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復旦大學教授嚴鋒人品

復旦大學教授嚴鋒人品

發布時間: 2021-01-25 22:13:03

『壹』 嚴鋒的介紹

嚴鋒,湖北廣播電視台特邀主持人,墨·題詩(中國)主持策劃執行機構總部成專員,首屆《盤龍城好屬聲音》評委、評審團成員,最具潛力新銳主持人,綜合型商務主持人,上市企業培訓講師,FPA性格色彩傳道者,藝術類文學學士,策劃人。

承接全國商業演出、晚會、慶典、發布會、年會、高端車展、高端酒會、樓盤開盤、工程奠基、服裝走秀、新品發布會、產品推介會、cospaly、假面舞會、聖誕晚會、高端婚禮、生日宴會(周歲、十歲、大壽)等主題活動。

微博/微信/網路搜索:主持人嚴鋒

『貳』 嚴鋒的人物經歷

1982年 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
1986年 隨賈植芳教授攻讀比較文學專業碩士學版位。
1991年 隨賈植芳教授攻讀中國權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專業研究方向為20世紀中外文學關系史。
1994年 留校任教。
1997年 赴挪威奧斯陸大學隨漢學家何莫邪教授學習工作。
1998年-2000年 任日本東京大學東亞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2003年 任芝加哥大學東亞系客座教授。
2004年 為哈佛大學燕京學者。
2010年 任戴維斯加州大學客座教授。

