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清教授
A. 三十年代清華著名教授有哪些人
30年代期間,抄許多著名學者薈集襲清華園內,如陳岱孫、金岳霖、錢端升、朱自清、楊樹達、王文顯、吳安、陳達、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熊慶來、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趙忠堯、飪之恭、李繼侗、錢崇樹、劉崇銨、馮友蘭、俞平伯、劉文典、聞一多、王力、葉公超、張蔭麟、吳景超、潘光旦、薩本棟、戳秉權、張子高、高鬢熙、薩本鐵、黃子卿、張大煜、楊武之、趙訪熊、陳楨、葉篤義、顧毓琇、施嘉煬、陶葆楷、庄前鼎、劉仙洲、馬約翰、雷海宗以及外藉教授維納(美)、華敦德(美)、哈達瑪(法)、溫德(美)等。1936年,清華有教授90餘人,學術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文學、中國文化、歷史、法學、社會學、哲學、經濟學、地理、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等,研究成果大多處於國內領先地位,有相當一部分躋身於國際先進水平。
B. 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名單
清華大學客座教授有:王思敬、盧強、劉濤雄、朱邦芬。
1、王思敬,1934年12月27日生於上海,祖籍安徽,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與岩石力學專家。
2、盧強院士,男,1959年和1964年清華大學電機系本科和研究生畢業。1985年至1986年美國ColoradoStateUniversity訪問教授,講授研究生課並科研。
3、劉濤雄,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社科學院黨委書記,創新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主要研究興趣為大數據經濟分析、宏觀與產業經濟、新政治經濟學等。
4、朱邦芬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81年獲清華大學固體物理學碩士學位,1981-2000年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2000年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3-2010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2008-2010年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
(2)於清教授擴展閱讀
學校有教師3485人,其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1743人。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務的1381人,具有副高級職務的1648人。
教師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圖靈獎獲得者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5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9名,16名教授榮獲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167人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52人入選青年學者,239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52人獲得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C. 清華大學的於建教授研究什麼課題
高分子基納米復合材料、高分子型及其復合型納米粒子合成、納米粒子功能化、納米粒子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應用等相關研究。
D. 顏寧教授何時能真正回到清華大學
在文章的開頭想要詢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認為清華大學顏寧教授離開清華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否是因為清華大學所給的待遇不夠好,又或者是因為顏寧教授不被重視和重用才選擇離開清華大學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寫下你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顏寧教授的心還在,依然是心繫祖國科教事業的發展,她也時常回到清華大學,如今的她還是清華大學的兼職教授,她並沒有遠離。那麼回到我們本文開頭提到的問題「你認為清華大學顏寧教授離開清華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在教育君看來,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一個人懂得踏出自己的舒服圈,趁著自己還年輕,去體驗更多新鮮的事物,這也是人生的一種追求。
你們認為顏寧教授何時真正能回清華大學呢?歡迎大家一起留言討論。
E. 清華大學的師資力量有多強
本人在清華攻讀碩士,對於師資力量深有體會,在科研的道路上,簡直扎心...自己悶專頭苦幹一學期,也屬比不過導師一句話,一個建議管用。
