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張貴教授
⑴ 香港中文大學研發首個螺旋藻微型機械人是真的嗎
據報道,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立教授的研究團隊,成內功研發全球首容個可以在活體內追蹤和降解的生物合成微型機械人,對微創或無創診斷和治療疾病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微型或納米機械人是近年生物醫學界大力發展的技術,它能在非常狹小的空間,包括人體內發揮功用,尤其在非入侵診斷和治療方面有龐大的應用前景。現時,科學家大多採用人工合成法製造微型機械人。張教授帶領研發的生物合成微型機械人是採用天然螺旋藻,配以人工合成生物兼容鐵磁性納米顆粒(四氧化三鐵)作為原材料。螺旋藻被廣泛用作膳食補充劑,安全性高,因此利用螺旋藻製造的微型機械人之生物安全性,較其他同類型的機械人高。
研究還表明,微型機械人降解時釋出的成分,對癌細胞表現出很強的殺傷力,但不損傷正常細胞,這一研究成果有望為癌症提供全新的診療選擇。
⑵ 誰知道資助貴州大學的日本財團是哪個財團他們的背景是什麼
2007年3月-8月國外來訪人員動態
1.1. 1月5日,來自俄羅斯、哈撒克斯坦、烏茲別克等國的16名學生來我校參觀,與人文學院院長、書記,以及該院對外漢語教學中心負責人等舉行了座談。
2. 1月10月至19日,韓國研究小組訪問貴州並進行野外考察,我校趙元龍教授等負責陪同。
3. 1月23日至29日,德國洪堡大學農業經濟專家Harald Grether博士、Uli Kleinwechter先生(KLEINWECHTER先生的夫人 Teresa Rojas Lara女士同行)到我校經濟學院進行學術交流。
4. 1月24日,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代表團訪問我校,與我校達成合作備忘錄。
5. 1月30日,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文化領事郭南琳女士訪問我校。
6.6. 2月1日至2月8日,韓國國立江源大學任奉吉教授到貴州大學講學。
7. 2月2日,日本山口大學農學部教授早川誠而一行三人訪問我校。
8. 2月7日韓國湖南大學姜勝默教授訪問我校。
9. 3月8日上午,山口大學教授拜訪經濟學院洪名勇副院長,並作座談。
10. 3月9日至11日,經濟學院「現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與應用學」國際會議在花溪迎賓館召開。參與此次會議的外籍專家有來自法國的一名專家、奧地利的一名專家與日本的四名專家。
11. 3月9日下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斯蒂格利茲(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訪問貴大。並給學生作了關於經濟學方面的講座。
12. 3月12日,法國交換學生9人來到我校。
13. 3月12日,張德匡先生到達貴大,並於3月19日開始為非英語專業學生義務作英語學習的講學,為期一個月。
14. 3月15日至3月17日,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亞洲區的主任Larry Jones訪問我校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
15. 3月19日,山口大學教授來訪,與生命科學學院張崇玉教授、人文學院副院長金穎若教授商談製作「環境教育講義教材」事宜。
16. 3月20日,美國駐華大使館美國教育交流中心美國教育總監(中國專員)莫華璋先生,與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領事處領事東方邁先生就美留學以及相關簽證情況到我校進行講座以及咨詢活動;RONALD CHENG教授為法學院師生作「關於美國刑事訴訟法的若干問題」的講座。
17. 3月22日,山口大學藤原貞雄教授、植春高久教授拜訪了陳校長,並與我校達成協議,在07年底接收外國語學院5名學生到該校進修學習三個月。
18. 3月23日晚,李校長接見了日本山口大學東亞研究所小谷典子女士一行七人,並於24日上午在人文學院副書記庄勇的陪同下到石阡縣參觀木偶戲。
19. 3月29日,日本GTB組織到外國語學院面試日語專業學生。
