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導師郭新
① 9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相當什麼級別
正廳級。中央音樂學院,211高校之一。
1、副部級:985高校中的三十一所,加上副版大軍區級的國權防科技大學。
2、廳局級:除去32所副部級的所有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包括211高校;
3、 副廳局級:高職高專院校;
王次炤,男,1949年10月出生,浙江杭州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8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並留校任教。1992年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1998年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
2015年12月1日,經教育部黨組、北京市紀委研究決定,給予王次炤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免去其中央音樂學院黨委常委、委員、院長職務。
② 89年時,中央音樂學院的校長是誰
於潤洋 男,音樂學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漢族,版1932年出生於沈陽市。
人物經歷
1952年入權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1956年赴波蘭華沙大學音樂學系攻讀音樂學。
1960年回國後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
1983年任該院副院長,主管教學、科研工作;1988年任院長,1992年卸任。
③ 誰能提供中央音樂學院田聯韜老師的聯系方式和他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參考書目,往年試題等
聯系方式:
地址:北京西城區鮑家街43號中央音樂學院新五樓601號
郵編:100031
電話:0086-10-66413628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我看過06年一次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報告少數民族音樂系的參考書目是
中國少數民族藝術(音樂)參考書目:《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概論》田聯韜,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10
另外招博士生考試是統考的
附上 中央音樂學院2007年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書目
http://kaobo.kaoyantj.com/kaobo2007cankaoshu/2006/11/04/75BFA208BD67703C.html
及中央音樂學院200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及加試科目
http://kaobo.kaoyantj.com/kaobo2007mulu/2006/11/04/7B10A532B697FCB6.html
田聯韜,男,漢族。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現任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研究員。1930年生於天津,祖籍河南項城縣。1948年先後入讀南京金陵大學工學院、中央大學工學院。1949年參軍,曾在第二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西南軍區文工團、西南人民文工團、四川人民藝術劇院任隊員、隊長、創作員。1960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60-1984年,任教於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曾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84年起,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曾任音樂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音樂研究所副所長。,長期從事少數民族音樂的教學、創作及研究工作,數十次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從事田野工作,收集大量第一手資料。培養少數民族作曲及民族音樂學專業人才40餘人,博士生、碩士生、外國留學生多人。曾主持並完成多項國家教委博士點及北京市教委少數民族音樂科研項目。
學術成果
1. 論文:
《侗族歌唱習俗與多聲部民歌》、《中國境內藏族民俗音樂考察研究》、《中國境內佤族民俗音樂考察研究》、《中國境內傣族民間音樂考察研究》、《藏族傳統樂器》、《雍和宮「金剛驅魔神舞」音樂考察》、《藏族宗教音樂初探》、《藏傳佛教羌姆樂舞音樂考察研究》、《傣族樂器》、《溯本求源<小河淌水>》等數十篇。
為《中國大網路全書音樂舞蹈卷》、《中國音樂大網路全書》,以及日本、英國《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等辭書,撰寫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條目。
2.專著