『叄』 很多莫言,為什麼只有一個劉慈欣

筆者寫過一篇探討劉慈欣寫作歷程和思想發展軌跡的小文《劉慈欣進化史》,在文章的最後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只有一個劉慈欣?」這句話的含義很簡單:第一,為什麼在中國能出現劉慈欣這樣一個堪與美國科幻黃金時代三巨頭相比肩的科幻作家?第二,為什麼能出劉慈欣的中國科幻界現狀並不讓人滿意,甚至需要讓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拉到世界級水平」(復旦大學教授嚴鋒語)?科幻文學的核心價值何在?在論述之前,有必要先就科幻的「硬度」這個概念做一下詞義辨析。以現實科學理論為依據,合理的構建一個以想像的科學事實為核心展開的是硬科幻,比較強調合理性;軟科幻中基於科學技術的幻想只用於輔助情節展開,更接近於傳統文學中的幻想文學,更強調文學性。科幻文學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基於科技幻想硬核的前提,探討人類和社會在特定環境下的變換與狀態,這也是傳統文學關心的問題。然而,真正實現這一點的作品是很少的。即便是那些科幻大師們的傳世名作大多也只能偏重於一方面:艾薩克·阿西莫夫的《鋼窟》系列就常被歸類為「偵探小說」,其核心「機器人三大定律」如果換成上帝對新造物的「三戒」似乎也並無不可,在現實中也沒有實現的可能。但他的小說對「碳-鐵文明」前提下人類,機器人之間的倫理問題的探討十分深刻,對現代科學倫理都有影響。而海因萊因的《月亮是個嚴酷的女人》中對人類社會在宇宙時代的變遷的幻想十分嚴謹,《星船傘兵》中對「動力裝甲」的技術描寫甚至影響了今天的技術發展。從「基於科學的幻想」來說是非常出色的。但他的這幾本書對人性、哲學的探討就很少,甚至《星船傘兵》一書都很難說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當然,這並不是說這兩個人的作品代表了科幻的軟硬兩極,只能說在「硬度」上略有區別。相比之下,黃金年代三巨頭中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奧德賽》為太陽系內進行宇航飛行勾畫的路線圖十分貼近現實,同時此書直接探討了人類從哪裡來,我們究竟是誰,人類存在的目的如何等傳統文學關注的問題,把科學的觸手伸入哲學的傳統領域,堪稱是科幻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集大成者。科學不是神跡,不會讓你用五餅二魚喂飽幾千人,但是科學可以給你取之不盡的能源,可以帶著你穿越超過神話中所想像的最遙遠的距離到達另一個星系,甚至還告訴你有可能存在著另一個宇宙。而這一切,都可以用簡單明了的數字和公式來表達,任何人只要智力水平夠,花時間學習基礎知識,就可以理解這一切,而不必苦思冥想等待上蒼的突然啟發。在科學本身還是一系列簡明事實的時代,科幻誕生了,那個時代的人們為科學帶來的超越神話和傳說的近乎無限的可能性所激動,幾乎立刻就向上帝發起了挑戰,世界最早的科幻小說《佛蘭肯斯坦》就直接探討了人類與自己的造物的關系。在筆者看來,科幻真正的核心價值在於它與科學的聯系,否則就屬於傳統幻想文學,並沒有科幻小說的基本特徵和意義了。當然,事實上,「軟」和「硬」的界線並非涇渭分明。我們也沒有必要以這作為鐵律去衡量一切幻想作品。科幻作家劉慈欣科幻文學與時代緊密相關,是只屬於現代的文學形式科幻文學是人類文學史上很近期才出現的東西,它伴隨著近代科學出現,隨著世界的現代化而發展。在那之前,雖然也廣泛存在幻想文學,但是但丁的《神曲》和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之間卻存在著無法跨越的鴻溝。科幻文學的本質性要素是科學的內核,科學的本質是可驗證,任何科學事實都是可以重現的。因此科學精神的核心一定是可知論,是反對蒙昧主義。棲身於科學的幻想作品才能具備科幻小說所必須的時代特性。最近十年歐美國家科幻逐漸式微,從根本上說也是歐美國家產業轉移和去工業化的結果。我們已經許多年沒有看見好萊塢拍攝的那種充滿技術美感的科幻電影,而票房最好的科幻電影多數都是《阿凡達》這一類骨子裡反對技術進步的。世界科幻界最重要的兩大獎項星雲獎和雨果獎也已經許多年沒有頒發給硬科幻作品。今年的雨果獎最佳短篇小說頒發給了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按理說這是一件非常具有突破意義的大事。只是在筆者看來,其獲獎的那篇《手中紙,心中愛》(又譯《紙異獸》)在以情動人方面是夠了,但無論如何也難稱之為科幻小說——說是奇幻小說都勉強,因為其中的幻想元素事實上和故事本身幾乎毫無關系。這篇故事,更合適的去向倒是《讀者》或《知音》。克拉克曾說:任何成熟的技術看起來都像是魔法。今天的科學已經不再是19世紀時代那種人人都能理解的一系列簡單明了的原理和事實。科學技術的前沿離普通人的理解能力越來越遠。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現代科技只有象牙塔里的少數人能夠懂得其奧妙。於是西方幻想文學越來越多的出現「奧術」概念,也就是可以如同科學一樣被人們認識和利用的魔法,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就接近這個概念,所以在那個世界裡有保時捷牌的飛行掃帚。然而這樣的幻想世界終究是「不科學」的,這個世界裡的魔法還是只有那些先天能感應到魔法的人們才能運用,和廣大「麻瓜」們是無緣的。當然,哈利波特也從來沒把自己歸入「科幻作品」之中,我們就不對它再多加評論了。英國著名的諷刺小說《銀河漫遊指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普通民眾面對越來越難以理解的科學前沿探索的無奈和焦慮,在這本小說里,外星種族——老鼠創造了一個計算世界最終問題的超級電腦,經過幾億年的運算後,它對這個問題做出的答案是:「42」。然後老鼠們才發現,自己還不知道什麼是「最終問題」。普通民眾越來越不能理解尖端科學的同時,科學的發展實際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事實上,現代理論物理已經深入了神學最神聖的領域,愛因斯坦曾說:「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這實際上就是無神論的概念。科學已經接近了我們關於宇宙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的答案。宇宙大爆炸理論對哲學和神學都造成了巨大的震撼。以至於迄今為止教會和宗教氛圍濃厚的社會中的大眾對此問題只有迴避。