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陳玲教授
⑴ 同濟大學朱大可教授的著作《流氓的盛宴》出版於哪一年,為何被查禁
《流氓的盛宴》,朱大可著,新星出版社2006年11月版,這是一部中國當代文化史稿。書中最有分量的部分,在於朱大可對新時期以來文化生態的精闢分析。作為1980年代迄今中國文化嬗變的在場者與"他者",朱大可以敏銳的洞察力和非凡的話語創造力,勾勒出這一場有史以來最為激烈的文化劇變的清晰脈絡及其後果。與大多數文化研究文本不同的是,朱大可開創性地構建了一套廣義流氓學體系,藉此進入文化堡壘的核心,對現行文化研究體系進行顛覆性重構。所謂廣義流氓學,建立在對流氓、流氓主義以及流氓話語的重新定義基礎上。在朱大可的話語體系中,"流氓"並非傳統理論給定的狹隘對象,而是擁有身份危機、異鄉情結和精神焦慮三種識別標記的個體,從而大大擴大了"流氓"這一詞語的內涵。由此,在身份危機的語境中,以異鄉情結、焦慮心理和反叛立場為精神特徵的流氓意識形態,形成了朱大可所謂的"流氓主義",而流氓主義的自我敘寫,相應地被稱為"流氓話語".這是廣義流氓學的幾個核心概念,也是作者文化研究旅程的出發站。作為一名文化學者,朱大可將重點放在對流氓話語的文化闡釋上。在他的視域中,流氓話語並不僅存在於文學領域,除了小說、詩歌等文學體裁外,影視、音樂、建築乃至新近勃興的網路話語,均為流氓話語強有力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學科邊境上的界碑一旦拆除,嶄新的流氓文化學版圖便清晰地呈現眼前。簡單來說,廣義流氓主義以國家主義的"反諷性鏡像"破空而出,理所當然,流氓話語也是有別於國家話語的另一套話語體系。但流氓話語既是解構國家話語的一種力量,卻也具有重大建構作用。正如朱大可所說:"如果沒有流氓話語,中國現代藝術和文學都將面臨枯竭和死亡的危機。"從這樣的視域來看,長久以來的文化理論的致命傷一目瞭然。比如,缺乏流氓學維度的當代文學史,不僅對1980年代以"非非主義"、"莽漢主義"等面孔出現的先鋒詩歌流派茫然無措,對於"下半身"、"口語詩"等流氓主義詩歌,更擺出一副嗤之以鼻的腔調。即使同樣屬於國家話語體系的"朦朧詩",也一度遭遇國家主義理論家們的攻訐。在正統文學史教科書中,"流氓寫作"不可能得到應有的地位,或者只能作為正典話語的陪襯或對立面,輕描淡寫地提上一筆。但在朱大可筆下,流氓話語儼然是五四新文學以來不可忽略的敘事譜系,從魯迅到王小波,大量文化精英投身於流氓主義的話語事業,對現當代文學的發展以及社會文化生態產生十分重大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上,流氓主義不僅是國家主義的"反題",也和國家主義"正題"一起構成總體意識形態"合題".按照傳統的理論,流氓是國家永不饒恕的敵人,但在朱大可的話語體系中,流氓主義不失為國家的"對偶".畢竟,"流氓主義不是指向未來的信念希望,恰恰相反,它只是一個中國文化傳統中無法抹除的存在而已。"流氓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將之排斥在總體意識形態之外的話,它將成為國家主義的刺客,一旦注重其"解構中的建構性元素",流氓主義便將給僵硬的正典話語注入生生不息的新鮮血液。正因如此,朱大可這本書不僅是對既有文化理論的顛覆,更是還原現當代中國文化史真實面貌的史稿。朱大可將長期被排斥在正典之外的流氓話語英雄們,一一請進文化的歷史序列,恢復了他們本該擁有的名譽。毫無疑問,這一舉動不啻為一場"話語的革命".
