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是教授聯署
Ⅰ 武漢理工學生為何發起聯署抵制王攀
根據武漢理工學生實名簽署聯名信的內容,抵制王攀有以下原因:
第一,我國研究生階段實行的是導師責任制,研究生導師對其學生的科研、升學、就業、生活等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導師與學生存在著嚴重關系不對等的情況下,一位好的導師對於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二,陶崇園墜樓自殺身亡的事件中,結合陶崇園家屬的證詞、陶崇園生前對其研究生導師王攀的抱怨以及和王攀的聊天記錄、郵件往來,我們認為王攀在其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正當教學行為是導致陶崇園墜樓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
第三,考慮到王攀過往教學生涯中存在的種種有違師德的行為,我們認為他不再適合擔任研究生導師。如果這樣的教師繼續進行教學,必定會影響學生的權益、危害學生的前程發展。再加上,此事已經引起社會關注,若校方不對此事進行嚴厲處罰,必定也會影響到學校的聲譽,有損學校形象,從而不利於學校的長遠發展。
(1)武漢大學是教授聯署擴展閱讀
此次聯署活動的訴求:
11月26日晚,澎湃新聞采訪到此次聯署活動的發起者之一小木(化名),她表示,本次活動的發起團隊成員都是武漢理工大學校內學生,核心成員共有三名,兩位同學負責線下簽署活動,另一名同學負責線上的整理和反饋。除了核心成員以外,還有一些同學自發地加入幫忙。
小木稱,學校的錯誤決策行為引發了校內校外較大的輿論關注,他們希望能夠做點什麼。「我們看到學校的公示里說,如有異議請在27日五點前提交書面材料,因此我們就想到了實名簽署聯名信這種形式。」
小木告訴澎湃新聞,此次聯署活動的訴求是停止王攀的研究生招生資格。「我們的團隊力量還很薄弱,雖然知道導師權力的監管體制還不夠完善是背後更大的問題,但目前我們只能做到這么多。」
Ⅱ 武漢理工學生發起聯署活動的訴求是什麼
武漢理工學生發起聯署活動的訴求是抵制王攀恢復研究生招生資格。
據悉,此前消息,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陶崇園墜亡兩年後,其導師王攀獲公示恢復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此事一經報道,即在網上引起熱議,武漢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回復稱,網路流傳的公示截圖並不是最終名單,目前流程還在進行中,公眾若有意見可以反饋給研究生院。
該公示也引起了武漢理工大學校內學生的不滿。11月26日,澎湃新聞獲悉,武漢理工大學部分學生從25日以來開始行動,他們製作了一個公開的網頁,呼籲社會公眾、校內學生和教職工通過實名簽署聯名信的形式(以下簡稱「聯署活動」),抵制王攀恢復研究生招生資格,這封聯名信將在研究生招生資格公示期間(2020年11月27日17:00前)以書面形式上交學校相關部門。
(2)武漢大學是教授聯署擴展閱讀:
聯名信寫道,我們堅決反對此決策,原因如下:
第一,我國研究生階段實行的是導師責任制,研究生導師對其學生的科研、升學、就業、生活等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導師與學生存在著嚴重關系不對等的情況下,一位好的導師對於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二,陶崇園墜樓自殺身亡的事件中,結合陶崇園家屬的證詞、陶崇園生前對其研究生導師王攀的抱怨以及和王攀的聊天記錄、郵件往來,我們認為王攀在其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正當教學行為是導致陶崇園墜樓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
第三,考慮到王攀過往教學生涯中存在的種種有違師德的行為,我們認為他不再適合擔任研究生導師。如果這樣的教師繼續進行教學,必定會影響學生的權益、危害學生的前程發展。再加上,此事已經引起社會關注,若校方不對此事進行嚴厲處罰,必定也會影響到學校的聲譽,有損學校形象,從而不利於學校的長遠發展。
Ⅲ 武漢理工學生發起聯署抵制王攀,校方對此有何回應
一、校方的直接回應
我們首先來說,這次校方的直接回應根據王攀老師即將恢復研究生招生資格這一官網公示內容校方回應稱這次並不是最終名單,還在走流程,在等待審理。這一事件被學生發現之後立刻引起了校內同學的不滿校方表示,如果有意見的話,可以反饋到校方處理。校方將會結合學生和大眾反饋的意見進行最終的審核。小編這里來發表一下看法,根據目前此話題事件的熱度來看王攀是不會恢復研究生招生資格。
Ⅳ 學生聯署寫給校長的公函格式
書信格式
開放分類: 格式、書信、注意、要點
例文:(「_」表示空格)
敬愛的XX(或親愛的,等):
