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教授董應超
『壹』 大連理工大學的講師和教授的年薪有多少
大連理工大學不掛網公布此類信息,
建議直接詢問學校辦公室、教務處。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學,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獻瑞,吉星臨門。
祝你學業進步,馬到功成。
『貳』 大連理工大學材料學院的王同敏教授怎麼樣
挺牛的,現在是中科院院士了,是大連理工材料學院的扛把子。整個課題組的研究生只招收保研的學生。
『叄』 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有院士嗎
王立鼎 1934年12月2日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精密機械和微納機械專家。遼寧遼陽人。1960年畢業於吉林工業大學機械繫。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長期從事超精密齒輪工藝與測試研究,建立了相關精度理論與「正弦消減法」等誤差補償方法。研製出最高精度等級的精密齒輪和漸開線樣板,用於工程和計量基準。80年代開展亞微米級傳動鏈精度及高平穩性工作台等研究,用於光碟母板刻錄設備。1992年組建中國第一個微機械(MEMS)研究室,1999年組建MEMS研究中心,開展單元與系統設計、製作、測試及運動學、動力學研究。先後擔任國家攀登計劃「微電子機械繫統」項目組專家,國家S--863計劃微型機械主題規劃與執筆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等職。是中國超緊密齒輪工藝技術的開拓者。1998年到大連理工大學機械繫工作,帶領百名科技人員研製出中國第一台光碟伺服槽及預制格式刻劃機。近年來,他致力於微型機械(MEMS)的研究,已取得3項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2項)、全國科學大會獎、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3項)科技進步獎(一等2項二等1項)、自然科學獎(三等)科研成果優秀獎。在國內外發表論文80餘篇,出版譯著1本。培養碩士研究生8名、博士生9名、博士後2名。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編輯本段]一、科技成就
(一)超精密齒輪與高精度漸開線樣板工藝與測試技術研究
王先生帶領高精度齒輪研究組穩定的製造DIN標准2級精度齒輪(國際先進)已用於我國重大裝備,其相關技術推廣到五、六個研究所和產業部門,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了再提高齒輪製造精度,碰到首要的前人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是齒輪的齒形加工與測試技術,提出了完全符合漸開線發生原理的構思,並設計與製造出最佳的成型設備。該類加工與測試設備沒有阿貝誤差,對其他誤差源也有若干補償措施;針對精密滾動摩擦傳動中的「滑移現象」,首次提出「彈性蠕滑」概念,建立了數學模型並實施有效補償。其理論成果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三等獎,成型設備上製造的高精度漸開線樣板有兩種應用:一種樣板(凸輪)裝到齒輪磨床上磨製出1級精度齒形(國際領先);另一種樣板做為國家計量院漸開線精度傳遞的實體基準(國際先進),統一全國量值,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二)光碟伺服槽及預制格式刻劃機的研製
80年代,為國家發展可擦重寫光碟,在沒有可借鑒資料的條件下,由王先生組織光、機、電、算近百名科技人員,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刻錄光碟母板的納米級精密設備。該機的研製成功,打破了美、日、西歐對中國發展光碟的控制,從此有能力製造自己的光碟母機,並為發展中國自己的CD-ROM和VCD等光碟服務。同行專家認為:「該機的研製成功,不僅填補了我國光碟刻槽機的空白」,「在單元技術上有不少突破和創新之處」,「其中,空氣軸承和主機的結構及動態傳動精度以及雙光束刻錄技術等具有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三)開拓MEMS新興交叉學科的研究工作
1990年王先生介入微型機械或稱微機電系統(MEMS)領域,並在1992年於長春光機所組建了中國第一個微機械工程研究室。2000年,在大連組建了規模更大的微系統研究中心,2004年組建了微系統與微製造遼寧省重點實驗室。在王先生組織承擔的30項科研任務中,取得五項(應力場壓電微電機、微型機械運動參數測試儀、微小壓電馬達及LIGA工藝研究、非接觸式微電機力矩測試儀、微操作系統)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1996年起,王先生負責撰寫「十五」863 MEMS發展規劃,2003年參與了撰寫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中的納米技術與微系統分專題,已成為國內該領域有影響的帶頭人。
[編輯本段]二、論文或專著發表情況
1、微機械專集,光機情報增刊,1992年(32萬字),主編。
2、 一級精度齒輪磨床的分度系統,儀器儀表學報,1999(4),163-164頁,第一作者。
[編輯本段]三、獲獎情況
1、超精密齒輪工藝技術,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光碟伺服槽及預制格式刻劃機,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3、高精度漸開線樣板,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完成人;
