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教授
⑴ 楊鴻璽的介紹
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美國研究系博士,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專中心屬、復旦大學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中國友聯會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雲南省東南亞南亞研究院特邀研究員,牛津大學訪問學者,中國亞非學會理事、中國中東學會理事,《半月談》特約記者、中國評論通訊社特約評論員。訪學多國,以「天人行健、情系家國」自勉,以「讓實踐檢驗判斷,讓時間見證預言;風物長宜放眼量,萬里博游修心聲」自勵。
⑵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是復旦大學什麼機構
一、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是一所專門從事國際問題和國際關系研究的機構。
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成立於2000年11月。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共有46名成員,研究人員36名,其中正高級職稱者9名,副高級職稱者14名,講師13名(含新進博士),分布在13個研究部門;行政管理和資料輔助人員10名,分布在院部以及各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的研究領域已經覆蓋除中東、大洋洲和非洲以外的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擁有研究中心和研究室13個:美國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韓國/朝鮮研究中心、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北歐中心、拉丁美洲研究室、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以及南亞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政治部。其中還包括關於美國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小基地)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大基地)。
1、美國研究中心
美國研究中心是國際問題研究院的核心部分,成立於1985年。它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專門從事美國研究的主要機構之一,也是我國高校第一個專門從事美國研究的機構。
中心於2000年被批准為國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6年中心又被批准為美國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教育部和復旦大學對中心的科研工作提供資助,中心還通過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復旦基金會(The Fudan Foundation)得到美國國際開發署所屬的美國海外學校和醫院項目的贊助。
美國研究中心在中美關系、防擴散與軍備控制、美國國會等領域的研究和國際合作,已取得國內外學術和政策界的肯定。
復旦基金會設有「謝希德獎學金」,以紀念謝希德教授對中美關系所作出的傑出努力。該中心出版的《美國問題研究》叢書,已被列入CSSCI來源期刊。
已故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教授曾擔任該中心首任主任,第二屆主任為倪世雄教授,現任主任為沈丁立教授,吳心伯教授和信強副教授擔任中心的副主任。
2、日本研究中心
日本研究中心成立於1990年7月。其宗旨是以中日關系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全面開展對日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的研究和交流,並帶動對東亞的研究和交流。
中心長期得到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日本衛材株式會社、日本萬國博覽會紀念協會、日本有關專家學者以及國內各大學、研究機構的大力支持。從1991年起,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把中心作為據點機構予以重點資助。
中心現任主任郭定平教授,中心目前有專職人員11名,校內外兼職研究員百餘名,並聘請多名日本、美國、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家的國外著名學者、實業家
3、韓國研究中心
韓國研究中心成立於1992年10月,中心現任主任石源華教授,現有專職研究人員6人,兼職研究人員30餘人。中心的研究工作在海內外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得到了韓國國際交流財團、學術振興財團、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等資助。
中心出版《韓國研究論叢》,2006年入選教育部CSSCI來源集刊。中心圖書館現有韓國朝鮮學研究方面的專業書籍近萬冊,是國內韓國朝鮮學研究方面具有較大影響的專門圖書館。
4、中亞研究中心
