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大學教授朱志榮

大學教授朱志榮

發布時間: 2021-02-04 06:29:36

❶ 大學教授的作者簡介

朱志榮,男,1961年生,安徽省天長市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回美學學會理事,答上海市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已出版專著有:《中國藝術哲學》、《康德美學思想研究》、《中國文學導論》、《西方文論史》、《夏商周美學思想研究》、《中國審美理論》、《中西關學之間》、《從實踐美學到實踐存在論美學》、《中國現代通俗文學藝術論》等,並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120餘篇。

❷ 朱志榮的主要著作

專著:
1《中國藝術哲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1998年4月第二次印刷。
2《康德美學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2004年9月修訂本。
3《審美理論》,敦煌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4《中國文學藝術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2003年1月第二次印刷。
5《古近代西方文藝理論》,華東師大出版社2002年8月版。
6《商代審美意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7《中國審美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2005年7月第二次印刷,2008年7月第三次印刷。
8《中西美學之間》(論文集),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1月版。
9《西方文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10《從實踐美學到實踐存在論美學》,蘇州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1《中國現代通俗文學藝術論》,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2月版。
12《夏商周美學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主編:
1《中國古代文論名篇講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版,11月第二次印刷。
2《中國美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版,2008年。
3 《藝術導論》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
4《實用大學語文》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
5《西方文論選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版。
論文(100餘篇)主要有:
1《中國古典美學的和諧觀》,《文藝理論研究》1987、1
2《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中國古典藝術生命的生成觀》,《文藝理論研究》1989、3
3《中國美學的時空觀》,《文藝研究》1990、1
4《中國藝術的節奏韻律觀》,《學術界》1989、6 (《新華文摘》等刊物摘要。)
5《談「清空」》,《學語文》1989、6
6《儒道禪美育思想談片》,《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0、3
7《論審美心態》,《安徽師大學報》1992、1(中華美學學會第二屆優秀青年美學論文獎)
8《論藝術作品的道》,《江海學刊》1992、5 (《新華文摘》1993年第2期重點轉載)
9《孔子的人生境界觀》,《中國哲學史季刊》1993、1
10《風骨:從生命意識的角度看》,《寶雞師院學報》1993、1
11《模糊美學》,《文藝研究》1993、4
12《論審美心態的歷史發展》,《安徽師大學報》1994、3
13《柏拉圖靈感論述評》,《遼寧大學學報》1994、4 (人大復《外國哲學史》 1994.8轉載)
14《論康德批判時期的美學與其思想體系的關系》,《復旦學報》1995、1
15《康德的天才學說》,《安徽師大學報》1996、1
16《康德美學方法論》,《江淮論壇》1996、3
17《中國現代通俗文學研究之我見》,《通俗文學評論》 1996、4
18《審美裂變的邏輯復制》,《文藝研究》1996、5
19《論康德審美判斷的無利害感思想》,《外國美學》第13輯 商務印書館1997
20《論中國文學和文學的發展觀》,《江淮論壇》1997、1
21《中國藝術的趣味論》,《文藝理論研究》1997、2
22《康德的藝術特徵論》,《蘇州大學學報》1997、2
23《現代通俗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關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1
24《審美對象的自然境界》,《安徽師大學報》1997、4
25《中國藝術的本體結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8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6《康德審美判斷的共通感問題》,《外國美學》第14輯商務印書館1997
27《康德的崇高學說》,《中國雅俗文學》第一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28《文學的多元格局與21世紀世界文學》,《江淮論壇》1998、2
29《伯克美學思想新論》,《外國美學》第17輯 商務印書館1999、12
30《中國古代的雅俗文學關系論》,《學術界》1999、5
31《論漢字的文學精神》,《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0、1
32《中國文學的作家風格論》,《美學與藝術評論》第五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33《中國文學的地域風格論》,《蘇州大學學報》2000、3