據說在美國,中學關於「是什麼創造了世界?」的正確答案依然和中世紀教會給出的一樣:上帝。科幻作品的重大問題新世紀的科幻文藝作品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它們必須承擔起普通民眾與尖端科學之間的橋梁任務,這個任務,科普作品很難做到,有很多人試著做了,但都並不成功。用端起來給普通人上課的態度去講科學道理不行,這一任務應該由文藝作品來完成。然而至今為止,世界科幻現狀並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劉慈欣能夠在中國聲名鵲起,很大程度上也跟時代因素有關。他早期的作品如《歡樂頌》、《詩雲》走的是克拉克一路的宏大描述,後期逐漸向阿西莫夫靠攏,更加註重故事情節。到《三體》三部曲才走出自己的一條獨特道路,即以科幻創意搭建小說骨架,再以好看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連綴成血肉之軀,最後用哲學思考賦予小說靈魂。他的作品既是劉慈欣本人成長進步的證明,更是中國社會變遷的縮影,也是中國這個社會一些特殊特質作用的結果。中國是一個可以肆無忌憚的宣揚無神論而不會被當做「異端」的社會,是一個全民都有著獨特的哲學思辨氣質的社會。這兩者結合,使中國有可能成為科幻下一步大發展的溫床。中國正在經歷一個偉大的工業化進程,從建國之初的幾無工業基礎到如今的世界工廠,這樣的發展速度讓人瞠目結舌。如今的中國已經是名符其實的世界最大工業國。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都有科學技術締造的奇跡正在被創造出來,身處其中的普通中國人不可能對身邊發生的這些奇跡一無所感,劉慈欣朴實剛健的敘述性筆調和他筆下奇跡般的大場面恰好就撥到了潛藏在人們心底的這根弦上。但中國科幻界沒能在當代中國這個科學技術受到空前尊重的時代把科幻事業發展成全民族的熱點,進而締造出一種高技術時代的新文學形式,無疑是辜負了這個偉大時代賦予其的使命。當然也不應該只說科幻界如何,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界在這工業大發展的十年可曾拿出過一部基調昂揚向上,反映時代精神長篇小說或者電影作品?主流文學界的孤芳自賞和固步自封尤其令人痛心,這么多年過去了,一說中國主流作家,還是賈平凹、莫言、陳忠實等人,所寫的題材仍是幾十年不變的封閉山村黃土地上那些事兒——而且還要美其名曰現實主義題材。當然我不是說不應該寫農村、寫農民,只是,主流文學界對中國真正的社會現實的注意力明顯是不足的。這樣的現實,從根本來說源自於中國工業化的發展速度大大快過了上層建築的更新換代,從而導致了中國知識分子階層與社會現實的斷裂。披科幻的皮,賣「普世」的葯——今日中國科幻界的問題在世界延綿長達數千年的農業社會里,識字者和統治階級幾乎是可以畫等號的。在中國,識字者中的佼佼者「文學家」天然就可以和「社會管理者」這個概念重合。然而在現代,任何一個人想要精通所有學科都是不可能的。「識字」早就是全社會的一項普遍技能。但是幾千年的巨大慣性,造成了「只有文學家、藝術家才算知識分子」這樣一種認識。「公共知識分子」們,對每一個社會問題——不管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領域——都發出居高臨下的看法。但這些人的見識上存在缺陷的前提下,發表的意見往往荒唐可笑。另一方面,撐起現代社會脊樑的知識分子如科學家、工程師們往往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忙於本職工作沒有興趣來表達意見。結果,社會上科學的聲音少了,蒙昧主義的聲音就多了。科幻不是奇幻,它需要基於現實的想像力。這需要科幻作傢具有科學素質。歷史上的科幻名家中,凡爾納是博物學家,阿西莫夫長期從事科普寫作,克拉克甚至是航空航天方面的開創性專家。劉慈欣的學術水準不見得有多高,但他是實實在在作為一名高級工程師長期在一線工廠從事技術工作,對科技界前沿的信息也一直關注。所以盡管他筆下有不少科學幻想天馬行空,但總能以工程師的方式令故事具備「現實性」。相比之下,國內其他的科幻名家如王晉康、何夕、韓松等人在科學方面的知識積累明顯不足。這樣造成的情況就是中國科幻小說絕大多數都是只有一點點科學殘渣的「稀飯科幻」,披著科幻皮的心靈雞湯而已。更可悲的是大多數科幻小說作家不但不懂科技而且鄙視科技,一說起寫作便大談「科學的局限性」,要「給冷冰冰的科學賦予溫暖的東西」。有很多人既不懂得科學知識,也沒有科學思維方式,乃至對人性和社會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甚至只把「科幻」當做掩飾自己無知的手段,這樣的狀態,怎麼可能回答得了科幻文學的重大問題呢?事實上不接地氣也是大多數中國科幻作家的通病,這些人或是尚未畢業的學生群體,或是常年埋頭書齋的老雕蟲,極少有人能像劉慈欣一樣寫好普通人,特別是普通老百姓在科幻式場景下的生活。筆者對三體第二部《黑暗森林》里的張援朝、楊晉文一對老鄰居印象深刻,作者把這兩個普通人在巨大危機面前的表現寫得如在眼前,這樣的手筆沒有與同類型人物的長期接觸,沒有充分的生活積淀是絕對寫不出來的。這跟劉慈欣長期在基層單位工作有關,也跟他善於觀察,勤於思考有關。最起碼他知道普通人想要的是什麼。反觀韓松這些科幻作家,他們是活在自己臆想的一個世界裡的,他們認為中國一切問題乃至自己的一切不幸遭遇都可以歸咎於現存體制,只要中國改旗易幟,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他們不去研究社會,不去了解普通人,只憑著自己的臆想去寫作,這就造成了他們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是心理扭曲變態或者是心智不成熟且極度以自我為中心,故事也完全是空中樓閣。中國科幻未來何處去其實中國科幻小說讀者要求並不高,他們只需要作品能夠完完整整的講好一個有點新意的故事而已,但問題是這點要求多數作者也做不到。當然把中國科幻無法崛起的原因只歸咎於從業者自身的素質能力上也是不客觀的,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文化出版行業管理者思維較為僵化的國度,科幻這種形式還並不為人所廣泛接受,在很多人眼裡科幻還只是一種面向中學生的東西。也許隨著世紀初看著《科幻世界》長大這批人成長起來以後,全社會對科幻的認識才稍有所改觀。科幻和奇幻本質上是一種夢,只是講究邏輯的科幻比奇幻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和社會素養而已。盡管當前中國科幻的現狀並不理想,但我依然相信中國科幻特別是中國科幻的未來是光明的。