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成立於2005年,現任主任為趙華勝教授,副主任為楊心宇教授、唐朱昌教授,目前共有研究人員10名。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有:俄羅斯中亞政治和外交、中俄關系,中國中亞外交、上海合作組織、轉型經濟、俄羅斯法律等。
5、上合組織研究中心
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成立於2005年,是目前國內教育部直屬的惟一一家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承擔與上海合作組織有關的課題,組織相關研究。中心現任主任為趙華勝教授。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兩者各有側重、互為補充。
6、歐洲問題研究中心
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於1993年正式建立。1996年10月,為實施「中歐高教合作項目」,根據教育部要求進行改組。該中心著重組織和開展對歐盟與歐洲一體化的經濟、政治、法律、社會文化及內外關系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逐步建成為歐洲問題的研究基地、教學基地、學術交流基地與信息資料基地。
中心現任常務副主任為丁純教授,副主任為陳志敏、胡榮花教授。下設綜合、經濟、政治、法律、社會與文化6個研究室,集合校內各學科研究人員30餘人。
7、歐洲中心政治部
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政治部成立於2006年,現有專職在編人員3員,現任主任為陳志敏教授。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政治部與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為兄弟單位,與中心其他成員進行合作,舉行會議和開展課題研究等。同時,它和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進行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積極參與其部分教學工作。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政治部主要研究與歐盟(歐洲)政治有關的問題,包括歐洲內部政治與社會問題、歐盟外交與安全問題及歐洲政治文化問題等。
8、北歐中心
北歐中心成立於1995年,是由復旦大學、北歐亞洲研究所和丹麥、芬蘭、挪威、瑞典和冰島25所大學合辦的一個合作平台,是中國與北歐學者、學生交流與合作的紐帶。
北歐中心的活動主要包括:
(1)為中國和北歐的學者就雙方共同感興趣的主題組織培訓、研討會、學術會議;
(2)為從事北歐研究的中國學者和學生和從事中國研究的北歐學者和學生提供教學;
(3)為北歐商業團體組織安排在上海的活動和課程。
9、中國外交研究中心
中國外交研究中心成立於2007年6月14日。中心主任由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任曉教授兼任。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3名,兼職研究員5名。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主要從事中國當代外交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心的主要活動包括:主辦「外交官駐所研究」項目;參與舉辦「大使論壇」;邀請國內外相關人士舉辦學術講座;組織召開學術會議以促進學術交流。中心並出刊中國外交研究工作論文系列。
10、國際組織研究中心
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成立於2007年6月14日。聯合國前副秘書長、中國聯合國協會會長陳健大使擔任中心主任,張貴洪教授擔任中心執行主任。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國際組織與國際安全、聯合國維和行動、聯合國與中美關系等。
中心設有復旦「聯合國研究論壇」(FUNS),邀請聯合國官員和學者不定期來中心演講。中心招收國際組織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和碩士生。
11、南亞研究中心
南亞研究中心於2007年6月成立,杜幼康教授擔任主任。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2人,並聘請多名校內外南亞問題專家為特邀研究員。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冷戰結束後的南亞政治、經濟、外交和安全問題,美國對南亞的政策,中國與南亞國家的關系等。
12、巴基斯坦研究中心
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成立於2009年10月,由巴基斯坦政府與復旦大學合辦,並得到巴基斯坦政府資助,旨在促進中巴高層次學術交流與合作。
13、拉丁美洲研究室
拉丁美洲研究室於1964年2月成立,先設於歷史系,2001年11月並入新成立的國際問題研究院。現有專職研究人員1名,兼職研究員5名,外籍客座研究員1名。現任主任為朱鴻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拉美國際關系,拉美政治,中拉關系,美拉關系,拉美近現代歷史等。拉美研究室先後出版譯著21部;專著6部;合作編寫辭書、年鑒等7種。
⑶ 中國和印度在什麼地方對峙
中國和印度軍隊就是在我西藏亞東縣以南,錫金、中國、印度三國交界的地方對峙的。
⑷ 求助:川大南亞研究所怎麼樣