《藏族傳統音樂集粹》(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主編)(2006年獲文化部第二屆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等。
3.音響製品
1993年由荷蘭PAN RECORDS 音像公司出版田採集整理的《藏戲音樂選段》CD光碟。1983、1985、2005年先後在香港、北京出版發行電影音樂《孔雀公主》磁帶、密紋唱片、CD光碟。
三、音樂作品
電影音樂:《孔雀公主》(1982)、《火娃》(1979)、《第三女神》(1982)、《爬滿青藤的木屋》(1984)
電視音樂:《紅岩》(10集)(1985)、《非洲紀行》(1982)等
舞劇音樂:《涼山巨變》(與楊碧海、夏中湯合作。1965)、《阿凡提的故事》(為香港舞蹈團創作。1987)
舞蹈音樂:《黃河之水天上來》、《茶花朵朵》、《織氆氌》、《送糧路上》(合作)、《康巴清泉》、《春滿草原》、《拖拉機上雪山》、《紅雲》(與張一驥合作)等數十首。1997年應香港回歸慶委會約請,創作大型舞蹈音樂《紫荊璀燦耀中華》,於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慶典活動中演出。
器樂作品:鋼琴曲《塔吉克舞曲》、《天山的節日》,小提琴曲《帕米爾隨想》,大提琴曲《紅河的孩子》、《喜瑪拉雅隨想曲》(與宋濤合作)等。
歌曲:《家家戶戶運糧忙》、《邊疆,我可愛的家鄉》、《我們為祖國建設邊疆》、《格桑拉》、《在這里留下我美麗的夢》等數十首。
四、科研工作
承擔並完成國家教委 「七五」、「八五」規劃博士點科研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系統研究」、「藏族傳統音樂考察研究」,及北京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 科研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系統研究」。2003年起主持教育部重點科研基地重點課題「中國少數民族宗教音樂研究」。多次應邀赴歐洲、美國、香港、台灣及國內各地出席音樂學術會議和講學活動。
五、主要社會兼職和所獲獎項
兼任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音樂集成特約編審,解放軍藝術學院、雲南大學藝術學院、雲南藝術學院、三峽大學藝術學院、貴州師范大學凱里分院等校客座教授,《中國音樂大網路全書》編委、分支主編。
曾入編多種名人詞典,如《中國當代文化藝術名人大辭典》、《中國當代音樂界名人大辭典》、《中國當代音樂家詞典》、英國劍橋《世界音樂名人詞典》(《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Music 》)等。90年代先後被聘為香港特區學術評審局特邀評委、香港特區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專家評委。1998、2001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評委,2003--2006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科校外考試委員。
1953年歌曲《家家戶戶運糧忙》獲全國群眾歌曲評選二等獎。同年被評為西南大區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1983年電影音樂《孔雀公主》被北京電影製片廠評為當年最佳音樂創作。2006年《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獲文化部第二屆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992年獲政府頒發特殊津貼。1998年為北京市及國家民委評為民族團結先進個人。
④ 劉霖的音學院教授
人物簡介
男,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音樂學院學術委員會及學位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委員。祖籍河北豐潤,1940年8月生於上海。1959年畢業於北京市第六中學並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羅忠熔(作曲)、熊克炎(視唱練耳)、楊儒懷(和聲)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段平泰(復調)、盛禮洪(配器)、劉育和、彭維明(鋼琴)。1965年畢業留校,同年借調至中央歌劇舞劇院芭蕾舞團創作組從事音樂創作。1978年調回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任作曲、配器教師。1983年12月至1985年7月在法國巴黎高等音樂師范進修作曲及配器,師從巴黎音樂學院Jacque CASTEREDE教授。1986年任作曲系副主任,1988年任副院長,1992—1996年任院長。1998—1999年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再次赴法,在巴黎音樂學院以德彪西管弦樂技法為題作為期一年的研究。
學術成果
論文有:
《德彪西管弦樂作品中的光和色》、《拉威爾「圖畫展覽會」管弦樂技法分析》等,發表於《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譯著:
《和聲實用指南----為便於掌握自巴赫到拉威爾的風格》 MANUEL PRATIQUE pour l』approche des styles de Bach a Ravel ( Yvonne Desportes Alain Bernaud 合著,Gerard BILLAUDOT Editeur 1979 ) 譯稿尚未正式出版,由中央音樂學院教材科印出供教學參考用。
音樂創作 :
舞劇音樂:《紡織女工》、《沂蒙頌》、《草原兒女》等,均為創作組成員,集體創作;話劇配樂:《櫻桃時節》;藝術歌曲:《十年生死兩茫茫......》、《憶江南》、《緬懷敬愛的周總理》等。
⑤ 中央音樂學院怎麼樣具體點!