34《王明居模糊美學思想述評》,《學術界》2000、4
35《康德的藝術分類學說》,《外國美學》第18輯,商務印書館2000年12月版
36《中國古代文論中的言意關系新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19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7《論但丁的俗語觀》,《外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3期。
38《審美意識變遷的基本特徵》,《學術月刊》2001年第12期。(光明日報摘要)
39《論中國文學史研究的史識問題》,《江海學刊》2001年第5期。
40《宗白華美學思想的貢獻》,《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41《中國文字起源論》,韓國《中國人文科學》第22輯,2001年8月。
42《曹操對樂府詩的貢獻》,韓國《中國人文科學》第23輯,2001年12月。
43《論中國文學史研究的當代性》,《文藝理論研究》2002、2
44《甲骨文書法的審美特徵》,《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5
45《中國古代文學鑒賞知音論》,《文學評論》2002、6
46《平心論「美是典型說」》,《馬列文論研究》第13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47《商代青銅器紋飾的審美特徵》,《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3、1(人大復《造型藝術》2003年第3期)
48《化性起偽怡情養性——美育的基本功能》,《成都大學學報》2003、1
49《商代審美意識的基本特徵》,《蘇州大學學報》2003、1
50《甲骨文字形的審美特徵》,《東方叢刊》2003、1
51《論康德審美的四個契機理論及二、四契機的關系》,《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3、1
52《商代陶器紋飾的審美特徵》,《學術界》2003、2
53《論曹丕的文章不朽觀》,韓國《人文科學研究》2003年8月,第26集。
54《論蔣孔陽先生的多層累的突創說》,《學術月刊》2003、12(人大復美學)
55《2001—2002年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狀況》,《中國美學年鑒2002》,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6《商代玉器的審美特徵》,《泰山學院學報》2004、1
57《論康德宗教思想與美學的關系》,《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1(人大復《外國哲學》2004年第6期)
58《商代審美意識歷史變遷的特徵》,《美與時代》2004、2
59《論康德批判時期與前批判時期美學思想的關系》,《江海學刊》2004、4
60《論日常生活的審美現象與審美本質》,《文藝爭鳴》2004、5
61.《電子媒介必然會推動文學的發展》,《求是學刊》2004.5
62.《論喜劇性》,《上海戲劇》2004、12
63.《美學中國化的先驅:宗白華》,《插圖本蘇州文學通史》第四冊,第六編第十章第四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64.《中國美學的「天人合一」觀》,《西北師大學報》2005年第2期。
65.《論審美意象的創構過程》,《蘇州大學學報》2005、3
66.《實踐論美學的發展歷程》,《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5、3
67.《論審美關系的本質》,《新余高專學報》2005、3
68.《論馬克思實踐美學觀的價值》,《廣東社會科學》2005、4
69.《論審美活動的特徵》,《上海文化》2005、4
70.《論藝術的審美特徵》,《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
71.《河姆渡器物的審美特徵》,《浙江社會科學》2006、6
72.《通俗文學與新文學關系論》,《上海文化》2007、1
73.《馬家窯彩陶的審美特徵》,《西北師大學報》2007、1
74.《尊重中國美學史的本來面目》,《文藝爭鳴》2007、1
75.《論紅山文化中玉器的審美特徵》,《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1
76.《實踐美學發展的必要性問題》,《河北學刊》2007、1
77.《論莊子的美學思想》,《滁州學院學報》2007、1
78.《論孟子的美學思想》《新余高專學報》2007、1
79.《論現代通俗文學作家對通俗文學的看法》《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1
80.《廟底溝彩陶的審美特徵》《江南大學學報》2007、1
81.《中國美學史研究的歷史性和現實性的統一》《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7、1
82.《崧澤玉器的審美特徵》《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2(2)
83.《關於蘇州市人才發展的現狀與對策》《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07、1(3)
84.《東周青銅器的審美特徵》《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7、2(2)
85.《西周玉器的審美特徵》《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7、5
86.《西周青銅器的審美特徵》《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7、4
87.《論氣質之美》《美與時代》(學術版)2007、9
88.《西周陶器的審美特徵》《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7、4
89.《先秦諸子散文的審美特徵》《中文自學指導》2007、4
90.《論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銅器的審美特徵》《江西社會科學》2007、7