20.4月9日,安順出生的美籍華人、加州柏克力大學機械工程博士、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資深工程師韓宗武博士在蔡家關校區為師生作「一個先進原子能發電廠的設計」的學術講座。
21.4月23-29日,美籍華人、美國加州州大長灘分校機械及航空系葉先揚教授到我校作學術訪問,並分別在北校區及蔡家關校區為師生作了3場講座,兩場為機械方面的學術講座,最後在北校區為全校師生做了一場關於「台灣問題」的愛國主義教育的講座。
22.2007年6月8日,德裔華人、著名中提琴家胡偉先生訪問我校,參觀了我校藝術學院。
23.2007年6月12日,馬來西亞駐華大使館教育處教育參贊蔡志明先生一行訪問我校。
24.2007年6月19-21日,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校長Singarvelou先生一行訪問我校,陳校長會間了客人。
25.2007年7月2日, 法國上阿爾薩斯大學成人教育學院校長Arnaud Haeringer先生及項目負責人丹尼斯女士訪問我校,並為我校蔡家關校區的師生做了有關赴法留學方面的講座。
26.2007年7月12-16日,世界民族學人類學聯合會婦女研究會主席哈里森博士應我校人文學院邀請來我校進行學術訪問。
27.2007年 7月5日, 教育部「春暉杯」留學人員英國劍橋大學化學系蘇賢斌博士、德國漢諾威大學許劍飛博士、日本永久技術研究所陳妙生博士、日本分子化學研究所總裁於憲法博士一行四人對我校進行了學術訪問。
28.2007年 7月9日,以色列海法大學Tzion Fahima 教授訪問我校農學院,並與我校討論簽訂合作協議事宜。兩校將在最近正式簽署合作協議。
⑶ 香港大學的研究生值得讀嗎要求高嗎
我去年剛畢業~個人感覺是非常值得的,時間短,全英文授課,就做學術而言,還是挺國際化的。在讀港大master之前,我沒有英文文章,從沒參加過啥會議。但是在這邊讀了一年,投了一個國際會議和一篇英文期刊在審,隨說學制短,只要你付出的多,能得到的幾乎都能。而且就一年,使勁逼一逼自己,畢業拿distinction也是很有可能的。而且港大很美哇,邊學邊欣賞風景也是極好的。
⑷ 香港大學博士錄取都有獎學金嗎
是的,香港大學博士只要錄取了基本都會獲得獎學金。但是前提是你有申請獎學金,學校發放錄取通知時會通知申請人獎學金情況。
一、香港大學博士獎學金申請條件
學校認可的碩士學位,本專業或關聯專業;GPA不低於3.0/4.0,雅思或托福達到良好以上;專業不同或要求工作經驗、論文等。
二、香港大學博士獎學介紹
1、Postgraate Studentship,以TA或RA的形式頒發給全日制的MPhil和PHD,條件是有乙等榮譽的本科學位。獎學金的金額為每月13,100港幣。港大的PHD學費是每年42,100港幣,因此,只要不是花費太嚴重,這個數目已足夠覆蓋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費。
2、University Postgraate Fellowships。一次性頒發給PHD以及SJD,金額為70,000港幣。UPF申請的截止日期是12月31日。這兩個獎學金都在學校發放錄取時通知時通知申請人是否獲得。另外,港大學生如果在校表現優異還可以獲得學業獎學金。
擴展資料:
香港大學博士入學之後可供申請的獎學金
1. Dr Lo Kwee Seong Ecation Foundation Travel and Conference Grants
1)就讀MPhil和PhD的學生可以申請。專業不限,經濟較為困難的人可以申請
2)學生出差的差旅費用(必須跟自己的研究相關)。學生去香港之外的地方,參加會議,在會議上發表論文的費用。這兩種費用,可以申請這個獎學金。
3)公開申請。有經濟困難的同學才能申請。其他方面無限制。
2. Erik Kvan Postgraate Scholarship
1)在哲學與心理學系攻讀MPhil和PhD的學生,可以申請
2)申請人是在香港居住滿5年以上的人
3)共9000港幣,公開申請
3. Hung Hing Ying Scholarships
1)針對自然科學領域
2)申請以上領域的研究碩士和博士的學生,可以申請
3)1.5萬港幣
4)根據學生的學習進步,以及優秀程度授予獎學金
4. J.G. Phillips Memorial Scholarship
1)針對生物學領域
2)申請以上領域的研究碩士和博士的學生,可以申請
3)用途:幫助學生承擔參與國際學術會議、參觀海外實驗室的費用
4)評選標准:學業表現;參加會議或者參觀實驗室的計劃,是否得到了導師的批准
5)8000港幣
6)公開申請
5. Sir Edward Youde Memorial Fellowships (For Postgraate Research Students)
