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黃萬里教授的預言

黃萬里教授的預言

發布時間: 2021-02-03 12:57:53

『壹』 有誰知道黃萬里其人其事,具體介紹一下

隊補充問題的答復:
老先生的書好難找!!!!!
但還是被我發現了
黃萬里文集 本文來自:博研聯盟論壇
http://www.xiu.com/book/000/003/124/341/.htm

黃萬里是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黃炎培之子。1937年從美國學成歸來,先後在四川、甘肅、東北從事水利建設。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前期,他從黃河實際情況出發,批評蘇聯專家的規劃和設計,反對在三門峽修建大壩。1957年,因發表短篇小說《花叢小語》針砭時弊,被打成右派。黃萬里歷經磨難,22年後才得以平反昭雪,重返講台。本書收集資料歷時2年完成,力爭還原歷史、再現黃萬里這位中國水利界馬寅初陳寅恪式悲劇人物的風貌。

二○○六年八月二十七日是黃萬里教授去世五周年、八月二十日是九十五歲冥誕的紀念日。黃萬里教授反對建設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和長江三峽大壩工程,並不是因為他是頭長反骨的人,而是源自其水利的基本理念和對中國水資源的正確評價。

沒有院士頭銜的學科泰斗

在中國,大家都以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者中國工程院院士(現在又有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都是最有學問的人,要是兩院院士,那更是了不得了。事實是,在中國,最有學問的科學家,他們都不是院士。原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教授,原清華大學水利系黃萬里教授,他們都是中國最有學問的科學家,但都沒有院士的頭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人口過快增長,給中國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巨大問題,現在大家都有認識——錯批馬寅初,「多生幾億人」。當時和馬寅初教授有同樣意見的知識分子,不在少數,但是在政治高壓下,能堅持自己觀點、敢於說實話的,只有馬寅初教授一人。

黃萬里教授生前曾說過:「我對三峽工程的意見,屢屢上書中央,先後六次,屢挫屢上。我要求中央領導給我三十分鍾的時間,聽我匯報就可以把問題講清楚,可惜無此機會。當年三門峽還讓公開辯論七天,現在沒有人和我辯論,雜志上也不刊登我的不同意見,我是看不到三峽建成後的後果了。你們還能看見,幫我記著看看,但願我的話不要言中,否則損失太大了。」

一九五七年,黃萬里教授舌戰群儒七天,反對建設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難道別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不知道泥沙會在水庫淤積這個最簡單的道理?黃萬里教授被打成右派,失去了教書的權利。一九九二年後,黃萬里教授六次給中央領導寫信,陳述長江三峽大壩工程永不可建的道理。難道別的科學家就不知道泥沙礫石首先是在水庫尾部淤積,會淤塞重慶港,會加大水庫的水力坡度,會淹沒重慶部分市區這個最簡單的道理?歷史已經證明了黃萬里教授在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的觀點是正確的,並且正在證明著他對長江三峽大壩工程的觀點也是正確的。可惜他的正確理論沒有因為三門峽大壩工程的徹底失敗和長江三峽大壩工程的錯誤而樹立起來,中國政府還在繼續錯誤的水利政策。

在中國,要做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除了有學問還不夠,還要講真話,不怕政治和學術上的打壓,堅持反對錯誤的決策,甚至要冒著生命的危險。馬寅初教授和黃萬里教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是沒有院士頭銜的學科泰斗,是鬥士,是英雄!

中國水生態環境到如今這個地步的原因

對於黃萬里教授對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和長江三峽大壩工程的意見,讀者了解比較多。對於他的水利理念和水資源的評價,大家了解得比較少。要了解黃萬里教授的水利理念,要從中國水生態環境談起。

中國現在的水生態環境如何?有人曾這樣總結過:患水多(洪澇災害),患水少(旱災),患水臟(污染嚴重)。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正英女士重復了這句話,便成為官方的版本。其實水生態環境的現狀是:河流正在和已經喪失自我調節能力,湖泊在消失或是喪失自我調節能力,海洋污染嚴重,地下水過量開采和受嚴重污染……一句話,水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面臨死亡的威脅。

那麼中國五十多年前的水生態環境又是如何呢?江曾經說過,他在上海上大學時(一九四五年——一九四九年),蘇州河的水還是干凈的。胡也曾經說過,他小的時候經常在泰州城河裡游泳。可見那時的小生態環境比現在好許多。

為什麼經歷了五十多年後,中國水生態環境會有這樣悲慘的結果?原因之一「不聽黃萬里的話,毀了中國的母親河」。如今中國水生態環境的現狀將危害子孫後代。水利理念的錯誤,對中國水資源的錯誤評價,導致了錯誤的水利措施;錯誤的水利措施,破壞了水生態系統。中國的水利是江河湖泊開發過度而保護不足。有人把百分之十五作為自然河流開發的上限,英國的水資源學家羅賓.克拉克則認為,自然河流開發程度百分之五——十,不會發生問題。歐洲河流開發程度一般都保持在這個標准之下。中國的河流,開發程度有超過百分之一百的,如黃河、海河、遼河等,開發程度越高,患水多水少水臟的問題就越嚴重。近年來,在長江的開發速度加快,二○○六年長江被列為世界上受破壞最嚴重的河流。這種對水資源的掠奪性的開發,來自於「中國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個國家之一」的恐慌和對自然的過分要求。

中國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個國家之一嗎?

在中國,一談到水資源,就會冒出這樣的論點:中國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個國家之一。這個論點構成了中國許多水利工程的理論基礎,比如長江三峽大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大西線調水工程等等。

什麼是水資源?如何計算和評價一個地區的水資源?張光斗先生在《我國水資源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和陳志愷合作)一文中,將水資源定義為該地區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的總和。根據這個定義,中國的水資源為二八一○○億立方米,總量佔世界六分之一。但是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佔有量是世界的四分之一,畝均佔有量是世界的四分之三。根據張光斗先生的這個定義,對中國各河流流域、各省市的水資源進行了計算。這個水資源量的計算也就成為國家眾多重要決策的基礎。

為了解釋這個水資源的定義和計算是錯誤的,在這里先提兩個最簡單的問題,請讀者思考。第一個問題是,北京和上海比,哪個城市的水資源多?第二個問題是,江蘇和新疆比,哪個地區的水資源多?

根據上述定義,北京的水資源總量是四十點八億立方米,而上海的水資源總量只有二六點九億立方米,北京的水資源總量比上海多一三點九億立方米,約是上海的一倍半。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為三七五點七立方米,而上海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二○一點二立方米,北京的人均水資源比上海多一七四點五立方米,是上海的一點八七倍。新疆的水資源總量是八八二點八億立方米,而江蘇的水資源總量只有三二五點四億立方米,新疆的水資源總量比江蘇多五五七點四億立方米,約是江蘇的二點七二倍。新疆的人均水資源量為五七七三點七立方米,而江蘇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四八○點九立方米,新疆的人均水資源比江蘇多五二九二點八立方米,是江蘇的十二倍!(劉昌明、何希吾等:《中國二十一世紀水問題方略》,以上資料為一九九六年數據)

人們常在報紙和雜志上看到這樣的數據: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為全國水平的八分之一,是世界水平的三十分之一。但是為什麼不報道,從同樣的水資源計算出發,上海的人均水資源量為全國水平的十二分之一,是世界水平的四十五分之一?人們知道新疆是乾旱地區,有許多沙漠,而江蘇是水鄉,河流湖泊眾多,怎麼可能江蘇的水資源少,條件差,新疆的水資源反而多,條件反而好?