__您好!
__(正文)
此致
__敬禮!
———————————————————————(學校)
———————————————————————(班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
又及:(註:手寫書信,在寫完以上內容後又想起有內容要寫時用)
__(內容)
1.書信格式
2.收信人的輩分和寫信的口氣
3.寫信字體(整潔干凈,大方美觀)
4.落款位置和日期
5.寫信目的和立場
6.寫信用紙(Email則可適當選擇信紙背景以烘托主題)
7.信件封面格式和收信人尊稱
書信寫作格式
書信歷史悠久,其格式也幾經變化。今天,按通行的習慣,書信格式主要包括五個部分:稱呼、正文、結尾、署名和日期。
1.稱呼
也稱「起首語」,是對收信人的稱呼。稱呼要在信紙第一行頂格寫起,後加「:」,冒號後不再寫字。稱呼和署名要對應,明確自己和收信人的關系。(具體可參見第四編《應酬稱謂》)稱呼可用姓名、稱謂,還可加修飾語或直接用修飾語作稱呼。這里簡要說明幾條細則:
(1)給長輩的信。若是近親,就只寫稱謂,不寫名字,如「爸」、「媽」、「哥」、「嫂」等;親戚關系的,就寫關系的稱謂,如「姨媽」、「姑媽」等。對非近親的長輩,可在稱謂前加名或姓,如「趙阿姨」、「黃叔叔」等。
(2)給平輩的信。夫妻或戀愛關系,可直接用對方名字,愛稱加修飾語或直接用修飾語,如「麗」、「敏華」、「親愛的」等;同學、同鄉、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稱或加上「同學」、「同志」,如「瑞生」、「老紀」、「小鄒」、「三毛」等。
(3)給晚輩的信。一般直接寫名字,如「樂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後加上輩分稱謂,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稱謂作稱呼,如「孫女」、「兒子」等。
(4)給師長的信,通常只寫其性或其名,再加「老師」二字,如「段老師」、「周師傅」、「宏海老師」等。對於十分熟悉的師長,也可單稱「老師」、 「師傅」。假如連名帶姓,在信首直稱「孫松平老師」、「王達夫師傅」,就顯得不大自然且欠恭敬。對於學有專長、德高望重的師長,往往在姓後加一「老」字,以示尊重,如「戴老」、「周老」,亦可在姓名後加「先生」二字。為鄭重起見,也有以職務相稱的,如「董教授」、「陳大夫」、「佟工程師」等。
(5)給一個單位或幾個人的信,又不指定姓名的,可寫「同志們」、「諸位先生」、「XX等同志」等。給機關團體的信,可直接寫機關團體名稱。如 「XX委員會」、「XX公司」。致機關團體領導人的信,可直接用姓名,加上「同志」、「先生」或職務作稱呼,亦可直接在機關團體稱呼之後加上「領導同志」、「負責同志」、「總經理」、「廠長」等。
如果信是同時寫給兩個人的,兩個稱呼應上下並排在一起,也可一前一後,尊長者在前。
上述五種場合,有時還可按特殊對象,視情況加上「尊敬的」、「敬愛的」、「親愛的」等形容詞,以表示敬重或親密之情。當然,這要用得適宜,如對好友稱「尊敬的」,反而顯得見外,對無特殊關系的年輕女性貿然稱呼「親愛的」,那就有失檢點了。
2.正文
正文通常以問候語開頭。問候是一種文明禮貌行為,也是對收信人的一種禮節,體現寫信人對收信人的關心。問候語最常見的是「您好!」「近好!」依時令節氣不同,也常有所變化,如「新年好!」「春節愉快!」問候語寫在稱呼下一行,前面空兩格,常自成一段。
問候語之後,常有幾句啟始語。如「久未見面,別來無恙。」「近來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類。問候語要注意簡潔、得體。
接下來便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主體文,即寫信人要說的話。它可以是稟啟、復答、勸諭、抒懷、辭謝、致賀、請托、慰唁,也可以是敘情說理、辯駁論證等。這一部分,動筆之前,就應該成竹在胸,明白寫信的主旨,做到有條有理、層次分明。若是信中同時要談幾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頭有尾,詳略得當,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為一談。
3.結尾
正文寫完後,都要寫上表示敬意、祝願或勉勵的話,作為書信的結尾。習慣上,它被稱做祝頌語或致敬語,這是對收信人的一種禮貌。祝願的話可因人、因具體情況選用適當的詞,不要亂用。(可參見下節《常用書信用語》的「祝頌語」。)