在清華的教授,都是各大領域的專家,他們不但學習研究上有所成就,甚至有些還對行業有所貢獻,對世界有所改變,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F. 清華四大國學名師
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
G. 清華大學教授什麼級別
相當於副廳級。
雖然清華是副部級高校,清華的校長是副部級,只有校長和黨委書記是副部級。副校長的行政級別與其他高校一樣,為副廳局級,其他領導幹部的行政級別也是一樣的。所以清華的教授是副廳級。
教授為大學教師職稱的最高級別,相當於中學教師的特高級,教授是需要擔任教學任務的,如果是研究員的話,就不需要擔任教學任務。
大學里教師的職稱分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四個級別,其中講師是中級職稱,助教和講師的區別不大,主要看教學任務的有無。
(7)於清教授擴展閱讀:
沒有發表一篇論文,從教33年的南京林業大學老師蔣華松評上了教授。據媒體報道,日前,江蘇不少高校出台了職稱評審新政策:在對「教學專長型」教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而是將教學業績取代科研業績,重點考查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
其實,江蘇對高校教師進行分類評價,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考核「教學專長型」教師,並沒有太大的新意,這是一直以來職稱評審、人才評價改革的方向。
從中辦、國辦發布的《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到全國教育大會提出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
再到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門發布《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等都要求破除「唯論文論」。可貴的是,江蘇不少高校將這一要求落到了實處。
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是不合格的高校,不重視本科教育的校長是不合格的校長,不參與本科教育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
高校教師從事教學,本是教師的本分,但由於高校職稱評審存在以論文論英雄的導向,導致高校教學被邊緣化,「水課」叢生,學生缺少課堂獲得感,制約了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過分強調論文數量而不重視質量,也導致大量低水平的科研成果被成批生產。
職稱評審是一個指揮棒,引導著高校教師對教學與科研關系的處理。教學推動科研,科研促進教學,科研與教學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而非截然對立,但不同的教師熱愛以及擅長的內容各有側重,對於多數人來說,既做好科研,又做好教學並非易事。所以,分類評價,用不同的尺子評價不同類型的教師,引導教師分類發展,方能做到人盡其才。
去年,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是實現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當務之急。
而打造「金課」需要教師大量的付出和投入,這就牽涉到關系教師切身利益的職稱評定問題。如果不改變「唯論文」的職稱評定方式,依然是「教得好不如寫得好」,就很難真正激勵高校教師重視教學、投入教學。
江蘇高校破除「唯論文論」的做法,不僅可以消除教師投身教學的後顧之憂,也必將引導和激勵更多熱愛教學、擅長教學的教師回歸教學本分,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打造更多「金課」,為辦好高質量的本科教育夯實基礎。
當然,也應該看到,出現重科研輕教學的職稱評價取向也與科研成果易於量化,而教學質量難以被量化且主觀性較強有關。
所以,用教學業績取代科研成果,什麼才是「教得好」,還有共同的標准,必須做到客觀、細化,公平、公正。同時,分類評價也不是讓教師放棄科研,實踐過程中,還要處理好科研與教學的關系,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H. 一個清華教授因感情喝硫酸那個教授叫什麼
1971年8月4日。清華園實驗樓值班室。黎明之前。
25歲的清華大學老師周士淵翻來覆去一個晚上無法入睡,身體疲憊不堪,腦袋炸了一樣。因為工作失意、感情受挫,他心情抑鬱,痛苦不堪,彷彿走到了生命的邊緣。最後,他下了決心——自殺!
他晃著身體下床,寫下簡短遺書,在陰森的大廳里找到一根繩子,把自己掛在了大廳和套間相通的門框上。萬幸的是,繩子斷了,他摔了下來。他的手在黑暗中亂摸,摸到一隻瓶子,擰開蓋子,一仰頭,把裡面的液體倒入嘴裡。瞬間,體內烈烈燃燒起來,他昏倒在地……
此後,周士淵全然不知。天亮了,同事上班了,打開實驗室,七手八腳將周士淵送到附近的北京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液體檢驗結果出來,醫生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周士淵喝下的竟是濃度98%的硫酸!
周士淵命懸一線,搶救爭分奪秒。一個清華大學老師喝硫酸自殺的消息也在醫院不脛而走。一位女孩聽說,詫異得小嘴大張,成了O字形。她叫劉雅冬,21歲,清華大學附近的一家棉紡廠廠醫,因為哥哥患風濕性心臟病住院,她請假照顧哥哥。聽說周士淵的消息,她很擔心,才華橫溢的小夥子救過來了嗎?
