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同濟大學重慶籍教授

同濟大學重慶籍教授

發布時間: 2023-02-03 06:38:45

① 同濟大學陳銀廣教授簡歷

陳銀廣 教授

簡 介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69年8月生,1998年12月畢業於無錫輕工大學(今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1999年4月至2001年3月在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01年4月至2002年4月在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02年4月至2003年8月在美國弗吉尼亞理大學生物系統工程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03年12月作為國外引進人才到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工作並被聘為教授;2004年12月被批准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Chemosphere等國外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是Water Research、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9種國外SCI期刊的審稿人。2005年獲上海市曙光學者稱號;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研究領域
環境生物工程與技術
廢水生物處理理論與技術
污染物的環境行為與生物資源化

科研情況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基金、博士點基金、霍英東基金、上海市「曙光計劃」等項目。

聯系方式
Tel: 021-65981263
Email: [email protected]

② 同濟大學老教授名單

同濟大學老教授名單:孫鈞、汪品先、薛永祺、陶文銓、盧耀如。

1、孫鈞

男,1949年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獲土木工程工學士學位。1954~56年間隨前蘇聯專家И.Д.斯尼特柯修畢副博士課程並寫作學位論文。現任同濟大學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校務委員、名譽系主任,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 1991年選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汪品先

男1936年11月生,江蘇蘇州人,1960年畢業於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地質系,我國著名的海洋地質學家,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任,國際海洋聯合會(SCOR)副主席,中國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主席,中國海洋湖泊學會副理事長。

3、薛永祺

薛永祺,紅外和遙感技術專家。1937年1月11日生於江蘇張家港。1959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同濟大學雙聘院士。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陶文銓

工程熱物理學家。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現任西交利物浦大學校長。1939年3月生於浙江紹興。1962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動力機械繫。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盧耀如

男,1931年5月生,福建福州人。1950年入清華大學地質系,1952年院校調整入北京地質學院,後曾隨外國專家學習,1953年提前畢業。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著名的地質學家。現任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地下建築與工程系教授。

(2)同濟大學重慶籍教授擴展閱讀

截至2020年5月,擁有專任教師2803人,其中專業技術職務正高級115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2人(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含雙聘),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及美國、德國、瑞典等國科學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0人次。

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36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23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6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2人,「青年長江」「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四類優秀青年人才162人。

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8個,教育部創新團隊9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入選科技部「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③ 王春彧結婚了嗎

沒有。王春彧,男,清華大學建築系博士後,現任重慶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博士。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他27歲一直忙於學業,還沒有結婚。是同濟大學建築學碩士、武漢大學建築學學士。

④ 蔣昌俊的個人履歷

1986年山東科技大學(原山東礦業學院)計算數學專業本科畢業
1991年獲山東科技大學計算機軟體與理論碩士
1995年於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控制理論與工程博士
1997年於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完成博士後工作
1986年至1998年於山東科技大學工作
1992年和1995年破格晉升副教授和教授
1998年任山東科技大學校長助理
1997年聘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7年-1998年期間在香港城市大學任客座研究員
1999年任同濟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0年同濟大學計算機系系主任、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同濟大學校長助理
2008年12月至2015年03月任同濟大學副校長
2015年03月至東華大學校長、黨委常委。

⑤ 唐伯明的簡介

1990年畢業於東南大學道路與交通工程專業,1990—1992年同濟大學博士後,1992—1995年任同濟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5—1999年任日本國立長岡科技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2004年任重慶市公路局副局長、重慶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04年至今任重慶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全面負責教學、科學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主管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校學術委員會、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現為重慶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重慶市科協副主席、重慶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

⑥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學院領導

據學院官網發布的信息,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學院領導有:
顧問院長:郭重慶院士
名譽院長:成思危
院長:霍佳震
黨委書記:金福安
副院長:韓傳峰,王廣斌,阮青松,陳守明
黨委副書記:陳松,王瑞傑

