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北京大學華岩教授

北京大學華岩教授

發布時間: 2022-05-29 06:55:17

1. 歷史上,浙江紹興都出了哪些大人物

任頤(1840~1895),初名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字伯年。清紹興山陰人。父鶴聲,善工丹青。幼年就得到其父指授。咸豐三年(1853)赴上海扇庄學徒,後得任熊、任薰教授,初顯畫名。十一年,太平軍入浙東,攻克紹興,則參加太平軍,充旗手。太平軍敗後,移居寧波,隱於民間,重操畫筆,結識畫家任渭長。中年以後定居上海,以賣畫為生。1884年,小刀會在上海起義,為小刀會「點春堂」作「觀刀圖」,頗具影響。先後結交當時書畫名家吳昌碩、蒲華、王秋年、蔣石鶴、吳友如等。畫法師承陳洪綬、華岩,又受八大山人朱耷影響,擅畫花鳥山水、人物。重寫生,鉤勒、點簇、潑墨交互施用,別具一格;賦色鮮活明麗,筆墨不多而形象生動活潑;精肖像畫,喜用中鋒,淺描淡染,寥寥數筆而神情逼真,執法獨到,畫風在江南一帶影響極大,與任熊、任薰、任預並稱畫壇任門「四傑」。現存作品頗豐:《野塘兩石》、《芭蕉綉球》、《紫藤鴛鴦》、《池塘睡鴨》、《黃花紅葉》、《雞》、《秋雨梧桐》、《落花飛燕》、《譏看天圖》、《沙馥小像》、《五穀豐登》、《鍾馗》、《倒騎驢圖》、《牧牛圖》等。其女任霞,子任堇,均工詩文、書畫。光緒二十一年(1895)卒,年五十六。《中國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原籍山東琅琊(今山東臨沂),定居會稽山陰。出身貴族,父王曠曾任淮南太守,伯王導,晉元帝時丞相。其幼時言語遲鈍,及長始顯才華。性坦率,不拘禮節,有「坦腹東床」佳話。初仕為秘書郎,累官至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當時,東土飢荒,羲之輒開倉賑貸。朝廷賦役繁重,吳會更甚,每上疏爭之,多被聽納。羲之淡泊名利,雅好養性,初渡浙江,便有終仕之志。朝廷愛其才,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後稱病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善作文、工書法。原師事鍾繇,但博採眾家之長,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妍美流暢之風格。

羲之七子:獻之、凝之、徽之均善書,尤以第七子獻子成就最著。相傳現存蘭亭「鵝池」碑,「鵝」字為羲之所書,「池」字為獻之所續,世稱「父子碑」。著有《王羲之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右軍集》傳世。因其書法而得名之遺跡,尚存蘭亭、筆飛弄、筆架橋、題扇橋、躲婆弄等。羲之舍宅為寺之戒珠寺,現辟為紀念館。《晉書》有傳。

湯紹恩字汝承,號篤齋,四川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十四年由戶部郎中遷德安知府,尋移紹興知府,累官至山東右布政使。後致仕歸,年九十七卒。湯為人寬厚儉朴,內服疏布,外以父所遺舊袍襲之。為政持大體,不事苛細,不以廉自炫。知紹興後,新修學宮,廣設社學,緩刑罰,恤貧弱,旌節孝,濟災荒,深得紹興人民愛戴。

文種名會,字伯禽、子禽,春秋楚之鄒人。公元前494年,句踐敗於夫椒,使文種議和,成。句踐入質吳國,命種守越。種焦思竭力,恢復生產,治理國政。「外守疆土之界,內修耕戰之備,無遺荒土,百姓親附」。句踐歸國,問政於種,種曰「愛民而已」。「利之無害,成之無敗,生之無殺,與之無奪。」「無奪民所好,則利也。民不失其時,則成之。省刑去罰,則生之。薄其賦斂,則與之。」「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其子,如兄之愛其弟,聞有飢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越王乃緩刑薄罰,省其賦斂。於是人民殷富,皆有帶甲之勇。種又獻伐吳「九術」(《史記》作「七術」):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財幣,以遺其君;三曰貴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遺之好美,以為勞其志;五曰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台,盡其財,疲其力;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邦家富而備器;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句踐僅用三術而滅吳。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曾致書種,勸其應識「高鳥散,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之大勢,早日離越。種不忍而稱病不朝。人誣其作亂,越王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伏劍自殺。賜葬卧龍山,故名種山。現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府山望海亭東側有文種墓。《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均有載。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閨瑾,字玉貞,小字玉姑,後易名瑾,字璇卿,號競雄、鑒湖女俠,別號漢俠女兒,另署鞦韆。祖籍紹興山陰漓渚(福全)人,出生於福建閩候縣。自幼喜好詩文,尤慕劍俠,豪爽奔放。稍長,隨四表兄習棍棒拳術、騎馬擊劍,性格倔強。

秋瑾目睹清廷腐敗和民族危難,遂蔭生「置生死於不顧」,獻身救國之志。三十年,沖破家庭束縛自籌旅費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實踐女學校學習,積極參加留日學生革命活動。七月再赴日本,經黃興介紹,在日本會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並被推為同盟評議部評議員和同盟會浙江主盟人。因反對日本「取締留學生規則」,年底回國。三十三年初,接任紹興大通體育師范學堂督辦。「大通」名義上是培養小學體育師資,實際上是培養革命軍事人才幹校。l~6月間,一面與教員王金發、竺酌先等在和暢堂秋瑾制定秘密計劃;一面派親信去諸暨、嵊縣、新昌、義烏、金華、麗水等地聯絡會黨。多次往來於上海、杭州,在浙江新軍和杭州武備學堂、弁目學堂中發展同盟會組織,吸收光復會員,曾親擬《光復軍軍制稿》,在杭州白雲庵召集浙江各地會黨,正式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商定五月下旬浙、皖聯合起義會攻南京。因叛徒告密,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倉促起義,失敗。7月13日(六月初四),清政府派兵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入獄。於初六日(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年僅33歲。次年,好友吳芝瑛、徐自華按照烈士生前願望,幾經周折,遂將其遺骨葬於杭州西冷橋畔。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親筆為秋瑾題寫「巾幗英雄」四個大字,並書楹聯一副:「江滬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民國十九年(1930)在古軒亭口建「秋瑾烈士紀念碑」,府山之巔建「風雨亭」以志紀念。建國後,辟秋瑾故居為「秋瑾紀念館」,定「秋瑾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秋瑾烈士紀念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 (188l~1936),原名周樹人,幼名樟壽,字豫才,魯迅為其主要筆名。紹興城區都昌坊人。祖父周介孚,清翰林院庶吉士;父周伯宜,秀才,屢試不中;母魯瑞,紹興縣孫端鎮安橋頭村人。兄弟3人,魯迅兄長,次作人,幼建人。

魯迅7歲上本家私塾讀《鑒略》,12歲進「三味書屋」,師壽鏡吾讀《四書》、《五經》。光緒十九年(1893)秋,祖父周介孚因科場案下獄,魯迅先後到紹興縣皇甫庄和小皋埠舅家避難。二十年(1894)父病不起,常常出入當鋪和葯店,為醫治父病而到處奔波,家道漸由小康墜入困頓而受人白眼。期間魯迅和農民及農民子弟有較多接觸,因而激起對「上流社會的墮落」之憎恨和對「下層社會的不幸」之同情。

光緒二十四年5月,魯迅母盡家中所有為其湊足18元盤川,去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鐵路礦務學堂,二十七年畢業。二十八年2月以官費留學日本。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文和普通科,課余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之革命活動。三十年9月進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後因痛感學醫並不能改變國民精神,於是棄醫從文。三十二年至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等國文學作品。三十四年加入光復會。宣統元年(1909)夏回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職。二年7月,回紹興,任紹興府中學堂(今紹興一中)監學兼博物教員。辛亥革命成功後出任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民國元年(1-912)2月,應蔡元培之邀,去南京教育部任部員,5月,隨教育部遷往北京,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8月任教育部僉事。六年因張勛復辟辭職。七年1月,參加《新青年》雜志編輯工作,同年4月,始以「魯迅」筆名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九年,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女子師范大學等校任教,積極組織和支持《語絲社》、《未名社》等進步社團,培養青年作家,促進新文化發展。在女師大「風潮」、「五卅」事件、「三.一八」慘案等重大政治斗爭中,冒著生命危險,寫下許多如「匕首」、「投槍」之雜文。十五年因支持學生愛國運動被通緝。9月南下廈門,任廈門大學教授。十六年1月被廣州中山大學聘為文學系主任,後兼教務主任。4月,為營救被捕學生無效憤而辭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對魯迅觸動很大,思想由進化論發展到階級論。10月抵上海,與許廣平同居,從此定居於上海。

魯迅在上海10年,認真研究馬列主義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十九年起先後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團結左翼文藝工作者,並以雜文為武器,抨擊國民黨政府統治,寫下《二心集》、《南腔北調》等10餘本雜文集和《朝花夕拾》、《野草》等散文集。

夏禹《史記-夏本紀》載:禹為黃帝軒轅氏之玄孫,姓姒,名文命。禹為人「敏給克勤;其悳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禹治水有功,初被封為夏伯,故稱「伯禹」。後受舜禪,禹制貢法,根據各地出產確定應納貢品,名曰「定貢」。為志禹功,《尚書》以《禹貢》名篇。主張「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曾向帝舜獻「九功惟敘,九敘惟歌」之謀,舜善其言,贊禹功為「地平天成,萬世永賴」。其子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竺可楨 (1890~1974),又名紹榮、烈祖、兆熊,字藕舫,紹興會稽東關(今屬上虞市)人。光緒二十年(1894)入東關鎮敬義小學。三十一年5月,進紹興東湖通藝學堂,半年後考入上海澄衷學堂,三十三年轉入復旦公學。宣統元年(1909)考入河北唐山路礦學校,二年畢業。後考取第二次「庚子賠款」赴美國留學公費生,入伊利諾斯大學農學院,民國二年(1913)畢業,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學習氣象。五年,在美國加入任鴻雋、楊杏佛等發起之「中國科學社」,任《科學月刊》編輯。七年秋,獲博士學位後回國,應聘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地理學和氣象學。九年,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前身)地理系主任。十四年,應上海商務印書館之聘,任該館編輯。十五年,到天津南開大學教地理學和氣象學。十六年,應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之聘籌建氣象研究所,次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立南京氣象台,開展氣象研究,奠定我國現代氣象事業基礎。十九年起徹底結束中國領土和海域之天氣預報由外國人發布之歷史。二十二年4月,委任為中國出席第五屆太平洋科學會議代表。二十五年4月起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解放。學校幾度搬遷,在十分艱難條件下,始終依靠師生,堅持「求是」校訓,並親自撰寫《求是精神和犧牲精神》一文,提倡追求真理,不怕犧牲之精神,聚集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使學校發展成為全國著名大學。抗日戰爭期間,率領浙江大學師生西遷,轉輾贛、湘、兩廣到達遵義,被譽為「文軍的長征」。三十五年,遷回杭州。在反內戰、反飢餓斗爭中,積極支持於子三等進步學生的愛國行動,公開揭露反動派殺害於子三真相。次年7月,當選為黨團合並後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三十七年3月,當選為國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竺可楨

解放前夕,斷然置國民黨要其赴台灣之種種威脅利誘於不顧,奔赴上海。1949年7月,赴北京參加全國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9月,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氣象學會會長、中國地理學會會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學部主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常務理事、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國際地球物理年國家委員會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196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竺可楨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致力於許多學科研究,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在氣候變遷、物候、農業氣候、自然區劃和科學史等方面皆有卓越見解和傑出貢獻,曾發表論文240餘篇。從1936年1月1日起到1974年2月6日逝世前一天止,氣象日記無一日間斷,共計800萬字。1955年至1960年間,雖年事已高,仍經常到西北黃土高原、新疆、內蒙古等地考察。主要論著有《台風中心的若干新事實》、《遠東台風的新分類》、《中國氣流之運行》、《東南季風與中國雨量》、《氣候與人生及其他生物的關系》、《論我國氣候的若干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物候學》、《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的亞熱帶》、《東亞天氣類型的初步研究》等,已輯有《竺可楨文集》。《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冕 (1310—1359),宇元章,浙江諸暨人。他是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築「梅花屋」,種粟養魚,以清貧生活了其餘生。

范蠡字少伯,又稱范伯,春秋末楚國宛三戶(今河南南陽一帶)人。出身貧寒,微時「佯狂、倜儻、負俗。」文種任宛令時,與之交。後同至越國出仕,俱為著名大夫。

公元前494年,句踐伐吳,范蠡諫阻,不聽,遂遭失敗。退保會稽山後,獻卑身厚賂,乞成於吳之計,訂城下之盟。范蠡隨句踐質吳三年,夫差勸其棄越投吳,委以重任,范不為動。含垢忍辱,卑辭厚賂,終於使句踐化險為夷,平安返越。及歸國,與文種鼎力輔佐越王。句踐奮發圖強,築城立廓,發展生產,以俟時機。蠡倡「道」、「氣」,主「恆」、「常」,重「持盈」、「定傾」、「節事」,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時勢必有盛衰,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才能取勝。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興越滅吳,完成句踐稱霸大業,使越國成為強國。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離越適齊,化名「鴟夷子皮」,經商治產,獲利千萬,受任齊相。後棄官散財,間行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逐什一之利,復貲累千萬,自號陶朱公。范蠡著作甚豐,惜大多散佚,僅存《養魚經》,為我國最早內塘養魚專著。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有專記、《史記-貨殖列傳》有載,《越絕書》、《吳越春秋》述其詳。

蔡元培 (1868~1940),字鶴卿、孑民,號孑農,紹興山陰(今越城區)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十六年會試貢士,未殿試。十八年補殿試,為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補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教習。二十八年與蔣觀雲等組織中國教育會,任事務長。夏,游歷日本,同年秋回國,在上海創設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任總理。並以《晨報》為陣地,提倡民權,宣傳排滿革命。三十年冬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加入同盟會。三十年赴德國留學。

民國元年(1912)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產階級民主教育體制。二次革命失敗後,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五年冬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五四」運動中支持學生愛國行動,多方營救被捕學生。

「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擁護國共合作。民國二十一年(1932)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曾電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等共產黨員。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句踐 (約前520~前465),其先禹之苗裔,夏後帝少康之庶子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句踐元年(前496),吳王闔閭興師伐越。句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陣呼而自剄」,一舉打敗吳軍,射傷吳王。吳王闔閭臨終告誡兒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接位後,遵照遺訓,日夜勤兵,矢以報越。句踐得悉,主張「先吳未發往伐之」,范蠡諫告,勿聽,被夫差「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今吳縣椒山)。」句踐率殘兵五千,退守會稽山上。夫差追而圍之。句踐以「卑辭厚禮以遺」之計,派文種向吳求和。初,吳王夫差納伍子胥之諫,勿許。句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文種諫而獻「以美女寶器厚賂吳太宰嚭」之策,終於使夫差同意赦越,罷兵而歸。

句踐五年(前492)五月,句踐夫婦偕范蠡入質於吳,囚於石室。「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句踐斫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問疾嘗糞」,博得夫差歡心,得赦歸國。

句踐七年(前490)歸越,卧薪嘗膽,誓復吳仇。身自耕作,與百姓同其勞;自奉極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內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實府庫,墾其田疇;緩刑薄罰,省其賦斂;獎勵生育,訓練士兵。納相國范蠡建議,選四達之地築城立廓,以圖霸王之業。先建小城,後建大城。於是人民殷富,社會安定,士民皆欲與報吳恥。

句踐十五年(前482),吳王夫差北會諸侯於黃池,太子留守,國內空虛。句踐發兵四萬,親率君子(親兵)六千伐吳。敗吳師,獲太子友,破吳都,焚姑胥台。夫差請和,句踐自度未能滅吳,許之。句踐十九年,再度伐吳,戰於笠澤,三戰三勝。二十一年再次伐吳,圍攻三年,夫差求和不成自殺,終於句踐二十四年(前473)滅吳雪恥。

葛雲飛(1789~1841),字鵬起,又字凌台,號雨田,清紹興山陰天樂鄉(今屬蕭山市)人。生於行伍之家,幼好讀書,穎悟過人,後從父習武。讀《宋史-岳飛傳》至「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時,謂人曰:「此舉其大者而言耳,非謂武將可以愛錢也。」讀《明史-周遇吉傳》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嘉慶二十四年(1819)武舉人,道光三年(1823)武進士,七年署黃岩鎮水師中營守備。巡洋遇盜艇,以滅燈詐為商船誘盜近舟,力擒劇盜陳兆龍等9人。二十一年(1841)正月,伊利布令定海鎮總兵交涉歸還定海,釋安突得事。葛堅持先歸地後釋俘,迫使英軍就範,撤離定海。八月,英將朴鼎查再犯定海,葛約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分守曉峰嶺、竹山門,而自以主將據沖要擋敵。十二日英船29隻闖入竹山門,葛在土城親燃大炮擊斷其頭桅,英軍遁出。又令游擊張紹廷迎頭截擊,英軍退走,得旨嘉獎,賞提督銜。適夜英軍復大至,雖力戰,然敵軍仍盛,飛書大營請援,弗許。雲飛秘不發,加意撫慰士卒。天雨,霪潦中屢戰挫敗,激戰6晝夜,僅啖餅數枚,戰士亦然。最後敵攻破竹山門,薄土城,葛率部卒200餘人持刀步戰2里許,格殺無算。身受40餘創,炮洞胸背,仍揮刀殺敵。終因多次中彈,依崖而殞,壯烈殉國。義勇徐保夜負葛屍,以小舟渡抵鎮海。宣宗揮淚下詔,頒金治喪,以提督例恤,謚壯節,葬於今蕭山所前鄉三泉王村黃灣寺北。

葛雲飛文武雙全,著軍事著作多種,有《名將錄》、《制械要言》、《制葯要言》、《水師緝捕管見》、《全浙沿海險要圖說》及詩詞若干卷存世。事母孝,母亦知大義,喪歸,一慟而止,曰:「吾有子矣!」《清史稿》有傳.

2. 收集杭州籍歷史文化名人5位,簡要寫出他們的事跡.