⑵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的學院領導
萬書元,男,湖北仙桃人。1981年1月畢業於荊州師范學院(今長江大學)中文系,1988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與戲劇專業,獲碩士學位;2000年2月畢業於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獲博士學位。1981年1月至1985年9月分別在荊州教育學院和沙市商業局從事職業教育工作。1988年7月至2007年7月分別在東南大學社科系和東南大學藝術學系工作。2007年7月調入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至今。現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務院學位辦、教育部第一屆藝術碩士專業學位(MFA)指導委員會委員,並任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育研究會常務委員,瑞士聯邦理工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訪問學者,貴州民族學院客座教授,西南大學兼職教授。
朱崇志,男,山東臨沂人,1974年生。2000年至2003年師從華東師范大學趙山林教授攻讀戲劇史與戲劇學,博士論文獲華東師大「優秀畢業論文」獎。現為同濟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講師,主要從事古代文化、戲劇影視文學與理論的教學研究工作。 張永勝(筆名:張生)。男。1969年9月生。河南焦作人。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獲博士學位。曾任教於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現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現主要從事文藝美學,文化理論及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業余進行小說寫作。研究生招生專業及方向具體如下:1,碩士:文藝學專業2,博士:文藝美學專業 外國哲學博士點生源情況良好,每年招收10餘名博士研究生。2009年12月,外國哲學專業第一位博士研究生順利畢業,劉在泉同學成為同濟百年歷史上第一位文科博士畢業生。2011年開始招收中國哲學博士。
2007年起,先後有外國哲學、美學、文藝學、戲劇戲曲學、中國哲學、宗教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新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學生質量普遍較好。2007年起,哲學、漢語言文學、戲劇影視文學等本科專業先後有學生畢業,學生質量普遍較好,就業狀況良好。 2007年成立歐洲文化研究院,整合有關歐洲(德、法)哲學、歐洲宗教、歐洲詩學與文學、當代歐盟研究等領域的研究力量,打造同濟文科研究的品牌。研究院成立以來,已在學界贏得很好的聲譽。2009年成立魯迅研究中心,與北京、上海等地魯迅博物館、魯迅紀念館開展合作,已成為國內魯迅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學院成立以來,共出版專著(譯著)100多部,發表論文近千篇,有許多成果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如由孫周興教授、高宣揚教授主編的《同濟·歐洲文化叢書》已出近50種,成為國內有重要影響的學術系列圖書。2012年開始,中國思想與文化研究院啟動《同濟·中國思想與文化叢書》。
學院教師承擔省部級以上研究項目近二十項。 以「當代性」、「國際性」、「通識性」和「創造性」為基本辦學理念,以文、史、哲三大傳統學科為基礎,輔以創意文化、文化產業等新興學科,構建和提升具有同濟大學特色的現代人文學科體系和培養模式,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完成我校人文學科總體布局。
以學校985三期和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為契機和抓手,構建和實施「歐洲文化研究平台」(目前為上海市重點學科),爭取成為國家級哲學人文科學研究基礎,參與我校城市研究平台的建設,實施該平台計劃中的城市文學與城市文化研究方向的建設,提升學科的綜合發展實力。
在十二五期間獲得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並爭取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的設置。在現有學術優勢基礎上,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形成3-4個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的重點學科(外國哲學、中國哲學、美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產業管理學),大力提升我院辦學層次和學術競爭力。
⑶ 同濟大學的吳志強教授是一個怎樣的人
社會活動家
⑷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的知名教授有哪些
博士生導師介紹
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26人:
道路與機場工程系版
孫立軍、郭忠印、談至權明、凌建明、方守恩、陳雨人、潘曉東、李立寒、葉奮、杜豫川、楊群、黃衛東、趙鴻鐸
城市軌道與鐵道工程系
周順華、練松良、葉霞飛、王炳龍、楊新安、許玉德、顧保南、宮全美
外聘博士生導師
王夢恕、王知、唐伯明、劉伯瑩、戴東昌、翟婉明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學科博士生導師12人:
交通工程系
楊東援、陳小鴻、吳兵、林航飛、楊超、李曄、吳嬌蓉、王雪松
運輸管理工程系
施其洲、徐瑞華、孫有望、孫焰、徐行方、張戎
外聘博士生導師
汪光燾、張劍飛、曹鍾勇
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學科博士生導師9人:
交通工程系
楊曉光、張紅軍、李克平、彭仲仁、張小寧、孫劍
交通信息工程系
董德存、曾小清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2人:
軌道交通研究院
謝維達、吳萌嶺
⑸ 同濟大學老教授名單
同濟大學老教授名單:孫鈞、汪品先、薛永祺、陶文銓、盧耀如。
1、孫鈞
男,1949年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獲土木工程工學士學位。1954~56年間隨前蘇聯專家И.Д.斯尼特柯修畢副博士課程並寫作學位論文。現任同濟大學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校務委員、名譽系主任,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 1991年選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汪品先