1)5萬港幣
2)在香港居住了超過3年
3)在香港的8所公立大學中,已經注冊成為了研究碩士
4)或者,在指定日期之後,注冊成為碩士生或者博士生
5)或者,由機構的領導者提名
6)並未開始做全職工作
7)每年9月提名,12月面試。12月未接到通知的人,基本就被淘汰了
⑸ 香港金融界老大是不是張五常請詳細介紹下
張五常
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1935年生於香港,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學教授、經濟金融學院院長。1959年到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系學習,其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經濟系,獲博士學位。曾當選美國西部經濟學會會長,是第一位獲此職位的美國本土之外的學者。 1969年以名為《佃農理論——引證於中國的農業及台灣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論文轟動西方經濟學界。1991年作為唯一一位未獲諾貝爾獎的經濟學者而被邀請參加了當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
身為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的張五常果真會像一些媒體傳言的那樣,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華人嗎?諾貝爾獎委員會是否正在收集張五常的資料?日前,記者通過電話采訪了負責諾貝爾獎評選的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皇家科學院對記者的答復是:在委員會作出決定之前,候選人的任何資料都是個秘密,他們不對任何傳聞作出評論。
記者就此采訪了正在成都講學的張五常。張五常表示,確有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有關人士在收集他的資料。關於諾貝爾獎,他說,許多時候是別人一廂情願。諾貝爾獎是很珍貴的獎項,張五常認為:「我在經濟學裡面四十年的苦苦研究只是得到了一個獲此殊榮的機會。」有記者問張五常:如果您獲了諾貝爾獎,您認為最可能獲獎的理由是什麼?張五常回答說,最可能的是1969年寫的博士論文《佃農理論》。
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都會向成百上千的科學家和研究機構發函,讓他們提名來年諾貝爾獎的候選人,提名一般在每年的2月1日截止。接下來,諾貝爾獎委員會將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對候選人的成就進行考查並作出選擇,最終的結果會在每年的10月公布。
2008年4月16日,發現張在騰訊上的文章《糧食如何算安全?》
糧食如何算安全?
在兩會的研討中,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受到重視,而要減少農民人口的聲浪似乎是提升了。在此同時,糧食安全問題的聲浪提升得更大。後者是二百多年前歐洲重農主義的思維,「糧食安全」的表面解釋是一個國家的農產品需要自供自給,不靠進口。這幾年中國的農用地減少,自產的糧食下降,中國成為一個糧食進口國,是以為憂。
我曾經指出,作為人口最多的大國,比例上優質的耕地實在少,要成為經濟強國,中國一定要讓大量的農民人口轉到工業上去。這樣一來,大量進口糧食無可避免。目前的情況,是好些地區工業用地的回報率比農業用地的回報率高出10倍以上,而一部小電視機出口可以換取大約一噸非優質的白米進口。農轉工可圖之利可謂大矣。
一年多來,可能由於政府對農業與農民的多方協助,農轉工的速度顯然不足,因為工業大叫民工荒。雖然目前的經濟整體發展還算好,但路線是走錯了。繼續下去,這路線的不良效果會明顯化。愛護農民是鼓勵他們轉往工業,協助他們留於農業,早晚害了他們。
我們今天不容易估計中國的農民究竟是人口的百分之幾。官方的數字是69%,但半農半工的人口多得很,而不在市區的工廠越來越多。以全職農業算(例如兩個半農算一個),農民的人口百分率應該低於69%。不這樣,直覺的判斷是中國不會見到有驕人的工業發展。縱觀外國經驗,要成為經濟強國,中國的全職農民要下降至人口的25%左右。這含意著中國的糧食要大量進口了。