四天後,周士淵活下來了。十天後,危險期過了,他被推入病房。醫生對病房裡的病友家屬說:「他的家屬在上海,最近會過來,這幾天大家幫忙照顧下吧。」
「我照顧他吧。」說話的是位年輕女孩。周士淵緩緩扭頭,女孩漂亮文靜,一雙彎彎的笑眼,甜甜的。他的心怦然一動,投去感激的眼神。這位女孩,正是劉雅冬。周士淵和她的哥哥住在一間病房。
劉雅冬詢問周士淵的病況,醫生告知,他的口腔、胃和食管均被嚴重燒壞,在清洗過後做了食道擴張手術,一旦食管收縮或結疤破裂將導致出血,必須勤觀察。醫生感嘆:「廢墟啊,他的體內一片廢墟。」
也是醫生的劉雅冬主動承擔起了為周士淵換葯掛點滴的工作,為他擦洗臉部和雙手,見他嘴唇發干,就為他喂溫水……幾天後,周士淵的親人從上海趕來了,對劉雅冬深表感謝。就在這時,周士淵臉色刷白,哇的一聲,鮮血噴涌。又是劉雅冬匆匆去叫醫生。
周士淵食道出血,又被推進手術室,打開胸腔,切開氣管,取出堵塞的殘留物……大夥兒都惋惜不已:他即使活下來,不是殘疾也是個葯罐子。待他又一次搶救成功後,病友離他遠遠的,唯有劉雅冬依然照顧左右。親人私下勸她別再做無謂的善舉,劉雅冬說:「他是清華高材生,我們該幫幫他。」
卧床一月後,周士淵下地活動了,可說話艱難,嗓音嘶啞。初秋夜深,劉雅冬要回家了,在醫院花圃走廊上,見周士淵獨坐,仰望星空。她悄悄走近,在他的身邊坐下,柔聲問他:「為什麼那麼傻,要喝硫酸呢?」周士淵嘶啞的聲音緩緩道來——
他是上海寶山區人,四個姐姐,兩個弟弟。他從小聰慧,進入清華大學後,又當班長,一家為他自豪。可留校後,學教育專業的他被分到了牛頭不對馬嘴的汽車專業,深感抑鬱,不久前他戀上一個女孩,斗膽示愛,遭到同事嘲弄,覺得愧對家人,羞憤自盡。
才華橫溢的人,分外脆弱的心。劉雅冬明白了,他的病根在於心。一旁,周士淵無助抱住腦袋:「現在,我成了大夥眼裡的窩囊廢了……」劉雅冬一陣痛心,反問:「你知道火烈鳥嗎?」周士淵點點頭。
「一隻流光溢彩的鳳凰,經烈火焚燒,從灰燼中重生,叫做火烈鳥。你不願做只火烈鳥嗎?」沒有等周士淵回答,劉雅冬起身走遠了。
周士淵恍然醒悟。與此同時,一種微妙的溫暖在盪漾:接觸以來,他深深地喜歡上了這個女孩,可她會喜歡自己嗎?自己傷得如此慘痛,她是出於善良的幫助吧?忐忑中,周士淵決定,先振作,像那隻浴火重生的火烈鳥。否則,哪有愛她的資格。
一股力量,從他的心中生長。力量的源泉,是宛如仙女的劉雅冬。周士淵積極地配合治療,每天盼著和劉雅冬多呆一會兒。偶然一回,他看見劉雅冬在看一本叫《走出抑鬱》的書,翻翻,她平時的一些說辭、一些做法,正是書中記載。霎時,他熱淚盈眶:多好的女孩,這些日子以來用心良苦啊!
