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余老師
1.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的學院領導
萬書元,男,湖北仙桃人。1981年1月畢業於荊州師范學院(今長江大學)中文系,1988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與戲劇專業,獲碩士學位;2000年2月畢業於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獲博士學位。1981年1月至1985年9月分別在荊州教育學院和沙市商業局從事職業教育工作。1988年7月至2007年7月分別在東南大學社科系和東南大學藝術學系工作。2007年7月調入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至今。現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務院學位辦、教育部第一屆藝術碩士專業學位(MFA)指導委員會委員,並任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育研究會常務委員,瑞士聯邦理工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訪問學者,貴州民族學院客座教授,西南大學兼職教授。
朱崇志,男,山東臨沂人,1974年生。2000年至2003年師從華東師范大學趙山林教授攻讀戲劇史與戲劇學,博士論文獲華東師大「優秀畢業論文」獎。現為同濟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講師,主要從事古代文化、戲劇影視文學與理論的教學研究工作。 張永勝(筆名:張生)。男。1969年9月生。河南焦作人。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獲博士學位。曾任教於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現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現主要從事文藝美學,文化理論及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業余進行小說寫作。研究生招生專業及方向具體如下:1,碩士:文藝學專業2,博士:文藝美學專業 外國哲學博士點生源情況良好,每年招收10餘名博士研究生。2009年12月,外國哲學專業第一位博士研究生順利畢業,劉在泉同學成為同濟百年歷史上第一位文科博士畢業生。2011年開始招收中國哲學博士。
2007年起,先後有外國哲學、美學、文藝學、戲劇戲曲學、中國哲學、宗教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新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學生質量普遍較好。2007年起,哲學、漢語言文學、戲劇影視文學等本科專業先後有學生畢業,學生質量普遍較好,就業狀況良好。 2007年成立歐洲文化研究院,整合有關歐洲(德、法)哲學、歐洲宗教、歐洲詩學與文學、當代歐盟研究等領域的研究力量,打造同濟文科研究的品牌。研究院成立以來,已在學界贏得很好的聲譽。2009年成立魯迅研究中心,與北京、上海等地魯迅博物館、魯迅紀念館開展合作,已成為國內魯迅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學院成立以來,共出版專著(譯著)100多部,發表論文近千篇,有許多成果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如由孫周興教授、高宣揚教授主編的《同濟·歐洲文化叢書》已出近50種,成為國內有重要影響的學術系列圖書。2012年開始,中國思想與文化研究院啟動《同濟·中國思想與文化叢書》。
學院教師承擔省部級以上研究項目近二十項。 以「當代性」、「國際性」、「通識性」和「創造性」為基本辦學理念,以文、史、哲三大傳統學科為基礎,輔以創意文化、文化產業等新興學科,構建和提升具有同濟大學特色的現代人文學科體系和培養模式,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完成我校人文學科總體布局。
以學校985三期和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為契機和抓手,構建和實施「歐洲文化研究平台」(目前為上海市重點學科),爭取成為國家級哲學人文科學研究基礎,參與我校城市研究平台的建設,實施該平台計劃中的城市文學與城市文化研究方向的建設,提升學科的綜合發展實力。
在十二五期間獲得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並爭取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的設置。在現有學術優勢基礎上,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形成3-4個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的重點學科(外國哲學、中國哲學、美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產業管理學),大力提升我院辦學層次和學術競爭力。
2. 同濟大學老教授名單
同濟大學老教授名單:孫鈞、汪品先、薛永祺、陶文銓、盧耀如。
1、孫鈞
男,1949年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獲土木工程工學士學位。1954~56年間隨前蘇聯專家И.Д.斯尼特柯修畢副博士課程並寫作學位論文。現任同濟大學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校務委員、名譽系主任,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 1991年選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汪品先