91.《論中國傳統文學研究的審美尺度》《文學評論》2007、5
92.《論江西詩派對嚴羽〈滄浪詩話〉的影響》《文藝理論研究》2007、5
93..《論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現代性》,《雲南師范大學學報》2008.6 94.《朱光潛前期美學方法論》,《安徽大學學報》2008.5
95.《龍山文化陶器的審美特徵》,《廣東社會科學》2008.3
96.《論朱立元的實踐存在論美學觀》,《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8.3
97.《論實踐美學發展的必然性》,《湖北大學學報》2008.3
98.《作為學術研究的閱讀》,《學術界》 2008. 4
99.《論〈滄浪詩話〉的理論體系》,《學術月刊》2009、2
100.《再論〈滄浪詩話〉的理論體系》,《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9.6
101.《蔣孔陽的實踐創造論美學》,《鄭州大學學報》2009.2
102.《論半坡淘氣的審美特徵》,《陝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2
103.《論荀子的美學思想》,《社會科學家》2009.4
104.《論〈考工記〉的美學思想》,《西北大學學報》2009.5
105.《論夏代玉器的審美特徵》,《學術研究》2009.3
106.《夏代青銅器的審美特徵》,《東岳論叢》2009.9
107.《東周金文書法的審美特徵》,《藝術百家》2009.6
教材
1 . 《中國古代文論名篇講讀》, 39 萬字,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
2 . 《藝術導論》,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
3 . 《實用大學語文》,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
4 . 全國自學考試教材:《美學原理》, 4 位執筆者之一, 30 萬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 年版。
5 . 《〈美學原理〉自學輔導》, 4 位執筆者之一, 14 萬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年版。
6 . 《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6 月第二版,執筆第二十一章「羅蘭?巴特的零度寫作與批評觀」。
7 . 《中國美學簡史》,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
8 . 《西方文論選讀》,主編,中英文對照,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
翻譯
《第三空間》(與陸揚等合譯,本人譯近 10 萬字)
參編辭典
《中國美學范疇辭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5 年版。
書評 20 余篇,主要有:
1 .《藝術?生命?哲學——簡評中國藝術哲學》,李祥林,《江海學刊》 1998.3
2 .《一部系統研究康德美學思想的力作——評康德美學思想研究》,李玉平,《蘇州大學學報》 1998.4
3 .《開闊視野中的康德美學》,錢雯《文匯讀書周報》 1999.3.13
4 .《探詢康德的美學心路——讀朱志榮的〈康德美學思想研究〉》,汪裕雄,《江淮論壇》 1999.6
5 .《康德美學研究的新創獲——讀〈康德美學思想研究〉》,江守義,《人民政協報》 1999 年 4 月 14 日 。
6 .《中國文學藝術的文化整合——評〈中國文學藝術論〉》,葉幫義,《中國圖書評論》 2001 年第 3 期。
7 .《探詢中國文學藝術的底牌——讀〈中國文學藝術論〉》,薛玉坤,《太原日報》 2001 年 5 月 7 日 。
8 .《讀〈中國文學藝術論〉》,劉鋒傑,《蘇州大學學報》 2002 、 2
9 .《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闡釋——評朱志榮〈中國文學藝術論〉》,張勇,《新聞出版交流》, 2003.3
10 .《依於本源而居者——評朱志榮〈商代審美意識研究〉》朱軍,《美與時代》 2004 年第 2 期下。
11 .《追蹤華夏美學的源頭——評〈商代審美意識研究〉》,《學術界》 2004 年第 5 期。
12 .《華夏美學的源頭回溯——評朱志榮〈商代審美意識研究〉》,《東方叢刊》 2004 年第 2 期。
13 .《評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文藝報》 2005 年 4 月。
14 . 《返本開新,其功漸著——讀朱志榮教授的〈中國審美理論〉》《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2005 年第 5 期。
15 .《評朱志榮的〈中國審美理論〉》,高海燕、莫先武 《江海學刊》 2006 年第 1 期。
16 .《全球視野下中國審美理論建設的新成果——評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蘇州大學學報》 2006 年第 2 期。

❸ 求助,哪位好心人有西遊記的德語版

林小發在中國生活25年,她所翻譯的《西遊記》是第一部德文全譯本。楊帆 攝影
金發碧眼,端著枸杞茶——這就是《西遊記》的譯者Eva Lüdi Kong(中文名林小發)。在第68屆法蘭克福書展上,德國雷克拉姆(Reclam)首發德文版《西遊記》。朗誦會之後,林小發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記者:林女士,您好!您所翻譯的《西遊記》是第一部德譯本嗎?
林小發:不是的。以前出版過一部《西遊記》的徳譯本,但是刪減版,內容大約只有中文原版的四分之一。我所翻譯的是完全未刪減的,因此可以算是第一本完整的德譯本。我用的中文原版是中華書局出版的《西遊記》,這個版本以清代的《西遊證道書》為底本。相對於更常見的明版本,這個版本經過了一些文筆潤色,也刪掉了一些描述性的詩歌。比如,師徒三人取經路上遇到一座山,這座山怎樣怎樣。如果把這種描述性的詩全都翻譯成德語,會占很大的篇幅,而且也不太符合德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因此,我覺得這個版本對德國讀者來說是最合適的。
記者:在德國有多少人知道《西遊記》?