如果張光斗先生的水資源的定義是正確的話,那麼中國需要的不是南水北調,而是北水南調了,因為南方的上海比北方的北京更缺水,江蘇比新疆更缺水。更沒有從長江通過五條渠道(東線、中線各一條,西線三條)向北方調水的道理,因為不但上海、江蘇人均水資源量少,就是安徽、湖北也在全國水平之下。

「中國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大國」

一反「中國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個國家之一」的觀點,黃萬里教授在《增進我國水資源利用的途徑》和《論降雨、川流和水資源的關系》中提出:

「我國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大國,其時空分布也較合適。這可以從水文氣象原理、實測有效雨量和引用川流,及人口實用水量統計幾方面來證明。我國在各地區耕地上無霜期內所利用的有效雨量與引用川流量所合成的水資源總和,在全球為第一,所謂第六位是指剩餘的川流。」

黃萬里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了水資源定義的三大錯誤:第一:只計算地表徑流和地表徑流形成的地下水,而忽略降水的作用;第二:忽略水和熱、光、土壤等條件的空間和時間的組合;第三:忽略客水的作用。

黃萬里教授在《增進我國水資源利用的途徑》一文中通過中國和歐美的對比,給讀者一副清晰的圖像:

「我國東部平原是廣闊的可耕地,在北緯二十度到四十五度之間近海降水量自二千毫米向北遞降至五百毫米。北京處北緯四十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有六百毫米左右,對比西歐北緯五十度上下的西歐各國首都,巴黎六百毫米,倫敦、柏林、華沙、莫斯科五五○毫米,大致相近,主要是由於我國大平原的緯度較低之故,而北緯四十度的馬德里也只有四二五毫米,再南上海增至一千毫米,香港、廣州約二千毫米,雨量之多更非歐洲各國可比了。至於東京有一七五○毫米,因它原屬島國;美洲西岸的溫哥華有一○五○毫米,舊金山只有五二五毫米,大陸中部的丹佛只有三百毫米,東岸的紐約則有一○七五毫米,因其瀕臨大海,地近半島之故。印度德里處北緯二十八度,也只有六五○毫米。美國南部的新奧爾良瀕海,北緯三十度,稍北於我廣州,也只有六五○毫米。所以,對比世界各地,我國的水量是豐富的,主要是地理位置,瀕海地緯較低,至於比緯度相近的各地雨量也較多,則另有其他原因。」

筆者居住的德國萊茵——魯爾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之一,人口密度和中國長江三角洲相仿,年降雨量和北京相仿,同屬於半濕潤地區,卻不曾有如北京的缺水情況。雖然北京是中國最「缺水」的地區,北京二○○○年的人均生活用水每人每天三二二升,是德國一二九升的二點五倍。

北京地區的降水量為九十九點九六億立方米,而計算為水資源的只有四十點八億立方米。在中國用水的三大項目(農業、工業和生活用水)中,農業是最大一項,就是北京也是如此。降雨對於農作物生長至關重要,一部分被農作物和植物吸收然後蒸騰,這是農業用水的一個大頭,雖然未形成地表徑流,但這也是水資源一部分。

黃萬里教授指出,中國的降水大部分發生在夏季氣溫高、作物盛長的時期,而很少發生在冬季有霜期,作物不生長的時期,這就是水資源年內分布得合適。對比與華北平原同緯度歐美國家,降雨在年內分布比較均勻,冬季降水不少,但在有霜期,農作物不生長。所以在這些國家農作物只有一年一熟。而中國的水、熱、光、土壤條件的結合,可以一年兩熟。所以說,我國水資源不但總量豐富好,而且年內合適的不均勻分布也好。當然黃萬里教授也指出了中國春夏交際之時,降水不足的缺憾。

水資源條件是人類文明產生發展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人類在別的星球上尋找生命,首先是尋找在那裡是否存在水。非洲埃及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那裡是尼羅河三角洲,水資源條件好,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但是按照張光斗先生的水資源定義,那裡的水資源條件是世界上最差的。開羅年的年降雨量只有三毫米,無法形成地表徑流,所以水資源總量為零,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也為零。但是,埃及文化怎麼能在這個水資源總量為零的地方發展呢?正如黃萬里教授所指出的,依賴的是尼羅河的流水。「尼羅河長約五千公里,其流域面積極廣大,相當於埃及地區和尼羅河三角洲不知要大多少倍。按阿斯旺導出的年流量可以代表開羅下游三角洲的水資源。這些水都是從外地來的,稱客水資源。」

再看北京,當初北京被選作京城,是因為北京的水資源好。北京大學地理系侯仁之教授對此有專門的論述。當初皇帝看中的是靠近永定河的這個有利區位。評價北京水資源條件,不能不談永定河的水資源,不能不談客水資源。現在北京供水的很大一部分依靠密雲水庫。評價北京水資源條件,不能不談潮白河的水資源。沒有永定河,當初北京就不會被選作京城;沒有潮白河,中央政府可能早就遷都別處了。

最後看看上海,上海市政府要把上海建設成世界的經濟金融中心,其基本條件之一就是上海的水資源好。按照張光斗先生的水資源定義,上海水資源條件比北京還差許多,這個世界的經濟金融中心怎麼打造?評價上海的水資源條件,不能不談客水資源,也就是長江、黃浦江等河流的水資源。

政府推卸責任讓百姓怨天

黃萬里教授正確地指出:「當地年降水量是主水資源的指標,它乘以地區的面積就是主要水資源量;而從外地引來的徑流乃是客水資源。其量決定於外地的水文條件,兩者皆不可廢。必須指出的,決定客水大小的仍是外地的年降水量,它總是水文條件的主宰。我國的水資源情況是,不僅主水——年降水量充沛,而且客水也豐富,主要是由於客水的乘雨面積大於主水面積的幾倍。因此,本地降水不夠,盡可引用河水。」

中國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個國家之一嗎?回答是否定的。就是從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來看,中國和德國的情況基本一致。是錯誤的水利理念,錯誤的水資源計算,導致了錯誤的措施,以致造成患水多(洪澇災害),患水少(旱災),患水臟(污染嚴重)的局面。那麼為什麼要高喊「中國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個國家之一」呢?這是政府推卸自己的責任,讓老百姓去「怨天」,而不要「怨人」的最後途徑。