男1936年11月生,江蘇蘇州人,1960年畢業於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地質系,我國著名的海洋地質學家,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任,國際海洋聯合會(SCOR)副主席,中國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主席,中國海洋湖泊學會副理事長。
3、薛永祺
薛永祺,紅外和遙感技術專家。1937年1月11日生於江蘇張家港。1959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同濟大學雙聘院士。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陶文銓
工程熱物理學家。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現任西交利物浦大學校長。1939年3月生於浙江紹興。1962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動力機械繫。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盧耀如
男,1931年5月生,福建福州人。1950年入清華大學地質系,1952年院校調整入北京地質學院,後曾隨外國專家學習,1953年提前畢業。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著名的地質學家。現任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地下建築與工程系教授。
(2)同濟大學余老師擴展閱讀
截至2020年5月,擁有專任教師2803人,其中專業技術職務正高級115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2人(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含雙聘),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及美國、德國、瑞典等國科學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0人次。
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36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23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6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2人,「青年長江」「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四類優秀青年人才162人。
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8個,教育部創新團隊9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入選科技部「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3. 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的導師哪個比較好呢(想選
我曾是一名同濟大學工業工程系研究生,自己算是對內部情況比較了解的。所以,作為過來人,我想在此為一些想報考或保送同濟工業工程的學弟學妹們提供一些選擇老師的意見,有問題的可以私信聯系我。
目前,內部的老師信息可以在官網上查到,老師人數很少,所以是個小系,想要在讀研期間跟著老師單純做橫向項目的學弟學妹,不建議考慮同濟工業工程,後面就可以不用看了。
同濟工業工程這邊,老師每天要做的就是逼著學生單純寫論文,寫論文,寫論文。如果你也不喜歡純粹為了論文而論文,不能吹牛謅論文,後面也不用看了。(PS:寫論文不代表做學術哈)
如果你還在繼續閱讀,那請你注意導師選擇了。好的導師會讓你的生活始終充滿希望,不然就是抑鬱的灰暗兩年半,甚至三年。每個導師的情況如下:
周炳海:
博導
碩士畢業要求:3篇EI與2篇英文論文(SCI)
博士畢業要求:至少3篇SCI吧,平均時長6年
客觀地講哈,他的學術能力不能算好(他自己研究生博士期間的論文水平代表了他的能力,自查),2010年後的論文大多是學生寫的,他要求研究生論文的第一作給他且特別喜歡投學報。請他審閱中文論文,他會簡單看引言和結論,然後狂罵,就是說不清哪裡不好,指不出修改問題;請他審閱英文論文,他就會揪著你的語法問題與字數看。舉個簡單例子,曾有位學妹做過一個問題模型用動態規劃求解,請他看一看(其實就是讓他看了直接投,走個流程,道理大家心知肚明哈),他掃了幾眼,就開始數落:「你都做了數學模型了,後面怎麼又有動態規劃模型!」雲雲之類的。學妹當時真是欲哭無淚,為什麼呢?學過運籌學的小朋友都知道,這個沒有問題。當著實驗室所有人的面被罵了半個小時後,學妹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去上課了。由於缺乏自信,學妹就骨氣勇氣問專業課程的老師她做的有沒有問題,結果,專業課老師來了句:「你導師都不懂這些的,你不要聽他的。」學妹才瞬間恍然大悟,合著一大早上她是被當作演出道具襯托導師的權威性。所以,周老師是很注重學生的獨立性的,喜歡通過爆炸式的言語刺激學生,不會給學生的研究給出實質性意見,如果你需要導師認真指導完成你的論文(建模到論文修改),請轉看別的老師。
不過,周老師對待學術態度是很認真的。他常說:「不好好寫論文就給你延畢!」他也是心力交瘁,每天念叨說:「我就是你的爸爸媽媽啊!誰會每天催著你寫論文呢!」。為了趕論文,周炳海教授最讓人鼓掌的語錄是:「數學模型可以不要!實驗可以造假!論文里的那些東西誰會去驗證啊!」他對於論文的執著精神到達這一境界,作為學生的我實在是難以望其項背。我做一輩子也不敢如此心胸坦盪地造假。
除這一點,他情商很高,為人處世極其周到。保送面試,見他時,他像親爹一樣,噓寒問暖,還同行去食堂吃飯。等入學後,他就說:「我是老師啊,怎麼能跟你們吃飯呢?」我瞬間覺得,這周老師真是不一般的大學教授,威望定是極好的,不輕易和人吃飯呢!後來,聽說他又定了個規矩,拿國獎的學生必須要請他吃飯呢,這讓身為學生的我們感到異常「受寵若驚」哩!