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的前身,是根據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關於加強外國問題研究的指回示,經原國答務院外事辦公室和高教部批准,於1964年成立的四川大學印度研究室,主任為原四川大學校長溫建平志。
1995年起,雷啟淮教授為所長。同年,學校設立協調性的人文社會科學院,並把南亞研究所納入該院。1998年9月,學校撤消人文社會科學院,又將該所置於實體性的經濟學院之中,並由學院指定陳繼東副教授為所長1999年6月,為申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學校任命經濟學院副院長文富德教授兼任南亞研究所所長。
⑸ 印度為什麼敢跟中國在邊境對峙
英國和美國幫助印度研製甚至贈送洲際導彈,航母,低價售賣一些高性能的戰內斗機給印度。這些歐美容國家給予了這么好的蜂蜜給印度的同時印度是要承擔一些國際義務的。中國的崛起讓歐美害怕,印度吸收了那麼多好處適當時候侯要替資本主義世界充當打手,嚇唬一下中國,遏制一下中國的崛起的勢頭。
⑹ 邵育群的介紹
邵育群,女,抄1975年出生。現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台港澳所副所長、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學術室主任和美國室副主任。獲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和學士學位,2003年獲復旦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台灣問題及其國際因素、美國南亞中亞戰略與政策、阿富汗重建等。
⑺ 印度空軍舉辦史上最大規模軍演是想嚇唬中國嗎
逾1100架戰機全數出動、1.5萬名空軍人員參加、歷時兩周、陸軍海軍全程配合……據《印度時報》報道,代號為「空中力量」的印度空軍有史以來最大規模軍演於4月8日正式拉開帷幕。
軍演購機超興奮
舉辦史上最大規模空中軍演、動用空軍全部資產、嘗試「超載作戰模式」、欲下全球最大軍售訂單,印度今年在軍事安全領域可謂「下了血本」。
大張旗鼓欲何為
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此次印度空軍全部出動、海陸兩軍全力配合,主要瞄準巴基斯坦等周邊南亞國家。
林民旺認為,印巴關系常年緊張,尤其是克什米爾地區劍拔弩張、沖突不斷,這讓印度看到海陸空三軍協調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此次演習劍指巴基斯坦,毫不令人意外。而南亞次大陸一直被印度視為自己的主要勢力范圍,但近幾年周邊國家對印度態度趨冷,因此印度認為有借軍演向其示-威的需要。
此外,2017年末,美日印澳四國安全對話重啟。有分析認為,印度樂於向美日澳等國展示自身的軍事能力,傳遞印度具有成為優秀合作夥伴與「全球領導大國」實力的信號。
大國雄心立何處
有分析指出,自莫迪提出發展建設「全球領導大國」以來,一個愈發積極的印度正活躍在地區與國際政治舞台上。
但事實上,僅在軍力建設方面,印度就面臨不小挑戰。長久以來,數量不足、質量堪憂已經成為困擾印度空軍現代化進程的嚴重問題。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軍事政訓練系副主任袁周分析指出,從此次演習的規模和強度來看,演習方案本身其實已然超出印度空軍的能力極限。印度空軍通過一次超負荷軍演增強戰力的希望可能會落空。
還有分析認為,相比軍力建設上的挑戰,印度的大國雄心面臨著保持經濟的改革與發展勢頭方面的更大挑戰。
法國國際關系與戰略研究所主管紐埃爾·阿什表示,印度在未來的經濟增長過程中將面臨基礎設施總體赤字過高、生產體-系效率低下、城市管理與教育落後、收入不平等現象等許多結構性挑戰。
誰怕誰,來呀。
⑻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的機構部門
學術研究院下屬研究中心的研究領域已經覆蓋除中東、大洋洲和非洲以外的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擁有研究中心/研究室13個:美國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韓國/朝鮮研究中心、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北歐中心、拉丁美洲研究室、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以及南亞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政治部。其中還包括關於美國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小基地)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大基地)。
美國研究中心
美國研究中心是國際問題研究院的核心部分,成立於1985年。它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專門從事美國研究的主要機構之一,也是我國高校第一個專門從事美國研究的機構。
中心於2000年被批准為國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6年中心又被批准為美國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教育部和復旦大學對中心的科研工作提供資助,中心還通過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復旦基金會(The Fudan Foundation)得到美國國際開發署所屬的美國海外學校和醫院項目的贊助。
美國研究中心在中美關系、防擴散與軍備控制、美國國會等領域的研究和國際合作,已取得國內外學術和政策界的肯定。
復旦基金會設有「謝希德獎學金」,以紀念謝希德教授對中美關系所作出的傑出努力。該中心出版的《美國問題研究》叢書,已被列入CSSCI來源期刊。