林小發:非常少。練氣功,太極拳,對感興趣的人可能聽說過《西遊記》的一些片段。但是,作為文學作品卻鮮為人知。對於這么偉大的一部文學作品來說,實在是非常可惜。
記者:您為什麼想到翻譯《西遊記》?一共花了多長時間?
林小發:我是從2000年開始翻譯的,陸陸續續翻譯了10多年。在此期間,我取得了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學專業的碩士學位,主要是為了給這個翻譯工程做一個扎實的鋪墊。翻譯的原因是,這本書給我打開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讀了之後我很想繼續深入了解,也很想分享給德文讀者,於是就開始翻譯。一開始沒有找到願意出版的,但我還是繼續翻譯,直到我翻譯到60多回的時候,才有願意出版。從一個職業翻譯的角度看,我這樣毫無保障地翻譯這么大的一部著作是非常不明智的。但是,我覺得非常值得,因為我從中也學到了很多,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心態的調整。
記者:您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林小發:翻譯中遇到很多佛教和道教的內容,如果要搞清楚這些問題,就需要真正投入其中,從原意本身去理解。比如出現在回目和詩詞中的一些道教術語,如金公木母、嬰兒奼女等,直接字面翻譯成德語很容易,但這不是我的翻譯方式。我認為翻譯之前必須理解透徹,否則無法把真正含義傳達給讀者。因此,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研究這些內容,讀了很多文獻,也請教過佛學院和道學院的人。
記者:您覺得,對於德國讀者來說,最難以接受的是什麼?在翻譯過程中,您是怎麼處理的?
林小發:德國讀者最難接受的應該是關於佛教和道教的內容,因為這對於大部分讀者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比如說,「修行」這個詞,對中國讀者來說很普通的概念,德國讀者卻不能直接理解。但是我沒有作任何刪減,也沒有做內容調整,而是做了適量的註解,幫助讀者理解。另外,就是譯文和原版的風格要盡可能的接近,這也包括行文的流暢程度以及詩詞的韻律等。因此,我讀了大量的德國經典作品來修煉自己的德語文筆,其中歌德的作品對我幫助很大。
記者:您喜歡中國古典文學還是當代文學?
林小發:我很喜歡中國的古典文學,因為這裡面有一個大的世界觀。比如《道德經》、《中庸》、《大學》都包含這一種思維方式。當今社會,人有點飄,沒有根。我從中國傳統的思想裡面能得到很多,對我的日常生活也很有幫助,佛教是其中一個。比如,佛教很關心人的心理。而心理問題在當今社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西遊記》就可以從這個層面來解讀。師徒三人取經的過程可以看做一個人的心路歷程,也就是一個人逐漸釋放內心負面的東西、獲得自由的過程。從這個層面來說,這部作品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記者:中國文學在德國的接受情況如何?
林小發:整體上說,中國文學在德國的接受參差不齊,德國的文學界還沒有系統地接納中國文學。所見書籍都是單本,出自不同的,比較散。不過,目前情況逐漸好轉,中國文學已被正規的德國文學看重,如本次出版《西遊記》的雷克拉姆就是專門出世界文學名著的大。
記者: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林小發:現在學中文的人多,但真正精通中文的人還是不夠。我們有很優秀的漢學家,但是德語文筆很好的也不多。以前,有一種稱謂是「漢學家德語」,就是說譯文太接近中文的表達習慣,反倒使得德語文筆不流暢,或者有點別扭。
記者:現在,中國正在全球范圍內大力推廣中國文化。您認為,中國文學應該如何「走出去」?
林小發:推廣中國文學最重要的是選擇對象國可以接受的方式,這就需要搭建橋梁的人,比如長時間在德國生活的中國人,或者長時間在中國生活的德國人。假如缺少這樣的中介人,很容易走進「一相情願」的局面——一方一片熱情,而對方不能接受。
記者:您現在哪裡生活?下一步的翻譯計劃是什麼?
林小發:我在中國杭州生活了25年,現在剛回到瑞士。在中國的時候,我主要做翻譯和講師,回國後我主要會講中國傳統思想儒釋道的基本概念。我現在正在翻譯華東師范大學朱志榮教授寫的《中國藝術哲學》。
人物介紹:
瑞士人,生於1968年,始讀蘇黎世大學漢學系,1996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2004年浙江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先後任教於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德國研究中心和中國美術學院中德藝術研究生院,如今進行文學翻譯、文化研究與文化傳播等工作。

❹ 最新德語版《西遊記》有多好

林小發在中國生活25年,她所翻譯的《西遊記》是第一部德文全譯本。楊帆 攝影
金發碧眼,端著枸杞茶——這就是《西遊記》的譯者Eva Lüdi Kong(中文名林小發)。在第68屆法蘭克福書展上,德國雷克拉姆(Reclam)出版社首發德文版《西遊記》。朗誦會之後,林小發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記者:林女士,您好!您所翻譯的《西遊記》是第一部德譯本嗎?