結尾的習慣寫法有兩種:
(1)在正文寫完之後,緊接著寫「此致」,轉一行頂格或空兩格寫「敬禮」。
(2)不寫「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兩格寫「敬禮」、「安好」、「健康」、「平安」等詞,一定要另起一行空兩格,不得尾綴在正文之後。也可以在正文結尾下另起一行寫「祝你」、「敬祝」,再空兩格寫上「安好」、「健康」等。
4.署名和日期
在書信最後一行,署上寫信人的姓名。署名應寫在正文結尾後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如果是寫給的親屬、朋友,可加上自己的稱呼,如兒、弟、兄、侄等,後邊寫名字,不必寫姓。如果是寫給組織的信,一定要把姓與名全部寫上。而在署名之後,有時還視情加上「恭呈」、「謹上」等,以示尊敬。上述自稱,都要和信首的稱謂相互吻合。
日期一項,用以註明寫完信的時間,寫在署名之後或下邊。有時寫信人還加上自己的所在的地點,尤其是在旅途中寫的信,更應如此。
文言書信格式舉要
稱謂後附提稱語,用於文言書信,如,運使學士閣下(王安石《上杜學士言開
河書》)、虹生十四兄親家年大人情右(龔自珍《與吳虹生書》);再如,某公道席
、某先生台鑒、母氏慈鑒、賢弟如晤,等。現將常見提稱語列表如下:
這里再對較常見的提稱語約略作些解釋。
足下 古代最初用為下對上的敬稱,後來書信中多用於同輩之間。
膝下 舊時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親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時常依於父
母膝旁,家書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對父母的親愛、眷依之情。
垂鑒 賜鑒 鈞鑒 尊鑒 台鑒 鑒,即古代鏡子,有審察的意思。用作書信提稱
語,就是請閱看的客氣說法。垂,含居高臨下之義。賜,上給予下叫做賜。鉤,古
以鉤陶喻國政,後稱宦官多冠以鉤宇。垂鑒、賜鑒、鈞鑒,多用於對上、致年高德
韶者的信中。尊鑒,可用於尊長,也可用乎輩。台鑒適用較廣,「台」有「高」義
,對熟識或不熟識的尊長、平輩,皆可使用。
勛鑒 道鑒 大鑒 英鑒 偉鑒 雅鑒 惠鑒 對身居高佼、有功勛業績者,可用「
勛鑒」。對道德君子、望重學者,可稱「道鑒」。大、英、偉、雅,含高尚、美好
、不凡、不俗的意義,宜用於友朋往來書信。「惠鑒」,就是賞閱的意思,但語意
分量較「賜鑒」為輕,適用於一般書信,師長對已獨立的後輩學子,也可用此客套
。
慈鑒 愛鑒 雙鑒 芳鑒 致母親,可稱「慈鑒」。夫妻,或情意親密的男女之間
,可用「愛鑒」。給友朋夫婦二人之信,可用「雙鑒」。女子間往來書信,可用「
芳鑒」。
禮鑒 給居喪者信,用「禮鑒」。如,愛國之士李公撲遇害後,周恩來等致其
夫人唁函即稱「張曼筠女士禮鑒」。
公鑒 共鑒 同鑒 用於致團體或多人的信函,可於所列人名之後,書「諸先生
共鑒」等。
道席 講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 席,席位。道席,多用為學生對師長的尊稱
。講席、教席,也是對從事教育、講學者的敬稱,但用於平輩間,寫信人與受信人
不必有師生關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對文士的敬稱,文人間也常互用。撰
,即著述。史,指有著作傳世垂史。
覽 閱 知 悉 一般用於長對幼、前輩對晚輩的稱呼之後。
啟辭 啟辭,就是信文的開場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啟辭理應
屬於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於舊時尺牘中,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語,在現時書
信中還常可以看到,所以將此單獨提出,分兩類舉例以供參考:
(1)表示寫信人以誠懇的態度,請受信人閱讀信文。如:
敬稟者 寫信人自稱是恭敬地稟陳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稟告的話,用於
致父母尊長的信,如「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