安全嗎?我曾經指出,沒有任何供應,能比讓他人賺錢的供應來得安全。就算國與國之間有政治糾紛,有禁運的可能,有錢可賺的商人總有辦法,何況世界上有那麼多農業出口國要互相競爭。要走向經濟強盛之途,中國沒有其他選擇。但我可以提供三點,增加糧食供應的安全性。( 注1)
(一)政府全部開放糧食進口,讓私營(或稱民營)的商人處理,絕不限制牌照數量。這是毫無農業的香港從來沒有缺糧的主要原因。數之不盡的零散糧食商人,互相競爭,各出奇謀,各有門路,有什麼戰爭或政治上的風吹草動,他們總有辦法。 (注2)
(二)在海上以浮籠養魚與在海灘殖蚝、蛤等,有利可圖的例子早有前科。政府要把所有宜於人工繁殖海產的海岸與海灘,以招標的形式租出去,讓民營投資者博一下。 (注3)
(三)界定與保護農民的土地權利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容許有權利界定的農地有自由轉讓權。當然,不少地區政府要靠土地租出或賣出為生計,而農、工、商、住的土地用途的劃分是一門湛深的學問,篇幅所限,這里不說了。
客觀地看,中國需要的知識進口、石油進口、鐵礦進口等,比農產品進口更重要,但為什麼兩會不討論這些進口的不安全呢?我的答案是:不能不進口的,無可奈何,於是王顧左右而言他。客觀地看,農產品也是不能不進口的,而外國的供貨商人遠比石油或鐵礦為多。
關於註解:
注1:經過2008年出現的糧食危機,似乎張的主張有站不住腳的嫌疑。
注2:商人唯利是圖沒有錯,但是在某些情況是不會出現冒死為某國進口糧食的,例如朝鮮的糧食問題沒有張所說的解決辦法的,所以從國家的角度,僥幸的心態不能有。
注3:關於海產養殖,由於近幾年中國政府對環保以及人民生活的重視,大量限制了圈海養殖的范圍,還海於民的力度不斷加大,所以張的這個想法實在不是很現實,也有違人民親近大海的民意。
但是辨證的看不同的聲音也不失為對政府和人民的一種參考,還有其他比較好的經濟學家郎咸平,大家可以參看他的觀點。
爭論:
一直以來關於張有許多爭議,可能最大的爭議是自由競爭的理論,這個論點初看很好很強大,可是仔細的想想似乎有許多問題,例如:中國是否有公平競爭的環境,即使有,但是我們都知道競爭結果永遠是少數人是勝利者,失敗者怎麼辦?國家的問題並不僅僅是經濟的問題,只是用經濟學想問題而忽略最廣大普通人民的利益是不會有哪個政府肯冒這個險的,貧富差距的擴大永遠是國家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滿足少數人的利益永遠不會是真理。
著作
賣桔者言
科學說需求 (經濟解釋, 卷一)
供應的行為 (經濟解釋, 卷二)
制度的選擇 (經濟解釋, 卷三)
五常學經濟 (經濟解釋, 卷四)
經濟的看相與把脈
三岸情懷
中國的前途
存亡之秋
偉大的黃昏
學術上的老人與海
挑燈集
卷簾集
憑欄集
隨意集
張五常先生
1959年在美國加州大學經濟系師從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阿爾奇安,1967年獲博士學位、隨後跟隨諾貝爾經濟獲得主科斯工作,1969年獲聘西雅母華盛頓大學教授,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學教授。
張五常是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二,1997年,他當選美國西部經濟學會會長,這一職位是第一次授予美國本土之外的經濟學家。
張五常是演講大師,從歐美到中國,從大學的講壇到法院的殿堂,從智囊會所到公眾論壇,聽者包括學生、教授、家庭婦女、小職員、企業家、總理、總書記,有人說是微言大義,有人說是危言聳聽。幾天前,他來廣州中山大學做演講,聽眾之多,反響之強,中大教師無出其右。 張五常是公認的產權理論大師,他的朋友如科斯、弗里德曼、阿爾欽等學界泰斗說他是「百年來只此一人」。張五常拒絕諾貝爾經濟學獎,理由是評獎委員會太「功利」,他引用了一句廣東家鄉話「面子是人家給的,架子是自己搭的。」但他公開稱:「我的文章中至少有六七篇100年後還有人讀,哪個諾貝爾獎得主敢這樣說。」
張五常看不起大多數的經濟學家,因為「他們不明世事」。他自己,除了正兒八經的學生和教授生涯之外,逃過荒,做過生意,賣過古董,搞過藝術展,打過官司,當過分析員,自然是「讀萬里書,行萬里路。」所以他的文章格外簡單,卻百讀不厭,常讀常新。 張五常講話直截了當,不給人絲毫面子,因為他愛真理,而且因此驕傲。他說,1983年的一個晚上,寫完《企業合約的本質》一文,雖尚未成稿,但已知是傳世之作,一百年後還會有人閱讀,「於是,我仰天大笑。」
