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大學文學部教授
『壹』 吳松弟海外經歷
吳松弟的海外經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訪學經歷:
- 1997年4月至6月,在大阪大學文學部擔任客座研究員。
- 1998年10月至1999年8月,作為英國牛津大學聖安尼學院的高級訪問學者。期間於1999年4月至6月,應邀訪問美國,擔任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的合作研究員。
- 2003年2月至12月,再次成為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的合作研究員。
- 2004年12月,被聘為日本大阪市立大學文學部的客員教授。
- 2006年8月至10月,第三次成為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的合作研究員。同年12月至2007年1月,再次擔任日本大阪市立大學文學部的客員教授。
學術報告:
- 在海外多次進行學術報告,涉及中國歷史文獻、地理、人口發展以及城市文化等多個領域。
- 2004年10月,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進行了主題為《港口—腹地和華南未來的經濟發展》的學術報告。
- 多次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學、東京大學、廣島大學、大阪大學等地進行學術報告和討論。
歷史文化調查:
- 1994年至1998年間,與日本大阪大學文學部的濱島敦俊教授一起在浙江北部的嘉興、湖州等地進行社會調查。
- 2000年至2004年,與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的Peter K. Bol教授合作,在浙江金華市所屬的縣市進行歷史文化調查。
- 2006年7月至8月,帶領一支由復旦大學、哈佛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及台灣華梵大學師生組成的考察隊,對浙江泰順縣的歷史文化進行了深入考察。
這些經歷展現了吳松弟教授在國際學術領域的廣泛貢獻和深入研究。
『貳』 荒川清秀主要經歷
荒川清秀
荒川清秀先生1949年生於日本兵庫縣,1972年畢業於大阪市立大學文學部,1977年在該校修完博士課程後任教於愛知大學。無論是荒川先生當年就讀的大阪市立大學,還是如今工作的愛知大學,都與日本的中國學研究關系密切。大阪市立大學的學術刊物《中國學志》創刊於1986年,以《周易》的卦名順序命名各期排號,是有影響的日本中國學雜志之一。日本著名的《紅樓夢》翻譯與研究家伊藤漱平曾任教於大阪市立大學文學部,並參與該校中國文學研究室《中國的八大小說》的編寫。愛知大學與中國的淵源更為深厚。該校的前身是1901年成立的東亞同文書院,其誕生地不是日本而是中國的上海。
中文名:荒川清秀
外文名:あらかわきよひで
國籍:日本
出生地:日本兵庫縣
出生日期:1949年
職業:語言家、漢學家
畢業院校:大阪市立大學文學部
代表作品:《更上層樓漢語語法》
羅馬拼音名:ARAKAWAKiyohide
人物簡歷
荒川清秀1949年生於日本兵庫縣,1972年畢業於大阪市立大學文學部,隨即入研究生院攻讀碩士、博士課程,於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大阪市立大學是一所與中國有著深厚淵源的學校,很多著名學者都在這里工作或學習過。至今活躍日本中國學界從事教學、研究的該校畢業生,也不下百名。1977年,荒川清秀在這種濃重的中國氣氛里讀完博士課程後,即被愛知大學錄用,現為愛知大學國際交流學系教授。任職期間,還於1982年3月至1983年7月赴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從事日語教育,並研究進修漢語;於1990年、1997年和1998年擔任日本廣播協會(NHK)漢語廣播講座的講師,在日本的國家廣播電台教授漢語。1997年,集多年研究之大成的《近代日中學術用語的形成與傳播—以地理用語為中心》一書由白帝社出版。該書通過對「熱帶、回歸線、海流、貿易風」等詞的追根溯源,歸納了日中學術用語形成和傳播的一般類型,引起了學界的重視。
荒川清秀的研究范圍非常廣泛,涉及漢語語法、漢日語法比較、日中學術用語的形成與傳播、中日漢字的音義比較、漢語教學等諸多領域,在很多問題上都有獨到的看法和建樹。
編著書籍
他還編著了大量的漢日語教科書,為日本很多大學所採用。他和中川正之合著的《中國語日譯的諸問題》(《漢語日譯的諸問題》)曾在《日語知識》上連載,並被北京日語中心(「大平班」)作為教材使用。荒川清秀的研究范圍非常廣泛,涉及漢語語法、漢日語法比較、日中學術用語的形成與傳播、中日漢字的音義比較、漢語教學等諸多領域,在很多問題上都有獨到的看法和建樹。
人物成績
荒川先生教學與研究的特點。首先是具有強烈的趣味性。無論是進行演講還是編寫教材抑或撰寫學術專著,荒川先生總是獨辟蹊徑,不落俗套。如2003年出版的《更上層樓漢語語法》(大修館書店)中,荒川先生選取的大量例句並非來源於語言學界通常採用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而是安頓的《絕對隱私
》。這些出人意料的例句卻生動地反映了當今中國的漢語實際使用狀況,有些還給讀者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第二是荒川先生能夠敏銳地發現問題並窮追不舍地解決問題,而且敢於質疑權威。如中國出版的《漢語外來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中說「熱帶」一詞源自日本,對此荒川先生感到懷疑,因為日語中「熱」的意義在同一發音(アツイ)下對應著兩個漢字詞——「暑い」和「熱い」,前者指向氣候的寒暖,後者指向事物的溫度,而「熱帶」表示「熱的地帶」,當屬氣候之熱,那麼,若是產生於日本的詞就應當說「暑帶」而不是「熱帶」。於是,荒川先生開始廣泛地查找資料加以求證,最終為兩個字的詞寫了250頁稿紙的論文。
學術研究的特點