⑦ 同濟大學慎金花老公是什麼學歷

管理學博士。慎金花,同濟大學圖書館館長,管理學博士,研究館員,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情報學碩士生導師,教授。她的老公也是一樣的屬於管理學博士,在一起進行工作,兩人的感情十分的好。

⑧ 陳銓的簡歷

1934年初回國,同年出版成名作長篇小說《革命前的一幕》。小說一北伐革命為背景,通過一個愛情故事表現出兩種不同的人生觀,結構均稱,筆法輕松自如,有大家風范。此後9年間先後在武漢大學、北京清華大學、長沙臨時大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英文或德文。1942年8月去重慶,1943年2月起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英文教授。1940至1942年與林同濟等人創辦《戰國策》、《戰國》等刊物,宣揚「戰國重演」、「尚力政治」等法西斯主義思想,形成戰國策派。他的話劇《野玫瑰》表現國民黨特務生活,影響最大。過去認為它美化了國民黨特務,因此加以否定。目前有人提出不同看法。
1946年8月到上海,執教於同濟大學。1952年至病逝一直在南京大學外文系任教。解放後關於他的研究較少,其著述缺乏整理,多有散失。
陳銓在北京清華學校求學即開始文學創作,發表小學《革命的一幕》和以家鄉趙化鎮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天問》。後成為「戰國策派」的代表人物。
民國23年,陳銓受聘於武漢大學任文學教授,次年到清華大學任教。抗戰中,執教於西南聯大,著作有《野玫瑰》、《黃鶴樓》、《狂飈》等。民國29年在重慶中央政治大學任教,寫成《金指環》、《無情女》、《藍蝴蝶》等文學作品。抗戰勝利後,受聘為上海同濟大學文學院外文系主任。
解放後,陳銓繼續在同濟大學任教,兼復旦大學教授。1952年任南京大學外文系德語教授。1957年陳銓被錯劃為右派,1961年摘右派帽子,1969年病逝。

⑨ 重慶交大土木工程碩士生導師介紹

兄弟,不加點分嗎??

土木建築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簡介
唐伯明,男,生於1962年10月,博士,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獲得者。長期從事西部山區和三峽庫區公路科研、建設和管理工作。主持和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人事部人才基金等20多項科研課題,承擔國家交通重點科研項目5項,科研經費2000多萬元;完成的行業攻關項目《水泥砼路面設計理論與方法》榮獲2001年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作為主要起草人編寫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獲中國公路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出版專著1部,參與研究編制國家行業標准3部。

瞿光義,男,1939年3月生,教授。主要從事橋梁設計、施工技術研究。主持設計了重慶上橋立交橋,先後負責重慶嘉陵江黃花園大橋工程、重慶——合川高速公路工程建設、奉節長江大橋工程建設。

周志祥,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主要從事預應力混凝土橋梁結構性能及設計施工技術研究,主持國家、部市級和地方科技課題20餘項,發表論文50餘篇,申請專利8項;首創「橫張預應力砼梁施工方法」和「預應力砼八字形剛架拱橋」,獲得發明專利;目前承擔的國家級科技項目有「大型橋梁安全遠程智能監測成套技術示範」和 「大跨徑拱橋梁地震反應特性與減震控制研究」。

易志堅,男,漢族,生於1963年7月,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在道路橋梁破壞機理與防治技術、新材料、新結構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近年來,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慶市重大科技專項、交通部西部開發項目等在內的一批重要項目;發表論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發表在國際權威刊物上,論文被SCI、EI等收錄或引用數十篇次;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

韓 西,男,漢族,1964年12月生,博士後,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結構動力學、振動工程、結構分析、結構試驗檢測。先後負責或主研了17個科研項目的研究。在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其中被EI收錄的論文8篇,被ISTP收錄的論文1篇,主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齒輪傳動耦合非線性振動沖擊雜訊的識別與控制」2002年獲教育部全國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負責的項目「橋梁振動故障診斷的理論及應用」獲2004年中國公路學會科技進步獎。2004年獲重慶市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