4、高精度小模數標准齒輪,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第一完成人;
其他省部級獎勵十餘項,均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肆』 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的師資力量
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和中美兩國政府合作創辦的「 中國工業科技管理大連培訓中心」是一個實體,其前身管理工程系於1980年和中國工業科技管理大連培訓中心同時成立。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是改革開放以後 國內最早引入發達國家先進管理理念與方法(1980年)和最早開展工商管理教育(1984年)的學院,已經培養各類畢業生1萬餘人。多年來,該學院本著「 篤行厚學」的辦學傳統,形成了注重質量、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的鮮明辦學特色和嚴謹務實的學風,培養的人才深受社會歡迎。
該學院包括系統工程研究所、技術經濟研究所、信息與決策技術研究所、財務管理研究所、信息管理系、企業管理系、人力資源管理系。該學院現有教職工122 人,其中教授27名,副教授45名,高級工程師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 26名,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支持計劃」獲得者4人,遼寧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人才5人,教育部優秀骨幹教師1人。
該學院的學科領域橫跨管理學、工學、理學3 個學科門類,涉及5個一級學科、16個二級學科。學院擁有1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學與工程 是遼寧省重點學科,這兩個學科均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同時還具 有MBA、EMBA、工程碩士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
該學院已與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開展學術交流、合作研究和合作辦學。 該學院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堅持「四個不斷線」,即外語、計算機、數量方法和社會實踐在大學教學中不斷線。
該學院擁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三個本科專業。同時設置金融工程與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輔修和雙學位專業。
該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和物流管理專業按「 工商管理類」大類招生,其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系統地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經濟學、工商管理科學等理論知識,實 踐能力強,有創新意識,具有較高外語水平、良好的人際溝通和組織管理能力,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學院還擁有二個省部級工程中心、 一個省重點實驗室和兩個遼寧省一級重點學科,一個中國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正在建設「985工程」 國家級科技創新二級平台,科研工作和科研能力優勢明顯,人均科研經費穩居全國前列。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每年在17個碩士專業下招收150名左右的碩士研究生; 學院為碩士研究生提供了條件良好的科研平台、濃郁的學術氛圍和具有挑戰性的科研任務和較高的獎學金待遇。 學院對碩士研究生按復合型人才培養:一方面加強基礎課程和實際技能的訓練,提高其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以滿足社會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強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博士項目提供專業理論與知識扎實、研究能力強、又願意從事學術事業的優秀學生。
『伍』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賈振元為首的科研團隊為什麼能摘取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直面難題,突破應用,找准方向,簡單來說,他們就是從這三點出發,取得了「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高質高效加工技術與裝備」成功。
直面難題
傳統加工方式嚴重製約了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推廣應用。為此,賈振元團隊研究多學科交叉融合,開辟了適應碳纖維復合材料加工的新理論體系
民航客機結構重量每降低1%,其油耗可減少3%至4%;高鐵每減重1%,其能耗可減少6%至7%……
對於「一克重就是一克金」的高端裝備領域來說,不管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跑的,只有減輕重量,才能提高結構效率、提升裝備性能。
