唐友喜教授、劉皓副教授、唐萬斌副教授、武剛副教授、何旭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信號處理方向,偏向程序、演算法、模擬,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MIMO,OFDM等
2、通信信號處理與專用集成電路研究團隊
胡劍浩教授、凌翔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硬體,FPGA,晶元設計等
3、無線網路技術團隊
郭偉教授、馮剛教授、余敬東副教授
研究方向:網路層,Ad-hoc
4、網路技術研究團隊(嚴格來講,雷維禮教授、、馬立香副教授是寬頻實驗室,而非抗干擾)
雷維禮教授、毛玉明教授、冷蘇鵬副教授、馬立香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網與寬頻通信技術、數據通信與計算機網路、寬頻無線信息網路
5、編碼技術研究團隊
周亮教授、張忠培教授、文紅副教授
研究方向:編碼技術、密碼學

寬頻光纖傳輸與通信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團隊劃分
1、光纖技術與光電子器件研究室
饒雲江教授
研究方向:光纖感測、光電子器件
2、光通信技術研究室
邱昆教授、陳福深教授、許渤副教授、武保劍副教授、周東副教授
研究方向:、新型光通信理論與技術、光接入網技術、軍用光通信與光電子技術
3、寬頻通信網路理論與技術研究室
團隊1:寬頻通信網研究組
李樂民院士、王晟教授、許都副教授、虞紅芳副教授、徐世中副教授
研究方向:寬頻光纖接入網路技術、寬頻通信網中的交換技術、寬頻無線網路技術
團隊2:網路行為學與網路安全課題組
胡光岷教授、姚興苗副教授
研究方向:網路行為學研究、網路安全研究
團隊3:現代通信網技術及應用
李興明教授
研究方向:現代通信網理論、網路的優化設計技術.、電信網路管理、高速信息傳輸技術
團隊4:光互聯網及移動信息網路研究中心
隆克平教授、陽小龍教授、鄺育軍副教授、彭雲峰副教授
研究方向:光互聯網路、移動信息網路
4、通信電路設計與信號處理研究室
團隊1:多媒體通信團隊
李曉峰教授、傅志中副教授、周寧副教授、張敏副教授
研究方向:(無線)多媒體通信與終端、圖像語音信號處理技術、多媒體信號處理與信息處理、視頻圖像壓縮、跟蹤與模式識別
團隊2:無線通信與RF集成電路團隊
文光俊教授、蔡竟業教授、朱學勇副教授、劉鐮斧副教授
研究方向:RF集成電路設計、通信中的信號處理技術、頻譜檢測與估計
團隊3 :DSP研究團隊
彭啟琮教授、李玉柏教授、邵懷宗副教授、管慶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系統中的信號與信息處理、DSP技術
團隊4:電子科技大學-飛思卡爾無線通信與嵌入式系統聯合實驗室
李廣軍教授、林水生教授、閻波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信號處理及嵌入式系統、無線通信與無線感測器網路、ASIC設計與IC設計方法學
電子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簡稱電子科大,坐落於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成都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國家「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兩電一郵成員,設有研究生院,是一所以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全國重點大學,被譽為「中國電子類院校的排頭兵」。
電子科技大學原名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是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的電訊工程有關專業合並創建而成。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1961年,被中共中央確定為七所國防工業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為電子科技大學。1997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211工程」建設的重點大學。2000年,由原信息產業部主管劃轉為教育部主管。2001年,進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行列。
根據2015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個校區,佔地面積5000餘畝;設有22個學院(部),56個本科專業;有各類全日制在讀學生33000餘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12000餘人;有教職工38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2100餘人,教授445人。