吳國雄,男,1966年10月生,博士後,教授。重慶市首屆科技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重慶市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主要從事山區公路線形設計理論與方法、立交規劃與設計、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分析與破壞機理、路面材料、公路邊坡治理與加固等研究。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4部;先後承擔或完成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設科技攻關項目等在內的重要科研項目10項和其它各類項目近20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

楊錫武,男,漢話,生於1963年11月,博士,教授,交通部優秀青年骨幹教師。主要從事路基、路面新結構與新材料研究,發表論文31篇,其中4篇被EI收錄,主持研究的「山區高等級公路加筋高路堤陡邊坡研究」獲99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重慶公路路面典型結構研究」獲2003年中國公路科學技術三等獎,獲專利1項,出版專著和教材3部。

何兆益,男,1965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交通部科技英才,交通部優秀青年骨幹教師、重慶市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人選。中國公路學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分會理事,現為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學院副院長。

主要專業特長和研究方向:道路路基路面材料、路面結構分析、設計理論及施工技術;山區公路地基處理技術。近年來主持、參與完成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獲「山丘區高等級公路後評價綜合指標體系研究」、「重慶萬州機場高填方地基強夯處理應用研究」、「低造價縣鄉道路修築技術的研究」 「鹽漬土地基機場道面修築技術研究」等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5項。出版《高等級公路柔性基層半剛性瀝青路面》、《路橋施工計算手冊》、《路基路面工程》等學術專著與教材共5部。在《中國公路學報》《岩土工程學報》《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近70篇,EI收錄3篇,受理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項,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目前承擔國家、省部級項目多項。

徐君蘭,女,漢族,生於1936年,教授。1994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大跨懸索橋結構體系研究」。參加過重慶長江大橋、重慶李家沱長江大橋、重慶鵝公岩長江大橋、廣東虎門大橋、重慶大佛寺長江大橋、重慶上橋立交工程、滬寧高速路錫澄河大橋、廣西靜蘭大橋等設計和科研工作,獲得重慶市科技二等獎——「斜拉掛蘭設計研究」,交通部科技進步特等獎(參研)——「靜蘭大橋工程」,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交通部優秀教材二等獎——「橋梁工程(下)」等獎項。主編出版的有《鋼橋》、《橋梁計算示例集——吊橋》、《橋梁計算示例叢書——懸索橋》、《大跨度橋梁施工控制》等著作。參編有《橋梁工程(下)》等多部著作。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有《大跨懸索橋重力剛度分析》和橋梁結構分析方面的論文數十篇。

向中富,男,生於1960年1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橋梁設計理論(側重橋梁結構體系、結構分析、橋梁穩定性等)、橋梁施工及控制技術、橋梁診斷及加固改造等。近年來主持、參加完成10餘項省、部級及重大橫向研究課題,出版《橋梁施工控制技術》等專著、施工手冊2部,主、參編出版《橋梁工程》等教材、計算示例5部,發表論文近30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教師獎3項。

梁乃興,男,生於1957年1月,工學博士,教授。主要從事高性能築路材料開發與性能研究。近年來,主持完成了10餘項研究課題。出版了《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現代道路工程材料》等專著,施工手冊一部。主編《路面材料科學》等教材,發表論文40餘篇。

凌天清,男,漢族,生於1962年2月,博士,教授。主要從事道路工程新材料、新技術研究,在核心期刊和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5篇論文分別被EI、ISTP收錄。主編交通部統編教材1部,參編交通部統編教材2部,編寫專著2部。完成的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公路工程施工設備及築路材料產品系列標准研究」特別是在楚大高速公路上利用加筋土技術成功地修築了高度達43.75米高的特高大雙面加筋土擋牆,創造了我國高速公路最高擋土牆的美譽,獲得雲南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國內系統地建立了一套柔性路面結構非線性分析的方法

