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陝兩岸世新大學李教授
⑴ 第九屆海峽兩岸知識大賽24位選手都是誰啊
大陸選手名單:
1號 華中師范大學 楊詩韻 2號 中山大學 庹 勤
3號 天津大學 田 川 4號 北京外國語大學 高 駿
5號 西南交通大學 張雅婷 6號 清華大學 雷 揚
7號 中國人民大學 袁 野 8號 東北大學 劉 晗
9號 武漢大學 楊程晨 10號 同濟大學 張 燕
11號 東北大學 張 南 12號 南開大學 姜玉洋
台灣選手名單:
1號 清華大學 蘇尹銓 2號 中央大學 陳苡錚
3號 政治大學 張硯卿 4號 台北大學 張富怡
5號 中山大學 陳孝溥 6號 台灣藝術大學 蔡雨軒
7號 交通大學 陳映全 8號 世新大學 邱虹慈
9號 東海大學 林思妤 10號 中興大學 陳俊栯
11號 台灣大學 王振宇 12號 輔仁大學 黃士耕
⑵ 海峽兩岸嘉賓游教授的全名
全名游梓翔,台灣世新大學教授,央視海峽兩岸評論嘉賓
⑶ 台北市世新大學
世新大學(Shih Hsin University,中文簡稱「世新」、英文簡稱「SHU」)位於中國台灣台北市,是台灣排名第一的傳媒類大學。自2004年當選台灣教育部門教學卓越計劃以來,每年都獲評選為教學卓越大學。
創辦人成舍我先生於1933年創立「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國民政府遷台後於1956年在台建校,並於1997年起改名世新大學。世新大學新聞傳播科系成立多年,其在台灣的地位相當於大陸」中國傳媒大學「的地位,在業內是知名的媒體圈人才培養基地。1997年成立私校第一、台灣唯二的授予博士學位的傳播研究所。
師資方面,世新大學擁有一流的業內資源。專任教師包括《中國時報》前主編現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彭懷恩教授;《中國時報》前主編王健壯教授;CCTV4《海峽兩岸》特約評論員游梓翔教授;台灣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委員鍾起惠教授;台灣中央通訊社董事長黃肇松教授等一大批的知名專家學者。且專任教師方面,已基本達到美國碩、博士學歷的高門檻。
兼任教師方面,包括了來自台灣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NCC)、中視、華視、TVBS、民視、客家台、公視、聯合報、中國時報、央廣、漢聲、知名廣告公關公司、企業界等業內經驗豐富的兼任教師。
據台灣相關民調顯示,因為「學長姐人脈豐富」、「擁有實習實務經驗」、「應變能力佳」,世新大學獲得新聞媒體產業界與影視圈、演藝事業界最愛學生之一,並培養過無數媒體圈、政界、商界、學界等人才。世新也是目前台灣私立大學新聞傳播相關科系龍頭。
⑷ 急求 第2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 世新大學與西安交通大學 在校大學生創業利弊問題的辯詞
http://www.coolsaying.cn/window/detail.php/qqo3967.html
在校大學生創業利大於弊/弊大於利
正方立論陳詞謝謝主席大家好:
今天很高興在此與大家進行」在校大學創業是利大還是弊大」的探討.我方觀點是在校大學生創業利大於弊
首先,我們明確幾個概念.教育部規定在校大學生:在高等院校存有學籍的學生.創業,即創立
事業.和其他活動一樣,創業始終是部分人的行為,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選擇的發長道路.
因此,我方認為此辯題應以正在從事創業活動的在校大學生為對象.通過證明其創業活動利大
於弊,向廣大在校大學生提供一條可行的發展道路,但要注意的是利大於弊.並不代表著利益
最大化.例如蘋果好吃,但並不說明蘋果一定是最好吃的水果.
其次,我們來看看在校大學生的特性.一,在校大學生已經接受過12年的基礎教育,有相對完善
的基礎知識和人格.二,他們是最具創新精神的人群之一.三,,大學校園內資源整合的優勢是
完全走入社會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由此特性,我將從個人,國家,民族三個層面來論證我方觀點. 第一,
從個人角度.首先:專業知識學習與課外實踐相互結合,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生充實自我的
必由之路.將所有用於實踐,通過實踐意識不到不足之後的有的放矢的學習.二者結合起來恰
是練就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修行!其次,在校大學生充分利用大學校園資源整合的優勢.三個
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將學習各門專業的人有機地聚在一起就是一組 黃金搭檔 ,更何況知識
淵博的教授近在眼前,對於他們的創業我們翹首以待!