『貳』 為何黃萬里當時預言的12個問題,有11個都應驗了

其實網傳的12個問題的應驗不過是被某些專家、媒體自己誇大的說法,就事實來看並沒有根本性依據來支撐這個說法。

由此可見,三峽大壩自身對其的影響僅為如此,實質上來說,三峽的存在是讓我們從被動變為主動,從不可控到可控,我們可以依據需求來調節,這就是三峽大壩存在的意義以及目的。

不能因為一些帶有偏見的人的妄言而質疑國家的決定,我們要用我們的心去觀察——三峽大壩的存在有沒有確實的利,當然事物的存在即有兩面性,有利就會有弊。我們要學會分析其中的利有沒有遠遠大過所帶來的弊,有,那麼就去相信、去信任,不要人雲亦雲。

『叄』 三門峽水利樞紐的相關新聞

黃萬里否定蘇聯專家建壩治河方案
2001年,清華大學建校90周年大慶。生於1911年的水利系教授黃萬里恰好與清華同年,8月20日,系裡的師生們在一間會議室為病重的他舉行了生日聚會,壽辰僅僅過去7天,90高齡的黃教授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在與癌症抗爭了17年後溘然長逝。如果說他的一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長書,那麼貫穿始終的主題必定是治理江河,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章,關系著他一生榮辱的重要轉折,就是三門峽。
三門峽狹窄的河床和湍急的水流一直被歷代行船人視為畏途,到了20世紀,這卻恰好成為攔洪建壩的有利條件,河床狹窄,便於截流,水流湍急,建壩後利於發電,而河床下堅固的花崗岩,人門、神門、鬼門的岩石島結構又成為攔河建壩的最好基礎。120人的黃河考察團在進行了大規模的查勘後,蘇聯專家組長科洛略夫認為:「三門峽是一個難得的好壩址,任何其他壩址都不能像三門峽那樣綜合地解決防洪、灌溉、發電等方面的問題。」在那樣一個年代,這句「老大哥箴言」,對三門峽工程的決策產生了決定性影響。於是,同年夏天,人大召開一屆二次會議,三門峽工程經全體人大代表舉手錶決一致通過。
1957年4月,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動工。6月,水利部召集70名學者和工程師在北京飯店開會,討論蘇聯專家的方案。在幾乎眾口一詞的贊美聲中,突然出現了一個微弱卻十分堅決的不和諧音,這來自兩個書生——正當盛年的清華教授黃萬里,和剛從學校畢業的青年技術員溫善章。
黃萬里毫不客氣地否定了蘇聯專家的規劃,他認為,三門峽修建攔河高壩,泥沙在水庫上游淤積,會使黃河上游的水位逐年增高,把黃河在河南的災難搬到上游陝西。而根據「河水必然夾帶一定泥沙」的科學原理,「黃河清」只是一個浪漫而不切實際的幻想。同時,溫善章的335米「低壩」方案,提出三門峽水庫應以「滯洪排沙」為主,汛後蓄水發揮綜合效益,大壩底孔應盡量放低加大,排沙出庫,少淹地,少移民。
黃河是條多泥沙的河流,跟前蘇聯的河流不一樣,他們的專家並沒有泥沙河流治理的經驗,正如原蘇聯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著名泥沙專家康恰洛夫所說的:「科洛略夫對河流一竅不通,僅就工程角度考慮,無法理解河流,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而與此配合的是,在那個相信人定勝天的年代,我們的一些專家熱情地提出以「水土保持」的方式保證上游減沙,從而解決泥沙淤積的計劃。他們給出了一個讓人振奮的數據:到1967年,來沙可減少到50%,到水利樞紐運用50年之後,可減少100%。
1958年,在黃萬里等人的努力和周總理的爭取下,三門峽設計方案作出了降低水位的讓步——大壩按360米設計,350米施工,蓄水控制在340米;大壩泄水孔底高程從320米降到了300米——而這兩點直接關系著淹沒和遷移人口以及能把多少泥沙沖出去。
1960年,三門峽工程捷報頻傳,大壩基本建成,9月開始蓄水。而這之後,黃萬里所預言的災難也開始一一應驗。在1年多的時間里,庫區內泥沙淤積成災,潼關河床抬高了4.5米,泥沙淤積向上游延伸,「翹尾巴」已直接威脅西北經濟中心西安,關中平原地下水位上升,「八百里秦川」大片土地出現鹽鹼化和沼澤化。
1962年,水電部在鄭州召開會議決定,並經國務院3月20日批准,水庫的運用開始從「蓄水攔沙」轉向「滯洪排沙」。汛期盡量泄空水庫,暫不考慮發電和灌溉,只保留防禦特大洪水任務。此後庫區淤積有所減緩,但由於水庫導流底孔被堵,庫區淤積「翹尾巴」現象仍在繼續發展。
1964年,經過一場關於三門峽大壩是否要改建,以及如何改建的爭論,周總理在總結報告中說:「當前關鍵問題在泥沙……如不改建,再過五年水庫淤滿後遇上洪水,無疑將會對關中平原有很大影響。不能只顧下游不看中游,更不能說為了救下游,寧可淹關中。」他提出了兩個確保,即確保下游、確保西安。於是,三門峽大壩第一次改建,在黃河兩岸鑿挖兩條隧洞,鋪設四條管道,泄水排沙,即「兩洞四管」方案。
五年後的1969年,大壩第二次改建,將原壩底的8個排水孔全部炸開。這些12年前黃萬里堅決請求「切勿堵死,以備它年泄水排沙起減緩淤積的作用」的泄水孔,後來依然按蘇聯設計用混凝土死死堵上了。而此時為了將它們一一重新打通,付出的是每個孔人民幣1000萬元的代價。
因為公開反對三門峽工程,又在1957年「引蛇出洞」的時候不合時宜地發表了《花叢小語》,黃萬里理所當然地成了右派分子。而這右派帽子竟一戴就是23年。
1971年秋,鄱陽湖清華大學農場因血吸蟲病肆虐停辦。仍戴著「右冠」的黃萬里教授被安排到三門峽大壩工程接受繼續改造,在這里度過了6年時間——「我上午參加『學習班』,俯首聽批,下午掃地,晚上可以自己想黃河的事。」就是在工棚昏暗的油燈下,他完成了《論治理黃河方略》等許多重要科學論文。
1978年,清華大學三大右派之一的黃萬里在全校最後一個摘掉了右派帽子,此時他已年近古稀。他沒有任何要求,只希望盡快投入工作:教書、著述。80年代,他又爆發出驚人的能量,完成了一系列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的高水平論文,1989年,黃萬里以78歲高齡,應邀在美國12所大學作巡迴演講,1998年長江洪水後,87歲高齡的他終於獲准給研究生授課。此時他已身患癌症多年,歷經四次手術而大難不死,但他還是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授課權。他換了一身白西裝,打上紅領結,莊重地走進教室。
三門峽不能「一庫定天下」
經過幾次改建,三門峽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大為減輕,但是,黃河洪水泥沙並未得到完全控制,下游防洪仍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隨著黃河下遊河道逐年淤高,泄洪能力逐年下降,多年承擔防洪減淤重任的三門峽水庫已逐漸淤滿,不能適應防禦特大洪水的需要。為了繼續保證黃河下游安全,「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方針出台,即要在三門峽以下興建干支流工程攔蓄洪水,提高分滯能力,加大下遊河道泄量,排洪入海。
1994年9月12日,小浪底主體工程開工。
小浪底目標是建成後保證近二三十年內下游兩岸廣大地區的安全。而隨著水庫工程即將結束,有關三門峽大壩是否應該敞泄又引起了新一輪的爭論。
一種說法是,小浪底水庫完成後,其主要任務應該是解決下游的防洪減淤問題,替代三門峽水庫承擔防洪、防凌、春灌等任務,而三門峽水庫只在特大洪水時配合滯洪運行。深受泥沙淤積之苦的陝西省,更是希望由此「解放」三門峽,敞泄拉沙,從而徹底解決長期以來的關中平原的泥沙淤積問題。
但是,不同意見也很強烈,理由是依靠小浪底「一庫定天下」絕無可能!小浪底水庫投入運用後,只有與三門峽、陸渾、故縣水庫實行「四庫聯調」,共同發揮作用,才能確保下游安全。如果失去了三門峽這個有力屏障,小浪底的設計目標就難以實現,下游的整個防洪體系也將被徹底打亂。並且如果三門峽敞泄,按照黃河水沙條件,小浪底5到8年即可淤滿!
誰敢輕易拿「解放」三門峽與多變莫測的黃河賭命?由此可知,有關黃河治理的事業還遠遠沒有結束,仍然會有一代又一代的人為著黃河的安瀾做著不懈努力。
反對者做大貢獻
由於三門峽大壩的緣故,每年10月至次年6月庫區蓄水時,黃河便在這里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湖泊,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從三門峽大壩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00公里間,碧波粼粼,一望無際。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壩泄洪放水,黃河又恢復了濁浪翻卷、一瀉千里的本來面目,這就是1973年以來實行的獨特運用方式——「蓄清排渾」。即汛期泄洪排沙,非汛期蓄水運用,使「水沙不平衡」變為「水沙相適應」。經過不斷探索運用,「蓄清排渾」獲得了很大成功,三門峽終於發揮出巨大的防洪、防凌、灌溉、供水、發電、減淤、生態等綜合效益。
而三門峽大壩應對泥沙淤積的探索實踐,又無疑為國內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如今「蓄清排渾」方式已被黃河小浪底、萬家寨、長江葛洲壩等多泥沙河流水利工程成功借鑒。長江三峽工程泥沙淤積難題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最終也決定同樣採用「三門峽方式」。就是汛期來沙較多時降低水位泄洪「排渾」,以減少淤積;而汛後即每年10月至次年5月,趁泥沙減少時「蓄清」,以供發電便利航運。
多年來,大批的學生到三門峽實習,大批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到三門峽考察,三峽工程的有關部門也親臨三門峽學習取經,黃河三門峽工程儼然成為國內外多泥沙河流治理開發的大學校。用一句話概括——世界泥沙研究看中國,中國泥沙研究看黃河,黃河水庫工程泥沙研究看三門峽。
除此之外,三門峽還留給後人些許精神上的價值:1955年,全國人大通過三門峽工程時,沒有人反對,沒有人棄權,在熱烈鼓掌中一致通過;到了1992年4月,三峽工程即將上馬,全國人大2633名代表,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機器,通過了政府的提案。
對此,我國著名的水電專家、當年「三峽工程的規劃論證」專家領導小組副組長兼技術方面負責人、如今的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專家組組長潘家錚是這樣說的:「我反對全票通過,那個東西靠不住……如果對工程不夠了解,不能確定贊成還是反對,投棄權票也正是一種負責的表現……而有一定的反對票更是正常而且必要的,我們可以從這些反對票裡面來分析,從正面上吸取他的意見。」
「貢獻最大的就是反對者」——的確,對於一項工程利弊得失的爭論,只有聽到了反對的聲音,才能通過那些對不利因素的質疑,發現更多問題,從而解決更多問題。而那些能夠堅持自己觀點的學者,不僅是對學術負責,更是對人民負責,對國家負責。