蒙雲,男,漢族,生於1949年11月,教授。主要從事橋梁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研究,大跨徑橋梁設計與理論研究及舊危橋加固改造研究,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兩部,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其中《烏江P.F.C吊拉組合橋設計施工工藝研究》獲1999年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低預應力三鋼混凝土連續梁研究》獲2001年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劉忠,1963年8月生,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大跨徑橋梁設計理論與工程式控制制技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各1項,博士論文獲得首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目前在美國工作。

肖盛燮,教授,防災減災研究所所長,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部市級重點學科帶頭人,指導碩士研究生多名,現與重慶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及博士後。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基金項目、「春暉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西部開發科技行動」重大項目20餘項,獲部省市科技獎8項次,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專著6部。在研究中形成了交通設施「防災減災」領域特色,首次提出「橋梁承載力演變理論」和「工程防災鏈式理論」。

范草原,1961年6月生,正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公路路基結構物設計理論與災害治理技術研究。

楊德斌,男,漢族,生於1964年7月,博士後,教授。主要從事建築新材料、新工藝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軍隊和地方重大科研項目10餘項,在「嚴酷條件下的混凝土」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發表論文40餘篇,獲得世界華人發明金獎、軍隊及重慶市科技進步獎、博士後學術大會獎多項。

顧安邦,男,1935年10月生,教授,畢業於同濟大學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本科。

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橋梁的結構行為研究和工程式控制制。多年來主持和參加了二十多項國家及省部級重大科技項目,在大跨橋梁的非線性分析、徐變分析、施工控制及鋼管混凝土拱橋設計施工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各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十項,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重慶市首屆學術帶頭人、重慶市教學名師,目前正在進行「鋼管混凝土拱橋設計、施工及養護關鍵技術研究」、「大跨PC連續梁結構行為及存在問題對策研究」以及「波形鋼腹板組合箱梁橋技術研究」等科研項目的研究。

劉山洪 1968年2月生,博士(後),副教授,橋梁工程系。

主要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預應力混凝土(PC)大跨橋梁的結構行為;結構混凝土的基本性能;橋梁隔震設施、技術及其性能;爆炸及沖擊效應的安全防護及其數值模擬理論與方法;智能橋梁及其設備。

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參與完成國家、省、部級課題十餘項。

施尚偉,男,1963年2月18日出生,大學本科,畢業院校:浙江大學動態測試與自動化儀表專業(1983),副教授,在重慶交通大學橋梁結構工程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工作,一直從事橋梁施工監測和控制、橋梁結構試驗檢測和承載力評定、結構振動試驗分析、計算機測控技術應用等方面的研究,近5年來主持完成科研項目20餘項,參與重大科研試驗研究項目10多項,主持完成100多座橋梁的試驗檢測和承載力評定,發表論文10餘篇,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省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二次,省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

陳世民,1964年10月出生,副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主要從事結構有限元分析研究,包括大型結構空間、非線性、動力、穩定性分析,工程力學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大型橋梁安全遠程智能監測等研究方向。

撰寫學術論文多篇,專著1部,教材1部,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次。正從事或已完成多個課題研究,包括科技部攻關項目、重慶市重大科技專項「橋梁安全遠程智能集群監測系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橋梁工程診斷機理及承載力測試研究」,以及「北汊橋非線性極限承載能力研究」、「奉節大橋非線性穩定性研究」、「南寧永和鋼管混凝土拱橋非線性極限承載能力研究」、「Nastran系列大型有限元結構分析系統應用開發研究」等項目。

已指導或擬指導研究生的學科專業領域:大型結構空間、非線性、動力、穩定性研究,橋梁工程中的非線性動力有限元研究,橋梁工程中的工程力學,大型橋梁安全遠程智能監測

郭小宏 男 60年10月出生 教授 本科 土木建築學院

主要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道路結構設計與施工技術、道路工程項目管理,在公路資源配置與優化理論,公路建設項目管理,高速公路機械化施工(養護)工藝與技術等方面,在全國具有優勢與特長。