中央音樂學院是中國培養音樂藝術人才的高等學校。建於1950年,其前身是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各具特色的幾所高等音樂院、系。分別是建於1927年的燕京大學音樂系,建於1939年的華北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建於1940年的南京國立音樂院,建於1946年的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和香港、上海的中華音樂院,建於1948年的東北魯迅文藝學院音樂系等。其主體是南京國立音樂院。1958年學院由天津遷至北京,坐落在北京西城區復興門原清醇王府舊址(光緒皇帝出生地)。原隸屬文化部,2000年歸屬教育部。1960年被定為國家重點高等學校,1999年被列入國家「211工程」建設學校;是目前全國藝術院校中唯一的一所國家重點高校和「211工程」建設學校。歷任院長為馬思聰、趙沨、吳祖強、於潤洋、劉霖,現任院長王次炤。
學院自建院以來,迄今已形成了體現教學、科研、藝術實踐綜合功能的,從附小、附中、大學本科到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後流動站等完整的大中小一條龍的音樂教育體系。現設作曲系、音樂學系、指揮系、聲歌系、鋼琴系、管弦系、民樂系、音樂教育系、基礎教育部以及附屬中小學、繼續教育學院、遠程音樂教育學院等教學部門。學院還設有集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音樂科技部,其中包括提琴製作研究中心、現代電子音樂中心、音樂治療中心和嗓音研究中心等。2000年建立了全國藝術院校中唯一的一所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學院還設有社會音樂教育部和海內外社會音樂考級委員會,以及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和環球音像出版社。形成了既為全國音樂教育中心,又為全國音樂研究、創作、表演中心和社會音樂推廣中心的辦學模式;成為一所能代表中國專業音樂教育水平、專業設置比較齊全的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的音樂學府。
中央音樂學院是全國高校首批博士點授予單位,並於2003年經國務院學位辦、人事部、教育部共同審批通過了全國藝術類中第一個博士後流動站。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學科(包括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學和音樂表演藝術)為全國重點學科。學院擁有國內最大的專業音樂圖書館,館藏圖書資料53萬冊;同時還擁有《館藏音樂書籍全文庫》、《館藏音樂樂譜全文庫》、《音樂核心期刊全文庫》、《館藏音像資料點播庫》等數據並能全文檢索的電子圖書館。幾十年來,學院已建立起一支實力雄厚的教師隊伍,在325名專職教師中,博士生導師35人,碩士生導師131人,教授76人,副教授108人。教授人數占教師總數比例百分之六十。在教學科研中,涌現出一批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創作了大量有影響的音樂作品,出版教材、著(譯)作數百種。學術性季刊《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營銷國內外。學院師生在國內外各種音樂比賽中屢屢獲獎,據統計自建院以來,在國際各類音樂比賽中獲獎440人次,在國內各類音樂比賽中獲獎1593人次,音樂作品在國際、國內比賽中獲獎295人次。1987年以來學院共取得科研成果獎78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獎57項。1989年以來,林耀基教授的《小提琴教學》、郭淑珍教授的《聲部確定及訓練的科學》、於潤洋等教授的《音樂美學教學成果》和吳祖強等教授的《作曲教學成果》分別在教育部每四年舉行一次的教學成果評獎中獲得國家級特等獎和一等獎。
多年來,學院一直遵循「開闊的學術視野,廣泛的對外交流」這一基本的辦學原則,十分重視對外音樂文化交流工作,每年都聘請許多國外著名音樂家和學者來院講學或任教,也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和學生出國學習、講學和演出。為了保持長期交流,學院還聘請國際著名音樂家如作曲家潘德烈茲基、指揮家小澤征爾、祖賓·梅塔、鋼琴家阿什肯那齊、小提琴家帕爾曼、大提琴家羅斯托洛波維奇等為學院名譽教授。由學院師生組成的中國青年交響樂團、民族管弦樂團、合唱團、附中少年交響樂團及附小室內樂團多次出訪歐、美、亞、非各國及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獲得廣泛贊譽。學校還與俄羅斯莫斯科音樂學院、法國巴黎高等音樂舞蹈學院、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等世界著名音樂學院建立校際交流合作關系。