從三國到現代的杭州籍名人,自己挑5個抄吧!偶要分!分!分!
(偶找了好久的說,這樣分還不給偶就說不過去了~~~)

孫權

【孫權】(182~252)三國時吳國的創建者。字仲謀。杭州富陽人。東漢末,繼父兄事業據有江東六郡。漢獻帝建安五年(200),曹操表薦孫權為討虜將軍、會稽太守。孫權廣羅人才,重用出身卑微的魯肅、呂蒙,依靠張昭、周瑜、程普等南北士族地主勢力,鞏固和發展了東吳政權。建安十三年(208),與劉備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魏黃初三年(222),孫權稱吳王,大敗劉備於彝陵亭(今湖北宜都北)。魏太和三年(229),正式稱帝武昌(今湖北鄂城),年號黃龍,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在位期間,重視農業生產,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促進了江南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還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渡海去夷洲(今台灣)及澶州(今澎湖列島),加強了大陸與海島的聯系,同時和海南諸國建立起交往;創建和改進了一些典章制度。在位23年,享年71歲,謚號為吳大帝。�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唐初大臣、書法家。字登善。杭州人。隋末,入秦王李世民府為鎧曹參軍。唐太宗貞觀十年(636),自秘書郎遷起居郎。因書法遒勁,被太宗召為侍書,歷任諫議大夫、太子賓客、黃門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令等職。太宗病危之際,受命起草遺詔。唐高宗李治即位,封為河南縣公,進封河南郡公,出任同州刺史,後人因之稱"褚河南"。唐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書、監修國史、兼太子賓客。次年,拜尚書右僕射。六年,因高宗廢後立武則天事,叩血進諫,被貶為潭州都督,改桂州都督、愛州刺史。顯慶三年(658)卒於住所,是年63歲。其書法繼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之後,別開生面,晚年正楷豐艷流暢,變化多姿,對後世書風影響很大。後人把他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唐初四大書家。傳世書帖有《伊闕佛龕記》、《孟法師碑》、《房梁公碑》、《雁塔聖教序》等,墨跡有《倪寬贊》。有文集20卷傳於世。�

陳碩真

【陳碩真】(?~653)唐代農民起義女領袖,中國號稱"皇帝"的第一位女人。杭州建德人。她自稱仙人,民間奉以為神,曾遭捕,後被釋。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十月,她在青溪縣(今淳安)梓桐聚眾起義,自稱文佳皇帝,以章叔胤為尚書僕射,童文寶為大將,建立農民政權。曾攻克桐廬、睦州等地,並逼近歙州、婺州,威名大震。揚州都督府長史房仁裕、婺州刺史崔義玄率軍鎮壓,起義失敗,陳碩真被殺。�

賀知章

【賀知章】(659~744)唐代詩人。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杭州蕭山人。少善文詞。武則天證聖元年(695)中進士,官至秘書監,天寶二年(743)因病辭官。次年,還鄉為道士。好酒善飲,時人稱其與李白等為"飲中八仙"。工書法,尤擅草隸。其詩以絕句見長,今存20首,其寫景抒情之作清新瀟灑,自成一格,感情深厚,通俗易懂,尤以《回鄉偶書》流傳較廣。書法有《龍瑞宮記》碑存世。�

喻皓

【喻皓】生卒年待考,898年前後在世。北宋初建築家,稱"造塔魯班",亦作預浩。杭州人,曾任杭州都料匠。擅長營造,尤善建塔。在建造開封開寶寺塔時先做模型,然後施工,歷時8年,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竣工。他考慮到開封地處平原,多西北風,建造時使塔身略向西北傾斜,以抵抗主要風力。杭州建梵天寺塔時,他科學地解釋了木塔的穩定問題。所著《木經》3卷,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建築學專著,已佚(傳為《宋營造法式》之藍本)。�

畢升

【畢升】(?~1051)宋代活字印刷的發明者。杭州人。宋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做一層摻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熔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固定在鐵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樣印刷。此外,他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使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把印刷技術提高到新的階段。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推動了整個人類的文明進程。�

錢癠

【錢癠】(852~932)五代吳越國創立者。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臨安人。出身貧寒,少時以販賣私鹽為業。唐乾符二年(875)投軍於石鏡鎮將董昌組織的民團,平浙江鎮遏使王郢叛亂,被任為石鏡兵馬使。六年,擊退途經臨安的黃巢起義軍,升都指揮使。光啟二年(886),又平劉漢宏,次年任杭州刺史。景福二年(893)升鎮海軍節度使。乾寧三年(896),擒獲在越州稱帝的董昌,升鎮海、鎮東軍節度使,遂盡占兩浙13州之地。開平元年(907)被後梁太祖朱溫封為吳越王。後唐龍德三年(923),又封為吳越國王,立吳越國,建都杭州。在位期間,興築捍海石塘,抵禦潮患;擴建杭州外城(羅城);設撩湖兵1000人浚治西湖。又在太湖流域,凡一河一浦,都建堰閘。以時蓄泄,發展農業。與新羅、高麗、百濟、渤海及海中各國建立友好關系,發展對外貿易。政治上採取保境安民政策,使江浙一帶政局相對穩定,社會經濟得以發展。後唐長興三年(932)卒,謚武肅。�

林逋

【林逋】(967~1028)北宋詩人。字君復。杭州人。少年孤貧,立志為學。成學後,游於江淮間,以詩會友。40歲後,回西湖孤山隱居。恬淡好古,不趨榮利,終生不婚,喜植梅養鶴,人稱"梅妻鶴子"。以道德、文章名重於世,其詩"澄淡峭特多奇句",宋人輯有《林和靖詩集》,錄詩300首。善行書。卒後,宋真宗賜謚"和靖處士"。�

沈括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學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人。嘉�八年(1063)進士及第。神宗時參加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1072)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1075)出使遼國,駁斥遼國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主張減少下戶役錢。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連累坐貶。晚年居潤州築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郊),舉平生見聞和研究所得,撰《夢溪筆談》40卷。他精研科學,用功極勤。在司天監時,觀測天象,繪圖多幅,改造儀器,撰渾儀、浮漏、景表三議;曾推薦衛朴修《奉元歷》,並提倡新歷法,與今陽歷相似。在數學方面,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物理學方面,他發現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400多年;曾闡述凹鏡成像的原理,對共振規律也有研究。在地質學方面,提出了地質變遷成因論,命名了石油。記述了活字印刷、水法煉鋼法等當時重大的科技成果。又精研葯用植物與醫學,留心記錄有效的方葯,著《靈苑方》,已佚。又有《良方》10卷。著述傳世的還有《長興集》。使遼所撰的《乙卯入國奏請》、《入國別錄》,尚有部分保存在《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英國李約瑟博士稱《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譽沈括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周邦彥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自號清真居士。杭州人。少時博涉百家之書,為人放浪不羈。元豐初入太學,進《汴都賦》,贊熙寧革新,深為神宗賞識,擢為太學正。哲宗元�二年(1087)被貶為廬州(今安徽合肥)教授。宋徽宗頒布《大晟樂》,任周邦彥為提舉大晟府(管理樂府的官吏)。周邦彥博學多才,詩、文、書法、音律俱有造詣,而以詞尤精。他是北宋末年詞壇領袖,詞譽極高。他的詞開了南宋姜夔、史達祖一派。其代表作有《瑞龍吟》、《滿庭芳·夏日》、《蘭陵王·柳》、《六丑·薔薇謝後傳》等。有《片玉集》傳世,內容多寄情風月、懷古羈旅、詠物抒懷之類。格律嚴謹,音律諧美,追求典麗,對後世詞壇有巨大的影響。�

朱淑真

【朱淑真】生卒年待考。宋代女文學家。號幽棲居士。杭州人。有故居在杭州涌金門內寶康巷。南宋紹定年間(1228~1233)尚在世。生於官宦之家,聰明美麗,好讀善詩,因婚姻不滿,抑鬱而終。作品之多為歷代女詩人之冠。作品多幽怨感傷,如"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把酒送青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等。有詩集《斷腸集》、詞集《斷腸詞》傳世。紹定三年(1230)有手書《璇璣圖》1卷,並畫有《梅竹圖》。�

劉松年

【劉松年】生卒年待考。南宋畫家。杭州人。家居清波門(俗稱暗門),故又稱劉清波或暗門劉。與李唐、馬遠、夏〖HTXL〗�NB06E�並稱"南宋四家"。紹熙年間(1190~1194)任畫院待詔。工人物山水。寧宗時(1194~1224)以《耕織圖》而躋身名家。所畫《中興四將》圖,表現了擁護抗金、反對投降的思想。存世作品有《四景山水》、《醉僧》、《羅漢》等。�

馬遠

【馬遠】生卒年待考。南宋畫家。字欽山。原籍山西永濟,杭州人。光宗、寧宗時(1190~1224)任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花鳥。但他所繪多殘山剩水,示宋室南渡偏安風景。世又稱"馬一角"。存世作品有《踏歌圖》、《寒江獨釣圖》、《秋江漁隱圖》、《華燈侍宴圖》、《曉雪山水圖》、《靜聽松風圖》、《層疊冰綃圖》等。�

夏?

【夏?】生卒年待考。南宋畫家。字禹玉。杭州人。寧宗、理宗時,先後為畫院待詔、畫院祗候。早年專工人物,後取法李唐,亦工山水。藝術風格和表現技法近於馬遠,時稱馬夏,為南宋畫院之主流。存世作品有《江山佳勝圖》、《西湖柳艇圖》、《錢塘觀潮圖》、《西湖春雨圖》等。�

楊輝俊

【楊輝俊〗生卒年待考,約13世紀後期在世。南宋數學家,宋元四大著名數學家之一。字謙光。杭州人。1261年著《詳解九章演算法》12卷。另有《日用演算法》等書,都重實用,有的論述具有世界意義。其中《開方作法本源圖》,比歐洲巴斯噶的發明早600多年。現代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著有《楊輝三角》一書,專論這種圖形的性質。�

汪元量

【汪元量】生卒年待考。南宋愛國詩人。字大有,號水雲。杭州人。南宋宮廷琴師。宋亡時隨三宮被擄北上,在大都時與文天祥用"必以忠孝白天下"相勉。晚年獲准南歸為道士,漫遊四方。寫下了許多國亡的記實詩篇,人稱"史詩"。其詩慷慨悲壯。有《水雲集》及《湖山類稿》傳世。�

楊載

【楊載】(1271~1323)元代文學家,"元代四大家"之一。字仲弘。祖籍福建浦城,杭州人。工於詩文,早年即為趙孟?所推重,聲名動京師,凡所撰述,人多傳誦。其詩注重格律,剛勁典雅,自成一家。有《楊仲弘集》8卷傳世。�

羅貫中

【羅貫中】(約1330~約1400)明代小說家。名本,別號湖海散人。杭州人(有異議)。相傳為施耐庵的學生。長於詞曲、雜劇,而以小說著稱。雜劇今存《趙太祖龍虎風雲會》一種。長篇小說有《三國演義》、《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粉妝樓》等。�

於謙

【於謙】(1398~1457)明代政治家。字連益,號節庵。杭州人。永樂十九年(1421)中進士,授山西道監察御史,繼為山西巡按御史,平反冤獄。宣德五年(1430)召為兵部右侍郎兼巡撫河南、山西都御史,在任19年,興修水利,貸糧濟貧,施葯救難,廉政愛民,始終如一。正統十三年(1448)任兵部左侍郎。次年六月發生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蒙古瓦剌軍進逼北京,朝廷一片混亂。於謙力排南遷之議,擁立景帝,被授兵部尚書,主持京師保衛戰,終於擊退了瓦剌軍,以功加少保。天順元年(1457)英宗復辟,於謙以"謀逆罪"被殺。成化元年(1465)平反冤獄,追復於謙官職。弘治二年(1489)贈太傅,謚肅愍。萬曆間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

商輅

【商輅】(1414~1486)明代宰相。字弘載,號素庵。杭州淳安人。宣德十年(1435)舉鄉試第一(解元),正統十年(1445)會試第一(會元),繼而殿試第一(狀元)。為連中"三元"者。歷任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兼文瀾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太子少保、謹身殿大學士。為人剛正不阿,寬厚有容,時人稱"我朝賢佐,商公第一"。卒謚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纂有《宋元通鑒綱目》等。�

田汝成

【田汝成】(1503~1557)明代作家。字叔禾。杭州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曾任南京刑部主事、福建提學副使等職,後罷官歸故里,浪跡西湖山水間。學識淵博,所著甚多,主要有《西湖游覽志》和《西湖游覽志余》。其他存世著作尚有《炎繳紀聞》、《龍憑記略》、《遼記》、《田叔禾集》、《武夷游記》等。�

藍瑛

【藍瑛】(1585~1664)明代畫家。字田叔,號捷叟,晚年號石頭陀、山公、萬篆阿主者、西湖研民。杭州人。工書畫,長於山水、花鳥、梅竹,尤以山水著名。畫技筆法,博採宋元諸家之長。早年落筆秀潤,晚年筆力蒼勁,以疏秀蒼勁取勝,尤善寫秋景。與文徵明、沈周齊名,對晚明畫風影響頗大,傳其法者甚眾。傳世作品有《松岳高秋圖》、《秋景尋詩圖》、《秋山紅樹圖》、《蒼岩嘉樹圖》、《白雲紅樹圖》等。其子、孫傳其家法,成為"武林"一派。�

戴梓

【戴梓】(1635~1704)清代兵器發明家。字文開。杭州人。康熙十三年(1674)發明了連珠大炮,一次可連續發射28發炮彈,比歐洲人發明使用機關槍早200多年,威力和優越性超過當時世界強國的同類火器。康熙特封"威遠將軍"名號,特許炮身上鐫上戴梓的名字,聲譽遠播海外。後遭傳教士南懷仁、朝臣陳宏勛誣陷,被削職流放黑龍江,四十三年(1704)遇赦回鄉,病故於途中。�

洪升

【洪升】(1645~1701)清代劇作家。號稗畦,一作稗村。杭州人。24歲至北京為國子監生。27歲遭家難回杭,家道中落,貧至常斷炊,有感於李白之不遇,作《沉香亭》傳奇,後改為《舞霓裳》,復改為《長生殿》,成為清代傳奇的代表作之一,流唱甚廣。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佟皇後喪葬期間演此劇,系刑部獄,釋獄後被革斥。60歲時應曹寅邀至江寧,觀演《長生殿》,一時傳為盛事。歸杭途中,酒後登舟,墮水死。洪升有詩集《稗畦集》、《稗畦續集》、《嘯月樓集》等。傳奇除《長生殿》外,尚有《迴文錦》、《回龍院》、《鬧高唐》等,今僅存《長生殿》一種。另有雜劇《四嬋娟》一種傳世。�

金農

【金農】(1687~1763)清代書畫家。原名司農,字壽門,又字吉金,號冬心。杭州人。嗜奇好古,精於鑒別書畫金石,收金石文千卷。詩格高簡有奇氣。擅畫梅、竹、鞍馬、佛像、人物、山水,俱造意新奇,筆墨質朴。又好游歷,足跡半天下,居揚州最久,當時為"揚州八怪"之一。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雜著》、《冬心題畫》、《冬心畫記》、《冬心詩鈔》、《論畫雜詩》、《三體詩》、《畫竹記》等。�

丁敬

【丁敬】(1695~1765)清代金石篆刻家。字敬身,號純丁、龍泓山人。杭州人。早年家貧,賣酒自給。精篆刻,常登窮岩絕壁,摹拓石刻文字,攻書、詩,尤精刻印,別樹一幟,開創著名篆刻流派"浙派",為"西泠八家"之首。繪畫善梅,工蘭竹、水仙。著有《武林金石錄》、《硯林詩集》、《龍泓館詩鈔》等書。�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字子才,號簡齋,又名隨園老人。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後歷任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縣知縣。因辭官後在江寧築隨園專事著述,人稱"隨園先生"。當時與蔣士銓、趙翼齊名,並稱"江右三大家"。袁枚不僅詩文俱佳,而且善畫梅。著有《隨園詩話》、《論詩絕句》等,尚有《小倉山房集》70餘卷和筆記小說《子不語》等。�

陳端生

【陳端生】(1751~1796)清代女作家。字雲貞。杭州人。祖父句山,在當時也頗有文名。幼承家學,善作詩文。婚後夫婦唱和,生活美滿。後丈夫因科場案被謫戍邊塞。陳端生遂撰長篇彈詞《再生緣》,未待夫歸即卒。所著17卷,共60多萬字,寫孟麗君和皇甫少華的故事,宣揚女子才學,肯定女子敢於掙脫某些封建禮教束縛的思想和行動,對後來戲劇、曲藝頗有影響。郭沫若認為它比《天雨花》好,可與《紅樓夢》相媲美,人稱"南緣北夢"。陳端生早年還著有《繪影閣詩集》,已佚。�

葛雲飛

【葛雲飛】(1789~1841)清愛國將領。字鵬起,又字凌台,號雨田。杭州蕭山人。自幼習武,傾慕岳飛,對"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怕死"之言十分贊賞。嘉慶二十四年(1819)中武舉,道光三年(1823)中武進士,授守備。其後由游擊、參將升為定海總兵,在浙江水師帶兵16年,治軍嚴明。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底,英軍再次進犯定海,與鄭國鴻、王錫朋二總兵協力抗敵,據守定海土城,浴血奮戰六晝夜,於10月1日英勇戰死。著有《名將錄》、《制機制葯要言》、《浙海險要圖說》等。�

龔自珍

【龔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學家。號定庵。杭州人。出身仕宦書香之家,嘉慶二十三年(1818)中舉,二十五年任內閣中書。道光九年(1829)中進士,十七年任禮部主事,十九年辭歸,後任江蘇丹陽書院講席。學務博覽,於學術上提倡"通經致用",主張更法、改圖、選拔人才,有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擁護林則徐在廣東禁煙,並預見英國將侵犯中國,建議加強武備。善詩文,計有詩詞近700首,文章300多篇,有"龔派"之稱,對開創中國近代文學新風產生了積極影響。今人輯有《龔自珍全集》。�

任熊

【任熊】(1823~1857)清代畫家。字渭長,號湘浦。杭州蕭山人。少入私塾學畫,不拘古法。後游歷杭州、蘇州、鎮江、明州等地,畫技大進。曾住姚氏大梅山館,作《大梅山民詩意圖》120幅,興酣落墨,不一月而成。設境之奇,運筆之妙,令人嘆絕。後寓居蘇州、杭州等地,以賣畫為生。擅畫人物、山水、花卉、草蟲,尤以人物著稱。師宗陳洪綬,而出入於宋元諸家。筆法圓勁,形象誇張。所畫《列仙酒牌》、《劍俠傳》、《於越先賢傳》和《高士傳》合為"任渭長四種",經蔡照初木刻,成為當時稱絕之精品。有肖像畫《人物山水冊》,山水畫《十萬圖》等為代表作。與弟任薰、子任預、弟子任頤,合稱"四任"。�

任頤

【任頤】(1840~1896)晚清畫家。初名潤,字伯年,一字次遠,號小樓,又作曉樓。杭州蕭山人。父鶴聲,工肖像。自幼得其父指授,後移居寧波,師事任熊。中年定居杭州,以賣畫為生。其畫花鳥、人物、山水,莫不精妙,尤以肖像見長,淺描淡染,筆墨不多而有神情。受陳洪綬、華岩、朱耷等影響。畫作甚豐,別具一格,在江南一帶影響較廣。代表作有《鍾馗》、《關河一望蕭索》、《蘇武牧羊》等。與任熊、任薰合稱"三任",加任預也稱"四任"。�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杭州餘杭人。自幼跟外祖父朱有虔讀書,有反清民族主義思想,1890年入杭州詁經精舍,師從俞樾學習8年,奠定了深厚的國學基礎。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1900年剪辮發立志革命。1903年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和替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被捕入獄。1904年蔡元培等和他聯系,在獄中參與發起成立光復會。1906年出獄後為孫中山迎至日本,參加同盟會,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康梁保皇改良派開展了大論戰。1911年杭州光復後回國,主編《大共和日報》,並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曾受立憲派張謇拉攏,參加統一黨,散布"革命軍興,革命黨消"的言論。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他赴京當面斥責袁世凱,被袁禁錮3年,袁死後被釋放。1917年參加孫中山的護法軍政府,任秘書長。1924年脫離孫中山改組的國民黨,在蘇州設章氏國學講習會,以講學為業。九一八事變後,又奮起主張抗日,反對內戰。1936年病逝於蘇州。在文學、歷史學、語言學等方面,他都有較大的貢獻。著述有《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章氏叢書三編》。�

陳叔通

【陳叔通】(1876~1966)社會活動家。杭州人。甲午戰爭後留學日本。曾參加維新運動。1902年中進士,入翰林院。後加入光復會,又去日本,入法政大學學習。辛亥革命後,任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參加反袁世凱斗爭,因不滿北洋軍閥統治,退出政界。長期擔任杭州商務印書館董事、浙江興業銀行董事。抗戰勝利前夕,參加籌組杭州市各界人民團體聯合會,從事民主運動。1949年春,響應中國共產黨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號召,取道香港到達華北解放區,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主任委員。1966年2月在北京病逝。�

馬敘倫

【馬敘倫】(1884~1970)學者、社會活動家。字彝初,又作夷初,號石翁、寒香、石屋老人。杭州人。早年肄業於杭州府中學堂。後任杭州《國粹學報》等報編輯。執教杭州、江山、諸暨、廣州等地。1911年去日本,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任杭州勞動大學校長,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教授,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抗戰期間,從事抗日反蔣活動。1946年在杭州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同年6月23日參加杭州工人、學生和各界人士舉行的反內戰遊行示威,被推舉為向國民黨政府請願代表,在南京下關車站被國民黨特務打成重傷。1947年11月,致函抗議國民黨政府堅持內戰政策。年底經香港轉到解放區。1949年初,代表中國民主促進會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1949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部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1970年在北京病逝。學術上長於文字、音韻、訓詁,著有《石屋余沈》、《石屋續沈》等。�

郁達夫

【郁達夫】(1896~1945)作家。杭州富陽人。創造社主要成員之一。曾就學杭州府中學堂,後轉入之江大學預科,以鬧學潮被開除,轉入蕙蘭中學。1913年隨其兄郁華到日本,學過文、醫、法、經濟等科。1921年與郭沫若等創立創造社,步入文壇。著有小說《沉淪》等。部分小說具有愛國主義思想,並對封建道德作大膽挑戰。散文主要是游記,文筆優美。與魯迅合編過文學刊物《奔流》。抗日戰爭時,在香港、南洋群島一帶從事抗日宣傳活動。新加坡淪陷後,流亡蘇門答臘。1945年被日本憲兵隊秘密殺害於印度尼西亞的丹戌革岱。所著小說、散文、詩詞等輯錄出版有《郁達夫文集》。�

夏衍

【夏衍】(1900~1995)電影藝術家。原名沈乃照,字端先。杭州人。小學畢業後,14歲入杭州太平坊泰興染坊當學徒。1915年9月,入浙江甲種工業學校染織科。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參與杭州學生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與同學創辦浙江第一個進步刊物《雙十》周刊(後改名《浙江潮》),發表文章抨擊時弊。1920年以名列第一畢業於浙江甲種工業學校,被公費保送去日本留學。先入明治專門學校學電工技術,後考入九州帝國大學。1927年4月回國,在杭州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學藝術工作。1929年參加左翼作家聯盟的籌備工作,創辦杭州藝術劇社。1932年進入電影界,任杭州明星影片公司編劇顧問。1933年由錢杏屯阝、王塵元、司徒慧敏、石凌鶴等組成中共電影小組,夏衍任組長。抗戰期間,輾轉杭州、廣州、桂林、香港,主持《救亡日報》工作,負責《華商報》文藝副刊。在重慶以《新華日報》特約評論員身分,從事文化界統一戰線工作及話劇創作。1946~1948年在香港、新加坡進行統戰工作,在《南僑日報》、《華商報》開辟"七人影評"。1949年後,曾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杭州市文聯主席。1955年調北京後,曾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著述頗多,主要有《夏衍電影創作集》、《夏衍選集》、《電影論文集》、《劫後影談》、《夏衍創作》、《雜碎集》、《懶尋舊夢錄》等。國務院授予他"國家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稱號。�

常書鴻

【常書鴻】(1904~1994)中國敦煌學的奠基人。杭州人。從小喜愛藝術。青年時期曾留學法國里昂,後轉巴黎專攻美術。1935年秋天,他在巴黎塞納河畔的舊書攤上發現了伯希和編輯的畫冊《敦煌圖錄》,又在巴黎奇美博物館看到了一幅幅色彩絢麗的立軸絹畫後,毅然回國尋求藝術。1943年春天,他到了敦煌莫高窟。1944年2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他被任命為所長。在經費拮據、吃住無著的困難條件下,開展了研究和保護工作。與四川成都華西大學聯合編輯出版《供養人畫像題識》。1944年他和同事在3尊佛像的腹內發現了66件經卷和六朝官職花名冊、雜文等。經考證是北魏時期文物,為震驚世界的一大發現。1945年春,國民政府宣布解散敦煌藝術研究所,他四處奔走呼籲,於次年重新恢復。在此後不到3年內,完成了"歷代壁畫代表作選"、"歷代藻井圖案、佛光圖案及邊飾圖案選"、"歷代山水、人物、舟車、動物、建築資料、飛天、服飾選"等十幾個專題選繪的摹本800餘幅,總面積600多平方米。1949年後,常書鴻的工作受到政府和周恩來總理的支持鼓勵,重點加強對敦煌藝術的保護。在1963~1966年間,在4040米長的長廊中,加固了195個石窟,而後在遍布於鳴沙山窟壁間的492個洞窟上下四層之間都用鋼筋水泥的護欄保護,使迴廊連成一體。他在敦煌工作、生活了近40年,1994年病逝於北京。其女兒常沙娜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在藝術上亦頗有成就。�

蔣築英

【蔣築英】(1938~1982)科學家。杭州人。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62年畢業後入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攻讀光學研究生,從事光學函數研究。1965年與人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光學傳遞函數裝置,質量達到國外

3. 紹興先賢有哪些

任頤(1840~1895),初名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字伯年。清紹興山陰人。父鶴聲,善工丹青。幼年就得到其父指授。咸豐三年(1853)赴上海扇庄學徒,後得任熊、任薰教授,初顯畫名。十一年,太平軍入浙東,攻克紹興,則參加太平軍,充旗手。太平軍敗後,移居寧波,隱於民間,重操畫筆,結識畫家任渭長。中年以後定居上海,以賣畫為生。1884年,小刀會在上海起義,為小刀會「點春堂」作「觀刀圖」,頗具影響。先後結交當時書畫名家吳昌碩、蒲華、王秋年、蔣石鶴、吳友如等。畫法師承陳洪綬、華岩,又受八大山人朱耷影響,擅畫花鳥山水、人物。重寫生,鉤勒、點簇、潑墨交互施用,別具一格;賦色鮮活明麗,筆墨不多而形象生動活潑;精肖像畫,喜用中鋒,淺描淡染,寥寥數筆而神情逼真,執法獨到,畫風在江南一帶影響極大,與任熊、任薰、任預並稱畫壇任門「四傑」。現存作品頗豐:《野塘兩石》、《芭蕉綉球》、《紫藤鴛鴦》、《池塘睡鴨》、《黃花紅葉》、《雞》、《秋雨梧桐》、《落花飛燕》、《譏看天圖》、《沙馥小像》、《五穀豐登》、《鍾馗》、《倒騎驢圖》、《牧牛圖》等。其女任霞,子任堇,均工詩文、書畫。光緒二十一年(1895)卒,年五十六。《中國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原籍山東琅琊(今山東臨沂),定居會稽山陰。出身貴族,父王曠曾任淮南太守,伯王導,晉元帝時丞相。其幼時言語遲鈍,及長始顯才華。性坦率,不拘禮節,有「坦腹東床」佳話。初仕為秘書郎,累官至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當時,東土飢荒,羲之輒開倉賑貸。朝廷賦役繁重,吳會更甚,每上疏爭之,多被聽納。羲之淡泊名利,雅好養性,初渡浙江,便有終仕之志。朝廷愛其才,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後稱病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善作文、工書法。原師事鍾繇,但博採眾家之長,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妍美流暢之風格。

羲之七子:獻之、凝之、徽之均善書,尤以第七子獻子成就最著。相傳現存蘭亭「鵝池」碑,「鵝」字為羲之所書,「池」字為獻之所續,世稱「父子碑」。著有《王羲之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右軍集》傳世。因其書法而得名之遺跡,尚存蘭亭、筆飛弄、筆架橋、題扇橋、躲婆弄等。羲之舍宅為寺之戒珠寺,現辟為紀念館。《晉書》有傳。

湯紹恩字汝承,號篤齋,四川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十四年由戶部郎中遷德安知府,尋移紹興知府,累官至山東右布政使。後致仕歸,年九十七卒。湯為人寬厚儉朴,內服疏布,外以父所遺舊袍襲之。為政持大體,不事苛細,不以廉自炫。知紹興後,新修學宮,廣設社學,緩刑罰,恤貧弱,旌節孝,濟災荒,深得紹興人民愛戴。

文種名會,字伯禽、子禽,春秋楚之鄒人。公元前494年,句踐敗於夫椒,使文種議和,成。句踐入質吳國,命種守越。種焦思竭力,恢復生產,治理國政。「外守疆土之界,內修耕戰之備,無遺荒土,百姓親附」。句踐歸國,問政於種,種曰「愛民而已」。「利之無害,成之無敗,生之無殺,與之無奪。」「無奪民所好,則利也。民不失其時,則成之。省刑去罰,則生之。薄其賦斂,則與之。」「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其子,如兄之愛其弟,聞有飢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越王乃緩刑薄罰,省其賦斂。於是人民殷富,皆有帶甲之勇。種又獻伐吳「九術」(《史記》作「七術」):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財幣,以遺其君;三曰貴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遺之好美,以為勞其志;五曰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台,盡其財,疲其力;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邦家富而備器;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句踐僅用三術而滅吳。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曾致書種,勸其應識「高鳥散,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之大勢,早日離越。種不忍而稱病不朝。人誣其作亂,越王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伏劍自殺。賜葬卧龍山,故名種山。現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府山望海亭東側有文種墓。《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均有載。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閨瑾,字玉貞,小字玉姑,後易名瑾,字璇卿,號競雄、鑒湖女俠,別號漢俠女兒,另署鞦韆。祖籍紹興山陰漓渚(福全)人,出生於福建閩候縣。自幼喜好詩文,尤慕劍俠,豪爽奔放。稍長,隨四表兄習棍棒拳術、騎馬擊劍,性格倔強。

秋瑾目睹清廷腐敗和民族危難,遂蔭生「置生死於不顧」,獻身救國之志。三十年,沖破家庭束縛自籌旅費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實踐女學校學習,積極參加留日學生革命活動。七月再赴日本,經黃興介紹,在日本會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並被推為同盟評議部評議員和同盟會浙江主盟人。因反對日本「取締留學生規則」,年底回國。三十三年初,接任紹興大通體育師范學堂督辦。「大通」名義上是培養小學體育師資,實際上是培養革命軍事人才幹校。l~6月間,一面與教員王金發、竺酌先等在和暢堂秋瑾制定秘密計劃;一面派親信去諸暨、嵊縣、新昌、義烏、金華、麗水等地聯絡會黨。多次往來於上海、杭州,在浙江新軍和杭州武備學堂、弁目學堂中發展同盟會組織,吸收光復會員,曾親擬《光復軍軍制稿》,在杭州白雲庵召集浙江各地會黨,正式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商定五月下旬浙、皖聯合起義會攻南京。因叛徒告密,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倉促起義,失敗。7月13日(六月初四),清政府派兵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入獄。於初六日(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年僅33歲。次年,好友吳芝瑛、徐自華按照烈士生前願望,幾經周折,遂將其遺骨葬於杭州西冷橋畔。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親筆為秋瑾題寫「巾幗英雄」四個大字,並書楹聯一副:「江滬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民國十九年(1930)在古軒亭口建「秋瑾烈士紀念碑」,府山之巔建「風雨亭」以志紀念。建國後,辟秋瑾故居為「秋瑾紀念館」,定「秋瑾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秋瑾烈士紀念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 (188l~1936),原名周樹人,幼名樟壽,字豫才,魯迅為其主要筆名。紹興城區都昌坊人。祖父周介孚,清翰林院庶吉士;父周伯宜,秀才,屢試不中;母魯瑞,紹興縣孫端鎮安橋頭村人。兄弟3人,魯迅兄長,次作人,幼建人。

魯迅7歲上本家私塾讀《鑒略》,12歲進「三味書屋」,師壽鏡吾讀《四書》、《五經》。光緒十九年(1893)秋,祖父周介孚因科場案下獄,魯迅先後到紹興縣皇甫庄和小皋埠舅家避難。二十年(1894)父病不起,常常出入當鋪和葯店,為醫治父病而到處奔波,家道漸由小康墜入困頓而受人白眼。期間魯迅和農民及農民子弟有較多接觸,因而激起對「上流社會的墮落」之憎恨和對「下層社會的不幸」之同情。

光緒二十四年5月,魯迅母盡家中所有為其湊足18元盤川,去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鐵路礦務學堂,二十七年畢業。二十八年2月以官費留學日本。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文和普通科,課余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之革命活動。三十年9月進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後因痛感學醫並不能改變國民精神,於是棄醫從文。三十二年至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等國文學作品。三十四年加入光復會。宣統元年(1909)夏回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職。二年7月,回紹興,任紹興府中學堂(今紹興一中)監學兼博物教員。辛亥革命成功後出任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民國元年(1-912)2月,應蔡元培之邀,去南京教育部任部員,5月,隨教育部遷往北京,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8月任教育部僉事。六年因張勛復辟辭職。七年1月,參加《新青年》雜志編輯工作,同年4月,始以「魯迅」筆名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九年,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女子師范大學等校任教,積極組織和支持《語絲社》、《未名社》等進步社團,培養青年作家,促進新文化發展。在女師大「風潮」、「五卅」事件、「三.一八」慘案等重大政治斗爭中,冒著生命危險,寫下許多如「匕首」、「投槍」之雜文。十五年因支持學生愛國運動被通緝。9月南下廈門,任廈門大學教授。十六年1月被廣州中山大學聘為文學系主任,後兼教務主任。4月,為營救被捕學生無效憤而辭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對魯迅觸動很大,思想由進化論發展到階級論。10月抵上海,與許廣平同居,從此定居於上海。

魯迅在上海10年,認真研究馬列主義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十九年起先後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團結左翼文藝工作者,並以雜文為武器,抨擊國民黨政府統治,寫下《二心集》、《南腔北調》等10餘本雜文集和《朝花夕拾》、《野草》等散文集。

夏禹《史記-夏本紀》載:禹為黃帝軒轅氏之玄孫,姓姒,名文命。禹為人「敏給克勤;其悳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禹治水有功,初被封為夏伯,故稱「伯禹」。後受舜禪,禹制貢法,根據各地出產確定應納貢品,名曰「定貢」。為志禹功,《尚書》以《禹貢》名篇。主張「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曾向帝舜獻「九功惟敘,九敘惟歌」之謀,舜善其言,贊禹功為「地平天成,萬世永賴」。其子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竺可楨 (1890~1974),又名紹榮、烈祖、兆熊,字藕舫,紹興會稽東關(今屬上虞市)人。光緒二十年(1894)入東關鎮敬義小學。三十一年5月,進紹興東湖通藝學堂,半年後考入上海澄衷學堂,三十三年轉入復旦公學。宣統元年(1909)考入河北唐山路礦學校,二年畢業。後考取第二次「庚子賠款」赴美國留學公費生,入伊利諾斯大學農學院,民國二年(1913)畢業,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學習氣象。五年,在美國加入任鴻雋、楊杏佛等發起之「中國科學社」,任《科學月刊》編輯。七年秋,獲博士學位後回國,應聘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地理學和氣象學。九年,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前身)地理系主任。十四年,應上海商務印書館之聘,任該館編輯。十五年,到天津南開大學教地理學和氣象學。十六年,應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之聘籌建氣象研究所,次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立南京氣象台,開展氣象研究,奠定我國現代氣象事業基礎。十九年起徹底結束中國領土和海域之天氣預報由外國人發布之歷史。二十二年4月,委任為中國出席第五屆太平洋科學會議代表。二十五年4月起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解放。學校幾度搬遷,在十分艱難條件下,始終依靠師生,堅持「求是」校訓,並親自撰寫《求是精神和犧牲精神》一文,提倡追求真理,不怕犧牲之精神,聚集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使學校發展成為全國著名大學。抗日戰爭期間,率領浙江大學師生西遷,轉輾贛、湘、兩廣到達遵義,被譽為「文軍的長征」。三十五年,遷回杭州。在反內戰、反飢餓斗爭中,積極支持於子三等進步學生的愛國行動,公開揭露反動派殺害於子三真相。次年7月,當選為黨團合並後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三十七年3月,當選為國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竺可楨

解放前夕,斷然置國民黨要其赴台灣之種種威脅利誘於不顧,奔赴上海。1949年7月,赴北京參加全國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9月,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氣象學會會長、中國地理學會會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學部主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常務理事、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國際地球物理年國家委員會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196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竺可楨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致力於許多學科研究,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在氣候變遷、物候、農業氣候、自然區劃和科學史等方面皆有卓越見解和傑出貢獻,曾發表論文240餘篇。從1936年1月1日起到1974年2月6日逝世前一天止,氣象日記無一日間斷,共計800萬字。1955年至1960年間,雖年事已高,仍經常到西北黃土高原、新疆、內蒙古等地考察。主要論著有《台風中心的若干新事實》、《遠東台風的新分類》、《中國氣流之運行》、《東南季風與中國雨量》、《氣候與人生及其他生物的關系》、《論我國氣候的若干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物候學》、《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的亞熱帶》、《東亞天氣類型的初步研究》等,已輯有《竺可楨文集》。《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冕 (1310—1359),宇元章,浙江諸暨人。他是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築「梅花屋」,種粟養魚,以清貧生活了其餘生。

范蠡字少伯,又稱范伯,春秋末楚國宛三戶(今河南南陽一帶)人。出身貧寒,微時「佯狂、倜儻、負俗。」文種任宛令時,與之交。後同至越國出仕,俱為著名大夫。

公元前494年,句踐伐吳,范蠡諫阻,不聽,遂遭失敗。退保會稽山後,獻卑身厚賂,乞成於吳之計,訂城下之盟。范蠡隨句踐質吳三年,夫差勸其棄越投吳,委以重任,范不為動。含垢忍辱,卑辭厚賂,終於使句踐化險為夷,平安返越。及歸國,與文種鼎力輔佐越王。句踐奮發圖強,築城立廓,發展生產,以俟時機。蠡倡「道」、「氣」,主「恆」、「常」,重「持盈」、「定傾」、「節事」,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時勢必有盛衰,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才能取勝。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興越滅吳,完成句踐稱霸大業,使越國成為強國。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離越適齊,化名「鴟夷子皮」,經商治產,獲利千萬,受任齊相。後棄官散財,間行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逐什一之利,復貲累千萬,自號陶朱公。范蠡著作甚豐,惜大多散佚,僅存《養魚經》,為我國最早內塘養魚專著。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有專記、《史記-貨殖列傳》有載,《越絕書》、《吳越春秋》述其詳。