林小發:不是的。以前出版過一部《西遊記》的徳譯本,但是刪減版,內容大約只有中文原版的四分之一。我所翻譯的是完全未刪減的,因此可以算是第一本完整的德譯本。我用的中文原版是中華書局出版的《西遊記》,這個版本以清代的《西遊證道書》為底本。相對於更常見的明版本,這個版本經過了一些文筆潤色,也刪掉了一些描述性的詩歌。比如,師徒三人取經路上遇到一座山,這座山怎樣怎樣。如果把這種描述性的詩全都翻譯成德語,會占很大的篇幅,而且也不太符合德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因此,我覺得這個版本對德國讀者來說是最合適的。
記者:在德國有多少人知道《西遊記》?
林小發:非常少。練氣功,太極拳,對中醫感興趣的人可能聽說過《西遊記》的一些片段。但是,作為文學作品卻鮮為人知。對於這么偉大的一部文學作品來說,實在是非常可惜。
記者:您為什麼想到翻譯《西遊記》?一共花了多長時間?
林小發:我是從2000年開始翻譯的,陸陸續續翻譯了10多年。在此期間,我取得了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學專業的碩士學位,主要是為了給這個翻譯工程做一個扎實的鋪墊。翻譯的原因是,這本書給我打開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讀了之後我很想繼續深入了解,也很想分享給德文讀者,於是就開始翻譯。一開始沒有找到願意出版的出版社,但我還是繼續翻譯,直到我翻譯到60多回的時候,才有出版社願意出版。從一個職業翻譯的角度看,我這樣毫無保障地翻譯這么大的一部著作是非常不明智的。但是,我覺得非常值得,因為我從中也學到了很多,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心態的調整。
記者:您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林小發:翻譯中遇到很多佛教和道教的內容,如果要搞清楚這些問題,就需要真正投入其中,從原意本身去理解。比如出現在回目和詩詞中的一些道教術語,如金公木母、嬰兒奼女等,直接字面翻譯成德語很容易,但這不是我的翻譯方式。我認為翻譯之前必須理解透徹,否則無法把真正含義傳達給讀者。因此,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研究這些內容,讀了很多文獻,也請教過佛學院和道學院的人。
記者:您覺得,對於德國讀者來說,最難以接受的是什麼?在翻譯過程中,您是怎麼處理的?
林小發:德國讀者最難接受的應該是關於佛教和道教的內容,因為這對於大部分讀者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比如說,「修行」這個詞,對中國讀者來說很普通的概念,德國讀者卻不能直接理解。但是我沒有作任何刪減,也沒有做內容調整,而是做了適量的註解,幫助讀者理解。另外,就是譯文和原版的風格要盡可能的接近,這也包括行文的流暢程度以及詩詞的韻律等。因此,我讀了大量的德國經典作品來修煉自己的德語文筆,其中歌德的作品對我幫助很大。
記者:您喜歡中國古典文學還是當代文學?
林小發:我很喜歡中國的古典文學,因為這裡面有一個大的世界觀。比如《道德經》、《中庸》、《大學》都包含這一種思維方式。當今社會,人有點飄,沒有根。我從中國傳統的思想裡面能得到很多,對我的日常生活也很有幫助,佛教是其中一個。比如,佛教很關心人的心理。而心理問題在當今社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西遊記》就可以從這個層面來解讀。師徒三人取經的過程可以看做一個人的心路歷程,也就是一個人逐漸釋放內心負面的東西、獲得自由的過程。從這個層面來說,這部作品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記者:中國文學在德國的接受情況如何?
林小發:整體上說,中國文學在德國的接受參差不齊,德國的文學界還沒有系統地接納中國文學。所見書籍都是單本,出自不同的出版社,比較散。不過,目前情況逐漸好轉,中國文學已被正規的德國文學出版社看重,如本次出版《西遊記》的雷克拉姆出版社就是專門出世界文學名著的大出版社。
記者: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林小發:現在學中文的人多,但真正精通中文的人還是不夠。我們有很優秀的漢學家,但是德語文筆很好的也不多。以前,有一種稱謂是「漢學家德語」,就是說譯文太接近中文的表達習慣,反倒使得德語文筆不流暢,或者有點別扭。
記者:現在,中國正在全球范圍內大力推廣中國文化。您認為,中國文學應該如何「走出去」?
