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中國地下水科學院士及博士生導師簡介

中國地下水科學院士及博士生導師簡介

發布時間: 2024-04-27 18:30:09

1. 我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有哪些

1. 李圭白

劉鴻亮 (1932.6.20 -) 環境工程專家。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195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曾任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在水環境研究領域是我國學術帶頭人。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的院士風采

張宗祜,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55年畢業於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部,獲副博士學位。現為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會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國家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94年當選為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50多年來,張宗祜院士在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四紀地質專業研究工作中,主持、設計並親自參加了多項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多次獲國 家及部級重大科研成果獎勵。 主編了一系列圖件和出版了30多部著作。1980獲全國地質系統勞動模範,1984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1993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1998年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200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地球科學獎」。張宗祜院士治學嚴謹,重於實踐,科研成就顯著,著述甚豐。為中國的地質事業做出了卓越成就,是國內外著名的黃土研究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專家。 盧耀如,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53年8月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1954年至1955年隨蘇聯專家學習。現為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並擔任多所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會員等。1997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50年來,盧耀如院士負責及參與指導了一系列水利水電、鐵道、礦山及城市建設工程地質勘測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60年代初期就主持我國第一個岩溶研究室,在長期理論研究與實踐密切結合中,建立了一套有關岩溶發育規律與工程效應理論,主編了一系列圖件和發表了幾十篇優秀論文及多部專著。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對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並多次獲國家及部級科技成果獎,1999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在國內外樹立了學術上及工程建設上的威望,以其卓越的成就被譽稱為喀斯特盧。是國內外著名的岩溶地質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專家。

3. 著名水文地質學家薛禹群院士逝世,他生前為國家做出了哪些貢獻

薛禹群是誰?在世期間做出過什麼貢獻嗎?

薛禹群院士1931年11月2日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1949年9月考入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學習,1952年8月進入南京大學地質系(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前身)任教,歷任南京大學地質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先後參與南京大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水文學及水資源專業以及水科學系的籌建工作,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水處理與水環境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榮譽主任,水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

從薛禹群院士的履歷中,我們可以看到薛禹群在地理方面真的是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尤其是水文地質方面,在地下水的研究方面也有重要的成就。

4. 作者———陳崇希教授簡介

陳崇希 教授,博士生導師,男,1933年10月30日出生,浙江溫州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專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地質研究所前所長。

從事滲流理論,地下水數值模擬,地下水資源-環境評價與管理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專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等科研項目38項,以第一作者身份獲獎的有: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部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發表著作12部,論文100篇。是中國地質大學第一、二期211工程建設「地質環境保護及地質災害防治」和「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環境保護」重點學科群的學術帶頭人及首席科學家。

陳崇希教授主要學術成果簡介如下:

1.地下水資源評價理論方面

地下水可持續開采量的評價是水文學與水資源工程等專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然而長期以來,國內外多以地下水補給量為其評價基礎。1966~1978年陳崇希教授論證:「井孔中抽水引起的影響范圍隨時間延續是發展的,因為井孔抽水破壞了原有的水動力平衡。假如沒有因抽水而得到補給量的增加或排泄量的減少,那麼影響范圍將無限制地發展,」此時抽取的全部地下水為儲存量;「只有當地下水抽水得到地下水的補給增量和排泄減量之和等於抽水量時,地下水才能形成穩定井流」。這是評價地下水可持續開采量的基本准則。2002年美國著名學者Bredehoeft證明的「可持續開采量」評價准則與陳崇希教授1966年論證的結論完全相同。多年來,「地下水的補給增量和排泄減量」的評價准則逐漸得到推崇,尚未見到非議。

2.地下水動力學解析理論方面

(1)1966~1981:糾正了「影響半徑穩定井流」模型的錯誤,恢復裘布依「圓島模型」的原貌。Dupuit模型是地下水穩定井流最基本的模型,20世紀50年代該模型由前蘇聯以「影響半徑」模型傳入我國,作為地下水資源評價的主要基礎沿用了數十年。後來了解到,當時歐美同樣也有將Dupuit模型刻畫為「影響半徑」模型,直至1972年,著名學者Bear J在其名著《多孔介質流體動力學》中也還是如此提法。