蔡元培 (1868~1940),字鶴卿、孑民,號孑農,紹興山陰(今越城區)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十六年會試貢士,未殿試。十八年補殿試,為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補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教習。二十八年與蔣觀雲等組織中國教育會,任事務長。夏,游歷日本,同年秋回國,在上海創設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任總理。並以《晨報》為陣地,提倡民權,宣傳排滿革命。三十年冬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加入同盟會。三十年赴德國留學。

民國元年(1912)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產階級民主教育體制。二次革命失敗後,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五年冬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五四」運動中支持學生愛國行動,多方營救被捕學生。

「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擁護國共合作。民國二十一年(1932)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曾電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等共產黨員。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句踐 (約前520~前465),其先禹之苗裔,夏後帝少康之庶子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句踐元年(前496),吳王闔閭興師伐越。句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陣呼而自剄」,一舉打敗吳軍,射傷吳王。吳王闔閭臨終告誡兒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接位後,遵照遺訓,日夜勤兵,矢以報越。句踐得悉,主張「先吳未發往伐之」,范蠡諫告,勿聽,被夫差「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今吳縣椒山)。」句踐率殘兵五千,退守會稽山上。夫差追而圍之。句踐以「卑辭厚禮以遺」之計,派文種向吳求和。初,吳王夫差納伍子胥之諫,勿許。句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文種諫而獻「以美女寶器厚賂吳太宰嚭」之策,終於使夫差同意赦越,罷兵而歸。

句踐五年(前492)五月,句踐夫婦偕范蠡入質於吳,囚於石室。「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句踐斫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問疾嘗糞」,博得夫差歡心,得赦歸國。

句踐七年(前490)歸越,卧薪嘗膽,誓復吳仇。身自耕作,與百姓同其勞;自奉極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內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實府庫,墾其田疇;緩刑薄罰,省其賦斂;獎勵生育,訓練士兵。納相國范蠡建議,選四達之地築城立廓,以圖霸王之業。先建小城,後建大城。於是人民殷富,社會安定,士民皆欲與報吳恥。

句踐十五年(前482),吳王夫差北會諸侯於黃池,太子留守,國內空虛。句踐發兵四萬,親率君子(親兵)六千伐吳。敗吳師,獲太子友,破吳都,焚姑胥台。夫差請和,句踐自度未能滅吳,許之。句踐十九年,再度伐吳,戰於笠澤,三戰三勝。二十一年再次伐吳,圍攻三年,夫差求和不成自殺,終於句踐二十四年(前473)滅吳雪恥。

葛雲飛(1789~1841),字鵬起,又字凌台,號雨田,清紹興山陰天樂鄉(今屬蕭山市)人。生於行伍之家,幼好讀書,穎悟過人,後從父習武。讀《宋史-岳飛傳》至「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時,謂人曰:「此舉其大者而言耳,非謂武將可以愛錢也。」讀《明史-周遇吉傳》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嘉慶二十四年(1819)武舉人,道光三年(1823)武進士,七年署黃岩鎮水師中營守備。巡洋遇盜艇,以滅燈詐為商船誘盜近舟,力擒劇盜陳兆龍等9人。二十一年(1841)正月,伊利布令定海鎮總兵交涉歸還定海,釋安突得事。葛堅持先歸地後釋俘,迫使英軍就範,撤離定海。八月,英將朴鼎查再犯定海,葛約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分守曉峰嶺、竹山門,而自以主將據沖要擋敵。十二日英船29隻闖入竹山門,葛在土城親燃大炮擊斷其頭桅,英軍遁出。又令游擊張紹廷迎頭截擊,英軍退走,得旨嘉獎,賞提督銜。適夜英軍復大至,雖力戰,然敵軍仍盛,飛書大營請援,弗許。雲飛秘不發,加意撫慰士卒。天雨,霪潦中屢戰挫敗,激戰6晝夜,僅啖餅數枚,戰士亦然。最後敵攻破竹山門,薄土城,葛率部卒200餘人持刀步戰2里許,格殺無算。身受40餘創,炮洞胸背,仍揮刀殺敵。終因多次中彈,依崖而殞,壯烈殉國。義勇徐保夜負葛屍,以小舟渡抵鎮海。宣宗揮淚下詔,頒金治喪,以提督例恤,謚壯節,葬於今蕭山所前鄉三泉王村黃灣寺北。

葛雲飛文武雙全,著軍事著作多種,有《名將錄》、《制械要言》、《制葯要言》、《水師緝捕管見》、《全浙沿海險要圖說》及詩詞若干卷存世。事母孝,母亦知大義,喪歸,一慟而止,曰:「吾有子矣!」《清史稿》有傳
http://blog.sina.com.cn/u/49c5c56d0100050m

4. 三個歷史紹興有名人物【魯迅有了】

任頤(1840~1895),初名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字伯年。清紹興山陰人。父鶴聲,善工丹青。幼年就得到其父指授。咸豐三年(1853)赴上海扇庄學徒,後得任熊、任薰教授,初顯畫名。十一年,太平軍入浙東,攻克紹興,則參加太平軍,充旗手。太平軍敗後,移居寧波,隱於民間,重操畫筆,結識畫家任渭長。中年以後定居上海,以賣畫為生。1884年,小刀會在上海起義,為小刀會「點春堂」作「觀刀圖」,頗具影響。先後結交當時書畫名家吳昌碩、蒲華、王秋年、蔣石鶴、吳友如等。畫法師承陳洪綬、華岩,又受八大山人朱耷影響,擅畫花鳥山水、人物。重寫生,鉤勒、點簇、潑墨交互施用,別具一格;賦色鮮活明麗,筆墨不多而形象生動活潑;精肖像畫,喜用中鋒,淺描淡染,寥寥數筆而神情逼真,執法獨到,畫風在江南一帶影響極大,與任熊、任薰、任預並稱畫壇任門「四傑」。現存作品頗豐:《野塘兩石》、《芭蕉綉球》、《紫藤鴛鴦》、《池塘睡鴨》、《黃花紅葉》、《雞》、《秋雨梧桐》、《落花飛燕》、《譏看天圖》、《沙馥小像》、《五穀豐登》、《鍾馗》、《倒騎驢圖》、《牧牛圖》等。其女任霞,子任堇,均工詩文、書畫。光緒二十一年(1895)卒,年五十六。《中國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原籍山東琅琊(今山東臨沂),定居會稽山陰。出身貴族,父王曠曾任淮南太守,伯王導,晉元帝時丞相。其幼時言語遲鈍,及長始顯才華。性坦率,不拘禮節,有「坦腹東床」佳話。初仕為秘書郎,累官至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當時,東土飢荒,羲之輒開倉賑貸。朝廷賦役繁重,吳會更甚,每上疏爭之,多被聽納。羲之淡泊名利,雅好養性,初渡浙江,便有終仕之志。朝廷愛其才,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後稱病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善作文、工書法。原師事鍾繇,但博採眾家之長,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妍美流暢之風格。

羲之七子:獻之、凝之、徽之均善書,尤以第七子獻子成就最著。相傳現存蘭亭「鵝池」碑,「鵝」字為羲之所書,「池」字為獻之所續,世稱「父子碑」。著有《王羲之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右軍集》傳世。因其書法而得名之遺跡,尚存蘭亭、筆飛弄、筆架橋、題扇橋、躲婆弄等。羲之舍宅為寺之戒珠寺,現辟為紀念館。《晉書》有傳。

湯紹恩字汝承,號篤齋,四川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十四年由戶部郎中遷德安知府,尋移紹興知府,累官至山東右布政使。後致仕歸,年九十七卒。湯為人寬厚儉朴,內服疏布,外以父所遺舊袍襲之。為政持大體,不事苛細,不以廉自炫。知紹興後,新修學宮,廣設社學,緩刑罰,恤貧弱,旌節孝,濟災荒,深得紹興人民愛戴。

文種名會,字伯禽、子禽,春秋楚之鄒人。公元前494年,句踐敗於夫椒,使文種議和,成。句踐入質吳國,命種守越。種焦思竭力,恢復生產,治理國政。「外守疆土之界,內修耕戰之備,無遺荒土,百姓親附」。句踐歸國,問政於種,種曰「愛民而已」。「利之無害,成之無敗,生之無殺,與之無奪。」「無奪民所好,則利也。民不失其時,則成之。省刑去罰,則生之。薄其賦斂,則與之。」「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其子,如兄之愛其弟,聞有飢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越王乃緩刑薄罰,省其賦斂。於是人民殷富,皆有帶甲之勇。種又獻伐吳「九術」(《史記》作「七術」):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財幣,以遺其君;三曰貴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遺之好美,以為勞其志;五曰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台,盡其財,疲其力;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邦家富而備器;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句踐僅用三術而滅吳。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曾致書種,勸其應識「高鳥散,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之大勢,早日離越。種不忍而稱病不朝。人誣其作亂,越王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伏劍自殺。賜葬卧龍山,故名種山。現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府山望海亭東側有文種墓。《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均有載。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閨瑾,字玉貞,小字玉姑,後易名瑾,字璇卿,號競雄、鑒湖女俠,別號漢俠女兒,另署鞦韆。祖籍紹興山陰漓渚(福全)人,出生於福建閩候縣。自幼喜好詩文,尤慕劍俠,豪爽奔放。稍長,隨四表兄習棍棒拳術、騎馬擊劍,性格倔強。

秋瑾目睹清廷腐敗和民族危難,遂蔭生「置生死於不顧」,獻身救國之志。三十年,沖破家庭束縛自籌旅費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實踐女學校學習,積極參加留日學生革命活動。七月再赴日本,經黃興介紹,在日本會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並被推為同盟評議部評議員和同盟會浙江主盟人。因反對日本「取締留學生規則」,年底回國。三十三年初,接任紹興大通體育師范學堂督辦。「大通」名義上是培養小學體育師資,實際上是培養革命軍事人才幹校。l~6月間,一面與教員王金發、竺酌先等在和暢堂秋瑾制定秘密計劃;一面派親信去諸暨、嵊縣、新昌、義烏、金華、麗水等地聯絡會黨。多次往來於上海、杭州,在浙江新軍和杭州武備學堂、弁目學堂中發展同盟會組織,吸收光復會員,曾親擬《光復軍軍制稿》,在杭州白雲庵召集浙江各地會黨,正式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商定五月下旬浙、皖聯合起義會攻南京。因叛徒告密,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倉促起義,失敗。7月13日(六月初四),清政府派兵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入獄。於初六日(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年僅33歲。次年,好友吳芝瑛、徐自華按照烈士生前願望,幾經周折,遂將其遺骨葬於杭州西冷橋畔。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親筆為秋瑾題寫「巾幗英雄」四個大字,並書楹聯一副:「江滬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民國十九年(1930)在古軒亭口建「秋瑾烈士紀念碑」,府山之巔建「風雨亭」以志紀念。建國後,辟秋瑾故居為「秋瑾紀念館」,定「秋瑾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秋瑾烈士紀念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竺可楨 (1890~1974),又名紹榮、烈祖、兆熊,字藕舫,紹興會稽東關(今屬上虞市)人。光緒二十年(1894)入東關鎮敬義小學。三十一年5月,進紹興東湖通藝學堂,半年後考入上海澄衷學堂,三十三年轉入復旦公學。宣統元年(1909)考入河北唐山路礦學校,二年畢業。後考取第二次「庚子賠款」赴美國留學公費生,入伊利諾斯大學農學院,民國二年(1913)畢業,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學習氣象。五年,在美國加入任鴻雋、楊杏佛等發起之「中國科學社」,任《科學月刊》編輯。七年秋,獲博士學位後回國,應聘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地理學和氣象學。九年,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前身)地理系主任。十四年,應上海商務印書館之聘,任該館編輯。十五年,到天津南開大學教地理學和氣象學。十六年,應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之聘籌建氣象研究所,次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立南京氣象台,開展氣象研究,奠定我國現代氣象事業基礎。十九年起徹底結束中國領土和海域之天氣預報由外國人發布之歷史。二十二年4月,委任為中國出席第五屆太平洋科學會議代表。二十五年4月起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解放。學校幾度搬遷,在十分艱難條件下,始終依靠師生,堅持「求是」校訓,並親自撰寫《求是精神和犧牲精神》一文,提倡追求真理,不怕犧牲之精神,聚集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使學校發展成為全國著名大學。抗日戰爭期間,率領浙江大學師生西遷,轉輾贛、湘、兩廣到達遵義,被譽為「文軍的長征」。三十五年,遷回杭州。在反內戰、反飢餓斗爭中,積極支持於子三等進步學生的愛國行動,公開揭露反動派殺害於子三真相。次年7月,當選為黨團合並後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三十七年3月,當選為國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竺可楨

解放前夕,斷然置國民黨要其赴台灣之種種威脅利誘於不顧,奔赴上海。1949年7月,赴北京參加全國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9月,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氣象學會會長、中國地理學會會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學部主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常務理事、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國際地球物理年國家委員會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196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竺可楨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致力於許多學科研究,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在氣候變遷、物候、農業氣候、自然區劃和科學史等方面皆有卓越見解和傑出貢獻,曾發表論文240餘篇。從1936年1月1日起到1974年2月6日逝世前一天止,氣象日記無一日間斷,共計800萬字。1955年至1960年間,雖年事已高,仍經常到西北黃土高原、新疆、內蒙古等地考察。主要論著有《台風中心的若干新事實》、《遠東台風的新分類》、《中國氣流之運行》、《東南季風與中國雨量》、《氣候與人生及其他生物的關系》、《論我國氣候的若干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物候學》、《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的亞熱帶》、《東亞天氣類型的初步研究》等,已輯有《竺可楨文集》。《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冕 (1310—1359),宇元章,浙江諸暨人。他是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築「梅花屋」,種粟養魚,以清貧生活了其餘生。

范蠡字少伯,又稱范伯,春秋末楚國宛三戶(今河南南陽一帶)人。出身貧寒,微時「佯狂、倜儻、負俗。」文種任宛令時,與之交。後同至越國出仕,俱為著名大夫。

公元前494年,句踐伐吳,范蠡諫阻,不聽,遂遭失敗。退保會稽山後,獻卑身厚賂,乞成於吳之計,訂城下之盟。范蠡隨句踐質吳三年,夫差勸其棄越投吳,委以重任,范不為動。含垢忍辱,卑辭厚賂,終於使句踐化險為夷,平安返越。及歸國,與文種鼎力輔佐越王。句踐奮發圖強,築城立廓,發展生產,以俟時機。蠡倡「道」、「氣」,主「恆」、「常」,重「持盈」、「定傾」、「節事」,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時勢必有盛衰,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才能取勝。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興越滅吳,完成句踐稱霸大業,使越國成為強國。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離越適齊,化名「鴟夷子皮」,經商治產,獲利千萬,受任齊相。後棄官散財,間行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逐什一之利,復貲累千萬,自號陶朱公。范蠡著作甚豐,惜大多散佚,僅存《養魚經》,為我國最早內塘養魚專著。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有專記、《史記-貨殖列傳》有載,《越絕書》、《吳越春秋》述其詳。

蔡元培 (1868~1940),字鶴卿、孑民,號孑農,紹興山陰(今越城區)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十六年會試貢士,未殿試。十八年補殿試,為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補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教習。二十八年與蔣觀雲等組織中國教育會,任事務長。夏,游歷日本,同年秋回國,在上海創設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任總理。並以《晨報》為陣地,提倡民權,宣傳排滿革命。三十年冬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加入同盟會。三十年赴德國留學。

民國元年(1912)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產階級民主教育體制。二次革命失敗後,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五年冬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五四」運動中支持學生愛國行動,多方營救被捕學生。

「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擁護國共合作。民國二十一年(1932)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曾電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等共產黨員。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句踐 (約前520~前465),其先禹之苗裔,夏後帝少康之庶子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句踐元年(前496),吳王闔閭興師伐越。句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陣呼而自剄」,一舉打敗吳軍,射傷吳王。吳王闔閭臨終告誡兒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接位後,遵照遺訓,日夜勤兵,矢以報越。句踐得悉,主張「先吳未發往伐之」,范蠡諫告,勿聽,被夫差「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今吳縣椒山)。」句踐率殘兵五千,退守會稽山上。夫差追而圍之。句踐以「卑辭厚禮以遺」之計,派文種向吳求和。初,吳王夫差納伍子胥之諫,勿許。句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文種諫而獻「以美女寶器厚賂吳太宰嚭」之策,終於使夫差同意赦越,罷兵而歸。

句踐五年(前492)五月,句踐夫婦偕范蠡入質於吳,囚於石室。「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句踐斫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問疾嘗糞」,博得夫差歡心,得赦歸國。

句踐七年(前490)歸越,卧薪嘗膽,誓復吳仇。身自耕作,與百姓同其勞;自奉極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內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實府庫,墾其田疇;緩刑薄罰,省其賦斂;獎勵生育,訓練士兵。納相國范蠡建議,選四達之地築城立廓,以圖霸王之業。先建小城,後建大城。於是人民殷富,社會安定,士民皆欲與報吳恥。

句踐十五年(前482),吳王夫差北會諸侯於黃池,太子留守,國內空虛。句踐發兵四萬,親率君子(親兵)六千伐吳。敗吳師,獲太子友,破吳都,焚姑胥台。夫差請和,句踐自度未能滅吳,許之。句踐十九年,再度伐吳,戰於笠澤,三戰三勝。二十一年再次伐吳,圍攻三年,夫差求和不成自殺,終於句踐二十四年(前473)滅吳雪恥。

葛雲飛(1789~1841),字鵬起,又字凌台,號雨田,清紹興山陰天樂鄉(今屬蕭山市)人。生於行伍之家,幼好讀書,穎悟過人,後從父習武。讀《宋史-岳飛傳》至「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時,謂人曰:「此舉其大者而言耳,非謂武將可以愛錢也。」讀《明史-周遇吉傳》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嘉慶二十四年(1819)武舉人,道光三年(1823)武進士,七年署黃岩鎮水師中營守備。巡洋遇盜艇,以滅燈詐為商船誘盜近舟,力擒劇盜陳兆龍等9人。二十一年(1841)正月,伊利布令定海鎮總兵交涉歸還定海,釋安突得事。葛堅持先歸地後釋俘,迫使英軍就範,撤離定海。八月,英將朴鼎查再犯定海,葛約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分守曉峰嶺、竹山門,而自以主將據沖要擋敵。十二日英船29隻闖入竹山門,葛在土城親燃大炮擊斷其頭桅,英軍遁出。又令游擊張紹廷迎頭截擊,英軍退走,得旨嘉獎,賞提督銜。適夜英軍復大至,雖力戰,然敵軍仍盛,飛書大營請援,弗許。雲飛秘不發,加意撫慰士卒。天雨,霪潦中屢戰挫敗,激戰6晝夜,僅啖餅數枚,戰士亦然。最後敵攻破竹山門,薄土城,葛率部卒200餘人持刀步戰2里許,格殺無算。身受40餘創,炮洞胸背,仍揮刀殺敵。終因多次中彈,依崖而殞,壯烈殉國。義勇徐保夜負葛屍,以小舟渡抵鎮海。宣宗揮淚下詔,頒金治喪,以提督例恤,謚壯節,葬於今蕭山所前鄉三泉王村黃灣寺北。