『肆』 70後實力派作家溫皓然續寫的《紅樓夢》果真遠遠超越了40後著名作家劉心武老師

「文化乳酪」不容褻瀆

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嚴鋒則堅決反對劉心武續寫《紅回樓夢》。自從答出版方鳳凰聯動在官方微博上公布了劉心武續寫《紅樓夢》已經殺青的消息之後,他接連發了數條微博提出質疑。

嚴鋒在微博中稱,紅樓夢代表了人類藝術的巔峰,它關乎我們最深刻逼真的種族記憶,最靈動飛翔的文化想像,所以不容褻瀆。「紅樓夢不是劉心武一個人的,而是全體中國人的文化遺產。對於任何篡改褻瀆紅樓夢的行為,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一票否決權。劉心武,你動了我們的文化乳酪。」

嚴鋒的話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觀點,那就是:紅樓夢只有一個。紅樓夢未完是千古遺憾,如果狗尾續貂,那就是千古之罪。「因為殘缺還能給人想像的空間,就像一張白紙可以畫新美的圖畫。但是一旦畫滿了惡俗的圖畫,其他人作畫的空間就小了,後來人的想像更是被污染了。」在看了劉心武續寫的部分文字後,嚴鋒表示,「雖然平庸寡味,倒也比原想的要好些。」他也看了70後作家溫皓然續寫《紅樓夢》的一些文字,認為溫皓然比劉心武寫得鮮活些。「

『伍』 復旦教授稱未來文學的希望在於人工智慧,你認為靠譜嗎

未來文學的希望永遠不會是把握在人工智慧手中,而是把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基於對超文本、多媒體電子閱讀的分析,復旦大學教授嚴鋒進一步提出,這種閱讀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指向未來的閱讀。嚴鋒解釋說,網路對於文學的革命並非特殊,它的趨勢在過去就已顯露。人們一直聲稱要捍衛的書房式閱讀是線性的,從開端、發展、高潮到結局,主人公的命運是唯一的。然而綜觀現代文學史,這個模式一直在被顛覆。「其實線性的現實主義文學已經落伍了,上世紀80年代都在做意識流,結局不確定,人物的命運也是不確定的,」嚴鋒說,「這其實就是一種網路的狀態。巴特、福柯當年所渴望的文學形態,不正是現在嗎?」