『肆』 為什麼聲音被埋沒

提起黃萬里,今天的國人也許感到陌生,他的父親黃炎培,倒是有不少人知曉。1911年8月,黃萬里出生於亂世;1932年,他畢業於唐山交通大學,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橋梁工程師,親自參加江山鐵路大橋的建設;1937年,黃萬里獲得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水利學博士學位後,沒有留戀異國的奢華,而是毅然回國,把一生獻給了祖國的水利事業。

1955年,前蘇聯專家拿出了三門峽水庫的設計方案,叫好聲連片響起。1957年6月,中央召集國內有關專家70人展開「熱烈討論」,年近半百的黃萬里先生被邀請參加。會上,不少專家並不贊同前蘇聯人的想法做法,但由於諸多不敢言破的原因,大家噤若寒蟬。

這里,黃萬里站了出來,他說:「一定要修三門峽水庫將來要闖禍的,歷史將要證明我的觀點。」立馬有人反駁他,並著實風光了一番。黃萬里自感人微言輕,便換了口氣道:「一定要修,請別將河底的施工排水洞堵死,以便將來覺悟到需要沖刷泥沙時,也好重新在這里開洞。」黃萬里的良苦諍言,成為當時高層的耳旁風——水庫設計施工時仍堅持前蘇聯專家的意見,堵死了排水洞。

不久,黃萬里被打成「右派」,整天挨批鬥,後又被罰做清潔工,貶至鄉下務農。

1960年,三門峽水庫如期運轉。不到一年,渭河流域淤積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大片良田淹沒,土地迅速鹽鹼化,危險直逼古都西安。迫於無奈,只好降低水庫水位,拆除15萬千瓦發電機組,改裝5萬千瓦小機組。同時耗費驚人的人力物力財力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如此一折騰不下百億元投進水庫「打水渠」。世代生活在渭河平原的許多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向寧夏缺水地區遷徙。水庫的諸多後遺症,至今也未能消除。

事後,有人問黃萬里,你明知說破會遭慘禍,為什麼還要直言?黃萬里說:「父親常對我說,『中國有史以來,農民從來沒有對不起統治階級。』讓我一輩子為農民服務。我謹記父親的教誨,學水利,學治黃河,就是想為農民服務。我不能看著要禍及農民不說話。至於為此而付出的深重代價,我一生無悔。」

2001年8月,病榻上的黃萬里教授臨終感言:「我一輩子念書想『治黃』,可他們沒有聽我一個字。白學了一場,我真痛心!」

沉沙掩不了真知灼見,歷史抹不去真理之聲。今天的人們欽佩黃萬里教授,渭河流域千千萬萬的農民永遠惦記著這位曾經拉過犁、種過田的文弱書生。堅持真理是一種操守;為真理而付出沉重代價,甚至獻身,無疑是一種聖潔。黃萬里教授身上散發的聖潔的光芒,在人雲亦雲的年代,在科學界日益浮躁的時代,益發顯得彌足珍貴。

如果黃萬里教授沉在泥沙里的聲音能振聾發聵,那麼,我們就可以真正感觸到昌明的氣息,領略到科學的魅力。

信仰真理乃是人性中最崇高的美德。

科學家黃萬里為捍衛真理,不畏強權,不計較個人得失,敢於說真話,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沉沙掩不了真知灼見,歷史抹不去真理之聲,黃萬里教授讓我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為我們人生的精神楷模。

父母之恩,僅於己身,真理之澤,被於世人。心靈的旅行者啊,千萬不要被權勢蒙蔽了你聖潔的眼睛,因為有更多人的幸福掌握在你決策的手中。

『伍』 悼念黃萬里...