葛雲飛文武雙全,著軍事著作多種,有《名將錄》、《制械要言》、《制葯要言》、《水師緝捕管見》、
哇。還是蠻多的
很高心為您解答。

5. 急需一篇文章

精明的浙江人吃「魯迅飯」10多年前就開始了。有商業眼光的人敏感地意識到魯迅小說《孔乙己》中「咸亨酒店」這4個字的含金量,便依照小說描寫的格局在魯迅路上修建咸亨酒店,還在酒店門口放置孔乙己塑像。游覽紹興的國內外遊客慕名而來,咸亨酒店儼然成了紹興具有代表性的景點,吸引力遠超一旁的魯迅紀念館,財源滾滾。如今「咸亨」兩字作為商標,評估價值為1.5億人民幣。
任頤(1840~1895),初名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字伯年。清紹興山陰人。父鶴聲,善工丹青。幼年就得到其父指授。咸豐三年(1853)赴上海扇庄學徒,後得任熊、任薰教授,初顯畫名。十一年,太平軍入浙東,攻克紹興,則參加太平軍,充旗手。太平軍敗後,移居寧波,隱於民間,重操畫筆,結識畫家任渭長。中年以後定居上海,以賣畫為生。1884年,小刀會在上海起義,為小刀會「點春堂」作「觀刀圖」,頗具影響。先後結交當時書畫名家吳昌碩、蒲華、王秋年、蔣石鶴、吳友如等。畫法師承陳洪綬、華岩,又受八大山人朱耷影響,擅畫花鳥山水、人物。重寫生,鉤勒、點簇、潑墨交互施用,別具一格;賦色鮮活明麗,筆墨不多而形象生動活潑;精肖像畫,喜用中鋒,淺描淡染,寥寥數筆而神情逼真,執法獨到,畫風在江南一帶影響極大,與任熊、任薰、任預並稱畫壇任門「四傑」。現存作品頗豐:《野塘兩石》、《芭蕉綉球》、《紫藤鴛鴦》、《池塘睡鴨》、《黃花紅葉》、《雞》、《秋雨梧桐》、《落花飛燕》、《譏看天圖》、《沙馥小像》、《五穀豐登》、《鍾馗》、《倒騎驢圖》、《牧牛圖》等。其女任霞,子任堇,均工詩文、書畫。光緒二十一年(1895)卒,年五十六。《中國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原籍山東琅琊(今山東臨沂),定居會稽山陰。出身貴族,父王曠曾任淮南太守,伯王導,晉元帝時丞相。其幼時言語遲鈍,及長始顯才華。性坦率,不拘禮節,有「坦腹東床」佳話。初仕為秘書郎,累官至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當時,東土飢荒,羲之輒開倉賑貸。朝廷賦役繁重,吳會更甚,每上疏爭之,多被聽納。羲之淡泊名利,雅好養性,初渡浙江,便有終仕之志。朝廷愛其才,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後稱病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善作文、工書法。原師事鍾繇,但博採眾家之長,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妍美流暢之風格。

羲之七子:獻之、凝之、徽之均善書,尤以第七子獻子成就最著。相傳現存蘭亭「鵝池」碑,「鵝」字為羲之所書,「池」字為獻之所續,世稱「父子碑」。著有《王羲之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右軍集》傳世。因其書法而得名之遺跡,尚存蘭亭、筆飛弄、筆架橋、題扇橋、躲婆弄等。羲之舍宅為寺之戒珠寺,現辟為紀念館。《晉書》有傳。

湯紹恩字汝承,號篤齋,四川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十四年由戶部郎中遷德安知府,尋移紹興知府,累官至山東右布政使。後致仕歸,年九十七卒。湯為人寬厚儉朴,內服疏布,外以父所遺舊袍襲之。為政持大體,不事苛細,不以廉自炫。知紹興後,新修學宮,廣設社學,緩刑罰,恤貧弱,旌節孝,濟災荒,深得紹興人民愛戴。

文種名會,字伯禽、子禽,春秋楚之鄒人。公元前494年,句踐敗於夫椒,使文種議和,成。句踐入質吳國,命種守越。種焦思竭力,恢復生產,治理國政。「外守疆土之界,內修耕戰之備,無遺荒土,百姓親附」。句踐歸國,問政於種,種曰「愛民而已」。「利之無害,成之無敗,生之無殺,與之無奪。」「無奪民所好,則利也。民不失其時,則成之。省刑去罰,則生之。薄其賦斂,則與之。」「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其子,如兄之愛其弟,聞有飢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越王乃緩刑薄罰,省其賦斂。於是人民殷富,皆有帶甲之勇。種又獻伐吳「九術」(《史記》作「七術」):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財幣,以遺其君;三曰貴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遺之好美,以為勞其志;五曰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台,盡其財,疲其力;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邦家富而備器;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句踐僅用三術而滅吳。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曾致書種,勸其應識「高鳥散,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之大勢,早日離越。種不忍而稱病不朝。人誣其作亂,越王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伏劍自殺。賜葬卧龍山,故名種山。現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府山望海亭東側有文種墓。《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均有載。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閨瑾,字玉貞,小字玉姑,後易名瑾,字璇卿,號競雄、鑒湖女俠,別號漢俠女兒,另署鞦韆。祖籍紹興山陰漓渚(福全)人,出生於福建閩候縣。自幼喜好詩文,尤慕劍俠,豪爽奔放。稍長,隨四表兄習棍棒拳術、騎馬擊劍,性格倔強。

秋瑾目睹清廷腐敗和民族危難,遂蔭生「置生死於不顧」,獻身救國之志。三十年,沖破家庭束縛自籌旅費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實踐女學校學習,積極參加留日學生革命活動。七月再赴日本,經黃興介紹,在日本會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並被推為同盟評議部評議員和同盟會浙江主盟人。因反對日本「取締留學生規則」,年底回國。三十三年初,接任紹興大通體育師范學堂督辦。「大通」名義上是培養小學體育師資,實際上是培養革命軍事人才幹校。l~6月間,一面與教員王金發、竺酌先等在和暢堂秋瑾制定秘密計劃;一面派親信去諸暨、嵊縣、新昌、義烏、金華、麗水等地聯絡會黨。多次往來於上海、杭州,在浙江新軍和杭州武備學堂、弁目學堂中發展同盟會組織,吸收光復會員,曾親擬《光復軍軍制稿》,在杭州白雲庵召集浙江各地會黨,正式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商定五月下旬浙、皖聯合起義會攻南京。因叛徒告密,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倉促起義,失敗。7月13日(六月初四),清政府派兵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入獄。於初六日(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年僅33歲。次年,好友吳芝瑛、徐自華按照烈士生前願望,幾經周折,遂將其遺骨葬於杭州西冷橋畔。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親筆為秋瑾題寫「巾幗英雄」四個大字,並書楹聯一副:「江滬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民國十九年(1930)在古軒亭口建「秋瑾烈士紀念碑」,府山之巔建「風雨亭」以志紀念。建國後,辟秋瑾故居為「秋瑾紀念館」,定「秋瑾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秋瑾烈士紀念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 (188l~1936),原名周樹人,幼名樟壽,字豫才,魯迅為其主要筆名。紹興城區都昌坊人。祖父周介孚,清翰林院庶吉士;父周伯宜,秀才,屢試不中;母魯瑞,紹興縣孫端鎮安橋頭村人。兄弟3人,魯迅兄長,次作人,幼建人。

魯迅7歲上本家私塾讀《鑒略》,12歲進「三味書屋」,師壽鏡吾讀《四書》、《五經》。光緒十九年(1893)秋,祖父周介孚因科場案下獄,魯迅先後到紹興縣皇甫庄和小皋埠舅家避難。二十年(1894)父病不起,常常出入當鋪和葯店,為醫治父病而到處奔波,家道漸由小康墜入困頓而受人白眼。期間魯迅和農民及農民子弟有較多接觸,因而激起對「上流社會的墮落」之憎恨和對「下層社會的不幸」之同情。

光緒二十四年5月,魯迅母盡家中所有為其湊足18元盤川,去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鐵路礦務學堂,二十七年畢業。二十八年2月以官費留學日本。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文和普通科,課余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之革命活動。三十年9月進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後因痛感學醫並不能改變國民精神,於是棄醫從文。三十二年至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等國文學作品。三十四年加入光復會。宣統元年(1909)夏回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職。二年7月,回紹興,任紹興府中學堂(今紹興一中)監學兼博物教員。辛亥革命成功後出任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民國元年(1-912)2月,應蔡元培之邀,去南京教育部任部員,5月,隨教育部遷往北京,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8月任教育部僉事。六年因張勛復辟辭職。七年1月,參加《新青年》雜志編輯工作,同年4月,始以「魯迅」筆名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九年,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女子師范大學等校任教,積極組織和支持《語絲社》、《未名社》等進步社團,培養青年作家,促進新文化發展。在女師大「風潮」、「五卅」事件、「三.一八」慘案等重大政治斗爭中,冒著生命危險,寫下許多如「匕首」、「投槍」之雜文。十五年因支持學生愛國運動被通緝。9月南下廈門,任廈門大學教授。十六年1月被廣州中山大學聘為文學系主任,後兼教務主任。4月,為營救被捕學生無效憤而辭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對魯迅觸動很大,思想由進化論發展到階級論。10月抵上海,與許廣平同居,從此定居於上海。

魯迅在上海10年,認真研究馬列主義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十九年起先後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團結左翼文藝工作者,並以雜文為武器,抨擊國民黨政府統治,寫下《二心集》、《南腔北調》等10餘本雜文集和《朝花夕拾》、《野草》等散文集。

夏禹《史記-夏本紀》載:禹為黃帝軒轅氏之玄孫,姓姒,名文命。禹為人「敏給克勤;其悳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禹治水有功,初被封為夏伯,故稱「伯禹」。後受舜禪,禹制貢法,根據各地出產確定應納貢品,名曰「定貢」。為志禹功,《尚書》以《禹貢》名篇。主張「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曾向帝舜獻「九功惟敘,九敘惟歌」之謀,舜善其言,贊禹功為「地平天成,萬世永賴」。其子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竺可楨 (1890~1974),又名紹榮、烈祖、兆熊,字藕舫,紹興會稽東關(今屬上虞市)人。光緒二十年(1894)入東關鎮敬義小學。三十一年5月,進紹興東湖通藝學堂,半年後考入上海澄衷學堂,三十三年轉入復旦公學。宣統元年(1909)考入河北唐山路礦學校,二年畢業。後考取第二次「庚子賠款」赴美國留學公費生,入伊利諾斯大學農學院,民國二年(1913)畢業,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學習氣象。五年,在美國加入任鴻雋、楊杏佛等發起之「中國科學社」,任《科學月刊》編輯。七年秋,獲博士學位後回國,應聘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地理學和氣象學。九年,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前身)地理系主任。十四年,應上海商務印書館之聘,任該館編輯。十五年,到天津南開大學教地理學和氣象學。十六年,應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之聘籌建氣象研究所,次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立南京氣象台,開展氣象研究,奠定我國現代氣象事業基礎。十九年起徹底結束中國領土和海域之天氣預報由外國人發布之歷史。二十二年4月,委任為中國出席第五屆太平洋科學會議代表。二十五年4月起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解放。學校幾度搬遷,在十分艱難條件下,始終依靠師生,堅持「求是」校訓,並親自撰寫《求是精神和犧牲精神》一文,提倡追求真理,不怕犧牲之精神,聚集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使學校發展成為全國著名大學。抗日戰爭期間,率領浙江大學師生西遷,轉輾贛、湘、兩廣到達遵義,被譽為「文軍的長征」。三十五年,遷回杭州。在反內戰、反飢餓斗爭中,積極支持於子三等進步學生的愛國行動,公開揭露反動派殺害於子三真相。次年7月,當選為黨團合並後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三十七年3月,當選為國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竺可楨

解放前夕,斷然置國民黨要其赴台灣之種種威脅利誘於不顧,奔赴上海。1949年7月,赴北京參加全國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9月,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氣象學會會長、中國地理學會會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學部主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常務理事、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國際地球物理年國家委員會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196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竺可楨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致力於許多學科研究,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在氣候變遷、物候、農業氣候、自然區劃和科學史等方面皆有卓越見解和傑出貢獻,曾發表論文240餘篇。從1936年1月1日起到1974年2月6日逝世前一天止,氣象日記無一日間斷,共計800萬字。1955年至1960年間,雖年事已高,仍經常到西北黃土高原、新疆、內蒙古等地考察。主要論著有《台風中心的若干新事實》、《遠東台風的新分類》、《中國氣流之運行》、《東南季風與中國雨量》、《氣候與人生及其他生物的關系》、《論我國氣候的若干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物候學》、《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的亞熱帶》、《東亞天氣類型的初步研究》等,已輯有《竺可楨文集》。《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冕 (1310—1359),宇元章,浙江諸暨人。他是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築「梅花屋」,種粟養魚,以清貧生活了其餘生。

范蠡字少伯,又稱范伯,春秋末楚國宛三戶(今河南南陽一帶)人。出身貧寒,微時「佯狂、倜儻、負俗。」文種任宛令時,與之交。後同至越國出仕,俱為著名大夫。

公元前494年,句踐伐吳,范蠡諫阻,不聽,遂遭失敗。退保會稽山後,獻卑身厚賂,乞成於吳之計,訂城下之盟。范蠡隨句踐質吳三年,夫差勸其棄越投吳,委以重任,范不為動。含垢忍辱,卑辭厚賂,終於使句踐化險為夷,平安返越。及歸國,與文種鼎力輔佐越王。句踐奮發圖強,築城立廓,發展生產,以俟時機。蠡倡「道」、「氣」,主「恆」、「常」,重「持盈」、「定傾」、「節事」,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時勢必有盛衰,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才能取勝。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興越滅吳,完成句踐稱霸大業,使越國成為強國。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離越適齊,化名「鴟夷子皮」,經商治產,獲利千萬,受任齊相。後棄官散財,間行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逐什一之利,復貲累千萬,自號陶朱公。范蠡著作甚豐,惜大多散佚,僅存《養魚經》,為我國最早內塘養魚專著。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有專記、《史記-貨殖列傳》有載,《越絕書》、《吳越春秋》述其詳。

蔡元培 (1868~1940),字鶴卿、孑民,號孑農,紹興山陰(今越城區)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十六年會試貢士,未殿試。十八年補殿試,為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補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教習。二十八年與蔣觀雲等組織中國教育會,任事務長。夏,游歷日本,同年秋回國,在上海創設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任總理。並以《晨報》為陣地,提倡民權,宣傳排滿革命。三十年冬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加入同盟會。三十年赴德國留學。

民國元年(1912)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產階級民主教育體制。二次革命失敗後,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五年冬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五四」運動中支持學生愛國行動,多方營救被捕學生。

「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擁護國共合作。民國二十一年(1932)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曾電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等共產黨員。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句踐 (約前520~前465),其先禹之苗裔,夏後帝少康之庶子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句踐元年(前496),吳王闔閭興師伐越。句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陣呼而自剄」,一舉打敗吳軍,射傷吳王。吳王闔閭臨終告誡兒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接位後,遵照遺訓,日夜勤兵,矢以報越。句踐得悉,主張「先吳未發往伐之」,范蠡諫告,勿聽,被夫差「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今吳縣椒山)。」句踐率殘兵五千,退守會稽山上。夫差追而圍之。句踐以「卑辭厚禮以遺」之計,派文種向吳求和。初,吳王夫差納伍子胥之諫,勿許。句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文種諫而獻「以美女寶器厚賂吳太宰嚭」之策,終於使夫差同意赦越,罷兵而歸。

句踐五年(前492)五月,句踐夫婦偕范蠡入質於吳,囚於石室。「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句踐斫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問疾嘗糞」,博得夫差歡心,得赦歸國。

句踐七年(前490)歸越,卧薪嘗膽,誓復吳仇。身自耕作,與百姓同其勞;自奉極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內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實府庫,墾其田疇;緩刑薄罰,省其賦斂;獎勵生育,訓練士兵。納相國范蠡建議,選四達之地築城立廓,以圖霸王之業。先建小城,後建大城。於是人民殷富,社會安定,士民皆欲與報吳恥。

句踐十五年(前482),吳王夫差北會諸侯於黃池,太子留守,國內空虛。句踐發兵四萬,親率君子(親兵)六千伐吳。敗吳師,獲太子友,破吳都,焚姑胥台。夫差請和,句踐自度未能滅吳,許之。句踐十九年,再度伐吳,戰於笠澤,三戰三勝。二十一年再次伐吳,圍攻三年,夫差求和不成自殺,終於句踐二十四年(前473)滅吳雪恥。

葛雲飛(1789~1841),字鵬起,又字凌台,號雨田,清紹興山陰天樂鄉(今屬蕭山市)人。生於行伍之家,幼好讀書,穎悟過人,後從父習武。讀《宋史-岳飛傳》至「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時,謂人曰:「此舉其大者而言耳,非謂武將可以愛錢也。」讀《明史-周遇吉傳》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嘉慶二十四年(1819)武舉人,道光三年(1823)武進士,七年署黃岩鎮水師中營守備。巡洋遇盜艇,以滅燈詐為商船誘盜近舟,力擒劇盜陳兆龍等9人。二十一年(1841)正月,伊利布令定海鎮總兵交涉歸還定海,釋安突得事。葛堅持先歸地後釋俘,迫使英軍就範,撤離定海。八月,英將朴鼎查再犯定海,葛約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分守曉峰嶺、竹山門,而自以主將據沖要擋敵。十二日英船29隻闖入竹山門,葛在土城親燃大炮擊斷其頭桅,英軍遁出。又令游擊張紹廷迎頭截擊,英軍退走,得旨嘉獎,賞提督銜。適夜英軍復大至,雖力戰,然敵軍仍盛,飛書大營請援,弗許。雲飛秘不發,加意撫慰士卒。天雨,霪潦中屢戰挫敗,激戰6晝夜,僅啖餅數枚,戰士亦然。最後敵攻破竹山門,薄土城,葛率部卒200餘人持刀步戰2里許,格殺無算。身受40餘創,炮洞胸背,仍揮刀殺敵。終因多次中彈,依崖而殞,壯烈殉國。義勇徐保夜負葛屍,以小舟渡抵鎮海。宣宗揮淚下詔,頒金治喪,以提督例恤,謚壯節,葬於今蕭山所前鄉三泉王村黃灣寺北。

葛雲飛文武雙全,著軍事著作多種,有《名將錄》、《制械要言》、《制葯要言》、《水師緝捕管見》、《全浙沿海險要圖說》及詩詞若干卷存世。事母孝,母亦知大義,喪歸,一慟而止,曰:「吾有子矣!」《清史稿》有傳