因此我不贊同復旦教授的說法,人類的文學的出路在自己,而不在於人工智慧。人工智慧能夠為人類的文學創造提供工具性幫助,但是人類的文學創造前途捏在人類自己手中。

『陸』 劉慈欣的人物評價

劉慈欣是一個冷漠的宇宙觀察者,冷酷的道德評判者,再加上一個冷靜的思想者。(科幻作家何夕評)
劉慈欣用旺盛的精力建成了一個光年尺度上的展覽館,裡面藏滿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學與技術創造出來的超越常人想像的神跡。進入劉慈欣的世界,你立刻會感受到如粒子風暴般撲面而來的澎湃的激情——對科學,對技術的激情。正是這種激情,使他的世界燦爛銀河之心。這激情不僅體現在他建構宏大場景的行為上,也體現在他筆下人物的命運抉擇中。那些被宏大世界反襯得孤獨而弱小的生命的這種抉擇從另一個角度給人震撼,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科幻世界》副主編姚海軍評)
劉慈欣的世界,涵蓋了從奇點到宇宙邊際的所有尺度,跨越了從白堊紀到未來千年的漫長時光,其思想的速度和廣度,早已超越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的傳統境界。但是劉慈欣的意義,遠不限於想像的宏大瑰麗。在飛翔和超越之際,劉慈欣從來沒有停止關注現實問題,人類的困境和人性的極限。在讀過劉慈欣幾乎所有作品以後,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嚴鋒評)
這位今年51歲的作家不久前還是山西一家水電站的軟體工程師,迄今已出版13本小說集。劉慈欣在中國的知名程度好比威廉·吉布森(美國—加拿大籍科幻小說家);人們常將他比作中國的阿瑟·查爾斯·克拉克爵士,劉慈欣也將克拉克爵士列為影響自己的作家之一。(美國《紐約客》編輯兼撰稿人喬舒亞·羅斯曼評)
人們被劉慈欣帶到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中國的文字從未創造過的。人們被他帶到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是中國的文字從未創造過的、一個恢弘而邏輯自洽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地球如海中一片樹葉,微不足道,朝不保夕。(《南方周末》評)

『柒』 為什麼復旦大學教授對「黑暗森林法則」的突發奇想,引發網友熱議

說起中國著名科幻文學,大家肯定會提到劉慈欣所著的《三體》。在《三體》中大劉提出一個黑暗森林法則,黑暗森林法則被認為是劉慈欣對費米悖論的回答,更是三體整部小說的靈魂所在。