1966年,陳崇希教授對「影響半徑穩定井流」模型提出質疑,從理論上證明了該模型不僅在原假定的初始水頭水平、無入滲補給(地下水靜止)條件下不可能形成穩定井流,而且在初始地下水流動(存在補給的徑流場)條件下開采地下水也不都能形成穩定井流。陳崇希先生依據水均衡原理嚴格證明了形成穩定井流的條件。

1974年3月,陳崇希教授又進一步指出:Dupuit穩定井流方程的應用條件應是「園島模型」,而非「影響半徑」模型,Dupuit公式中的「影響半徑」應改為「園島半徑」。這就從理論上糾正了20世紀50年代由國外傳入、在我國影響深遠的「影響半徑模型」的錯誤。

陳崇希教授的科學見解在當時迅速得到響應。1975年,陳崇希先生應邀為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以及來自國內各省市的同行闡述對Dupuit穩定井流模型的認識、系統介紹地下水非穩定井流的理論和方法。為此,陳崇希教授撰寫了我國最早的一本系統闡述地下水不穩定井流理論的著作———《地下水不穩定井流計算方法》。

此後幾年間,陳崇希教授跑遍國內各大城市圖書館、情報所尋找Dupuit的原著,未果。直至1981年,託人從法國巴黎圖書館復印到1863年Dupuit的原著,才見「廬山真面目」。原著所表達的正是陳崇希教授1974年提出的「圓島模型」。陳崇希教授十多年執著追蹤這一問題,不僅糾正了水文地質文獻中長期的誤傳誤用,證明了「影響半徑穩定井流」模型的理論錯誤,而且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地下水開采條件下的質量守衡方程,為正確評價地下水可持續開采量確定了基本准則。

(2)拓寬Theis公式和Hantush公式等的應用條件。Theis模型和越流系統的Hantush模型等模型都假定初始水頭水平分布,此條件自然界很難滿足。1975年,陳教授證明Theis降深公式和Hantush降深公式可拓寬用於初始穩定的流場;對於不穩定的初始流場,必需經過天然水頭動態校正之後才能使用。Theis模型要求井徑趨於零,1975年證明:對於實際的有限井徑,只要經過很短的抽水時間即可使用Theis公式。2002和2003年,與研究生合作提出了抽水導致承壓含水層頂板變形的修正Theis井流模型和Hantush井流模型,並得到解析解,從理論上證明該兩模型抽水初期水頭降深偏小的現象。

(3)1966年建立了孔隙介質和裂隙介質滲透系數的水力學模型/方程。該成果揭示了水文地質學最主要參數———滲透系數的物理實質。1972年Bear提出了與陳崇希先生相同的多孔介質滲透系數水力學方程,1967年法國學者Louis也提出了與陳先生類似的裂隙介質水力學模型。

(4)1974年,提出考慮含水層導水系數隨時間變化的地下水承壓-無壓不穩定井流的解析解,與Moench(1972)把熱傳導中導管周圍的凍結或融解問題的解直接移植用於承壓-無壓不穩定井流問題相比,各自有優缺點。2006~2008年又與研究生合作在該領域獲得新成果。

(5)在岩溶泉流量的衰減方面,國際上多用含有衰減系數α的負指數函數進行分析和預測,但該系數一直作為經驗參數來使用。1988年,林敏、陳崇希兩教授合作,獲得層流和紊流狀態衰減系數的水力學方程,揭開了該系數與含水層基本參數之間的關系。

(6)2011年,建立了混合井流的某些基本解析解,獲得若乾重要認識。

(7)把不穩定流解析法與數值法的優勢相結合———提出「數值-解析法」,解決了茅利塔尼亞首都伊迪尼水源地由於含水層存在岩性「天窗」獲得補給造成純解析法預測地下水開采動態的困難(1978~1980),數值模型中邊界處理的困難(如韓城水源地,1989)以及傳統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對抽水井水位的模擬存在明顯的理論缺陷問題(1989)。