林小發:推廣中國文學最重要的是選擇對象國可以接受的方式,這就需要搭建橋梁的人,比如長時間在德國生活的中國人,或者長時間在中國生活的德國人。假如缺少這樣的中介人,很容易走進「一相情願」的局面——一方一片熱情,而對方不能接受。
記者:您現在哪裡生活?下一步的翻譯計劃是什麼?
林小發:我在中國杭州生活了25年,現在剛回到瑞士。在中國的時候,我主要做翻譯和講師,回國後我主要會講中國傳統思想儒釋道的基本概念。我現在正在翻譯華東師范大學朱志榮教授寫的《中國藝術哲學》。
人物介紹:
瑞士人,生於1968年,始讀蘇黎世大學漢學系,1996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2004年浙江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先後任教於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德國研究中心和中國美術學院中德藝術研究生院,如今進行文學翻譯、文化研究與文化傳播等工作。

❺ 李肇正的人生經歷

文壇反思李肇正現象
知青生活:艱辛與超越
1970年,李肇正先生和千千萬萬的下放知青一樣匯入這場史無前例的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上山下鄉」的火熱革命活動中。當年10月,他帶著年輕人的一腔激情來到安徽省和縣香泉鄉龍山二村插隊務農。
面對蕭索的鄉村,李肇正有點發懵。插隊生活開始後,他發現原來所有最壞的吃苦思想准備,其實遠遠都是不夠的。香泉是個半山半圩的鄉,龍山二村是個與依山毗鄰的村子。7、8月份剛剛遭了一場洪災,年景荒涼。生產隊安排的農活主要是栽秧、挑糞、放牛、打麥和摜稻。對於都市裡長大的李肇正來說,一切都是陌生的。開始下田了,望著白花花的一片水,立馬就昏了頭,別說插了,連走路都走不穩,陷入爛泥的腳使勁提一隻,另一隻就站不穩,何況栽秧要倒著退呢。不過有的大嬸說,慢慢來,熟悉就行了。最要命的有時還要搞插秧比賽。十幾個人下田,每人七棵一趟,兩腿間三棵,兩腿外兩棵。一般是右邊的人先下趟,左邊的人要依照右邊的株距對齊,誰慢了,後邊的人就會等,被人等是很尷尬的,被稱作「關門」了,所以先下田的都是隊里的行家裡手。有時農民為了戲弄知青,速度特別快,還不時吆喝,他只好頭不抬,腰不直,拚命插,冷汗直淌,眼冒金花。一天下來,腰酸背痛,腿腳灌鉛,整個人都要散了。好歹年輕,一覺醒來,沒事了。艱辛的生活讓李肇正有了新的思考。放牛這個活兒卻給了他不少機會和希望。把牛往山上一放,他就高枕無憂的溫習自己的功課,讀自己喜歡的小說。書真是個好東西,不僅讓他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寂寞而凄涼的日子,還讓他學到好多東西。他暗暗發誓:再苦再累都要挺過去!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四年過去了。1974年6月,大隊書記開知青會傳達推薦上學的精神。由於他任勞任怨,口碑很好,理所當然被推薦上了和縣五七幹校。李肇正激動得一夜沒合眼。他彷彿看到夜空中布滿了亮晶晶的星星。
求學年代:機遇與飢渴
1977年,他從和縣五七幹校畢業,分配在和縣一中任教。適逢恢復高考,他彷彿迎來了生命的春天。1979年考入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文學的種子早已在他的心田裡紮下了根。
李肇正的同學、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朱志榮先生在一篇紀念文章中說到他在大學學習期間一些不為人知的事。
雖然沒能回上海,但在那種情況下,他還是欣喜若狂。他住在朱志榮的隔壁宿舍。「印象中他中等個子,長得很酷,濃眉大眼,臉部的輪廓很清晰,在照片上頗有明星的風采,符合當今帥哥的標准,但他卻是個生性很內向的人。當時系裡同屆四個班有所謂十大風流才子,才子談不上,風流卻是驚天動地的。而肇正卻從不張揚,而是在低調而沉默地讀書寫作。」