四個月過去,周士淵准備回上海休養。臨別,他向劉雅冬告別,很費力地吞咽著嗓子,說:「明天回家了,想給你買點禮物,你喜歡什麼?」劉雅冬哪能不懂周士淵的心意,可她的心地太善良,擔心拒絕又會傷害他,對他的康復不利,委婉地說:「聽說上海鞋子漂亮,你幫我捎雙鞋子吧。」就這樣,周士淵拿到了劉雅冬的家庭住址。
20年苦戀也繾綣,另外一隻火烈鳥伴你起飛
回到上海,周士淵對劉雅冬的思念不斷增加,終於,他無法壓抑自己的情感,鼓足勇氣,揮筆傾訴了大膽得近乎莽撞的奢望:「你打開了我的生命之燈,也給我留下了思念,我渴望把這種思念變成廝守。如果你同意,請給我寄張你的照片。」信發出,周士淵忐忑不安,天天盼著郵遞員的自行車在他家門口停下。
終於,郵遞員在他家門口停下,遞給他一封北京來信。周士淵急切地打開信封,一看,猶如范進中舉——信中夾著她的一張四寸照片!他手捧照片,興奮不已。
1972年夏天,周士淵基本康復,准備回校報到,借機看劉雅冬。他買了一雙上海產37碼女鞋、一些焦鹽葡萄乾等若干禮物。他懷著激動忐忑的心敲開了劉家的門。一家人都在。劉雅冬的哥哥也康復了。一番閑聊後,他壯著膽子表明了對劉雅冬的心。
歡聲笑語,戛然而止。「小周啊,我們在醫院幫你是應該的,如果劉雅冬的做法讓你產生了誤解,我們表示歉意……」
劉家,書香門第,家教甚嚴。周士淵走後,一家人都要求劉雅冬與他斷絕來往。理由很簡單:周士淵遭此重創,指不定哪天復發。而且,劉家是回族,周士淵是漢族,不同的生活習慣會產生諸多麻煩……劉雅冬默默聽著,沒敢反駁,但淚光閃閃。
是夜,她腦子里盡是和周士淵在一起的場景——她欣賞周士淵的才華,知道他對自己的依賴。如果說,給他留地址只是不想傷害他,後來寄照片,就是真的心動了。可家人說的也有道理,她怎麼抉擇?第二天,她把心中的猶豫,寫信告訴了周士淵,順便也試探他:這次你又遭到拒絕,不會想不開吧?周士淵回信:有點失望,但不會發生上次的事件了。你放心。然後,他小心翼翼地問,其實生活習慣不是問題,若幾年內我的身體康復了,能否贏得你的家人同意?
不久,他收到了劉雅冬的信:家人答應給五年,五年沒發病,同意我們交往。周士淵苦澀中,感到了絲絲甜意。他不知道,讀到他的信,劉雅冬非常欣慰。既欣慰他在成熟,也欣慰他愛得堅定。劉雅冬有主意了,此生跟他!
家人敵不過她的軟硬兼施,也知道她的小心思,刮刮她的小鼻子,用上了拖字訣:整整五年,不愁為劉雅冬找不到合適人家、結婚成家。可他們沒想到,劉雅冬一個也看不上。一次,朋友給她介紹了一機關科員,小夥子很帥氣,能說會道。可劉雅冬當口一句:「我心裡已經有人了。」對方尷尬離去。
醫生建議,學校批准,周士淵又請了四年長假。他一邊看書養身,一邊給劉雅冬寫信,有時信發出去了,一連數月甚至半年沒迴音,他安慰自己,或許信讓她的家人扣下了。他沒有猜錯,事實如此。在他休養的第三年,周士淵到北京一趟,找到劉雅冬,久別重逢,兩人商定,再等上一年多,五年之約就到了,一定可以贏得家人同意了。可他們想錯了。1976年,周士淵去劉家,結果吃了閉門羹。此時,周士淵已30歲,劉雅冬已26歲,到了談嫁論嫁的年齡,可沒有辦法挽救他們的愛情。
同年,周士淵被清華大學派往河南三門峽水電站。又一次分開,又一次情感煎熬。周士淵的一家人著急了,姐姐四處張羅,可周士淵心不在焉。母親和姐姐哭勸他不要在一棵樹上弔死,可周士淵說,心裡裝不下第二個人,如果能和劉雅冬在一起,再等幾年也願意。