即使創業失敗了,喪失了金錢,花費了精力,受到了創傷!正所謂吃一x,長一智,他們從創業過
程,創業失敗中所學的,將是他們受用終生啊!
第二,從國家層面上說,創業成功當然好,促進經濟發展.即使失敗了,也能給其它企業提供經
驗 教訓,不致重蹈覆轍,提高創業質量,這對國家經濟不也是一種促進嗎?
第三,最有競爭力的民族是最具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我們不應在別人的民族大力創新進取的時
候,悠然地坐在紅木椅上聞著茶香.中華民族需要我們的創新.我們的努力,將推動了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發揚!
綜上所述:在校大學生創業利大於弊。 反方立論陳詞
主席,評委,大家好:
首先聲明我方觀點:在校大學生創業弊大於利。何謂在校大學生?根據國際慣例,就是在大學上課繼續學業的學生,否則一個離開學校十幾年而保留學籍的人是否仍是在校大學生呢?
什麼是創業?創業具有怎樣的特性呢?創業,創辦事業,既具有一定目標、規模和系統而對社會發展有影響的經常活動。他的特性包括:1創新性 2目的性 3系統性 4風險性 5延續性、經常性——需要較長時間和經常活動 6規模性——包括事業規模和投入的時間精力的規模。由此可見,創業必須投入的時間精力非常大,絕非對方辯友所說的一小部分,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同時對創業者的性格、人格、心智、人文素養、專業知識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校大學生這一群體又具有怎樣特性呢?
首先,在校大學生的根本任務是促進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成長和完善,包括人格的完善、心智的成熟以及人文素養的積累,而不僅是為了畢業後有出路;
其次,大學為實現這種成長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大學生有必要在這最合適的時間,做與之相適應的事,否則就是資源的浪費了;
再次,多數大學生的性格、心智、人文素養、創業的知識和能力都沒有達到創業相應的標准;
第四,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對於正在為自身素質提高而努力的大學生而言,學習本身就需要極大時間和精力,如果再加上創業,那絕大多數大學生會落得賠了夫人又折兵。
綜合在校大學生和創業這兩者的特性,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校大學生創業利弊皆有,但是弊大於利。
誠然,創業機遇難得,合適的機會降臨時確實不該放棄;創業活動可以提高創業能力;也有利於提升社會創新力,是為利。
但是這些利都是創業之利,如果放在大學階段可就不同了。
其一,大學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個人的成長這一根本任務,因為學習和創業都要傾注極大的時間和精力,而這很難做到兼顧。
其二,大學生在沒有全面成長,心智、品格不成熟,人文素養不深厚,只是不完備,能力有欠缺的情況下貿然創業,那不僅註定了失敗,還會給未來人生帶來陰影。
其三,這樣一批素質不高的創業者會導致創業的低水準,影響未來商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
所以我方認為評判在校大學生創業利弊的標準是:是否有利於在校大學生的全面成長,是否有利於創業成功,是否有利於未來商業的高水平發展。
創業本身沒有錯,一個在校大學生如果同時具備了知識、經驗、心態、創新這四個條件,在遇上一個合適的機會,那麼他當然也應該去創業。但是,對於廣大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學生而言,他們還不具備上述條件。所以,對於廣大在校大學生,創業弊大於利。 正方總結陳詞
謝謝主席,大家好,開門見山,有錯必糾。
首先請允許我指出對方辨友的幾點美中不足:
(1)對方曲解辯題,還一笑而過。本次辯論的主體是正在創業的在校大學生,
你對一個不吃雪梨的人說雪梨好不好吃純屬對牛彈琴,創業如是,我們要討論的就是
社會應對在校大學生創業這個新生事物的態度!
(2)對方割離了創業與學業,其實啊他們是統一的,是知與行,是理論與實踐
的統一,創業是學習的一部分,大學生創業指南說「創業是創新教育的實踐課堂」古
語格物致知也與此暗暗相符!所以根本不存在兼不兼得的問題!同時孟子曾說:魚我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可見不可兼得是指水火不
融,兩者只可選其一,而學業,學習絕非水火不融!
(3)對方辯友類比不當,說打工好,畢業後創業好就能否定在校大學生創業好
啊?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利大於弊,而不是最優化選擇,比如說喝牛奶對人體是利大於
弊,至於是否最有利,最優化不是今天的討論的范圍!