3.地下水流數值模擬方面

(1)改進濱海地區含水層系統的模型,提出確定海向邊界的理論和方法。在眾多的濱海地區的數值模型中,國內研究者都把海岸線作為直立邊界;國外大部分同上,個別研究者無依據地取某個延伸距離為其邊界。1986~1988年,陳崇希教授認為絕大多數含水系統向海底延伸,對不同排泄類型概括為「等效排泄邊界」的概念,同時提出運用地下水的潮汐效應信息確定濱海含水層的「等效排泄邊界」和水文地質參數的方法,並分別用於北海市幾個水源地、海南島洋浦港地區的地下水可持續開采量評價和煙台市的海水入侵模型等實例。這一系統而完整的確定海底邊界的理論和方法在建立濱海水文地質模型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2)把傳統的基於線匯的井孔-含水系統模型提升為「滲流-管流耦合模型」,解決了長期來井孔邊界刻劃的水文地質難題。為解決混合抽水井的模擬問題,陳崇希教授提出「滲流-管流耦合模型」。該模型己成功地解決北海市兩層混合抽水試驗確定分層水文地質參數(1992)、鄭州市三層混合抽水試驗確定分層水文地質參數(1995)以及我國西北地區4項地下水混合井開采動態預測(1999~2005)等實例。新模型的提出及混合井實例的應用,為「井孔-含水系統模型」開創了高一級的平台。

1995年,進一步把「滲流-管流耦合模型」發展為「岩溶管道-裂隙-孔隙」三重介質的地下水「線性非線性流」模型,突破了國外雙重介質模型和線性管流模型的局限性。該模型成功地用於模擬廣西環江岩溶強發育地區十分復雜的泉流量動態。

2003~2005年又將「滲流-管流耦合模型」用於自流井和水平井,將原模型提高了一個台階。2003年,又向觀測孔水位形成的傳統觀念提出質疑。國外著名學者(Hantush,Бочевер和Neuman等)都認為,常規觀測孔中的水頭降深可視為濾管內各點降深的平均值。然而,陳崇希教授指出:「這些計算觀測孔水位降深的方法是缺乏物理基礎的純數學方法」,並用「滲流-管流耦合模型」從機理上模擬了觀測孔水位的形成。這一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2004年完成了「滲流-管流耦合模型」的砂槽物理模擬,以進一步檢驗之。結果表明,數值模擬的水頭、流量動態相當好地再現了物理模擬結果。為此,陳崇希教授從提出「滲流-管流耦合模型」和「等效滲透系數」的理論,物理模擬的驗證以及不同條件下應用中的進一步檢驗等各環節,前後花去了10多年的時間。

1992年陳教授提出「滲流-管流耦合模型」,克服了傳統基於線匯的井孔-含水系統模型的不實,將井孔的邊界從濾管壁面處移至井口,從而無需人為給定濾管壁面處的邊界條件,只需真實地給定井口處的流量或水頭。該成果將長期以來水文地質界慣用的井孔-含水系統的模型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陳教授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3)「九五」國家科技攻關:發展地下水開采-地面沉降模型(以蘇州地區為例)。土層固結與地下水流如何耦合?陳教授批評了國際上的「分兩步走耦合」的錯誤,提出單步求解方法的理論依據;國際上多採用准三維流模型,陳教授指出「千層餅狀」弱透水層的多層含水系統不宜用准三維流模型(其誤差不是小於5%,而是超過30%),應採用真三維模型;建立了考慮土層固結引起孔隙度、滲透系數和給/儲水系數變化的水流模型;刻畫了地面沉降滯後於地下水開采層水頭動態的普遍規律,也客觀地模擬了蘇州市地面沉降中心與地下水開采漏斗不一致的事實。

(4)2003年提出:「防止模擬失真,提高模擬性是數值模擬的核心」。在數值模擬上,陳崇希教授強調正確分析水文地質條件,研究水流機理和提高模擬技術,完成了30多個實際模擬模型,從科學性和實用性兩方面完善地下水數值模擬技術。2005年與研究生一起,開發了總體上優於MODFLOW的PGMS軟體,該軟體含混合抽水井、常規觀測孔、自流井、水平井、降雨/渠道等入滲補給地下水的滯後性、抽水井中水位、泉流量、地下水的非線性蒸發量、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等模塊。

4.結語

回顧陳崇希教授從業的50年,處處可以感觸到他發現科學問題的敏銳性、解決問題的智慧和敢於糾正前人錯誤、直面真理的勇氣。陳崇希教授一向推崇學術爭鳴,認為只有積極開展學術爭鳴和交流,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科的發展。陳崇希先生始終如一地堅持「求真、求實」的學術思想,鍥而不舍、精益求精地尋求科學問題的解答。他時常教導學生「不僅要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要培養發現問題和科學地提出問題的能力」。