大學給他的夢想插上飛翔的翅膀,開始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飢似渴的讀中外作家作品。當時學校晚上一到9點寢室是要熄燈的,但他只想多讀點,再多讀點,於是校園的路燈下便是他夜間最好的去處。星期天,他也不敢怠慢,好幾次竟然被圖書館的管理員把他鎖在圖書室里。那時沒有手機,生生的硬候到下午圖書管理員來,才去吃飯。廢寢忘食,披星戴月。他說,歷史開了一個玩笑,我們要把這個損失補回來,那隻有多讀書。酷愛文學和書籍,除了吃飯外,他把所有的錢都花在買書上了。錢不夠時,他會給已經工作的妻子(1982年破例准許老三屆結婚)寫信說:「志弘啊,我是寒窗苦讀的郎君,你是勤儉持家的娘子。郎君需購一套書,還請娘子寄上五元錢。」接到他這樣的來信,唐志弘便去郵局給他匯去十元錢。當時她的收入也只有39元。
寫詩、寫小說,是中文系學生看來很神聖的事情。許多趕時髦的人,也寫小說和詩歌。但李肇正不同,他的寫作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為了出風頭。他把寫作當成崇高的人生追求,當成神聖的事業。他是很有韌性的,歷經曲折,從不停滯,他要開辟他的文學事業。雖然也嘗試寫了一些,退稿不少,杳無音信居多,但他決不氣餒。對於他做過知青的經歷來說,寫小說不僅意味著圓自己的文學夢,而且有著復雜、痛苦的人生經歷在推動他去寫作,前行到達他遙遠而美麗的夢想彼岸。
20年創作,20年「守」與「熬」
1983年,李肇正大學畢業分配在安徽和縣幼兒師范任教。因為他是我的老師,每次給我們上課不修邊幅,鬍子拉碴,眼睛紅紅的,從不修飾,永遠是那麼一個簡單、自然、無拘無束的模樣。上課特認真,毫不含糊。當時並不知道他在寫小說,從沒在課堂談起過。後來,有雜志社的來信,還有稿酬單,同學們隱隱約約知道我們的老師會寫小說。
1991年,安徽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 李肇正所在學校就在得勝河畔,轉眼間變成水鄉澤國,他的家也遭遇沒頂之災,全部手稿和書都被水浸濕了,他流下了辛酸的淚。水退了,太陽出來了,他冒著攝氏40度的高溫把書和手稿拿到院子曬,並不時地翻動,仔細地分開粘在一起的書頁。經歷意想不到的切膚之痛,李肇正寫了中篇《大水》寄到《小說界》。《小說界》編輯很快來了信,信中說:這么好的題材,可惜沒寫好……李肇正感激那位不知名編輯的提醒,他決計放棄現代派寫法,老老實實以現實主義手法重新寫好,小說《浩劫》最終於1993年在《清明》發表。接下來的日子,他的小說一發而不可收。
他的妻子唐志弘在一篇紀念文章中說:「1993年初我生病在上海開刀,他請假回到上海。手術後醒來,我睜開眼睛第一眼見到他時,他身著一件嶄新的紫紅色羊毛衫,裡面是雪白的襯衫,衣領挺拔整齊。他微笑不語,輕輕地拉著我的手。我很喜歡這樣的他,輕聲說:『今天你真漂亮。』他貼近我說:『喜歡么?我特意這么穿的,想讓你開心。』一向不拘小節的他竟然這么仔細、這么周到!之後他幾天幾夜都沒回家休息,一直陪伴在我身邊。說真的,我很感激他,我要用一生來報答他。後來他的成名作《女工》中的許多人和事也是取材於我住院的病房內。」《女工》最初於1995年4月在《清明》雜志發表,後被《小說月報》、《新安晚報》、《人民文學》轉載。《女工》主要講述了工作30年的金妹從工廠下崗,廠長和書記承諾廠子一好就回來安慰她。下崗期間不幸生病,為了動手術付葯費和送紅包,丈夫和兒子只得偷偷賣血,小姐妹送來市裡的慰問金,金妹拿到手眼睛放出光芒,興奮以為廠長還是管職工的,可悲的是直到病逝金妹也沒能回廠的悲情故事。
中篇小說《永不說再見》(《小說月報》2002年第12期,《當代》2002年增刊),以寫實的筆法,對文壇和社會現狀進行了較為深入具體的揭示。小說講述文學青年胡藻英大學畢業後,在城市的邊緣地段 「不夜城」租了一間小屋,開始了他的作家夢。在這段艱辛的奮斗歷程中,他認識了從農村來的坐台小姐高玉玲,出於善良和同情,他冒充她的男朋友與她一道回家探親,最後假戲真做,跟她成了同居關系。他既恥於這種關系,打心眼裡瞧不起她,但又需要她物質上的接濟來實現自己的文學夢想。雖然他也寫出了一些評論界叫好的作品,卻擺脫不了「吃軟飯」的現狀,最終他離開高玉玲,放棄文學理想,開始了打工生活,而她又有了新的同居者。