跪稟者 義同「敬稟者」,用於子孫對尊長。
即稟者 同上。
敬啟者 寫信者自謙為恭敬地陳述事情的人,表示請對方允許自己告訴下面所
寫的內容。既可用於同輩,也可用於下對上。
謹啟者 謹,是謹慎、鄭重的意思。用於同輩。
徑啟者 徑,這里是直截了當的意思,一般公私書函通用。
拜啟者 拜,表敬詞。用於友朋往來書信。
敬呈者 與「謹呈者」,皆用於下對上的公私書函。
懇啟者 用於平輩,表示下面信文將寫求助於對方的內容。
茲啟者 茲,這里,現在。茲啟,意即今在此陳述。態度客觀平和,不含明顯
敬意。
哀啟者 向親友報喪的書信用此。
復稟者 用於對尊親或上級的回信復稟。對平輩可用「再啟者」。
專啟者 用於專談某實事的書信。
(2)根據具體情況,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如:
頃誦華箋,具悉一切。忽奉手教,獲悉一是。奉誦鈞諭,嚮往尤深。頃獲大示
,井所賜物。惠書奉悉,如見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頓開。披誦尺素,謹表葵私。
數獲手書,至感厚愛。展讀琅函,甚感盛意。接閱華簡,幸叨莫逆。捧讀德音,喜
出望外。手教敬悉,詞意深美,一啟蓬心。正切馳思,頃奉華翰,快慰莫名。頃得
手示,欣悉康泰,至為寬慰。蒙惠書並賜大著,燦若河漢,拜服之至。迭接來示,
因羈瑣務,未及奉復,深以為歉。台函奉讀多日,未即修復,萬望海涵。大札敬悉
,稽復乞諒。欣奉惠書,敬聆喜訊,不勝忭賀。接讀手書,知君抱恙欠安,甚為懸
念。久慕鴻才,今冒昧致書,以求教誨。別來無恙 久不晤見,甚念賢勞。暌違日
久,拳念殊殷。久疏通問,時在念中。一別經年,彌添懷思。日前曾奉一函,諒已
先塵左右。前此一函,想已達覽。
其實,寫信也是寫文章,此類啟辭套語,雖可採用,卻不必拘泥,盡可以千變
萬化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啟辭套語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現在不少人寫信,習
慣於一開頭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這封信就沒法往下寫似的。先向
收信者問候致意,原是不錯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則未免呆板單調了
。
正文 信的正文,即寫信人對收信人說的話,這是書信的主體。正文從信箋的
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一行空兩宇開
始書寫。書信的內容各不相同,寫法上也無需一律,以表情達意准確為原則。一般
說來,應先談談有關對方的事情,表示關切、重視或謝意、敬意,然後再談自己的
事情。正文寫好後,如發現內容有遺漏,可補充寫在結尾後面;或寫在信右下方空
白處,並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樣;或在附言的後面寫上「又及」或
「再啟」字樣。
結語 結語,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一部分。但與「啟辭」相仿,舊
式書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
。這里不妨臚列若干,供參考。
書短意長,不一一細說。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
不具。不備。不贅。
書不盡意。不盡欲言。臨穎不盡。
余客後敘。余容續陳。客後更譚。
請對方回信:
盼即賜復。翹企示復。佇候明教。時候教言。盼禱拔冗見告。萬望不吝賜教。
敬祈不時指政(正)。敢請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見告。如何之處,恭候卓裁。至盼及
時示下,以匡不逮,無任感禱。
告訴對方不用勞神回信:
謹此奉聞,勿煩惠答。敬申寸悃,勿勞賜復。
答復對方詢問:
辱蒙垂詢,略陳固陋,聊博一粲而已。遠承下問,粗述鄙見,尚希進而教之。
上述陋見,難稱雅意,亟祈諒宥。姑道一二,未必為是,僅供參考。不揣冒昧,匆
此布臆,幸勿見笑。
請人應允:
所請之事,務祈垂許。以上請托,懇盼慨允。諸事費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關切:
伏惟珍攝。不勝禱企。海天在望,不盡依遲(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禱
。節勞為盼。節哀順變(用於唁函)。
表示感謝之情:
諸荷優通,再表謝忱。多勞費心,至紉公誼。高誼厚愛,銘感不已。
祝辭 祝辭,就是書信結尾時,對收信人表示祝願、欽敬或勉慰的短語,如「
即頌近安」、「此致敬禮」、「祝你進步」之類。其中,「即頌」、「此致」、「
祝你」等詞,緊接正文末尾書寫;「近安」、「敬禮」、「進步」等詞,另起一行
,頂格書寫。如果祝頌語的文字較多,也可獨立占行,空兩字寫起,不必分拆成兩
部分。如果信箋下方餘地充分,或者為了突出祝辭,也可將「祝」、「頒」、「此
致」等宇樣獨佔一行,空四格書寫,而將「安」、「好」、「敬禮」等另行頂格書
寫。頂格書寫的祝辭後一般不加標點符號。祝辭應根據具體情況恰當擇用。
以下為常見祝辭:
書信內容主要是談一件事的,可用:
專此,致 專此,祝 專此即請 專此布達,即頌 專此奉復,並祝(復信用)
一般書信,用於平輩、友朋之間:
即頌 即請 順效 順祝
或為:
此候 此請 順致 順頌 即候
或為:
祝頌請 問致候
對尊長,可選用:
恭叩 恭淆 恭頌 恭候 敬叩 敬祝 故請 敬頌
平輩間,為強調敬意,也可用:
恭頌 恭請 恭候
為強調鄭重其事:
謹祝 謹賀
對晚輩:
此詢 順祝 即問 祝(你)願(你)盼 望
對祖父,頌祝;
起居永福
對父母輩,頌祝:
金安 福安
對尊長:
康安 鈞安 崇安 履福 頤安
對女長輩:
慈安 懿安 坤安 玉安
平輩友朋間,可按四時頌祝:
春社 暑安 秋棋 冬餒
逢年尾歲首,可賀:
新禧(元旦)春禧(春節)年禧 歲祺 節禧(節日通用)新年快樂新春愉快
常時可頌:
近祺 日祉 時吉 時綏 起居安吉 行止佳勝 工作順利 台安 大安
當日可達之信,頌:
晨安 早安 午安 晚安 刻安
對女性可頌:
淑安 妝安 閫安
對未婚女子,頌:
閨安
對父母健在而承歡膝下的平輩,可頌:
侍安 侍祉
對晚輩後生,祝願:
學業銳進 工作好 生活愉快 幸福 健康 進步 侍棋 課祉
祝收信人全家:
闊府康泰 全家幸福
祝收信人夫婦:
雙安 儷安 儷祉
賀有喜慶事者,道:
喜安 慶祺
賀新婚者:
燕安 燕喜
賀生子者:
麟安
對家居者,頌:
潭安 潭祺 潭祉
對行旅者:
客安 行祺 旅 一帆風順 旅居康樂
唁喪,請候:
禮安 孝履
問病,祝頌:
早日康復 痊安
對蒙遭意外不幸者,祝禱:
否極泰來
對知識界,可泛頌:
文安 道安 研安 文祺 雅祺
對編輯:
編祺 編安
對寫作者:
著祺 撰安 筆健
對教師:
教祺 教安 誨安
對軍界:
勛扯 戎安
對政界
政安 勛安 升安 公祺 鈞祺 崇祺
對工商實業界:
籌祉 財安 吉利 贏祺 盈祺 發祺 運祉 事業昌隆 宏猷大展 行止佳順 萬事順
遂 百事稱心 諸事如意 盛利久發 財源茂盛 日進斗金
古時書信,頌祝語大都融貫在正文中,至近代才逐漸形成祝辭獨立一欄。所以
,書信正文中如已包含祝福內容,或者本身就是祝賀信函,那麼視辭一項便可省去
。還有,信一開頭就稱「你好」的,如果信末再寫祝好之類,便顯得累贅了,應注
意避免。
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結尾的右下方簽署寫信人姓名。如果是寫給熟識的親
屬友人的,可只寫名字,不必寫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稱呼,如:弟、侄
、晚等。稱呼與名字之間,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將稱呼用小字寫在名字的左上方
。
署名的後面,可加寫啟稟詞,也可不加。常用啟稟詞如下:
對尊長:
叩 叩上 叩稟 敬稟
對平輩:
上 敬上 謹啟 鞠啟 頓首 親筆 手肅
對晚輩:
字 示 白 諭 手白 手諭
在署名或啟稟詞後面,寫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寫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
方。另外,還可以在日期之後,寫上撰信時的處所、氛圍、心境等,如「舟中」、
「燈下」、「萬籟俱寂」之類。
附候或致意 如寫信人的家屬、近處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後一行或加上