沉痛悼念黃萬里先生!
我也是剛看到了訃告,相關內容如下:

黃萬里先生,2001年8月27日15:05因病在北專京屬逝世,享年90歲。
......

黃萬里先生遺體告別儀式2001年9月4日上午10:00在八寶山
革命公墓第2告別室舉行。9月4日上午8:50在清華停車場有
車開往八寶山革命公墓。
引自先生《制水吟草》自序,1991

1935年,黃萬里獲得美國康乃爾大學水文科學碩士,1937年,獲美國伊利諾依大學工程博士(該校第七名、中國人中第一名該學位獲得者),並在田納西工程實習,任TVA諾利斯壩工務員,比國民政府派員前往見習要早10年。26歲學成回國後,他歷任國民政府全國經委水利技正、水利工程師、涪江航道工程處長、水利部視察工程師,甘肅省水利局長兼總工程師;1949年,任東北水利總局顧問1953至今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如今,全國上下,從科學/工程兩院院士、水利系統、黃河長江三門峽三峽建設委員會大小干員,有哪一個能在學歷資歷上與黃萬里一較高低,還不要說他作為科學家的良心、作為公民的責任感。

『陸』 如果很大很大的洪災真的發生了,你們信任三峽大壩嗎

不信任,要知道洪水真的是無情的呀,你看看現在三峽大壩還在告急。
只是說它能夠暫緩而已。。

『柒』 三峽大壩為什麼要汛期泄洪

三峽大壩在汛期泄洪是為了保證三峽大壩的蓄水和防洪能力,是為了保護三峽大壩能正常運轉不受損壞的一種方式。長江的年徑流量接近一萬億立方米,其中百分之七八十的水量集中在雨季。而三峽水庫的總庫容只有392億,可調度的防洪庫容僅有221億。所以,如果不進行必要的防洪調度,一味的按照蓄洪補枯的原則在整個汛期進行蓄水,那麼221億的防洪庫容肯定很快就會被填滿。

一般來說,水壩、水庫和水電站的作用就是通過攔蓄洪水,蓄洪補枯,在調節水資源的同時壅高水位進行水力發電。但是,由於水庫的庫容量都是有限的,通常很難無條件的滿足蓄洪補枯的需要,所以,具有防洪功能的水庫和水電站的實際操作,必須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防洪調度。

(7)黃萬里教授的預言擴展閱讀:

三峽水電站大壩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水庫長2335米,靜態投資1352.66億人民幣 ,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三峽電站最後一台水電機組,2012年7月4日投產,這意味著,裝機容量達到224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2012年7月4日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三峽大壩的泄洪壩段位於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長483米,在泄洪壩段底部,均勻分布有22孔導流底孔弧形門,底坎高度為56米(或57米),弧門寬6米,高8.5米,22孔弧門分別由22台液壓啟閉機啟閉,兩側為電站壩段和非溢流壩段。水電站廠房位於兩側電站壩段後,另在右岸留有後期擴機的地下廠房位置。永久通航建築物均布置於左岸。

『捌』 論述長江三峽工程的利於弊 600字論文

三峽一帶已經被證實,埋藏著數量非常巨大的文物,很多都是極其珍貴而且是現在為止沒有發現過的文物。但三峽工程動工以來到蓄水這段時間,根本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把這些珍貴的文物挖掘出來。據報道,真正挖掘出來的文物只佔全部總數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貴文物被埋江底了。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還有一些是在三峽沿江的名勝古跡如張飛廟等都不得不淹沒江水當中。這是對中國歷史文化方面的大破壞。

在生態方面,由於三峽工程的興建,將會對當地大范圍的生態造成影響,像當地植被的破壞,氣候的變化,對各種動植物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距有關報道,由於三峽工程的興建,附近的氣候發生了異常,應該轉暖的時間卻還是很寒冷。也有一些地方山體滑坡增加了很多,估計跟三峽工程有關。一些生物像魚類因為蓄水等一些原因改變了生活的環境,使得繁殖等出現影響。

建設三峽的資金足夠建設40多個航母戰斗群,而它在五十年後可能就是一個人工瀑布。三峽大壩造成的每年冬季與夏季三十多米水位的差距也足以使周邊環境寸草不生。四川大地震也可能與三峽大壩有關。