另外,他很大方,會每個月發放「酬金」。但是,請你記住,絕對不要用這個「酬金」,因為周老師很清廉,要求學生必須把這個從國家自然基金套出的「酬金」轉入他的賬戶。因此,要想成為他的學生,一定要乖乖地把錢給他,不然小心不給你畢業。
所以,如果你是乖乖的孩子、心理素質異於常人、會拍馬屁、能夠自己獨立做學術且不需要老師任何指導,歡迎報考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有幾套房子的周炳海教授!
陸志強:
博導
碩士畢業要求:至少一篇EI
博士畢業要求:至少一篇SCI
陸老師很儒雅,健談,學術能力比之前提到的所謂周姓教授學術能力強很多了。比如,拿一個抽象出的數學模型向他請教求解,他可以幫你分析出這個問題本質屬於什麼問題,將問題歸類找出解決辦法,對於學生的學術研究是很有幫助的。所以,在學術上和陸老師討論會獲益匪淺。
陸老師和學生關系很好,喜歡和學生打成一片,不會隨便對學生撒氣(和之前的某位老師相比,素質是超級高)。他會和學生一起去食堂吃飯,一起打羽毛球。所以,陸老師是研究生的良師益友。
但是,有一個要特別注意的地方,陸老師目前從事行政工作,幫學生看一篇論文可能時間會拖得有一點長;他喜歡到了實驗室喜歡和學生聊天,所以偶爾有點小吵。
他的心態可能有點靠近養老狀態,注重生活質量,不會死命地逼迫學生寫論文,只要學生達到學院要求就可以,但他會幫學生把握論文質量(不亂投學報,不會像周姓教授那樣拿學生當實驗)。在這里讀研究生內心不會像在第一位周姓老師那裡那麼壓抑與憋屈。所以,如果想接觸一下學術、需要好的導師引導,又不想為了一個本子被導師各種為難的,選擇這位陸老師可能會有點開心的。
余建波:
博導(有橫向項目提供)
這位老師的缺點,就是嘴巴特別的毒,對學生的論文催得比較緊。他罵人也蠻厲害的,不過不會很過分,對女生還是很注意的(不會像第一位周姓老師罵哭女學生)。因為才升上博導不久,他還很需要論文往上走,所以在論文上要求會有點高(不喜歡論文的同學可以忽略他了)。
但是吧,他的學術能力是真的很不錯。我曾經上過他的課,被他說的話給氣炸了,但是他對學生的細致指導讓我很是欽佩。舉個例子,你在用matlab編程過程中不會的(前提你已經很努力了),他是這方面的大神,會教你解決你遇到的問題,這種指導方式讓其他實驗室的都很羨慕的(其他實驗室的老師沒有可以做到這個地步的);還有,大夏天實驗室沒有空調,他可以自己一個坐在實驗室冒著汗敲論文。他對於學術是真的很認真,學生的英文論文他會親自改個好幾遍,他實驗室有位研究生姑娘寫的一篇英文論文,在他的指導下,反復改了一兩個月,最終呈現的論文質量都比較好。
所以,如果報余老師,需要兼顧項目與論文,相比較其他研究生來說,可能學術壓力比較大一點,但是對於想做好學術研究,也想接觸項目的同學,這里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周健:
放眼整個同濟工業工程,這位老師估計是最瀟灑的。因為,這位周老師教授每年招生不多(周炳海大所長會按照心情考慮是否給這位老師好的生源,同學們可能在暑期夏令營上不容易見到這位溫和的老師)。這位老師學術能力不強,喜歡接觸公司的項目(不是很大的項目),在這里了渡過研究生生涯是比較舒服的。所以,周健老師這里,學生有一定自己的時間學習,但是論文上可能會自己辛苦一點。
周健老師脾氣溫和,和學生相處融洽。比如,節日會邀請學生吃飯(他家裡或者去餐館)。跟他相處會很讓你開心。唯一讓學生有點為難的只有論文,只要學生滿足學院要求就OK了(他也不想為難學生的)。
好具體的信息可以聯系裡面的學生學姐,需要的可以聯系我
韓笑樂:
年輕的一位老師(每年分配一個學生),為人是超級nice的。資歷不深,需要奮斗發論文升職,但是這位老師不會向學生變態施壓,在這方面和陸老師很相似。
4. 同濟大學里口碑較好的老師有哪些
大一時高數上的「黃長水」,感覺挺好的
其實你可以到網路上搜「評師網」