張五常有一頭蓬亂捲曲的白頭發,雖然六十幾歲,看上去仍然十分卡通。他的經歷也是卡通化的,有一種現實世界缺少的簡單和戲劇化。比如他小時候常常逃學,兩次被開除出校,中學都沒畢業,可是他從進大學到成為正教授,僅僅花了9年時間。他的專業是經濟學,但是他和香港三位名攝影家一起出攝影集,而書法成就,則獲得上海中國畫院封為畫師。
初初見到張五常,那感覺是不大好的。在白天鵝酒店的大堂吧,張頂著他那一頭亂發,沒有什麼笑容,在一群人的簇擁下出現——名人,權威的排場逼人而來,我有點想放棄這個采訪了。但是我很快知道自己錯了。亂紛紛坐定之後就發現,除了他太太和兩三好友,七、八個年輕人都是本地的普通大學生甚至中學生。不管他們問什麼,張總是樂於回答,漸漸高興起來,口若懸河。看樣子他是真的喜歡和學生們在一起,從早到晚,沒有一點疲倦不耐煩的神色。他第二天還跑到中學去演講——中學生怎麼聽得懂他那新制度經濟學呢?他跟他們講怎麼讀書,怎麼挑老師,說「老師很重要,但是也不是這么重要」。學生們鼓掌鼓得快瘋了。
人活到一個境界是沒辦法的了。象張五常,他即使坐在一張不大舒服的椅子上,也是很自在的。在中學演講,每當學生咬緊牙關鼓掌,他就往椅背上一靠,手臂垂下來——還是很自在的樣子。他是不會讓自己不舒服的。他肆無忌憚地評論書法,攝影,音樂,也是鮮明的「張式」的,好是好得不得了,天下第一,壞就是垃圾,一錢不值。眼睛裡從來沒有權威。當然,這你就不能象對他的經濟學那麼認真了。他拍黑白照片,有中國畫的韻味。他拍人物,卻是影樓式的干凈艷麗,把美麗的太太拍俗了。
讀那麼多書,又還懂得運用肢體語言,他的握手是溫暖而舒服的。走在沙面的小路上,他和太太自顧自手拉著手,把一班人甩在後面。他的身材瘦而高,年輕一點的時候大概稱得上玉樹臨風。但是他現在仍然說話風趣,喜歡和美女吃飯。張太說他,「事後都不記得了,跟我說,上次吃飯在旁邊那個女的是不是你?」真有他的,這樣就過關了。
他的太太美麗而能幹,在美國有自己的事業——可不是家庭婦女。在內地,他太太做他的普通話翻譯——幾乎是同聲翻譯。教授在生活上是個好伴侶嗎?他太太說:「看你要求的是什麼了。他真的非常可愛。」又取笑他,「吃穿是不講究的,人家一看他衣服就知道他太太回來了,他自己是不會配顏色的。吃飯也馬馬虎虎,有時候吃完了說,『不好吃』,可是他也吃了很多。」兩夫妻一般的好口才,說出話來刮辣鬆脆,活靈活現,跟一般口訥的讀書人大不同。 小檔案: 履歷: 1959年,在美國加州大學經濟系師從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阿爾欽。1967年獲博士學位。 1967年—1969年,在芝加哥大學與諾貝爾經濟獲得主弗里德曼和科斯等工作。 1969年,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 1982年—2000年,任香港大學教授、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 1997年,當選美國西部經濟學會會長,這一職位是第一次授予美國本土之外的經濟學家。 學術貢獻: 對財產權影響經濟行為的重要性的信念,使他幾乎是排除一切地集中研究交易費用的各個方面。他幾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使他成為新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在領獎演辭中指出,張五常和另外兩位經濟學家也為得獎成果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目前正在撰寫集數十年學術研究精華的著作《經濟解釋》。
部分英文論文: 《佃農理論》,1969
《合約的結構與非私產的理論》1970
《蜜蜂的寓言》,1973
《兒女的產權與婚姻合約》1974
《價格管制理論》,1974
《社會耗費之迷》1978
《企業的合約性質》,1983
《新制度經濟學》1993
《交易費用的範式》1998
部分中文文章(集): 《賣桔者言》 ,1984
《中國的前途》,1985
《再論中國》,1987
《三岸情懷》,1987
《憑欄集》,1991
《隨意集》,1992
《往日時光》,1993
《卷簾集(上、下)》,1998
《挑燈集》,1999
《學術上的老人與海》,2000
《張五常論教育》,2001
《張五常論學術》,2001
《狂生傲語》,2001
《經濟解釋》,2000年11月01日至2002年10月23日連載
⑹ 香港大學出了哪些厲害人物
香港大學從1911年成立至今,歷史可謂十分悠久啦!作為香港的高等學府,自然是出了許許多多的傑出校友。這也是港大成為許多海內外學生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下面就來說說幾位我知道的一些港大名望人士吧!
