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累
⑴ 大學老師是不是都是教授呀,,大學老師輕松嗎工資怎麼樣謝謝
大學里教授不多,講師多,教授工資是講師的1倍。教授有無真實本領不重要,課內上的容好不好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章要抄得多,且買版發表得多,拉幫結派,關繫到位,課題項目就容易搞到,評教授也就容易些,能做到這些你最好選大學工作。
⑵ 為什麼教師這么好的職業還會有人說累大學教授都這樣說,那農民該說什麼呢...
這就是圍城這本小說描述的無解狀態。
⑶ 讀書讀博士想當高校教師,可聽說一些高校教師很苦,待遇不好
高校教師的工作很苦嗎?確實挺辛苦。高校教師的待遇低嗎?確實老師工資條上不怎麼高。那要說高校教師又辛苦又清貧,是這樣嗎?我敢肯定說,絕大多數高校教師不會。
高校教師是一個非常能體現知識價值和個人努力的職業,可以說,付出基本上都是有收獲的。只要你肯努力,那就不會窮,而如果你窮,那多半是你不夠努力(或者是太清高)。所以,高校教師這個職業也特別適合窮人家的孩子,因為他們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把握自己的命運。
對於一名想當高校教師又想過上好日子的博士來說,他需要經歷這么幾個過程:
第一,選擇適合自己的平台
同樣是高校教師,985、211高校教師和雙非高校教師有不一樣的發展軌跡,和專科學校的老師更是有天壤之別。選擇一種平台,就是選擇一種活法。在985、211高校,科研就是教師的命根子。你得一刻不停地做研究,恐怕只有到了院士,你才有機會停下來,不過那個時候,你恐怕也停不下來了。有個朋友的導師就是院士,他說老先生70多歲了,還是每天工作到凌晨1點,早上6點又起來繼續干,經常半夜給學生發郵件打電話。這樣的生活辛苦吧?但他們已經樂在其中了。至於收入,隨著你科研做得越來越好,回報就會呈指數增長。
而在一些普通高校,科研也很重要,不過做科研更多的是為了把職稱評上去。等到評上教授了,科研就會遇到很大的瓶頸,因為學校的科研條件可能已經無法支持你前進了。到那個時候,研究其實不做也可以,想上點課就上點課,想撈點錢就去企業拉一些橫向項目來做。我的一個同學博士畢業後去了一個西南地區雙非一本,由於博士期間業績突出,去了之後就給了副教授,很快又上了教授,再往上想沖人才稱號就特別難了,後來乾脆做點橫向,現在日子已經很滋潤了。
這兩種平台,不能絕對說哪種更好,但想要在學術上有所作為,當然是必須去985、211高校,至少也應該是普通高校里的支撐學科。
結語
總之,在高校里做一個有科研的老師,掙錢還是很容易的,但又不那麼容易,可能需要你付出5+2、白+黑的工作時間。當然,對大多數教師來說,把握兩者間的平衡最重要,既不至於太累,又不至於被淘汰,既發不了大財,又能有體面的生活。這樣好的職業,你確定你不來體驗一下?
網頁鏈接
⑷ 大學教授這份工作如何
我的父親就是大學教授,要說這份工作如何的話。站在他的角度我覺得應該是挺版享受的,但是我並不這權么看。很少有時間跟家裡人一塊去聚餐吃飯,工作的原因一般網上都是在家裡備課查資料。按理說周六周日應該有空吧,周六周天又去學校圖書館。給我的感覺就是忙,其他方面還好。
⑸ 當大學教師的好處與壞處,困難程度。
如果你只有20~~35歲之間我不支持你,相對來說在大學當老師是一項不錯的工作,工作比較穩定,而且工作時間也少,一周才幾節課,每年還能享受寒假、暑假兩個假期,待遇也不錯,社會地位也比較高,受人尊重。
⑹ 請問普通老師是什麼階層,大學老師教授又是什麼階層我們辛苦努力了幾年後考上了研究生 碩士 博士
大學教師需要的資格如下:【職稱申報學歷及工作年限要求】(一)凡申報人所具有學歷的專業與現從事的專業不一致或不相近時,應視為不具備規定學歷。申報相應專業技術職務時按破格條件進行評審。根據國家相關部門的學科分類,同一學科內的專業為相近專業。從職稱申報的角度,我省把同屬文科類或理工科類的專業視為相近專業,但有些特殊專業如醫學、外語、理學、工學等應嚴格要求本專業。專業技術職務系列(專業)對學歷專業有另行規定的按規定執行。(二)參加工作後取得的本科及以下學歷,從取得學歷之日起滿兩年後可正常申報專業技術職務,不滿兩年可破格申報。(三)碩士研究生畢業並取得碩士學位,擔任中級專業技術職務4年以上,或博士研究生畢業並取得博士學位,擔任中級專業技術職務2年以上,可正常申報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上述學歷是指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承認的全日制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申報時須提交相應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在職學習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但沒有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的人員,需擔任中級專業技術職務5年以上,方可正常申報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四)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到我院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工作滿三個月可初聘為助理級專業技術職務。