那裡比較客觀,具體
5. 同濟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在交通學院學習的幾年間,感受到了很多老師的風采,只好先說說我院的一些老師的課程了。首先是智能交通的楊曉光教授。楊曉光教授,「於我國恢復高考的1978年9月考入同濟大學道路與橋梁工程系,1982年7月本科畢業並留校任同濟大學交通工程研究室助教,後在職攻讀同濟大學交通工程方向碩士與博士學位,並於1994年應國家教育部選考派遣獲日本文部省獎學金資助、留學日本京都大學交通工學科繼續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9月學成回國繼續任教」。
前面是他的簡歷,那麼就說說具體的感受,聽了楊曉光教授的課,會讓人對整個智能交通系統有一個很清晰明了的把握,讓人對整個科學問題怎麼思考、提煉和解決有更深的理解,總之,楊老師的課會讓你站在宏觀的高度來理解問題,不會局限於細枝末節。
6. 在同濟,有一個XX的老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這個大學確實過於注重優勢學科,導致學科發展不平衡,這就在現在以規模為主的排名中吃虧,近幾年略有回升2,3個名次但,優勢學科也不少,土木建築汽車環境海洋德語測繪機械計算機都算好,對於和華東理工一個檔次我是不贊同的,可以去看看分數,在長三角尤其是上海的分數堪比浙大南大,和上大華理有明顯差距,考生不是傻子,就業出國對得起你的分數,如果要當學霸搞科研的話確實不適合,大體就是這樣
同濟土木學渣飄過。說幾個數據:1998-2002四年,我平均到課率低於15%(實習為100%),作弊率為0%(包括毛概鄧理等無聊課程,也包括流體力學等天書課程),考前找老師劃重點的次數為0,去圖書館每天超過一次,去圖書館讀專業書、做作業的次數為0。因為在宿舍看書不上課,被校方打擾次數為0。這個過程可以參照我另一個回答:讀書突破一萬本是怎樣的感覺? 知乎有我的大學同學,如果我編造事實吹牛,必然會被打臉的。
本人在同濟四平路校區,做了兩年的聯合培養,算是半個同濟人吧。所以站在半個局外人的角度來評判一下在同濟大學的生活。
題主問的是怎麼樣的就讀體驗,所以同濟大學在全國排名是怎麼樣,同濟大學就業形勢如何,同濟大學是否浪得虛名這種討論,就不對題了~~~所以,我在這里談談,在同濟大學,生活學習玩耍是一個什麼狀態~~~
1. 交通極度便利,這一點秒殺復旦,原因很簡單,同濟的土木工程牛X。當時10號線經過同濟大學應該是努力爭取的結果,然後10號線同濟大學出口的所有工程,是同濟大學施工的(與土木系的學長聊天談到過,是監督還是施工,或者是部分記不太清楚了),同濟大門口的三座高大上的玻璃樓是同濟的產業(其中一座是綜合樓,一座用於寫字樓,還有一座就是坑爹的唐朝了~),因此這些都是在建造10號線的時候,一起規劃出來的。所以出校門口就可以坐上地鐵,對於我這種特別喜歡到處跑到處玩的人,是福音。復旦就沒那麼好運了,正門口離地鐵可有2KM的距離,更別提他們的宿舍區了,更遠。
2. 學習氛圍好。學校裡面雖然看不到那種到處都是看書的人,但是學習氛圍很濃,同學工作非常刻苦。舉個栗子,我所在的醫學院,晚上兩天還有做實驗的人,早上7-8點就有人跑過來做實驗了。朝9晚11,一周七天~只是正常的工作時間哦親~然後我們經常開玩笑,說半夜2點亮燈的樓就兩座,土木和醫學。前者還在畫圖(君不見赤峰路門口的列印店都是24小時營業么~~),後者還在做實驗~~~~有大量的學術報告還有學術交流活動,醫學院的11樓基本一周一次,請的不一定是大牛,但是說是小牛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在同濟,資源足夠了,只要你願意去使用。