1. 楊潤雄
他曾創作的《愛在瘟疫蔓延時》相信很多老一輩的人都不陌生!可能一些年輕學生沒有聽過,其實我也是通過一位香港本地的同學推薦後才去了解的。我也推薦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他,陳偉霆的《尾巴》、王若琪的《左手》、蔡卓妍的《往事並不如煙》都是他的填詞作品!
以上,希望能幫助到你,以後有時間再來多補充些回答!
(圖片均來自網路,侵刪,謝謝!)
⑺ 貴師大有那些出名人
錢聲幫,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台長助理
黃劍,貴州大學精細化工研究開發中心教授
鍾書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潘安華,全國模範教師,中學特級教師,貴州省管專家
鄭重,全國優秀音樂教師,國家級音樂骨幹教師,中學音樂特級教師
邰勝萍,國家級骨幹教師,教育部「華夏園丁」獲得者,特級教師
聶捷夫,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國家級骨幹教師,特級教師
陳建華,中學「全國1000名傑出校長」,中學特級教師,省管專家
王正武,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教授,功能食品與食品化學學科帶頭人
朱厚澤,原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
徐以驊,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宗教與國際關系研究中心主任
周焜光,中國人民解放軍廣西軍區原副政委,桂林警備區政委,少將
蔡仲,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
張笑一,全國優秀教師,省高校教學名師
李小平,「中國十佳鄉村英語教師」
肖賢彩,原貴陽十九中校長、貴陽幼兒師范學校校長。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特級教師
熊易農,一級文學編輯,貴州省電視劇製作中心主任
吳如嵩,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孫子兵法研究專家
方友鑫,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總經理兼黨委書記
苗月,峨眉電影製片廠國家一級導演
劉純斗,六盤水市第二中學校長兼黨總支副書記
夏光敏,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劉吉平,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蔡運龍,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章典,香港大學教授、哲學博士、博導
張衛剛,中國飛碟射擊隊雙向項目主教練
王三運,甘肅省省委書記
劉鴻庥,貴州省政協副主席
這些都是知名校友。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林樹明
省管專家:蔡永生、熊康寧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管專家:伍鵬程
省核心專家、省管專家:謝曉堯
學校名師!