6. 現在買房看了大學城、華岩新城、照母山、北大資源燕南、不知道未來哪邊發展好一點

您好,燕南的綠化還是慢慢開始起來了,雖然之前去看,只得四棵樹,好桑心!但是慢慢開回始越種越多答,越種越高級了哦。游泳池邊種了高大上的棕櫚樹,看起好有逼格,瞬間提升了燕南的檔次有木有。
華岩新城板塊總面積44.9平方公里,約佔全區面積的十分之一,其中城市規劃建設用地范圍約25.3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約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萬,人口密度0.67萬人/平方公里。
近年來,隨著華岩旅遊風景區建設、中梁山玉清寺片區改造、南部開發聚居區大量土地出讓和大型道路基礎設施配套等有力舉措的推進,華岩新城板塊的城市開發建設迸發出巨大活力,其作為串聯九龍東、西城重要樞紐的作用愈發顯現。2012年,華岩片區工業總產值為119億元,規模以上總產值為98億元,社零總額13億元,旅遊收入8億元。目前,隨著金科、恆大、奧園等一批知名開發企業入駐,已建和在建房地產項目面積達851.2萬平方米,舊城拆遷面積24萬平方米,商業以建材批零和物流配送為主。
您好,請上當地房產網相關頁面查詢或者也可以直接去附近社區查看公告欄是否有房源信息,望採納,謝謝

7. 李利安的學術活動

2010年:
1、2010年2月1日—4日,出席中國佛教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北京),會後接受中央政治局常委賈慶林接見。
2、2010年3月15至19日隨終南山佛教文化代表團赴香港訪問,3月18日下午在香港佛教文化院舉辦的佛教文化論壇上講演《終南山佛教文化的歷史地位》。
3、2010年4月17日,出席由陝西師范大學宗教研究中心主辦,台灣華嚴學會、扶風縣法門寺博物館協辦的「首屆中國密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西安)。
4、2010年5月11日,出席由陝西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西北道教史》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
5、2009年8月5日,出席首屆佛教准提菩薩文化研討會(河北蔚縣),並作《觀音信仰的基本體系與基本特徵》的主題發言。
6、2010年6月20日,參與發起並籌辦和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百態觀音名相研討會」,並做主題發言。
7、2010年8月7日,出席由陝西省宗教局、陝西省環境保護廳、西安市國土資源局聯合主辦的「走進大秦嶺」宗教文化論壇,在大會上發表《終南山佛教文化的現代價值》的講演。
8、2010年9月4日出席由陝西省環境保護廳、西安市國土資源局、陝西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以「綠色秦嶺、生態華山」為主題的「2010大秦嶺生態論壇」(華陰)。提交論文《陝西歷史文化資源的五大劣勢及秦嶺宗教文化的彌補作用》,並做大會發言。
9、2010年9月6日出席陝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的「明·十六羅漢圖學術研討會」(西安),提交論文《羅漢信仰的基本內涵、基本特徵及其現代意義》,並做大會發言。
10、2010年10月15日,出席教育部「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暨第九屆華夏儒商國學論壇(北京),在大會上主講《觀音文化對現代生活的啟示》。
9、 2010年10月16日,出席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中國佛學院、佛教在線聯合主辦的「佛教護國思想與實踐」研討會,提交論文《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佛教界的護國思想與實踐》,並做大會發言。
11、2010年10月25日出席山東省佛教協會主辦的「明哲佛教教育思想」交流座談會(煙台),並作大會發言《明哲長老佛教教育思想的基本特點》。
12、2010年11月21日出席由陝西省電視台主辦的「2010中華祈福文化高峰論壇」(西安),提交論文《傾聽鍾聲背後的智慧之音》,並在大會上發言。
13、2010年11月26日出席由北京華夏儒商學院在西安主辦的首屆華夏儒商易學論壇,並在開幕式上作《周易與陝西的淵源及其現代意義》的發言。
14、2010年12月2日至3日出席由《中國宗教》雜志社主辦、各全國性宗教團體會刊協辦、上海市佛教協會和上海玉佛禪寺承辦的「當代宗教媒體的定位與責任研討會」(上海),提交論文《試論當代中國宗教媒體的社會責任》,並作大會發言。
2009年:
1、2009年2月6日,應邀參加了西安市旅遊局主辦的「國家文化旅遊示範城市申報討論會」,並就西安文化資源開發和旅遊內涵擴展在會上發言。
2、2009年3月21日,出席在國家圖書館召開的《中華大藏經續編》編委會工作會議,會議就中華大藏經續編的體例、進展計劃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3、2009年3月24-25日,出席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台灣佛光大學共同主辦「人間佛教的當今態勢與未來走向」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揚州)。提交論文《人間佛教面臨的核心理論問題》,並做大會發言。
4、2009年3月28-4月1日,出席由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佛教教協會主辦的世界佛教論壇(無錫)(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作為協辦單位之一),在「佛教的心靈環保」分會場作題為《法顯精神對現代心靈環保的啟示》的發言。
5、2009年4月20日上午,出席陝西省委統戰部召開的「文化統戰工作專題座談會」,並被安排為第一位大會發言。
6、2009年4月27日-29日,出席由中國嵩山少林寺、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主辦的「禪宗中國——少林問禪百日峰會」,並在6月14日作「生命的特性與生命的關懷」和「信仰的力量」兩場學術報告。
7.2009年5月20日,出席由全球華人華僑聯合會、中國六祖寺、韓國龍華寺等聯合主辦的「佛教六祖祭暨第二屆禪文化全球之旅——韓國高峰論壇」。作為中方兩位代表之一在大會上發了言。
8.2009年6月27-30日,參加由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與道教研究中心、陝西省道教協會聯合主辦的「2009驪山問道」大型文化活動,並在本次會議高潮階段的「儒釋道三教和諧論」對話會中,與陝西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趙馥傑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劉仲宇教授等等六位嘉賓分別代表儒釋道三教,對和諧問題展開討論和對話。
9、2009年7月18日,出席山西省五台山普庵寺修復工作會議(深圳)。
10、2009年7月26日上午,籌辦並參加由美國木魚項目和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國際傑出青年研究生佛教參學營」(西安)。主持開營儀式並主講《印度佛教向中國的傳播——以長安為考察中心》。來自美國、印度、澳大利亞、荷蘭、德國、加拿大、法國以及中國香港、台灣等地的20位佛教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和7名佛教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以及三位從事佛教研究和教學的教授來到古城西安,與西北大學、陝西師范大學、陝西省社會科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單位的教授以及西北大學佛教方向的博士碩士研究生一起,就長安佛教進行學術交流和考察活動。
11、2009年9月19日,出席由陝西電視台主辦的《2010盛世鍾鳴 祈福四海》文化合作研討會,就2010年新年鳴鍾祈福活動闡述了自己的意見。
12、2009年8月15日至16日出席由榆林市民族宗教局主辦,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協辦的2009中國榆林首屆關公文化論壇。並在首場大會發言中發表了《關公信仰的基本特徵與現代價值》的演講。
13、2009年9月12日,出席由山東大學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山東大學宗教系主辦的「倓虛大師在近現代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座談會(淄博),在大會上發表《倓公妙解金剛經》。
14、2009年9月14日,出席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雜志社和兗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兗州佛教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兗州),並在大會上做題為《佛頂舍利的歷史淵源》的發言。
15、2009年10月27-30日,參與籌辦並出席首屆長安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西安)。提交論文《觀音名稱在長安的歷史演變與爭論》,在大會學術交流上做總結性評議。
16、2009年11月22-23日,出席「和諧宗教與文明城市」迎世博學者論壇(上海),在大會上做題為《西部地區的宗教結構與社會文明》的發言。
17、2009年11月26日,出席由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宗教文化研究院、宗教學系聯合主辦的「21世紀中國宗教研究的方法與議題」學術研討會(北京),並在大會上做題為《從西部宗教的基本特徵看當代中國宗教研究的方法與議題》的發言。
18、2009年12月31日,出席陝西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陝西文化產業高峰論壇」。發表了《陝西佛教文化資源的基本特徵與開發建議》的論文。
2008年:
1、2008年7月5日,在北京出席《中華大藏經·續編》(漢文部分)編委會工作會議,並就編輯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在會上發了言。
2、2008年12月29日參加由陝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主持的《陝西省志民族宗教志》評審會議。《陝西省宗教志》是省宗教局主持、李利安教授負責編寫完成的。
3、2008年3月21至23日,出席第二屆楚山紹綺禪師、能海上師學術研討會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舉行,提交論文《千手千眼觀音信仰考》,並主持第一場大會。
4、2008年4月16日,出席「山西晉東南地區觀音文化研討會」,提交論文《中國觀音信仰的基本體系》,並作大會發言。
5、2008年4月28日上午,出席佛舍利五重寶塔學術研討會,並做大會發言,提出《佛舍利五重寶塔的四個特點及「句宗受為守」釋義》。
6、2008年5月11日—14日,出席應縣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協辦的「釋迦塔與中國佛教」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釋迦牟尼佛舍利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並做大會發言。
7、2008年5月24-25日,出席「首屆中國近現代佛教學術研討會」(江蘇南京),提交論文《中國佛教界在抗日戰爭中的十大積極作用》,並作大會發言和點評。
8、2008年10月23—25日,出席由陝西省政協主辦的「陝西2008文化產業發展研討會」,並做大會發言《重塑終南山世界文化名山地位》。
2007年:
1、2007年11月4日上午,出席《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編輯委員會會議。會議標志著《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 續編》作為國家重大出版工程正式啟動。
2、2007年12月9日,紀念太虛大師圓寂6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浙江省奉化溪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20多位學者及佛學院師生參加了開幕式,主持第二場大會。
3、2007年10月11日上午,由山西省臨汾市佛協主辦、臨汾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協辦的法顯學術座談會開幕式在臨汾市金海灣大酒店召開,做第一場大會發言。
4、2007年10月14日至15日,出席在上海舉行的「佛教與現代化」——紀念太虛大師圓寂60周年研討會,並作為第一場大會的點評人,提交論文《佛教人間性與超人間性及當代人間佛教的困境與出路》
5、 2007年12月8日至10日出席由奉化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奉化雪竇資聖禪寺主辦,《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報》協辦的「潮音永輝——紀念太虛大師圓寂60周年學術研討會」(奉化),提交論文《太虛大師與康寄遙居士》。
6、2007年9月13-14,出席由閩南佛學院、香港文匯報、廈門大學聯合主辦,南普陀寺承辦的「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2007中國佛教公眾形象主題論壇」(廈門)。提交論文《當代中國佛教公眾形象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7、2007年7月16日至18日出席由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中國思想史學科建設研討會——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西安),提交論文《中國思想史研究領域存在的幾個薄弱環節》。
2006年:
廣州:2006年12月,「禪宗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論禪佛教內在形態諸嚴肅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北京:2006年12月18-19日,中國宗教學會第六次全國會議及科學發展觀與宗教研究學術研討會。
武漢:2006年12月15-17日,首屆中國湖北禪宗文化論壇,提交論文《明末清初禪宗的圓融之路》。
上海:「佛教倫理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2006年9月28-29,提交論文《論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成都:第三屆國際玄奘學術研討會,2006年9月20-23日,提交論文《玄奘對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考察》。
太原:「佛教本土化與晉陽佛教文化嬗變學術研討會」,2006年8月19-23日,提交論文《淺析晉陽佛教文化的內涵、特色與開發利用》。
廣州:菩提達摩與中國禪宗學術研討會,2006年5月28-30日,提交論文《〈菩提達摩來華時間考〉質疑》。
2006年4月,在西安參加「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歷史文化產業開發的基本原則》;
2006年3月20-24日,在雲南參加「普賢信仰與中國文化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普賢十大行願信仰的基本結構》、《普賢十大行願的現代意義》;
2006年3月4-6日,在台北參加「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觀音菩薩與現代社會」,提交論文《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起源》;
2006年1月15-16,在泰國曼谷參加「大乘佛教:在構建和諧與世界和平中的作用」,提交論文《大乘佛教的社會力量構成及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2006年1月9-11日,在山東大學參加教育部重大課題「民間信仰與中國社會工作會議」。
2005年:
2005年12月24—28日,提交 「華岩論壇」論文《參與西安申辦世界佛教論壇的經歷與體會》(重慶);
2005年12月,提交中國統戰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宗教力量的基本結構及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甘肅,蘭州);
2005年12月1—3日,在上海參加真禪法師與當代佛教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真禪法師佛學思想與實踐的人間性特徵》和《試析真禪法師佛學思想的基本特徵》;
2005年11月4-6日,在上海參加「中國宗教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提交論文《如何理解宗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2005年10月在成都參加紀念楚山禪師誕辰600周年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楚山禪師念佛禪思想的基本特徵》;
2005年9月在河北承德參加海峽兩岸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佛教的人間性、超人間性及其與人間佛教的關系》;
2005年8月在四川什邡參加馬祖與中國禪宗文化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什邡馬祖禪文化資源開發的可行性、基本原則和幾點建議》;
2005年5月在西安參加什邡馬祖禪文化資源開發座談會,大會發言題目為《佛教歷史文化產業開發的基本原則》;
2005年5月在西安參加「陝西省漢傳佛教祖庭調研規劃論證會」,大會發言題目為《陝西境內漢傳佛教祖庭研究基本規劃》;
2004年:
2004年11月6-7日,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參加「第一屆中日佛學會議」;
2004年10月17日,在西安參加「第十屆中日佛教學術交流會議」;
2004年9月,在北京參加「西部人文資源論壇」學術研討會,以《歷史文化產業的價值判定與開發原則》為題作大會發言;
2004年8月29日,在西安參加「中日長安都市文化與韓國日本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空海在長安求法期間在語言文學方面的追求與成就》;
2004年8月14—18日在五台山參加「中國五台山佛教文化論壇」,大會發言題目為《觀音與文殊:悲智雙運的理論價值及其實踐意義》;
2004年8月5—8日在山西太原參加「中國第二屆凈土宗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古代印度觀音救難信仰與凈土信仰的融合》;
2004年6月11日—14日在無錫參加「人間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佛教的超人間性與人間佛教》;
2003年:
2003年12月20—21日在廣州參加「華林寺與禪宗文化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華林寺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其開發建議》;
2003年12月在西安參加「中日長安佛教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3年11月21—24日在西安參加「佛教與基督教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3年11月5—8日在西安參加「玄奘大師與紫閣寺學術論證會」;
2003年9月26—28日在杭州參加「首屆吳越佛教文化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從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儒教文化的對話》;
2003年8月17日在西安參加中日「文化地理學視野中唐代長安的宗教與文學」學術研討會;
2002年:
2002年11月15—22日在馬來西亞沙勞越參加「馬中中華文化藝術交流會」;
2002年10月在北京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承辦的「文化對話:可能性與界限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從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道教文化的對話》;
2002年5月在西安參加首屆終南山佛教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關於印度佛教觀音信仰中國化問題的一些思考》;
2001年:
2001年11月在五台山參加五台山研究會年會,做《深挖區域文化內涵,加強實際應用研究》的主題發言;
2001年3月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參加美國宗教學會西部分會2001年年會;
2001年3月22—25日在美國芝加哥參加「美國亞洲學會(AAS)第53屆年會」,並被安排為第143號研討會「宗教正在中國消亡嗎?」的論文評議人(共222個分類學術研討會,參加人數超過2千人);
2000年以前:
2000年10月在美國香檳城參加「台灣海峽兩岸關系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9年8月在西安參加「中國西北大學與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金剛經在西天的產生及其向中土的傳播》;
1999年3月在銅川參加「第二屆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金剛經〉玄奘譯本對羅什譯本的補正作用》;
1997年9月在天台參加「第二屆天台山與東亞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法華經〉與南亞和東亞的觀音信仰》;
1997年8月在咸陽參加中韓「儒釋道三教關系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儒道思想對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的影響》;
1996年9月在西安參加中日「長安佛教與日本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中國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並作大會主題發言;
1995年9月在登封參加「紀念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金剛經六種漢語譯本之比較》;
1994年4月,在西安參加「第一屆國際玄奘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金剛經玄奘譯本淺析》;
1992年10月在峨眉山參加「峨眉山與巴蜀佛教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秦巴山區佛教的幾個特點》;
1988年10月在常熟參加「印度宗教與中國佛教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關於金剛經的幾個問題》;
1987年7月在北京參加「中國南亞學會第4屆年會」,提交論文「關於金剛經產生時間問題的再考證」。
1986年在西安參加「全國隋唐佛教學術研討會」。

8. 紹興有哪些名人

魯迅
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原名櫆壽(後改為奎綬),字星杓,又名啟明、、啟孟、起孟,筆名遐壽、仲密、豈明,號知堂、葯堂等。歷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運動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並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五四運動」之後,與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與魯迅、林語堂、孫伏園等創辦《語絲》周刊,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
秋瑾
(1875~1907)民主革命家。女,字璇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紹興人。官紳家庭出身,通經史,工詩詞,善騎射擊劍。光緒三十年(1904)拋兒別女,東渡日本留學,辦《白話》雜志,創"共愛會"、"十人會"。翌年三月,回紹省親,籌措學費,參加光復會。七月又赴日,會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任評議員、浙江分會主盟人。同年冬回國,在《中國女報》鼓吹民主革命,又先後在紹興、湖州女校任教,並在江浙一帶聯絡會黨,建立秘密組織,武裝起義。三十三年(1907)初,接任大通學堂督辦,聯絡會黨,組織光復軍,與徐錫麟約期分頭於浙皖起義。七月六日,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犧牲,秋瑾於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學堂被捕,十五日凌晨慷慨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後由好友吳芝瑛、徐自華按其遺願葬於杭州西湖西泠橋畔。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親筆為秋瑾寫了"巾幗英雄"4個大字及楹聯一副。為紀念秋瑾,紹興建"秋瑾烈士紀念碑"於古軒亭口?
王曦之
303~361,又作303~379,307~365,321~379)晉代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酓(今山東臨沂)。西晉末,隨晉室南遷,慕會稽山水,定居山陰。後隨從王導去建康求學。學成,初為秘書郎,後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又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任內,關心民眾疾苦。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已節),與謝安、孫綽等修禊蘭亭,暢飲賦詩,撰寫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隙,恥為其下,遂稱病辭官,自誓永不出仕,盡山水游弋之娛。其書法博採眾長,被譽為"書聖",代表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傳世作品有《喪亂帖》、《奉桔帖》等20餘種。?
蔡元培
(1868~1940)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鶴卿,號孑民。紹興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早年任紹郡中西學堂監督。後在滬發起成立中國教育會,創辦愛國學社、愛國女校,宣傳民主革命思想,與陶成章組織光復會,任會長,並加入同盟會。嗣後留學德國。1912年回國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曾與吳玉章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後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倡科學與民主,主張文學革命,反對北洋軍閥,同情學生愛國運動,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使北京大學成為五四運動的搖籃,後被迫辭職。1924年當選為國民黨一屆候補中央監察委員。後又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1927年後,歷任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司法部代部長等職,延攬和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晚年主張抗日,不滿當局的黑暗統治,與宋慶齡、楊杏佛、魯迅等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7年上海淪陷,移居香港,力主國共合作抗日。1939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名譽會長。1940年3月5日病逝於香港。毛澤東致唁電,稱譽蔡元培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有《蔡元培全集》行世。?