(4)對方說大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經驗不夠,那我就不明白了,那什麼時候是
足呢?農民叔叔沒有讀過大學去創業是不是就該千刀萬剮,比爾。蓋茲錯了,應該考
上博士才去創業呢?其實啊正在創業的大學生已比一般人多些准備了,遇到機遇創業
也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終止,提倡終身教育的今天社會也是最好的大學!
我方整場比賽論證了在校大學生創業仔個人。國家。民族的利與弊,有利於個人素質
全面提高,推動經濟發展,教育資源多元化,民族創新精神的發揚。
正在創業的大學生是一群充滿激情與創新,知識與勇氣,自強不息,躬行實踐
的驕子,他們一個人的力量可能是不夠的,但他們整合起來就是一個無窮潛力與創造力的團隊。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世事我曾抗爭,成敗不必在我,箐箐校園,許多人
忙東忙西不知忙什麼東西,走來走去不知何去何從。創業就像一面鮮艷的旗幟,
在學業之中指引年輕人不斷從輝煌走向輝煌。人生能有幾個20歲,只因年輕人不寂寞,
青春不甘寂寞!!!
反方辯詞:
沾衣提供(中山大學珠海校區辯論隊許可)
在校大學生創業弊大於利(一辯稿)
每個大學生都曾有創業的憧憬和沖動,但請冷靜想想,什麼是創業?它不是打辯論或是兼職打工這樣簡單,而是創立事業的過程。對於「大學在校」這一特定的人生階段,對於「大學生」這一特定的社會角色定位來說,不論是從個人價值實現還是社會良性發展的角度看,在校大學生創業均弊大於利。
首先,看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實現。一方面,大學生個人特殊階段的任務要求與創業本身是矛盾的。在校大學生知識結構不完備,社會化進程不充分,社會實踐的時間精力等無形資本匱乏,而這些缺憾正是大學階段所要提升與完善的,又是與創業所需難以匹配的。誠然,大學生需要人生歷練,需要社會會經驗。我們主張通過拓寬當前的教育手段,增加在學期間的社會實踐和兼職打工來有益地補充。但這與盲目鼓勵創業並不等同。創業與在校的必然沖突,是不可調和的。另一方面,在校大學生創業的機會成本巨大。人生的每個選擇都意味著得失,但今天的大學生應該理性的權衡。大學生所處的人生發展階段是學習能力最強,可塑性最佳的時期。而大學教育就是讓大學生在知識獲得的基礎上,完善認知體系、價值體系,提升人格品質。指望創業來獲得社會經驗,並非大過,卻不明智。以功利思想荒廢學業,以浮躁氛圍浸染學術,將物質的追求置於品格培養之上——從根本上講,這與大學的超功利性取向是相背離的。打著「磨礪人生」的旗號鼓吹創業,以放棄學業為代價也只能換來失敗,積累經驗的初衷也只能導致抱憾終生。
其次,從社會良性發展的需求和現實來看。一方面,人才培育模式本身就考慮了人的發展階段性特點,才組織對這一年齡段的人進行高等教育。個別令人尊重的成功案例不能掩蓋在校大學生創業的低成功率預期。當前大學生創業的市場機制不健全,信用體系亟待完善,這些都加大了大學生有形無形資本的無效投入。這在客觀上閑置了教育資源的同時,又浪費了社會資本,可謂雙失的下策。另一方面,在校創業這種單一的甚至是偏激的人才鍛煉模式勢必造成知識結構的單一匱乏,無法為社會發展提供多元的知識結構體系,使社會進步失去持續的智力支持。
利弊比較,是要以普遍性為基礎進行衡量,在校大學生創業必然對個人、社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必然是弊大於利的。
http://www.ikoucai.com/
⑸ 哪裡有 2010海峽兩岸高校世博辯論賽的所有視頻
半決賽
1.鄭州大學VS台灣師范大學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yNzIwNDA0.html
2.福州大學VS世新大學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yNzMzNjcy.html
決賽
鄭州大學VS世新大學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bvzjMituIw/
⑹ 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的歷屆名次
鄭州大學、台灣世新大學和福建師范大學分獲前三名。
第九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在福州落下帷幕
經過3天的激烈角逐,第九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簡稱「海辯賽」)25日在福州落下帷幕。鄭州大學、台灣世新大學和福建師范大學分獲前三名。 此次兩岸各有8所大學參賽,兩岸辯手圍繞「愛情是理想的/現實的」「網路的發展對文學弊大於利/利大於弊」「一流大學教師質量重於生源質量/生源質量重於教師質量」三個辯題「針鋒相對」。最終,鄭州大學李夢竹和台灣東吳大學許琴築獲得最佳辯手獎。
「兩岸和平發展的美好未來寄託在青年一代身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機關黨委書記王可致辭表示,兩岸青年坦誠對話,真心交往,通過辯論達成更多共識,在推動兩岸交流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台灣「中華青年交流協會」創辦人李鍾桂致辭說:「辯論過程中,大家你來我往,唇槍舌戰,互不相讓,甚至旗鼓相當,打得不可開交;而在台下,兩岸青年歡樂融洽,不分彼此,打成一片,這是辯論賽的寫照,也是我們樂見的事情。」