屋漏偏逢連夜雨。1979年,他的身體再次不適,吃不下飯,肚子痛起來滿頭大汗。他又住進了北大三院。經檢查,他的胃黏膜多處燒成了炭末,必須馬上手術。劉雅冬聞知,慌忙來到醫院,詢問病情。醫生告知,當年已經切除燒壞的部分,但硫酸濃度太高,他的身體內猶如廢墟,幾年下來,有些好的部分也腐蝕成了炭末……兩次手術,他的胃部切除了70%。那些日子,劉雅冬守在周士淵床前,無比心疼。
幾天後,周士淵滿心的溫暖,變成了滿心的歉意,他拉起劉雅冬的手:「我們有緣無分,我耽誤了你這么多年,你重新找人成家吧。」劉雅冬怔怔地流了一會兒淚,說:「記得火烈鳥嗎?」周士淵點點頭。
「火烈鳥還有一個特點。」劉雅冬說,「它們一生只有一個伴侶,不離不棄。一隻折翅,另外一隻就會煢煢孑立,至死不渝。」那語氣,又溫柔,又堅定。
劉雅冬越這樣,周士淵越不想耽誤她。他決定為愛放手。在上海休養的他不再給劉雅冬寫信,也不回劉雅冬的信。一年後,周士淵回到清華大學,同樣把這份思念深深地埋在心底,哪怕,他會一次次撫摸劉雅冬的照片,一次次控制不住自己的腳步,到了她的單位門口,也毅然折回了。
或許她已結婚,周士淵這樣想。為了淡化思念,他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白天備課,晚上讀書,周末泡在圖書館。寒暑假,已經名滿天下的他,甚至像個學生一樣,到北大、到人大,到處當旁聽生……日子煎熬著,周士淵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學者。
1989年8月5日,周士淵偶遇北大三院的醫生齊大夫,齊大夫是當年的主治醫生,聊天時,齊大夫問:「你和小劉什麼時候結婚啊?人家都等你10多年了。」周士淵苦澀地笑了笑,說好久沒聯系了。齊大夫愣了愣,說:「昨天小劉還到醫院去了,我問她結婚了沒,她說,沒。然後一副不想說話的樣子。我還以為,你們吵架了呢。」
周士淵心頭一顫,淚如泉涌。昨天,8月4日,正是自己當年自殺的日子。他趕忙詢問內情,齊大夫告訴他,劉雅冬在三年前調到了中國政法大學當校醫……周士淵飛車趕到那裡,大汗淋漓地找到了劉雅冬。十幾年風霜中,兩人都已步入中年。在一家餐廳,周士淵問:「你沒有結婚嗎?」劉雅冬反問:「你結婚了?」
「沒有。」說完,周士淵幾乎情緒失控了,一一倒出了這些年心中積蓄的思念。從來文靜的劉雅冬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揮拳往周士淵身上捶了兩三下,委屈地說:「你以為我這些年等你容易嗎?你躲啊,我還以為,你真會躲到我老了,再來找我。」周士淵的心被劉雅冬的眼淚打濕了。他緊緊攥住她的手,堅定地說:「我們以後再也不分開了,誰也拆不散我們了。」
失聲嗓子迸出最強音:「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
從相識,到相愛,到今天團聚,整整18年過去了。從青年,到中年,一對有情人終於在一起了。周士淵提出結婚,劉雅冬很開心,可平靜下來,她表示,這些年家人很不理解,更不支持,如今母親年歲已高,哥哥心臟病嚴重,形式不重要,在一起就好。
周士淵表示贊同,兩人生活在了一起。
可是,幸福剛剛開始,命運給他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也是心情愉快,周士淵工作更加努力,1990年夏天,《清華大學學報》的繁重編務、經常口乾舌燥的授課任務,突然令他失聲了!