⑻ 香港科技大學大教育出來了那些名人
香港科技大學,簡稱科大(英語: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HKUST),是一所成立於1991年月的高度國際化研究型大學,亦是香港八所受政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並可頒授學位的高等院校之一,由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及霍英東研究院五所學院組成。科大現於多種大學排名被評為世界前50名,THE-QS在2010年將之評為亞洲第二,僅次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領域獲上海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評為兩岸三地之首,其「EMBA課程」與「機械工程研究發表量」更是世界第一。
由於其歷史過短,所以不可能培養出有多高知名度的學者。
科研及學術成就
理學院
生物化學系張明傑教授完成的「構建神經系統信號傳導復合體的結構基礎」項目獲得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生物化學系主任葉玉如教授,於2004年3月榮獲有「女性諾貝爾獎」之稱的「L'ORéAL·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香港女科學家和第二位中國女科學家。
生物化學系梁純教授實驗室發現新的DNA復制起始蛋白以及新的抗癌途徑,發表於《細胞》和《癌症研究》雜志上。
生物學系張東才教授發明了分子生物感受器,並用於監測細胞凋亡過程。
化學系徐兵教授,首位杜邦歐亞青年科學家研究獎獲得者(2001),合成了世界首例可抑制抗葯腸道球菌生長的水溶膠化合物。
化學系韓利強(Richard Haynes)教授在德國拜耳公司及世界抗瘧疾基金會資助下開發的新型高效抗瘧疾葯物目前進入二期臨床實驗;
化學系任能博(Reinhard Renneberg)教授開發的心臟血液生物感測測試晶元已於2003年在德國上市。
數學系黃勁松教授的「半單李群上的非交換調和分析」,於200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2等獎。 物理學系湯子康及王克倫教授關於「納米結構氧化鋅半導體薄膜的室溫紫外受激發射」的研究,及生物化學系主任葉玉如教授關於「新形神經肌肉突觸訊息傳遞機制的鑒定」的研究,同獲200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2等獎。
物理學系科研小組成功研製出直徑為0.4納米的納米碳管,是迄今世界上最細的單壁納米碳管。這一項研究成果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推舉為全球當年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工學院
截至2006年,電子及計算器工程學系共有11位教授當選IEEE院士。
電子及計算器工程學系李澤湘教授獲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技術創新獎及國家自然科學獎。
先進製造研究所獲國際製造工程師學會頒授LEAD獎項,以表揚研究所在先進生產工程與工程管理方面的卓越教研成果。
機械工程學系鄭平教授獲美國航空航天協會頒發2003年度熱物理獎。
土木工程學系鄧漢忠教授獲美國離岸能源中心選為"殿堂級技術拓荒者"。
科大培養的晶元專家張善鑾博士(1997年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本科畢業生,2002年同系博士畢業生),其研究論文在四年內曾三度被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舉辦的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 (又稱晶元奧運會) 所接受,得以在大會上宣讀論文。無論在內地和香港都是前所未有的。
工業工程與物流管理學系宗福季教授是大中華地區質量控制領域第一位獲取美國質量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認可的"六西格瑪黑帶"(Six Sigma Black Belt).
工業工程與物流管理學系李忠義教授2005年當選IIE(國際工業工程師協會)院士。
⑼ 港大教授殺妻被捕了嗎
據港媒消息,香港大學校委會成員張祺忠因涉嫌殺妻藏屍於28日被香港警方拘捕,警方28日下午發現妻子屍體被藏在其位於港大黃克競樓的辦公室。張祺忠系港大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現年53歲。
羅國凱說,嫌犯的女兒曾貼出尋人啟事,根據調查,嫌犯無經濟問題,家庭間中有爭拗但無家暴紀錄。
與張祺忠夫婦熟悉的香港大學職員協會會長陳捷貴對此案感到愕然。據港媒報道,陳捷貴介紹,兩人育有一對子女,張祺忠的妻子在失蹤後,自己還曾見張祺忠街上貼尋人啟事尋妻,所以對張祺忠被捕感到驚訝。
張祺忠加入港大26年,在港大任職16年,其最為人熟悉的是曾捲入2016年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議竊聽風波。
2016年港大的副校長遴選風波,有人泄露校委會內容,而當時成為教職員代表的張祺忠攜帶保溫瓶到校委會會議,被當時校委紀文鳳質疑其保溫瓶藏有竊聽器,張祺忠隨即從瓶中倒出茶,以證清白。會後,張祺忠於個人臉書上傳保溫瓶照片,發文稱,自己被質疑場地有茶水供應為何還要帶保溫瓶,保溫瓶被懷疑是竊聽裝置。
⑽ 香港大學李曉岩教授在清華大學研究生院有帶博士生嗎
至碩士之間的時程。有些碩士課程如MBA等,除了學士資格外,通常還會要求若干年的工作專經驗。在大部分的屬國家,碩士是攻讀博士學位的基本門檻。新學年開學前,班主任湊在一起抓鬮分班。我拿過自己抓到的那份學生名單看了看,沒有熟悉的名字。張老師把頭湊了過來看了看,很高興地祝賀我:「老寧,祝賀你,今年你有事情幹了。」
經打聽我了解到,名單中一個叫曉曉的,是一個非常讓人頭疼的孩子。在接下來的軍訓中,我初步領教了他的厲害。隊列訓練中,教官屢次因隊伍不整齊而訓斥他們。有一次,教官非常生氣地從隊伍中拉出了一個同學:「你是怎麼回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