⑼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的師資隊伍

院領導
顧曉勤、盧滿懷、楊洪祥
高級職稱
王連圭、顧曉勤、熊矢、杜平安、楊平、唐賢遠、羅小發、劉海潮、周文輝、程文彬、盧滿懷、彭芳、倪利勇
博士教師
何偉、黎萍、顧曉勤、張國慶、倪利勇
自動化工程系
劉躍華、周文輝、程文彬、劉保軍、彭芳、潘奇明、朱春媚、劉金華、王連圭、唐賢遠、黎萍 、張國慶
機械工程系
盧滿懷、賈玉雙、李博、何偉、倪利勇、沈文浩、顧曉勤、於曉光、羅小發、劉海潮、彭偉、張春紅、任敏、劉艷霞
實驗室
吳德強、王凡、謝湘平、何炳超
輔導員
李娜娜、彭娟、劉輝、李保安 盧滿懷,男,中山市人,黨員,副教授,1976年出生。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2000年東北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畢業,獲學士學位,同年被保送攻讀碩士研究生學歷;2003年東北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畢業,獲碩士學位。2003年到學院工作,承擔了多門專業主幹課的教學工作,主持實驗室建設項目3項、校級以上教改項目6項、修訂2008-2013級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完成《機械設計基礎》等十多門專業主幹課程教學大綱的撰寫;主持參與國家、省級質量工程3項。2009年至今,獲中山市、學校年度優秀教師6次,指導學生科技競賽獲國家、省級二等獎以上3次,發表教研論文多篇;2011年以第一完成人獲中山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先後主持省市級科研項目10多項;公開發表科研論文20餘篇,專利授權2項;2009-2011年被聘為廣東省企業科技特派員、2011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2011廣東農村信息直通車工程信息員。2009年獲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青年教師優秀論文評選三等獎,指導2名總校碩士研究生。
杜平安,男,62年5月生於重慶開縣,92年於重慶大學獲博士學位,03年在美國Georgia Tech進修訪問。電子科技大學CIMS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
個人經歷:
1980.09 - 1984.07 東北大學機械繫讀本科,獲學士學位;
1984.07 - 1986.09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總體設計部工作,助理研究員;
1986.09 - 1989.07 重慶大學機械工程二系讀碩士,獲碩士學位;
1989.09 - 1992.07 重慶大學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讀博士,獲博士學位;
1992.09 - 1998.07 電子科大CAE研究中心工作,副教授;
2003.04 - 2003.10 美國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進修;
1998.09 – 2010.03 電子科大機械電子工程學院工作,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為四川省機械設計與傳動協會副理事長、四川省學科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四川省製造與自動化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四川省製造業信息化達川、瀘州等市副組長、電子科大中青年學術帶頭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機電系統的數字化設計、模擬與製造,基於有限元法的數值模擬技術,虛擬樣機技術等。先後完成包括863計劃項目在內的各類科研項目20餘項,獲專利2項,出版學術專著、教材5部,發表論文80餘篇,指導研究生50餘名。
講授課程:1、有限元分析與建模,碩士生課程;
2、CAD/CAE/CAM方法與技術,本科生課程。 楊平,男,1963年09月生,教授,碩士。1984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精密儀器工學學士學位,1987年獲得四川大學機械製造工學碩士學位。2006年任電子科技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宇航學會會員。2009.8-2010.2 美國密歇根大學S.M.Wu MRC製造技術研究中心(S.M.Wu. Manufacturing Research Center, Univeristy of Michigan)訪問學者。
主要從事機械電子工程、電力電子與電力拖動方向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撰寫《機械電子工程設計》(國防工業出版社,2001)、《檢測技術-虛擬實驗室》(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教材2部;近年來發表國內外學術論文40餘篇(EI,ISTP收錄1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主持各類研究課題多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教學成果獎5項。 賈玉雙,講師,碩士,1967年6月生,黨員。
1985.9—1989.6中南工業大學機械繫冶金機械專業,本科
1989.9—1992.1中南工業大學機械繫冶金機械專業,碩士
1992.5—1994.12中山市電梯廠技術開發部,技術員
1995.1至今中山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講師 彭偉,男,生於1975年,工學碩士、實驗師。
研究方向為可靠性設計與優化、維修性設計。主講課程有《機械原理》、《機械製造工藝學》、《機械制圖》等。在國內外期刊、會議上發表論文數篇,其中3篇被SCI、EI收錄。 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數字化設計與製造、機電一體化,本科,學制四年,工學學士)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現代機械設計理論、方法和先進生產、製造技術,具有科學的思維方法、較強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開拓創新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核心課程:主要課程有工程力學、工程圖學、電工電子技術、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機械原理、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機械工程材料、機械製造技術、機械設計、液壓與氣壓傳動等。實踐包括金工實習、社會實踐、開放式課外科技創新實踐、專業課程實驗及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