3. 對學生的態度好。可能我覺得,同濟對於學生的愛護程度,在全國大學里應該是前列的,我們不能把同濟和變態的中科院去比啦~~~中科院是把學生當寶貝~~~基本上在研究生階段,一般的學校是老師挑選學生(雖然學生可以選導師,但是你懂得,這只是形式而已~),在同濟或者中科院,可以認為是學生挑選老師,對於學生很寬容就體現在這里,首先學生少老師多,搶學生是要開出好價碼的。其次學生有一個月左右的輪轉期,可以去自己選擇的老師實驗室體驗一段時間再選。最後,如果因為種種原因和老師有矛盾,想換?可以,研究生院不會輕易下達滾蛋的命令~一定會想辦法把你塞到老師手下的。這種條件聽起來不是特別好,但是很微妙,會很直接的體現在工作效率和工作方式上。比如,我一個師兄做一個課題,整個課題是大老闆,小老闆還有他,大家一起設計的,大老闆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要給我省錢,這不是你該關心的問題~~~我操~~~淚奔啊~~~~~
4. 生活條件。我只知道研究生和博士生是什麼住宿條件,和復旦差不多,大家都是一套房,兩個人或者一個人一間房的樣式。規模都差不多,兩個人住個10平米左右吧。然後共享一個客廳這樣子的。住宿條件不算好,也不算差了~ 同濟四平路校區有4個食堂,但是這不能緩解搶飯的難度。基本上跑到學苑吃飯,排隊拍個幾十人是正常水平。所以基本上所有人都拿著手機看來這~~~~然後沒幾天就要有接待任務,一大波小學生~中學生~家長來襲,本來就不是很寬裕的就餐環境更加顯得擁擠。然後因為人多,食堂的供應時間很短,基本上晚上6點以後就不會有吃的了,中飯差不多是12點左右就沒飯吃了。這點很麻煩。然後同濟附近,坑爹就是店非常少!!!!我曾經在晚上9點就想喝完白粥,愣是跑出兩個街區才喝道。這點和復旦的生活條件是沒辦法比的。復旦後街的生活只能用奢靡兩個字來形容~~~~咖啡館,創業街~貓空之類的小資店鋪到處都是~~~~論生活的富足程度是同濟無論如何都比不上的。所以催生出了同濟特別牛X的一個特色,黑料!!!!!!一到晚上,赤峰路門口就是浩浩盪盪幾十輛黑料車,吃到你撐死!!!最近居然很兇殘的出現了點餐APP!這是鬧哪樣!!!真是佩服作出這個APP的同學!!!
5. 學校環境。考慮到本人是徹頭徹尾的南方人,沒去過清華還有北大好好逛逛,同濟老校區是目前為止,我見過的布局最好的一所學校(新校區不能說不好,最起碼幾座建築很有氣勢。但是新開發,所有的東西都沒有時間的沉澱,所以不夠有底蘊)。可以看到,土木工程或者規劃這塊的老師同學,花費了很大的心力。老校區小,但是布局緊湊,並不顯得擁擠。每一座房子都布置得非常有情調。比如說快遞玻璃房,學生會聚集區,布置了全木地板還有下沉廣場,以及一塊超大的屏幕(在這塊屏幕前面看過肖申克的救贖,比IMAX差點啦~)踩上去嘎吱嘎吱響,感覺很不錯。城規樓就更不錯了,第一樓有一台白色的鋼琴,經常會有PLJJ跑過來彈上一首,第二樓放了很多同學的作品,很好玩, 這里要吐槽一下城規樓的「險惡用心」, 我觀察過,第一次跑到城規樓,很多人會上錯廁所。。。。就是男的進了女廁,女的進了男廁。。。為什麼?????????因為同濟其他地方男廁標志是綠色!!!只有坑爹的城規樓男廁標志是紅色,女廁標志是綠色!!!你說這能不進錯么!!!!!!
還有其他的設計,比如綜合樓的空中花園(在頂層用鋼纜把一個平台釣了起來,很有感覺的~~由於頂層是玻璃,透光很好,是一個約會拍照自習的好地方),還有三好塢前面的小花園(竹林裡面有幾張檯子~非常適合打麻將~~~~),然後再吐槽一個好玩的東西!!!三好塢食堂邊上是留學生宿舍,留學生宿舍的門市玻璃門,門上的裝飾有字, I S B N O 1 。 在同濟,可以看到同濟人把很多老建築利用非常好,保護也非常好,建造業非常的藝術,比如行政樓滿樓的爬山虎,圖書館新建的兩棟藏書樓,設計非常巧妙。圖書館一樓大廳很立體,空間設計不錯,大而不顯得空曠。這里給大家貢獻一個小秘籍。 教超的可樂是2.2一罐~~~~而老教學樓自動售貨機的可樂只要2快錢~還特別的冰!!!!