已故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教授曾擔任該中心首任主任,第二屆主任為倪世雄教授,現任主任為沈丁立教授,吳心伯教授和信強副教授擔任中心的副主任。
日本研究中心
日本研究中心成立於1990年7月。其宗旨是以中日關系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全面開展對日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的研究和交流,並帶動對東亞的研究和交流。
中心長期得到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日本衛材株式會社、日本萬國博覽會紀念協會、日本有關專家學者以及國內各大學、研究機構的大力支持。從1991年起,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把中心作為據點機構予以重點資助。
中心現任主任郭定平教授,中心目前有專職人員11名,校內外兼職研究員百餘名,並聘請多名日本、美國、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家的國外著名學者、實業家擔任顧問教授。
韓國研究中心
韓國研究中心成立於1992年10月,中心現任主任石源華教授,現有專職研究人員6人,兼職研究人員30餘人。中心的研究工作在海內外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得到了韓國國際交流財團、學術振興財團、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等資助。
中心出版《韓國研究論叢》,2006年入選教育部CSSCI來源集刊。中心圖書館現有韓國朝鮮學研究方面的專業書籍近萬冊,是國內韓國朝鮮學研究方面具有較大影響的專門圖書館。
中亞研究中心
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成立於2005年,現任主任為趙華勝教授,副主任為楊心宇教授、唐朱昌教授,目前共有研究人員10名。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有:俄羅斯中亞政治和外交、中俄關系,中國中亞外交、上海合作組織、轉型經濟、俄羅斯法律等。
上合組織研究中心
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成立於2005年,是目前國內教育部直屬的惟一一家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承擔與上海合作組織有關的課題,組織相關研究。中心現任主任為趙華勝教授。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兩者各有側重、互為補充。
歐洲問題研究中心
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於1993年正式建立。1996年10月,為實施「中歐高教合作項目」,根據教育部要求進行改組。該中心著重組織和開展對歐盟與歐洲一體化的經濟、政治、法律、社會文化及內外關系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逐步建成為歐洲問題的研究基地、教學基地、學術交流基地與信息資料基地。
中心現任常務副主任為丁純教授,副主任為陳志敏、胡榮花教授。下設綜合、經濟、政治、法律、社會與文化6個研究室,集合校內各學科研究人員30餘人。中心特聘教授梅兆榮大使任主席並主持「大使論壇」,戴炳然、伍貽康、燕爽教授任副主席。
歐洲中心政治部
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政治部成立於2006年,現有專職在編人員3員,現任主任為陳志敏教授。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政治部與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為兄弟單位,與中心其他成員進行合作,舉行會議和開展課題研究等。同時,它和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進行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積極參與其部分教學工作。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政治部主要研究與歐盟(歐洲)政治有關的問題,包括歐洲內部政治與社會問題、歐盟外交與安全問題及歐洲政治文化問題等。
北歐中心
北歐中心成立於1995年,是由復旦大學、北歐亞洲研究所和丹麥、芬蘭、挪威、瑞典和冰島25所大學合辦的一個合作平台,是中國與北歐學者、學生交流與合作的紐帶。
北歐中心的活動主要包括:1)為中國和北歐的學者就雙方共同感興趣的主題組織培訓、研討會、學術會議;2)為從事北歐研究的中國學者和學生和從事中國研究的北歐學者和學生提供教學;3)為北歐商業團體組織安排在上海的活動和課程。
現任董事會、理事會主席由芬蘭坦培雷大學校長Krista Varantola女士擔任。復旦大學外事處處長陳寅章教授自1995年北歐中心成立以來一直擔任中心的常務主任。
中國外交研究中心
中國外交研究中心成立於2007年6月14日。中心主任由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任曉教授兼任。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3名,兼職研究員5名。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主要從事中國當代外交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心的主要活動包括:主辦「外交官駐所研究」項目;參與舉辦「大使論壇」;邀請國內外相關人士舉辦學術講座;組織召開學術會議以促進學術交流。中心並出刊中國外交研究工作論文系列。