男1936年11月生,江蘇蘇州人,1960年畢業於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地質系,我國著名的海洋地質學家,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任,國際海洋聯合會(SCOR)副主席,中國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主席,中國海洋湖泊學會副理事長。
3、薛永祺
薛永祺,紅外和遙感技術專家。1937年1月11日生於江蘇張家港。1959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同濟大學雙聘院士。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陶文銓
工程熱物理學家。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現任西交利物浦大學校長。1939年3月生於浙江紹興。1962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動力機械繫。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盧耀如
男,1931年5月生,福建福州人。1950年入清華大學地質系,1952年院校調整入北京地質學院,後曾隨外國專家學習,1953年提前畢業。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著名的地質學家。現任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地下建築與工程系教授。
(5)同濟大學陳玲教授擴展閱讀
截至2020年5月,擁有專任教師2803人,其中專業技術職務正高級115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2人(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含雙聘),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及美國、德國、瑞典等國科學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0人次。
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36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23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6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2人,「青年長江」「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四類優秀青年人才162人。
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8個,教育部創新團隊9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入選科技部「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⑹ 同濟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在交通學院學習的幾年間,感受到了很多老師的風采,只好先說說我院的一些老師的課程了。首先是智能交通的楊曉光教授。楊曉光教授,「於我國恢復高考的1978年9月考入同濟大學道路與橋梁工程系,1982年7月本科畢業並留校任同濟大學交通工程研究室助教,後在職攻讀同濟大學交通工程方向碩士與博士學位,並於1994年應國家教育部選考派遣獲日本文部省獎學金資助、留學日本京都大學交通工學科繼續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9月學成回國繼續任教」。
前面是他的簡歷,那麼就說說具體的感受,聽了楊曉光教授的課,會讓人對整個智能交通系統有一個很清晰明了的把握,讓人對整個科學問題怎麼思考、提煉和解決有更深的理解,總之,楊老師的課會讓你站在宏觀的高度來理解問題,不會局限於細枝末節。
⑺ 同濟大學的鄧洪洲教授怎麼樣
顧保南很嚴厲,分數都不高,我有同學差點掛了,你當心。
滕靖還好,一般不關人。
⑻ 跪求同濟大學信管專業導師介紹。。
1.白慶華,教授,博導,所在的一級學科為「管理科學與工程」,他所主攻專的兩個主要研究方屬向為:
(1) 信息系統和信息管理
主要以企業為研究對象,研究主要內容為:
企業管理信息系統MIS/ERP、電子商務、供應鏈和現代物流、系統集成、企業模型和模擬、工程項目信息化管理等;
(2) 城市管理系統工程
用系統工程和信息工程方法研究城市這一對象,研究主要內容為:
數字城市、電子政務、城市網格、政府治理和流程再造、城市統籌發展、城市模型和應急管理模擬等。
2.林傑,博士,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或授課:決策支持系統、供應鏈管理、多智能體模擬、電子商務、商務智能、生物信息處理等。
3.王洪偉,96年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本科畢業,2004年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獲博士學位。先後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市信息委互聯網經濟咨詢中心工作。2004年進入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任教,從事管理信息系統、商務智能與本體建模、電子商務、情感計算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⑼ 陳玲的人物簡介
職 務:教授
博士/碩士導師: 博士生、碩士生導師
所在系所(部門): 環境科學回系
主要研究方向答: 環境監測、環境分析技術及污染物環境行為
主講課程:環境監測、儀器分析、現代環境分析技術
校內外學術及行政兼職: 2005.07~:任環境科學系系主任教育經歷1983.09~1986.07:在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系電工絕緣技術專業學習,獲工學碩士學位;
1978.03~1982.01:在哈爾濱電工學院絕緣材料專業學習,獲學士學位工作經歷1996.05~今: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工作,歷任副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和環境科學系系主任
1992.07~1996.04:在法國巴黎高等物理化學學院環境分析化學實驗室留學
1986.08~1992.07:在浙江工業大學化工系塑料光導纖維研究室工作,任助理研究員
1982.02~1983.08:在機械部西安絕緣材料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