1.數字化設計與製造方向:機械CAD/CAM、塑料工藝與模具設計、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數控加工工藝及編程、模具製造工藝、模具安裝調試與維修等。
2.機電一體化方向:單片機及應用、計算機控制技術、感測器及應用、光機電一體化、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等。
培養特色:既注重學生本專業及相近專業扎實系統的理論基礎培養,又重點強調實踐動手能力培養。通過實踐教學體系九大實踐平台(實驗室及實踐裝備)、四大教學模塊、二十多門實踐課程近六百學時的訓練,以及大量豐富的課外科技活動和學科競賽,使學生不但具備在裝備製造業及相關領域中所需的現代設計和製造技術,又使學生具有極強的動手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綜合素質。大大地增強學生自身在社會、人才市場和用人單位的核心競爭力。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後,可在裝備製造、機電工程、汽車工程、信息工程、計算機、交通、建築、冶金、家電、倉儲等行業領域從事相關產品的設計製造、研究開發、管理、策劃、營銷、服務等工作。也可到科研、行政、事業、院校等部門從事科研、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科,學制四年,工學學士)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具有電氣工程、電氣控制、電力電子技術、電力系統、控制理論、系統工程、計算機技術與應用等領域的技術基礎和一定的專業知識,受到較好的工程實踐基本訓練,具有系統分析、設計、開發與研究的基本能力。
核心課程:電路基礎、模擬電路基礎、數字邏輯設計及應用、自動控制原理、電力電子技術、電機與拖動基礎、電力系統分析、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運動控制系統、電氣控制與PLC、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
培養特色:本專業以電氣工程與電氣控制技術﹑電力電子技術、系統工程等為特色,具有多學科交叉、內涵豐富﹑應用領域寬廣的特點;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掌握本專業領域必需的較寬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具有本專業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了解本專業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獲得較好的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及系統開發方面的工程實踐訓練;在本專業領域內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組織管理能力,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注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的訓練、課外科技活動、學科競賽及校企合作,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素質;使學生在社會、人才市場和用人單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就業方向:面向科研院所、公司、企業、決策管理部門。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可到電力、機械、建築、電信、交通、電子、金融、工商等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及高科技公司從事各類電氣工程、電氣控制設備、先進裝備的設計、開發與運行管理,從事企業供配電系統和建築電氣的設計、開發與運行管理,也可從事信息處理、軟體開發、科研、管理和教育等工作。 自動化(本科,學制四年,工學學士)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具有電子技術、電氣技術、控制理論、信息處理、系統工程、計算機技術與應用等領域的技術基礎和一定的專業知識,受到較好的工程實踐基本訓練,具有系統分析、設計、開發與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在運動控制、過程式控制制、檢測與自動化儀表、電子與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管理與決策等領域從事系統分析、設計、運行及研究等方面工作。
核心課程:電路基礎、模擬電路基礎、數字邏輯設計及應用、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自動控制原理、微機原理及應用、電力電子技術、電機與拖動基礎、運動控制系統、電氣控制與PLC、單片機原理及應用、檢測與轉換、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
培養特色:本專業以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電氣控制、計算機控制技術等為特色,具有多學科交叉、內涵豐富﹑應用領域寬廣的特點;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使學生了解本專業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獲得較好的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及系統開發方面的工程實踐訓練;在本專業領域內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組織管理能力,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注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的訓練、課外科技活動、學科競賽及校企合作,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素質;使學生在社會、人才市場和用人單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就業方向:面向科研院所、公司、企業、決策管理部門。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可到機械、電子、電力、建築、電信、交通、金融、工商等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及高科技公司從事各類自動控制系統、樓宇智能化、先進裝備﹑電子產品、計算機與網路的設計、開發與運行管理,從事生產及管理綜合自動化、控制系統工程的設計與研究開發,也可從事信息處理、軟體開發、科研、管理和教育等工作。