中央音樂學院是一所培養高級專門音樂人才的學府,1985年學院進行教學體制改革,在全國藝術院校中率先實行學分制教學體制。1993年進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初步實行教職工聘任制度。1996年進行教育體制改革,拓展辦學思路,將學院從單一模式向多元化轉型。1999年進行機構改革和分配製度改革,進一步簡化機關工作程序和提高教職工待遇。2002年進行新一輪的教學改革,進一步調整課程結構和完善學分制教學體系。目前,學院正在努力實施「十五」規劃的各項目標和「211工程」二期建設項目;總面積三萬平方米的新教學綜合樓目前正在緊張施工當中,並將於2006年全面完成校園規劃,為學院進一步向國際化邁進創造條件。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制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八十一。
⑥ 想請教一下 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一樣嗎 就業前景怎麼樣
中央音樂學院建於1950年,其前身是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各具特色的幾所高等音樂院、系,他們分別是建於1927年的燕京大學音樂系、1939年的華北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1940年的南京國立音樂院、1946年的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和香港、上海的中華音樂院, 以及建於1948年的東北魯迅文藝學院音樂系等,其主體是南京國立音樂院。1958年學院由天津遷至北京,坐落在北京西城區復興門原清醇王府舊址(光緒皇帝出生地)。原隸屬文化部,2000年歸屬教育部。1960年被定為國家重點高等學校,1999年被列入國家「211工程」建設學校,是目前全國藝術院校中唯一的一所國家重點高校和「211工程」建設學校。歷任院長為:馬思聰、趙沨、吳祖強、於潤洋、劉霖,現任院長王次炤。
中央音樂學院作為一所培養高級專門音樂人才的單學科高等學府,自建院以來已形成了體現教學、科研、藝術實踐綜合功能的,從附小、附中、大學本科到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層次的完整音樂教育體系。現設作曲系、音樂學系、指揮系、音樂教育系、聲樂歌劇系、鋼琴系、管弦系、民樂系、交響樂學院、基礎教育部、附屬中小學、繼續教育學院、遠程音樂教育學院,以及設在教務處的古典吉他、手風琴和電子管風琴三個專業方向的直屬學科等教學部門。此外,學院還設有集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音樂科技部,其中包括提琴製作研究中心、現代電子音樂中心、音樂治療中心和嗓音研究中心等
音樂學系
1956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在全國音樂藝術院校中,率先建立了音樂學系(Musicology Department )。經過近50年的艱苦工作,音樂學系在音樂學學科的建設上,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和學術力量最集中的群體。198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學科為碩士學位授權點;1988年,為博士學位授權點。從音樂學學科的專業設置、課程結構、師資隊伍、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等各個方面來看,我院音樂學系始終站在全國音樂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前列,是我國音樂學學科教學和研究的一個重要基地。
音樂學系目前已建立了中國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理論、西方音樂史、音樂美學、世界民族音樂理論及音樂藝術管理6個專業研究方向,以及多媒體教學工作室、佛教音樂文化研究室、音樂心理研究室、民族音樂科學技術實驗中心四個研究室。另附設中央音樂學院遠程教育學院認證課室。各專業所設課程的總和已達80餘門。這些理論課程中,有許多在國內屬唯一開設。所有主幹課程(含西方音樂史、中國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世界民族音樂、音樂美學)均具有多媒體教學的能力。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師多年來在科研上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也獲取了豐碩的成果,從建系至今已出版和發表的專著、教材和論文近萬部(篇),許多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外音樂學學科建設的空白,並被全國其他藝術院校所採用。