(五)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到我院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滿三年的,或畢業前在高校任助教不滿三年,畢業後從事助教工作,前後任助教累計三年的,經考核達到中級職務水平(符合中級職務申報評審的基本條件和業績條件),能夠履行中級職務崗位職責,可直接聘為中級專業技術職務。取消單列指標後,根據職稱結構比例情況,逐步納入正常評審。(六)在評定職稱無論何種級別職稱時,職稱計算機和職稱外語是評定專業技術職稱的條件之一。職稱計算機是從2002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有人事部規定的職稱評定條件;職稱外語是從1999年開始規定凡專業技術職務試行條例中規定專業技術人員需具備一定外語水平的,在晉升專業技術職務時應參加相應級別的職稱外語統一考試。大學教師職稱:大學教師職稱是大學里教師的職稱,分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四個級別。其中:助教的主要任務是協助教學。講師是能夠獨立開設一門或一門以上課程的大學教師。副教授原則上不僅具有開課的能力,對本學科的整體情況有充分的了解,自己主持研究項目,而且能把最新的研究用學術研討會的形式不斷開設成新課。教授是大學里的主體,大學里主導性的工作是由教授承擔的。
⑺ 大學教授的工資一般是多少
這個要看各個學校的來情自況了,應為教授的工資是財政廳統一的,而各省的表不一樣,再者各個學校的課時費不同。如果只是工資不算課時費的話,應該五千左右。在河北應該是4500,內蒙的話就會5000,在北京就會更高些。如果是正教授工資會比副教授高1000左右
⑻ 高校老師好當嗎
不好當,非常不好當。
先說大學工作是不是很輕松。
實行績效工資後,大學與教職工每四年簽一次用工協議,條款包括教學、科研和成果,指標按職稱高低有所不同,絕大多數教師須各項均衡。即便教學工作繁重,爭取不到科研資金,考核不合格;如果科研資金多,教學工作量少,考核也不合格;兩項工作都有聲有色,沒寫出高水平的論文,還是不合格。既然不合格,四年後就得解聘,這個工作輕松嗎?
再說工資待遇和灰色收入。
以全國排名40左右的大學為例,工資多少主要取決於職稱高低,計及公積金等各類補貼,講師每月4000多,副教授每月5000多,教授每月6000多。所謂的灰色收入就是課題勞務費,這個問題就不像工資那麼簡單了。首先,為什麼說是灰色?國家有明文規定,課題經費不能支付教師勞務,這是由於教師的所有勞動都已經從工資體現了,所以勞務費只能發給外聘人員或學生,從課題中變相支付教師勞務實際上都是違規甚至違法的。其次,高校爭課題與企業拉項目本質上是一樣的,大學教授都是項目經理,都需要去投標,考慮到交叉評審,各類專家互相勾結妥協是難免的,課題經費也成了唐僧肉,成為了腐敗洗錢的好途徑,由此導致絕大多數課題經費和資源都集中到了少數幾個「學術」大鱷手裡,這就叫寡頭壟斷,為什麼學術要加引號?大家其實都明白,只搞學術成不了大鱷。所以,灰色收入聽起來很美,對普通教師而言,其實就是血汗工廠。多數教師是沒有什麼灰色收入的,一同事清華博士後,入職三年,年薪5萬;同學就職於南方某電網研究院,年薪30萬,差距就是這么大。
再說時間自由和寒暑假。
教師往往是不用坐班的,無需遵守上下班制度,隨時可以來隨意可以走。聽上去挺好,實際上多數教師是早起晚歸,連在家看電視都不踏實,對於他們而言,沒有上班時間其實等於沒有下班時間。科研任務多的系所,是沒有寒暑假的,多數人都要趁著寒暑假出差、調試設備、現場測試以及寫文章。
再說說人才引進和教育質量。
前面羅嗦了這么多,一定有人說既然都博士後了干嗎去高校這種苦地方?去了就別哭窮。然而,不少人還誤以為高校是個輕松隨意的地方,如同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一樣。實際上,制度決定一切,這樣的就業環境吸引不到多少真正人才。設高門檻高標准卻難有高待遇,導致每次考核有許多教師達不到要求,自然不能都解聘,管理法規便形同虛設。此外,學校重視科研資金有時甚於教學質量,站在講台上做個好老師,既沒錢途又沒前途,難免落個難堪的下場,更談不上教育質量,教學認真踏實的老師都是在憑良心做事,天天學雷鋒。
最後談談改革和希望。
批評高等教育的聲音越來越大,選擇出國求學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國家和教育部正積極想辦法提高教育質量,然而,教師薪資體制不改革就無法解放生產力,教師待遇不提高就吸引不了人才。然而,提高公立大學教師待遇,國家承擔不起;公立大學改私立大學,學生承擔不起,這是真正的困局。於是好多年前就有人建議實行年薪制,在保證教師待遇的前提下杜絕靠課題謀生的亂局,教育部也開始試點,但想必會遭到學術大鱷們的群起抵制。
⑼ 大學老師的工作,累不累
大學老師一般來說如果不是教授級別,只做工作范圍內的教學工作,是不會很累的,時間會比較自由。
⑽ 當大學教授是什麼體驗
假如沒有靠各種項目獲得的額外獎金,國內大學的待遇真是讓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