這次地震可能和三峽大壩有關系?從三峽大壩建成以來,四川每年都有災害發生,今年初的大雪據說也和三峽大壩有關系,儲存了300萬億立方的水,對環境,水文的影響會是災難性的。清華的老教授黃萬里教授對三峽早就有預言,老人家至死都在反對建三峽大壩,可惜;忠言逆耳啊!
這次地震可能和三峽大壩有關系?從三峽大壩建成以來,四川每年都有災害發生,今年初的大雪據說也和三峽大壩有關系,儲存了300萬億立方的水,對環境,水文的影響會是災難性的。清華的老教授黃萬里教授對三峽早就有預言,老人家至死都在反對建三峽大壩,可惜;忠言逆耳啊!
黃萬里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對三門峽的意見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復叨念:「他們沒有聽我一句話!」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峽!三峽,三峽千萬不能上!」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三峽工程竣工後,庫區清污成本和長江航運成本劇增,已是不爭之事實。據三峽工程防汛辦提供的氣象資料顯示,「從2005年4月份開始三峽壩區天氣復雜和劇烈變化程度為近50年同期所少見」,請看《中國三峽工程報》的報道:「2005年4月三峽壩區氣候反常。氣溫並沒隨夏季的到來逐漸上升,反而呈下降趨勢。4月末平均氣溫不足12攝氏度,4月中旬周邊山區還出了較大范圍的降雪,月內有3次降溫過程,溫差升降劇烈、顛倒錯位的現象嚴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為236.5毫米,破壩區近10年降水量最高紀錄,破宜昌地區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紀錄。」
三峽庫區地質環境復雜,暴雨、洪水頻發,自古以來就多滑坡。三峽大壩壩址附近區域為堅硬的花崗岩,向上游則多以碎屑岩、碳酸岩為主,包括侏羅紀遺址的粉砂岩。地質容量、環境容量的天然不足,僅國土資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處。近兩年我國南北氣候反常,這幾年重慶地區大雨滂沱,多處發生山體滑坡。這些現象是否與生態上的變異有關,雖有待專家們繼續觀察論證,恐怕也無須久待。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對三門峽的意見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復叨念:「他們沒有聽我一句話!」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峽!三峽,三峽千萬不能上!」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三峽工程竣工後,庫區清污成本和長江航運成本劇增,已是不爭之事實。據三峽工程防汛辦提供的氣象資料顯示,「從2005年4月份開始三峽壩區天氣復雜和劇烈變化程度為近50年同期所少見」,請看《中國三峽工程報》的報道:「2005年4月三峽壩區氣候反常。氣溫並沒隨夏季的到來逐漸上升,反而呈下降趨勢。4月末平均氣溫不足12攝氏度,4月中旬周邊山區還出了較大范圍的降雪,月內有3次降溫過程,溫差升降劇烈、顛倒錯位的現象嚴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為236.5毫米,破壩區近10年降水量最高紀錄,破宜昌地區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紀錄。」
三峽庫區地質環境復雜,暴雨、洪水頻發,自古以來就多滑坡。三峽大壩壩址附近區域為堅硬的花崗岩,向上游則多以碎屑岩、碳酸岩為主,包括侏羅紀遺址的粉砂岩。地質容量、環境容量的天然不足,僅國土資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處。近兩年我國南北氣候反常,這幾年重慶地區大雨滂沱,多處發生山體滑坡。這些現象是否與生態上的變異有關,雖有待專家們繼續觀察論證,恐怕也無須久待。

事實勝於雄辯,2008年南方雪災、2009年四川、重慶地區罕見洪災已經說明一切!