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唐國忠說,海辯賽自2002年創辦以來,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主線,以加強交流、增進友誼、擴大共識為宗旨,連續舉辦了9屆,每屆都有新的突破,已成為兩岸青年探索真理、展示才華的交流平台和學習交流、成長成才的重要舞台,兩岸不少青年才俊從這里走向成功、走向卓越、走向人生更大的舞台。
「比賽有助於我們的成長。」台灣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學生陳際勇告訴記者,第一次來大陸,感覺大陸發展不錯,大陸同學很優秀,也覺得這里很有人情味,希望能進一步了解大陸。
本屆海辯賽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支持,由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牽頭聯合福建省教育交流協會和上海、廣東、山東、河南、吉林、陝西六省市科協與台灣「中華青年交流協會」共同舉辦。辯論賽後,台灣學生將走訪福州三坊七巷、中國船政博物館等地方,並將於27日至31日赴河南交流考察。
⑺ 台灣世新大學有舞蹈專業嗎
台灣世新大學沒有舞蹈專業。學院系設置有新聞傳播學院,管理學院,版人文社會學院,法學院。權
世新大學(Shih Hsin University,中文簡稱"世新"、英文簡稱"SHU")位於中國台灣台北市,是台灣排名第一的傳媒類大學。自2004年當選台灣教育部門教學卓越計劃以來,每年都獲評選為教學卓越大學。
創辦人成舍我先生於1933年創立"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國民政府遷台後於1956年在台建校,並於1997年起改名世新大學。世新大學新聞傳播科系成立多年,其在台灣的地位相當於大陸"中國傳媒大學"的地位,在業內是知名的媒體圈人才培養基地。1997年成立私校第一、台灣唯二的授予博士學位的傳播研究所。
師資方面,世新大學擁有一流的業內資源。專任教師包括《中國時報》前主編現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彭懷恩教授;《中國時報》前主編王健壯教授;CCTV4《海峽兩岸》特約評論員游梓翔教授;台灣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委員鍾起惠教授;台灣中央通訊社董事長黃肇松教授等一大批的知名專家學者。且專任教師方面,已基本達到美國碩、博士學歷的高門檻。
⑻ 《奇葩說》黃執中的女友到底是誰
截止到2020年1月黃執中沒有女朋友。黃執中,1976年10月30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畢業於中國台灣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研究所,中國國民黨黨員,辯論學派「新劍宗」創始人,中國台灣辯壇名人,享有「辯論之神」「寶島辯魂」的稱號。
其辯論風格儒雅動情,被稱為「情辯」,贏得很多辯手的尊重。他是歷史上唯一一位連續兩屆拿下國際華語辯論最高賽事「國際大專辯論賽」最佳辯手的選手,還是亞洲有系統性的建構辯論學理的第一人。
(8)海陝兩岸世新大學李教授擴展閱讀
黃執中所獲榮譽:
2002年-2003年連續兩年被華語辯論網評為華語辯壇十大風雲人物。
2003年第二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冠軍兼蟬聯最佳辯手。
2004年第三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亞軍兼兩度蟬聯最佳辯手。
黃執中經典辯論:
1、第二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第二場決賽,西安交通大學VS台灣世新大學代表隊
辯題:環境保護是以人為本還是以自然為本。
這一場辯論中,黃執中的四辯總結凸顯個人風格。
2、2005年國際大專辯論賽A組初賽第四場,澳洲國立大學代表隊VS台灣世新大學代表隊
辯題:高薪能否養廉
這一場辯論中,顯示出黃執中驚人的辯論才華。
⑼ 海峽兩岸評論員李教授是誰
李鵬,抄男,1973年9月生於湖北省武穴市,1999年進入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兩岸關系和涉 台外交。現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 長兼黨委副書 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2011計劃」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秘書長、首席專家。
他兼任國台辦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全國台灣研究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福建省台灣研究會理事,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兩岸關系理論福建(廈門)基地副主任,廈門台灣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中 央電視台「海峽兩岸」、東南衛視、海峽衛視、廈門衛視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