⑽ 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導師團隊

1、移動通信研究團隊
李少謙教授、唐友喜教授、劉皓副教授、唐萬斌副教授、武剛副教授、何旭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信號處理方向,偏向程序、演算法、模擬,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MIMO,OFDM等
2、通信信號處理與專用集成電路研究團隊
胡劍浩教授、凌翔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硬體,FPGA,晶元設計等
3、無線網路技術團隊
郭偉教授、馮剛教授、余敬東副教授
研究方向:網路層,Ad-hoc
4、網路技術研究團隊(嚴格來講,雷維禮教授、、馬立香副教授是寬頻實驗室,而非抗干擾)
雷維禮教授、毛玉明教授、冷蘇鵬副教授、馬立香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網與寬頻通信技術、數據通信與計算機網路、寬頻無線信息網路
5、編碼技術研究團隊
周亮教授、張忠培教授、文紅副教授
研究方向:編碼技術、密碼學

寬頻光纖傳輸與通信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團隊劃分
1、光纖技術與光電子器件研究室
饒雲江教授
研究方向:光纖感測、光電子器件
2、光通信技術研究室
邱昆教授、陳福深教授、許渤副教授、武保劍副教授、周東副教授
研究方向:、新型光通信理論與技術、光接入網技術、軍用光通信與光電子技術
3、寬頻通信網路理論與技術研究室
團隊1:寬頻通信網研究組
李樂民院士、王晟教授、許都副教授、虞紅芳副教授、徐世中副教授
研究方向:寬頻光纖接入網路技術、寬頻通信網中的交換技術、寬頻無線網路技術
團隊2:網路行為學與網路安全課題組
胡光岷教授、姚興苗副教授
研究方向:網路行為學研究、網路安全研究
團隊3:現代通信網技術及應用
李興明教授
研究方向:現代通信網理論、網路的優化設計技術.、電信網路管理、高速信息傳輸技術
團隊4:光互聯網及移動信息網路研究中心
隆克平教授、陽小龍教授、鄺育軍副教授、彭雲峰副教授
研究方向:光互聯網路、移動信息網路
4、通信電路設計與信號處理研究室
團隊1:多媒體通信團隊
李曉峰教授、傅志中副教授、周寧副教授、張敏副教授
研究方向:(無線)多媒體通信與終端、圖像語音信號處理技術、多媒體信號處理與信息處理、視頻圖像壓縮、跟蹤與模式識別
團隊2:無線通信與RF集成電路團隊
文光俊教授、蔡竟業教授、朱學勇副教授、劉鐮斧副教授
研究方向:RF集成電路設計、通信中的信號處理技術、頻譜檢測與估計
團隊3 :DSP研究團隊
彭啟琮教授、李玉柏教授、邵懷宗副教授、管慶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系統中的信號與信息處理、DSP技術
團隊4:電子科技大學-飛思卡爾無線通信與嵌入式系統聯合實驗室
李廣軍教授、林水生教授、閻波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信號處理及嵌入式系統、無線通信與無線感測器網路、ASIC設計與IC設計方法學

導師的個人簡介http://www.scie.uestc.e.cn/Teachers/index.asp
這上邊沒有介紹的那就沒辦法了。

熱點內容
東北林業大學二級教授 發布:2025-09-11 19:52:31 瀏覽:894
大學生兼職的數據 發布:2025-09-11 19:50:15 瀏覽:857
吉林大學已故哲學教授高 發布:2025-09-11 19:40:37 瀏覽:813
哈佛大學教授的頂級演講 發布:2025-09-11 19:40:34 瀏覽:209
安徽工業大學教授華中勝 發布:2025-09-11 19:17:24 瀏覽:696
大學生入三會 發布:2025-09-11 19:09:08 瀏覽:941
大學生活中對老師的印象 發布:2025-09-11 19:05:22 瀏覽:635
大學生成才論文 發布:2025-09-11 19:04:00 瀏覽:781
復發大學女教授 發布:2025-09-11 18:56:45 瀏覽:687
大學院長可以隨意聽老師課嗎 發布:2025-09-11 18:54:16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