『玖』 黃萬里的個人著作

《黃萬里文集》 2001年8月(無出版社無定價)
目錄

水利工程學理論
鋼筋混凝土拱橋二次應力設計法(唐山交通大學論文,1932 年)…(存目)
鉚釘接頭中各鉚釘應力推演算法(唐山交通大學論文,1932 年)…(存目)
混凝土沙石配合最大容重決定強度論(唐山交通大學論文,1932 年)(存目)
暴雨洪水統計分析 (康乃爾大學工程碩士論文,1935 年)………(存目)
瞬時流率時程線學說 (伊利諾大學博士論文,1937 年)…………(存目)
洪流估算(水利電力出版社,1956 年)……………………………(存目)
工程水文學(水利電力出版社,1957 年) ………………………(存目)
沙流連續方程意義的簡釋 ………………………………………………… 1
連續介體動力學最大能量消散率定律 ………………………………… 11
連續介體動力學最大能量消散率定律的解釋…………………………… 25
The Extremity Laws of Hydro-Thermodynamics
(Applied Mathematics & Mechanics, Vol.4,No.4,Aug.1983)…………(存目)
論水文地貌的演變規律 ………………………………………………… 40
關於水文地貌演變的力學分析和統計分析 …………………………… 44
地貌演變與治河原理 …………………………………………………… 48
增進我國水資源利用的途徑 …………………………………………… 61
關於以堰流水位量測不定流問題 ……………………………………… 72
論降雨、川流於水資源的關系 ………………………………………… 77
The Velocity Profile Formula along Section of Open Channel Flow
Determined by The Law of Maximum Rate of Energy Dissipation … 82
論現行明槽水流的力學分析 …………………………………………… 96
水經論叢·治水原理 …………………………………………………… 112
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一封信 ………………………………………… 158
黃河治理
對於黃河三門峽水庫現行規劃方法的意見 …………………………… 159
改修黃河三門峽的原理和方法(1964 年9 月)……………………(存目)
論分流淤灌策治理黃河 ………………………………………………… 165
論黃河斷流及其對策 …………………………………………………… 187
論黃淮海河的治理與華北平原的整體開發 …………………………… 191
我看《黃河治理開發綱要》 …………………………………………… 198
論江河淮海綜合治理 …………………………………………………… 203
在水利部召開的《黃河的重大問題及其對策》討論會上的發言 …… 208
三峽工程
論長江三峽大壩修建的前提 …………………………………………… 213
怎樣決定三峽大壩是否修建? ………………………………………… 220
長江三峽高壩永不可修的原由簡釋 …………………………………… 225
關於長江三峽礫卵石輸移量的討論 …………………………………… 240
關於長江三峽礫卵石輸移量的討論(續) …………………………… 250
吁請長江三峽大壩即日停工!此壩決不可修! ……………………… 265
關於長江三峽修建高壩可行性問題 …………………………………… 267
詩文拾零
花叢小語 ………………………………………………………………… 273
《治水吟草》自序 ……………………………………………………… 277
右冠殘草 30 首 ………………………………………………………… 279
治河詠懷 15 首 ………………………………………………………… 289
憶舊感懷 26 首 ………………………………………………………… 299
漫遊閑詠 29 首 ………………………………………………………… 308
許伯倫先生墓誌銘 ……………………………………………………… 318
敬和克木先生惠詩 ……………………………………………………… 319
魏明初先生墓誌銘 ……………………………………………………… 320
先師羅公建侯諱忠忱廿年祭 …………………………………………… 321
哭長江三峽大壩開工 …………………………………………………… 323
黃萬里自述 ……………………………………………………………… 324
黃萬里簡歷 ……………………………………………………………… 326
記者訪談錄
不重水文,何來水利?(宜宏)………………………………………… 327
黃萬里:洪災過後談治水(伍詩一)………………………………… 330
「右派教授和他的江河緣」---訪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黃萬里先生… 333
但教莫絕廣陵散—記水利專家黃萬里(趙誠)………………………… 340 補遺
編後記
下面是摘出序言部分
序言
黃萬里教授是蜚聲中外的著名水利工程學專家,2001年8月是他九十華誕。作為晚輩和學生,與他相處也已經數十年了,總覺得應當做點甚麼事,以表達我們對老先生生日的美好祝願。黃萬里教授一生涉獵群書,知識淵博,視野廣闊,著述豐盛。他立論新穎,常常語出驚人,又能仗義執言,逆流頂風,堅持己見,舌戰群儒每每成為學術界和輿論界爭論的焦點。世間對此褒貶不一,同時,對他也籠罩著一縷縷神秘的色彩。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他的諸多言論文章,只是散見各處,未能集於一冊,供人閱讀、評判和研究。近十餘年來,我們在幫助先生列印整理他的講義和文稿時,手邊留下一些資料。於是幾經醞釀,方才有了編輯出版這本《黃萬里文集》的動機。這得到黃先生的應允,也得到泥沙研究室和水利系師友們的鼓勵和支持。將我們現有的資料,經過適當篩選,編輯成冊,再請先生過目審校,以期能夠趕在他生日之前印出。
黃萬里教授早年在唐山交通大學學習,有深厚的數學和力學功底。1932 年畢業以後,任浙贛鐵路見習工程師。1931年和1933年長江、黃河的大水災,促使他改行立志,學水利,治黃河,救國救民。在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愛沃華大學和伊利諾大學期間,他不僅學習水利工程的科目,更潛心研讀有關的水文、氣象和地理等學科。1935年和1936年先後獲得碩士與博士學位。1937 年回國後,任經濟委員會水利處工程師,四川省水利局工程師,涪江航道工程處處長,從底層的實際工作做起。1947年,擔任甘肅省水利局局長兼總工程師,又兼任水利部河西勘測設計總隊隊長,主持隴西農田水利工程。1948年應邀去東北解放區任東北水利總局顧問。
全國解放以後,到唐山鐵道學院任教。1953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方來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擔任教授。1957年,他力陳黃河泥沙問題的嚴重性,批評蘇聯專家建議的三門峽水庫規劃是錯誤的。指出建庫後泥沙淤積將使黃河北幹流與渭河兩岸大量耕地淤沒,居民將被迫遷移,三門峽水庫不可以修建。同年,因一篇《花叢小語》,被定為「右派」。1964 年,三門峽水庫因泥沙淤積嚴重而討論工程改建時,他不顧自己仍然戴著「右派」帽子,積極提出改建意見。「文革」中他更遭厄運,作為「牛鬼蛇神」被掃地出門,從清華新林院的教授洋房被趕到了地板下積著陳年臟水的北院小屋,每月領得20元生活費。後又被送到江西鯉魚洲農場「勞動改造」,1973年派到清華大學三門峽基地打掃廁所和接受批判。1978年,這時他幾乎是全國最後的一名「右派」,終於也得到平反改正。以後他在清華大學泥沙研究室工作,為教師和研究生開設《統計與隨機理論》、《治河方略》和《治水原理》等課程。同時繼續研究連續介體動力學最大能量耗散率定律,分流淤灌治理黃河策略,華北水資源利用,長江三峽工程,以及明渠不恆定流力學等問題。九十年代以來,他極力反對長江三峽工程的開工,提出了許多十分尖銳的問題,引起世人矚目。
黃萬里教授的一些學術觀點和意見,常常不為人所贊同和理解,被斥之為「異端邪說」,遭到反對和批判,得不到公開發表和申辯的機會。有的在被歷史證明確實是正確意見之後,仍然受到許多不公正的待遇。當然,他的見解有的不無道理,有的也確有值得商榷之處。魯迅說過,「倘要完全的書,天下可讀的書怕要絕無;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但是,一個完善的社會應當有充分的大度和包容。何況,在影響到國計民生、影響到子孫後代的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中,多一些對立面,多一些思考和論證,對於正確的決策和更加完善的規劃設計,總是一件好事。而且有的問題認識正確與否,還有待歷史的檢驗。如果學術上沒有百家爭鳴,只有長官意志和「一言堂」,必將堵塞認識真理的道路,阻礙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繁榮,最後受害的將是國家和人民。
數十年來,黃萬里先生所經歷的坎坷磨難,所遭遇的升降沉浮,在我國知識界中是十分少見的。但是,不論在甚麼情況下,他對學術的嚴謹和認真態度,對民眾父老、對國家民族的一片赤誠之心,始終沒有改變。在他還戴著「右派」帽子的時候,毅然勇敢地站出來,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意見。文化革命中,他一邊接受批判和勞動改造,一邊卻在研究和草擬他的「治理黃河方略」。改革開放以後,他懷著極大的喜悅和高昂的熱情,培養研究生,為青年教師講課,指導他們進行科學研究。他常常感激國家給予他這么高的工資,而自責未能對國家做出多少貢獻。為了水利系的課程設置,他多次找有關同志,提出應當開設「治河工程學」 的建議。1998 年長江大洪水以後,他更倍感焦急,責備自己過去教學方面的缺陷,主動要求重上講台,為研究生和教師講授治河原理課程。他對生活充滿希望,堅信真理必將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總能夠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近些年來,在他身上相繼發現多處癌症。他一面積極治療,與病魔做斗爭,一面仍然醉心於長江、黃河等問題的研究,積極向有關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見。他對事業執著,勇於堅持真理;為人胸懷坦盪,處事光明磊落;對晚輩關懷愛護,真誠平等相待。他在我們泥沙研究室和水利系的師生中,贏得了普遍的贊譽和欽佩。