馬一浮
中國學者、詩人、書法家。名浮,字太淵,後字一浮。號湛翁,晚號蠲叟、蠲戲老人。浙江紹興人。生於四川成都,六歲返籍。早年應縣試,旬列榜首,又至上海習英、法、拉丁文。十九歲與謝無量、馬君等創辦《二十世紀翻譯世界》,介紹歐美學說。旋應清政府駐美使館之聘,赴聖路易斯任學生監督公署文牘,其間游歷英德,博覽《四庫全書》,潛心儒家經典。貫通文中哲,融會儒釋道。倡六藝統攝一切學術之說。抗戰時避難所地江西、廣西有《秦和會語》、《宜會會語》之作。1939年於四川樂山創辦復性書院,任主講,撰有《復性書院講錄》六卷,並刊行詩集《避寇集》。1942年起輟講,專家刊記得宋明理學著作。建國後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浙江文中館館長,全國政協特邀委員。著作輯為《馬一浮集》。
錢三強
1913~1992)核物理學家。原籍湖州,生於紹興。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次年赴法國留學,在約里奧·居里夫婦指導下從事原子核科學研究,發現鈾核三分裂現象,深化了人類對核裂變的認識。1940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德巴微物理學獎。先後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導師。1948年和夫人何澤慧回國。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中國科學院和中科院學部及我國原子能科學研究基地的組建,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所長,計劃局副局長、局長,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副院長、學部委員,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浙江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中國科協副主席等,是全國人大代表。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畢生致力於科學技術事業,特別是為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原子彈、氫彈研製,作出了卓越貢獻。
竺可楨
(1890~1974)地理學家、氣象學家、教育家。字藕舫,又名紹榮、烈祖、兆熊。紹興上虞市人。早年就讀於上海及唐山路礦學堂,畢業後留學美國,後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理系專攻氣象。1918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和南開大學。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國際網路全書》編輯室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等職。1936年4月任浙江大學校長,立"求是"為校訓。抗戰開始,帶領浙大師生西遷,途經贛、湘、粵、桂,到達遵義。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以其卓越的治校才能使浙江大學不斷發展壯大。1949年前夕,拒絕去台灣,隻身潛赴上海,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1949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協會名譽理事長等職,還兼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主任,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編輯出版委員會主任和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主任等職。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選為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始終堅持"求是"精神,為研究解決我國水土流失、沙漠治理、鹽鹼土改良、沼澤開發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問題,腳踏實地,調查考察,足跡遍及全國除西藏、台灣外的所有地區,對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建立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74年2月6日逝世,著有《竺可楨文集》。浙江大學塑有竺可楨銅像。
周建人
(1888~1984)社會活動家、生物學家。原名松壽,字喬峰,筆名克土、高山等。魯迅三弟。紹興人。早年從事教育、出版工作。1932年12月,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調查、揭露國民黨迫害政治犯的罪行,參與營救共產黨員和愛國志士。1945年,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194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北平後任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委會副主任。1949年後,歷任出版總署副署長,高等教育部副部長,浙江省省長,第九、十、十一屆中共中央委員,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84年7月29日病逝於北京。著有《科學雜談》、《進化與退化》、《魯迅回憶錄》、《魯迅故家的敗落》,譯有《生物進化論》、《生物學與生問題》、《優生學》等。
許壽裳
(1883~1948)教育家。字季黻,號上遂。紹興人。早年就讀於紹郡中西學堂和杭州求是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留學日本,與魯迅相識,後成摯友。曾主編《浙江潮》。三十年(1904)冬,加入光復會。宣統元年(1909)回國,在杭州任教,1921年任教育部僉事、科長、參事和普通教育司司長,此後歷任江西省教育廳廳長、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校長、中央研究院幹事兼文書處主任和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職。1912年起,先後執教於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中山大學、成都華西大學。魯迅逝世後,珍視魯迅文稿和遺物的徵集保護,積極籌備出版《魯迅全集》、籌建魯迅紀念委員會,並多方籌集魯迅紀念文學獎金。1945年任台灣編譯館館長、執教台灣大學。1948年2月18日,在台北寓所慘遭暗殺。著作主要有《章炳麟傳》、《魯迅年譜》、《中國文字學》、《俞樾傳》、《亡友魯迅印象記》、《我所認識的魯迅》等。
馬寅初
(1882~1982)經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家。紹興人。幼年隨家遷回祖籍嵊縣。光緒二十七年(1901)入天津北洋大學,後赴美留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教務長、中國銀行總司券、浙江省政府委員、南京政府立法委員會委員長、金陵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重慶大學商學院院長、重慶立信會計專科學校教授、重慶大學教授、上海中華職業學校教授等職。抗戰期間,因抨擊四大家族而遭國民黨政府監禁和軟禁。1949年後,歷任浙江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學部委員。1957年發表《新人口論》遭到不公正的批判。1979年9月恢復名譽。1982年5月10日病逝於北京。主要著作有《馬寅初經濟論文集》、《經濟學概論》、《馬寅初演講集》、《中國關稅問題》和《新人口論》等。
邵力子
(1881~1967)政治活動家、學者。原名夙壽,字仲輝,筆名景墨、聞泰。紹興陶堰人。清末舉人,同盟會會員。曾任上海大學代校長,提倡革新文學,主持上海《民國日報》,辟《覺悟》副刊。1920年5月,參加"馬克思主義研究會"(8月轉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任黃浦軍校秘書長,參加國民黨改組工作。1926年蔣介石反共後,接受陳獨秀、瞿秋白建議脫離共產黨。1927年後曾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秘書長、中國公學校長、甘肅省政府主席、陝西省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駐蘇大使和國民參政會秘書長。1949年為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員,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和平協定後,脫離國民黨政府,留在北平。應邀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出版有《邵力子文集》上下集。
陶成章
(1878~1912)民主革命家。字煥卿,筆名漢思、巽言,化名起東、會稽先生。紹興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留學日本,倡導革命。翌年離日返滬,參加革命活動。三十年(1904)與蔡元培等組織光復會,翌年五月與徐錫麟、龔寶銓等人在紹興創辦大通師范學堂。三十三年(1907)皖浙事敗,避居東京。後下南洋,先後任新加坡《中興日報》、仰光《華光日報》主筆、記者。三十四年(1908)在日本主編《民報》。宣統二年(1910)與章太炎重建光復會,任副會長。翌年又到南洋募款,支援國內武裝起義。回國後在滬建立光復會秘密機關銳俊學社,積極籌劃光復杭州、南京。浙江光復,被推舉為省臨時參議會議長。1912年,被陳其美指使的人暗殺於上海廣慈醫院。著有《浙案紀略》、《中國民族權力消長史》、《陶成章集》等。為紀念陶成章烈士,建陶社於紹興東湖,孫中山等蒞紹,曾專程到陶社致吊,後毀於戰火,1982年陶成章殉難70周年時重建
任伯年
(1840~1895)清代畫家。初名泣,又名潤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字伯年,以字行。紹興縣人。自幼得父指授,14歲去上海扇庄學徒,畫技大進,未成年即有名聲。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攻克紹興,他參加太平軍為旗手。太平天國失敗後,留居家鄉,又流寓寧波,得名師任熊、任薰教授,於同治七年(1868)二月隨任熊去蘇州。中年後長居上海,以賣畫為生。其畫師法陳洪綬、華岩,擅畫人物、花鳥,重視寫生,勾勒、點簇交施互用,別具一格,成為"海上畫派"重要創始人之一。與任熊、任薰、任預並稱畫壇任門"四傑"。有《三友圖》、《蕉蔭納涼小像》、《八仙祝壽》、《祝福》、《蟠桃會》、《關河一望蕭索》、《鍾馗》、《倒騎驢圖》等名作。
徐錫麟
(1873~1907)民主革命家。字伯蓀,別號光漢子。紹興東浦人。早年從事教育活動,光緒二十九年(1903)赴日參觀,在留日學生民主思想影響下,立志革命。三十一年(1905)經蔡元培介紹加入光復會。同年九月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紹興創辦大通學堂,培養革命志士,並以開展軍體為名,購買大批武器,圖謀起義。翌年,為掩護革命活動,捐資入官,赴任安慶,先後任陸軍小學堂會辦、安徽巡警處會辦與巡警學堂會辦、陸軍小學堂監督。後與秋瑾約定,三十三年(1907)七月中旬在皖、浙兩省同時起義。事先被清政府覺察,遂趁巡警學堂畢業典禮之際,提前在七月六日發難,槍殺巡撫恩銘,被清軍包圍,寡不敵眾而被捕。審訊後慘遭剖腹挖心酷刑,大義凜然,從容就義。
徐樹蘭
(1838~1902)近代圖書館事業開創者。字仲凡,號檢庵。紹興縣人。光緒二年(1876)舉人。授兵部郎中,後改知府,補用為道花翎鹽運使,因母病告歸,致力於建閘築塘、平糶賑濟等地方公益。光緒二十三年(1897),倡捐巨資,在府城創辦紹郡中西學堂,任校董。同時,捐銀3萬余兩創古越藏書樓,又捐入古今中外書籍7萬余卷。光緒三十年(1904)正式開放,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所供公眾閱讀的圖書館。開辦後,又每年捐錢1000元,作館內工作人員工資及經費。
趙曄
生卒年待考。東漢學者。字長君。紹興人。早年為縣吏,奉檄迎督郵,恥於斯役,棄官去犍為郡資中(今四川資陽)拜經學大師杜撫為師,學習"韓詩"。一去20年,音訊全無,家人誤認為他已亡。回鄉後,閉門著述,寫就《詩細》、《歷神淵》和《吳越春秋》,後蔡邕到會稽,讀其《詩細》、《歷神淵》,以為優於《論衡》,惜此書已佚。《吳越春秋》原書12卷,今存10卷。前5卷敘吳,起自太伯,迄於夫差;後5卷記越,始於無余,終至句踐。從少康封庶子無余於會稽起,比《越絕書》更詳細地記述了句踐戰敗,向吳稱臣,3年後回國,具體部署復國措施,終於滅吳稱霸的過程。該書糅合正史、稗史、民間傳說等資料匯集而成,雖非正史,卻可補遺缺,後人注釋《史記》、《文選》、《水經》等書,引用了該書不少記載。
王守仁
(1472~1528)明代哲學家、教育家。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子。先祖世居山陰,後徙餘姚,幼年全家遷回山陰。嘗築室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早年因反對宦官劉瑾,遭廷杖,貶為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後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但不予鐵券與歲祿,乃回山陰,辟稽山書院講學,又立陽明書院於西郭門內,環坐聽講者300餘人,前後講學5年余,創"致良知"學說。嘉靖六年(1527)起用為原官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翌年,因病上疏乞歸,卒於歸途南安舟中。穆宗隆慶初,謚文成。其故宅原在城區光相橋側,後在王衙弄新建府第,人稱"伯府",墓在紹興城西南花街鮮蝦山。生平著作由門生輯成《王文成公全書》,共38卷。其中《傳習錄》和《大學問》是其主要哲學著作。其學說對後世影響巨大,且流傳至日本,朝鮮及東南亞。?
徐渭
(1521~1593)明文學家、書畫家。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陰布衣,或署田水月。紹興人。20歲中秀才,屢應鄉試不第,曾任塾師小吏等職。37歲時,閩浙總督胡宗憲招為幕僚,對抗倭軍事多有策劃。曾一度精神失常,因誤殺繼妻下獄7年,經同鄉張元忭營救釋放。此後,縱情山水,游歷南北各地,以鬻書賣畫代人撰文謀生。其畫,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為明中期水墨寫意畫派創始人,對後世畫壇影響極大。書善行草,涉筆飛動,縱逸恣肆,氣韻暢旺。還寫過大量詩文,曾參與編撰地方誌書。能操琴,諳音律,73歲時貧病死去,草藁簡葬,凄涼而終。族人將其葬於紹興木柵姜婆山。其著作有《四聲猿》、《南詞敘錄》、《徐文長全集》、《徐文長佚稿》、《徐文長佚草》等。
姚長子
(1522~1555)明代抗倭英雄。紹興獨山村人。是位連名字也不為人知的貧苦農民,因身材魁梧高大,人稱姚長子。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股倭寇由諸暨流竄紹興柯橋,正在田間作業的姚長子,揮稻叉隻身與寇搏鬥,寡不敵眾,執為向導。他佯裝帶路,引寇到柯橋四面臨水的化人壇,用方言告訴鄉人:"等我過橋,你們就把前橋、後橋均拆掉。"村人按其吩咐,斷敵退路。倭寇知道中計,便將他剁成肉醬。官兵與村人趕到,將被困的130餘名倭寇盡殲。鄉里為紀念姚長子,將"化人壇"改名為"絕倭塗",前後兩橋分別命名為"得勝橋"和"萬安橋",並在絕倭塗上建3間磚木結構平屋的"姚長子紀念祠"和一座高6?5米的"姚先烈絕倭紀念碑",文學家張岱寫了墓誌銘。?
王端淑
生卒年待考。明末清初才女。王思任次女,字玉映,號映然子,又號青蕪子。紹興縣人。自小酷愛讀書,過目不忘,尤精史學。詩文諸體,靡不涉筆,與人論文,終日不倦。其父贊道:"生有八男,不及一女。"成年後,與錢塘丁肇聖結為伉儷,曾隨夫寓居京都。清世祖聞其才名,欲將其召入宮中教授嬪妃公主,被婉言謝絕,並舉家南歸,一度居於青藤書屋,後遷居杭州吳山,吟詩作畫,著書立說。其畫、詩、詞俱佳。工畫花草,風格疏落蒼秀。著作頗豐,著有《吟紅集》30卷、《玉映堂集》、《史愚》、《留篋恆心無才宜樓諸集》、《歷代帝王後妃考》,輯有《名媛詩緯》、《名媛文緯》、《秋蟲賦》、《荷賦》、《菊賦》等。享年80餘歲。?
章學誠
(1738~1801)清代史學理論家和方誌學家。原名文酕。文鑣,字實齋,號少岩。紹興人。幼年資質魯鈍,記憶力弱,被人視為"朽木"。但他"好深湛之思,隆冬盛夏讀書,恆至午夜不倦,每有所得,輒筆之於書"。對文史有濃厚興趣,立志追求學問。26歲肄業國子監。28歲在京師事大學士朱筠,得以盡覽其豐富的藏書,並與往來朱門的名流學者研討學術源流及異同,學業大進。乾隆四十二年(1777)應鄉試中舉,翌年中進士。自以為"迂流"不合世用,不願入仕,在保定、定州、歸德等地書院講學。乾隆三十七年(1772)起開始撰寫《文史通義》,20餘年從不中斷。還應聘纂修過和州、永清縣、亳州、常德府和荊州府等地方誌,參與《湖北通志》的修訂。一生窮困潦倒,從32歲起,因父亡而靠講學和修志所得維持生活,十分拮據。他學識淵博,史學理論有獨到見識,因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負。他刻意編輯12年的《史籍考》也未問世。《文史通義》生前只刻印了篇目,道光十二年(1832)其次子首次刊印了8卷。去世120年後由劉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遺書》。

9. 小說,書名/冷月孤魂/分上下兩部。有看過這書或知道在哪個網站上有的話告訴我一下,感激不盡!

東方龍吟,本名閆華,別名嚴華,筆名華岩、禾書璧、冷志、龍吟等,江蘇徐州人,1957年10月生,高中畢業後到煤礦挖煤四年。1977年恢復高考後進入大學,1981年底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屬文學研究所研究生,先後師從胡念貽、范寧二位先生,成為國學大師羅根澤和著名學者型詩人聞一多的再傳弟子。夙有創作歷史小說之志,然而兩位業師都告誡他先打好學問功底,生活積累豐厚之後再進行文學創作。研究生畢業後留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先後在《光明日報》、《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國家級刊物上發表過數十篇有影響的研究論文,並於1983年成為《中國大網路全書》文學卷中最年輕的編寫組成員,出版了四十餘萬字的《宋遼金詩選注》等專著,並參加了清華大學中文系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簡史》和《中國文學作品簡編》等書的撰稿工作。

1986年,龍吟先生被選調到中共中央辦公廳,任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主辦的中南海業余大學教務長、副校長,被聘為副教授;其間他與著名學者陳晉、廖奔聯袂主編的大型系列叢書《驀然回首》,被權威刊物評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最受青年人歡迎的叢書之一,龍吟自己所撰的《凄壯的祭壇——從中國古代改革家的悲劇看傳統文化中銳氣與惰性的對壘及其終結》(署名華岩),對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和年輕人影響很大。在此期間,他所主持編纂的《中國少年網路全書》,曾獲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和新聞出版署優秀圖書等兩項部級大獎。

1990年,龍吟先生在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工作,其間擔任過全國性辦公室業務指導刊物《秘書工作》常務副主編,為該刊撰寫了大量的社論、雜文,其采訪撰寫的長篇報告文學《油盡燈未滅》,曾獲全國評比一等獎、《人民日報》頭版選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摘播。他主持翻譯的英文權威工具書《韋氏秘書手冊》,在當代秘書學界廣有影響。此間他為中外名人故事叢書所撰寫的《李大釗》(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一書,得到廣泛好評,成為國家教委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的優秀讀物,並有中篇小說《冷月孤魂》(又名《清高的孤魂》,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面世,收到較好的反響。

龍吟先生謹遵師命,40歲後才集中精力進行小說創作。 2000年1月1日,他的「文俠小說」開山之作《智聖東方朔》(三部六卷)由作家出版社以「新千年第一書」的形式出版,中央電視台電視劇製作中心以第一時間買斷電視劇改編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評書形式播出,包括《廣州日報》在內的十多家報紙爭相連載;海外多家出版機構紛紛購買版權,其中韓文版(5卷)已於近期正式出版。其後作家出版社又推出他的《詩劍龍洲俠》,光明日報出版社和吉林文史出版社連袂推出《萬古風流蘇東坡》,華藝出版社出版了《怪傑徐文長》,均有不俗業績。

龍吟先生少年時代便喜愛東坡詩詞,大學二年級起便系統閱讀《東坡全集》,研究蘇東坡已達二十多年。然而這么多年來,關於蘇東坡的論文他一篇都沒寫。他認為:不透徹地研究被視為「天書」的《東坡易傳》,就無法把握蘇東坡的哲學思想和他詩詞中撼魂動魄的天人之境,東坡研究也就無從談起。二十年後,他在整理完《東坡易傳》,並為之全面注釋之後,蘇東坡的形象才在他的心中最後定型;於是龍吟先生推出《萬古風流蘇東坡》第一部《人望》、第二部《人倫》、第三部《人傑》(共六卷,全書暫定六部,12卷)。他在書中成功地塑造出一個全新的可喜可愛、可敬可佩、可悲可憫、可口可樂的曠世文化全才蘇東坡形象,受到中華書局的蘇學研究專家孔凡禮、復旦大學教授王水照、四川大學教授曾棗庄等名家的高度贊賞。已出的部分已多次重印,並已在台灣出版。

龍吟先生多次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學生會的邀請,給大學生講演「文俠小說」的理念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如何弘揚等問題,反響十分強烈,已被多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2003年,龍吟應暨南大學文學院之邀,調入暨南大學,在該校中文系國家文科基地講授文學創作課程。