又一次住院,手術,打通氣管。手術之後半個月了,他的嗓子依然無法發聲。當過醫生的劉雅冬急了,照料他之餘,全部時間扎到了圖書館中,然後抱回了一堆醫學資料,又逐一整理,然後,開始指導周士淵恢復語言能力。周士淵失語的根源是他的氣管手術,氣流不足,阻礙發音。另一方面,他的急火攻心,導致幾個器官不能正常配合……劉雅冬第一步讓周士淵練習腹肌,增加氣流底氣。同時每天早上陪他一起練氣功,促進氣流順暢。一周後,正練氣功,周士淵突然踩到一塊石頭,險些摔倒,猛然間,喉嚨發出了一聲「啊」。劉雅冬驚喜交加:「你再啊幾聲。」周士淵照做,果然,他又能發出聲音了!而且,他的聲音要比原來高亢得多。「我的嗓子恢復了。」熱淚盈眶之時,這是周士淵說出的第一句話。
兩月訓練後。這天,買菜回家的劉雅冬打開門,聽他在高吟:「從今天,我擁有陽光心態/這是我生命的點金石/這是我生命的魔術師/這是我生命的北斗星/這是我生命的諾亞方舟/更是我生命中一盞奇妙無比的神燈……」劉雅冬無聲笑了。不容易啊,這個男人,無論身體,還是心靈,都從那片廢墟中站起來了!
那天晚上,兩人喁喁私語。劉雅冬感嘆他的不易。他笑了:「你不是一直跟我說火烈鳥嗎?」劉雅冬不明他的用意,點點頭。「我也講一個。」周士淵說,「樓蘭古國有種奇特的鳥,一直往南飛,直到天火點燃羽毛,將火種帶回樓蘭古國。樓蘭子民稱為火烈鳥。當樓蘭王子受困,火烈鳥就火光迸現,顯示超常神力,全身被耀眼的光焰籠罩,尖利的喙成為最鋒利的刃,保護王子。」說完,周士淵深情凝視愛人,又補上了一句:「你,就是守護我的火烈鳥。」
1991年初冬,劉雅冬接到母親電話:「這么多年過去了,你也應該有個歸宿,你們這么恩愛,辦了手續吧。」老人的話,讓劉雅冬潸然淚下,周士淵緊緊地抱住了她,說:「我們明天去領證。」一對整整守候20多年的戀人,終於獲得了家人認可。
2000年,周士淵偶然看到一句話:「我們的行為受到品味、情感、偏見、慾望、愛、恐懼、環境和習慣的影響,其中最厲害的就是習慣。」他恍然大悟,從此研究「習慣學」。數年潛心研究,他倡導的習慣學引發強烈關注。這些年,許多教育專家在國內掀起一股習慣培養的熱潮。「用腳做學問」的林格、發表許多重大影響的教育觀點的孫雲曉……他們不約而同尊崇他為「我國習慣研究第一人」——他的研究成果將促進我國教育事業質的飛躍。
這些年來,他無數次以教育家、演講家、心理學家的身份,站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許多中央機關、北京奧組委的講台上,用幽默的語言和真誠的話語博得了無數聽眾、無數學子的陣陣掌聲。
周士淵名聲日隆,事業輝煌。猶如一隻火烈鳥,他從那座身心俱碎的廢墟上,用傳奇一般的姿勢起跑,不斷奔跑,終於起飛了。自始至終陪伴他的,是他的愛人、另外一隻火烈鳥——劉雅冬。
感激妻子如火烈鳥一般的守候,紀念自己的浴火重生。2013年1月,周士淵寫下了新著《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清華大學出版社),序言中,他嘲笑自己曾是「清華園敗得最慘的人」,幸運的是,「敗至盡頭,一份人間珍貴的愛情,令我充滿信心。」
編輯/夏志軍
本文來源於知音網:http://www.yin.cn/2013/freeyin_0520/270940.html
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
【相關閱讀】
周士淵:清華大學教授 演說家 習慣研究專家
周士淵
清華大學教授 演說家 習慣研究專家
周士淵,從清華園走出的大眾演說家,習慣研究專家。
周土淵1946年生於上海寶山,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並留校任教,1983-1988年為北京大學旁聽生,選修各種人文課程,1990年從清華園投身商海,1997年後辭去一切商務,專職從事感悟人生、啟迪智慧的研究和實踐。目前任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卓越人生的自我管理」「陽光心態」「領導者演講藝術」等課程簽約主講教師、中國老年學學會科學養生研究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北京卡耐基學校名譽校長等職。