黃萬里先生生活的這九十年,是多麼珍貴、多麼難得的九十年啊。在他九十華誕之際,我們願以這本《黃萬里文集》,表達對他的尊敬和祝福。
由於時間倉促,除我們現有的資料以外,未能專門去收集其他的資料。連黃先生自己手邊的資料也未能幫他進行整理。所以《文集》中所列文稿,遠非先生著作的全部。但是,他對水利工程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對黃河治理與長江三峽工程等重大問題的基本觀點,《文集》盡量予以反映。另外,《文集》還收錄有黃先生的部分詩詞,散文和幾篇記者訪談錄。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文集》,可以大體了解到黃萬里教授主要的學術成就和對一些重大科技問題的見解,可以觀察到像他那樣一代學人為追求事業、追求真理的執著、艱難和曲折的歷程,也可以多少能夠從中感受到他那鮮明的個性和高尚人品,欣賞到他那優雅的情趣和秀美的文采。
編輯出版小組
2001年8月於清華園
相關書籍 《長河孤旅·黃萬里九十年人生滄桑》
書名:長河孤旅:黃萬里九十年人生滄桑
作者:趙誠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原價:28.00
出版日期:2004.7.1
作者簡介
趙誠,1952年11月生。老三屆學生,曾當過工人、炊事員、護理員、建築公司電工等;1978年考入太原師專(現太原師范學院)中文系;1983年春調入中共山西省委黨校任教;1986年在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教師進修班進修;現從事國際政治教學;1987年任講師,現為副教授。
黃萬里九十年滄桑孤旅:人的命運河的命運
作者:塗志剛
這本書可能不是一本優秀的傳記,但它肯定是一本真誠的傳記。趙誠懷著最誠摯的敬意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又一位良心立傳。
黃萬里長期沒有得到機會為治理黃河長江貢獻自己的智慧,對於這位把畢生精力獻給水利事業的知識分子來說,命運並不是公正的。但在絕大多數人根本無法忍受的壓力之下,黃萬里保持了健全的人格和開放的心態,這是只有堅持真理的人才能擁有的勇敢。
客觀地說,因為種種原因的限制,趙誠這本傳記還存在著許多遺憾:細節不夠明晰,黃萬里的形象也不夠完整,而且也沒有能更多地介入黃萬里的內心世界。然而在當前的情況下,這本書作為人們了解黃萬里的惟一文本,它的價值是不可磨滅的。
最早聽說黃萬里先生的名字,是在黃先生去世之後,清華的曾昭奮先生在《讀書》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江河萬里》。那時候,除了傳說中的大禹和課本上的李冰,還有那個為《水經》作注的酈道元,我不知道任何一個和水利相關的名詞。
以這樣的知識背景,我當然無力去理解黃萬里先生的學術成果,但黃萬里先生對於長江黃河的付出與執著,卻是任何一個讀者都能夠讀懂的。就像他的名字一樣,黃萬里的一生都和萬里江河連在了一起,1971年,面臨絕境的黃萬里自以為不久於人世,他留下的「絕筆」是「一死明知素志空,九州行水失斯翁。但教莫絕廣陵散,枉費當年勞苦工」。這位把整個生命都奉獻給了江河的人,江河有知,當把他引為知音吧。
與6300公里的長江、5500公里的黃河相比,黃萬里90年的人生顯得太短。而在這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這位以治水為己任,立志要讓大江大河為百姓造福的科學家並沒有得到多少大展身手的機會,這是黃萬里的遺憾,也是長江與黃河的遺憾,當然,也是我們整個民族的遺憾。
黃萬里,1913年生,著名的愛國志士、教育家、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黃炎培先生的第三子。黃家是個大家族,在中國現代歷史上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像我國早期音樂教育最重要的奠基人、著名音樂家黃自就是黃萬里的族兄。
黃萬里兄弟姐妹眾多,大部分都學了理工科,因為黃炎培相信,危難中的中國最需要的是專業技術人才。1931年長江大水,水淹武漢三鎮100天,死亡超過7萬人;1933年黃河十幾處決口,人命財產損失無數,在整個民族的陣痛中,已經擔任鐵路橋梁工程師的黃萬里決定出國學習水利,學成後治理黃河長江。
嚴格說來,黃萬里或許是中國第一個學習過水文學的水利專家,此前的水利工程師大都長於施工,對於作為水利基礎的水文學卻不甚了了,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立志治水的專家不在少數,而大江大河卻始終沒有找到知音。1937年黃萬里學成回國,他從水文學入門,兼修地理、地質、氣象,這時候已經是土木工程碩士和水利工程博士了。
黃萬里在美國曾經駕車四萬五千英里,看遍了美國各大水利工程,回國後的黃萬里也曾經徒步考察過金沙江、嘉陵江。一線的勘測經驗使黃萬里迅速成為具有強大實戰能力的水利專家,1947年,這種實戰能力在他擔任甘肅省水利局局長期間得到充分施展,他也得以一展平生抱負,傾心治理黃河。可惜這段經歷太過短暫,1949年,黃萬里被派往東北工作,那裡的水利領導把他困得縛手縛腳,幾年之後,兩手空空的他,只能選擇去大學教書,希望用自己的知識培養新一代的水利人才。
或許是命運如此,進入了校園的黃萬里的命運最終還是和黃河連在了一起。
1950年,黃萬里成為黃河水利委員會的一員,1955年,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中國決定上馬龐大的三門峽水庫工程。和黃萬里出國留學前國內的情況一樣,蘇聯派來的專家是搞工程的,他們不懂水文,他們也不了解黃河,而當時國內的水利專家,除了黃萬里,居然沒有一個人反對蘇聯專家的意見。最後三門峽工程上馬,黃萬里因言獲罪。雖然此後的無數事實都印證了黃萬里的判斷:三門峽大壩建成之後,渭河變成了一條懸河,黃河每年要斷流100多天,而大水更是時時威脅著陝西省。2003年陝西省5年一遇的小洪水竟然釀成了50年一遇的大災,225萬畝良田絕收,500萬人受災,這一切,不能不說是三門峽水庫的原因。而此時的黃萬里,已經不能再面對這條他情牽一生的大河了。
黃萬里境況不佳,在困境中,黃萬里既沒有走上絕路,也沒有放棄獨立人格,當年清華校黨委宣布他是「右」派的時候,黃萬里說:「伽利略被投進監獄,地球還是繞著太陽轉。」趙誠說在那個萬馬齊喑的年代,黃萬里真正做到了俯仰無愧於天地,此言非虛。
黃河之痛也就是黃萬里之痛,而黃萬里的命運恐怕讓黃河也不得不嘆息。幾十年來,這位中國最傑出的水利專家卻始終不能介入水利工作的前沿。上個世紀90年代,三峽工程論證的時候,黃萬里只有依靠自己幾十年前徒步勘測時得到的數據,因為新的資料他無法得到!
2001年8月20日,清華大學為黃萬里舉行了90壽辰的慶典,大家都知道,留給這位當代「大禹」的日子恐怕不多了。7天之後,8月27日,黃萬里走完了90年的人生旅程,這個時候,黃河還依然斷流,而長江三峽也正准備著「舊貌換新顏」。 《治水吟草》
1991年6月(無出版社無定價) 七絕《夢吟絕筆》
一死明知素志空,
九州行水失斯翁。
但教莫絕廣陵散,
枉費當年勞苦工。
【背景】
1969年,黃萬里與清華大部分師生被下放去江西鯉魚洲「勞動改造」,黃萬里被工宣隊懷疑是「國民黨特務」,被隔離審查,白天勞動,晚上開批鬥會,由於他交代不出自己的「特務罪行」,工宣隊對他展開車輪戰,時間久了,他身體和精神都頂不住了。最後,被斗得神志恍惚的他,連自己也搞不清是不是特務了,居然給大女兒黃且圓寫了封信,叫她幫助回憶。1970年,黃萬里在體力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下,終於不支中暑,在從農田回來的路上昏倒了。這時他顧不上血吸蟲,爬進農田旁的水溝里,泡在水中,撿回一命。後來,他的病越來越重,覺得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在1971年寫下了這首七絕。

『拾』 長江三峽為什麼沒有控制住今年2016年南方出現的各種洪澇災害,不是說三峽大壩很牛B嗎

在牛B的人工建築也不要和大自然對抗,不要指望一個東西就萬事大吉。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非常厲害,希望政府和人民齊心協力,共度難關。平時還是得從基礎設施下手啊!

熱點內容
四川農業大學2014屆畢業生離校時間 發布:2025-08-21 01:40:12 瀏覽:721
金融專業各所大學排名 發布:2025-08-21 01:34:54 瀏覽:577
大學感謝老師畢業 發布:2025-08-21 01:29:05 瀏覽:779
acm國際大學生程序競賽 發布:2025-08-21 01:28:28 瀏覽:753
大學評書專業 發布:2025-08-21 01:06:11 瀏覽:543
清華大學教授談通貨緊縮 發布:2025-08-21 00:47:44 瀏覽:807
大學生入黨思想篇 發布:2025-08-21 00:43:17 瀏覽:317
四川大學商學院考研 發布:2025-08-21 00:43:15 瀏覽:890
內大學生人數 發布:2025-08-21 00:42:24 瀏覽:665
貴州大學考研化學 發布:2025-08-21 00:40:19 瀏覽: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