其實我只是想說,同濟人在老校區花費了很多的心思,有很多設計非常巧妙的地方,就拿約會地點來說~我可以毫不費力的舉出10個~~~要說一些花心思的小地點,太多太多了。
6. 交際圈。很不幸的,同濟其實在上海人心中並不高。又一次出去玩,說我在同濟讀書,別人第一反應是,你是不是搞基??一萬只草泥馬奔騰而過。在上海,交大和復旦更高大上些,同濟不知道為什麼並不讓上海人看得上眼。但是,即便如此,同濟依然有著上海數一數二的校友圈。出門在外,碰到一個說自己是同濟的,80%是土木的。而做土木的師兄師姐,不一定非得做老本行,所以輻射出一個巨大的校友圈。不可小覷。其次,同濟是全國的頂級學府,不論如何,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學生的眼界和交際范圍。各種創業孵化基地,社團,興趣愛好小組,其實給大家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台。
這大概是我對同濟的一個總體印象。雖然有一些瑕疵,但是瑕不掩瑜,對於在讀的學生具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雖然,有些人會舉出很多身邊的反面例子,我也可以舉出很多反面例子出來。但是又如何?人生應該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吐槽身邊的人能力不強,素質不高,反過來應該問自己,為何你身邊都是這些人?你,又處在一個什麼水平?
在同濟大學這個平台上,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就如我們玩攝影,牛頭狗頭,都不如鏡頭後面的這顆頭。
7. 同濟大學教師的待遇怎麼樣
輔導員收入不高的。因為不創造利潤。而且,同濟大學的教師和後勤人數很多很多,有2000人以上。你算一下,不可能所有人是高薪的。 現在教授都在外面撈外快。如果高校收入很高,也不至於這樣。
8. 同濟大學老中醫怎麼收徒
由著名中醫專家顏德馨、鄧鐵濤、路志正、張琪、周仲瑛、朱良春等教授倡議並親自帶徒執教的「中醫大師傳承人才培養項目」,已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批准為試點項目(國中醫葯函〔2008〕185號),即將由同濟大學主辦,現面向全國招生。
項目為三年制半脫產高級人才培養項目。按「原汁原味、百花齊放、與時俱進」原則,傳統跟師與強化集訓相結合方式,由著名中醫導師培養有潛質的未來領軍人才。學員享受「國內高級訪問學者」待遇,不交學費,參加模塊式集訓及跟師學習期間由項目支付差旅費、津貼。將聘請全國各中醫大學著名教授擔任集訓教員。理論學習與跟師輪轉(飛行培訓)交替進行,每位導師重點帶1-2名學員。
報名條件:
1.已獲得中醫葯相關學科方向博士學位,從事中醫臨床工作8年以上(含研究生期間臨床工作時間),獲得主治醫師職稱2年以上。
2.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繼承人、優秀全國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第一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學員。
3.已獲得中醫相關學科方向碩士學位(含專業碩士學位)的人員,從事中醫臨床工作 8年以上(含研究生期間臨床工作時間),獲得副主任醫師職稱2年以上。
4. 年齡一般不超過45歲,身體健康。
報名方式:
自廣告發布日起接受報名, 2008年9月30日報名截止。擬報名人員通過電話、傳真或EMAIL索取報名表,填後用特快專遞寄至:200092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同濟大學醫學樓主樓504室 余老師 收。
考試方式及錄取:
通過資格審查者將獲得通知,參加10月上旬舉行的選拔考試(筆試+面試)。考試內容為:1、中醫綜合考試;2、醫古文。
聯系方式:
電話:021-65985370(韓老師),021-65983793(余老師)
傳真:021-65975768,021-65983793
e-mail: [email protected]
9. 同濟大學走出過哪些知名校友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甘其食的創始人——童啟華。
2009年,甘其食彷彿是一夜爆紅,杭州幾乎每條大街小巷都能找出一家甘其食包子店。而這家連鎖店的掌門人童啟華,顯然比甘其食更具傳奇色彩。他是典型的理工科高才生,同濟大學1995級,畢業於自動化控制專業,從不懂餐飲到做出極致的包子,童啟華花了四年時間。在長三角颳起「甘其食」風暴後,他還把包子店開到了美國哈佛大學旁邊。
李國豪先生值得我們每個同濟人引以為傲。
謝謝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