陳崇希先生性格開朗、襟懷坦白,他對科學的熱愛之情、對工作一絲不苟的科學家風范和對難題的攻關精神都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學生和工作夥伴。

(摘引自《陳崇希教授的學術思想和成就綜述》(焦赳赳等,2003,略加補充)

5. 水文地質學家薛禹群院士逝世,享年90歲,該名院士生前獲得過哪些榮譽

引言:中國傑出的人員數不勝數,他們都是優秀的科研人員,為中國科研事業添磚加瓦,中國水文地質學家薛禹群院士的逝世,全國人民為之深切悼念。我們感恩薛禹群院士幾十年來的辛勤付出,大半輩子都用來中國的水文地質研究。下面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看一看水文地質學家薛禹群院士生前獲得過哪些榮譽?

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在21世紀初成功當選為科學院院士,曾擔任大學、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在研究過程中他克服了降水入滲和潛水面波動對入侵水質的影響的兩個難題,在國際上被評價為發展了潛水含水層條件下的海水如鏡模型,他經常告誡學生要做一個立志報國的人。

6. 中國著名水文地質學家薛禹群院士逝世,他在該領域有哪些成就

薛禹群,出生於江蘇無錫,水文水利地理學家,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校專家教授。關鍵從業地表水中發熱量和化學物質穩定滲流、海面侵入咸談水頁面穩定滲流規律性的有限元分析、水資源管理等最前沿課題研究的科學研究。

地表水動力學模型科學研究涉及到的數據信息特別是在多,在工作上,薛禹群不能允許改動數據信息。他覺得對偏差能夠剖析其緣故,但不可以隨便修改,特別是在不可以變成一種欠佳的習慣性,一流的成效只有創建在真正的數據信息上。他具體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吳吉春的畢業論文搞好後,涉及到的幾百萬個數據信息,薛禹群要他再三核查,並做成相對應數據圖表。對畢業論文中必須認證的數據信息,薛禹群用自身的科研費依次3次送至3個不一樣的試驗室去認證,保證准確。

7. 林學鈺的人物簡介

林學鈺,女,漢,中共黨員,1937年出生上海,福建省福州市人。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林院士1957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專業。1980-1982年,在美國愛達荷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大學進修。1983年任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系系主任。1985年-1991年任長春地質學院副院長。1990年在澳大利亞科學工業研究所(CSIRO)做高級訪問學者。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和國際水文科學委員會委員。1992年和1997年分別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和第四屆學科評議組(地質勘探、礦業、石油)成員。曾任和現任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質學會環境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六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以及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環境污染過程與基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是《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主編以及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水資源保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西北地質》、Journal of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等期刊的編委。林院士長期從事環境地質和地下水管理研究,在地下水模型研究、水資源管理、水-環境決策支持系統、地下水污染機理和溶質運移理論研究等方面均有開拓性的研究成果。曾主持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等多項科研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共出版學術專著18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作為國家水文地質學首批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迄今已經和正在培養博士生、碩士生、博士後約130多名。先後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1957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現任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席。1980-1982年在美國愛達荷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大學進修, 1990年在澳大利亞科學工業研究院(CSIRO)任高級訪問學者。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早年從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使我國地下水管理工作進入系統化、模型化、定量化的新階段。在區域和城市地下水資源評價、水流模擬、預報研究方面取得多項成果, 並建立了我國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質模型。近年來在地下水污染機理和微生物治理地下水污染理論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是我國最早從事環境水文地質和地下水資源管理研究的學者之一。

熱點內容
江西高考多少名能上線本科 發布:2024-05-09 12:11:25 瀏覽:16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考研真題 發布:2024-05-09 12:08:16 瀏覽:342
歷克奧博清華大學教授 發布:2024-05-09 12:01:39 瀏覽:328
西北工業大學古代文學考研 發布:2024-05-09 11:26:12 瀏覽:853
河南哪些本科里有專科 發布:2024-05-09 11:21:17 瀏覽:780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夏令營 發布:2024-05-09 11:08:25 瀏覽:784
大學解決老師戶口嗎 發布:2024-05-09 11:08:13 瀏覽:191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掛號 發布:2024-05-09 10:52:27 瀏覽:212
福建2017高考本科線 發布:2024-05-09 10:37:05 瀏覽:968
廣西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獲獎名單 發布:2024-05-09 10:16:04 瀏覽:862