2003年4期發表在《清明》的小說《傻女香香》以農村女孩香香的生活遭遇為主線,描寫她為了逃脫悲慘的生活厄運,從愚昧落後的山村逃跑,隻身來到城市收廢品並窮盡一切手段要成為城裡人的經歷。作家追隨香香的遭遇,表現出對社會轉型期弱勢群體悲慘命運的同情和憫懷。
1993年李肇正回到上海。他的妻子唐志弘說,李肇正帶兩個高三班語文,還是徐匯區的語文學科帶頭人,除此之外,他還兼任了選修課教學和文學社團的指導工作,工作十分繁忙,再加上勤奮的文學創作,工作強度之大讓普通人難以想像。李肇正回到上海10年,沒陪妻子逛過一次街,至於說話心不在焉,燒菜忘記放鹽放味精,這樣的事情家人更是早已習慣。說起丈夫,唐志弘心疼又驕傲:「他可以說是一台寫作機器,只要不在教學,他時時刻刻都在文學構思。」為了支持他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家人很少抱怨,「他有時在晚飯後陪我散散步,哪怕只是半小時,我整個晚上都會很開心」。每天吃晚飯時,李肇正會很認真地聽家人說一天的經歷,說他們聽來的各種故事。唐志弘知道,對於丈夫而言,這樣的聆聽不僅僅是天倫之樂,也是收集小說素材的過程。晚飯後,李肇正習慣看電視新聞,瀏覽書籍及報刊雜志,並隨手剪下對他創作有用的章節,仔細保存起來。至今,唐志弘仍保存很多李肇正收集的資料,就好像李肇正還會隨時醒來,用上這些資料,再寫他的小說。 李肇正的小說關注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的命運。《陸先生要戀愛》里一對喪偶老年人黃昏戀的苦澀;《永不說再見》里兩個自由撰稿人出人頭地的艱辛;《城市生活》里教師夫婦為過上美好生活掙扎的辛酸……還有早幾年寫知青生活的《龍山吟》,《至情》、《祈禱》,寫城市普通人生活的《秦小姐》,《女工》,寫現有教育磨平中學生思想稜角的《金鏈》……李肇正總離不開對「小人物」命運的關懷,忍不住要去描述他們——他們卑微的人生和不甘卑微而進行的掙扎。他對他們的同情是由衷的,哪怕寫他們的愚昧和笨拙, 都寫得悲惋而美好。還原日常生活中那些人們都熟知卻未被寫過的故事,彰顯其意義,讓人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的!讀他的小說總能讀出傷懷、無奈、嘆息、郁悶、憂愁……
李肇正在《堅守與苦熬》中寫道:「我等待著文學的時代,很專注,很執著。一個『守』字,一個『熬』字就是我全部的人生哲學。」
李肇正走了,李肇正留下300萬字的小說悄無聲息的走了。但奇怪的是一貫熱鬧的媒體連發一條消息的興趣都沒有,也沒有引起評論界、研究者的關注。當文學界系統審視他的全部作品時震驚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無可替代的底層平民生活的敘事者,為我們還原了眾多小人物的世俗生活真相,可我們卻熟視無睹。

熱點內容
慶熙大學設計專業 發布:2025-08-18 16:39:12 瀏覽:822
浙江理工大學補考時間 發布:2025-08-18 16:35:33 瀏覽:43
清華本科生培養方案 發布:2025-08-18 16:33:10 瀏覽:660
大連機車廠本科生待遇 發布:2025-08-18 16:33:08 瀏覽:114
天津大學教授武星 發布:2025-08-18 16:33:06 瀏覽:374
江蘇大學有三本專業 發布:2025-08-18 16:22:52 瀏覽:655
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的原則 發布:2025-08-18 16:13:11 瀏覽:311
中美博弈講堂全集復旦大學教授 發布:2025-08-18 16:08:52 瀏覽:549
和大學教授吃飯 發布:2025-08-18 16:06:54 瀏覽:48
成都心理學專業大學排名 發布:2025-08-18 15:25:25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