周士淵閱歷豐富,經歷坎坷,青年時期曾陷入九死一生絕境,肉體和精神幾乎化為一片廢墟。幸在無數善良人的關愛下,他死而復生,獲得了第二次生命。這之後,他在清華大學自強不息校訓的激勵下,頑強拼搏、艱辛探索,在總結古今中外各種成功理念的基礎上,終於找到了一條能使人不斷突破、不斷超越、反敗為勝的成功之道。而憑借這條成功之道,他自己不僅從生命的廢墟上重新崛起,還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跡。正因為此,他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辦公廳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國務院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2008年奧組委、上海電視台《東方大講壇》等地的演講,既真摯感人、催人淚下,又激動人心、催人奮進,幾乎使每位聽眾聽後心靈受到極大震撼,並大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 周士淵所著《終生的財富》一書,曾獲「第八屆全國優秀青年讀物獎」。所著《知道,更要做到!》一書,廣受好評,其「知道,更要做到!」的重要理念更演化為了2008年全國研究生入學政冶考試的一道時政考題 。
周士淵的人生使命,是要像美國的卡耐基那樣,用不多的幾本書和無數的演講,去鼓舞起千千萬萬人生命的力量。
來源:CNTV
千餘市民聽清華大學教授「習慣」講座
昨天上午,紅星大劇院內座無虛席,龍城講壇·市民課堂2008年第一講開講。千餘名市民冒著大雪,前來聆聽清華大學周士淵教授的「習慣」之道,分享了他在習慣學研究方面的心得與體會。
「習慣文化」的力量
在題為「走向成功之路——習慣成就未來」的演講中,周士淵先以自己的獨特人生經歷講述了與「習慣學」結緣的過程。他提出,習慣並不只是指刷牙洗臉之類的「小習慣」,一個好的方法、觀念、思維模式、精神狀態都應該成為習慣,我們經常把習慣狹義化了,事實上凡是涉及素質的方面都應成習慣。更重要的是,許多問題我們不能是僅僅知道,更要做到。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養成好習慣,克服壞習慣。
為了向聽眾驗證一個好的習慣往往能讓許多不可能成為可能,周士淵還當場表演了高難度的彎腰和劈叉動作,贏得了在場聽眾的陣陣掌聲。
習慣的「五動定律」
周士淵提出,習慣是綱,綱舉目張。習慣和行動的關系非常密切。他總結了習慣的「五動」定律:一是啟動,即有想法立即付諸行動。二是百動,即要不斷的動,從量變到質變。
三是自動,即讓習慣成自然。四是永動,指的是堅韌和毅力本質上來自於習慣。五是樂動,指的是習慣了的事情是很快樂的,要不斷自我突破和超越,讓人生進入良性循環。
當講述到如何用「習慣配方」來解決記憶問題時,周士淵再次當場表演。他從口袋中摸出5張印滿整整300個電話號碼、手機號碼等的紙條,隨手分發給5位聽眾,然後請他們任意從上面念出一位人士的名字,考考他能不能准確無誤地背出號碼。結果年過花甲的周士淵果真一字不差地背出了5個號碼。
培養習慣的「四步魔法」
怎樣養成習慣?周士淵介紹了培養習慣的四步魔法。第一步是必要性。當你要去養成一個習慣的時候,考慮一下有沒有必要,增強培養習慣的強大動力。第二步是可行性。養成一個習慣,要考慮可行不可行,能不能做到,理智、科學地培養習慣。第三步是策略性,在培養習慣的初期,注重「易」、「少」和「小」,循序漸進地養成習慣。第四步是操作性,用「一分鍾修身日誌」,對自己的習慣養成過程進行記錄、提醒和檢查,做到「復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認真做,認真的事情創新做。」
周士淵還提出,習慣養成平均需要21天。前3天最難,需要堅持。再用3個月鞏固,習慣就基本能養成
來源:常州日報
編輯推薦
悲情作弊DNA ,一個頂缸父親用心良苦
女醫葯代表婚姻惑:家有「挫男」一枚
墓地上的魯冰花:我讀懂了改嫁媽媽
還兄弟情碧水藍天:別了「多情妻」
高考前捐髓救父,釋放了愛前程敞亮
董卿深情回望:那時父愛深海幾多冷冽
點亮媽媽的初戀天空,愛比癌來得更猛烈
18年愛連著愛:趕不走的女婿鳳凰來儀
颳起妹妹的生命旋風,哥哥我在信息深海
從清純走向魅惑?"美妝紅人"裸死廣州
山鄉獨省一片天:癌哥,你好
I. 朱自清先生之於清華大學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陳竹隱。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 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於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城,在抵禦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於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哺育他的感情,豐富他的想像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著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