近年來科研項目及成果:主持完成的國家、省部級及國家重點工程科技項目十四項,出版著作四本。成果曾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重慶市青年科技創新優秀獎以及部委、學校等十餘項科技成果獎。主要科研項目和成果有:

1科技部:國家863高技術研究計劃 機群智能化工程機械-道路施工機群資源配置和計劃調度。

2科技部:國家863高技術研究計劃 基於PLM的機群智能化工程機械-道路施工機群資源配置和計劃調度。

3科技部: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項目 高等級公路機械化施工組織技術。

4交通部:高等級公路路面工程建設項目合同最佳規模研究。

5交通部:路面工程機械化施工組織動態設計法與機械動態作業定額應用研究。

6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 公路工程施工設備及築路材料產品系列標准。

7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 舊水泥路改造施工工藝研究與施工設備指南編寫。

8重慶市科委:高等級瀝青砼路面機械化施工組織與其機械綜合作業定額。

田文玉 女 1964.11生 土木建築學院材料系副教授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材料科學專業畢業,同濟大學混凝土國家重點實驗室訪問學者。共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11項,發表科研論文多篇,編寫公開出版教材多本。主要學科研究方向是無機、有機膠凝材料基建築材料的性能研究及其工程應用。

⑩ 胡庶華的生平簡介

1886年生於湖南攸縣城關鎮一個教師世家,17歲參加科舉考試中秀才同時又考入湖南私立明德學校,1911年京師譯學館德文班肄業。1913年考取公費留學德國,先後入柏林礦科和工科大學,1920年獲鐵冶金博士學位。1922年回國,擁護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為中國國民黨早期黨員。後歷任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教授、事務主任,武昌大學教授、代校長,江蘇省教育廳廳長,上海鋼鐵廠、漢陽兵工廠廠長。1928年任國民政府農礦部農民司、農林司司長。1929年後任同濟大學、重慶大學、西北聯合大學校長,立法院第二屆立法委員,第三、四屆參政會參政員,國民黨中央訓練團教授委員、六屆中央監委,三青團中央;團部副書記長。1932年、1940年、1944年三次任湖南大學校長。1935年8月至1938年7月出任重慶大學校長。 擁護國共合作,主張團結抗日。1947年參加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湖南大學學生反內戰遊行。1949年赴香港,發表聲明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建設新中國而共同努力。被開除國民黨黨籍,並遭通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鋼鐵學院教授兼圖書館館長。是全國政協第二至四屆委員。從事冶金學的教學和研究。著有《鐵冶金學》、《冶金工程》、《中國戰時資源問題》、《鋼鐵工業》等。素以廉潔的操守、熱烈的心腸和干練的才學而著稱。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殘酷批鬥。1968年6月17日逝世,享年82歲。

熱點內容
怎麼函授海南大學本科 發布:2024-05-19 09:03:48 瀏覽:251
加拿大傳媒專業大學 發布:2024-05-19 09:03:11 瀏覽:626
青海民族大學南校區郵編 發布:2024-05-19 08:54:03 瀏覽:104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在哪個校區 發布:2024-05-19 08:40:05 瀏覽:563
蘭州大學地質工程研究生 發布:2024-05-19 08:33:26 瀏覽:124
深圳大學在廣西招生 發布:2024-05-19 08:24:30 瀏覽:519
返溫大學生 發布:2024-05-19 07:56:04 瀏覽:172
極品大學之英語老師8 發布:2024-05-19 07:47:06 瀏覽:495
湖南中醫葯大學葯學的本科教材 發布:2024-05-19 07:47:02 瀏覽:890
漢語言文學大學本科論文選題 發布:2024-05-19 07:37:34 瀏覽: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