這又聯繫到荒川先生學術研究的第三個特點:追求實證。為了探究「熱帶」一詞的起源,荒川先生一直追溯到了16世紀末的中國,在來華傳教士利瑪竇製作的一張世界地圖上發現了這個漢字詞彙的最早源頭,從而使猜想得出了有理有據的結論。但是,荒川先生並沒有就此停手,他以「熱帶」為開端,對「回歸線」、「海流」、「貿易風」等一系列詞彙追根溯源,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了近代以來中日學術用語生成和傳播的類型及規律,最終完成了專著《近代日中學術用語的形成與傳播——以地理用語為中心》(白帝社,1997年),在中日學界引起了廣泛關注。從語言入手探求文化傳播與交流、碰撞與融合的真實軌跡和樣態,這是荒川先生學術研究的第四個特點。第五是保持與中國的距離以求研究的客觀、真實。荒川先生曾明確地說,希望採取「只有日本人才可能」的方法,從事不同於中國人的研究,這是基於「日本人和中國人想法的不同」(前述演講)。承認民族思想的差異,正是對異國文化語境的理性認識。以此為前提的學術活動,是有意識地把中國作為一個客體,一個異於本國文化的「他者」而展開的真正意義的中國學研究。實際上,荒川先生的博士學位並非語言學,而是文學。正是深厚的文學與文化素養,使他日後的研究沒有停留在單純的語言學層面,而是深入到整個文化的層面,不僅是日本文化層面,而且擴展到整個東亞乃至世界文化交流的層面。語言不僅是文化的載體,而且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表象中往往蘊藏著豐厚的文化內涵。而不同國家之間語言的交流與融合,也正是文化交融的重要現象之一。中日兩國作為東亞「漢字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漢語和日語中的特殊語言現象,對於進一步闡發東亞地區的文化內涵和文化關系,便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荒川先生所從事的,實際上是對語言文字的「文化學」研究。他以日本和中國大量的原典文獻為基礎,以「田野作業」式的扎實的學術調查為手段,縝密思索,細致歸納,從而提升出具有學術價值的理論。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外中國學家資料庫」的網頁上,列出了100位世界各國的中國學家,其中日本人共計20位,最年輕的就是荒川先生。荒川清秀先生不愧為當代日本卓有成績的中國學家。
重點事件
早在1982年,荒川先生就來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的重鎮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從事教學研究工作一年有餘,他的大女兒就出生在北京。回國後,在1990、1995、1997和1998年,荒川先生曾擔任日本廣播協會(NHK)漢語廣播講座的主講,還在日本國家廣播電台教授漢語。多年來,荒川先生編著的大量漢語教材被廣泛應用於日本各大高校,他與中川正之合著的《中國語日譯的諸問題》還被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的前身「大平班」作為教材使用。荒川先生有很多本中國商務印書館的《現代漢語詞典》,不僅在學校的研究室,而且在家裡的每個房間都有一本,他說這樣一旦遇到疑問就可以隨手查閱了。現在,荒川先生幾乎每年都要來一次中國,除購置書籍外,到大街小巷觀察中國的變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邀你進入漢語世界
2005年4月23日下午,在日本國學院大學中國學會第46次大會上,荒川先生面對已經和即將開始漢語學習的聽眾,做了題為《邀你進入漢語世界》的演講。演講中,荒川先生不僅談到了漢語中的「坐電梯」,而且談到了為什麼日語的「鐵腕」阿童木譯成中文時變成了「鐵臂」阿童木,為什麼日本講「衣食住」而中國講「衣食住行」,為什麼日本說「看見夢」而中國說「做夢」這些問題都沒有僅僅停留在語言現象的表層,而是從語言現象入手進一步分析了其背後的文化、歷史根源,並由此解析中日兩國在思維方式、風俗習慣以及文化心理上的差異。例如,他從「鞋」和「靴」(日文漢字「靴」相當於漢語中「鞋」的意思)這兩個詞生發出在中國拖鞋何以不登大雅之堂的問題。
人物榮譽
2018年8月21日,荒川清秀榮獲第十二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叄』 柏樺的人物簡介
柏樺,北京市人,
1953年4月出生,自1979年始,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日本大阪大學學習和工作,先後獲得法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指導教師:韋慶遠教授)、歷史學博士(中國中央民族大學,指導教師:王鍾翰教授)、文學博士(日本大阪大學,指導教師:濱島敦俊教授),歷任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日本和歌山大學經濟學部非常勤講師,日本大阪大學文學部客員研究員,現任南開大學法政學院法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法律制度史。
學習過程:1985年9月-1987年12月,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在讀,獲法學碩士。1994年5月-1999年3月,日本大阪大學文學部訪問學者1年後,開始攻讀博士學位,獲文學博士(期間在日本國立和歌山大學擔任2年非常勤講師)。1995年9月-1998年6月,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學位(與日本學位同時攻讀),獲歷史學博士。1999年4月-2001年3月,日本大阪大學文學部客員研究員,進行博士後期研究。
工作經歷:1987年12月-1989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任助教。1989年5月-1994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任講師。1994年6月-1996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任副教授。2001年6月-2004年5月,南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2002取得博士生導師資格)。2004年6月-今,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學院雙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