為此,一場由「減重」而引發的先進材料之爭早已蔓延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作為高端裝備領域減重增效的優選材料,其用量越多,表明裝備性能越先進。」賈振元說。
然而,工藝技術的滯後難以支撐材料的創新運用,這讓碳纖維復合材料一經亮相就遇上了不小的難題。賈振元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傳統加工只能採取手工方式,低質低效,加工構件極易出現毛刺、撕裂和分層等損傷,並且加工損傷是隨機的、不可控的,達不到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的高性能要求,嚴重製約了材料的推廣應用。
「從2005年到2009年,我們雖然也曾較好地解決了若干航空航天企業復合材料構件加工中遇到的難題,但是加工質量提升到一定程度就受限,原因在於工程中沿用的是傳統金屬等均質材料切削理論,但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特性和結構與之完全不同,是典型的難加工材料。」團隊骨幹高航說。
經過反復研討,賈振元果斷提出:「必須突破傳統金屬等均質材料切削理論體系的束縛,開辟和建立適應碳纖維復合材料加工的新理論體系、從理論到工程同時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
要建立理論體系,必須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實踐上的難題倒逼賈振元團隊在基礎理論研究上開疆拓土,重新打造一番新天地。為此,團隊加大材料、力學、機械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力度,從碳纖維復合材料特性上和材料去除過程中徹底弄清楚加工損傷產生的原因,進而研究低損傷加工的原理和構件高性能的保證方法。
啃硬骨頭,打攻堅戰。終於,賈振元團隊在一系列關鍵環節取得了突破,揭示出碳纖維復合材料去除機理和加工損傷的形成機制,提出了針對碳纖維復合材料加工的切削理論,建立了切削力和切削過程動態模擬模型,實現了切削理論的源頭創新。
突破應用
賈振元團隊嘗試工藝創新,研發出13台套數控加工工藝裝備,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我國航空航天多個重點型號復合材料構件加工的關鍵裝備
「國外大公司花費大量經費與時間,耗時耗力,最後摸索出的經驗是企業的核心機密,不會告訴我們。」賈振元說,「我們要想在短時間內實現從跟跑、並跑到領跑,沒有基礎研究作支撐,不可能實現」。
有了扎實的理論創新作後盾,再埋頭鑽研實踐應用,就完全是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賈振元團隊提出了微刃力小化抑制損傷原理,在一個個螺旋槽切削刃上開出分屑槽,形成微齒,實現加工過程的「微元去除」;通過巧妙設計工具以及切削運動的配合,發明了「反向剪切原理」,實現了表層纖維有效切斷。此外,還研製出9個系列的制孔、銑削等刀具,實現了碳纖維復合材料高質加工,壽命高於進口刀具2倍至7倍,價格僅為1/6至1/4。
不僅如此,他們大膽嘗試工藝創新,發明了在位隨行加工方法、低應力柔性工裝和隨動除塵裝置,研發出13台套數控加工工藝裝備,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我國航空航天多個重點型號復合材料構件加工的關鍵裝備。
自2010年起,新研製的技術裝備和刀具開始投入應用,使復合材料加工損傷由原來的厘米、毫米量級減至0.1毫米以內,實現了從無法加工或手工加工到低損傷數字化加工的跨越,加工技術躍升至國際領先水平。
高航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有一次,他帶著學生鮑永傑到一家航空企業推廣他們的刀具,企業不相信刀具性能,硬是提出「讓刀具連續加工100個孔」的考題。師徒倆就在現場拿來復材板,實實在在地鑽出100個孔,每個孔都很光滑,最終贏得了企業的信任。
如今,基礎理論和加工技術雙向護航,讓一把把滿載匠心巧思的刀具和系列加工工藝技術與裝備書寫著「中國製造」的傳奇——
某新型航天裝備艙段,某飛行器構件異形深腔,某航空裝備機翼結構中的大厚板邊緣輪廓及超大孔,某系列直升機旋翼及尾端,大型客機機身筒段復材/鋁疊層驗證件,高鐵復材車身試驗件……這些大國重器關鍵構件的加工難題都被賈振元團隊一一攻克,為國家重大裝備、重點型號研製、定型及批量生產作出了突出貢獻,已成功應用於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中航工業和商飛等企業。
找准方向
賈振元團隊認為,搞科研要加大原創性基礎研究,形成企業需求拉動,搭建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一條創新鏈
「做科研要找對路子。」這是賈振元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刻苦的人很多,關鍵在於找准方向。道走對了,可能事半功倍;道走錯了,你費大力氣、繞大圈子也不一定成功。」
「我們的難點在於弄清楚問題是怎麼產生的。由於影響碳纖維復合材料加工損傷的因素非常復雜,加工產生損傷的形式多種多樣,整個研究過程都充滿挑戰。」團隊成員王福吉說,「無論是創建理論研究模型還是發明新工具、設計新工藝,都要經過成百上千次實驗」。
此項技術發明從理論到實踐,在研究方式與研究方法上獲得了多個「首次」,持續創新貫穿於賈振元團隊每位成員的研究過程。
「賈老師桌上總是放著各種關於復合材料的書,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找相關研究生和教師一起探討項目技術方案和存在的問題。」王福吉回憶道。
身兼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一職的賈振元不忘初心,堅守在科研一線。但也只有他自己知道這其中的責任和壓力有多大,「我甚至連吃飯時、睡覺前都在琢磨課題的研究」。