音樂學系自1956年創建以來,第一任系主任為張洪島教授(1956-1984);第二任系主任為藍玉崧教授(1984-1987);第三任系主任為黃曉和教授(1987-1990);第四任系主任為鍾子林教授(1990-1993);第五任(1994-1997)、第六任系主任為袁靜芳教授(1997-2001)、第七任系主任為張伯瑜教授(2002年至今)。
系裡現有教授26名,其中博士指導教師15名;副教授10名,其中碩士生指導教師6名;講師1名。
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教授:於潤洋教授、張前教授、袁靜芳教授(女)、黃曉和教授、鍾子林教授、潘必新教授、李應華教授(女)等。
截至2004年,音樂學系在校學生229人,其中本科生130人,碩士研究生54人,博士生32人,學位班13人,及遠程教育學院學生150人
作曲系簡介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以培養作曲家和作曲技術理論人才為目的,以作曲專業課為核心,依託和聲學、復調音樂、曲式與作品分析、管弦樂配器法、視唱聽覺訓練、電子音樂,以及近現代音樂創作、分析與研究等課程,構成貫通本科、碩士、博士三個教學層次,融教學、科研、創作為一體的作曲教學體系。
作曲、復調、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配器和視唱練耳等六個教研室,分別承學科六個方向的教學和研究,面對全院開設作曲、和聲、作品分析、復調、配器、視唱練耳等六個方向的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必修課程和約8門的選修課程。其教學內容覆蓋了歐洲十八、十九世紀傳統的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同時又涉及到二十世紀以來音樂創作的新技法、新觀念、新理論與新體系;既包容了不同時期外國音樂作品的構成原理與外國作曲家寫作的有益經驗,又研究總結了中國音樂作品的構成特點與中國作曲家創作的成功經驗。各研究方向自五十年代起,便對我國作曲家在自己的創作中努力探索與追求作品的中國風格,作了大量深入細致而富有成效的研究,並不斷把這種成果結合到各門技術理論課程的教學之中,形成了本學科教學體系所具有的特色。
1982年,中央音樂學院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學科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點;1988 年,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中吳祖強、蘇夏是獲得國家教育部批準的中國首批音樂學科博士生導師(全國共四位)。
作曲系現有教師3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7 人,講師3人,助教1人,見習1人;博士生導師19名(離退休12名),碩士生導師24名。博士學位獲得者12人,享受國家特殊津貼者2人 。現有本科生128人,碩士生50人,博士生21人。
作曲系各學科帶頭人在國內乃至國際都有相當廣泛的影響力,如:吳祖強、杜鳴心、郭文景、葉小綱、唐建平、段平泰、於蘇賢、吳式凱、劉康華、劉霖、楊儒懷、李吉提、姚恆璐、趙易山、郭偉國、黃蜀青、龔曉婷等。
過去的幾十年歷程: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為中國乃至世界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才,其中很多成為國內外著名的作曲家。如:辛戶光、施光南、王立平、譚盾、郭文景、葉小綱、陳怡、周龍、陳其鋼、陳曉勇、唐建平、張小夫、賈國平、秦文琛、張麗達、趙季平、徐沛東等。
展望未來:現任中央音樂學院全體教師將繼承前輩專家、學者為作曲系奠定的優良學風,求真、務實、銳意進取,通過學科學術發展的不斷充實和有適應性的調整與提高,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教學水平、人材培養、作品創作、學術研究等綜合實力上,力爭國際同類學科的最高水平。
註: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始建於1950年4月,與學院同時誕生。建系之初由著名作曲家、理論家、音樂教育家江定仙教授任首屆系主任,聚集了原南京國立音樂院理論作曲系、燕京大學音樂系理論作曲科、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理論作曲專業組以及全國乃至海外歸國的著名作曲家、專家學者為最初的師資隊伍。歷屆系主任有:王震亞、杜鳴心、戴宏威、牟洪、劉康華、郭文景。現任系主任唐建平,副系主任葉小剛、羅新民
聲樂歌劇系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建於1950年, 原為聲樂系, 喻宜萱任系主任。1977年由原聲樂系中部分教師組成歌劇系,杜立任系主任。 1984年,聲樂系與歌劇系合並成立聲樂歌劇系,由沈湘、蔣英、郭淑珍、黎信昌組成系領導班子,沈湘代系主任。1986年黎信昌任系主任。2001-2004年由劉東、馬洪海組成領導班子,副系主任劉東主持工作。 2005年以來,由張立萍擔任系主任,黑海濤、馬洪海擔任副系主任,馬洪海兼任支部書記。