2004年,龍吟先生與廣東省作協簽約,名列南粵八大重點作家之首。

2005年,龍吟先生的長篇小說《萬古風流蘇東坡》在出版地吉林省榮獲「長白山文學作品一等獎」。

2006年,龍吟先生的長篇小說《萬古風流蘇東坡》已入圍魯迅文學獎……

《清高的孤魂》

10. 紹興名人排行榜

任頤(1840~1895),初名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字伯年。清紹興山陰人。父鶴聲,善工丹青。幼年就得到其父指授。咸豐三年(1853)赴上海扇庄學徒,後得任熊、任薰教授,初顯畫名。十一年,太平軍入浙東,攻克紹興,則參加太平軍,充旗手。太平軍敗後,移居寧波,隱於民間,重操畫筆,結識畫家任渭長。中年以後定居上海,以賣畫為生。1884年,小刀會在上海起義,為小刀會「點春堂」作「觀刀圖」,頗具影響。先後結交當時書畫名家吳昌碩、蒲華、王秋年、蔣石鶴、吳友如等。畫法師承陳洪綬、華岩,又受八大山人朱耷影響,擅畫花鳥山水、人物。重寫生,鉤勒、點簇、潑墨交互施用,別具一格;賦色鮮活明麗,筆墨不多而形象生動活潑;精肖像畫,喜用中鋒,淺描淡染,寥寥數筆而神情逼真,執法獨到,畫風在江南一帶影響極大,與任熊、任薰、任預並稱畫壇任門「四傑」。現存作品頗豐:《野塘兩石》、《芭蕉綉球》、《紫藤鴛鴦》、《池塘睡鴨》、《黃花紅葉》、《雞》、《秋雨梧桐》、《落花飛燕》、《譏看天圖》、《沙馥小像》、《五穀豐登》、《鍾馗》、《倒騎驢圖》、《牧牛圖》等。其女任霞,子任堇,均工詩文、書畫。光緒二十一年(1895)卒,年五十六。《中國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原籍山東琅琊(今山東臨沂),定居會稽山陰。出身貴族,父王曠曾任淮南太守,伯王導,晉元帝時丞相。其幼時言語遲鈍,及長始顯才華。性坦率,不拘禮節,有「坦腹東床」佳話。初仕為秘書郎,累官至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當時,東土飢荒,羲之輒開倉賑貸。朝廷賦役繁重,吳會更甚,每上疏爭之,多被聽納。羲之淡泊名利,雅好養性,初渡浙江,便有終仕之志。朝廷愛其才,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後稱病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善作文、工書法。原師事鍾繇,但博採眾家之長,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妍美流暢之風格。

羲之七子:獻之、凝之、徽之均善書,尤以第七子獻子成就最著。相傳現存蘭亭「鵝池」碑,「鵝」字為羲之所書,「池」字為獻之所續,世稱「父子碑」。著有《王羲之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右軍集》傳世。因其書法而得名之遺跡,尚存蘭亭、筆飛弄、筆架橋、題扇橋、躲婆弄等。羲之舍宅為寺之戒珠寺,現辟為紀念館。《晉書》有傳。

湯紹恩字汝承,號篤齋,四川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十四年由戶部郎中遷德安知府,尋移紹興知府,累官至山東右布政使。後致仕歸,年九十七卒。湯為人寬厚儉朴,內服疏布,外以父所遺舊袍襲之。為政持大體,不事苛細,不以廉自炫。知紹興後,新修學宮,廣設社學,緩刑罰,恤貧弱,旌節孝,濟災荒,深得紹興人民愛戴。

文種名會,字伯禽、子禽,春秋楚之鄒人。公元前494年,句踐敗於夫椒,使文種議和,成。句踐入質吳國,命種守越。種焦思竭力,恢復生產,治理國政。「外守疆土之界,內修耕戰之備,無遺荒土,百姓親附」。句踐歸國,問政於種,種曰「愛民而已」。「利之無害,成之無敗,生之無殺,與之無奪。」「無奪民所好,則利也。民不失其時,則成之。省刑去罰,則生之。薄其賦斂,則與之。」「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其子,如兄之愛其弟,聞有飢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越王乃緩刑薄罰,省其賦斂。於是人民殷富,皆有帶甲之勇。種又獻伐吳「九術」(《史記》作「七術」):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財幣,以遺其君;三曰貴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遺之好美,以為勞其志;五曰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台,盡其財,疲其力;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邦家富而備器;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句踐僅用三術而滅吳。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曾致書種,勸其應識「高鳥散,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之大勢,早日離越。種不忍而稱病不朝。人誣其作亂,越王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伏劍自殺。賜葬卧龍山,故名種山。現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府山望海亭東側有文種墓。《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均有載。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閨瑾,字玉貞,小字玉姑,後易名瑾,字璇卿,號競雄、鑒湖女俠,別號漢俠女兒,另署鞦韆。祖籍紹興山陰漓渚(福全)人,出生於福建閩候縣。自幼喜好詩文,尤慕劍俠,豪爽奔放。稍長,隨四表兄習棍棒拳術、騎馬擊劍,性格倔強。

秋瑾目睹清廷腐敗和民族危難,遂蔭生「置生死於不顧」,獻身救國之志。三十年,沖破家庭束縛自籌旅費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實踐女學校學習,積極參加留日學生革命活動。七月再赴日本,經黃興介紹,在日本會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並被推為同盟評議部評議員和同盟會浙江主盟人。因反對日本「取締留學生規則」,年底回國。三十三年初,接任紹興大通體育師范學堂督辦。「大通」名義上是培養小學體育師資,實際上是培養革命軍事人才幹校。l~6月間,一面與教員王金發、竺酌先等在和暢堂秋瑾制定秘密計劃;一面派親信去諸暨、嵊縣、新昌、義烏、金華、麗水等地聯絡會黨。多次往來於上海、杭州,在浙江新軍和杭州武備學堂、弁目學堂中發展同盟會組織,吸收光復會員,曾親擬《光復軍軍制稿》,在杭州白雲庵召集浙江各地會黨,正式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商定五月下旬浙、皖聯合起義會攻南京。因叛徒告密,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倉促起義,失敗。7月13日(六月初四),清政府派兵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入獄。於初六日(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年僅33歲。次年,好友吳芝瑛、徐自華按照烈士生前願望,幾經周折,遂將其遺骨葬於杭州西冷橋畔。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親筆為秋瑾題寫「巾幗英雄」四個大字,並書楹聯一副:「江滬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民國十九年(1930)在古軒亭口建「秋瑾烈士紀念碑」,府山之巔建「風雨亭」以志紀念。建國後,辟秋瑾故居為「秋瑾紀念館」,定「秋瑾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秋瑾烈士紀念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 (188l~1936),原名周樹人,幼名樟壽,字豫才,魯迅為其主要筆名。紹興城區都昌坊人。祖父周介孚,清翰林院庶吉士;父周伯宜,秀才,屢試不中;母魯瑞,紹興縣孫端鎮安橋頭村人。兄弟3人,魯迅兄長,次作人,幼建人。

魯迅7歲上本家私塾讀《鑒略》,12歲進「三味書屋」,師壽鏡吾讀《四書》、《五經》。光緒十九年(1893)秋,祖父周介孚因科場案下獄,魯迅先後到紹興縣皇甫庄和小皋埠舅家避難。二十年(1894)父病不起,常常出入當鋪和葯店,為醫治父病而到處奔波,家道漸由小康墜入困頓而受人白眼。期間魯迅和農民及農民子弟有較多接觸,因而激起對「上流社會的墮落」之憎恨和對「下層社會的不幸」之同情。

光緒二十四年5月,魯迅母盡家中所有為其湊足18元盤川,去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鐵路礦務學堂,二十七年畢業。二十八年2月以官費留學日本。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文和普通科,課余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之革命活動。三十年9月進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後因痛感學醫並不能改變國民精神,於是棄醫從文。三十二年至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等國文學作品。三十四年加入光復會。宣統元年(1909)夏回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職。二年7月,回紹興,任紹興府中學堂(今紹興一中)監學兼博物教員。辛亥革命成功後出任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民國元年(1-912)2月,應蔡元培之邀,去南京教育部任部員,5月,隨教育部遷往北京,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8月任教育部僉事。六年因張勛復辟辭職。七年1月,參加《新青年》雜志編輯工作,同年4月,始以「魯迅」筆名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九年,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女子師范大學等校任教,積極組織和支持《語絲社》、《未名社》等進步社團,培養青年作家,促進新文化發展。在女師大「風潮」、「五卅」事件、「三.一八」慘案等重大政治斗爭中,冒著生命危險,寫下許多如「匕首」、「投槍」之雜文。十五年因支持學生愛國運動被通緝。9月南下廈門,任廈門大學教授。十六年1月被廣州中山大學聘為文學系主任,後兼教務主任。4月,為營救被捕學生無效憤而辭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對魯迅觸動很大,思想由進化論發展到階級論。10月抵上海,與許廣平同居,從此定居於上海。

魯迅在上海10年,認真研究馬列主義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十九年起先後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團結左翼文藝工作者,並以雜文為武器,抨擊國民黨政府統治,寫下《二心集》、《南腔北調》等10餘本雜文集和《朝花夕拾》、《野草》等散文集。

夏禹《史記-夏本紀》載:禹為黃帝軒轅氏之玄孫,姓姒,名文命。禹為人「敏給克勤;其悳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禹治水有功,初被封為夏伯,故稱「伯禹」。後受舜禪,禹制貢法,根據各地出產確定應納貢品,名曰「定貢」。為志禹功,《尚書》以《禹貢》名篇。主張「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曾向帝舜獻「九功惟敘,九敘惟歌」之謀,舜善其言,贊禹功為「地平天成,萬世永賴」。其子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竺可楨 (1890~1974),又名紹榮、烈祖、兆熊,字藕舫,紹興會稽東關(今屬上虞市)人。光緒二十年(1894)入東關鎮敬義小學。三十一年5月,進紹興東湖通藝學堂,半年後考入上海澄衷學堂,三十三年轉入復旦公學。宣統元年(1909)考入河北唐山路礦學校,二年畢業。後考取第二次「庚子賠款」赴美國留學公費生,入伊利諾斯大學農學院,民國二年(1913)畢業,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學習氣象。五年,在美國加入任鴻雋、楊杏佛等發起之「中國科學社」,任《科學月刊》編輯。七年秋,獲博士學位後回國,應聘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地理學和氣象學。九年,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前身)地理系主任。十四年,應上海商務印書館之聘,任該館編輯。十五年,到天津南開大學教地理學和氣象學。十六年,應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之聘籌建氣象研究所,次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立南京氣象台,開展氣象研究,奠定我國現代氣象事業基礎。十九年起徹底結束中國領土和海域之天氣預報由外國人發布之歷史。二十二年4月,委任為中國出席第五屆太平洋科學會議代表。二十五年4月起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解放。學校幾度搬遷,在十分艱難條件下,始終依靠師生,堅持「求是」校訓,並親自撰寫《求是精神和犧牲精神》一文,提倡追求真理,不怕犧牲之精神,聚集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使學校發展成為全國著名大學。抗日戰爭期間,率領浙江大學師生西遷,轉輾贛、湘、兩廣到達遵義,被譽為「文軍的長征」。三十五年,遷回杭州。在反內戰、反飢餓斗爭中,積極支持於子三等進步學生的愛國行動,公開揭露反動派殺害於子三真相。次年7月,當選為黨團合並後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三十七年3月,當選為國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竺可楨

解放前夕,斷然置國民黨要其赴台灣之種種威脅利誘於不顧,奔赴上海。1949年7月,赴北京參加全國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9月,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氣象學會會長、中國地理學會會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學部主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常務理事、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國際地球物理年國家委員會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196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竺可楨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致力於許多學科研究,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在氣候變遷、物候、農業氣候、自然區劃和科學史等方面皆有卓越見解和傑出貢獻,曾發表論文240餘篇。從1936年1月1日起到1974年2月6日逝世前一天止,氣象日記無一日間斷,共計800萬字。1955年至1960年間,雖年事已高,仍經常到西北黃土高原、新疆、內蒙古等地考察。主要論著有《台風中心的若干新事實》、《遠東台風的新分類》、《中國氣流之運行》、《東南季風與中國雨量》、《氣候與人生及其他生物的關系》、《論我國氣候的若干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物候學》、《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的亞熱帶》、《東亞天氣類型的初步研究》等,已輯有《竺可楨文集》。《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冕 (1310—1359),宇元章,浙江諸暨人。他是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築「梅花屋」,種粟養魚,以清貧生活了其餘生。

范蠡字少伯,又稱范伯,春秋末楚國宛三戶(今河南南陽一帶)人。出身貧寒,微時「佯狂、倜儻、負俗。」文種任宛令時,與之交。後同至越國出仕,俱為著名大夫。

公元前494年,句踐伐吳,范蠡諫阻,不聽,遂遭失敗。退保會稽山後,獻卑身厚賂,乞成於吳之計,訂城下之盟。范蠡隨句踐質吳三年,夫差勸其棄越投吳,委以重任,范不為動。含垢忍辱,卑辭厚賂,終於使句踐化險為夷,平安返越。及歸國,與文種鼎力輔佐越王。句踐奮發圖強,築城立廓,發展生產,以俟時機。蠡倡「道」、「氣」,主「恆」、「常」,重「持盈」、「定傾」、「節事」,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時勢必有盛衰,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才能取勝。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興越滅吳,完成句踐稱霸大業,使越國成為強國。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離越適齊,化名「鴟夷子皮」,經商治產,獲利千萬,受任齊相。後棄官散財,間行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逐什一之利,復貲累千萬,自號陶朱公。范蠡著作甚豐,惜大多散佚,僅存《養魚經》,為我國最早內塘養魚專著。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有專記、《史記-貨殖列傳》有載,《越絕書》、《吳越春秋》述其詳。

蔡元培 (1868~1940),字鶴卿、孑民,號孑農,紹興山陰(今越城區)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十六年會試貢士,未殿試。十八年補殿試,為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補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教習。二十八年與蔣觀雲等組織中國教育會,任事務長。夏,游歷日本,同年秋回國,在上海創設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任總理。並以《晨報》為陣地,提倡民權,宣傳排滿革命。三十年冬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加入同盟會。三十年赴德國留學。

民國元年(1912)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產階級民主教育體制。二次革命失敗後,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五年冬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五四」運動中支持學生愛國行動,多方營救被捕學生。

「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擁護國共合作。民國二十一年(1932)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曾電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等共產黨員。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句踐 (約前520~前465),其先禹之苗裔,夏後帝少康之庶子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句踐元年(前496),吳王闔閭興師伐越。句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陣呼而自剄」,一舉打敗吳軍,射傷吳王。吳王闔閭臨終告誡兒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接位後,遵照遺訓,日夜勤兵,矢以報越。句踐得悉,主張「先吳未發往伐之」,范蠡諫告,勿聽,被夫差「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今吳縣椒山)。」句踐率殘兵五千,退守會稽山上。夫差追而圍之。句踐以「卑辭厚禮以遺」之計,派文種向吳求和。初,吳王夫差納伍子胥之諫,勿許。句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文種諫而獻「以美女寶器厚賂吳太宰嚭」之策,終於使夫差同意赦越,罷兵而歸。

句踐五年(前492)五月,句踐夫婦偕范蠡入質於吳,囚於石室。「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句踐斫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問疾嘗糞」,博得夫差歡心,得赦歸國。

句踐七年(前490)歸越,卧薪嘗膽,誓復吳仇。身自耕作,與百姓同其勞;自奉極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內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實府庫,墾其田疇;緩刑薄罰,省其賦斂;獎勵生育,訓練士兵。納相國范蠡建議,選四達之地築城立廓,以圖霸王之業。先建小城,後建大城。於是人民殷富,社會安定,士民皆欲與報吳恥。

句踐十五年(前482),吳王夫差北會諸侯於黃池,太子留守,國內空虛。句踐發兵四萬,親率君子(親兵)六千伐吳。敗吳師,獲太子友,破吳都,焚姑胥台。夫差請和,句踐自度未能滅吳,許之。句踐十九年,再度伐吳,戰於笠澤,三戰三勝。二十一年再次伐吳,圍攻三年,夫差求和不成自殺,終於句踐二十四年(前473)滅吳雪恥。

葛雲飛(1789~1841),字鵬起,又字凌台,號雨田,清紹興山陰天樂鄉(今屬蕭山市)人。生於行伍之家,幼好讀書,穎悟過人,後從父習武。讀《宋史-岳飛傳》至「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時,謂人曰:「此舉其大者而言耳,非謂武將可以愛錢也。」讀《明史-周遇吉傳》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嘉慶二十四年(1819)武舉人,道光三年(1823)武進士,七年署黃岩鎮水師中營守備。巡洋遇盜艇,以滅燈詐為商船誘盜近舟,力擒劇盜陳兆龍等9人。二十一年(1841)正月,伊利布令定海鎮總兵交涉歸還定海,釋安突得事。葛堅持先歸地後釋俘,迫使英軍就範,撤離定海。八月,英將朴鼎查再犯定海,葛約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分守曉峰嶺、竹山門,而自以主將據沖要擋敵。十二日英船29隻闖入竹山門,葛在土城親燃大炮擊斷其頭桅,英軍遁出。又令游擊張紹廷迎頭截擊,英軍退走,得旨嘉獎,賞提督銜。適夜英軍復大至,雖力戰,然敵軍仍盛,飛書大營請援,弗許。雲飛秘不發,加意撫慰士卒。天雨,霪潦中屢戰挫敗,激戰6晝夜,僅啖餅數枚,戰士亦然。最後敵攻破竹山門,薄土城,葛率部卒200餘人持刀步戰2里許,格殺無算。身受40餘創,炮洞胸背,仍揮刀殺敵。終因多次中彈,依崖而殞,壯烈殉國。義勇徐保夜負葛屍,以小舟渡抵鎮海。宣宗揮淚下詔,頒金治喪,以提督例恤,謚壯節,葬於今蕭山所前鄉三泉王村黃灣寺北。

葛雲飛文武雙全,著軍事著作多種,有《名將錄》、《制械要言》、《制葯要言》、《水師緝捕管見》、《全浙沿海險要圖說》及詩詞若干卷存世。事母孝,母亦知大義,喪歸,一慟而止,曰:「吾有子矣!」《清史稿》有傳
http://blog.sina.com.cn/u/49c5c56d0100050m

熱點內容
自考本科可以考公安類研究生 發布:2024-05-03 18:58:43 瀏覽:216
北京科技大學本科招生體檢色盲 發布:2024-05-03 18:41:57 瀏覽:348
北京師范大學良鄉附屬中學校園網 發布:2024-05-03 18:36:56 瀏覽:699
清華大學2008新生名單張培環境系 發布:2024-05-03 18:23:29 瀏覽:72
雲南大學的法碩復試難么 發布:2024-05-03 18:15:09 瀏覽:724
2017年貴州大學在職研究生 發布:2024-05-03 18:09:03 瀏覽:888
東南大學博士生李揚 發布:2024-05-03 17:53:52 瀏覽:718
清華大學2013考研醫學類復試分數線 發布:2024-05-03 17:48:49 瀏覽:108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結晶學與礦物學考研真題 發布:2024-05-03 17:35:01 瀏覽:143
深圳大學城食堂對外嗎 發布:2024-05-03 17:34:16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