1916年中學畢業後,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毛澤東曾贊揚過朱自清的骨氣,說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麵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著作
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後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後他致力於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他的寫景散文在現代文學的散文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他運用白話文描寫景緻最具魅力。如《綠》中,就用比喻、對比等手法,細膩深切地畫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質和色,文字刻意求工,顯示出駕御語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在描寫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時,作者將它比喻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時,又用了「彷彿遠處高樓上飄過來的渺茫的歌聲似的」一句,以歌聲比喻香氣,以渺茫比喻香氣的輕淡,這一通感手法的運用准確而奇妙。
朱自清還有另一語言風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語言,在樸素的敘述中寄寓真摯深沉的情愫。這類作品常常能表現作者正直、熱情、進步的心懷,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等均為這一風格的代表作,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背影》。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鉛華,透過父親的一舉一動,讀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慘淡的家境及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
J. 講清朝歷史的那個教授叫什麼名
閻崇年:山東蓬萊人,漢族,現任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北京孔廟與國子監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蓬萊市戚繼光研究會名譽會長。[3著名歷史學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研究清史、滿學,兼及北京史。為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宮」系列講座,在國內外引發強烈社會反響,被譽為《百家講壇》的「開壇元勛」。
2004年,閻崇年初登CCTV-10頻道「百家講壇」,主講《清十二帝疑案》系列,共37講。
2006年9月,閻崇年再登「百家講壇」,主講《明亡清興六十年》系列,共46講,並出版同名圖書。
2008年3月,閻崇年三登「百家講壇」,主講《康熙大帝》系列,共23講,並出版同名著作。
2012年,閻崇年第四次登上「百家講壇」,主講《大故宮》系列,共64講。
紀連海,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北京師大二附中教師。北京市骨幹教師,西城區學科帶頭人,西城區兼職歷史教研員。1986年7月畢業於北京師范學院歷史系,長期從事歷史教學工作,CCTV—10《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之一。其主講「正說清代名臣」系列(和珅、紀曉嵐、劉墉等)激情澎湃、詼諧幽默、設問解疑、鞭辟入裡,極受歡迎,收視率屢創新高,成為億萬觀眾熱捧的超級學術明星,被譽為《百家講壇》「十大名嘴」中的「最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