『捌』 北京文人集體遭李劼批判事件的文章概況

皇城催生「瘋子詩人」北京文學毫無先鋒性?
該文開篇即將矛頭對准在多數人眼裡頗具時代意義的80年 代《今天》詩派,認為那批先鋒詩人,「只要在詩歌話語上一誇張,並且誇張一成功,一見效,馬上就會產生皇權在手皇袍加身的幻覺,從而下意識里感覺自己變成 了皇上」,而這一問題的源頭在李劼看來,是北京這座城市根深蒂固的皇城傳統。「歷史上既有過爭相搶吃袁崇煥血肉的情景,又有過義和團作亂的案底。一朝一朝 的皇帝在皇城裡輪著坐龍庭不知坐了多少年,這個城市沒有毛病也要被坐出毛病來。」基於此,李劼認為北京絕對是個瘋狂的城市,吸引和催生了一代又一代懷揣帝 王心態的人物。但另一方面,「北京的詩人和入主北京的革命家一樣,被這個城市的皇權意識困擾得苦。」所以毫無意外,在李劼的描述中,當年的《今天》詩派, 除了遠在福建的舒婷,幾乎每個詩人都成了誇張癲狂的「瘋子」。
芒克成為喜歡混江湖、善於逢場作「領袖戲」的「詩歌皇帝」;海子 成了需要用自殺來證明自身地位的「詩歌王子」,最終被「皇權為里文化為表的大而無當的狂想送上了鐵軌」;顧城是有著冷酷心腸、被女人寵成皇帝的典型北京男 人;北島則成了被皇權意識灌輸得昏天黑地不可開交、盼著西方為自己加冕諾獎皇冠的「詩歌金絲鳥」,作者最後還強調「希望北島能夠懺悔自己的這種皇權情結」「倘若北島需要什麼治病良葯,那我建議他去向阿城討教討教,如何做個普通人,如何建立平常心。」
通過以上對中國詩壇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的剖析,李劼進而否定了《今天》詩派和整個北京城在80年代文學上的先鋒性,「《今天》詩派從根子上說,與其說是先鋒詩派,不如說是一批最早的極權話語和話語權力的反對派,或者說挑戰者。」「北京先鋒詩人的這種心理症結表明了,這個城市在骨子裡根本不具備文學的先鋒性」。李劼認為,80年代的北京,正處在文化嬗變的陣痛之中,完全不足以形成先鋒意識。
大院文化是新型八旗文化 王朔是皇民自覺的產物?
文章接著轉移到了有大院文化背景的王朔、劉索拉等人身上。李劼首 先對王朔予以了肯定,「比起《今天》詩人們的瘋狂和荒唐,北京作家裡頭的王朔,反倒顯得正常和可愛。雖然王朔有王朔的不足,但他畢竟在心態上相當健康。」 除此之外,王朔身上流露出來的平民意識和民間智慧,也是打動李劼的關鍵,李劼寫道「他骨子裡從來不放大自己。他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沒有必要扮演什麼 大人物。」
在作品中同樣閃爍著民間智慧的莫言,似乎並未得到李劼的認可,「雖然從小說美學上來說,莫言的小說似乎更加具有先鋒意識,但莫言的小說在文化內涵上,通常是不分青紅皂白的。」「這個可憐的鄉下孩子無法讓自己的小說感覺建立在一種穩定的文化心理上」。
王朔之所以能夠超越莫言,在李劼看來,主要是王朔足夠清醒,從來 不會把自己玩懵掉,另一京派作家王蒙就不同了。「王蒙的拒絕崇高,不是王朔式的民間智慧,而是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一種小聰明,一種面對極權時做出的十分精 致的規避動作。」李劼更是不留情的寫道:「王蒙骨子裡是個十分搞笑的人物。雖然在關鍵時刻,他也表示過良心和良知,但他從來不放過搞笑的機會。」
在贊揚了王朔作為皇城知識分子彌足珍貴的平民意識和民間智慧後, 李劼又轉而揭開王朔大院文化背景下的弊病和所受的限制。他將大院文化比作北京新型的八旗文化,這種文化是權力話語的一種形式,而且通常是隱藏在權力背後的 話語,而不是權力本身,是一種狐假虎威式的文化。因此,被大院文化熏染出來的作家,很難建立自由的平民心態。據李劼分析,王朔雖具平民意識,但其並非是自由的產物,而是一種皇城裡皇民的自覺。
同樣浸淫大院文化長大,女作家劉索拉就沒有被先揚後抑的運氣了,李劼單刀直入痛批劉索拉「智商不高」,以「大院文化培養出來的唯我獨尊、自以為天下第一」的心態在紐約扮丑。
作家劉恆更是「慘重」。李劼毫不隱晦的指出,「說到小人,我想到那個叫做劉恆的北京文人」,他認為雖然王朔小說帶有大院文化的痕跡,但北京作家的大院腔 調,最為典型的並非王朔,而是劉恆。「用農民的飢餓和農民的精液唬人,他那種痞子腔調的來源,恰好就是北京大院。動不動就以農民代言人,或者其他哪方勞苦 大眾代言人的面目出現。」
針對王朔及北京大院文化的批評,有關當事人的回應,李劼在接受鳳凰文化采訪時透露,王朔非但沒生氣,反而很高興,他的表態是「李劼是朋友,他的批評都是有話直說。」
李陀是當代文化阿Q 已成中國文壇最可笑可憐人物?
相比其他北京文人,李劼似乎對李陀情有獨「恨」,他用了單獨一個章節,可謂大篇幅地對其進行了揭露、撻伐,從身世之謎到混跡文壇到婚戀軼聞統統訴諸筆端,如徒手剝筍般層層推演,最終將其歸納為一個「當代文化阿Q」。
李 陀先是一陣見血地指出,「在80年代北京文學圈裡,甚至在整個中國文壇上,找不出一個比李陀更活躍比李陀更可笑比李陀更可憐的人物來。」接著曝出李陀北京 革命者家中保姆之子的身世,繼而將其一生的糾纏都歸結為這個身世為其帶來的邏輯困惑。在李劼的描述中,李陀的這一身份邏輯相當撲朔迷離、迂迴纏繞,「既是傭人的兒子,或者說奴隸的孩子,但從理論上說,又是主人的兒子,即翻身當家作主說法上的主人。相反,收養他們的那家主人,在理論上卻是人民的公僕。李陀是作為僕人的主人家的一個作為主人的僕人的孩子。」