凝聚眾力突破國家重大需求難題,這是賈振元團隊一貫秉承的科研態度。賈振元告訴記者:「搞科研一定要服務國家重大需求。」這種意識來自他30多年堅持深入企業、服務生產一線的深切感悟,「我們工科教師如果單純從學校角度搞研發,沒有企業應用拉動,研究成果就很難『落地』,可能撂荒在實驗室里,沒有形成生產力」。
『陸』 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工程院長
何政,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
學習簡歷版:
1990-09—1994-06 哈爾權濱建築大學 建築工程專業
本科
1994-09—1996-06 哈爾濱建築大學 結構工程專業 碩士
1996-09—2000-12 哈爾濱工業大學 工程力學專業
博士
2001-05—2003-12 哈爾濱工業大學 土木工程專業 博士後
工作簡歷:
1996-07—1999-05
哈爾濱建築大學建築工程學院 結構工程專業 助教
1999-06—2003-05 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結構工程專業
講師
2003-06—2004-12 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結構工程專業 副教授
2005-01—2010-03 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結構工程專業 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0-04—至今 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結構工程專業 教授、博士生導師
『柒』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領導的簡介
院長 羅鍾鉉 學院全面工作;主管財務工作。
主要學歷及工作經歷:
教育及學位情況:
理學博士學位, 1991年7月, 大連理工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
理學碩士學位, 1988年7月, 吉林大學數學研究所;
理學學士學位, 1985年7月, 吉林大學數學系.
工作經歷: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院長,2009.2-[1]至今
博士生導師,2002年6月-2009.2;
教授, 1997, 7-至今, 大連理工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現合並為應用數學系);
高級研究員(Research Fellow), 1997, 10-2000, 8, 香港理工大學紡織與制衣學院;
副教授, 1993, 12-1997, 7, 大連理工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
博士後, 1991, 7-1993, 12, 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研究所專職研究人員。
主要學術及社會兼職:
國際性學術刊物《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的編委;
大連市甘井子區第14屆人大代表;
遼寧省民族科普協會副理事長;
第十屆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
全國《幾何與設計》專業委員會委員;
研究領域(研究課題):
1. 多元函數逼近理論;
2. 計算幾何與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
3. 多元樣條函數與機械化計算;
4. 多孔媒介中熱濕傳導模型及科學計算;
5. 三維重構與圖形/圖像處理。
指導碩、博士生研究方向:
1. 多元函數逼近理論;
2. 計算幾何與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
3. 多元樣條函數與機械化計算;
4. 多孔媒介中熱濕傳導模型及科學計算;
5. 三維重構與圖形/圖像處理。
黨總支書記兼行政副院長 惠曉麗 負責軟體學院黨總支建設管理工作;群團工會工作;行政管理工作;人事管理工作;教職工隊伍建設工作;工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
副院長 薛強 對外合作工作;實訓基地建設工作。
1955年10月生,1982年7月畢業於遼寧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市場調查、營銷策劃、管理流程設計、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體系編制領域,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後完成了「大連信用卡網路公司市場研究」、「大連市勞動就業長效模式與機制研究」等項目。其中「遼寧省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獲國家海洋局2等獎(1988年),「大連市勞動就業長效模式與機制研究」獲大連市計委3等獎(2004年)。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共31篇。出版《現代商情》著作(譯著等)共1部。培養研究生共14名。
副院長 郭禾 本科生、研究生教學工作。
副院長 李明楚 科學研究工作;軟體工程研究所建設工作。
副院長 柏建閣 後勤服務工作;治安保衛工作。
副院長 徐勝君 負責學生(含研究生)管理工作;本科生招生工作;就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