國際組織研究中心
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成立於2007年6月14日。聯合國前副秘書長、中國聯合國協會會長陳健大使擔任中心主任,張貴洪教授擔任中心執行主任。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國際組織與國際安全、聯合國維和行動、聯合國與中美關系等。
中心設有復旦「聯合國研究論壇」(FUNS),邀請聯合國官員和學者不定期來中心演講。中心招收國際組織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和碩士生。
南亞研究中心
南亞研究中心於2007年6月成立,杜幼康教授擔任主任。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2人,並聘請多名校內外南亞問題專家為特邀研究員。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冷戰結束後的南亞政治、經濟、外交和安全問題,美國對南亞的政策,中國與南亞國家的關系等。
巴基斯坦研究中心
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成立於2009年10月,由巴基斯坦政府與復旦大學合辦,並得到巴基斯坦政府資助,旨在促進中巴高層次學術交流與合作。
拉丁美洲研究室
拉丁美洲研究室於1964年2月成立,先設於歷史系,2001年11月並入新成立的國際問題研究院。現有專職研究人員1名,兼職研究員5名,外籍客座研究員1名。現任主任為朱鴻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拉美國際關系,拉美政治,中拉關系,美拉關系,拉美近現代歷史等。拉美研究室先後出版譯著21部;專著6部;合作編寫辭書、年鑒等7種。
⑼ 請大家幫忙!!!!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經國家教委批准成立於1985年11月。其前身經濟系創辦於1905年,已有100年的辦學歷史。當代著名經濟學家彭迪先、宋濤、胡代光、陶大鏞、胡寄窗、蔣學模、劉詩白等曾先後在該系學習或任教。
學院下設經濟學系、國民經濟管理系、國際經濟與貿易系、金融學系、財政與稅務系、英語教學部等6個教學單位和南亞研究所等12個研究單位。
學院現有教授26人,副教授45人,博士生導師14人,四川省科技顧問團顧問3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人,四川省學科與技術帶頭人3人,四川省學科與技術後備人才3人,四川省突出貢獻專家1人,成都市突出貢獻專家3人。
學院以培養高層次經濟理論與應用管理人才為目標,在理論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上具有較強優勢,並在價格、世界經濟、區域經濟、宏觀經濟、房地產、金融、企業制度等研究領域形成鮮明特色。
學院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理論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1個、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碩士學位授予點16個、MPA專業學位碩士點1個(與公共管理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共有)。本科專業5個。在校博、碩士生及本科生2441人。
近年來,學院出版學術專著95部,編寫教材151部,發表科研論文2792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9項,其中國家重大項目2項,省部級科研課題46項,橫向課題120項。獲國家教委、國家社科基金、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58項。
學院先後與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英國、比利時、希臘、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1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學術交流、互派訪問學者、合作研究以及聯合辦學等合作關系。
學院系中國與歐盟高教合作項目的院校之一,亦是歐盟資助設立的全國5個文獻資料中心之一。院圖書館現有中文圖書資料20餘萬冊,外文圖書、歐盟文獻資料15餘萬冊,各種經濟類報刊400餘種。學院建有微機室、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等先進的教學輔助設施。
下面是那所學校的網址:http://sesu.scu.e.cn/new/
⑽ 中印崛起 比較
大國崛起:中國模式VS印度模式2009年09月17日 14:10《時代周報》
撿垃圾的印度人
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讓中國脫穎而出,有別於西方國家發展經濟的「中國模式」成為一個新詞彙。在這之前,西方國家一直看好「印度模式」,認為作為「最大民主國家」的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亞洲霸主。但是現實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經濟發展模式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印度模式下的極端落後與現代高科技的強烈對比讓人瞠目結舌;而中國在教育、科技以及產權改革等方面也有很長的路要走。
早在印度剛獨立不久,印度總理尼赫魯就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寫道:「印度以它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
