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老師於娟
① 復旦大學教師 於娟博士《為啥是我得癌症
於娟,女,32歲。祖籍山東濟寧,海歸,博士;本科就讀上海交大,復旦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後赴挪威深造,回國任職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2009年12月,被確診患上了乳腺癌;2010年1月2日,被進一步確診乳腺癌晚期。而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於娟有過一次令人痛心的求醫經歷。她在博客中寫道:「我曾經一度猶豫是不是把下面的文字寫下來,然而,我想若是不寫出來分享給世人,那麼可能會有更多的人上當受騙,被謀財,被害命。」那麼,她要告訴人們的經歷,究竟是什麼呢?
之所以去思考這個問題並且盡量想寫下來是因為,無論從什麼角度分析,我都不應該是患上癌症的那個人。
痛定思痛,我開始反思自己究竟哪點做得不好,所以上天給我開個如此大的玩笑,設個如此嚴峻的考驗。
一、習慣問題之飲食習慣
復旦女博士於娟被確診患上了乳腺癌
1、瞎吃八吃
我是個從來不會在餐桌上拒絕嘗鮮的人。基於很多客觀原因,比方老爹是廚子之類的優越條件,我吃過很多不該吃的東西,不完全統計,孔雀、海鷗、鯨魚、河豚、梅花鹿、羚羊、熊、麋鹿、馴鹿、麂子、錦雉、野豬、五步蛇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除了鯨魚是在日本的時候超市自己買的,其他都是順水推舟式的被請客。然而,我卻必須深刻反省,這些東西都不該吃。
尤其我看了《和諧拯救危機》之後。選擇吃他們,剝奪他們的生命讓我覺得罪孽深重。破壞世間的和諧、暴虐地去吃生靈、傷害自然毀滅生命這類的話就不說了,最最主要的是,說實話,這些所謂天物珍饈,味道確實確實非常一般。那個海鷗肉,高壓鍋4個小時的煮燉仍然硬的像石頭,咬上去就像啃森林裡的千年老藤,肉纖維好粗好乾好硬,好不容易啃下去的一口塞在牙縫里搞了兩天才搞出來。
我們要相信我們聰明的祖先,幾千年的智慧沉澱,他們篩選了悠長悠長的時候,遠遠長過我們壽命時間的無數倍,才最終鎖定了我們現在的食材,並由此豢養。如果孔雀比雞好吃,那麼現在雞就是孔雀,孔雀就是雞。
2、暴飲暴食
我是個率性隨意的人,做事講究一劍在手快意恩仇,吃東西講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我的食量聞名中外,在歐洲的時候導師動不動就請我去吃飯,原因是老太太沒有胃口,看我吃飯吃得風卷殘雲很是過癮,有我陪餐講笑話她就有食慾。其二,我很貪吃。之所以叫bluemm是因為在復旦讀書時候導師有六個一起做課題的研究生,我是唯一的女生。但是聚餐的時候,5個男生沒有比我吃得多的。
年輕的傻事就不說了,即便工作以後,仍然屏著腰痛(其實已經是晚期骨轉移了)去參加院里組織的陽澄湖之旅,一天吃掉7個螃蟹。我最喜歡玩的手機游戲是貪吃蛇,雖然功夫很差。反思想想,無論你再靈巧機敏,貪吃的後果總是自食其果。玩來玩去,我竟然是那條吃到自己的貪食蛇。
3、嗜葷如命
得病之前,每逢吃飯若是桌上無葷,我會興趣索然,那頓飯即便吃了很多也感覺沒吃飯一樣。我媽認為這種飲食嗜好,或者說飲食習慣,或者說遺傳,都是怪我爹。我爹三十齣頭的年紀就是國家特一級廚師,90年代的時候,職稱比現在難混,所以他在當地烹飪界有點名頭。我初中時候,貌似當地三分之一的廚子是他的徒子徒孫,而認識他的人都知道我是他的掌上明珠。可想而知,我只要去飯店,就會被認識不認識叫我「師妹,師叔」的廚子帶到廚房,可著勁地塞。那時候沒有健康飲食一說,而且北方小城物質匱乏,葷食稀缺。我吃的都是葷菜。
其二就是,我很喜歡吃海鮮。話說十二年前第一次去光頭家,他家在舟山小島上。一進家門,我首先被滿桌的海鮮吸引,連他們家人的問題都言簡意賅地打發掉,急吼吼開始進入餐桌戰斗,瞬間我的面前堆起來一堆螃蟹貝殼山。公公婆婆微笑著面面相覷。我的戰鬥力驚人超過了大家的預算,導致婆婆在廚房洗碗的時候,差公公再去小菜場采購因為怕晚飯不夠料了。十幾年之後每次提到我的第一次見面,婆家人都會笑得直不起腰,問我怎麼不顧及大家對你第一印象。我的言論是:我當然要本我示人,如果覺得我吃相不好,就不讓我當兒媳婦的公婆不要也罷,那麼蹭一頓海鮮是一頓,吃到肚子里就是王道。
我在這里寫這些不是說吃海鮮不好,而是在反思為啥我多吃要得病:我是魯西北的土孩子,不是海邊出生海里長大的弄潮兒,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光頭每日吃生蝦生螃蟹沒事,而我長期吃就會有這樣那樣的身體變化:嫁到海島不等於我就成了漁民的體質。
話說我得了病之後,光頭一個星期不到,考研突擊一樣看完了很多不知道哪裡搞來的健康食療書,比方坎貝爾的《中國健康調查報告》、《治癒癌症救命療法》等等,引經據典,開始相信牛奶中的酪蛋白具有極強的促癌效果,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會導致慢性疾病的發生(如肥胖、冠心病、腫瘤、骨質疏鬆等),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最有利於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即多吃糧食、蔬菜和水果,少吃雞、鴨、魚、肉、蛋、奶等。可憐躺在床上只能張嘴餵食的我,開始化療那天開始就從老虎變成了兔子。