這些人的附候,如「某人囑筆問候」。如應向收信人的家屬、近鄰親友問候的,可
加上「請向某某致意」,倘是長輩,可作「請在某某前四名問安」之類
Ⅳ 我想去武漢大學震旦法商學院上自考,但不知道他這學院怎麼樣。希望有人能給一個全面的介紹!
一、根據教育部復規定,部屬制院校,今後不在招收全日制本科助學班,為什麼貴院仍在招生? 答:根據教育部有關通知,今後部屬院校確實是停招全日制"自考助學班". 我院是具有獨立的招生、辦學資格的全日制學校,因此,不受該政策影響,歡迎各位考生到我院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經考試合格的,發給相應的學歷證書或者其他學業證書。」學生畢業,根據國家法律,由主考院校武漢大學、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聯署頒發畢業證書,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的,由主考院校武漢大學授予學士學位。畢業證樣本、學位證樣本請查看本網站「畢業證辦理」。
求採納
Ⅵ 武漢理工大學學生發起聯署活動,抵制導師王攀,校方對此有何回應
學校目前已經取消了研究生導師的招生資格,而且已經對學生的行為進行了一定的回應。而且在婚姻當中已經明顯的承認了錯誤,而且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肯定會加強研究生導師的選拔制度。在目前的一段時間內,其實這件事情已經減少了很多的熱度,而且社會當中的很多人也不再關注這件事情了,這件事情也得到了一個很好的解決,但是對於生活當中的影響力也是非常大的。
目前社會當中研究生和研究生導師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在很多學校兩者之間都是存在著巨大的矛盾,只不過在社會當中並沒有表現出來而已,學生都是考慮到了自己的畢業問題。
Ⅶ 武漢理工大學聯署抵制王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王攀之前作為一名研究生導師,不僅沒有為研究生提供適當幫助和理論指導,甚至發生了研究生墜樓身亡事件,而研究生電腦中的所有信息全部直指研究生導師王攀。這件事引起了相關媒體和學校相關部門的關注,經過走訪調查,王攀被取消研究生導師指導資格。然而,人們卻發現王攀恢復了研究生指導資格,這才引起了武漢理工大學聯署抵制王攀。盡管研究生導師與研究生之間更多的是合作互利關系,但是作為研究生導師的王攀,不僅沒有發現研究生的失誤,甚至還間接造成了研究生的傷亡。
綜上所述,王攀間接造成研究生墜亡事件,學校取消王攀的研究生導師資格。今年王攀恢復了研究生導師資格,這才引起大部分網友的抵制。
Ⅷ 十大教授聯名抵制聖誕節
12月25日是西方傳統的聖誕節,針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熱衷過聖誕節」的情況,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名校或科研單位的十位哲學或教育學博士發出聯合署名倡議書,號召網友慎對聖誕節。
12月20日下午,新民網分別與北大、人大的博士研究生以及活動的發起人取得聯系,活動發起人王達山對新民網表示,要通過此聯署文章「喚醒國人、抵禦西方文化擴張」。
西洋文化已是「狂風驟雨」
在名為《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聖誕節」問題的看法》的倡議書里,北大博士周鋒利等的名字被署在了文末,文章結尾的日期表達形式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天乾地支紀年法——「丙戌年己亥月辛巳日」(2006年12月18日)。
文章第一句話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演變成狂風驟雨,最為直接和集中的體現,莫過於聖誕節在中國的悄然興起與日趨流行。」文章說,「每值聖誕節來臨,商場、飯店、賓館擺放起耶誕樹,網路、報刊、電視、電台充斥著各種聖誕信息;數以萬計的聖誕賀卡和數以億計的聖誕簡訊滿天飛舞;人們相逢互祝以聖誕快樂;平安夜裡,人們聚眾狂歡,流連忘返——凡此種種,皆表明我們正在逐漸演變成一個西洋文化主導的社會。」