全系共有教師40人,聲樂教師21人,其中教授:郭淑珍、黎信昌、張立萍、黑海濤、馬洪海、王憲林、劉東、趙登營、彭康亮、程達、袁晨野;特聘聲樂教授:張建一(美)、祝愛蘭(美)、鄧小俊(意);外聘教授:王秀芬;副教授:孫東方、陸薇、楊曉萍、黃鸝;講師:孫媛媛、謝天。鋼琴伴奏教師15人,其中返聘教授有胡適熙、趙碧璇,張慧琴;副教授王蘊希;講師:張佳林,趙宇潔、王楠楠、韋蔚;助教:蔣璐、千紅、溫藝紅、陳曦、潘曉勍、張佳佳、王瑋;特聘藝術指導教授:吳龍(美)。表演教研室教師有副教授喬魯閩、助教王慧、徐小朋。
全系本科生169人,研究生14人,學生隊伍空前壯大。
聲歌系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碩士學位授權點。聲樂碩士生導師為郭淑珍教授、黎信昌教授、張立萍教授、王憲林教授、周美玉教授、馬洪海教授、黑海濤教授、彭康亮教授、葉佩英教授、趙登營教授、袁晨野教授、張建一教授、祝愛蘭教授、孫東方副教授、黃鸝副教授、王秀芬一級演員;鋼琴伴奏藝術指導碩士生導師有胡適熙教授、趙碧璇教授、張慧琴教授、吳龍教授(美)。
聲樂歌劇系設三個教研室,聲樂教研室主任郭淑珍教授、副主任王憲林教授,鋼琴伴奏教研室主任張佳林老師,歌劇表演教研室主任孫東方副教授。聲樂歌劇系多年來重視培養學生各方面的專業素質及專業技能,組織學生排演並上演了多部歌劇,已推出《傷逝》、《女人心》、《費加羅的婚禮》、《藝術家的生涯》、《茶花女》、《弄臣》、《卡門》、《蒂朵的仁慈》、《魔笛》、《蝴蝶夫人》、《奧涅金》等多部著名歌劇在學院及社會上演出,並受到普遍好評。
聲樂歌劇系附設有中央音樂學院青年合唱團。團員由部分優秀學生組成,該團曾多次參加中央電視台及社會上各類大型演出。2002年9月與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先生合作,赴日演出歌劇《蝴蝶夫人》,獲得一致認可與好評。2003年12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北京新年音樂會上與倫敦愛樂樂團及其他一些兄弟團體合作演出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第四樂章合唱《歡樂頌》,2008年7月24日,合唱團與耶魯大學合作在國家大劇院演出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復活」受到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
專業課程:聲樂(主科)、合唱、歌劇表演、形體、表演基礎、歌唱正音、聲樂與歌劇藝術史。
專業基礎課:鋼琴集體課、義大利語基礎、德語基礎、法語基礎、視唱練耳(C級)、和聲(C級)、曲式與作品分析(B級)、中國傳統音樂、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發聲機理與嗓音保護。
聲樂歌劇系本著為國家培養高、精、尖聲樂人才的目的,教書育人,在專業上嚴格把關的同時,不忘對學生進行藝術素質教育,在培養人才的同時,不忘充實教師隊伍、增強師資力量。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無數優秀的歌唱家和歌劇演員,其中許多都已活躍在世界各大歌劇、音樂舞台。 (資料截止2010年1月)
中央音樂學院青年合唱團
中央音樂學院青年合唱團成立於20世紀50年代。國內外一些著名的音樂家及指揮家都曾對該團進行過指導、排練、演出,我國著名指揮家嚴良堃、聶中明、鄭小瑛、李華德、楊鴻年曾先後擔任過合唱團的常任指揮,俄羅斯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著名合唱指揮家保利·.捷夫林、瑞士指揮家陳亮聲、美國著名合唱指揮家托馬斯·希爾比什、凱瑟琳·朱等人也曾擔任過該團的客席指揮。青年合唱團由聲樂歌劇系的優秀學生組成,曾演唱過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威爾第、普契尼、約翰.施特勞斯、冼星海、趙元任等諸多中外著名作曲家的合唱作品,曲目包括巴赫的《b小調彌撒曲》、莫扎特的《阿利路亞》、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第四樂章《歡樂頌》、舒曼的《茨岡之歌》、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中的合唱曲《鐵砧合唱》、歌劇《那布科》中的合唱曲《希伯萊奴隸之歌》、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中的合唱部分、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趙元任的《海韻》、鄭律成的《婁山關》以及無伴奏合唱約翰·施特勞斯的《撥弦波爾卡》、《回聲》、《半個月亮爬上來》、《牧歌》等眾多中外經典名作。