話說生死經歷換來的關於化療時候應該吃什麼的經驗,我會有空寫下來給大家分享,最好所有所有人一輩子都用不到,但是無論怎麼說,像我這樣切身體會的東西需要讓需要的人知道,免得像我這樣走彎路。
② 復旦大學青年教師於娟是什麼星座的
於娟老師是4.2號的生日,我在紫雲星座網看到說白羊座女生性格,超熱情起來彷彿遇版到救命恩人、冷漠起來眼權皮都懶得抬。
沖動起來彷彿沒帶大腦、理智起來象只冷血動物。
愛得狂熱起來連呼吸都忘了、冷淡起來對方的存在都可以忽略不計。
白羊簡單但絕不單純,她們只是喜歡把簡單的一面表現出來而已。真正的悲傷痛苦,除非你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人,否則,你永遠都看不到。或許在某個陰暗的角落,在你看不清她的表情的時候,她的臉上會閃過一絲落寞與憂傷,她們貌似冒失,其實很細心,她有時也很虛偽。不要指責她,她之所以選擇虛偽,那是你勉強她做她不願做但又拒絕不了的事,她不懂得拒絕,她最擅長的是難為自己。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③ 復旦大學於娟最後名言
復旦大學於娟2009年12月確診患乳腺癌後,在病中寫了一年多日記,在日記中反思生內活細節,並留下了最容後的名言「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的感嘆。
④ 復旦歷史學系42歲女教授去世,人生事業和生命到底哪個更重要
2020年10月11日,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因病搶救無效死亡,年僅歲。
她的英年早逝讓無數人感到惋惜。
司佳於2006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2007年起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2016年晉升為教授,博士生導師。
報道稱司佳教授在學術上取得了許多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在學生指導方面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很顯然她是一個很負責的老師,她幾乎把自己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事業上。至於她是患了什麼病,病情是否適合長期勞累有關,並沒有正式的通報。
不過,這還是引起了很多人的討論,到底人生事業和生命哪一個更重要?
若是不努力工作,真的是連最基本的生活,都是難以保證的。所以,我們不得不去拚命賺錢,活著不就是為了賺錢不就是更好地活下去嗎?
所以說到底是工作重要,還是生命重要?在我看來只有有工作才有有質量的生命,若是沒有工作了,生命也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了。
當然了也會有不同的觀點,當一個寄生蟲也是不錯的。但是,你必須要有當寄生蟲的資本。可以說大部分人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
所以說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地想讓自己過得更好一些,若是想要過得更好一些,只有通過努力工作來實現。
所以說工作還是很重要的,甚至有的時候是超過了生命的重要,這是作為一個中年人的我的體會。
你覺工作重要,還是生命重要呢?
⑤ 復旦大學老師於娟寫的日記。
可以上網上買有這本書
⑥ 復旦大學女博士於娟死前出版的書
復旦大學女博士於娟死前出版的書是《此生未完成》。
2009年12月於娟確診版患乳腺癌後,寫權下一年多病中日記,在日記中反思生活細節,並發出「買車買房買不來健康」的感嘆,引起網友關注和眾多媒體熱議。於娟於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眾多網友在網上進行追悼。一個年輕生命,在生死的邊緣,用生命寫下病中日記。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於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權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寫作。所有的浮躁沉澱了,所有的偽裝剝離了,所有的喧囂遠去了,所有的執著放下了。只有一個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兒、妻子、母親對生命最單純的感悟。在這個故事裡,很多讀者看到的不是於娟,而是自己。
⑦ 復旦大學教授(於娟)33歲癌症奪走年輕的生命,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
什麼最貴?後悔。誰都明白,可又有誰能做到呢?人為財死,只有到了死的時候才明白!
⑧ 上海復旦大學女教師於娟博文的全部內容在哪能找到
http://blog.sina.com.cn/yujuanfudan 於娟老師的博客專。屬
⑨ 誰看過復旦大學教師於娟的微博
http://t.sina.com.cn/1758970411
⑩ 復旦大學女教授於娟怎麼發現病的
於娟老師的自傳中有描述,好像是因為一次腰疼去醫院檢查,總之是醫院檢查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