博士們認為,基督教徒可以過聖誕節,一般人「也有自由」過聖誕節,但是「大部分國人在對西方聖誕文化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不假思索地使用「聖誕節」的稱謂,甚至渾然不覺地加入到狂歡行列」。這是「國人在文化上陷入集體無意識」的表現,其根本原因是「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
文章還寫到,西方「軟力量」在中國的滲透和擴張也是聖誕節越來越多受到中國青年人熱捧的重要原因。因此,博士們呼籲「國人慎對聖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
商家應「反思」聖誕營銷
文章在陳述理由之後,還提出五點建議,包括政府有關部門的教育和引導、民間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打破「古非今是」和「中劣西優」的文化偏見等。
博士們對商家的「聖誕節營銷」提出了批評,表示這些商家「對聖誕節流行起了重要的推波助瀾作用」,建議商家「應充分挖掘中國諸多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巨大商機」,「可以考慮將孔子誕辰作為中國教師節,並盡可能使其變得既有神聖肅穆的節日氛圍又有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
博士們最後發出希望「國人能幡然醒悟」,號召「中國人必須朝此一方向努力!」
聯署發起人為人大哲學博士
12月20日下午,經新民網多方查證,終於聯繫到該署名活動的發起人、民間學者王達山。據王達山自述,他是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的博士,多年以來一直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經常撰寫論文發表在國學網站上。新民網隨後致電中國人民大學,確認了王達山的畢業生身份。
據王達山介紹,關於聖誕節的這篇倡議書是他起草的:「我為西方文化在中國大行其道感到深深的憂慮,於是我聯系了一些朋友和十位名校的博士,一起發起了這個署名活動」。他認為「傳統文化正在處於一個復甦和上升期,但仍然處於被西方文化壓迫的狀態」。他希望藉助這個博士聯合署名抵制聖誕節活動,與時下的「國學熱」配合,積極助推中國傳統文化的上升勢頭。
王達山反復強調「聖誕節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很大的沖突」的觀點,主張一定要「抵制聖誕節,驅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響」,而消除西方文化影響的任務「相當繁重」,當務之急是先向兒童大力普及傳統文化,將「讀經」納入學校教育,從國民觀念入手。
12月20日深夜,王達山又向新民網發來一篇《既要攻乎異端,更要立乎其大》的活動說明,認為聖誕節等西方價值文化相對於中國傳統的儒教文化來說是「異端」,應該予以「拒斥」。
北大博士:我從不過聖誕節
根據文章署名,新民網分別向各大學確認了各位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周鋒利對新民網表示,「不僅我從來不過聖誕節,我的女朋友也不會過聖誕節,我還向周邊的朋友們呼籲不要過聖誕節。」
除了署名文章提到的觀點之外,周鋒利還表達了對全民學英語熱潮的質疑,他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如此力度和廣度地普及英語,那些有研究需要或者交流需要的群體學習一下就可以了」;他大力提倡中國人應該過自己的傳統節日,主張把孔子誕辰定為教師節;周博士認為「中國當代人的穿著打扮、生活方式都受西方文化影響太嚴重,聖誕節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們並不是強制大家不要過聖誕節,但是聖誕節對中國傳統文化構成了威脅。中國文化近百年的弱勢地位,使西方文化在中國大行其道,影響太深!」周鋒利說,「中國太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對西方文化並不了解,不懂聖誕節是什麼意思,卻一味盲從,西方一些不好的東西學得很快,我們有義務讓普通老百姓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