經過半個世紀尤其是最近20年的發展,印度作為「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已經成為了毋庸置疑的事實。如今,一頭「奔騰之象」屹立於亞洲,與高速奔跑的「中國龍」並駕齊驅。
從20世紀中期以來,中國和印度的發展都為對方提供了一面鏡子;雙方之間的比較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日前,有西班牙媒體宣稱:「中印差距就像地中海遙遠的兩岸,無法彌合。」而且兩國的差距越來越大。文章稱,中國模式就好像打在印度模式臉上的一記響亮耳光……相對於中國,印度尚未蘇醒。印度只是採用英語才與西方顯得接近,而宗教理解、務實主義、平等主義、現代化等方面,中國人更接近西方人的思維。
印度模式「盲目樂觀」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世界各國的商人們就在開始談論印度既是「世界辦公室」,又是世界「最大的潛在市場」的可能。與此同時,很多印度人也一直醉心於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的說法,並認為這是最終印度能夠趕超中國的最主要動力。所以,就是在這種思路下,大部分印度學者都醉心於論證印度最終將超越中國的可能性和現實性。
不久前,印度Infosys公司前CEO 南丹·里勒卡尼在《想像印度:一個復興國家的思路》一書中,將中印兩國經濟轉型中的「人口紅利」問題進行比較研究,他認為未來中國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將給印度帶來巨大的機會。印度將藉助龐大的「人口紅利」取代中國而崛起。
作者認為,現在的印度擁有獨特的「人口紅利」,其大部分人口都處於15歲到65歲之間,這是一個生產的人群。在未來30年裡,其將促使印度經濟飛速發展。值得指出的是,在作者看來,印度是現在世界上唯一正在享受「人口紅利」的國家,而其他的國家由於各種原因都正在老齡化,尤其是中國;在作者眼裡,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老齡化國家正在加速發展,而4億老年人口又沒有適當的社會福利保障,必將成為中國嚴重的社會問題。
對此,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貴洪教授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其實,在一些印度人根深蒂固的思維意識中,中國一直就是其競爭對手。」所以有些人就處心積慮要證明印度的模式更優越。
實際上,印度發展模式有著自己嚴重的「陰暗面」。如今,印度整個國家呈現出一幅分裂的畫面:一邊是恍若回到中世紀的貧困,一邊則是標志21世紀的高科技。田野里的人們以3000年不變的姿勢趕著耕牛犁地,而在新德里和孟買則活躍著現代、繁榮的服務業。印度是一個核大國,但依然有40%的兒童營養不良。事實上,印度的「新經濟」與傳統產業的比例已經嚴重失衡,而印度政府對此卻手足無措。
中印模式應互取長處
但不可否認的是,印度最近十幾年來GDP年增長都超過6%,過去3年的增長率還保持在8%左右,無疑正在擠入世界經濟強國之林。可是,問題的關鍵在於,「印度象」能最終超過「中國龍」而騰飛嗎?
對此,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華民教授認為,盡管中印兩國所走的道路不同,但發展經濟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相同的,中印兩國都在尋找著一條適合各自國情的經濟增長和國家崛起之路。
不僅如此,為了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印兩國都還面臨著巨大挑戰。兩國共有的問題是堅持通過創造財富來消滅貧困而不是搞平均主義。中國需要深化以農民土地所有權、國有企業所有權和私人財產權為重點的產權改革,而印度則需要改革其限制社會流動、壓抑經濟活力和削弱人力資本投資的種姓制度。
「中印之間經濟改革模式進行比較,著力點在於經濟績效問題。當然,在這個方面中國目前還具有優勢,因此中國並不太在意印度是否會趕超的問題。」北京大學的一位學者對時代周報記者說。不過,他同時也深表遺憾,出於意識形態的因素,中國國內一些人士傾向於迴避印度的民主制度對經濟改革的探討。
在《善於論辨的印度人》一書中,印度著名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明確指出,數年來印度一直在努力學習中國經濟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但隨著時間推移,中國人也應該學習一下印度民主參與方面的成功經驗,這樣雙方之間的「相互學習」才能保持某種平衡。
早在兩年前,印度商務部長、著名經濟學者賈伊拉姆·拉梅什就在《理解中印度:中國與印度之反思》一書中,深切反思了中印這些年來的發展。他認為,人們熱衷於討論印度何時超越中國以及中國對印度的威脅等問題,其實是一種於事無補的情緒。為此,他還發明了「中印度」(Chindia)一詞,認為中印合作將震驚世界,因為兩國有太多的可以取長補短的地方,因此「世界工廠」與「世界辦公室」應該合作起來,為構建新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作出各自的貢獻。
印度德里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斯里瑪蒂·查克拉巴里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印發展模式是互補的,並不是彼此對立的,兩國都有很多值得對方借鑒的地方。」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200909/0917_7183_13534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