基於這樣的身份困惑,李劼認為李陀其實一開始就是邊緣人,但是他又「處在了中心得不能再中心的城市裡,中心得不能再中心的生活圈子裡。」李劼分析道,「李陀沒有選擇腳踏實地,而是一心一意地把自己塑造 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公子哥兒,不顧自己作為一個邊緣人的種種尷尬,吃力不討好地但又不屈不撓地向話語中心挺進,扮演執掌話語權力的角色。」在李劼看來,李 陀的投機行為,為他製造了「文壇領袖」的幻覺,他依靠玩票,「可謂一帆風順,順到了不需要寫作任何作品,便可在文壇上教導這個,開導那個的地步。」
90年代的李陀,在李劼筆下更是徹底迷失了方向,徹底迷失了自己。「在80年代已經夠混亂的那個邏輯角色,到了90年代變成了更為混亂的一個在中國的美國人和在美國的中國人。」至此,李陀的身份完全模糊、角色徹底紊亂。
李劼將此時的李陀比作阿Q,「阿Q們經過一次次歷史事件的洗禮,已經狡猾到了一面吃著趙太爺的飯,睡著秀才娘子的寧式床,一面罵著趙太爺的霸權主義,批判秀才娘子寧式床的荒淫無恥。」這種進化,被李劼視作文化的淪落、人性的扭曲。
最後,李劼充滿感慨地寫道,「他本身作為一個當代文化阿Q,一個具有難解難分的中心話語情結的邊緣人,一個弄不清自己到底是主人還是僕人、到底是身在美國心在漢的美國永久居民還是娶了美國教授的中國男人的邏輯謎語,對於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來說,也已經相當的意味深長了。」
史鐵生是北京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棟梁型作家?
李劼並未對北京的文學人物進行地毯式全面轟炸,他盛贊史鐵生、鄭義、李銳,尤其是對史鐵生進行了濃墨重彩的褒揚。「史鐵生正好跟李陀全然相反,從平民中來,到平民中去,從來沒有扮演過任何跟自己身份完全不相乾的角色。」
文 章將史鐵生描述為北京作家中最有代表性的社會棟梁型的作家,他除了繼承了老舍筆下描繪過的那種純朴善良外,還具備天然的濟世心腸和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 「他們要為社會,為他們所生存的那個世界,為他們所關切的芸芸眾生,做點什麼。而且,純粹是義務勞動性質,不需要任何回報,只要滿足於自己的良心和良知即 可。」李劼接著論述了史鐵生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這種兼濟意識再熱切,也沒有絲毫救世主的感覺。
他還著重提到了史鐵生的作品《命若琴弦》 ,稱它是「新潮小說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國當代文學中絕無僅有的傑作。」
此外,作者列舉了一些自己與出自北京的同為文學評論家的錢理群、謝冕、陳平原、汪暉、黃子平等人的往來事例,概述性地對他們表達了欣賞,但李劼困惑於這批人「從來不對新潮小說和先鋒詩歌作出評論。他們寧可鑽進故紙堆里,也不對同時代的文學發言。」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文末著重贊賞了唐曉渡,雖然他知名度相對並不高,但「說到唐曉渡,我聯想起的總是諸如喬治。奧維爾,或者捷克的哈維爾一類的人物。」「在北京的文化圈裡,唐曉渡的學養和人品,很難找出能夠與之媲美的另一個。」李劼在最後表達了自己對唐曉渡的期許,「我一直認為曉渡是有實力寫出驚世之作的。他雖然已經寫了不少,但我依然還在期待著。」
李劼回應:我不怕得罪人 北京皇權文化景觀十年未變
此文在網上一經公開,即招來強烈反響,聲援、質疑不斷。有人認為李劼不曲隨不苟同,犀利敢言,痛快淋漓地為中國文人診了一把脈;有人認為僅為一家之言,聊作八卦一讀,勿太當真;有人認為通篇充斥主觀偏見,論據不足,揭私行為可謂文壇「狗仔」。
著名作家陳村在個人微博上發聲,稱李劼是個文化異類,「不從俗不勢利,說小是固執己見,說大點是赤子之心。」「縱橫捭闔的批評得罪了不少人。但我想,他無權無勢沒殺傷力,無非一家之言,無非不看門第品級。」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則表示,李劼只是把精神分析發揮到了極致,雖犀利無比,但本身也是一種想像,「不能太當真」。
北京籍作家解璽璋在看過之後表態,「對李陀、王朔、史鐵生的評論都相當准確,特別提到陳染,感覺很好,現在的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陳染的貢獻和價值。」
網友@domanda稱,「可惜沒有什麼意義,不著重點,對著空氣用手拍蒼蠅。我們這個國家的文學傳統始終不是從文學開始的,是從對人格的表達開始的。可是為什麼不能承認我們人格其實都沒什麼高尚的?」
針對這些爭論,李劼向鳳凰文化做了獨家回應。他承認此文並非考據式的歷史鉤沉,而是對八十年代乃至當今的中國文壇及其人文景觀的掃瞄,「雖然其中不乏調侃,而骨子裡是相當嚴肅的。」李劼表示,自己只是從個人角度記錄下那段歷史。
在被問及是否因此得罪不少圈內人士時,李劼回應,「得罪不得罪人,跟我沒關系。那是被評論者的反應」。他說他最喜歡的就是直抒胸臆。
關於2001年的舊作被發現並引起轟動,李劼闡述了自己的看 法,「十多年前李劼眼裡的北京文化景觀如此,十多年後李劼眼裡的北京文化景觀依然如故。這不是李劼沒長進,而是那個景觀沒變化。」「也可能是當年脫口而出 的一些感受,不幸而被言中。那也不是我太有先見之明,而是我看到的人物太不爭氣。」