青年合唱團曾參加過國內外重大的合唱節、藝術節等演出活動,並為中央電視台錄制了許多經典合唱曲目。該團曾於1989年出訪新加坡,獲得廣泛贊譽。1999年、2001年兩度參加全國大學生藝術節合唱比賽,獲得一等獎以及由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組委會頒發的「大運杯」等榮譽。2002年9月,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先生特別邀請中央音樂學院青年合唱團參加了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著名歌劇《蝴蝶夫人》的演出,在日本東京、中國北京公演近十場,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和好評。社會各界對青年合唱團倍加贊賞:「中央音樂學院青年合唱團音色年輕優美,各聲部音響平衡,和諧統一,音域寬廣,高音輝煌嘹亮,具有很強的音樂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同時充滿了年輕人的激情與朝氣,是一隻非常優秀的合唱團。」正像小澤征爾先生評價的那樣:「這些年輕人有著非常青春、非常漂亮的聲音,他們將是中國未來的藝術家。」 2003年12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北京新年音樂會上與倫敦愛樂樂團及其他一些兄弟團體合作演出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第四樂章合唱《歡樂頌》,受到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2004年青年合唱團應邀赴慕田峪長城參加雅典奧運會北京火炬傳遞儀式並擔任合唱演出,影響巨大
中國音樂學院成立於1964年,是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提議而建立的。她是我國唯一一所以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和研究為主要特色,培養從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創作、表演和教育,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高等音樂學府。
詳情請參考 http://ke..com/view/47167.htm?fr=ala0_1_1
我感覺他們兩個基本上一樣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⑦ 中央音樂學院梁教授
梁茂春,是中央院最好的音樂理論老師,他的課基本滿員。
人家是博導嘛
⑧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系主任是誰啊
以前的是:
袁靜芳:女,1936年2月22日生,漢族,湖南省岳陽縣人,音樂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系主任。袁教授致力於中國傳統器樂與樂種理論的研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開始涉足佛教、道教音樂的整理、研究工作。開設理論課程:「民族器樂概論」、「中國傳統器樂名作分析研究「、「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專題研究」等,指導碩士、博士生多名。
主要論著有《民族器樂》(1987)、《中國樂器》(文字主編,1991)、《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1997)《河北巨鹿道教法事音樂》(1998)、《樂種學》(1999)等多部。主要學術論文有:《傑出的民間音樂家阿炳和他的二胡曲》、《五四時代優秀的民族器樂作曲家、革新家劉天華先生》、《民間鑼鼓樂結構探微》、《中國民間器樂套曲結構研究》、《樂種學導言》、《中國佛教京音樂中堂曲研究》、《〈料峭〉樂目家族系列研究》等40餘篇。1992年,她撰寫的《民族樂器》獲首屆文化部直屬藝術院校優秀專業教材評比二等獎和1995年國家教委優秀科研成果獎;主編的《中國樂器》一書獲北京市1994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1992年袁教授獲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
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和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南音學會理事等。
現在的是:鍾子林教授
⑨ 中央音樂學院的配器博士好考嗎
難啊,相當的難。
⑩ 中央音樂學院 博士 跨專業可以考嗎
你要考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的博士?那跨專業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