『玖』 北京文人集體遭李劼批判事件的介紹

2014年6月15日,榮劍發出一條長微博,內容為來自上海的文學批評家李劼的一篇內題為《北容京文人墨客的皇權意識和中心話語情結》的文章。該文長達3萬余字,文中的批判幾乎橫掃了當今中國文壇聲名煊赫的北京或具有北京背景的文人。平靜許久的文壇一時波瀾乍起。作家陳村、洪峰、林白、解璽璋、王小山、吳虹飛,詩人徐敬亞、臧棣,復旦大學教授嚴鋒、媒體人龔曉躍、導演高群書等眾多文藝界人士更是參與了轉發和評論。

『拾』 畢淑敏是怎樣的人

她是以心理學為依託的現代作家,曾是醫生,在西藏當過十年兵。他的作品是心靈的葯。

熱點內容
南開大學副教授李盛 發布:2025-08-21 13:21:07 瀏覽:474
機械專業江蘇大學排名 發布:2025-08-21 13:12:12 瀏覽:545
安徽財經大學好專業 發布:2025-08-21 13:04:50 瀏覽:277
山東理工大學機械考研 發布:2025-08-21 12:53:34 瀏覽:395
2014重慶醫科大學博士 發布:2025-08-21 12:41:35 瀏覽:109
甘肅中醫葯大學醫學影像學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8-21 12:38:13 瀏覽:459
中國政法大學王牌專業 發布:2025-08-21 12:35:45 瀏覽:543
哪個大學博士好考 發布:2025-08-21 12:26:20 瀏覽:54
關懷教授曾在華北大學留校任教 發布:2025-08-21 12:26:10 瀏覽:842
三本考研同濟大學 發布:2025-08-21 12:21:15 瀏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